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
- 格式:ppt
- 大小:276.50 KB
- 文档页数:37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原文及翻译汉书艺文志是来自汉代文献中的一篇珍贵考古文献,首先出现在汉灵帝纪元四年中的《汉书艺文志》中,由汉代经学家、史学家班固编撰。
全书共有五十四篇,其中以六大部分组成,即官位、度量衡、艺术、文字、帛书、绘画,以及附录。
下面,让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汉书艺文志六艺、其原文及翻译:一、官位官位,古代指的就是宫廷的官职,其原文如下:“天子以卿士十二,士以宗派重官分,宗派校尉,校尉以正太守分,正太守以长史分,长史以司马分,司马以乘马分,乘马以将军分,将军以中卒分,中卒以上士分,上士以列士分,列士以黎民分,黎民以雄士分。
”翻译即:“天子设有卿士十二等官职,士军以宗派、重官为序,宗派归校尉管辖,校尉以太守管理,太守以司马辖管,司马以乘马管理,乘马以将军管理,将军以中卒辖管,中卒以上士管理,上士以列士管理,列士以黎民管理,黎民以雄士管理。
”二、度量衡度量衡,又称“度量”或“度量衡制”,是一种计量单位,是用来衡量各种物质密度和大小的单位,以及衡量距离和重量的单位。
其原文如下:“千里为一里,百尺为一尺,十斤为一斤,两两为一斤,一分为一钱,一石为一斤,一升为一斗。
”翻译即:“一里等于千里,一尺等于百尺,一斤等于十斤,一斤等于两两,一钱等于一分,一斤等于一石,一斗等于一升。
”三、艺术艺术,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借助符号体系创造的审美活动,是以符号的形式表达的审美思想的集合体。
其原文如下:“礼者:敬而亲之。
乐者:和而足之,古之乐也。
文者:择取而治之,以实其心,而礼之以安,以欣其道,而雍以章。
讪者:摈而定之,以给其辞,而愿以怡,以章其纲,而跻以节。
”翻译即:“礼仪是尊重别人,诚实亲近别人。
音乐是一种和谐美妙的艺术,古人就有了音乐。
文学是选取合理的文字,治理其中的内容,以使人们在心志上安宁,以欣喜他们的意义,以雍容其文章的纲目,以创建精致的品行。
讽刺是摈弃诽谤,认定谦虚,以给予语言,以怡悦其人,以明确其纲,以节制其言行。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华夏文明公元前206-公元前23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
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
今删其要,以备篇辑。
《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易传·周氏》二篇。
字王孙也。
《服氏》二篇。
《杨氏》二篇。
名何,字叔元,菑川人。
《蔡公》二篇。
卫人,事周王孙。
《韩氏》二篇。
名婴。
《王氏》二篇。
名同。
《丁氏》八篇。
名宽,字子襄,梁人也。
《古五字》十八篇。
自甲子至壬子,说《易》阴阳。
《淮南道训》二篇。
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
《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
《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
《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
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注释汉书艺文志是《汉书》中的一篇章节,记录了汉代的文化艺术发展和成就。
本文将对汉书艺文志原文进行逐段解读和注释,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汉代的文化艺术状况。
【第一段】艺文志太史公曰:“余读史记,览《春秋》,作《左氏》、《国语》、《晏子春秋》、《公孙丑》、《孔子家语》、《论语》、《孟子》、《荀子》,皆次序纪传,无所不备。
而览《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魏书》、《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齐书》、《周书》、《魏书》、《唐书》、《宋书》、《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南明史》、皆无艺文志,是以自为纪传而已。
”【注释】太史公:指司马迁,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也是《史记》的作者。
余读史记:我读了《史记》。
览《春秋》:浏览了《春秋》。
作《左氏》、《国语》、《晏子春秋》、《公孙丑》、《孔子家语》、《论语》、《孟子》、《荀子》:写作了《左氏》、《国语》、《晏子春秋》、《公孙丑》、《孔子家语》、《论语》、《孟子》、《荀子》等书。
次序纪传: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无所不备:无所不包含。
自为纪传而已:只是按照纪传的方式写作。
【第二段】故余欲为志者,以列汉文艺之事,纪其大要,不敢论其深浅。
【注释】故余欲为志者:因此,我打算写一篇志文。
纪其大要:记录其大致情况。
不敢论其深浅:不敢评论其好坏。
【第三段】夫艺者,人情之所不能已也。
圣人谓之至,贤者谓之美,士君子谓之文。
【注释】夫艺者:艺术。
人情之所不能已也:人们无法离开的东西。
圣人谓之至:圣人称之为至高的境界。
贤者谓之美:贤者称之为美好的事物。
士君子谓之文:士人和君子称之为文化。
【第四段】故书以记言,文以载志,兴以记录,衰以示人。
【注释】故书以记言:因此书写出来,以记录人们的言论。
文以载志:文学作品以表达志向。
兴以记录:兴盛时期用来记录历史。
衰以示人:衰落时期用来警示人们。
【第五段】是故笔者欲为之记者,不敢专其事,虽有愚见,亦宜录之。
《汉书·艺文志》全文翻译《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志目录,收录了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著作。
我国古代重要的学术流派均可从中探寻渊源。
班固对先秦时期学派的划分和论述是科学、可信的,实际上可将其视作为一部先秦学术史。
同时《汉书·艺文志》也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史志目录的编撰体例,对后世史家编修史志目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
属于史志书目。
《汉书》十质之一,该书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其中删兵书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刘向、扬雄、杜林三家于西汉所撰写的著作。
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自从孔子死后精要微妙之言也就中断了,七十弟子死后,经典要义的解释也就出现了分歧。
所以解释《春秋》分为《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五家,解《诗》的分为《毛诗》、《齐诗》、《鲁诗》、《韩诗》四家,解《易》也分为好几家。
战国时合纵联横,真伪争论不休,诸子的学说纷纷混乱不清。
到了秦始皇对这种状况感到害怕时,他们便烧毁文章,以愚弄百姓。
汉朝建立后,革除秦朝的弊端,大规模征收书籍文章,广开献书的门路。
到孝武帝时代为止,书籍残缺,竹简脱落,礼节遭到破坏,乐礼被摧毁。
皇上喟然而叹道:“朕很悲哀这些事!”于是建立藏书的简策,设置了抄书的官员,一直到诸子传说,都充实到秘府。
到成帝的时候,由于书籍散失的特别厉害,就派谒者陈农向天下征求分散的书籍。
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占卜的书,侍医李柱国校医药之书。
每校完一部书,刘向就整理编目,概括其大意,录下来把它上奏给皇帝。
当刘向死后,哀帝又派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亲的事业。
汉书艺文志目录分类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出处】《论语》是以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言行为主的言论汇编,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全书涉及多方面内容,当中包括儒家治国理念、人伦关系、个人道德规范、先秦时期的社会面貌,乃至孔子及其弟子的经历等。
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资料。
元代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
此后一直到清末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的金科玉律。
【作者】《汉书·艺文志》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正文翻译】说明:翻译共分四行:1.原文;2.逐字直译;3.润色调整后的意译,力求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4.重点字词或知识点的说明(此行可能会空缺)。
【扩展阅读】子路其人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或称季路,鲁国卞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少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子路后来在卫国作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卷入卫国内乱而战死。
尸首被处以醢刑(将尸体剁成肉酱)。
孔子对子路的感情非常深厚,以下这些轶事或可反映一二。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冶长篇》)孔子一方面认为子路对自己忠诚,如果自己要远离现实隐居,最有可能跟随的就是子路,一方面又认为他勇过于谋。
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割缨。
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
”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矣。
”(《史记·卫康叔世家》)孔子说子路不注重礼仪,但子路在生命的最后为了保持冠带整齐,疏于防守而战死,令人叹惋。
孔子一听说卫国发生内乱,就预料到这名弟子的结局,算是十分了解他了。
(知道子路死讯之后)孔子哭子路于中庭。
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
既哭,进使者而问故。
使者曰:“醢之矣。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注释《汉书·艺文志》原文如下:凡天下之民,耳目所及情思之感,皆由艺文之陈陈也。
故古之王者,莫非贵文。
以为悦人心好耳目,使功业能久传;故敬奉用典籍,慎篇章之制。
先王之教化,不可胜道;世之良史,未有能尽。
自时睢鸠以来,负载益众,文章由此渐盛。
自敖仓、昭台,间河洛之域;又黄老之学,始洪沛而庆封禅。
至于开府、长吏,贤者所肆行,董仲舒以挽天下,封禅之术所由始。
佞幸阉人,非德所在;勇冠智者,艺文所及。
故家世显者,亲习以久,而显于世;同宗贤者,早优而后左右;才力美者,辞章谨丽,笔格工潢;诙谐白者,辞词嵌演,文华极妙。
故文贵道德,德之变者皆文。
道人之美,形而成言,探而实理,出而入説,卒赞之辞,以为溥主。
变而示之诗,以为明主。
故文诗先五言,次七言;儒之馀者,无所用之也。
始者言辞,明主表气人也;理者文辞,言辞广大也;周而后知,文道以求。
古之道人,让许不一。
君子称之为尊,小人夸之为酷。
乐以休舒,故龙然睿而发音;愁以聒噪,故蝇厉而发声。
自重为仲尼,至陶敏亦有差;自怜为禹、汤,至禹、汤未觉盛。
注释:1. "汉书·艺文志":这是《汉书》中的一篇文献,记载了汉代的文学艺术状况和重要人物。
2. "耳目所及情思之感,皆由艺文之陈陈也":人们的感知和思考都来自于艺术和文学的展示。
3. "凡天下之民,耳目所及情思之感,皆由艺文之陈陈也":意思是说艺术和文学对于人们的影响是普遍的。
4. "敬奉用典籍,慎篇章之制":指对待经典书籍要尊敬,对文章的写作要谨慎。
5. "初仓、昭台,间河洛之域":指河洛之间的地区是文学艺术的中心。
6. "黄老之学,始洪沛而庆封禅":指黄老之学的流行,使得洪沛地区有庆祝封禅的活动。
7. "开府、长吏":指负责政府机构和地方政务的官员。
8. "佞幸阉人,非德所在":指阉宦之人之所以得宠,是因为抛弃了道德规范。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原文: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袓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
苟以哗众取宠。
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
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
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
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
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
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易》曰“先生以明罚饬法。
”此其所长也。
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
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
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此其所长也。
及譥者(喜欢攻击别人隐私的人)为之,则苟钩釽析乱(屈曲破碎、支离错杂)而己。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
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
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汉书・艺文志》序原文及解释原文: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
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 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术数,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
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解释:•“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从前孔子去世后,精妙的言论就中断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的思想和言论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去世后,其独特的、精深的言论见解难以再有人能够准确传承和发扬,所以说“微言绝”。
•“七十子” 指的是孔子的众多弟子,据说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贤者七十二人,这里概称“七十子”。
这些弟子去世后,对于经典的阐释和理解就出现了分歧,即“大义乖”。
这反映出在孔子及其弟子之后,儒家学说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变化和挑战。
•“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春秋》这部经典被分为了五家,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
这五家对《春秋》的解读和注释各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
•《诗》即《诗经》,分为四家,分别是鲁诗、齐诗、韩诗、毛诗。
不同的流派在对《诗经》的理解、阐释以及诗歌的流传版本等方面存在差异。
•《易》即《易经》,有田、施、孟、梁丘、京氏、费氏、高氏等几家的传承和解读。
•“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战国纵横” 指的是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合纵连横的策略被各国所采用。
【原文】昔仲尼没而微言绝(1),七十子丧而大义乖(2)。
故《春秋》分为五(3),《诗》分为四(4),《易》有数家之传(5)。
战国从衡(6),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肴乱(7)。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8),以愚黔首。
汉兴,改秦之败(9),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迄孝武世(10),书缺简脱(11),礼坏乐崩,皇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12)!”于是建藏书之策(14),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至成帝时(14),以书颇散亡(15),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16)。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17),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18),太史令尹咸校数术(19),侍医李柱国校方技(20)。
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21),撮其指意(22),录而奏之(23)。
会向卒,哀帝複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24)。
歆于是总君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25),有《六艺略》(26),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
今删其要,以备篇籍(27)。
【译文】往昔仲尼逝世而精微的言谕消失,孔门七十二贤人丧亡而经谕要义乖违。
因此《春秋》有了五家傅授,《诗经》分别有四家傅注,《易经》也有好几家的注释。
到了战国时,各国或合纵或连横,形势错综複杂,真真假假纷纭争执,诸子百家的言谕错杂混乱。
到了秦代,始皇对此感到忧患,于是焚烧文章书籍,以使百姓愚昧无知。
汉朝兴立,改革秦代的弊政,广泛收集各种典籍,大开献书的途经。
到了孝武帝时,书册又有所散佚短缺礼乐衰颓败坏,皇上感慨地说:“对此我非常忧虑!”于是兴建藏书的策府,设置録写书籍的职官,下至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傅闻等等,全都收入宫廷藏书的秘府。
到成帝时,又因书籍多有散佚,便指派谒者陈农向天下徵求遗留下的书籍。
又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核经书傅注、诸子和诗赋,令步兵校尉任宏校核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核数术类图书,侍医李柱国校核方技之书。
每一种书校毕,刘向就分别列出它的篇目,摘要说明其内容大意,记録呈报给皇上。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注释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它记载了西汉、东汉两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其中,艺文志是汉书的一个篇章,主要记载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状况。
以下是汉书艺文志的原文及注释。
原文:「太史公曰:方今之世,文学盛衰,亦以时明。
东观之,光武之世,学者尚多。
自古及今,至于光武之世,既明古学之道,又著文学之业者,其书数十万卷,而后学者尚多。
自光武之后,天下之学者渐稀,至于明帝、章帝之世,又微矣。
自明帝之后,虽有治书者,然其不入于庙堂者,既少。
」注释:太史公:指司马迁,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史记》的作者。
文学:古代的一种学术门类,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
盛衰:指文学的兴盛与衰落。
东观:指东汉时期。
光武之世:指光武帝时期,即东汉初年。
学者:指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士。
尚多:指学者众多,学术繁荣。
自古及今:从古代到现在。
著:指创作、著述。
数十万卷:指著作数量庞大。
后学者:指后来的学者。
自光武之后:从光武帝时期开始。
渐稀:逐渐变少。
明帝、章帝之世:指东汉明帝和章帝时期。
治书者:指从事著述的学者。
入于庙堂:指被朝廷重视和采用。
艺文志这一篇章,以太史公的话开篇,他指出了当时文学的盛衰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他称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学者尚多,他们在学术研究和著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著作数量庞大。
但是从光武帝之后,学者逐渐变少,到了明帝和章帝时期,学术繁荣的局面已经消失,学者们的数量非常有限。
虽然还有一些治书者,但他们很少能够得到朝廷的重视和采用。
这段原文主要描述了当时文学状况的兴衰变化,可以看出,文学在不同朝代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密切相关。
东汉初年,学者众多,学术繁荣;而到了后来的明帝、章帝时期,学者逐渐减少,学术衰落。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艺文志这一篇章的出现,为后世研究古代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通过太史公的记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东汉初年文学的繁荣和后来的衰落。
同时,太史公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也值得我们思考。
简述《汉书·艺文志》的六种分类
《汉书·艺文志》是东汉时期文学家班固所著的一部历史文献
著作,主要介绍了汉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各种文学作品的分类。
其中,艺文志按照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将文学作品分为六种类别:
1.编者(神仙类):指的是汉代流传下来的编年体著作和有关
神仙故事的文学作品,如《山海经》、《封神演义》等。
2.骈文(七言、八行类):骈文是指排比的辞章作品,主要以
七言和八行为体裁,多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议论时事。
骈文档次丰满,用辞繁复,常见的有《杂剧》、《宋本千字文》等。
3.异文(文言白话类):指的是文体不同寻常的作品,包括有
文言文表达的白话,以及有白话表达的文言文。
如《文选》、《草木疏》等。
4.琴赋(音乐歌谣类):琴赋是指汉代流传下来的有关音乐和
歌谣的文学作品,多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抒发思想为主题,如《江南赋》、《风车赋》等。
5.杂家(论文类):杂家是指包罗万象、多方面见解的论文,
通常论述哲学、政治、文学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如《逐梦》、《治论》等。
6.杂著(其他杂类):杂著是指对于多个类别都有涉及的文学
作品,包括了杂剧、漫画、事记等多种形式和内容的作品,如《近思录》、《陆机杂作》等。
这六种分类,涵盖了汉代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反映了当时文化艺术的特点和发展动态。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类描述,可以更好地了解汉代文学的特点和风貌。
汉书艺文志总序原文繁体字
《汉书·艺文志》总序原文的繁体字如下:
漢書·藝文志總序。
夫藝文者,人情所宜,風俗所由,國家所以為盛,所以為衰也。
故古之王者,莫不務焉。
故詩曰,「彼何人斯,彼何國斯,人之情也。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又曰,
「詩云,『君子終不可諱言也,以恐後人之不和。
』」故古之王者,必有藝文之臣,以教化其民,使風俗得正,而國家得以興盛也。
故
夏后氏有伊尹、咎繇,商紂有伊尹、咎繇,周武王有伊尹、咎繇,
漢有張良、萬石,魏有王朗、陳群,晉有王導、謝安,宋有王安石、歐陽修,元有劉基、王安石,明有徐渭、杨慎,清有顧炎武、黃宗羲,皆以文學為國家之幹也。
是以君子謂,「藝文者,國家之大寶也。
」。
以上是《漢書·藝文志》总序的繁体字。
汉书艺文志序的原文及翻译(原创版)目录1.汉书艺文志序的背景和意义2.原文及翻译概述3.战国至秦朝的文化状况4.汉朝对文化的重视与收集5.汉书艺文志对后世的影响正文一、汉书艺文志序的背景和意义《汉书·艺文志》是班固所著的一部目录学著作,是继《史记·太史公自序》之后的又一部史学经典。
艺文志序详细记录了自先秦至汉代的文化典籍,对后世学术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表现了班固对学术文化的高度重视,是研究古代文化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原文及翻译概述在艺文志序中,班固论述了孔子去世后,七十二贤去世以后,对儒经大义的解释开始产生分歧。
因此,《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了好几家的传注。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斗争错综复杂,学术上也是真价格立门户、互相争论,诸子百家的学说众多而又混乱。
到了秦朝,认为这种状况是一个祸患,就焚毁儒经,想用来使百姓变得愚昧无知,利于统治。
汉朝建立以后,改革了秦朝的弊政,大量收集图书,广泛开辟了献书的途径。
三、战国至秦朝的文化状况在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政治军事斗争错综复杂,学术上也是真价格立门户、互相争论。
诸子百家的学说众多而又混乱,导致文化典籍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到了秦朝,秦始皇认为这种状况是一个祸患,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便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想通过这种方式使百姓变得愚昧无知,便于统治。
四、汉朝对文化的重视与收集汉朝建立以后,汉高祖刘邦对文化十分重视,认为文化繁荣是国家强盛的象征。
因此,他下令改革秦朝的弊政,广泛收集图书,恢复文化传统。
在汉武帝时期,更是大力推崇儒学,使得儒家文化逐渐成为正统,艺文志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五、汉书艺文志对后世的影响汉书艺文志序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记录了先秦至汉代的文化典籍,还对学术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录。
东汉史学家班固作《汉书》以记载自秦以来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该书中记载律历、礼乐、刑法等“十志”,是对西汉及先秦社会的典章制度、风俗文化的总结,《汉书·艺文志》是“十志”之一,是据刘歆《七略》增补、删削而成的,是对西汉先秦时书目的目录著录。
把天下图书分为:(1)六艺略,著录极易、诗、书、礼、趣、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就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
(2)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
(3)诗赋略,著录了辞、诗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
(4)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
(5)数术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卤占到、形法六类图书。
(6)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
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深究》中评价《汉书·艺文志》“未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念天下书。
艺文志者,学术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
”《汉志》不仅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鼻祖,其中也包含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
“方技略”就是专为医药文献专门编订的目录,其中把方技类的文献书目列为四大类,又把每类医籍的具体篇目详细开列,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及其下各目。
《汉志》不仅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文献内涵功能展开著录分类,还以总论、四书为辅助手段,阐明了先秦至汉代包含医史文献在内的中华文化学术总体发展脉络。
通过研究《汉志》中的医学文献目录,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反映当时医药活动的医史资料信息。
而其中所体现的医学史观及所蕴涵的医学思想理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官方的正统观念,同时也留下了作者班固医学史观和医学思想的深深烙印。
简述《汉书.艺文志》的六种分类《汉志·艺文志》是班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节其要而成,而《七略》又是在《别录》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别录》是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开始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整理群书的产物。
这次整理群书,集中了当时有代表性的一大批学者。
《别录》《七略》是这次校书的理论总结,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它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当时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看法。
所以《汉志·艺文志》的文学思想,实际是西汉后期代表性的文学思想。
《汉志·艺文志》体现的文学思想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诗赋不同于经学,也与学术文章有别。
从内容上讲,它是贤人失志、离谗忧国的情志抒发;从体制上说,则以有韵为其特点。
《汉书·艺文志》把图书分为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每略又分若干小类。
“六艺”本来是先秦贵族教育的六门课,孔子讲的“六艺”既是六门课,也是六种书。
《六艺略》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基础理论。
《诸子略》从学术源渊和思想体系上来分,是对《庄子·天下篇》以来前人研究诸子百家的总结。
《诗赋略》以文体来分类。
《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则是以内容和作用来分类的。
阮孝绪《七录序》云:“《七略》‘诗赋’不从‘六艺’诗部,盖由其书既多,所以别为一略。
”章学诚亦本是说,他在《校雠通义·汉志诗赋第十五》中说:“诗赋本《诗经》支系。
”现代学者多从其说。
如余嘉锡先生《古书通例》就说:“以《七略》中史部附《春秋》之例推之,则诗赋本当附入六艺诗家,故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
其所以自为一略者,以其篇卷过多,嫌于末大于本,故不得已而析出。
”但“六艺略”中的诗类,都是有关齐、鲁、韩、毛四家诗的;四家说《诗》,主要立足点是“王者之教化”,“把《三百篇》作了政治课本”(闻一多《匡斋尺牍》之六)。
如果把“诗赋略”并入“诗类”,不仅篇数多寡悬殊,有喧宾夺主之感,更严重的是内容扞格难入。
汉书艺文志缺点:
《汉书·艺文志》是《汉书》中的一篇,由班固所撰,是中国最早的史志目录,也是继《别录》之后第一部由正式政府编修的书目。
它的缺点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汉书·艺文志》虽然是中国最早的史志目录,但是其分类和编目方法较为简单,没
有充分考虑到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对于一些重要学术流派的归类也不够准确。
2.由于《汉书·艺文志》是在西汉末年编成的,因此它只反映了当时的学术思想和学术
成果,对于其后的发展变化没有进行记录和归纳。
3.《汉书·艺文志》的著录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它只著录了书籍的篇数和存亡情
况,而对于书籍的内容和价值却没有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于书籍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