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
- 格式:doc
- 大小:401.50 KB
- 文档页数:14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1. 简介本课程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深入研究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科学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的。
本标准旨在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供指导和依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2. 课程目标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科学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等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素养。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科学的重要性和价值,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能够理解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提高参与科学社会的能力。
3. 课程内容3.1 小学阶段第一模块:自然现象与科学探究学生了解自然现象,学习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第二模块:物质与能量学生学习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第三模块:生命与健康学生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学习生物的生理功能和生命过程,关注健康生活。
3.2 初中阶段第一模块:科学探究与实验学生深入探究科学原理,进行实验验证,提高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
第二模块:地球与宇宙学生学习地球的结构、地质变化、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培养科学解释地球和宇宙现象的能力。
第三模块:技术与工程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了解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创新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施建议4.1 教学建议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4.2 评价建议评价应注重学生的过程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3 教材编写建议教材应体现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方法的完整性,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华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七年级上册(2002年6月第2版)第30页:第一章1.观天认星。
第114页:第四章 3.地形的缓慢变化。
第181页:第七章4.生物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七年级下册(2008年12月第1版)第98页:第四章1.土壤的组成和利用。
第104页:第四章2.土壤与植物。
第109页:第四章3.土壤污染的防治。
八年级上册(2003年6月第2版)第37页:第二章2.人和动物的运动状态改变。
第198页:第七章5.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八年级下册(2008年12月第1版)第100页:第五章1.信息的传递和通讯。
第110页:第五章 3.无线电广播和通信。
第120页:第五章4.现代通信。
第136页:第六章2.动物的行为。
九年级上册(2003年7月第1版)第44页:第二章2.分子中的“巨人”——高分子化合物。
第52页:第二章3.矿物燃料。
第153页:第七章2.能源和能源的种类。
九年级下册(2008年12月第1版)第14页:第一章3.恒星的演化。
第73页:第三章4.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第86页:第四章天气和气候(全章)。
第185页:第七章科学与社会发展(全章)。
(二)下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七年级上册(2002年6月第2版)第51页:第一章5.太阳系小天体。
第65页:第二章2.四季与节气中的“24节气”内容。
第76页:第三章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80页:第三章2.地球仪。
第89页:第三章3.区时和日界线。
第95页:第三章4.地图。
八年级上册(2003年6月第2版)第183页:第七章3.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中的“心脏实验”内容。
八年级下册(2008年12月第1版)第2页:第一章1.初识声音。
第44页:第二章5.视觉的延伸中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内容。
第48页:第三章1.自然界的电现象。
九年级上册(2003年7月第1版)第124页:第五章3.热机。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必做实验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实验包括以下内容:
1. 探究常见物体的特征、观察空气的特点、观察水的特点、观察常见材料的外部特征、观察某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2. 探究磁铁对物体的吸引作用,观察常见的植物、动物,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月亮,观察常见的天气现象。
3. 借助放大镜观察物体,利用简单工具进行简单的制作,如设计制作纸桥、制作纸蜻蜓等。
以上是《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广东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科学(3—6年级)》教学指导意见一、教学的指导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科学》)明确了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实施小学科学课程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达成“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小学科学课程目标。
学科名称由原来的“自然”改为“科学”,这一改变不仅反映了教学内容上的扩展,从以自然现象、事物为主拓展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包括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等,而且包含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
“科学”作为一个概念,本身就包含了探究的过程以及结果。
把“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同样应该包含科学探究和科学知识两部分,而且这种知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事实、概念、规律外,还应该涉及有关的态度与价值观。
这与原来的以自然现象与事实性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自然”学科相比,在学科名称、培养目标、内容标准、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等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进行小学科学课程的实验,必须做到:·认真学习,转变观念,迎接挑战。
要认真研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标准》,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理解和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明确各项教学要求,把握进行的深度和广度,并落实到《标准》的具体内容上。
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钻研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素质,与新课程一道成长。
·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结构,对多姿多彩的世界会产生怏然的兴趣。
因此,应该尊重小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不同的场合、地点去学科学用科学。
要注意科学课程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都具有开放性,其相对应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是开放的。
·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第一部分前言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3-6年级)基本框架及整体特色本套教材是由胡军任主编,与DC加拿大国际交流中心合作编写,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教材,是一套依据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
在2001年12月教育部教材编写立项审批会上,获得小学科学教材惟一的A类。
适合全国各个地区小学3-6年级学生使用。
本套教材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目的,致力于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编写以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内化学说以及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等思想为理论基础,整体规划全套科学教材的编写目的、原则、指导思想及要落实的目标和体现的特色。
在教材编写前期,对我国及其他国家或地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的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吸取其长,并结合我国国情实际,力求创新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我们坚持教材编写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充分吸收多年来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如列入国家“九五”规划的教育部科技部重点课题——中小幼科技教育研究;正在进行的“十五”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小学科学教材的开发与应用模式研究),力图将科学课程开发的研究与教材编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的来说,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遵从了以下原则:原则之一:精选教学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则。
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习内容,根据有利于学生亲历科学学习过程,有助于实现多领域学习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原则等思想,来精选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内容。
尤其重视社会普遍关注的现实性内容以及具有综合性和关联性的内容。
原则之二: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的原则。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三至六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三至六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指关于三至六年级学生科学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的临时实验版本。
以下是对该实验稿的解读:
1. 实验范围:该实验稿仅适用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的三至六年级学生,即小学三至小学六年级学生。
2. 实验目的:该实验稿旨在提供一套针对三至六年级学生的科学课程标准,帮助教师和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教学。
3. 课程内容:该实验稿规定了三至六年级学生所需学习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界的基本概念、科学实验和观察、科学推理和科学表达等方面。
4. 实验教材:该实验稿建议采用的教材包括正式出版的科学教材和相关的辅助教材,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5. 教学方法:该实验稿提供了各年级科学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指南,包括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等。
6. 评价标准:该实验稿给出了对学生科学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进步。
需要注意的是,该实验稿是一个实验版本,可能会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和修改,以进一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的实际情况。
因此,教师和学校应密切关注有关部门的最新通知和指导,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4版一、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九个方面的指导思想:科学普及教育思想、启发式教学思想、实践探究教学思想、跨学科整合教学思想、问题情境教学思想、多元评价教学思想、动手能力培养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思想、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
二、教学要求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4版主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教学要求主要包括: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伦理意识。
三、基本内容1.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学习该部分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归纳、演绎等方法的学习。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推理、判断和思维逻辑能力。
2.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该部分包括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的相关内容。
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科学技术包括信息技术、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
学生需要学习这些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3.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该部分包括实践探究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观察和问题解决等活动,培养科学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材建设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4版,教材建设应满足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注重问题情境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同时也要兼顾基础知识和前沿科学的内容,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最新的科学发展动态。
五、教学评价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4版,教学评价应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注重多元评价方法的运用。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伦理等方面,旨在全面了解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表现和进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指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性教
科书,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全面、科学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科书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需求和教学实际,力求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应当符合国家教育政策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紧密围绕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科书的编写应当充分考虑学科知识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通过丰富的插图、
案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教科书的语言应当简洁明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另外,教科书的编写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
教育界、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共同努力。
教科书的编写应当贴近国家教育政策和教学大纲,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