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尊儒概说
- 格式:pdf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4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原文: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袓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
苟以哗众取宠。
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
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
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
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
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
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易》曰“先生以明罚饬法。
”此其所长也。
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
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
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此其所长也。
及譥者(喜欢攻击别人隐私的人)为之,则苟钩釽析乱(屈曲破碎、支离错杂)而己。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
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
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汉书艺文志的文学思想解析《汉志·艺文志》是班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节其要而成,而《七略》又是在《别录》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别录》是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开始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整理群书的产物。
这次整理群书,集中了当时有代表性的一大批学者。
《别录》《七略》是这次校书的理论总结,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它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当时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看法。
所以《汉志·艺文志》的文学思想,实际是西汉后期代表性的文学思想。
《汉志·艺文志》体现的文学思想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诗赋不同于经学,也与学术文章有别。
从内容上讲,它是贤人失志、离谗忧国的情志抒发;从体制上说,则以有韵为其特点。
《汉书·艺文志》把图书分为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每略又分若干小类。
“六艺”本来是先秦贵族教育的六门课,孔子讲的“六艺”既是六门课,也是六种书。
《六艺略》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基础理论。
《诸子略》从学术源渊和思想体系上来分,是对《庄子·天下篇》以来前人研究诸子百家的总结。
《诗赋略》以文体来分类。
《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则是以内容和作用来分类的。
阮孝绪《七录序》云:“《七略》‘诗赋’不从‘六艺’诗部,盖由其书既多,所以别为一略。
”章学诚亦本是说,他在《校雠通义·汉志诗赋第十五》中说:“诗赋本《诗经》支系。
”现代学者多从其说。
如余嘉锡先生《古书通例》就说:“以《七略》中史部附《春秋》之例推之,则诗赋本当附入六艺诗家,故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
其所以自为一略者,以其篇卷过多,嫌于末大于本,故不得已而析出。
”但“六艺略”中的诗类,都是有关齐、鲁、韩、毛四家诗的;四家说《诗》,主要立足点是“王者之教化”,“把《三百篇》作了政治课本”(闻一多《匡斋尺牍》之六)。
如果把“诗赋略”并入“诗类”,不仅篇数多寡悬殊,有喧宾夺主之感,更严重的是内容扞格难入。
汉书艺文志主要内容
《汉书艺文志主要内容》
嘿,咱今天来聊聊《汉书艺文志》哈。
你知道不,这《汉书艺文志》啊,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古代文化宝库清单!
就说有一次吧,我去逛一个旧书摊,看到一本很古老的书,那书页都泛黄啦。
我就好奇地翻开,结果发现里面好多内容都感觉特别神秘,就好像是从很久很久以前穿越过来的知识。
这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汉书艺文志》。
它把那个时候的各种书籍啊、学术流派啊啥的都给记录下来啦。
就好像一个细心的图书管理员,把每一本书都登记在册,告诉你这有啥书,是讲啥的。
比如说儒家的那些经典著作呀,还有道家、法家等等各种不同思想流派的作品。
它就像是一张古代知识的大地图,让我们能顺着它找到那些珍贵的文化宝藏。
你想想啊,要是没有《汉书艺文志》,我们可能都不知道古代有那么多精彩的书和思想呢。
它就这么默默地守护着那些古老的智慧,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哎呀呀,真的是太有意思啦!
总之呢,《汉书艺文志》就是这么个特别重要又有趣的存在,就像我在旧书摊发现的那本神秘古书一样,充满了吸引力,等着我们去深入了解它呢!嘿嘿。
儒家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
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儒家的起源——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
"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国故论衡·原儒》)。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据郭沫若考证,"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庄子后学评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
将以利天下"(《庄子·渔父》)。
儒家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
《史记·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
可谓至圣矣!"儒家的发展——儒家在先秦时,和诸子地位平等。
而且,在秦始皇时受到重创,便是所谓的"焚书坑儒"。
再至汉代,汉王朝以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而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经,孔子以继承华夏民族文化著称,因而儒学本身便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
由于宗经而尊儒,这也是儒家交上好运的原因之一。
孔子作古,"儒分为八"(《韩非子》),其中主要有两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传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传经,这便是先秦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先有今文经学为官方经学。
先秦诸子学的发端与演变廖妙清摘要:我国的传统学术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在诸子学发展变迁中反映出来,从《庄子·天下篇》到《论六家要旨》再到《汉志·诸子略》,通过学者对诸子百家的发展源流以及其学术特点加以总结概括,使后人了解当时的各家学术流派,继承和发展了《七略》,体现出先秦至西汉学术发展、思想传承的不断深化。
关键词:先秦;诸子学;庄子天下篇在中国传统的学术发展中,诸子学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研究中国的古籍和古学,不得不从诸子入手。
在论述先秦学术的文献里,《庄子·天下篇》、《论六家要旨》与《汉志·诸子略》是极富有代表性的。
《庄子·天下篇》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一般认为是最早的准确而详细的论述先秦诸子的学术文献。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儒家独尊后的一篇学术文献,从儒学的角度对诸子百家做出评价。
我们将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可以知晓诸子百家由先秦至汉的大致转变。
1发端:《庄子·天下篇》“诸子”一词,源自于刘向刘歆父子撰写的《七略》,后世对于诸子的界定一直处于不断丰富的过程中,最终集中表现为“经史子集”四部中的“子部”,在狭义上的“诸子”常被特指为先秦诸子。
《庄子·天下篇》是迄今我们能看到的最在的先秦学术史著作,作者在文章中评论了天下的学术,并且涉及到墨翟、禽滑厘、宋鈃、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惠施等十多位学者,在开篇处,作者即表示:“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随即将天下道术分为六类。
第一类以墨翟和禽滑厘为代表,作者认为二者的意愿是好的,但方法却不可取,“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在作者看来,这种主张推行的太过激烈,所反对的也过于严苛。
尽管这一思想也值得褒扬,但是这种道术却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乱世中这未尝不是好的政策,但是在治世的角度而言,却仅为下策。
第二类则是宋鈃、尹文。
文学界..摘要:《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先秦至西汉末期诸子各家著作细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类,班固在小序中首推儒家,认为是“于道最为高”,将“道”升华成为一种价值判断以区别与其他九家之高低;小序还提到,“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得道则入儒,离道则不入流,将“道”之根本沉淀成为一种准则以区分“宗师”与“狂夫”。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何为“道”之根本,探究价值判断和标准存在于诸子略的意义。
关键词:《汉书·艺文志》;儒家;道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6-0219-02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从十四世纪下半叶起,明清两代朝廷将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学定为官学,形成流传至今的儒家主流。
儒家学派无论在思想或是学术的传承上,以及学术代表人物之间的师承关系上,都较先秦其他诸子明晰。
汉武以降,儒家独尊,《汉书·艺文志》别“六艺”于“诸子”之外,列于“六略”之首,就代表了这一主流价值取向。
儒家学术的核心即为“六艺”,刘歆、班固在诸子之外另设“六艺略”,置于“七略”之首,并赞曰:“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
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源……”。
刘歆、班固以为《乐》、《诗》、《礼》、《书》、《春秋》,是用来宣扬仁、义、礼、智、信这儒家“五常”之道的。
然后写到“于道最为高”,这里指的“道”,应该是指在先秦诸子中为儒、墨、道等各家所共用,表示类似哲学概念中天、地、人的最高的一种境界。
刘歆、班固用哲学范畴的“道”去界定诸子的高下,认为儒家最高,这是同汉代儒家独尊的一统局面相应和的。
“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背离“道”之根本就会“为儒之患”,这里谈到的第二个道,显然意不再指一种境界,有一条明显的标准提出来了,通过对比,用以考核君子的得失,得到者便可入儒,离道者便不入流,如《论语·雍也》中孔子诫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汉书艺文志序的原文及翻译摘要:1.汉书艺文志序的背景和意义2.原文及翻译概述3.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4.诸子百家的出现和影响5.汉书艺文志序对后世的启示正文:一、汉书艺文志序的背景和意义《汉书·艺文志》是班固所著的一部文献,主要记述了西汉时期各类书籍的流传和学术思想的发展。
其中,《艺文志序》是该书的序言,对整个艺文志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二、原文及翻译概述在《汉书艺文志序》中,班固通过对古代儒家经典的分析,阐述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
原文中提到:“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
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这段话主要描述了自孔子去世后,儒家思想逐渐分化,各家学说纷呈,直至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斗争错综复杂,学术上也是真伪立门户、互相争论。
到了秦朝,认为这种状况是一个祸患,便焚毁儒经,想用来使百姓变得愚昧无知,利于统治。
汉朝建立以后,改革了秦朝的弊政,大量收集图书,广泛开辟了献书的途径。
三、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在《汉书艺文志序》中,班固详细介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
他认为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
苟以哗众取宠。
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
这段话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来源和演变,以及孔子对儒家经典的传承和发扬。
四、诸子百家的出现和影响在《汉书艺文志序》中,班固还提到了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他说:“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这段话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斗争错综复杂,学术上也是真伪立门户、互相争论,诸子百家的学说众多而又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