推销员之死
- 格式:ppt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16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摘要:《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的名作,该剧反映了男权社会用各种方式将自己的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到社会每个成员的思想中,使其在潜移默化中维护着男性的统治地位。
阿瑟·米勒在此剧中就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惨遭遇,以戏剧的形式诠释了男性对女性的剥削与压迫。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女性主义;“美化的”形象;恋母情结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76-01一、引言《推销员之死》(1949)是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
该剧讲述了旅行推销员威利·洛曼一家的一段生活场景。
该剧曾获得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家奖,成为二战后美国的重要剧作之一。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这部作品,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例如其中威利和琳达的名字有其象征含义,剧中出现的女性多数近乎是美好的化身以及作为儿子的比夫和哈皮对母亲的感情似乎有其隐秘的一面。
二、名字的隐喻这部戏剧中的洛曼夫妇的名字有着丰富的含义。
作为一家之长,威利的名字蕴藏着性的意味,暗含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代表着生机和力量,是整个社会的依靠。
阿瑟·米勒借助于威利的形象向观众展示了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男性在经济上的绝对优势,使得男性在社会家庭中起重要作用,这必然导致男女的不平等。
这部作品中向读者展示了这样当时流行的一种社会观:歌颂男性,抬高男性的形象,借以压制女性,使之处于从属地位。
作为男权社会的统治者,男性通过一系列的方式维护其社会地位,并将这种观念灌输到社会成员心中,使其成为一种社会形态,为其压抑并统治女性服务。
作为家里唯一的女性,琳达的名字则有“柔软的”或“美丽的人”之意。
这是当时社会对女性形象寄予的希望的表现,同时也是整个男权社会对女性所进行评价标准的反映。
按照男权社会的审美观,女性就应该是漂亮的,应该是柔弱的,这样才得以成为一位标准的女性。
该剧的主人公是住在布鲁克林区的一个普通的推销员。
他从未发过财,从未出过名。
他不可能像希腊和莎士比亚剧中的主人公那样“一落千丈”,因为他从未高居要职。
况且,他的目标也不是那种为人称颂的、高尚的类型。
他希望自己能讨人喜欢、赚点钱,希望两个儿子也如此。
他主要是一位抱有世俗理想的“普通人”,与那些不同寻常的、拥有激动人心的大智大勇的传统主人公截然相反。
然而,正因为这是关于一个普通人的悲剧,它才更易引起老百姓的强烈共鸣,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
剧本一开头写威利提着两个沉重的装样品的大箱子,像一匹负重的牲口走上了舞台。
他第一句话说:“别担心,我回来了。
”[3 ] (P9) 接着他又说:“我累得要死, 我干不了啦。
林达, 我就是干不下去啦。
”[3 ] (P9) 这为公司干了三十多年推销工作的人现在心力交瘁、疲惫不堪,无法驾驭自己生活的方向了。
严酷的现实已经使他感到他周围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周围的一切都是失败的见证。
过去的老相识一个个地去世了,几周前在非洲的嫂子来信通知他哥哥本也故去,就连他喜爱的瑞士奶酪也吃不到了。
以前盛开着丁香、紫藤的小院子,现在连草都不长。
这儿曾是阳光灿烂,现在“这儿什么也看不见! 这一片地方全叫他们用大楼封起来了!”[3 ] (P335) 剧中有一场景写威利在院子里种蔬菜,感人至深,含义深刻。
威利手拿电筒、锄头和几小袋种子,全身浸在夜色的蓝光中,仔细地读着种子袋上的说明,认真地用步子量着距离、专注地种着胡萝卜、甜菜头、莴笋。
他想让他的小院子重新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然而威利很快意识到这种播种是没有收获的。
这里不再有灿烂的阳光,种子再也结不成果子。
这也正是威利·洛曼的生动写照。
他一辈子奔波劳累,忙于播种,期待着金色秋天。
如今,他年过六旬,到了人生的秋季,却凄楚地发现种子并没有发芽。
他的生活也如他的院子,没有阳光,没有收获。
威利·洛曼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大家喜欢你,你就不会倒霉”。
《推销员之死》的中的悲剧探析[摘要]阿瑟·米勒创作的《推销员之死》是现代戏剧经典作品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该剧中三个主要人物及其主题思想和美学思想,阐明其悲剧魅力在于肯定人的尊严及其存在的精神价值。
[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悲剧魅力;主题思想;美学思想已故美国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的成名剧作《推销员之死》(以下简称《推》剧) 不仅轰动了美国戏剧界, 而且成为西方现代悲剧的典范。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对《推》剧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曲折、人物命运的悲惨、社会现实的冷酷以及“美国梦”的破灭等方面,但未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尤其在对“美国梦”的研究方面多局限在对其表层的探讨, 实属遗憾。
本文试图运用悲剧理论来分析主人公威利之死及其“美国梦”的破灭所展示的深层含义,分析威利的长子比夫和次子哈皮的思想变化,同时剖析剧中笛声的象征意义以及“安魂曲”的作用,从而阐明其悲剧魅力在于肯定人的尊严及其存在的精神价值,以期推动对该文学剧作的深层研究。
1 . 主题思想的剖析:“梦”的破灭,“人”的新生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亚里斯多德,2002∶16)《推》剧正是通过推销员威利这个普通小人物不可避免的失败结局,在人们心中唤起同情和惋惜,促使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以及如何追求真正的幸福。
威利在生活的压力下一筹莫展,尝尽了世态炎凉,最后走向死亡之路。
他自始至终沉迷于人人都有机会成功的“美国梦”,但他到死却未能品尝一点点的成功滋味,这是对他人生的极大讽刺。
但威利又是心甘情愿地去死,并对自己的死充满了希望———希望长子比夫有了因父亲“意外”死亡而得到的保险费后能够做一番事业。
不难发现,酿成威利悲惨结局的不外乎两个因素:一是“美国梦”的破灭; 一是自身的性格缺陷。
在该剧的尾声“安魂曲”中,这两个因素在众人的悼词里表露无遗。
威利的妻子琳达说:“你干吗要那样做? 我绞尽脑汁也弄不明白。
影视文学北京味儿的美国故事——浅谈《推销员之死》阿瑟•密勒与北京人艺的艺术碰撞李旷怡内容提要:美国戏剧家阿瑟•密勒将戏剧《推销员之死》引入中国,让美国的故事、美国的推销员在中国上演。
即便导演与演员们国度不同,但该戏剧却受到中国观众广泛好评,让美国推销员的故事在中国同样引起共鸣。
本文试从阿瑟•密勒对于“中国味儿”的追求以及英若诚翻译特色两方面入手,简要探讨密勒与北京人艺之间艺术的碰撞。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阿瑟•密勒;北京人艺;英若诚1983年,阿瑟•密勒将美国戏剧《推销员之死》带到了中国观众面前,这位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的戏剧家热切地想要了解中国,也渴望在中国的土地上寻找他的知音。
尽管困难重重,阿瑟•密勒与北京人艺团队还是在不断努力下碰撞出艺术的火花,不仅将地道的美国故事讲给中国观众,还讲出了中国特色,让美国推销员的故事在中国同样引起共鸣。
一、阿瑟•密勒对“中国味儿”的追求1982年秋,阿瑟•密勒应英若诚和曹禺的邀请前往北京导演这部在美国十分受欢迎的戏剧一一《推销员之死》。
阿瑟•密勒从美国动身之前,便收到人们的一些疑问,“中国没有推销员,这出戏是地地道道的美国戏剧,中国人是否能看懂?你又怎么与中国演员说明你的想法?”阿瑟•密勒着实不能清楚地预想会取得怎样的反响,但他依然选择了带着艺术家的睿智和对中国戏剧的信心来到北京,把推销员带进了北京人艺。
阿瑟•密勒先前到中国访问时观看了几部西方戏剧,他发现中国演员在演绎西方戏剧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外观上追求相似度。
按照中国人心中对欧洲人的模样来“打扮”自己,如将脸上涂上白粉,戴上红色、黄色卷曲的假发,迈着滑稽可笑的步子……阿瑟•密勒在与北京人艺演员第一天见面的时候便向大家说:“要把这出戏演得美国味儿十足,办法就是把它演得中国味儿十足。
”密勒并不建议演员们做刻意的化装,而是要求演员真正地进入角色,以真情实感化解风土人情。
忠于剧作本身所表达的深意、忠于人物所呈现的思想,而不是在表面功夫上做些哗众取宠的文章,这个理念适用于所有戏剧,也是我们要不断学习的。
《推销员之死》的创伤解读《推销员之死》是当代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
该剧作于1949年发表,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742场,荣获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从而使米勒赢得国际声誉。
阿瑟?米勒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作品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为他赢得“美国戏剧的良心”的美誉。
剧本叙述一名推销员威利?洛曼悲惨的遭遇。
威利因年老体衰被老板辞退。
在懊丧之下,责怪两个儿子一事无成。
儿子反唇相讥,嘲笑他不过是个失败的推销员。
威利的美梦幻灭,自尊心受到严重创伤。
最后他为了使家庭获得保?U 金而在深夜撞车身亡[3]。
《推销员之死》自上演以来,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内外评论家纷纷从各角度各层面对该剧作出评价。
有的评论家着重探索戏剧的悲剧性,认为在该剧中米勒践行了独特的悲剧观[7]。
还有的评论家从伦理学的角度评析了戏剧的伦理价值,意在揭示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价值失落、道德困境和伦理冲突[8]。
综观各个评论观点,鲜少有从创伤角度对该剧作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本文以创伤理论为基础,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揭露推销员威利受创的表现创伤根源和创伤复原的失败,从而警示人们不能忽视创伤带来的严重危害。
一、创伤表征创伤理论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先由卡鲁斯提出并将其定义为:“对于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的一种无法回避的经历,其中对于这一事件的反应往往是延宕的、无法控制的,并且通过幻觉或其他侵入的方式反复出现。
”[1]《推销员之死》剧作中大部分都是以回忆的形式展开的。
推销员威利?洛曼一生的梦想就是希望儿子出人头地,自己事业有成,然而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差距让他内心备受折磨,一次次的打击也让他在残酷的现实中艰苦地求生存。
伤害事件的记忆或画面不断地出现在梦境中,或即使在清醒状态中也不断地在脑海中重现,使受害者经常处于惊恐和痛苦之中不可自拔。
这种现象被称为“闪回”[5]。
威利在过往所受的创伤反复重现,打破了过去和现在时间序列,剧作中大量的闪回,通过对比,彰显他所受的创伤。
米勒《推销员之死》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米勒《推销员之死》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推销员之死》外国文学作品简析美国剧作家米勒(1915)的成名作。
[又听到敲门声。
他扔下她,走了几步,她在舞台侧面消失了。
灯光跟着他,这时他迎面碰到比夫,比夫拎着一只手提箱。
比夫迎上前去。
音乐声止。
比夫您干吗不开门?威利比夫,你在波士顿干什么?比夫您干吗不开门?我一直敲了五分钟,我还打电话找您——威利我刚听到你。
我在洗澡间里,门关上了。
家里出了什么事?比夫爸——我给您丢面子了。
威利你这是什么意思?比夫爸……威利比夫,这是怎么啦?(搂住比夫)快,咱们下楼去,给你来杯麦乳精。
比夫爸,我数学不及格。
威利不是学期考试吧。
比夫是学期考试。
我学分不足,不能毕业。
威利你是说伯纳德不肯给你答案。
比夫他给了,他出过力了,可我只得了六十一分。
威利他们就此不肯给你四个学分?比夫伯恩鲍姆死也不肯。
我求他了,爸,可他就是不肯给这个学分,趁学校还没放假,您一定得去跟他说说情。
因为他要是看出您是什么人,您就尽量跟他磨嘴皮子,管保这一说他准帮我忙。
他的课老是排在练球时间的前面,弄得我常常旷课。
您跟他说说情好吗?他会喜欢您的,爸。
您能说会道。
威利放心吧,咱们马上开车回去。
比夫哎呀,爸,真太好了!他管保会看在您份上改变主意!威利下楼去,告诉旅店职员我结清账就走。
快下去。
比夫是,遵命!您瞧,爸,他见我就恨的原因是——有一天他上课迟到了,所以我就站'在黑板前学他那副腔调。
我就斜着眼睛,大着舌头讲话。
威利(笑)真的啊?孩子们喜欢吗?比夫他们差点笑死了!威利哦?你怎么学的?比夫柳丝儿(六十二)的冰(平)方根是……(威利哗的一声笑了出来;比夫陪着大笑)正巧半到一半他走进来了![威利哈哈大笑,女人在台后陪着一起笑。
威利(毫不迟疑)赶快下楼去——比夫里面有人?威利没有,是隔壁房间里。
[女人在台后笑。
比夫您的洗澡间里有人!威利没有,是隔壁房间,有人请客——-女人(笑着,上。
她大着舌头说话)我可以进来吗?澡盆里有什么东西,威利,有东西在动呢![威利瞧着比夫,比夫张开嘴巴,大吃一惊,盯着女人。
威利哎呀——你还是回到自己房里去吧。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比夫的成长悲剧作者:吴银丹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5年第07期摘要:《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威利·罗曼的儿子比夫小時候是一名前途无量的橄榄球球员,最后到了30岁却一事无成。
本文主要试从社会、家庭、认知等几个角度分析其成长悲剧的原因,并探讨其悲剧性的成长给当代人的启示。
关键词:悲剧;原因;启示阿瑟·米勒是美国喜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推销员之死》是其代表作。
该剧中推销员威利·罗曼的大儿子比夫从小接触一个冷漠、价值观扭曲的社会,成长在一个沉浸于幻想与谎言的家庭,最初是一名前途无量的橄榄球球员,30岁却变成了一位一事无成,对婚姻不抱希望,活在迷茫中的中年人。
他的成长经历也充满了悲剧色调。
分析他成长悲剧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具体分析,比夫的社会悲剧是由社会、家庭和认知不足三大因素导致的。
(一)社会因素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地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比夫的成长悲剧离不开他接触的社会的影响。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社会价值观已改变。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整个社会是一个现代文明令人窒息的艰苦世界。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虚假的价值代替了真正的价值,人们自我陶醉,冷酷无情,贪婪成性。
更主要的是他们以金钱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因此在当时的美国,没有经济地位的比夫,注定会在工作中处处不受人尊重,使他愈发有受挫感,并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其次,“美国梦”根深蒂固。
自1776年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就能迈向繁荣。
到了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上抱着“美国梦”的人依旧特别多,而且随着对财富的过度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要快速致富,认为只要找对门路,受人欢迎就可以获得成功。
但当时的社会现状是社会快速发展,怀抱那种“美国梦”的人已经难以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因为人们不仅需要自己的勤奋与努力,还要靠真才实学、靠关系、靠出身、靠人品、靠有钱才可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