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复习进程
- 格式:doc
- 大小:18.45 KB
- 文档页数:5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人教版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人教版一、教学内容1. 分类与整理的基本概念2. 分类与整理的方法与技巧3. 分类与整理的实际应用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分类与整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分类与整理的方法与技巧,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分类与整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分类与整理的方法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实物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个杂乱无章的书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将书桌上的物品进行分类和整理。
2. 知识讲解:(1)分类与整理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分类与整理的概念,解释分类是将物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组,整理是将分类后的物品进行有序的排列。
(2)分类与整理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分类与整理的方法与技巧,如按照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分类,使用标签、盒子等工具进行整理。
(3)分类与整理的实际应用: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将分类与整理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整理书包、书桌、房间等。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分类与整理的例题,如将一组水果进行分类,或将一组衣物进行整理。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分类和整理,并解释分类和整理的依据。
4. 随堂练习:出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分类与整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类与整理基本概念:分类、整理方法与技巧:按形状、颜色、大小等分类,使用标签、盒子等工具实际应用:整理书包、书桌、房间等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将家里的小物品进行分类和整理,并拍下照片。
答案:根据家里小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标准进行分类,并使用合适的工具进行整理。
2. 题目:设计一个分类与整理的实例,并写出解题过程。
答案:选择一个实例,如整理书桌,按照书桌上的物品的类别、大小等标准进行分类,并使用盒子、标签等工具进行整理。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2、让学生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2、教学难点: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就在这个神秘的盒子里。
(拿出一个装满各种文具和玩具的盒子)大家猜猜看,里面都有什么呀?(让几个学生上台摸一摸,说一说)哎呀,这么多东西都混在一起,找起来可真不方便。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对啦,我们可以给它们分分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类与整理。
(二)讲授新课1、单一标准的分类(1)出示例 1 情境图同学们,看这是气球,有这么多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气球,我们来给它们分分类吧。
(2)小组讨论分类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么分类。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类的?(学生可能会说按照形状分,或者按照颜色分)(4)教师引导:如果我们按照形状来分,可以分成哪几类呢?(学生回答:可以分成圆形、心形和葫芦形)(5)教师示范整理那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吧。
(在黑板上画出表格,一边整理一边填写)|形状|数量|||||圆形| ||心形| ||葫芦形| |(6)学生动手操作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老师提前准备好的气球图片,按照形状分一分,并把数量填在表格里。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7)展示汇报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分类结果?(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8)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按照形状对气球进行分类,发现这样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每种形状的气球有多少。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单元导语本单元共包括两个知识点:按给定标准进行分类统计、自选标准进行自主分类。
本单元的两个例题的教学意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并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1.按给定标准进行分类统计例1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类的含义,给出既定标准,掌握分类计数的方法,并会表达分类计数的结果。
2.自选标准进行自主分类,会用简单统计表呈现结果。
例2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例1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分类,并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这是以后学习统计的基础。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组织分类活动。
如整理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让学生感受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生活变得整洁、方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分类思想;教材将分类与统计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并呈现分类的结果,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同时也将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收集、整理数据简单地渗透给学生了。
通过具体操作知道分类的方法,能用表格把分类结果记录下来,感受图表的简洁性和实用性。
初步认识用简单的统计表进行分类整理,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例1和例2在进行教学时注重采用自主学习法,统计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两个例题设计了学生熟悉而又现实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设计第1课时分类与整理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第27、28页内容。
内容简析例1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将分类的教学与计数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分类数学的目的。
例2从做游戏分组的问题出发,让学生自选标准分组,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在简单的统计表中,继续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与分类统计的过程。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2.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感受统计表的简洁明了。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3.分类和整理(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课前预习:按照课本提示对气球分别按照颜色和形状进行分类,体会到分类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广泛地运用。
通过思考分类的好处,培养学生的分类整理自己物品的好习惯,进而认识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7页《分类和整理》1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认识象形统计图。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统计意识和创新意识。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按单一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对分类结果进行整理,完成简单的核计活动。
教学用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两个书柜。
(一个乱摆放的,一个摆整齐的。
)问:你喜欢哪一个书柜?为什么?学生口答。
师:像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分类与整理的知识。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学生觉得亲切、自然、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新知识的兴趣。
同时老师还可以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及思想教育。
二、新授探究一:初步感知什么叫分类(1)、课件出示两组照片,应到学生观察,思考:同学们发现了什么特点呢?(2)、汇报交流。
(3)、小结。
像图片上的这样把用处相同或者特点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是分类。
探究二:感知分类要有标准,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按照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讨论汇报。
按照颜色来分一分,结果和前面的一样吗?讨论汇报。
探究三:认识统计图(课件出示象形统计图)告诉学生像这样画出的图,可以称为象形统计图。
提问:(1)、哪种形状气球最多?哪种现状气球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2)、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多?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体会分类,然后再探究具体的分类,提供的材料都是学生特别喜欢玩的,学生可以用分类的的知识解决所出的问题,探究的难度逐步提高,既让学生学会了分类,又认识了分类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事物的基本属性,学会对物品进行简单的分类;2.感知和理解整理的重要性,初步培养整理物品的习惯;3.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1.认识分类与整理的概念;2.能够简单分类不同类型的物品;3.培养学生对物品整理的兴趣和习惯。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对分类的准确性和整理的规范性;2.培养学生自主整理物品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分类标签、各类物品示例、实物案例;2.学生准备:学习用书、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分类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分类与整理的重要性(10分钟)•通过生动的例子讲解分类和整理的意义,引导学生体会。
3. 分类练习(15分钟)•分发各类物品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相关属性进行分类,并简要描述分类的规则。
4. 拓展训练(10分钟)•学生自行整理书包或课桌,分享整理心得,培养整理物品的习惯。
第二课时1. 复习与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导入本节课内容。
2. 分类游戏(15分钟)•设计分类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巩固分类的能力。
3. 整理实践(15分钟)•指导学生整理教室或个人物品,培养整理意识。
4. 总结与反思(10分钟)•请学生总结分类与整理的重要性,并反思今天的学习收获。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深度理解分类与整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整理,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
下节课将更注重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整理能力。
七、作业布置1.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及书包;2.家里寻找不同类型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并写出整理心得。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通过细致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分类与整理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教版数学一下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数字的分类方法,例如奇数、偶数、质数等。
2.能够正确运用分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
二、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一下教材第三单元
2.教具:黑板、粉笔、绘图工具等
三、教学内容
1. 数字分类
•奇数、偶数
•质数、合数
•正整数、负整数
2. 分类方法
•数字的特点和规律
•实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环节
介绍数字分类的概念,以生活中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
2. 讲授数字分类方法
讲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的定义和特点。
3. 练习演绎
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类与整理。
4.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些复杂的分类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5. 总结与扩展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运用分类整理方法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分类整理能力,通过实际练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字的分类方法。
但在教学设计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安排在实践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分类与整理》复习教案分类与整理》复教案一、复内容本教案旨在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即分类与整理。
本单元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分类的意义和必要性,选择分类标准,分类收集、整理数据,并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学生能够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体会统计的价值。
二、复目标1.回顾第三单元所学内容,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进一步解决分类与整理的具体问题,提高数据分析和整理的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通过整理分类结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数据的价值。
三、复重难点重点:按照既定标准进行正确分类,正确运用简单的统计表或统计图呈现分类结果。
难点:分类标准有多个时,不混淆、不交叉统计。
四、配套资源实施资源:《分类与整理》复课件五、复设计一)课前设计复任务1.在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用到了分类与整理的知识?你会用分类与整理的知识整理一下自己的书包吗?你打算怎样整理?你能把整理结果表示出来吗?2.完成课本第31页第5题。
二)课堂设计1.导入本单元研究了分类与整理,谁能举例说一说在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知识?2.交流课前复任务1)学生分享自己是如何用分类与整理的知识收拾书包的,并展示分类结果。
老师根据学生展示回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特点。
2)指名交流第31页第5题。
回答问题:要把这些动物分成两组,按什么标准分类?怎样才能准确数出地上跑的和天上飞的各有多少?小结:按顺序,做标记才不容易数错。
观察统计结果,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3.完成课本其余练1)31页第6题。
出示课本象形统计图,提问:这是一(1)班同学最喜欢的小动物的情况,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把收集到的信息用统计表进行整理吗?交流统计结果,回答下面问题。
2)32页第7题。
操场上,同学们在做游戏,要给这些同学分类,该按什么标准分?交流分成几类、标准是什么。
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分类与整理的概念2.能够将物品按照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3.能够将物品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归纳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教具:各种物品(可分类的),小盒子、袋子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使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入今天的主题——分类与整理。
例如:今天,小明的房间非常乱,他找不到他的玩具、书和衣服。
你想帮助小明找到这些物品吗?那我们就需要将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和整理。
第二步:讲解1.引导学生认知“分类”的概念:将一组或多组物品按照相似和相同的特点分成分类,以便于整理、查找、存放,是分类的目的。
同时,将这些物品放在不同的位置,也可以体现出分类的作用。
2.引导学生认知“整理”的概念:将杂乱无章的物品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顺序,使其更整洁、方便使用,是整理的目的。
3.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分类和整理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第三步:实践操作1.准备各种物品(可分类的),如水杯、书、玩具等。
2.给学生每人发放一个小盒子或袋子,让他们根据物品的共性,将物品进行分类放置,如颜色、形状、用途等。
3.让学生再次审视自己分类过的物品,发现并整理其中的规律。
4.引导学生根据规律,将物品进行归纳总结。
如:小球、棒球、足球、篮球都是球类运动用品。
第四步: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学生们认识到分类和整理对生活的重要性,学会了进行分类和简单的整理归纳。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把分类和整理的结果进行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2.对于学生较为薄弱的知识点,可以加强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3.通过多次实践操作,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分类和整理习惯,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通用9篇)人教版一班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一班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班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根据多种标准分类,体会分类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本课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孩子们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教材、PPT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图片出示3组图片,找出不同类的并圈出来。
(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2、出示水果类、蔬菜类与文具类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分类。
3、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让学生解释什么是分类。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1、出示例1情景图。
师: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生1:有很多气球。
生2:有各种形状的气球。
生3:有各种颜色的气球。
师: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分类理整,汇报、沟通。
生1:按形状分类。
生2:还可以按颜色分类。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分类。
2、分一分,数一数。
(1)按形状分类。
师:下面我们先分组,按形状分一分,并数一数,每种气球各有多少个。
学生分组活动。
沟通、汇报。
师:谁先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按形状把这些气球分成了哪几类?每类气球各有几个,并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怎么数的?生1:我们按形状把气球分成了球形的气球、心形的气球和长气球三类。
我们边数边画知道球形的气球有5个,心形的气球有4个,长气球有3个。
生2:我们按形状把气球也是分成了球形的气球、心形的气球和长气球三类,我们是先分一分,再数一数的,知道球形的气球有5个,心形的气球有4个,长气球有3个。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
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3、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过程中体会整理与分类的方法。
5、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分类方法,让学生思考得出一些分类规律。
教学难点:体验分类标准多样化,会自定校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水果图片、课件、黄花、蓝花和红花各3朵,铅笔若干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分类(总第17节)
教学内容:教科书27页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分类方法,让学生思考得出一些分类规律。
教学难点:体验分类标准多样化,会自定校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录像
商场物品近景镜头。
(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
一位售货员阿姨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
新授: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售货员把同类东西放在了一起。
揭示概念:像售货员阿姨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2)猜一猜
继续观看录像从而猜测售货员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探究:
情景图。
1多媒体出示例
图上的气球可真漂亮,小朋友们,你们能试着将这些气球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按气球的形状分类,分完之后,数一数,看每种形状的气球各有几个。
将学生的分类结果展示在大屏幕上,继续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分呢?
小朋友们真是太棒了,能想出这么多的分类方法。
巩固: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的图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课堂作业:(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2题。
拓展延伸:
(2)分一分自己的学具袋。
教师导语,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这些物体分别有多少?哪个最多?哪个最少?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和统计的思想。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放学后,你能用你学过的知识把自己房间也分类整理一下吗?
作业布置:
1、小状元
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
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教学后记:本节课我是从生活引入,创设情境,使学生产重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看录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通过让学生相互叙述,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想象、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
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
第2课时分类统计(总第18节)
教学内容:教科书28页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更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分类统计的能力。
通过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进一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分类方法,让学生思考得出一些分类的规律。
教学难点:把同一些物品按不同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体会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相同。
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出示大海图(海鸥、美丽的鱼、贝壳、虾……现在正有一群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到海里去游泳了)让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信息。
新授:
1、引导学生有序看图并提问题。
2、观察大屏幕,你们能根据刚才观察到的信息提出问题吗?
3、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思考。
4、板书问题: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
探究:
解决第一个问题。
看第一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正在游泳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可以按性别、年龄……来分类。
巩固:
解决第二个问题。
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可不可以用你们刚才学过的分类统计法来解决呢?这些漂亮的船只可以怎样分类呢?你们可以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来一起分一分。
课堂作业:把这些游泳的人分类。
(出示统计表)
一起看一看,表中的类别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学生不一定能说得很清楚,教师可总结说明是分类情况,也就是把这里的人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师巡视指导,奖励填得好的学生。
拓展延伸:
1、举例说明,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到分类统计呢?
2、观察这些表格,从每种表格中可以读到什么信息?
小结:
上节课我们学了用一种方法分类,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
分类时的关键是找到不同的地方。
作业布置:
2、小状元
:板书设计.
分类统计
这种统计的方法就叫分类统计
教学后记:整节课学生通过交流不同的统计方法,体会分类统计的多样性。
通过讨论交流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这个环节我注重运用原理、寻找规律、
抓住难点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分类统计的模型。
第3课时练习七(总第19节)
教学内容:教科书P29、30、31、32.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掌握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分类。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呈现分类结果。
3、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选择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用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结果。
教学难点:
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本单元的学习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1、学生交流讨论。
2、汇报。
(1)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2)用图表示的分类结果真清楚呀。
(3)我会看统计图了。
)我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结果了。
4(新授: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4题
(1)课件出示第4题图,提问:这里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
(2)学生独立完成第一个问题(按形状分一分、涂一涂)
探究:(1)如果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
(2)根据上面结果,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巩固: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5题
(1)第一个问题至少有两和分法:按天上飞的和地上跑的,按两只脚和四只脚的分。
学生独立完成。
)让学生根据结果提出问题。
2(.
课堂作业:完成31页第6题。
(1)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指生说一说。
(2)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
(3)教师读题,学生口答。
(4)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口答。
拓展延伸:1、完成31页第7题
(给定标准分类)1、2小题可以学生独立完成。
3、4小题重点指导。
2、完成32页第8题
先自己整理书包,然后全班交流自己整理的方法。
小结:
今天我们对本单元进行了复习和练习。
大多数同学对于分类与整理已经学会。
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能应用本知识对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与整理
作业布置:
1、小状元
板书设计:
练习七
教学后记:本节课我是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分类与整理的意义,并在整理过程中掌握分类和整理的方法。
在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统计(整理)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统计思想。
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