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布勒松(摄影构图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17
布列松摄影思想浅析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他的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纪实风格和精湛的技术著称。
作为西方摄影史上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布列松影响了许多摄影师的创作思路和风格,他的摄影思想也成为了后人研究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从布列松的生平、作品特点以及其摄影思想等方面对其进行浅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摄影大师。
一、布列松生平布列松生于法国,在巴黎度过了他人生的大部分时光。
他出生于1908年,十分幸运地成长在了一个富裕的家庭中。
他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曾先后求学于安德烈·洛特和奥古斯特·罗达的画室,学习绘画和素描。
布列松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29年,他离开画坛,前往非洲和印度等地旅行,游历了数个国家。
这段旅行经历成为了他后来摄影创作的重要契机,也为他日后的摄影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1年,布列松在西非落地,并开始致力于摄影事业。
在此之前,他曾在罗马学院主修绘画,而后又前往马赛学习绘画。
随后布列松来到巴黎,开始学习二维艺术,这使得他对摄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与此他在那里遇到了包豪斯的建筑师利斯·伯哈德。
这位建筑师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2年,布列松买了一台勃朗宁相机,这个决定很快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从那时起,他开始用相机记录他所见所闻,记录下了非洲和印度的各种场景。
布列松曾自称,他学到的一切都是摄影教会了他。
他的摄影生涯始于此,此后他一直致力于纪实摄影,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成为了摄影界的传奇人物。
在布列松的摄影生涯中,他曾多次游历不同的地区,访问各种风土人情,从而汲取灵感。
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成为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
布列松的摄影创作中,人文关怀的主题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他拍摄了许多关于生活的真实场景,记录下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
这也成为了他作品中最为鲜明的特点之一。
布列松摄影思想浅析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是20世纪最着名的摄影师之一,他被誉为是纪实摄影和街头摄影的创始人之一,是现代摄影史上的传奇人物。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构图和精湛的技术著称,而他的摄影思想更是对整个摄影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布列松的摄影思想进行浅析,探讨他对摄影艺术的贡献以及对当代摄影艺术的影响。
一、布列松的摄影思想布列松提出了“抓拍”的概念,即用相机捕捉瞬间的生活。
他认为,摄影是一个瞬间的艺术,摄影师要能够准确地捕捉那一瞬间的情感和情绪,并将其记录下来,使之成为永恒的记忆。
布列松在拍摄时通常使用35mm相机,并将其设置为最大光圈和最快快门速度,以便能够更好地捕捉瞬间的生活。
他的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抓拍方式和深刻的情感而著称,深受全世界摄影师的推崇和学习。
布列松还提倡“构图”的概念,即摄影作品的构图要有秩序、平衡和谐。
他强调构图是摄影艺术的灵魂和核心,是摄影师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在构图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艺术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欣赏。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对整个摄影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抓拍方式和精湛的构图而著称,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学习。
布列松的摄影思想和艺术风格成为了现代摄影艺术的典范,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和楷模。
他的影响不仅在摄影界,也深入到了艺术界的各个领域,成为当代摄影艺术的宝贵遗产。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还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摄影作品以其真实、生动、深刻的特点而著称,为后人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为后人了解历史、感受生活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和参考。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大文化财富,为后人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在学术上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的摄影作品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参考,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大文化财富。
学者们对布列松的摄影思想和摄影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之成为了摄影学科中的重要课题和研究对象。
布列松摄影思想浅析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大师之一,他对摄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摄影作品充满了生活的瞬间和情感,展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洞察力。
布列松的摄影思想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摄影师,成为了他们学习和追随的对象。
本文将对布列松的摄影思想进行浅析,探讨他的作品背后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原则。
一、抓住瞬间布列松的摄影作品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擅长抓住瞬间的能力。
他用相机捕捉了许多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这些瞬间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让人觉得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那一刻的真实和震撼。
布列松所追求的并不是静态的美,而是通过瞬间捕捉到的真实生活。
他说过:“摄影是捕捉瞬间的艺术。
”他相信每一个瞬间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而摄影师的任务就是把握住这些可能性,将它们转化成艺术作品。
二、构图和构图布列松的构图技巧非常出色,他擅长利用画面的线条和形状来营造出动态的视觉效果。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称与不对称的构图,使得画面更具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光影和色彩的运用非常巧妙,这些元素都被他巧妙地融入到构图之中,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和生动。
布列松还非常注重画面中的线条和形状,他善于利用线条的延伸和形状的变化来塑造画面的动感和节奏感。
这些技巧使得他的作品看上去更加生动有趣,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三、情感和人文关怀布列松的摄影作品除了技术上的精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将摄影视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他不仅仅关注事物本身的形式美,更关注事物所蕴含的情感和精神内涵。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人物,他善于捕捉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记录和观察,更是对人类情感和生活状态的反映。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他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将那些被忽略和被遗忘的瞬间呈现给世人。
四、对现实的观察和反思布列松的摄影作品并不局限于表现形式美,更重要的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去观察和反思现实世界。
浅析布列松摄影思想作者:王宇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1期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经历了许多的变化。
数字时代的到来,让摄影变得越来越轻松,无需繁琐的手动调焦,各色的设备、新奇的功能以及电脑对图片的后期处理……但这也失去了新闻摄影的价值,不具备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他的“决定性瞬间”摄影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摄影人。
布列松的摄影思想,对现如今的摄影研究仍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布列松摄影思想的分析,在现代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给予摄影师、摄影界发展建议与理论支持。
关键词:摄影;布列松;决定性瞬间布列松世界著名的摄影大师不列松以性格固执在业界闻名。
他的思想中一直认为自动拍摄功能并且带有广角镜头的照相机不如手动的相机拍摄。
也因此,多年来她一直坚持使用德国产的莱卡35毫米相机拍摄自己的摄影作品。
布列松曾经说说过这样一句话:“射击和摄影是一回事,都是“踮起脚尖,小心靠近——哪怕目标是一个静物……还要有天鹅绒般光滑的手,老鹰一样的眼睛——这是我们(摄影师)应该有的全部。
”布列松作为摄影记者进行拍摄的近30年中共计拍摄了近大约七十万幅黑白照片,其中大量照片都成为了业界的经典之作,被世人所传颂与膜拜(如,遇刺前的印度圣雄甘地、二战中疗伤的马蒂西、站在林荫道中的存在主义大师萨特、中国最后一批太监、二战中的中国等),在1947年,布列松还参与创办了当时全球极具盛名的图片社“马格南图片社”该图片社引发了新闻摄影的革命,把摄影技术提高到了摄影艺术的层次。
“决定性瞬间”1952年,布列松的著作《决定性瞬间》(法语:Images à la sauvette/英语:The Decisive Moment)出版。
布列松曾经在他的摄影作品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了以下观点:世界万物都有他特有的决定性瞬间,决定性瞬间可以作为一种风格去展现出人世间最自然的美,并且在事物的瞬间性加以表述,用其技术手段加其瞬间性的思想强有力的表现出其做品的精髓。
亨利布勒松(摄影构图方法)对我来说,最困难的是拍一张肖像,你要用相机捕捉外表与灵魂之间最微妙的特质-------布勒松既然我们是玩摄影,不是玩摄影器材我觉得大家还是有必要对一些史诗级别的大师和作品有一些了解的。
作为一个摄影艺术家,你可以不知道CCD和CMOS的区别,可以不知道N家C家L家哪个头更具性价,甚至你可以不知道Nikon和Canon 到底是卖什么的公司。
但一定不能不知道玛格南图片社,普利策奖罗伯特卡帕和亨利布勒松。
亨利,卡蒂尔,布勒松(Henri·cartier·Bresson)和大家整日追求的D3+70-200,24-70各种变焦头而言,大师一辈子用的设备还是他那台LeicaM3和502的标头。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是法国著名摄影家,他一生从事摄影半个多世纪,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拍摄了大量精彩照片。
被誉为“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人类喜剧的报道者”,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的创始人之一。
相比罗伯特,卡帕(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而言,布勒松的作品多了一份美妙和纯真。
他的作品更渗透于质朴的民风和文化。
这张(买酒归来)这是都市生活中一个极平凡的场景。
星期天,学校的假日,一个孩子——显然平时很顽皮,被派到街上去为爸爸买啤酒。
可贵的是,作者捕捉了孩子十分自然真实的情绪:被委以重任而洋洋得意,特别是在虚化街景和女孩子们称赞他的眼光的烘托下,使他的神情更加突出。
这种生活场景的瞬间,具有自然生动、令人玩味的情趣,显示了抓拍的魅力!这位世界摄影大师的布勒松曾在中国居住一年,并拍摄出许多具有文献价值的照片。
这幅《末代皇宫太监》的照片,无论从画面设计、历史的交接更替以及时空的转移都处理得恰倒好处,堪称无与伦比。
它不仅捕捉到了一个新闻事件,更表现出了一个古老国家的风俗传统和文化内涵。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馆名誉馆长约翰·萨克斯克对其作品的评价是:布勒松的作品具有优雅、稳重、神奇、简练的视觉语言,那种深层的美感是我用言辞所表达不了的。
摄影大师布勒松的构图理论
“构图”一词源于拉丁语,其本来意思为结构、组成或联结,而在摄影中则是指画面的安排,确定画面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便最终构成一个统一的画面整体。
这也就是摄影者为了表达思想内容而创造的整个造型结构,其中包括光与影,线条与色调等造型要素的组合。
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
迄今最负盛名的摄影构图大师,也许是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
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锻炼出了一双极其敏锐的眼睛,以至于他拍出的照片常常带有信手拈来的风格,但却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构协调的作品。
有趣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用50mm标准镜头拍摄的,而极少用35mm或90mm等镜头拍摄。
在摄影构图方面,布勒松有许多精辟的见解。
1952年,他在《决定性的瞬间》—文中指出: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作品
“一幅照片,要把题材尽量强烈地表达出来的话,必须严格地建立起形式之问的联系。
摄影隐含有辨识功能,就是把真实事物世界的节奏辨识出来。
眼晴的工作,就是在大堆现实事物中,找出特定的主体,聚焦其上。
照相机的任务,只不过是把眼睛所作的决定记录在胶卷上而己。
正如对绘画作品一样,对待摄影作品,我们也是将它当作整体来观看和感受的,而这个整体,我们只须一瞥便可把握。
在摄影作品中,构图实际上就是眼睛所见到的不同元素的同时组合和有机组织的结果。
由于内容和形式是不可能分割的,因此,构图是不可能事后补上的,不可能作为一种补贴在基本素材之上的事后设想。
换句话说,构图必须具有必然性。
”。
布列松摄影思想浅析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他以他的独特的摄影风格和思想影响了整个摄影界。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瞬间的捕捉而闻名,他的摄影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人,被誉为“35毫米的马赛克大师”。
本文将对布列松的摄影思想进行浅析。
布列松的摄影思想可以概括为“抓住瞬间”,他认为瞬间是摄影的本质。
在他的摄影作品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他捕捉到的那一瞬间的生动和真实,这些瞬间充满着生命力和情感。
他在摄影中强调的是捕捉到瞬间的真实性和情感,而非事先构图和后期修饰。
布列松相信,摄影师应该成为耐心的观察者和敏锐的捕捉者,等待着那个真实的瞬间的到来,然后迅速按下快门捕捉下来。
布列松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画面构图的艺术”,他认为画面的构图是摄影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布列松在摄影中常常运用对称、线条、几何形状等元素构图,通过精心的构图使照片更加有力量和美感。
他善于利用周围环境的线条和造型来构建画面,他的作品中线条感强烈,画面清晰明了,呈现出一种简洁而生动的艺术效果。
布列松的构图理念影响了众多摄影师,成为了摄影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参考。
布列松还强调“光影的运用”,他认为光影是摄影中至关重要的元素。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善于利用光影来营造氛围和塑造形式,使照片更加生动和有立体感。
他喜欢使用自然光,通过光影的对比来营造画面的层次和立体感,使观者在照片中感受到光影的变化和魅力。
布列松的光影运用技巧使他的作品更具有艺术感和表现力,成为了他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
布列松的摄影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和思想成为了摄影界的经典。
无论是在纪实摄影还是艺术摄影中,布列松的思想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当今的摄影创作中,人们仍然可以看到布列松的影子。
他的摄影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摄影师,使他们更加注重观察和捕捉瞬间,更加注重画面构图和光影的运用,使他们的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决定性瞬间—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摄影欣赏(分享)亨利·卡蒂埃·布勒松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摄影生平被誉为当代摄影十杰之一的举世闻名的抓拍摄影大师——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cartit·Bresson),1908年生于法国塞纳-马恩省。
他儿童时代即酷爱美术,曾师从画家戈登奈和安德烈·洛特。
1922年至1928年,他在中学学习期间开始学习摄影,并结识了一些摄影家,为他们的作品所倾倒,从此产生了献身摄影艺术的信念。
布勒松真正从事摄影活动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
1931年,22岁的布勒松去了一趟非洲象牙海岸,在那里买了一架相机进行拍摄。
一年以后,当他正要回国时,才发现镜头已经发霉,所拍照片全部报废。
后来他买了一台莱卡相机,从此这架相机成了他一生的旅伴。
从非洲回国后,布勒松参加了当时的超现实主义小组从事摄影活动。
1932年,他第一次在美国纽约,然后又在西班牙马德里展出了自己的作品。
1934年,他旅居墨西哥一年,仍然从事摄影工作。
1935年在美国同保尔·斯特朗从事电影拍摄工作。
在1936年至1939年之间,布勒松为让·雷诺,阿雅克,贝克尔和安德烈·兹沃波达当助手,拍摄了影片《生活属于我们》、《乡村一部分》和《火的规律》以及纪录片《生命的胜利》。
1940年,布勒松被德国当局逮捕,经过两次试逃,终于成功。
越狱后,他在1943年参加了支持反法西斯被捕人员的秘密活动。
此间,他还拍摄了许多艺术家、画家和作家(如马蒂斯、博纳尔、布拉克、克洛代尔等人)的肖像。
在1944年至1945年期间,他参加了一个摄影团组,专门拍摄德军占领下的法国,他以摄影为手段,揭露法西斯的罪行。
他还拍摄了巴黎解放的情景,记叙了法国人民的欢乐时刻。
1946年,布勒松在美国度过了一年多的时光,协助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组织了一个摄影展览。
亨利布勒松(摄影构图方法)
对我来说,最困难的是拍一张肖像,你要用相机捕捉外表与灵魂之间最微妙的特质-------布勒松
既然我们是玩摄影,不是玩摄影器材
我觉得大家还是有必要对一些史诗级别的大师和作品有一些了解的。
作为一个摄影艺术家,你可以不知道CCD和CMOS的区别,可以不知道N家C家L家哪个头更具性价,甚至你可以不知道Nikon和Canon 到底是卖什么的公司。
但一定不能不知道玛格南图片社,普利策奖罗伯特卡帕和亨利布勒松。
亨利,卡蒂尔,布勒松(Henri·cartier·Bresson)
和大家整日追求的D3+70-200,24-70各种变焦头而言,大师一辈子用的设备还是他那台LeicaM3和502的标头。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是法国著名摄影家,他一生从事摄影半个多世纪,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拍摄了大量精彩照片。
被誉为“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人类喜剧的报道者”,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的创始人之一。
相比罗伯特,卡帕(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而言,布勒松的作品多了一份美妙和纯真。
他的作品更渗透于质朴的民风和文化。
这张(买酒归来)这是都市生活中一个极平凡的场景。
星期天,学校的假日,一个孩子——显然平时很顽皮,被派到街上去为爸爸买啤酒。
可贵的是,作者捕捉了孩子十分自然真实的情绪:被委以重任而洋洋得意,特别是在虚化街景和女孩子们称赞他的眼光的烘托下,使他的神情更加突出。
这种生活场景的瞬间,具有自然生动、令人玩味的情趣,显示了抓拍的魅力!
这位世界摄影大师的布勒松曾在中国居住一年,并拍摄出许多具有文献价值的照片。
这幅《末代皇宫太监》的照片,无论从画面设计、历史的交接更替以及时空的转移都处理得恰倒好处,堪称无与伦比。
它不仅捕捉到了一个新闻事件,更表现出了一个古老国家的风俗传统和文化内涵。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馆名誉馆长约翰·萨克斯克对其作品的评价是:布勒松的作品具有优雅、稳重、神奇、简练的视觉语言,那种深层的美感是我用言辞所表达不了的。
”
在摄影构图方面,布勒松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他在《决定性的瞬间》一文中指出:“一幅照片,要把题材尽量强烈地表达出来的话,必须严格地建立起形式之间的联系。
摄影隐含有辨识功能,就是把真实事物世界的节奏辨识出来。
眼睛的工作,就是在大堆现实事物中,找出特定的主体,聚集其上。
照相机的任务,只不过是把眼睛所作的决定记录在胶卷上而已。
布勒松认为:“摄影家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
他只须移动1毫米的几分之一,便可以把线条吻合起来。
他只须稍微屈膝,便可以将透视改变。
把照相机放置在离主体近一些或远一些,他便可以刻画出某一细节--这细节,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宾夺主。
然而,对照片进行构图
所需的时间,几乎是跟按动快门的时间一样的短,因为两者同是条件
反射而已。
”
“有时,你得拖延一会儿,以等待适当的时机出现。
有时,你会感到眼前的景物万事俱备,几乎可以拍成好照片了,只是还缺一点什么。
缺的究竟是什么呢?也许,有人突然走进你的视线范围。
你透过取景器,追踪他的行动。
你耐心等待着,最后终于按下了快门。
布勒松指出:“构图是我们永远必须全力以赴的首要任务。
然而,在拍摄的那一瞬间,它却只能从直觉中产生,因为我们当时是在捕捉稍纵即逝的时刻,而且,它所牵涉到的种种相互关系,都处在运动之中。
应用黄金分割时,摄影者除了自己的眼睛之外,便没有什么规矩准绳可以遵循。
任何几何分析,任何将照片之繁化为线条形式之简的工作,都只能在照片拍摄冲印之后进行。
但是此时所能做的只是于事无补的事后检查而已。
我希望永远都见不到摄影机的取景器装上构图格出
售,磨砂玻璃上也不会画上黄金分割的线
条。
”
布勒松是十分反对对拍摄好的照片进行任何修改和剪裁的。
他认为:“对一幅好照片进行剪裁,那就无疑等于将正确的比例关系抹杀掉。
况且,构图差的照片,能够通过暗室放大机将其剪裁而改为成功的例子,是绝无仅有的。
因为,这样一来,当时视觉上的完整结合已不复存在了。
关于照相机的角度已有很多人讨论过了,然而,唯一有效的角度,只是几何构图上的角度,而不是由摄影师为了取得什么效果而俯伏在地上,或做此可笑的动作所得到的无中生有的角度。
”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没有其决定性的一瞬间------------布勒松
玛格南图片社构图指南(转)
不知道玛格南的同学们请赶快google,玩摄影的不知道玛格南图片社说出去一定会被笑话的,玛格南是本大书,读来读去,也有些心得,很多构图的手法似乎很多人都喜欢用,不妨在这里总结一下。
一、前后景的运用
这似乎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手法,仔细看看,还有不同:
1、前景成为虚框,后景较为清楚,但是前景也并不是可有可无,除了构图上的作用,也交待环境或群体。
例如:
Patri ckZachmannFRANCE.Paris.March1981
PatrickZachmannHongKong.Kowloon.1987
2、更为常用的是,后景为某种特定意义的,环境的象征,而前景作为个体的一般代表。
这种构图方式的确是很常见,很多摄影师也会用这种方式。
例如:
3、还有一种前后景的对比,在于同中求异,后景为一般,而前景为
特殊。
例如:
DennisStock作品
Abbas作品
二、对称式构图
这个对称,我总结了两种:1.较为严格的对称,例如:
RichardKalvar作品
T.Dworzak作品
2、存在一定变化与对比的对称,例如PeterMarlow的两幅作品:
三、框架式构图
比较出名的就是马克吕布的这一张了:
四、重复式构图
这两位的重复构图,都是斜的,比肖夫还留了一角透气,我认为这个“斜”不是偶然,不是巧合。
ChrisSteele-Perkins作品
五、多主体的安排
我个人所定义的多主体,一般是两个个或两个个以上的主体:二主体、三主体、有并列的三主体:
RichardKalvar作品
Abbas作品
前后的三主体也很常见,重要的是这三主体的主次和分布,不像并列三主体一样,区别在于透视与空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