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第2课时 解决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725.50 KB
- 文档页数:8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8单元《克和千克第2课时解决问题》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掌握“千克”和“克”的单位换算关系。
2.能够熟练应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千克”和“克”的换算。
2.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能够准确理解题意,将题目中的信息进行单位转换。
2.能够找出解题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教具:小黑板、彩色粘纸、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入问题,例如用一袋米或一盘水果来引出“千克”和“克”的概
念,并让学生估算其重量。
2. 学习新知
1.讲解“千克”和“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1千克=1000克。
3.做一些实例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3. 活动设计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例如:李婷有2千克苹果,她
想把它们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有多少克?
4. 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
通过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并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延伸
可以设计一些扩展题目,让学生继续巩固练习。
七、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作为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准确理解“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能够熟
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学生在课后能够继续加强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实验学校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2课时《认识时间解决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2课时《认识时间解决问题》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能够解决一些与时间有关的基本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时间单位时、分、秒,能够进行简单的计时和时间计算。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时间问题,如时间的推算、时间与事件的对应关系等,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深化对时间单位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能够进行简单的时间推算和时间与事件的对应关系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能够解决一些与时间有关的基本问题。
2.难点:时间与事件的对应关系的理解,时间推算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素材、计时器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下午2点到3点有一个篮球比赛,他应该什么时候出发才能准时到达比赛场地?”引发学生对时间的思考,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些与时间有关的情境,如小明出发到比赛场地的时间、比赛进行的时间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时间有关的问题,如“小明从家到比赛场地需要多长时间?”“比赛进行了多久?”等,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解决问题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解决问题第2课时》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表内乘法的应用,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和表内乘法的基本运算,但是对于如何将乘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乘法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乘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表内乘法的应用,能够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乘法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实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乘法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练习本、笔等。
3.教学素材:与本节课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加减法和表内乘法的基本运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几个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用乘法来解决问题。
例如,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3行小鸟,每行有4只小鸟,让学生计算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计算等方式,尝试用乘法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组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讲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心得。
解决问题(第2课时)1.一盒水彩笔32元,小百想买一盒水彩笔,还差15元,小百现在有多少钱?2.兴华商店有玩具摩托车42辆,玩具小轿车比玩具摩托车多15辆,玩具火车比玩具摩托车少7辆。
(1)玩具火车有多少辆?(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答:3.圆圆今年8岁,妈妈今年35岁。
6年后妈妈比圆圆大多少岁?参考答案1.【答案】32-15=17(元)口答:小百现在有17元。
【解析】水彩笔的售价是32元,小百想买一盒水彩笔,还差15元,也就是小百现在有的钱加上15元,等于32元。
要求小百现在有多少钱,就是求比32少15的数是多少,用减法,列式计算为32-15=17(元)。
2.【答案】(1)42-7=35(辆)口答:玩具火车有35辆。
(2)(答案不唯一)如:玩具小轿车有多少辆?42+15=57(辆)口答:玩具小轿车有57辆。
【解析】(1)玩具摩托车有42辆,玩具火车比玩具摩托车少7辆。
要求玩具火车有多少辆,就是求比42少7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2)玩具摩托车有42辆,玩具小轿车比玩具摩托车多15辆,玩具火车比玩具摩托车少7辆。
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许多不同的数学问题,如:玩具小轿车有多少辆?3.【答案】35-8=27(岁)口答:6年后妈妈比圆圆大27岁。
【解析】根据题意画出直观图:今年妈妈比圆圆大35-8=27(岁)。
6年后:圆圆长了6岁,妈妈也长了6岁。
圆圆的年龄是8+6=14(岁),妈妈的年龄是35+6=41(岁),妈妈比圆圆大41-14=27(岁)。
即妈妈比圆圆大的岁数是不变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2解决问题第2课时解决问题(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能够理解并解决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加法、减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加法、减法概念的理解。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耐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加法问题。
2.理解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减法问题。
三、教学难点1.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
2.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括示例题目和解题方法。
–各种小学生可视化教具,如卡片、计数棒等。
2.学生准备:–学生无需额外准备。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教师通过举例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意义。
2.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第二步:讲解与示范1.教师讲解本节课的解题方法,并通过示例题目进行详细说明。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解题,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理解。
第三步:练习与讨论1.教师设置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尝试解答,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解题方法和答案。
2.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讨论解题过程中的疑惑,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第四步: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解题的关键点。
2.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1.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在家中多多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大纲,希望通过对每个环节的详细安排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希望学生能够在本节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克和千克解决问题第2课时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1.1 教学目标1.知道克和千克的概念,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2.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发现克和千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重点1.克和千克的概念。
2.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1.3 教学难点1.克和千克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如何应用克和千克单位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1.4 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2.运动器材计量单位实物模型二、教学过程设计2.1 活动1:导入新知识1.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简单提一下数字多少,重点是引入新概念“克”和“千克”,请学生口语进行解释。
2.呈现计量单位的实际物品,如一个500g的糖包,三个一公斤的茶叶包等,并让学生自己把这些物品排序,根据这些物品来具体形象地引入克和千克的概念。
3.让学生观察克和千克的记号和数值,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换算规律。
2.2 活动2:实际问题解决1.提出一个问题,例如:“小明拿了一个5kg的西瓜,这个西瓜有多少克?请各位同学运用所学知识来计算。
”2.学生上台搭配实物模型来演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3.学生之间可以尝试解答不同的问题,如“1kg=多少g?”等等。
2.3 活动3:思考问题1.提出一个问题,例如:“小明家里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个袋子重1kg。
如果东西袋子装满了之后变成5kg,这个袋子里面最多能装多少东西?”2.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和答案。
3.把每个学生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整理到黑板上,对比各种答案和方法的优劣。
三、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当已经掌握了克和千克的概念和相互之间的换算规律。
同时,应当能够熟练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应用问题。
在实际问题解决的环节,学生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能够进一步地拓宽自己的思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下一次教学中,应当加强对相关概念和知识点的复习和强化,督促学生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丰富数学思维,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第二课时《解决问题》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学校班级姓名1.下面这些物品,怎样放才能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连一连。
2.王阿姨要买15个桃子,估一估大约重多少千克。
口答:如果个桃子重1千克,那么15个桃子大约重千克。
3.学校食堂买来10千克鸡,大约有多少只?4.一箱果汁和一箱可乐比较,哪箱饮料重一些?5.下面是胜大超市部分商品的价格表。
(1)王阿姨买了3千克面包,需要花多少钱?(2)李大妈买了1千克蛋卷和500克饼干,一共要花多少钱?(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6.小英的妈妈想买一瓶洗衣液,你认为买哪一种合算?7.丽丽抱着三个同样的玩具一起称,共重31千克。
现知丽丽的体重为25千克,每个玩具重多少千克?8.食堂买来一些大米,吃了一半后,刚好还剩225千克,一共买来多少千克大米?9.5块巧克力共重36克,每块巧克力的质量都是整克数,其中1块稍重一点,其余4块一样重。
稍重一点的巧克力重多少克?10.填一填。
(1)1个苹果重200克,1个菠萝重()千克。
(2)1个正方体的质量是()克。
一个圆柱的质量是()千克。
(3)天平的一边放了一个1千克的砝码,另一边放了一杯水、一个200克的砝码、两个50克的砝码和一个500克的砝码,此时天平两边平衡。
这杯水重()克。
11.鸡:()千克鸭:()千克鹅:()千克12.一箱苹果和一箱梨共重14千克,这箱苹果比这箱梨重2千克。
这箱苹果和这箱梨分别有多重?13.4只同样的奶羊与9只同样的山羊一样重,3只同样的山羊与5只同样的小羊一样重,30只同样的小羊与几只同样的奶羊一样重?参考答案1.2.15÷5=3 5 33.10÷2=5(只)4.2500+2500+2500+2500+2500+2500=15000(克)15000克=15千克 15<16 一箱果汁重一些5.(1)3千克里面有6个500克。
4×6=24(元)(2)1千克里面有2个5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