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12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第一篇:比较文学复习重点比较文学复习重点比较文学(新)复习题一、填空题1、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兴起,最为突出的标志是。
2、最能代表中国比较文学勃兴之后的骄人成绩的,应推朱光潜的与的《谈艺录》。
3、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这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
4、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或两种之间的学理关系。
5、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是指、、、。
6、在一个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两者可以互为指称。
7、世界文学是 1827年在评论他自己的剧本的法译本时最早提出的。
8、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体就是。
9、比较视域内质的最高层面用八个字来概述,就是与。
10、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平台是指层面。
11、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最早是由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文中提出来的。
12、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
13、誉舆学是从影响的发送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14、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征是。
1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李达三提出中国学派乃,它遵循东方特有的折衷精神。
16、题材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
二、名词解释1、国别文学2、民族文学3、总体文学4、世界文学5、比较视域6、对话平台7、汉学8、主题学9、意象10、接受11、海外华文文学12、译介学三、问答题1、中国比较文学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特色是什么?2、中国比较文学正式建立的突出标志是什么?3、文化研究有什么样的学科特征?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文化研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4、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有哪些?5、为什么说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两个重要标识?6、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涵盖了哪些类型?7、什么是比较文学?8、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9、国外汉学能够为比较文学提供哪些借鉴?10、平行研究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11、试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跨文化特点。
⽐较⽂学复习资料第⼀章⽐较⽂学的历史第⼀节⽐较⽂学学科的兴起时间和地点:19世纪后期的欧洲原因:⼀、社会经济——决定作⽤各民族⽂学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影响和接受的历史需要——⾸要前提;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主义意识对学科的催⽣(法)基亚:资本主义促成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世界主义意识开始觉醒;(德)施莱格尔兄弟19世纪浪漫主义⽂学运动时期,先后提出“⽂学开放性”和“⽂学普通性”;歌德:提出“世界⽂学”的概念世界主义意识的影响:改变了⼈们的⽂学观念,其表现是:(1)认为⽂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全体⼈类的;(2)不同民族或地区的⽂学既有共同性存在差异性;(3)各民族⽂学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三、科学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风靡欧洲,其内在本质就是科学主义。
实证主义强调真实与准确第⼆节⽐较⽂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学科形成的标志第⼀次⽤“⽐较⽂学”这个词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1816年主编的《⽐较⽂学课程》1829,维尔曼《⽐较⽂学研究》(1)⽐较⽂学杂志的出现。
表明学科在理论上的成熟。
1877,匈⽛利梅茨尔《总体⽂学⽐较》——第⼀本⽐较⽂学杂志;(2)⽐较⽂学理论著作的出版。
1886,英国波斯奈特《⽐较⽂学》——世界第⼀部⽐较⽂学理论专著,预⽰着⽐较⽂学从具体的研究实践向学科理论建设⽅向的发展;(3)⽐较⽂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学;(4)学术论⽂、⼯具书的出现。
1897,瑞⼠贝茨《⽐较⽂学⽬录初稿》——世界上第⼀部⽐较⽂学⼯具书;<⽼师提了这⼀点>(5)⽐较⽂学教授职位的设⽴。
<书上的>⼆、各个学派的观点(学派、主要观点、代表⼈物及其作品)(⼀)法国学派(⽐较⽂学发展第⼀阶段)戴克斯特(前驱)、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基亚影响研究;在研究⽅法上,强调实证主义巴尔登斯贝格:1921《⽐较⽂学评论》杂志梵.第根:巴黎⼤学教授,1931发表《⽐较⽂学论》(专著)该书主要观点:(1)划出⽐较⽂学研究的界域。
1■比较文学兴起与发展的原因(了解)【选择】1)人民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2)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发展,是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3)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2.比较文学”的定义【选择】【简答】法国学派一一影响研究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的目的实质上是研究不同文学相互间的关系”,而且规定只许研究两个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超过两国即超出了比较文学的界限。
他为两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设计了一个经过路线”:起点(作家、着作、思想)—放送者到达点(另一国的某一作家、某一作品或某一页、某一思想或某一情感)一一接受者沟通二者的媒介(个人或集团,原文的翻译或模仿)——传递者美国学派一一平行研究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比较文学”中的所谓比较”并不是一般方法论意义上的比较,而是一种观念,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一种研究工作中的基本立场,是指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
3.“四跨”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填空】4■三个文学关系【填空】【简答】事实联系一一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一一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它们的相异和相同都有某种可比性,因而具有研究价值交叉关系一一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阐发的关系5■比较文学的开放性【选择】【简答】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
一、多选:1、比较文学学科形成标志:(1)名称提出;(2)讲座、课程开设;(3)创办杂志;(4)出版专著2、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成员:代表人物(三位奠基人: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培“创建比较文学史”、圣伯夫“理论上的肯定”);三个第一(第一位比文化成因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梅茨尔)、第一本理论专著(波斯奈特));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4、媒介学的个体媒介包括方面:作家、学者、翻译家、外交人员、文化使者等。
5、文类学:文体学、二、单选1、影响郭沫若的美国诗人:朗费洛2、比较文学的作用: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和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3、法国学派的特点:比较文学是国际关系史,不主张比较“影响研究”。
4、文类学研究的问题:文类的历时研究和文类的共时比较、缺类研究5、文化翻译中文化意义增加的情况:6、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加速了各文明之间的文化融合和发展。
三、填空1、中国的第一部比较文学著作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2、钱钟书的比较文学著作《谈艺录》、《管锥编》3、中国的狄更斯:老舍4、对卡夫卡产生影响的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5、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是比较文学的重要论文6、每一篇艺术作品都有主题,但都不一定纳入母题之中。
四、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征,加强文学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译介学:是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变异现象,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比较文学是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一门新兴学科的名称,这门学科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一、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1、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
2、比较文学的发展史、史前史、学科史:(1)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法国学派:a、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b、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是考据,寻找事实材料,它排斥审美分析。
法国学派创立了影响研究,使用严谨求实的研究方法,并用累累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门学科的科学价值,使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确立了牢固的地位,功不可没。
但是,法国学派的理论与实践有狭隘性、机械性以及文学沙文主义倾向等局限。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美国学派:a、比较文学是跨越国家界限的文学研究;b、比较文学是跨越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
美国学派创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使比较文学有了向纵深发展的可能性,但有狭隘性、理论不够严密、研究范畴过于宽泛的弊端。
(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国学派近代:中国比较文学拉开序幕“五·四”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兴起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沉寂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复兴中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中国学者开创了跨文化体系的东西方文学以及东方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为进行全球范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研究目的、学科特征1、定义: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研究目的: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是认识民族文学的特性与人类文学的共性。
3、学科特征A、开放性: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是开放的——它不受时空、文学形式、研究对象的价值、研究内容与学科的限制;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是开放的——它能迅速吸收种种非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
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2、什么是“期待视野”?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三、论述:(54分)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1)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
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
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
(2)必须注意文学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
(3)举例:比如文学与音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文学与哲学:存在主义与文学。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消极一面:“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然与翻译的宗旨相悖。
如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有人讨论哈姆雷特的“孝”与“不孝”问题,应该说就是翻译“误读”引起的后果。
积极作用:(1)便于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传播,促进文化交流。
(2)在“误读”中可能阐发出原作中一些未被发掘的新意,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学派及发展1、比较文学之父”维尔曼。
2、“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一种从跨文化角度对分别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多种文学现象之间的外在联系或内在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学问。
3、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1)、外在联系,即事实联系,可以进行影响研究(2)、内在关系,即价值关系,可以进行平行研究(3)、交叉关系,可以进行跨学科研究4、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在研究视野上具有跨越性;其研究对象应具有文化性;其研究方法是综合性的;其体系建构上是开放性的;其研究过程则是对话性的。
5、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最早提出“世界文学”Weltiliteratur概念,(1)、施德里希、雷马克:指一系列文豪巨匠的文学作品和文学遗产,如《荷马史诗》、《唐·吉诃德》、《神曲》、莎士比亚戏剧等经典文学遗产,以及经过时间考验并获得了世界声誉和永久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
(2)、韦勒克:指一种未来的理想的文学,理想的文学时代。
(3)、韦勒克: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是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的学术研究。
这里世界文学也指出了比较文学研究所必需具有的历史意识。
(4)、歌德:指一种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国际性、世界性精神生活方式。
其中蕴含着对于“世界文学”这一客观文学存在的认知和态度。
6、民族文学概念(national literature):在某个民族文化土壤里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本民族的政治、社会历史、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反映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7、外国文学(foreign literature):顾名思义是指外国语言文学,包括了英国语言文学、俄国语言文学、法国语言文学等非本国语言的其他各国文学。
8、总体文学(general literature):一般文学或普通文学,由法国梵·第根首先提出;总体文学专门研究许多国家中共同发展的问题,如综合研究在理查生和卢梭的影响之下的欧洲感伤小说的发展问题就属于总体文学。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
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比较文学教程Comparative Literature法布吕奈尔《什么是比较文学》日大冢幸男《比较文学原理》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瑞士弗·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法基亚《比较文学》法洛里哀《比较文学史》罗亚历山大·迪马《比较文学引论》法国学派:French School美国学派:American School 影响研究:influence studies 平行研究:analogy studies主题:theme 母题:motif 意象:image 套语:topos 情境:situation比较文学诞生标志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1877 匈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报》;1887 德马克斯·科赫《文学比较杂志》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1886 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0 俄维谢洛夫斯基(俄国比较文学之父)彼得堡大学;1892 法戴克斯特里昂大学3,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进入高校。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和工具书的出现:1895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同年;贝茨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1895 贝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工具书--3000条索引,比较文学研究必备法国学派中心:法国指导思想:进化论、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特征:1、把比较文学看成文学史的分支,强调从史学角度考察;2、以实证考据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而忽视美学意义;3、注重各民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研究对象:欧洲各国文学间的影响联系研究方法:实证考据代表人物:法国学派布吕纳介、戴克斯特、贝茨、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局限:拘泥于时政而错过一些具有可比性的东西;欧洲中心论;民族主义的倾向和文化记账现象贡献:因为时政而积累了大量研究材料;许多观点具有开创性,并为学科建立了一个细密的理论体系作品: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卡雷《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教堂山会议:1958年9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是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大会;耶鲁大学的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标志美国学派取代法国学派成为比较文学中心;拉开美法两派的十年论争。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整理比较文学绪论1、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跨国、跨文明、跨学科);四大研究领域是: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3、三大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比较文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用具体材料支持研究。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比较”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将比较文学研究划分为“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生“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
卡雷:《比较文学评论》,比较文学“精确化”工作,比较文学不是并列的平行比较,而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基亚:《比较文学》,坚持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而不是任意猜测。
(2)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方式发起攻击,主张进行跨学科和平行研究,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综合在一起,正视“文学性”问题。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提出一个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全面而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张;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
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建立发展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扩展比较文学研究领域。
第三章复习题⏹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分别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
其中最基本。
这四种研究类型中最主要的两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 2.从传播方式来看,影响研究中的影响分为哪两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 3.影响的过程可以分为放送、接受和传播途径。
从放送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称之为“流传学学”,从接受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渊源学学”,从传播途径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媒介学学”。
⏹ 4.影响研究的具体方法是:考据的方法、科学性、历史性,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是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 5.第一次正式正式提出“阐发法”这一名称的台湾学者是古添洪。
⏹ 6.接受研究可以看作影响研究的发展,它是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阐发研究可以看成平行研究是衍生出来的一种类型。
⏹二、名词解释⏹ 1.影响研究:是指对跨民族、语言和文化界线的不同文学之间基于事实联系之上的互相渗透与互动的影响史实进行的一项专门研究。
⏹ 2.平行研究: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 3.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在同一民族内部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4.圆形的研究:⏹ 5 .平行回现论⏹三、简答题⏹1、渊源学分为哪五类?笔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集体的渊源、孤立的渊源⏹ 2.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理论基础)有哪四个方面?1.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2.影响的事实联系论3.影响的历史意识论4.影响即对创作的理解论⏹ 3.影响研究的步骤有哪些?1.影响存在的提出2.材料的搜求和考订3.假设的证明4.影响的深入研究⏹ 4.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之间的差异?1.平行研究尚未发现或根本不存在事实联系2.平行研究范围广泛,影响研究范围窄⏹ 5.阐发研究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哪两点?1、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2、理论对理论的互相阐发3、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 6.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相同点: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同样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或者研究自己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与影响研究有一致性。
比较文学一、名词解释1、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有时称为“全文化研究”,是人类学及其姐妹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的一项专门,运用来自许多社会的实地研究资料,检视人类行为的视野,并检视关于人类行为与文化的假设。
2、影响研究:主要研究那些经过吸收、消化之后与之间的作品水乳交融的外来影响,但不排斥有意的影响和借鉴,也不排斥那些痕迹比较明显的影响。
它是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
它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凡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推测或判断都不属于影响研究的研究范围。
我国元杂剧《赵氏孤儿》对法英德诸国剧作的影响。
3、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①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4、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同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研究方法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
通过不同民族作家作品的类同和差异的比较和对比,寻求文学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的美学基础。
例如:杜十娘和茶花女,阿Q和堂吉诃德5、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②研究范围是超一国范围之内的,多国的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
比较文学考试复习资料绪论1、学习比较文学应明确的几点:(简答\判断)比较文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是国际视野,并非简单的文学比较;其目的是共建和共享人类多元的文学成果。
2、学科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三个跨越性)1)超出一国范围之外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跨国性。
2)文学与人类其他领域,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比较,跨学科性。
3)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的比较研究,跨文明。
3、比较文学的意义:1)对于其他学科的建设起到影响和推动作用;同时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有启迪作用。
2)比较文学能够帮助我们改善人文生态环境,促进不同名族、不同国家文化与文学间的相互交流,能加强民族与民族间、国家间文化文学的相互尊重和互识、互证、互补,共建全球多元化文学。
3)比较文学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
4)扩展人们的净胜世界,5)从他人的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6)参与和更新世界文学构建的重要途径。
4、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其定义有一定的边缘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法国学派: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研究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甚至作家生平之间的实际联系,强调事实考证。
(梵·第根、卡雷、基亚)美国学派: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是跨学科的研究。
(亨利·雷马克)中国学派:5、法、美、中学派的特点和局限:1.法国学派。
特点:提出比较文学是国家间的关系史,其特点是跨越国家或民族的的界线,研究国家民族间的文学影响和事实联系,重事实考据。
局限:排斥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研究范围狭窄。
2.美国学派。
特点:提出平行研究的新方法;反对欧洲中心论;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独立价值;主张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读和文学评价,注重文学和和其他关系的研究,重视科学性和美学性。
局限:1)由于不重事实基础,因此在判断和结论方面的准确性以及理论深度往往是因人而异,差异较大;2)由于研究范围较宽,研究对象缺乏严格的限定。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1.法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主要学派之一。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等。
早期的法国比较文学家比较注重研究具体的文学事实,把不同国家的文学和作家之间的互相影响作为研究的重点。
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指出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之间的事实联系。
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注重的是“影响研究”,其方式是通过历史追踪和实证考据,考察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体、一国文学在外国的影响,或探讨作家和作品的源流受到哪些外国文学的影响,或研究产生影响的媒介。
法国学派忽视对作品审美价值的分析,表现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和保守倾向。
2.教堂山会议: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
美籍捷克裔学者,时任耶鲁大学教授的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进行了批评,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3.笔述渊源:渊源学研究类型之一,渊源学是从接受者即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者。
渊源学研究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基本上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
笔述的渊源指的是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渊源关系的探究须要以作品产生的条件、创作过程的资料、作家的情况如接受者或接受国文学中的传记、感想、评论、序、跋等来补充。
4.比较视域:比较文学汇通性研究的本体。
当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它相关学科进行跨越研究时,以自己的学术思考对双方进行内在的透视,以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开放性的研究视野。
即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内涵,把“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作为研究客体。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和文化之间的比较,探索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之处。
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涉及多种文学传统,例如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等等。
为了更好地复习比较文学,下面将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和方法。
1. 文学史纵向比较比较文学的核心是对不同文学传统和时期之间的比较,因此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时期,例如文艺复兴时期或现代主义时期,详细了解其中的文学作品和思潮。
然后,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作品,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进一步理解文学发展的规律和影响。
2. 文学流派横向比较另一个重要的比较文学方式是对不同文学流派的横向比较。
通过选择一个具体的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或奇幻文学,可以深入了解该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然后,选择其他不同流派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题材、风格和结构等方面的异同。
这样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流派的发展和特点。
3. 文学主题比较除了比较时期和流派之外,比较文学还可以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比较。
例如,可以选择“爱情”这一主题,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描写方式和表达手法。
通过比较,可以观察到不同文学传统和文化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进一步加深对比较文学的理解。
4. 多维度比较比较文学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层面的比较,还可以从多个维度对作品进行比较。
例如,可以从社会背景、文化语境、作者背景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以获得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综合多个维度的比较,可以揭示作品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和影响,拓展对比较文学的理解与认识。
5. 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最后,作为复习比较文学的重要方法,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深入研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不同文学传统和时期的代表作品,在实践中感受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同时,对这些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将为比较文学的复习提供具体的材料和例子。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曹顺庆版)一、填空1.用西方文论来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已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2.比较文学的英文名称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其信件1895年才被出版。
3.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年,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4.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末得以诞生。
5.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6.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刊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7.1887年科赫创办了一本颇有影响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杂志》,被视为德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开端。
8.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9.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10.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P.31)11.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P.3312.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13.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P.3114.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他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
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15.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
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平行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和文学史等。
16.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17.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
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18.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P.7719.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详见P.87)20.词汇是构成他者形象的最基本单位。
21.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22.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P.9723.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24.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文本外部研究和文本内部研究。
(文本外部研究:社会集体想象物、作家、异国形象与真实的异国的关系;文本内部研究: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25.流传学的研究范围P.65二、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他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比较文学是立足于全球文化背景之下,在宏观、跨越的视野中,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学的相互关系和现象,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所进行的开放式的文学研究。
)2、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3、渊源学: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
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4、媒介学:与渊源学相对的一个与影响研究有关的术语,它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5、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
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6、形象学:比较文学的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它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
在这里,形象是作家及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或异民族的想象物。
7、套话:不同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具有深刻的文化隐喻意义的约定俗成的词汇。
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一种文化标志的缩影。
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
套话的制作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表语和主语部分的混淆,一种是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的混淆。
8、文化误读:就是研究主体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文化系统的文学现象,从而产生理解上的错位,按我所需地加以切割、加工,读出研究对象所没有的意义。
三、简答1、“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P.99)1) 现实语境、传统文化的过滤作用。
2) 语言差异的过滤作用3) 接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接受的“文化过滤”。
2、产生文化误读的原因误读是“文化过滤”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
1) 首先是接受者或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
2) 其次,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文化语言之中,不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意味着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
3) 最后,文化误读与创新。
3、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法国学派: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主要特色,以文字的“输出”与“输入”为基本框架,构架起了以“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为支柱的“影响研究的大厦”。
跨越了国家的界限,沟通了各国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
美国学派: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及“世界文学”的构想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以“类比”“综合”“跨学科汇通”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的大厦,跨越了学科界限,并沟通了互相没有影响的各国文学关系。
中国学派:曹顺庆、孙景尧、谢天振以“跨文化研究”为基础和基本特色,在跨越中西异质文化中探讨中西文学的碰撞、渗透和文化的误读、变异,寻求这种异质文化的文学特色以及文学对话、文学沟通和文学观念的整合与重建,以真正国际性的胸怀和眼光来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4、比较文学的可比性1)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
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
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2)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的角度来说的。
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
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态、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5、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它的特征表现为实证性,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
1) 流传学是关于“文学关系”的研究。
2) 流传学具有实证性。
注重事实,搜集确凿的资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审慎细密的考证,是流传学研究的必然途径和方法。
3) 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注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6、流传学的研究范围影响研究的研究范畴:1) 从接受者出发,对作家、作品、思想感情等受到的影响追根溯源,即所谓的渊源学;2) 从中介者出发,研究沟通放送者与接受者的媒介,如翻译、改写、模仿、引述等,即媒介学的研究内容;3) 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创造者的影响,即流传学的研究内容。
流传学的研究范围:1) 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2) 接受者受到放送者哪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3) 接受者是否模仿放送者,模仿了哪些方面,如文体、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4) 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受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文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5) 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应和情感是怎样的6) 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级受影响最广7) 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8) 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9) 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10) 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7、流传学的影响类型1) 个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2) 个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3)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4) 群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从影响的方式和内容来看:1)放送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
更多的是通过著作来实现的,其一表现在整体上,其二表现在个体上。
2)技巧的影响。
指放送者在创作中所形成的文体或艺术形式的技巧性因素对接受者所造成的影响。
3)艺术形象的影响。
指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的流传。
4)主题或题材的影响。
5)框范的影响。
所谓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6)理论思潮的影响。
这种思潮,可以是哲学、政治、文学理论等多方面。
8、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1) 个体媒介在媒介学研究中,个体媒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种个体媒介者,常常是以个体对个体,或个体对群体的影响起到媒介者的作用。
例如威廉斯接受劳伦斯的影响,卢梭接受理查逊的影响,海涅接受拜伦的影响,都是有代表性的个体媒介者。
再如闻一多接受丁尼生的影响,闻一多通过丁尼生起到了中英诗歌媒介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