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__橡胶配方设计原理[1]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45
重点整理橡胶配方设计(Rubber Formula Design)第一章橡胶配方设计原理原料特性、工艺性能、成本核算一、拉伸强度(Tensile Strength)1.拉伸破坏理论高聚物实际破坏强度(橡胶≈20MPa)远小于理论强度(≈15GPa)。
(1)Taylor分子论观点结构不均匀性(橡胶自身无规、硫化键类型不同、填充体系分散不均匀等)⇒负载不均匀,产生应力集中,引起共价键断裂,形成局部断裂微点⇒应力集中下,断裂微点产生裂缝,裂缝进一步发展导致断裂。
(2)Griffith唯象论观点材料内部存在缺陷(空气或水分产生气泡、杂质、溶解度参数差异导致界面分离、划痕等)⇒空穴或裂缝尖端产生应力集中,形成裂纹⇒裂纹发展导致断裂2.生胶体系(1)分子结构分子间作用力大、含有极性取代基,拉伸强度高(如CR、氯化聚乙烯CM);含有支链导致排列不规则,拉伸强度低(如丁二烯聚合过程中产生不同结构的链节)。
(2)分子量分子量大(端基缺陷影响小,物理缠结点多)、门尼黏度值大,拉伸强度高。
(3)结晶与取向有利于拉伸强度,自补强橡胶NR、CR、IR、CM拉伸强度高。
(4)橡塑共混增强方式之一,如NBR/PVC、EPDM/PP。
3.硫化体系(1)交联密度交联密度增加,拉伸强度先上升后下降。
原因:起初,交联使承担外力分子链数目增加,网链承载均匀。
进一步增加交联密度,网链承载不均匀,链段运动受阻,易产生应力集中。
不同橡胶柔顺性不同,适宜交联密度不同(如硫黄加入量NR2.5phr>SBR1.8~2.0phr>EPDM1.5phr)。
硫黄用量显著影响交联密度,拉伸强度随硫黄用量增加,先上升后下降。
(2)交联键类型拉伸强度:—S x—>—S1,2—>—C—C—。
原因:多硫键键能虽低,但柔软易变形,拉伸过程中耗散大量能量,且断裂后产生自由基易重新结合。
准速级促进剂与中速级联用,如M、DM与D并用。
4.补强填充体系(1)补强剂结构粒径小、结构度高、表面活性高,拉伸强度高。
橡胶配方设计概述橡胶的硫化(交联)交联是橡胶高弹性的基础,其特点是在一个橡胶分子链上仅形成少数几处交联点,因此不会影响橡胶分子链段的运动。
橡胶的硫化体系较多,常见的有:硫黄硫化体系、过氧化物硫化体系、树脂硫化体系、氧化物硫化体系等。
硫黄硫化体系主要适应于二烯类橡胶,其硫化活性点是在双键旁边的α氢原子。
组成:硫黄活性剂:氧化锌,硬脂酸促进剂:噻唑类(DM,M),次磺酰胺类(CZ,NOBS),秋兰姆类(TETD,TMTM,TMTD),胍(D)表1硫黄硫化体系分类过氧化物硫化体系-自由基机理1常见的过氧化物有:DCP (二枯基过氧化物)、BPO 、DCBP 、双2,52助交联剂:抑制聚合难自由基无用的副反应。
如TAIC ,TAC ,HVA-2过氧化物硫化橡胶性能特点:老化性能好,压缩永久变形小,制品透明性好。
表2过氧化物的交联效率这是含卤素橡胶的主要硫化剂。
通常有氧化锌/氧化镁(5/4)、氧化铅或四氧化三铅(10-20,耐水制品)橡胶的填料未加填料的橡胶,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均较差,无法使用。
作用·补强性:拉伸强度,撕裂强度,耐磨性·加工性能·降低成本填料的结构粒径一般来说,粒径越小,强度越高。
表3常用补强剂及填充剂的粒径范围(mμ)粒子形状及内部结构(吸油值法,DBP)。
一般吸油值越大,结构性越强,改善性能越明显。
比表面积粒子形状(BET法,CATB法)。
比表面积越大,强度越高。
化学结构反应性(PH值表示)。
如炭黑表面的羧基、白炭黑和普通浅色填料表面的羟基等,酸性填料常影响橡胶的硫化,因此需加入活性剂,消除酸性。
填料的处理方法填料表面一般为亲水性的,而聚合物是憎水的,两者相容性较差,必须进行表面处理。
表面活性剂(1)结构:有机化合物,具有不对称的分子结构,由亲水和疏水两部分基团组成。
(2)亲水部分:-OH,-COOH,-NH2,-NO2,-SH(3)疏水部分:长链式、苯环式或烃类偶联剂(1)分类:硅烷,钛酸酯、铝酸酯、高分子偶联剂等(2)结构特点:亲水部分与表面活性剂相似,但疏水部分能与聚合物形成化学结合或物理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