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公共政策的执行
- 格式:ppt
- 大小:185.50 KB
- 文档页数:39
宁骚《公共政策学》笔记《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1、具体的个别政策;2、政策群和政策链:(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
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公共政策: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通过民主政治程序制定和执行的行动方针和行动准则。
第三讲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名词解释:1、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监控等(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官方决策者:指拥有合法的权力去作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
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2公民个人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多元化:联合国、WTO、欧盟2、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问题及其发生作用的社会群体。
3、公共政策问题:就是能够进入政策议程的社会公共问题。
4、政策目标群体:就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与影响的社会群体或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简答题:1、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或反对和不服某一项公共政策,通常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6)避免受到惩罚;(7)环境条件的变化等。
2、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1)公共政策问题的相互依存性(系统性):政策问题是一个系统,整体在质上大于部分之和。
(2)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产生问题的外部条件是被有所选择地确定、分类、解释和评估的。
(3)公共政策问题的人为性:政策问题的产生、存在和改变具有社会性,依赖于相关社会群体和个体,不存在政策问题的“自然”状态。
(4)公共政策问题的动态性:社会的动态性,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行为方式发生变化,政策问题也变化4、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
2、经济环境: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包括生产力的结构、性质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3、政治环境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文化等,是公共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 公共政策执行主要内容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与价值途径政策执行的一般程序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创造性执行政策的问题政策执行工具第一节 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一、政策执行的含义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两大学派的观点:行为学派关注政策作为行动指南的导向性作用,强调政策执行得关键问题在于政策执行机关如何采取政策行动。
组织理论学派则强调政策执行组织机构的作用,认为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实施的。
二、政策执行的特征1、对象的适用性2、执行的灵活性3、执行的有序性4、过程的动态性5、执行的协调性6、执行的时限性7、途径的多样性三、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1、行政手段(权威性、强制性、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2、法律手段(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3、经济手段(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4、思想诱导手段(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奖功罚过)四、政策执行的功能1、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环节2、检验政策成效3、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第二节 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与研究途径一、政策执行的主要理论模型1、史密斯的过程模型理想化的政策、目标群体、执行机构、环境因素2、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3、美国政策科学家巴达奇的博弈模型4、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5、美国著名政策科学家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尔的执行综合模型二、政策执行的研究途径1、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2、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3、“政策/行动连续统”途径4、工具选择途径第三节 政策执行的一般程序1、政策颁布所谓政策颁布,就是下达实施政策的指令。
政策颁布以政策的合法化为前提,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定。
有两种形式:1、用内部文件形式下发到有关机关;2、通过大众传媒、机关报刊等形式公布于众。
第六章政策执行[案例1]“定心丸”何以变成“闹心丸”第二轮土地承包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九”,对稳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增加农民长期投入的积极性,保护耕地,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定心九”却变成“闹心九”。
据山东省信访部门统计,在山东因土地纠纷引发的农民上访和冲突,已占到农村越级上访量的40%,并呈上升势头。
河南省农调队最近对全省20个县的县、乡主要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表明,土地纠纷与农民负担等成为当前一些农村的热点问题。
强征承包地引发纠纷:1997年,山东省商河县杨庄铺乡政府在没有征得群众同意的情况下,单方将几个村的数千亩土地有偿承包给山东天马置业公司,搞高效农业开发。
村民多次上访,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村民林富行不平地说:“俺家的两亩地被乡政府强行包给了天马公司,补偿一直都不给,这是啥道理?”去年,河南省洛阳市所属的洛宁、宜阳、新安等县的一些乡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名,在不给任何经济补偿的情况下,强行让群众在承包地上种植烟叶,否则就收回群众的承包田,结果引发了群众上访。
不少乡村干部对第二轮土地承包存在错误认识,他们认为,“一定30年不变”不过走走形式,以前俺干部能动地,现在还能。
河南、山东两省的农业厅有关负责同志分析说,第一轮土地承包是个“包不包”的问题,而且大多数是口头协议,管理比较松散;而第二轮土地承包十分严格,承包地块、期限都是用书面合同的形式确定的,严格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如果基层干部再延用以前行政强迫命令的办法随便调地,势必引发大量土地纠纷。
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在基层得到广泛的拥护,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会产生矛盾:一家一户承包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矛盾。
陕西省长安县探索出一种叫作“股份田”的新形式,即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且参与劳动经营,收益为土地股金和劳动者报酬;投资者以资金入股来经营管理,收益为经营利润和管理者报酬;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么技术服务,收益为技术服务指导费,三方皆大欢喜。
第六章政策执行[案例1]“定心丸”何以变成“闹心丸”第二轮土地承包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九” ,对稳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增加农民长期投入的积极性,保护耕地,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定心九”却变成“闹心九” 。
据山东省信访部门统计,在山东因土地纠纷引发的农民上访和冲突,已占到农村越级上访量的40%,并呈上升势头。
河南省农调队最近对全省20 个县的县、乡主要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表明,土地纠纷与农民负担等成为当前一些农村的热点问题。
强征承包地引发纠纷:1997 年,山东省商河县杨庄铺乡政府在没有征得群众同意的情况下,单方将几个村的数千亩土地有偿承包给山东天马置业公司,搞高效农业开发。
村民多次上访,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村民林富行不平地说:“俺家的两亩地被乡政府强行包给了天马公司,补偿一直都不给,这是啥道理?”去年,河南省洛阳市所属的洛宁、宜阳、新安等县的一些乡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名,在不给任何经济补偿的情况下,强行让群众在承包地上种植烟叶,否则就收回群众的承包田,结果引发了群众上访。
不少乡村干部对第二轮土地承包存在错误认识,他们认为,“一定30 年不变”不过走走形式,以前俺干部能动地,现在还能。
河南、山东两省的农业厅有关负责同志分析说,第一轮土地承包是个“包不包”的问题,而且大多数是口头协议,管理比较松散;而第二轮土地承包十分严格,承包地块、期限都是用书面合同的形式确定的,严格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如果基层干部再延用以前行政强迫命令的办法随便调地,势必引发大量土地纠纷。
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在基层得到广泛的拥护,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会产生矛盾:一家一户承包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矛盾。
陕西省长安县探索出一种叫作“股份田”的新形式,即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且参与劳动经营,收益为土地股金和劳动者报酬;投资者以资金入股来经营管理,收益为经营利润和管理者报酬;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么技术服务,收益为技术服务指导费,三方皆大欢喜。
公共管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公共管理学英文名称:Public Management课程总学时:40学时课程总学分:2.5学分适用专业:行政管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为行政管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
现代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公共事务,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一种客观的社会活动及过程,对这种活动和过程进行研究并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公共管理学的基本任务。
公共管理学就是研究公共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的目标是促使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更加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过程及其基本规律。
具体来说,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环节(如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估等)。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公共管理学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共管理的概念,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形成解决一般公共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要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且能够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分析当今社会的公共管理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公共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公共组织的过程和行为;当代西方政府改革;政府失败论;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方法和技术;西方第三部门的发展及其作用;公共责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课下自学相结合,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开展课堂讨论、辩论、社会实践等活动;凡是课堂讲授,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时第一章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第一节什么是公共管理掌握 2.0第二节公共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0.5第三节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了解0.5案例:深圳试水政府购买服务第一节新公共管理理论掌握 2.0第二节新公共服务理论了解0.5第三节治理理论掌握 2.0第四节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了解0.5案例:参与式治理的中国实践: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第三章公共组织第一节公共组织的内涵及特征掌握0.5第二节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与类型划分掌握 1.5第三节公共组织的结构掌握 1.5第四节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了解0.5案例:乡镇兽医站该不该进行“撤并改革”第四章政府治理第一节政府治理模式掌握 1.5第二节政府失灵及治理了解 1.5第三节服务型政府掌握 1.0案例:中国政府首次向民间组织提供财政资金用于农村扶贫第五章非政府公共组织第一节非政府公共组织概述掌握0.5第二节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公共管理的依据掌握 1.5第三节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历史与现状了解0.5第四节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类型掌握 1.5案例:NGO汶川行动遇发展瓶颈第六章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第一节公共政策概述掌握0.5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制定掌握 1.5第三节公共政策的执行掌握 1.5第四节公共政策的评估了解0.5案例:广东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分析第一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兴起与发展了解0.5第二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内涵掌握 1.5第三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过程与方法掌握 1.5第四节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实践了解0.5案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时期我国政府的发展战略第八章公共部门财政管理第一节公共财政掌握 1.0第二节公共财政管理掌握 1.5第三节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掌握 1.5案例:广州9间机关幼儿园年财政补贴达6000万第九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了解0.5第二节国家公务员制度掌握 1.5第三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考核掌握 1.5第四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掌握 1.5案例:李处长的任与调第十章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第一节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概述掌握 1.5第二节绩效管理流程掌握 1.5第三节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掌握 1.5第四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问题与对策了解0.5案例:青岛市应用绩效管理的做法及经验六、考核办法成绩评定比例(%)1.平时成绩50%2.期末考试50%七、教材与参考资料(一)教材:史传林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二)参考资料:1、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1988年第1期。
第六章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指政策的实施和落地过程,它是政策制定的最后一环,也是政策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环节。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难题,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执行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实际操作。
一、顺应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政策目标和方向在政策制定之前,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和分析,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矛盾和问题,以便确定政策的目标和方向。
只有根据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症结,才能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
同时,政策的目标要具有可衡量性,以便在执行过程中进行评估和调整。
二、确保政策执行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执行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可操作性是指政策是否能够在实际执行中产生预期效果,需要确保政策目标的具体化和任务的明确化。
可持续性是指政策是否能够长期稳定地执行下去,需要充分考虑资源的保障和利益的平衡。
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是保证政策执行成功的重要条件。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政策执行机制和体系政策执行需要具备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政策执行机制和体系。
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需要设定绩效目标和指标,明确责任人和执行者的权责,建立信息沟通和协作机制,以便及时掌握政策执行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和评估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程序,加强对执行者的监管和考核;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定期评估和跟踪研究,对政策执行的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加强对政策执行中的风险管理和冲突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和冲突,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冲突解决。
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需要充分考虑政策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制定应对措施。
冲突解决主要包括利益分配的冲突和资源竞争的冲突,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和和妥善处理,确保政策执行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