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串疮中医护理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5
2024年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
其特点为沿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环境,以达到驱邪外出、扶正固本的目的。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郁化火、复感毒邪而致。
病邪循经上行,郁于肌肤而发。
或因脾失健运,湿浊内蕴,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
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涵盖了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为后续的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辨证施治原则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进行综合分析,将带状疱疹分为肝胆湿热、脾虚湿蕴、气虚血瘀等证型。
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排脓等目的。
中药内服治疗方法中药内服治疗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不同的证型,可选用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桃红四物汤等经典方剂加减治疗。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化瘀等功效,能够有效缓解带状疱疹的症状,促进疱疹消退和神经痛的缓解。
中医外治疗法中医外治疗法包括针灸、拔罐、刺络放血、中药外敷等,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辅助手段。
针灸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拔罐和刺络放血能够排出体内的湿热毒邪,促进气血循环;中药外敷则能够直接作用于患处,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饮食调养与禁忌饮食调养在中医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带状疱疹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
同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饮食调护,如肝胆湿热型患者宜食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等;脾虚湿蕴型患者则宜食用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等。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在日常生活中,带状疱疹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继发感染;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传染源,防止疾病传播。
蛇串疮中医护理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蛇串疮中医护理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中医领域中,蛇串疮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它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不适,因此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案,医生和护士们非常重视。
然而,在实施蛇串疮的中医护理方案时,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以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蛇串疮中医护理方案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改善治疗过程,让患者受益。
一、医护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不足在蛇串疮的治疗过程中,医生和护士们的知识和技术水平的不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蛇串疮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疾病,需要采用特定的中医方法进行治疗。
然而,许多医生和护士对于蛇串疮的治疗方法缺乏了解,无法正确地掌握治疗技巧。
这导致了治疗效果的下降,患者的病情可能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建议: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应该加强相关的培训和教育。
可以邀请有经验的医生或专家来进行讲座,向医生和护士们介绍蛇串疮的治疗方法和技巧,并进行实际操作的演示。
另外,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讨论会,让医生和护士们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相互学习,共二、治疗方法的单一性目前,对于蛇串疮的治疗,很多医生和护士们都过于注重药物的使用,而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重要性。
这就导致了治疗方法的单一性,无法充分发挥中医的综合治疗效果。
中医在治疗蛇串疮时,不仅可以使用中药进行内服或外用,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如针灸、推拿、艾灸等进行综合治疗。
然而,由于对于这些方法的了解不足,导致了治疗方法的局限化。
建议:为了改善治疗方法的单一性,医生和护士应该积极了解和学习中医的综合治疗方法。
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了解针灸、推拿、艾灸等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以便在实践中运用。
医院可以成立相应的中医科,加强中医治疗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治疗的效果。
三、医护环境的不适宜在蛇串疮的治疗过程中,医护环境的不适宜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现有的医院设施和设备往往无法满足中医的特殊需求。
中医治疗需要安静、舒适的环境,以便患者能够放松身心,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出版)。
(1)好发于中老年人。
(2)发病前常有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如慢性消耗性疾病、肿瘤等,或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或有感冒、劳累等。
(3)皮疹最好发于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分布区域,但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4)皮疹特点:典型者为红斑基础上簇集性水疱,绿豆大小,疱壁较厚,疱液清澈,多数簇集水疱常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水疱之间皮肤正常。
皮疹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不典型者可仅为红斑或丘疹,重者可出现血疱或坏死性损害。
(5)自觉症状:有明显的神经痛,可在皮疹出现前或伴随皮疹发生,年龄越大疼痛越明显,部分老年患者皮疹消退后可留下顽固性神经痛,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6)发生于三叉神经眼支的带状疱疹常水肿显著,并多伴有疱疹性结膜炎角膜炎等。
(7)发生于耳的带状疱疹常伴有面瘫、耳鸣、耳聋等,称带状疱疹-面瘫综合征(Hunt综合征)。
(8)带状疱疹伴发全身水痘样疹者称泛发性带状疱疹。
(二)证候诊断1.肝经郁热证主症:①皮损鲜红;②疱壁紧张;③灼热刺痛。
次症:①口苦咽干;②烦躁易怒;③大便干或小便黄。
舌脉: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符合主症及次症中1条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2.脾虚湿蕴证主症:①皮损颜色较淡;②疱壁松弛。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偏方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但麻烦的病症,中医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某偏方:毒瘀并解方黄芩、山栀、莪术、元胡、猪苓等组成。
此方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可消炎、止痛。
活血散瘀汤桃仁、红花、丹参、乳香、没某、木香、枳壳、元胡索、川楝子、紫草、板蓝根等。
该方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有助于治疗带状疱疹。
乌梅丸加减乌梅、附子、肉桂、细辛、干姜、党参、当归、黄连、黄柏、黄芩、木香、甘草等。
此方温养气血、活血化瘀、止痛除烦,具有调和某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越鞠丸加减方苍术、生香附、抚芎、炒栀子、神曲、厚朴、泽泻、枳壳等。
该方行气止痛、祛湿解郁,适用于带状疱疹的治疗。
清解汤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夏枯草、大青叶、粉丹皮、苦参、侧柏、荆芥、栀子、玄参、蒲公英、水牛角片等。
此方清热解毒、凉血消炎,适用于带状疱疹的辅助治疗。
雄黄某片涂剂雄黄、某片、青黛等。
该涂剂具有消炎、镇痛、凉血、止痒的作用,可用于局部治疗。
以上方剂均有助于缓解带状疱疹的症状,但在使用时请务必遵循某医生的建议,并注意忌口和用某方法。
第2篇:治疗带状疱疹的小妙方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病毒某感染,下面是一些治疗和预防带状疱疹的小妙方。
请注意,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用某前请咨询某医生。
1. 六神丸治疗带状疱疹某方:中成某六神丸。
制用法:5~20粒六神丸以2~3滴米醋化开,涂患处,每日3次,直至痊愈。
另外,8~10粒六神丸可在饭后1小时温开水送服。
效用:可在1周内治愈。
2. 柿子治疗带状疱疹某方:柿子汁适量。
制用法:洗净柿子,将其绞汁抹于患处,1日3~4次。
效用:用于治疗带状疱疹。
3. 马齿苋治疗带状疱疹某方:鲜马齿苋适量。
制用法:洗净马齿苋,切碎后捣烂成糊,涂敷患处,每日换2次。
效用:具有消炎解毒的效果,适用于治疗带状疱疹。
4. 蜈蚣治疗带状疱疹某方:蜈蚣3条。
制用法:置于瓦片上焙干,研末后加鸡蛋清适量调匀,涂于皮损处,每天5次。
中医护理护理查房严重带状疱疹查(蛇串疮)汇报人:日期:•病例介绍•护理评估•护理措施目录•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应用•健康宣教与随访计划•总结与反思01病例介绍患者基本信息职业:退休姓名:张三年龄:65岁婚姻状况:已婚性别:男家庭住址:XX市XX区XX路XX号主诉左侧腰部及腹部疼痛,伴水疱形成2周。
病史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腰部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每次持续数分钟,疼痛剧烈,难以忍受。
3天后,疼痛部位出现成簇的红色斑丘疹,迅速演变为水疱,疱液澄清,周围绕以红晕。
患者曾自行涂抹止痛药膏,但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既往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年,长期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良好。
无药物过敏史。
病情概述010204护理查房目的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护理需求。
针对患者的带状疱疹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提高患者对带状疱疹的认识,增强自我护理能力。
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0302护理评估评估患者皮肤疼痛的严重程度,如轻度、中度或重度疼痛。
皮肤疼痛程度皮肤破损情况皮肤颜色与温度观察患者皮肤是否出现破损、渗液、感染等情况。
评估患者皮肤的颜色和温度,以判断皮肤血液循环情况。
030201皮肤状况评估疼痛评估疼痛部位与性质了解患者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如灼痛、刺痛、跳痛等。
疼痛程度评估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如数字评分法、面部表情评分法等,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了解患者因疼痛导致的生活质量下降情况,如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
观察患者情绪是否稳定,有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情绪状态了解患者面对疾病的心理应对方式,如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等。
心理应对方式评估患者家庭、朋友等社会支持情况,以判断其社会支持网络是否健全。
社会支持情况心理状况评估03护理措施定期更换衣物和床单,避免汗液和尿液等刺激皮肤。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用手触摸或搔抓患处,以免继发感染。
避免摩擦和搔抓遵医嘱使用外用药物,如中药膏、抗生素软膏等,以促进皮肤愈合。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经郁热证:常见于急性期。
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
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
(二)脾虚湿蕴证:皮损色淡,疱壁松弛,伴疼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
舌质淡,苔白或白腻。
(三)气滞血瘀证:常见于后遗神经痛期。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
舌质暗有瘀斑,苔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疼痛1.评估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强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肝、内分泌、皮质下、肾上腺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阳陵泉、太冲等穴;后遗神经痛期取阿是穴。
4.遵医嘱拔火罐(刺血)。
5.遵医嘱使用中医诊疗设备,如微波、低频、光疗、电疗、磁疗等,以减轻疼痛。
(二)丘疹及水疱1.评估皮损部位、水疱大小、疱液性状、疱壁紧张度等。
2.指导患者修剪指甲,避免摩擦、搔抓。
保持皮损处清洁干燥,忌用热水肥皂烫洗局部皮肤,忌用化学洗涤剂洗涤衣物,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3.指导患者采取健侧卧位,防止挤压引起疱疹破裂。
4.皮损累及眼部时,鼓励患者多做眨眼运动,防止粘连。
遵医嘱使用眼药水和眼药膏,白天每2~3小时滴眼药水1次,晚上涂眼药膏后纱布覆盖。
注意观察眼部病情变化及视力变化,防止眼睑粘连及溃疡性角膜炎的发生。
5.皮损发生于头皮、腋下、外阴等毛发部位时,应剪去局部毛发,保持创面清洁。
6.遵医嘱给予中药塌渍等。
7.遵医嘱使用中医诊疗设备,如微波、低频、光疗、电疗、磁疗等,以减轻疼痛。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拔火罐。
(1)刺血拔罐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2)其他详见附录2。
3.中药塌渍(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蛇串疮中医护理方案篇一:19个中医护理方案附件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蛇盘疮中医治疗方法
蛇盘疮是一种中医称之为“红腰痢”的疾病,所以中医治疗方法对蛇盘疮有一定效果。
中医治疗蛇盘疮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温热理气:中医认为蛇盘疮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疾病,所以首先需要温热理气。
可以通过服用温热的中药来调理,如人参、仙灵脾等。
2. 活血化瘀:蛇盘疮伴有疼痛和肿胀,中医认为这与血液瘀滞有关,所以通过活血化瘀可以减轻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乳香、没药、红花等。
3. 贴敷疗法:中医认为蛇盘疮的症状与寒湿有关,可以使用温热的药物贴敷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大黄、川芎等。
4.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于蛇盘疮也有一定效果。
通过针刺和热灸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减轻疼痛和肿胀。
请注意,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如果患者有蛇盘疮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找到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蛇串疮中医护理方案样本蛇串疮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由于病情复杂多变,治疗方法也较为繁琐。
中医护理方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下面是一份蛇串疮中医护理方案样本。
方案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1.中药内服-黄芩30克,黄连1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红花10克,生地黄30克,生大黄15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川穹30克。
水煎服,每日3次。
-配合个体情况,如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合并症,酌情调整方剂,添加玄参、麦冬等药物。
2.中药外敷-泡脚药浴:当归1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薄荷10克。
煎汤后加入足浴盆中浸泡双脚,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药物外敷:新鲜雄鸡蛇、蛇骨研磨成细粉,加入适量醋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2次。
3.饮食调理-忌辛辣食物,避免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柑橘、猕猴桃、草莓等,有助于加速伤口愈合。
-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适当增加鱼、瘦肉等高蛋白食物的摄入。
4.生活调理-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站立不动,保持良好的体位,避免造成血液循环障碍。
-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对伤口愈合造成的不利影响。
-尽量减少不良心理情绪的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此方案根据蛇串疮的特点和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主要通过内服中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外用中药药物外敷和泡脚药浴,以及饮食调理和生活调理综合治疗,达到治疗蛇串疮的目的。
但是请注意,这仅仅是一个方案样本,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最好请专业医师根据病情为您制订一份针对个体的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技术在蛇串疮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蛇串疮,又名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
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性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对于蛇串疮神经痛患者,中医护理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疼痛,促进康复。
中医认为,蛇串疮神经痛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者多发于躯干。
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蕴,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因此,中医护理技术注重从整体出发,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以达到缓解疼痛、促进康复的目的。
一、中药湿敷中药湿敷是将浸透药液的纱布敷于患处的一种中医护理技术。
对于蛇串疮神经痛患者,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药,如马齿苋、黄柏、蒲公英等,煎汁后湿敷患处。
湿敷时,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次 20 30 分钟,每日 2 3 次。
中药湿敷能够直接作用于皮损部位,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二、艾灸艾灸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对于蛇串疮神经痛患者,可选取阿是穴(即疼痛部位)、足三里、曲池等穴位进行艾灸。
艾灸时,将艾条点燃,距离皮肤 2 3 厘米处进行熏烤,以患者感到温热舒适为宜,每个穴位灸 15 20 分钟,每日 1 次。
通过艾灸,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减轻疼痛。
三、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通过按摩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脏腑功能的一种中医护理技术。
对于蛇串疮神经痛患者,可按摩合谷、内关、太冲等穴位。
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按摩 3 5 分钟,每日 2 3 次。
穴位按摩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
四、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辨证论治,给予中药内服。
如肝经郁热证,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脾虚湿蕴证,可选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气滞血瘀证,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经郁热证:常见于急性期。
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
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
(二)脾虚湿蕴证:皮损色淡,疱壁松弛,伴疼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
舌质淡,苔白或白腻。
(三)气滞血瘀证:常见于后遗神经痛期。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
舌质暗有瘀斑,苔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评估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强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肝、内分泌、皮质下、肾上腺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阳陵泉、太冲等穴;后遗神经痛期取阿是穴。
4.遵医嘱拔火罐(刺血)。
5.遵医嘱使用中医诊疗设备,如微波、低频、光疗、电疗、磁疗等,以减轻疼痛。
(二)丘疹及水疱
1.评估皮损部位、水疱大小、疱液性状、疱壁紧张度等。
2.指导患者修剪指甲,避免摩擦、搔抓。
保持皮损处清洁干燥,忌用热水肥皂烫洗局部皮肤,忌用化学洗涤剂洗涤衣物,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3.指导患者采取健侧卧位,防止挤压引起疱疹破裂。
4.皮损累及眼部时,鼓励患者多做眨眼运动,防止粘连。
遵医嘱使用眼药水和眼药膏,白天每2~3小时滴眼药水1次,晚上涂眼药膏后纱布覆盖。
注意观察眼部病情变化及视力变化,防止眼睑粘连及溃疡性角膜炎的发生。
5.皮损发生于头皮、腋下、外阴等毛发部位时,应剪去局部毛发,保持创面清洁。
6.遵医嘱给予中药塌渍等。
7.遵医嘱使用中医诊疗设备,如微波、低频、光疗、电疗、磁疗等,以减轻疼痛。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拔火罐。
(1)刺血拔罐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2)其他详见附录2。
3.中药塌渍(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保持床单及衣物的整洁,穿宽松、棉质衣物,以避免摩擦皮损,造成不适或创面感染。
2.注意手卫生,勤修剪指甲,避免搔抓皮损。
3.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如散步、做八段锦、打太极拳等。
(二)饮食指导
1.肝经郁热证:宜食清肝胆之火的食品,如:新鲜绿叶蔬菜、西瓜、冬瓜、黄瓜、橙子、苦瓜、绿豆,忌食腥发之品。
2.脾虚湿蕴证:宜食健脾利湿的食品,如:山药、扁豆、大枣、红薯、苡米,忌食生冷之品。
3.气滞血瘀证:宜食行气、活血化瘀的食品,如:白萝卜、柑橘、木耳、油菜、黑豆,忌食甜食及易胀气食品。
(三)情志调理
1.主动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感。
使患者愉快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2.向患者讲解引起本病疼痛的原因、疾病的病程及缓解疼痛的方法,消除患者对疼痛的恐惧心理。
3.指导患者通过聊天、听广播等放松,转移注意力,以减轻疼痛。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
症候诊断:肝经郁热证□脾虚湿蕴证□气滞血瘀证□其他:一、护理效果评价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