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改革对日本科技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5
战后日本的科技战略目标及决策模式吴建华;潘毅文【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制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科技战略目标以及沟通为主的协商式科技决策模式。
其中,科技发展战略以赶超发达国家为目标,旨在消除技术差距并创立自主的科技体系,将高科技作为谋求政治军事大国的手段;其决策模式强调科技决策过程及其步骤的“协商性”,但突出日本政府在科技决策中的作用。
探析并总结日本战后科技战略目标及决策模式的经验教训,对后进国家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After the Word War II, Japan establishe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ategic target with its ow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sulted decision modal mainly in the form of communication. Among them,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ategy targets catching up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y, aims to eliminate the technology gap, set up the independ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and take the high -tech as a means of seeking political military power. And the decision model stresses on the proc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 cision - making and the consultative of its process steps, while it outstands the role of Japanese govern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cision - making. By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Japa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ategy target and decision - making model after the Word War II, it can undoubtedly make a great role of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junior country to formulate the sci- 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期刊名称】《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7页(P90-96)【关键词】日本;科技战略目标;决策模式【作者】吴建华;潘毅文【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15二战期间,日本科学政策一直服从和服务于军部战争需要,是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重要工具。
二战后的科学发展特征
二战后的科学发展呈现出多个特征。
首先,二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战争期间,各国为了提高军事实力,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这些积累在战后成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例如,原子弹的研发和使用推动了核技术的发展。
此外,战争期间也催生了许多科学技术的创新,比如雷达、火箭技术等,这些技术在战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其次,二战后科学发展呈现出国际化和跨学科的特点。
战争结束后,各国开始加强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比如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
同时,许多新的跨学科领域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创新。
另外,二战后科学发展还呈现出民用化和商业化的趋势。
战争期间许多科学技术成果最初是为军事目的而研发的,但战后逐渐转向了民用领域。
比如,计算机最初是为军事目的而研制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应用于商业、科研等领域,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
最后,二战后科学发展还呈现出了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全球范
围内的影响和关注。
同时,人们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社
会责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
需求,还要考虑未来世代的利益。
总的来说,二战后的科学发展呈现出了快速增长、国际化和跨
学科、民用化和商业化、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特征。
这些特
征共同推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
了强大的动力。
科技发展战略视角下的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王溯,任真,胡智慧(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100190)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基于日本经验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以来,随着40多年发展环境的变化,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经过不断调整,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本文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发展为脉络,着重分析了二战后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的三个重要阶段,总结了各创新主体的作用变化与整个创新体系的特征,以期为中国相关制度的完善带来一定启示。
关键词:日本;科技发展战略;国家创新体系中图分类号:G321文献标识码:AJapan'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 StrategiesWang Su,Ren Zhen,Hu Zhihui(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90,China)\i J i.c I:Since British economist Freeman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based upon Japanese experience in 1980s,with the changing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n next40years,Japan'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lso changed a lot.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contex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ree development phases of Japan'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fter World War II.It summarizes the changing roles of different actors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innovation system in different time,with a view to bring improvements to China's related innovation system.Key words:Japan;S&T strategies;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1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现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在战败后的废墟上展开重建,仅仅经过30年,又迅速重新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汽车、半导体、机器人等工业产品风靡世界,一度引发“日本第一”的赞叹[1]。
历史学论文-科技进步与战后世界历史发展摘要二战后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不仅对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实践有着很大影响,而且对国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它推动了战后世界历史发展,引起了战后世界历史的巨变。
关键词科技进步世界历史国际关系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
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并走向新的阶段,社会主义运动席卷全球继而又陷入低潮,国际关系变幻莫测但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这一切都与战后人类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 科技进步与战后资本主义新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已有360多年的历史。
资本主义从产生时起,就存在着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经常发生经济危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
但是,自19世纪70年代起,世界资本主义就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显着增强,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其主要原因就是注重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
资本主义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它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并利用这些物质财富投入科研和技术发明,因此,能够更好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现代资本主义,特别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4%,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达30万亿美元,其中西方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为3/4;同20世纪初相比,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生产率提高了约100倍。
现代资本主义取得的成就及其优势地位,主要是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的,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二战以来经济增长的70%~80%产生于科学技术创新。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强化军事和政治,发展经济和教育,争夺科技人才,抢占科技制高点,使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改变了生产力的规模和结构,使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诸要素及其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出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痛,日本作为战败国,其经济遭受了重创。
然而,在战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却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崛起,成为了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这一奇迹般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一系列深刻的改革和明智的发展策略。
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着满目疮痍的局面。
工厂被炸毁,基础设施毁坏严重,物资极度匮乏,失业率居高不下。
但日本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来稳定局势。
首先,他们实施了土地改革,将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日本政府对金融体系进行了整顿,加强了对货币和信贷的控制,稳定了物价,遏制了通货膨胀。
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日本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
日本重视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
这为日本日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此外,日本的企业文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注重员工培训和团队合作,员工对企业忠诚度高,这种稳定的雇佣关系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0 世纪50 年代,日本开始实施“产业合理化”政策,重点发展钢铁、煤炭、电力等基础工业。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日本迅速提高了这些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同时,政府还通过税收、金融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竞争力。
60 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产业结构逐渐向重化工业转变。
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
日本企业在这一时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例如,日本汽车以其节能、耐用、性价比高的特点,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了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资源向重点产业倾斜。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兼并,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
【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中关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20世纪50年代欧洲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欧盟的成立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972年,日本外相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开了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
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3)材料三中,此时的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怎样的经济地位?材料三表明日本、欧共体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怎样的局面?(4)结合材料三,请你谈谈日本、西欧的经济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原因: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目的:提高国际地位。
影响: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特点: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原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和平宪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提供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等。
(3)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美国、欧共体、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西欧、日本的崛起,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战后改革对日本科技的影响陈强5134139022摘要:二战之后,日本的科学技术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战败的废墟上,从一个科技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篇论文就二战前后日本科技政策与形势对比,介绍战后改革对日本科技的影响,并总结其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战后日本、科技、改革、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作为一个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尽管追赶很快,但比起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科技水平还很落后。
二战期间,在一切为战争服务的统制经济下,科技发展严重畸形,科技水平在战后初期跌倒了谷底。
1945年日本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与美国相比,造船工业落后30年,钢铁工业落后20到30年,即使是原来比较发达的纺织工业也落后10年。
当时,日本与欧美的技术差距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日本在战后初期几乎不存在欧美在战前及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家用电器等工业,相关的技术更是差距明显;另一方面,日本战前就已经发展起来的钢铁、纤维工业也因为战时的孤立而与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之间拉开了较大的差距。
二战之后,日本的科学技术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战败的废墟上,从一个科技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篇论文就二战前后日本科技政策与形势对比,介绍战后改革对日本科技的影响,并总结其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形成了天皇专制主义的国家体制和天皇制官僚军事机构的专制政治体制,其显著特点就是带有浓厚的对外侵略扩张的军事特性。
日本这种近代以来形成的国家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科学技术体制带有明显的殖民地性、落后性和军事性特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战争作准备的相当长时间内及战争期间,军国主义思想充塞人们头脑,一切都服从于、服务于战争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亦不例外。
因此,到二次大战结束时,日本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全陷人了误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体制的畸形性。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科技体制逐步演变成了战时军事科技体制,并以此来规范科学政策的研究制订及科学技术的教育普及,其目的就是配合战争的需要,结果导致了科技体制的畸形发展。
例如,三、四十年代日本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都服从于战争的需要,尤其在军事技术方面单一畸形发展,这从陆军兵器制造的增长中可以看出:以1931—1945年为100计算,1931年至1936年,陆军兵器制造只占4.8%,而1937年至1941年就剧增至39.5%,1942年至1945年更跃增至55.7%。
相反民用产品如纤维、纸张、食品等生产,1940年8月与前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13.9%,7.2肠,39%。
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单一发展,产品趋于纯军事用品,造成了科研与应用、重工业与轻工业、工业与农业等方面关系的严重失调,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降低,乃至出现倒退现象。
2.科技的极大殖民地性。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又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对外扩张的国家。
为了军事侵略扩张的需要,面对落后的科学技术,日本不是千方百计地自主研究、自主开发,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愉窃、抄袭、仿造西方的科学技术。
例如,侧距仪、透镜质量、双筒望远镜、照相机等技术都是继承战前军事技术发展起来的,而这些军事技术又是建立在完全模仿欧美先进国家的技术基础上的。
到二次大战结束时,它自身的科技独创性极少。
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就曾直接指出:“日本近代科学史有一个必须给予特别注意的重点,这就是日本科学技术的殖民地性。
”①这种殖民地性对建立独立的科学技术体系是极大的障碍,给日本战后科技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3.科学领域内强大的官僚、学阀性。
由于受天皇制国家性质的影响,日本的科学技术机构、科研人员均完全受控于封建军事官僚、学阀、财阀手中,致使某些技术陷人了狭隘、低级甚至伪科学的地位,学术界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信任和重用,科学技术领域内弥漫着一股强大的官僚、学阀性。
学术领导大权完全操纵在少数学阀手中,他们不顾科学的真理性和严肃性,一味投封建军事官僚们所好,致使日本科学技术完全变成了封建军事官僚、资本家和学阀们手中的独占品,这给日本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也是促使日本战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1945年8月巧日,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
此时日本的科技与政治、经济等一样一片萧条。
然而日本人经过痛苦的反省后,面对现实,勇敢地走出怪圈。
这个“现实”首先表现为前述种种“误区”,其次是由于战争对国家经济的毁灭性打击和破坏所导致的资金、人才、设备等等的严重匾乏,最后是科技的发展要受制于来自占领国(美国)的强大左右力,在具体发展道路上,又面临着民族自尊的问题。
面对这种现实,战争一结束,日本就在美国的“帮助”下,立即采取措施恢复科技的正常发展。
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的军事占领,占领军司令部(GHQ)成了日本政府的太上皇。
美国在对日占领期间,实行了非军事化、民主化、导入竞争机制和科学管理三大政策。
美国实施三大政策的目的虽然是为了限制和控制日本,使日本永远不再有与美国抗衡的力量,但客观上却积极推动了战后日本科技的发展。
(1)推行非军事化政策具体来说,美国一占领日本就解散了日本为战争服务而建立的科技动员体制,从而禁止日本搞军事科技研究。
美国解散了日本在战争期间进行技术动员的核心机构——内阁技术院,禁止了飞机、雷达、原子能、放射性同位素分离等方面的研究,回旋加速器也被怀疑跟研究原子能有关而被毁坏投入海中。
②美国的非军事化政策,使日本的科技发展由为战争服务转向了为和平建设服务的轨道。
朝鲜战争发生后,美国虽然提出了日本再军备的要求,但在战后日本和平主义势力的努力下,科学技术界主张禁止发展同军事有关的科学技术的呼声非常强烈,最终日本走上了“轻军备,经济优先”的和平发展道路。
由此,日本的科学技术发展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2)民主化改革民主化改革包括农地改革、劳动改革和解散财阀,被称为“三大民主化改革”。
其中,解散财阀的民主化改革进行的不够彻底,没从根本上触动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但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竞争条件的平等化。
以解散财阀为起点,战后的日本形成了既平等又激烈的自由竞争环境。
这种竞争环境造就了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主力军——积极追求技术进步的民间企业。
在民主化改革的过程中,日本原有的科技组织体制也进行了改革。
美国占领日本后,认为必须解散原有的科技组织,按照美国的科技组织体系来重建。
当时,隶属于内阁的学术研究会议未经抵抗就解散了;日本学术振兴会虽然也被解散了,但还保有实力,1967年作为特殊法人又复活了;帝国学术院改名为日本学术院,作为一个名誉组织保留下来。
从总体情况看,三大民主化改革虽然进行的不彻底,但却消除了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对日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影响,基本上实现了经济民主化和政治民主化,这不仅为建立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体制幵辟了道路,而且为经济恢复和其后的高速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
就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而言,相关改革对日本后来形成以民间企业为主体、“官、产、学”合作为特色的日本科技研发体制具有积极的意义。
(3)导入竞争机制和科学管理由于战后初期的特殊情况以及经济民主化改革不彻底,日本继续延续了战争期间的统制经济,经济发展基本上处于以GHQ为太上皇的日本政府的掌控之下,并没有形成企业之间相互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
由于缺乏竞争,很多企业无所作为,不思进取,普遍处于生产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落后的状态。
因此,日本的产品质次价高,根本无法参与国际竞争。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1949年日本政府按GHQ推行的“道奇计划”,在控制财政赤字、实现综合财政平衡的基础上,强行导入了市场机制,鼓励企业自由竞争。
道奇计划的实施虽然稳定了财政规模,消除了恶性通货膨胀,但由于企业普遍没有适应市场机制的能力,也产生了一些后遗症,形成了所谓的“稳定恐慌”。
③直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特需”大量增加,才为日本企业注入了一副强心剂,带来了所谓的“朝鲜战争景气”。
以朝鲜战争为契机,日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导入美国的科学管理方法的运动。
为了满足美军要求的质量标准,扩大军需物资出口,日本企业开始重视质量管理。
随着出口的扩大,质量管理运动在广大日本企业中深深地扎了根,并逐渐形成了有日本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全员质量管理。
美国向日本导入竞争机制和质量管理,虽然是为了把日本建成为在亚洲抵御共产主义威胁的防波提,但却积极促进了日本企业的成长,也为日本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④除三大改革外,日本选择性的引进技术和技术改良,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急需的重要的技术项目引进。
首先,通过1946年实施的“倾斜生产方式”和1947年制定的差价补助制度,把有限的资金重点用于机械工业、煤炭工业以及钢铁工业的技术引进上。
其次,重点引进符合当时日本国情的技术,并加以改良。
而在立法和政策措施方面,日本政府首先通过法律手段,制定和实施《外资法》和《外汇管理法》,重点扶持了有利于实现重化学工业化以及能够形成比较优势的出口产业,促进了这些部门和产业的技术引进。
其次,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税收制度上的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资和引进技术的积极性。
另外,为了促进研究幵发活动,日本政府以低于民间金融机构的利率向企业的研发部门提供贷款。
这些措施都极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日本科技不仅从战后的一片萧条中恢复过来,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历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启示和借鉴。
其一,让本国科技在世界科技大潮中去搏击、成长,发展科技的目标始终盯住世界最前方,才易于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其二,高度重视发展教育,着力培养各类科技人才,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民的科技意识;其三,在科技落后的情况下,要敢于牺牲眼前局部利益,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同时注意“国产化’,树立强烈的“输入是为了输出”的科技竞争战略意识;其四,把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使之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其五,根据本国国情,走适合具有本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
①汤浅光朝《科学文化史年表》第200页,科普出版社②中山茂.战后日本科学技术史[M].第一版.岩波书店,1995. 19.③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M].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5.④冯昭奎、张可喜.科学技术与日本社会[M].第一版.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