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课件:变异学研究的一个个案
- 格式:ppt
- 大小:384.50 KB
- 文档页数:48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一、概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自20世纪初兴起以来,不断拓展其研究视野和方法论。
文学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注于文学作品的跨文化流动、翻译、接受与变异现象的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文学变异学在比较文学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方法论特点,分析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文学变异学关注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与接受,以及由此产生的文本变形、意义变化和审美影响。
这一研究领域不仅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而且有助于深化对文化差异、文学交流与互鉴的理解。
在比较文学学科中,文学变异学不仅为文学作品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为文学理论、翻译研究、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和理论资源。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学变异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文化同质化、文学市场的商业化等问题。
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文学多样性,促进文学作品的跨文化对话与交流,成为文学变异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文学变异学的定义、研究方法、现状与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推动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促进文学作品的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1. 文学变异学的定义与起源文学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语言、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变异现象。
它关注的是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社会习俗、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文本内容、形式、主题、意义等方面的变化。
文学变异学不仅关注文学作品的表面变化,更深入地探讨这些变化背后的文化、历史、社会原因,以及它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产生的影响。
文学变异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学作品开始跨越国界,进入其他文化领域。
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些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异,导致读者对作品的误解或曲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文学作品的变异现象,并尝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建立发展以来,呈现出“涟漪式”的叠进走向,法国学派强调实证性研究,美国学派补充了非实证性的审美研究,而中国学派中曹顺庆提出的变异学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向。
文学变异学是针对全球化发展的现状与跨文明语境下的文学变异所提出,它紧扣跨越性、文学性与异质性等特点,重新规范了影响研究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变异学解释了文学交流比较中的文学变异现象,它的比较基点不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求同”,而着眼于文明的异质性,建立了“求异”的比较范式。
同时,随着一些学科的发展,如译介学更多地关注了在翻译中的文化变异,又如形象学更多关注了形象制作的主体能动性,这些都不再是用传统实证性研究方法能解决的,变异学的提出使这些学科从原先实证性研究中分列出来,归为变异学研究,重建比较文学学科体系。
变异学的提出,凸显了不同文明圈中的文学与文化的异质性,以和而不同为研究目标,有助于破除某种文明中心论,建立多样化的文化生态。
一、变异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曹顺庆在《复旦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发表《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一文,提出变异学定义,即“比较文学变异学将比较文学的跨越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研究支点,它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状态,以及研究没有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异质性和变异性,从而探究文学现象差异与变异的内在规律性所在”。
同时在该文中,明晰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四大研究范围,一是语言层面的变异学,也可称为译介学研究;二是民族国家形象变异学研究,又称为形象学;三是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四是文化变异学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曹先生在《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中拓展变异学的研究层面,增加了文学“他国化”和跨文明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2020年4月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本文关键词:比较文学,变异,学科,研究,文学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本文简介:[摘要]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文学变异学是一个比较文学新的研究领域,并分析了文学变异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与比较文学跨越性和文学性两个学科特征的关联,最后辨析了变异学所包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关键词]比较文学学科领域文学变异学(一)将文学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本文内容:[摘要]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文学变异学是一个比较文学新的研究领域,并分析了文学变异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与比较文学跨越性和文学性两个学科特征的关联,最后辨析了变异学所包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关键词]比较文学学科领域文学变异学(一)将文学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是一个新的提法。
这个研究领域的确立,是从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现状、文学发展的历史实践以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拓展几个方面来综合考虑的。
首先,所谓当下比较文学学科研究领域的失范是指比较文学自身的研究领域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而且有些理论阐述还存在很多纷乱之处。
其中存在于影响研究中的实证性与审美性的纷争中就突出地表现了这种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失范现象。
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最初之所以提出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一方面回应了当时克罗齐等人对比较文学的非难,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作为一个学科必须有一个科学性基础,所以他们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而是一种实证性的国际间文学关系史的研究。
但是,后来美国学者却质疑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单纯强调科学实证而放逐审美价值的学科定位,认为他们的影响研究是僵硬的外部研究和文学史研究,提出要正视‘文学性’这个问题,因为文学性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艺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内在规定性。
也就是说,比较文学应该把美学价值批评重新引进比较文学学科领域之中。
但是,一旦文学性介入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实践之中,就使得我们面前的比较文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困扰。
文学作品书写变异的例子第一节变异学学科的基本原理一、变异学的理论核心不同文明文学的异质性与变异性大于共同性,异质性与变异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2005年中国比较文学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比较文学变异学(the theory of Variat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设想首次被中国学者正式提出。
(147)变异学的设想首先源于对法国学派学科理论的重大缺憾的反思,以及对比较文学形象学、译介学研究中涉及的变异问题的思考。
本教材将译介学、形象学从原先实证性影响研究中分离出来,归为变异学研究,变异学理论也会提醒我们在文学研究实践中注意分辨可实证的事实材料和发生变异的因素,解决跨文明研究中的异质性问题,进而掌握好我们的研究角度。
(147)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在由起点经由媒介到终点的流传过程中会发生信息的失落、变形。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可比性及理论核心是文学的差异性存在样态————异质性和变异性。
如果不考虑变异性,不考虑文学作品和理论旅行过程中的失落、变形、改变和新生,这种实证就是不可靠的。
美国学派的理论恢复了“比较”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跨学科研究,但其研究的可比性基础在于类同性。
如果说法国学派是“求同(同源)忘异(变异)”的话,那么美国学派就是典型的“求同(类同)拒异(异质性、变异性)”。
长期以来,学者囿于西方原有的求同性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框架,没有从学科理论上认识东西方不同文明文学比较的异质性。
其实西方理论并非不可用,关键是要看到其变异性。
(147-148)变异性更大的价值在于寻求不同国家文学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变异,以及不同文明间的异质性因素。
比较文学变异学是将跨越性和文学性作为研究支点,通过研究不同国家间文学交流的变异状态及研究没有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的异质性和变异性,探究文学现象差异与变异的内在规律性的一个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