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音乐上册 第四单元《郊游》单元教案 苏少版
- 格式:doc
- 大小:50.02 KB
- 文档页数:7
音乐《郊游》优秀教案音乐《郊游》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郊游》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音乐《郊游》优秀教案1中班打击乐:郊游活动目标:1、复习歌曲,了解歌曲的结构特点,能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节奏。
2、根据音乐的节奏特点,尝试用铃鼓、圆舞板、碰铃演奏歌曲。
3、体验与同伴共同演奏的乐趣。
活动准备:事先会唱歌曲《郊游》,节奏图谱、铃鼓、圆舞板、碰铃若干。
活动过程:一、复习歌曲。
“小朋友,前段时间老师教了一首《郊游》的歌曲,你们还记得吗?”(伴乐轻唱)二、感知结构,尝试用身体表现节奏型。
1、“老师用图谱把歌词都记下来了,看看老师用了哪些符号?”“那请你们用好听的声音看着图谱来唱一唱,然后告诉我,这首歌曲里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伴乐齐唱)“第一段和第几段相同?”“相同的部分我们称为A部分”“中间部分有它们一样吗?”师小结:像这样开始和结尾的节奏相同,中间不同的结构叫ABA 结构。
(出示ABA)2、“如果用我们的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看到小脚你想到什么动作?看到小手呢?谁来试一试。
”(引导幼儿看图谱,集体分部练习)“除了用跺脚、拍手还可以用什么身体动作呢?”(拍腿拍肩,集体尝试)3、分析B段:“B段我们看到了什么?这儿不是小脚小手,而是白云、阳光、青山绿水,可以用什么动作呢?”(幼儿做,集体练习)4、集体完整练习,分部练习。
“现在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
”(看指挥伴乐做动作)三、讨论配器,并演奏。
1、“小朋友真能干,连小乐器们都忍不住想来玩一玩啦,看一看,都来了谁?”认识铃鼓,碰铃,圆舞板。
“我们帮它们分一下工,走的部分用什么乐器?为什么?拉手的地方呢?”“B段优美的部分适合用什么来演奏呢?”2、尝试用乐器演奏一遍。
3、交换乐器。
四、结束。
“今天我们又学了一个新本领,会用乐器来演奏歌曲了,像这样用乐器来演奏的活动叫打击乐。
二年级音乐上册《郊游》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郊游》这首歌曲,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验集体郊游的乐趣,增强集体荣誉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学唱、演奏、舞蹈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 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郊游》这首歌曲,了解歌曲背景,掌握简单的音乐术语。
二、教学重点:1. 学会演唱《郊游》这首歌曲,准确把握音准和节奏。
2. 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学难点:1. 音准和节奏的掌握,特别是高音部分。
2. 对歌曲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音响设备。
2. 乐谱、歌词卡片。
3. 教学道具(如小树、小草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伸展、转圈等,引导学生进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 聆听:播放《郊游》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
3. 学唱: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
4. 分组演唱: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舞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节奏进行舞蹈创作,展示学生们的创造力。
7.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歌曲,感受家庭的温暖。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演唱准确性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 家庭作业:检查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歌曲的情况,了解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郊游》的歌曲演唱、音乐知识测试等环节,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成果。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郊游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加深对歌曲《郊游》的理解。
2. 邀请家长参加课堂教学,共同见证学生的学习成果。
3. 开展班级音乐比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
八、教学反思:九、课程表:1. 第1周:学习歌曲《郊游》,了解歌曲背景。
2. 第2周:练习歌曲演唱,掌握音准和节奏。
3. 第3周:分组演唱,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音乐《郊游》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歌曲《郊游》,感受歌曲中的快乐情绪。
2.培养学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3.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歌曲的节奏、旋律。
2.歌曲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歌曲中的节奏变化。
2.歌曲的情感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做热身运动,让学生充分活动身体,调动课堂氛围。
2.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为什么?”二、歌曲欣赏1.教师播放歌曲《郊游》,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妙。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歌曲中的关键词,如“快乐、阳光、大自然”等。
3.教师简要介绍歌曲背景,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三、歌曲学唱1.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教师逐句教唱,重点讲解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情感表达。
3.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练习,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歌曲的演唱。
四、歌曲展示1.教师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演唱歌曲《郊游》。
2.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演唱,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五、音乐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游戏,如“歌曲接龙”、“歌词填空”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歌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歌曲改编,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2.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3.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教学评价:1.学生对歌曲《郊游》的掌握程度。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
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歌曲的节奏、旋律:教师可以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节奏,例如,在歌曲的副歌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拍手的方式保持节奏感,同时跟唱旋律。
2.歌曲的情感表达:教师可以设计情感体验环节,如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歌曲,然后分享自己听到的情感,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引导和纠正。
二年级音乐《郊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郊游》,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验郊游的乐趣,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舞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知识与技能:学会歌曲《郊游》,了解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能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点:1. 学会歌曲《郊游》,能够用正确的音准、节奏演唱。
2. 感受歌曲中的快乐情绪,能够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三、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音准,如sol、mi、re的准确演唱。
2. 歌曲的节奏,尤其是附点八分音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唱一首欢快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郊游》。
2. 教授:教师讲解歌曲《郊游》的节奏、旋律特点,引导学生跟着教师学唱歌曲。
3.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音准、节奏错误。
4. 展示:每组学生轮流演唱歌曲,展示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郊游》。
2. 学生能够用正确的音准、节奏演唱歌曲。
3. 学生能够通过动作表现歌曲中的快乐情绪。
六、教学准备:1. 教学音频设备:播放歌曲《郊游》的音频。
2. 乐谱:准备《郊游》的乐谱,方便学生学习和演唱。
3. 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礼物,用于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
七、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 互动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完成歌曲的演唱。
3. 情境教学法:创设郊游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歌曲的美妙。
八、教学步骤:1. 聆听歌曲:播放歌曲《郊游》,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
2. 学习歌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的节奏、旋律,学生跟着教师学唱。
3. 演唱歌曲:学生分组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4. 创意表现:鼓励学生用动作、舞蹈等形式表现歌曲中的快乐情绪。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郊游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歌曲《郊游》的氛围。
二年级音乐上册《郊游》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2. 通过对歌曲《郊游》的学习,引导学生体验与同伴合作、分享的快乐。
3. 培养学生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注意音准、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郊游》,并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
2. 教学难点:音准、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钢琴或其他音响设备。
3. 歌谱。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唱一首欢快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曲《郊游》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景象和情感。
3. 学唱歌曲:(1)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聆听。
(2)学生跟唱歌曲,教师纠正音准和节奏。
(3)分句教唱歌曲,重点指导难点句子。
(4)全体学生合唱歌曲,注意情感的表达。
4. 歌曲处理: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速度、力度和情感,指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5.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或景物,用歌曲《郊游》的旋律创作歌词。
(2)各组轮流演唱自己创作的歌词,其他学生欣赏并提出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郊游》的学习,学生体验了与同伴合作、分享的快乐,提高了音乐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引导他们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注重音准、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还去过哪些有趣的地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有趣的地方,用歌曲《郊游》的旋律创作歌词。
3. 各组轮流演唱自己创作的歌词,其他学生欣赏并提出建议。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歌曲《郊游》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受。
八、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歌曲《郊游》,并试着用家庭生活中的场景创作歌词。
音乐教案《郊游》教学设计《郊游》是一首动感活泼的合唱歌曲,适合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学习。
在本教学设计中,我将重点围绕歌曲的歌词、节奏和动作进行教学,以达到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节奏感及音乐表现力等目标。
一、教学目标1.了解《郊游》的歌词及歌曲的主旋律。
2.理解并掌握歌曲的节奏,学会合唱和表演动作。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歌曲的歌词和主旋律。
2.节奏的准确把握和表演动作的协调。
3.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CD播放器,幻灯片或图片投影仪,练习用卡片。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放一段快节奏的音乐,带领学生进行自由舞动,动作要求灵活、自由而有节奏感,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学习歌词(10分钟)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听一遍《郊游》,让学生跟随录音听一遍歌曲,并在幻灯片上或黑板上显示歌词。
教师分段教授歌曲的歌词,并带领学生跟读。
重点讲解歌词中的词义和歌曲主题。
3.学习歌曲主旋律(15分钟)教师通过演示和示范,将歌曲的主旋律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同时做好动作记住歌曲的主旋律。
然后,带领学生进行整首歌的合唱练习,逐渐熟悉歌曲的主旋律。
4.学习节奏和动作(20分钟)教师使用敲击器或打击乐器,示范歌曲的节奏,并进行练习。
同时,教师将歌曲的动作和节奏结合起来教给学生,让学生跟着教师做动作和把握节奏。
5.合唱与表演(2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合唱《郊游》,逐渐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歌曲,让学生分组合唱并加上动作表演。
帮助学生增加音乐表现力和合作意识。
6.展示与评价(10分钟)请几个小组上台表演他们的歌曲合唱和动作表演,全班学生观看并打分评价。
接着,进行简单的反思总结,回顾学习的成果和感受。
五、课堂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学习《郊游》的歌曲和动作,更好地掌握歌曲的内容和表演要求。
六、教学扩展1.学生可以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郊游场景,和其他班级分享,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篇章创作。
第七单元郊游1、在音乐活动中,能对大自然产生浓厚兴趣,感受自然与生活的美好。
2、通过欣赏《快乐的小熊猫》、《欢乐的鼓》、《拉网小调》、《睡吧,小晨星》体验多种情绪,感受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
3、在演唱歌曲《郊游》、《云》、《旅行之歌》时能较准确地表现出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等节拍的特点,能背唱歌曲《云》,能较流行地用唱名分句模唱该歌曲的歌谱。
4、了解与本单元音乐活动有关的人文知识以及环境保护知识。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听:管弦乐《快乐的小熊猫》2、唱:歌曲〈郊游〉教学目标:1、对描写动物的乐曲感兴趣,在仔细聆听的基础上,能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想象中的乐曲意境及动物神态。
2、能区分歌曲〈郊游〉中相同和不同的部分,并能用歌唱律动及绘画等形式表现出来。
3、能熟练地演唱歌曲〈郊游〉,演唱时声音自然,情绪饱满。
4、知道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应与它们和睦相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精神聆听管弦乐〈快乐的小熊猫〉,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会区分歌曲中的相同和不同部分,并大胆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1、律动进教室背景音乐〈郊游〉2、导入师: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生:秋天师:美丽的秋姑娘来了,她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五彩的世界。
(多媒体出示秋天的画面,背景音乐〈秋日的私语〉)师:小朋友们,秋天真美,在这么美好的季节里,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呢?生:想师:让我们准备一下,一起出发吧!播放音乐〈郊游〉小朋友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圈随音乐做动作,感受出发的快乐,最后走回自己的座位。
3、学唱歌曲师:让我们在愉快的歌声中继续郊游活动吧!播放音乐〈郊游〉(1)完整聆听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高兴地、快乐地)(2)听歌曲,找一找歌曲中相同的部分,并启发学生用色块或图形在课本上标出。
(3)用分句模唱法学唱歌曲(4)完整演唱一至两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注意不同段落的情绪对比和不同唱法,写人的第一、第三段用非连音唱法,绘景的第二段用连音唱法。
二年级音乐教案《郊游》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歌曲《郊游》,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2. 培养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
3.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学会歌曲《郊游》的歌词和旋律。
2.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
2. 能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音乐教材或乐谱。
3. 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唱一首欢快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郊游的喜爱和经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歌教学(10分钟)1. 教师播放歌曲《郊游》,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2. 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
3. 教师逐句教唱歌曲,帮助学生掌握歌词和旋律。
4. 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三、歌曲演练(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歌曲演练,注意音准和节奏。
2. 学生分组进行演练,互相交流学习。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唱,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音乐活动(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如节奏游戏、即兴创作等。
2. 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3.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中练习演唱歌曲《郊游》,家长可以给予支持和指导。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或社区的音乐演出,展示所学成果。
教学反思:六、歌曲创作与表演(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创作一首关于郊游的歌曲。
2. 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可以是歌词或旋律的创作。
3. 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其他学生可以给予评价和建议。
二年级音乐教案《郊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歌曲《郊游》,感受音乐的美妙,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2. 学会歌曲《郊游》,并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
3.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郊游》,并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
2. 教学难点:歌曲中节奏的变化和音高的准确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歌曲《郊游》的音频文件、歌词幻灯片。
2. 教学用具:钢琴、吉他、拍手板。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拍手、跺脚等,以调动学生的热情。
b. 教师引导学生唱一首简单的歌曲,如《小星星》,以熟悉课堂氛围。
2. 歌曲学习(10分钟):a. 教师播放歌曲《郊游》的音频文件,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绪。
b. 教师逐句教唱歌曲,引导学生跟唱。
在歌曲中,重点讲解节奏和音高的变化。
c.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练习演唱,以巩固所学。
3. 实践活动(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歌曲接龙游戏,增强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
b.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演唱得更好。
4. 总结与反思(5分钟):a. 教师询问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b.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优点,指出不足。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展示本节课学习的歌曲《郊游》。
2. 家长协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散步、就餐时,播放歌曲《郊游》,让学生自然地学会歌曲。
3. 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如公园、树林等,用歌曲《郊游》的旋律创作一首自己的歌曲。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活动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进步。
2. 关注学生在集体合作中的态度和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家庭聚会、旅游等场合,展示所学歌曲,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共同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音乐《郊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四章《春之声》,详细内容为歌曲《郊游》。
该歌曲是一首充满活力的童谣,通过描述郊游时的愉快心情和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郊游》的旋律、节奏和歌词,能熟练演唱。
2.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
3.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高跳跃。
2.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歌曲旋律,理解歌词意义,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
2.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一个关于郊游的小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展示:a. 播放歌曲《郊游》,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氛围。
b. 分句教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节奏和音高。
c. 解析歌词,让学生理解歌曲表达的意境。
3. 例题讲解:a. 请学生演唱歌曲中的某一句,分析其节奏和音高特点。
b. 针对难点,进行讲解和示范。
4. 随堂练习:a. 学生分组练习,相互指导、纠正。
b.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问题进行解答。
5. 展示与评价:a. 学生代表演唱,其他同学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郊游》2. 歌曲旋律简谱3. 歌词4. 节奏和音高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歌曲《郊游》,录制视频。
2. 答案:视频提交至班级群,教师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鼓励学生创作以大自然为主题的歌词或旋律,下节课分享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高跳跃。
2.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进行讲解和示范。
3. 作业设计:演唱歌曲《郊游》,录制视频。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创作以大自然为主题的歌词或旋律。
第四单元 郊游
单元要求:
本单元延续前面单元的学习要求。
在听、唱、动、演、创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巩固对音高、节奏、节拍、乐句、力度、速度等方面的感受、表现、创造能力。
单元目标:
1.对与自然相关的音乐作品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2.通过两首同题材歌曲《云》《白云》的欣赏、演唱、伴奏,进一步巩固三拍子的节拍感,体验并尝试表现出节拍的韵律。
3.能熟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火车开啦》和《白云》的曲谱。
4.通过欣赏和参与集体舞《西伦达》,感受、体验弱起,动作合拍,身体协调性有所提高。
5.认识mi 、sol 唱名,知道简、线谱记法和位置。
6.在我的创编“秋虫音乐会”中能表现出对自然界声音的关注与喜爱,声音模仿清晰,有节奏感,并能根据手势进行强弱等变化。
尝试进行多声部表现,在合作中学习倾听和控制自己声部的音量。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四单元第1课时
(课型:唱歌 设计:xxx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
1.唱:《火车开啦》。
2.律动:开火车。
教学目标:
1.能熟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火车开啦》。
2.通过律动表演,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火车开啦》。
修订栏
订栏
2.准确演唱歌曲中五度大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
二、导入:听辨模仿
1.观看火车启动时的音频及视频。
2.用“咔嚓”和“呜”进行节奏游戏。
3.分组从单声部到两声部的练习。
三、新歌教学
1.将火车声插入到歌曲4个乐句排4排出示,让学生找找哪几句节奏相同。
XX XX |XX XX |XX X |X —|
2.熟练拍打节奏,并加入“咔嚓咔嚓咔嚓咔嚓,火车开啦”歌词。
3.加入动作与节奏读一读。
4.听辨四句旋律,找一找哪一句与其他的乐句节奏、旋律都不一样。
5.学唱第三句,模仿司机开车的动作,用身体上扬表现上坡“45 6|6-”,用身体下倾表现下坡“17 6|5-”。
6.听一听第一和第四句,说出开头小节旋律的不同点,能说出哪个音高,哪个音低。
7.跟老师指挥唱一唱。
8.完整演唱歌曲。
9.跟音乐演唱歌曲。
四、律动:开火车
1.师讲解规则。
第一、二乐句开动火车搭肩踏步前进,第三乐句停止脚步,做自编的动作,第四乐句重新开动火车。
2.跟音乐表演。
3.注重音乐节奏与步伐的统一再次表演。
4.师生评价。
五、师总结,下课
教后记:
第四单元第2课时
(课型:唱歌 设计:xxx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
1.欣赏:《云》。
2.唱:《白云》。
教学目标:
1.能够安静的欣赏歌曲,并为其伴奏。
2.能熟练有感情的演唱《白云》,并能用自己喜爱的表达方式来表现歌曲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1.准确体验三拍子韵律。
2.用柯尔文手势表示音高,帮助其更好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像是烟来没有火,像是雨来又不落。
有时能遮半边天,有时只见一朵朵。
——云 2.歌曲欣赏《云》。
3.复听歌曲,师带领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波浪线似的动作表现歌曲,初步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4.用强弱的拍手方式,指导学生朗诵歌词。
5.复听歌曲。
二、新歌教学 1.初听歌曲《白云》。
2.再次欣赏歌曲,说一说歌曲的节拍,并区分是跟本单元哪些歌曲节拍一样。
3.尝试用动作表示三拍子的强弱,再次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订栏
4.师范唱歌谱。
5.生找出师唱的最多的两个音,找到它们的位置,并和同桌用柯尔文手势做一做。
6.跟琴模唱这两个音。
7.师生接口唱谱,生演唱第一、第二小节,教师演唱第三、第四小节,启发学生发现这两个乐句前两小节是相同的,只是歌词不同,尝试自己配词演唱。
8.跟琴演唱歌曲。
9.完整演唱歌曲。
三、师总结,下课 教后记:
第四单元第3课时
(课型:唱歌 设计:xxx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
1.欣赏《西伦达》。
2.集体舞《西伦达》。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参与集体舞《西伦达》,感受、体验弱起,动作合拍,身体协调性有所提高。
2.认识mi 、sol 唱名,知道简、线谱记法和位置。
订栏
教学重、难点:
1.动作合拍,身体要配合音乐的节奏。
2.知道mi、sol简、线谱记法和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火车开啦》
1.跟琴演唱歌曲。
2.律动:火车开啦。
二、欣赏歌曲《西伦达》
1.歌曲简介。
2.欣赏巴西舞蹈。
师:巴西人民非常的热爱舞蹈,今天我们也来跳一跳。
3.复听歌曲,熟悉旋律。
三、集体舞蹈《西伦达》
师:请大家先围成一个圆圈手拉手踏步,感受节拍,之后围成一个大圆圈,面向圆心,请几个同学做邀请者,双手叉腰做好准备。
1.第一段:圈上的同学在胸前拍手;邀请者右脚起,做踵趾小跳步4次,跳至被邀请者面前。
2.第二段:圈上同学继续在胸前拍手;邀请者和被邀请者做以下动作:
第1到2小节(以第一完全小节为第一小节):第一拍,右脚跟向右前方点地,同时两手向两侧推出,身体稍微向右倾,眼看右手;第二拍,两手叉腰,同时右脚收回,用前脚掌点地;第三、第四拍,右脚起步,开始原地小跳步3次。
第3到4小节:动作同1到2小节,方向相反。
第5到6小节:第一拍怕手,第二拍时拍对方的手,同时下蹲一次。
第三第四拍动作基本同前,拍对方双手改成拍自己双腿。
第7小节:邀请者与被邀请者两手叉腰,小跳步交换位置。
第8小节:邀请者与被邀请者双手互握并晃动两次,同时起踵,点头两次。
3.完整表演。
4.师生互评。
5.生自由组合创编动作。
6.分组展示。
三、师总结,下课
教后记:
修订栏
第四单元第4课时
(课型:唱歌设计:xxx 授课时间:月日)
教学内容:
1.复习本单元歌曲。
2.我的创编:秋虫音乐会。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背唱本单元歌曲。
2.能表现出对自然界声音的关注与喜爱,声音模仿清晰,有节奏感,并能根据手势进行强弱等变化。
教学重、难点:
尝试进行多声部表现,在合作中学习倾听和控制自己声部的音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
《火车开啦》、《白云》。
二、导入
1.欣赏秋天夜晚的景色,播放各种秋虫画面。
2.想象模仿各种秋虫的声音。
3.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表现秋虫声音。
三、秋虫音乐会
1.初听秋虫音乐会的背景伴奏《G大调弦乐小夜曲》。
2.拍手感受乐曲的节拍。
3.用线条表现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4.用嘴巴模仿各种小秋虫随音乐歌唱。
5.再次随乐歌唱,注意强弱变化。
6.小组合作,创编一种小秋虫的叫声。
7.师示范。
蛐蛐的叫声:
ju ju ju︱ju ju ju︱
青蛙的叫声:
gua —︱gua —︱
8.生分组展示。
9.师生互评。
四、师总结,下课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