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下册 教师教学用书第七单元社会生活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6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第二课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名师教案2 人教版课程标准1、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2、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3、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4、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十月革命这一世界历史上重大事件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通过对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影响的分析,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指导学生设计制表,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形成历史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解读历史图片,并运用其中的有效信息理解和认识有关历史内容。
通过对列宁与十月革命胜利之间关系的剖析,使学生正确认识在革命过程中杰出个人及人民所起的作用;正确评价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重点: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意义难点:十月革命对俄国及世界历史的影响新课导入:从上一课的内容过渡——同学们,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在20世纪的上半期,世界发生了剧烈的震荡。
那么,这些剧烈的震荡表现在哪里?生:世界大战的爆发、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师:面对剧烈的震荡,人们在思索着问题的症结,那么,你认为这些震荡出现的症结在哪里?生:战争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危机爆发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师追问:生产的产品相对于什么而言是过剩了?生:劳动人民的购买力。
师:在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下,劳动人民做牛做马,却只能获取极低的报酬。
综合大家刚才的分析,震荡出现的症结所在正是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本身。
那么,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方案一:用新的社会制度取代。
方案二:对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进行改造。
俄国人民选择了第一种方案。
出示课题:理想变为现实的十月革命新课教学:1.十月革命的原因(背景)活动一:读一读,议一议问:十月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生:无产阶级革命。
第六课新中国的诞生课程标准1、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2、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3、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学要求1.通过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明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任的原因,认识到人民的支持是胜利的保证。
2.了解解放战争的史实,通过分析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3.学习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等内容,认识和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4.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变,以及它对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结构分析本课讲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了新中国的历史。
教材精心构思的两个子目标题不但新颖,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领悟。
“两种命运的决战”──从两种不同的建国主张写起,提出国民党与共产党分别代表着中国的黑暗与光明两种命运。
接着课本以生动的描述和对比的手法回顾了抗战期间国统区和根据地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国统区的统治黑暗、腐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通过大生产运动,克服了经济困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通过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对命运的选择,从而深切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
故而第二子目的标题定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可理解为人民选择了光明的命运。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介绍了“两种命运的决战”中,光明是怎样战胜黑暗的。
教材先是描述了内战开始时,国民党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第三课民族中兴的新道路课程标准4-4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认识它(他)们是怎样影响今世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4-5 综合多种要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要转折期间。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度中,认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3-1 描绘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持续和变迁。
3-2 列举文化流传的一些门路,认识历史上不一样地域之间沟通的结果。
5-4 经过表达相关史实,显现人民民众在社会改革中的伟大作用。
第二课时【历史性的转折】教材剖析1.构造剖析:本课时描绘了五四运动后中国出现的新变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流传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批拥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流传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他们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鼎力量,走上了与工农公众相联合的道路,成立了自己的组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 1921.7 )、第二次( 1922.7 )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记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工作所有达成,中国历史出现了重要转折,中国革命相貌面目一新。
2.教课目的:经过学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或经过),二次大会的召开,让学生认识中共成立的意义:“两大”──“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历史上重要里程碑”;“两新”──“中国大地出现了新曙光” “中国革命相貌面目一新” ,是中国历史性的转折。
经过对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初期领导人的学习,领会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发展进度中发挥的作用。
进而加强学生对党的热爱之心,深信党的领导。
3.教课要点与难点教课要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过和伟大历史意义。
教课难点:对中共“二大”民主革命大纲的理解。
新课导入史料导入毛泽东说:“自从1840 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含辛茹苦,向西方国家找寻真谛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学西方的迷梦。
很奇异,为何先生总是侵略学生呢?”“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全球,也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察看国家命运的工具,从头考虑自己的问题。
第六、七单元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中国建国以来在科技、教育、文化方面的成就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等知识。
2.通过对知识的梳理,锻炼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3.通过体会建国以来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变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构建网络时间:原子弹:意义:1964年6月,进行飞行试验成功。
两弹一星导弹1966年10月,实现了核爆炸。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了。
卫星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用通信卫星;一箭三星发射成功;多次发射返回式卫星成功;用自己的运载火箭发射外国卫星。
1999年。
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科技 2003年,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
2005年,成功发射载人飞船。
时间:农业成就:人物:成果:时间:计划涉及和1996年增加基础教育:1986年颁布实施了《》,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战略,把作为教育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我国小学、初中发展水平,已经居于发展中人口大国前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数量大增,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教育条件、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启动将等若干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
文学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双百”方针,即“、。
”“文革”以后,特别是以来,文学创作迎来了又一艺术影视艺术发展迅速绘画、书法和、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巨大文化体育: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体育课被列为重点课程;竞技体育取得显著成就,从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中国获得第一块奥运会金牌的项目是,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了,年,中国举办了奥运会。
衣食住行的变化:生活方式变化就业制度的变化:社会保障的变化:二.合作探究1.请你依据所学知识谈一谈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
2.分析我国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设计共1学时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利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安排学生按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分组查找相关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摘取资料,进行整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多方面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生要学业有成、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
2学情分析评论八年级的学生年龄约在13—15岁之间,他们对计划经济时期的历史不熟悉,但是他们的父辈亲历过那一历史时期,可以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邻居等渠道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他们所熟悉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
3重点难点评论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评论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在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流传着所谓“四大件”的说法,它们是一般家庭中的高级消费品,被看作是当时高生活水平的标志。
你们知道这“四大件”指的都是什么吗?学生: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教案第七单元教案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课全球性的震荡课时[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课程标准4-4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1—2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灾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战争的危害有较深刻的认识,培养起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生活的观念。
重点:两次世界大战的危害和影响难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谈话法;新课导入出示图片:请学生回答:你知道这些武器最早在哪次战争中被使用吗?生答:氯气,坦克——次世界大战;潜艇、导弹、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
师:一战和二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题——出示课题: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新课教学浩劫之一——次世界大战1.根源问: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是什么?活动一:读图文,析原因。
表格: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和德国工业总产值比较70年1914年英国31.8%14%德国13.2%14.3%书本漫画:图7—1设问:上述图文资料说明,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学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图文生动地反映了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当时德国的统治者还宣称: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地带边界有很多任务要完成”,还有人坚持认为,德国的工业化和海外征服“就象自然法则那样不可抗拒”。
英国和德国在激烈的竞争中,都在寻找自己的同盟,以壮大力量,压倒对方。
于是,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逐步形成了,战争一触即发。
.过程活动二:小组竞赛——比比你的观察力出示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师:仔细观察形势图,比比看哪一组的同学从中获得的有关次世界大战的信息多?学生可以获得的信息有:战争的爆发地是:萨拉热窝。
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实行能者上岗,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为使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实现再就业,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国家尽最大努力保障国有企业和职工双重利益、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是改革开放使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建议利用电脑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是介绍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显著不同,从中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重点: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二、教法建议教师在讲述本课前,可事先让同学们去进行一些调查,八年级的学生年龄约在14~16岁之间,可以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邻居等渠道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他们所熟悉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最好让他们把搜集到的当年的票证如粮票、布票、油票等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从事实得出结论:改革开放政策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是本课的特色之一。
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建议学生从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文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
充分发挥学生的运用科技成果来获取资料和知识的能力,这是本课的另一个主要特色。
1.新课的导入:教师先提问题:“新旧四大件分别指的是什么?”等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同学们调查的结果如何呢?由此导入新课。
2.本课第一目是关于改革开放前后的人们的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的不同,这时教师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把课前调查的成果加以展示,教师可把用的方面穿插、结合在衣食住行各方面进行讲解。
教师要提醒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照片和他们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
3.关于衣方面:通过多媒体或实物展示改革开放前后的衣着,分析其特点:从颜色、质地、样式、价格、购买凭证等方面强调当时的单调。
可让学生自由发言描述他们自己和家人的服装特点,点明现在服饰的新功能。
4.关于食方面:教师可先介绍改革开放前的相关情况。
可利用多媒体或实物展示当时使用的粮票、油票加以形象的说明。
再让同学们从他们自己每天的食品品种、营养结构加以介绍。
然后教师再就课本上的“动脑筋”提问:“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让同学们回答出人们现在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健康食品。
5.关于住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这段小字材料。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改革开放前后房屋建筑的巨大的变化。
也可让学生从住房分配制度、人均居住面积、材料、装修程度及环境等方面形象地进行比较。
但在学生中注意不要形成攀比。
6.关于行方面,同样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改革开放前后交通方面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过去我国被称为自行车大国入手,到今天交通工具的多样化如自行车、公交车、摩托车、出租车、私家车、飞机等。
随之而来的是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要充分利用文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教师这时再把课本上的“动脑筋”作业让同学们思考回答。
7.本课第二目是关于“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内容,建议组织学生讨论“铁饭碗要不要打破”这个问题,从而理解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从而对持证上岗、培训、招聘就好理解了。
同时教师要鼓励同学们发奋学习,全面发展并有一技之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8.关于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本课一个难点,指出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加上人口众多,国家和企业无力统包工资、福利、医疗、养老、住房,但为了保障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和落实职工的医疗费、养老金,国家通过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建立起能够为全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九五”期间,我国着重落实“两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确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同时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1997~2000年,全国有667个城市,1 638个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301万的城市贫困人口得到救济。
同时,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约有316万农村居民受益。
自1998年底开始,我国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它作为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全国97%的地级以上城市和1 493个县已经启动。
但各地推进速度不同,尚未覆盖到所有城镇职工。
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做法: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而用人单位缴费的30%左右划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
个人账户主要用于小病或门诊费用,统筹基金主要用于大病或住院费用。
按照国家规定,每个职工应该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5项保险,这将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逐步达到。
到1999年底: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8 000万人315个地级以上地区制定了实施方案,占总数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985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4 000万人的90%离退休人员2 984万人参加生育费用社会统筹约3 000万人职工9 502万人到2002年上半年,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已上亿,参加医疗保险的有7 920万,参加失业保险的超过1亿,平均覆盖率为76.6%,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3 400万,到2001年底,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4 200万,占应参保职工的42%。
要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数据,用数字加以论证。
但材料教师可以有选择地使用。
9.课后小结:让学生归纳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人才竞争更激烈了,国家的保障体系更完善了。
三、学法指导教师在讲述本课前,可事先让同学们去进行一些调查,可以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邻居等渠道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他们所熟悉的人在衣食住行用方面亲历的变化,让学生从活生生的事实分析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大不大?为什么这么大?另要指导学生从网上搜索相关的文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让学生掌握运用科技成果来获取资料和知识的能力。
四、问题探究【动脑筋】1.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答: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
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人们开始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2.在减缓城市交通堵塞方面,你有什么高招?答:提示:从改善城市的道路建设及多层次的交通渠道回答。
【练一练】D【活动与探究】1.左边的学生说得对,当时使用票证主要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
2.搜集资料:让学生从身边的父母、长辈、朋友、邻居等渠道和从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文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学会获取资料和知识的现代方法并进行整理。
(广西南宁铁路第一中学周丽华)参考资料北京人踊跃购买经济适用房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的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
经济适用房“红火”本身,也在讲述着一个个普通百姓的购房故事。
1998年11月,市领导找到北京房地产的排头兵天鸿集团:在回龙观建北京乃至全国最大一片经济适用房,“这活儿交给你们了”。
“接到任务时我们连图纸都没有”,今天,看着回龙观三期正在施工的一幢幢楼房,天鸿集团总规划师、回龙观项目总指挥赵东杰说,一切特事特办,1999年4月,在首批19个经济适用房项目中,回龙观第一个动工。
1999年初,他们把有关单位的人请来介绍房子,“没想到,城里的老百姓不知从哪儿得到消息,揣着钱就跑来了”,老百姓挤在门外自发排起了购房长队,最后,天鸿不得不现从公司调来会计,每人预收了一万元定金,“当时连发票都没带够。
”透过经济适用房的故事,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
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虽然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记者在采访拆迁居民时,大家在这一点上令人吃惊地形成了共识:生活总是在变好,有问题慢慢会解决,而让人们比以前更早地住上相对满意的住房,也正是北京危改取得的实在成绩。
出国旅游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出国游已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已变得越来越平民化,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已达到几十个,出境游的选择更加丰富。
另外,经营出境游的组团社已扩大到528家,仅北京就有41家。
如今,十天游八个国家,回来就想休息的走马观花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
从过去随旅行社组团出行,到今天流行的选择一个好地方休息,放松心情度假,人们已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最新数字统计,今年1月至9月,中国公民出境人数为1 228.8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38%。
其中因私出境761万人次,同比增长47.95%。
巨大的旅游市场吸引着国外旅行商的目光。
从明年1月1日起,全球最大的旅行商美国运通公司和国旅总社携手正式开始拓展中国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市场。
应该说,随着合资旅行社的增多以及独资旅行社的出现,中国游客从旅行社获得渴望的优质低价服务和产品将指日可待。
图画说明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
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
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
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
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
图为南方某市高速公路。
粮票和布票粮票和布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