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12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摘要: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得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拟。
在运动中,教育制度的改革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自此以后,日本的教育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达到了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
本文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进行分析,从而探寻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正文: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改变了日本的命运使其完全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
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很大原因得益于其“文明开化”之实施。
用日本学者的话说:“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日本在明治时代之前,属于江户时代,由德川幕府把持统治权。
为了巩固德川在政治上的领导权,幕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便对对外贸易和同外国交往上进行隔绝。
这一政策使日本完全与外界断绝往来,国家的发展也完全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在此情况下,国内人民在教育上受到儒学和佛学的思想专控,农民的生活困苦,商人的利益也受到严重的损害,引起人民普遍的不满,社会矛盾尖锐。
国家财政也存在危机,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贫困,幕府又实行高压性措施,整个幕府统治陷入瘫痪之中。
同时,国外环境也并不安宁,1853年美国的坚船利炮撞开了日本的大门,是日本面临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威胁。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即位,推翻了幕府统治。
为了摆脱外来的威胁,以及改变日本国内混乱的局面,明治天皇携政府中的有志之士,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二、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西学东鉴明治天皇重用改革名臣岩昌具视、木户孝允、森有礼以及教育名家福泽谕吉等,都充分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文明在推动日本发展和变革中的巨大力量。
因而,在他们的大倡导和鼓励下,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现代化教育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与发展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日本现代化的起点。
在这一时期,日本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并引进了现代化教育体制,推动了日本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现代化教育与西方教育制度引进的关系,以及这种引进对日本教育的影响与意义。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其中教育体制的变革是其中之一。
明治政府积极引进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主要参考了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教育模式,并根据国情进行改进。
这一引进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明治三年到七年(1870年至1874年),第二阶段是从明治九年到十三年(1876年至1880年)。
在第一阶段,日本政府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前往欧美国家学习,其中大多数是前往英国、法国和德国。
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了推动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
他们带回了西方的教育理念、教材和教学方法,并在日本各地开办了学校,培养了大批的教师和教育家。
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
日本政府制定了教育法,规范了教育的内容和组织形式。
在这一阶段,日本政府还派遣了更多的教育专家前往西方国家考察,力求将日本的教育体系与西方国家接轨。
这些专家吸收了西方教育制度的优点,并在日本进行了相应的创新和改革。
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对日本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为日本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传统的儒学教育之外,日本开始注重实用主义教育和科学知识的传授。
这促使日本逐渐从封闭的农耕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
其次,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推动了日本国民教育的普及。
根据明治政府的政策,教育成为日本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学校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支持。
从小学到大学,日本的学校不断扩大规模,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为日本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还促进了日本的社会变革。
留学生们回国后,他们在学术界和政界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日本明治维新的文化和政治变革1868年,日本从过去的封建制度中走出,实行了一场名为明治维新的文化和政治变革。
这场变革,极大地改变了日本的历史和未来走向。
本文将对明治维新的文化和政治变革进行探讨,以了解其对日本的影响和启示。
一、文化变革1. 普及教育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实行普及教育。
明治政府颁布了《教育令》,规定了学制、教科、教学方法等。
教师和学生的待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这种普及教育的政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文字改革明治政府还进行了文字改革,将汉字简化成日本国语。
这种改革让百姓们更容易学习和理解文字,带来了语言的统一和方便。
同时,这种改革也为日本的现代文化奠定了基础。
3. 科学技术引进明治政府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并引进了西方的科技。
这些技术包括民生方面的,如电报、电话、铁路等,以及工业技术的,如机械制造、矿业开发等。
这些技术的引进,使日本的工商业和民生水平得以大幅提高。
二、政治变革1. 颁布宪法明治政府于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通过此宪法的颁布,明治政府识别到现代政治制度的必要性,并加以实践。
这个宪法为日本政治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地方制度改革明治政府进行了地方制度的改革,决定将大苑政策改为郡县制。
这个改革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效率和民生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政治的发展。
3. 徵兵制度明治政府征兵制度的实行,使日本能够以更强大的力量参与国际事务。
这种征兵制度的建立,为日本威慑对手和维护自身和平环境提供了更强大的能力。
总之,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其文化和政治的变革,给日本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虽然这些变革是困难的,但是这种进步以及日本的现代化,证明了人类拥有足够的力量去趋向正确和稳定的方向。
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并步入了世界强国之列。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并对政治、经济、法律以及文化领域进行重大改革。
维新政府认为,教育领域的改革是实现“文明开化”的最关键的问题,并大力推行了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思想启蒙和教育改革的背景明治时代(1867一1911)以前是江户时代(1603-1867)。
1603年,天皇任命当时势力最强的大名(诸侯)德川家康为征夷大将军。
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作为统治全国的最高机构。
随着江户幕藩体制的巩固和完成,幕府在对外贸易和同外国的交往上则由开始时的“限制政策”转向了“锁国政策”。
这使得日本在19世纪仍然是个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
1853年7月,美国的军舰撞开了日本的国门。
自此之后,日本与美国及欧洲强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1868年,新政府推翻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孕育出了一批以最高统治者明治天皇和他的一些重要朝臣岩昌具视、木户孝允、森有礼以及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为代表的高瞻远瞩的启蒙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们以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推动近代日本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为己任,对日本人民进行了全面的思想启蒙。
他们在全国发动了一股学习“西学”、批判儒学和儒家教育思想的热潮;他们要求移植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主张实施具有实用价值的教育,尤其重视在教学内容中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并且认为国家有责任为人民提供义务教育,使每个儿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和独特的个性;户孝允等人还通过参与制订政府法令和主持明治政府教育机构的工作,对日本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教育改革的中心思想:向西方学习1、派团出访和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就是打开国门走出去,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
1868年4月,明治政府发布《五条誓文》,把“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列为基本国策之一。
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与现代化在19世纪末,日本国内开始逐渐意识到其落后的现状,尤其是在与西方列强接触、交互的过程中,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自身的弱点和不足。
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一时代的需要,开展对日本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的改革,成为了当时日本社会和政治界的重要议题。
这一时期被称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开始面向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一、社会改革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制度呈现出一些传统的面貌,如封建制、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等。
而经济、农业等各个领域的进步,也为这些特色造成了一些限制,影响了社会的进步。
因此,为了实现日本社会的更好发展,明治政府在刚刚成立之初,就着手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
主要措施如下:1、废除旧有传统制度,封建制开始消失。
明治政府最开始的改革计划,是废除了日本的诸侯领制度,从而将全国统一管理起来。
同时也废除了各种制度障碍,让“天皇制度”成为了兼有政治领导力和宗教色彩的新制度,取代了原有的“诸侯制度”和“武家制度”。
2、推广普及教育为了推广普及教育,明治政府大力发展了教育事业,使教育得到了改善和普及。
比如在学费方面进行了普及,派遣学者到国外进修学习,引进新知识和技术。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日本在不断进步。
3、废除农村土地制度在社会改革方面,日本还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通过进行土地的重新配置和土地的商业化,日本社会得到了空前的巨大发展,从而完善了在该国内部农业专业和商业专业的发展原则等。
二、经济改革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经济和商业也得到了开放式的改善和升级。
因而,日本经济在推动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开放和推动贸易明治维新之初,日本政府派遣了官员到各国留学,以便更好地学习到西方的知识和技术。
同时,通过派遣外交官,日本成功推动了与各国的贸易,并达成了多份有利于日本的贸易条约。
经过这些措施,日本的政治和经济都意识到了与外部联通的必要和重要性。
2、支持工业化逐渐开始实现工业化的日本,也得到了明治政府的大力支持。
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一)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一次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忌义并带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鲜明特点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摆脱了半殖民地化危机,形成独立自主的近代民族,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资产阶级近代化,比较顺利地由封迫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适成为东方的一个现代化资产阶级国家。
明治维新问题,说到底,就是实现资产阶级近代化的社会变革问题。
日本近代化的历史表明,它有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若于重大特点。
第一、日本近代化的主要课题和总目标是在“央国强兵”、“殖产兴业”的路线指引下,发已资本主义,迫立强大的近代军事机口,以此为支柱来巩固近代天皇制的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权力,对内实行军事警灾统治,对外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柬缚,争取与欧美列强抗衡,并向亚洲近邻国家实行侵略扩张。
这是日本近代化最主要的特点,它决定明治维新各项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并使后者为之服务。
第二、实现近代化的基本途径是学西方,即广泛而多方古地摄取吸收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和成果。
第三、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实现近代化的速度很快。
日本近代化的起点极低,比任何一个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都差得很远。
但是,如此落后的底子,经过明治维新的改革,到一九一二年前后不足半个世纪时间,就实现了资产阶级近代化,走完了酉方国家需要两百年左右时间才走完的近代化途程。
第四、明治维新以来大抓教育改革,迫立近代教育制度,藉以培养造就新兴资产阶级实行统治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特别是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人才,遂使摄取吸收来的西方科学技术成果消化得快、运用得好。
日本人从明治维新以来实现资产阶级近代化的速度之快,除了新兴资产阶级对广大人民的奴役压榨和,对亚洲邻国的血腥掠夺,资本主义倍战争起家和发已这一根本因素外,办好教育带动科学技术发尺,通过教育手段的传授,推广和普及学自西方资产阶级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二)从一八六八到一八七七大约十年内,明治新政府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适应资产阶级近代化的需要,自上而下地对旧的上层,迫筑和经济基础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扫传道路,为实现近代化、迫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化资产阶级国家开创业基。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第一次: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近代化,对传统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从而奠定了近代教育的基础。
第二次:战后在美国占领期间进行的。
这次教育改革废除了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确立了现代民主主义的教育体制,为战后和平民主主义的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第三次:设想来自于197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简称“中教审”)的报告,而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现在。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原因与背景:1、宏观层面,日本社会在向着国际化、情报化、少子化以及高龄化方向迅速进展以及经济结构发生急剧变化。
2、微观层面,近几年日本学校内部出现的一系列教育问题,如校内暴力、恐学症、教育荒废等。
3、根源,教育理论界受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而产生教育的自由化、教育选择的扩大化等要求。
4、具体原因,反映在因为市场经济原理的导入,而引起的公共教育体制的萎缩、教育民营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在日本国内教育右倾思想的抬头、国家主义的强化等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因素。
5、此外,一些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企业国际化及全球经济一体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的教育改革可看作是与国际改革同步实施的改革风潮。
改革的主要措施:(一)教育理念与法律改革加强国家观念与社会道德观念的培养(二)教育行政改革1、地方分权2、学区域的自由化3、加强对教职员的评议的管理(三)中小学教育改革1、中心思想是使学生从过重的负担和竞争中解放出来,让学习变成轻松的学习;从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变为重视能力的培养;从重视课堂教育转变为重视学生主体性的体验和探求。
2、在教育课程基准方面,进行大幅度的改革。
3、积极推进初中、高中的改革。
改革的特点:在基础教育方面,不仅创设了六年一贯制中学和优秀生“跳级”制度,还在高中阶段创设综合学科综合实施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等,打破了战后50年来一成不变的、整齐划一的基础教育学校体系,为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人才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
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日本由封建社会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
在明治维新中,政治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明治维新的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
一、政治体制的改革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幕府体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制定宪法、设立议会、建立行政机构等,以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稳定国家的统治。
这些政治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教育体制的改革明治维新后,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明治政府实施了义务教育政策,推动了全民教育的普及。
他们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这些教育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人才支持,为日本的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军事体制的改革明治政府进行了军事体制的彻底改革。
他们废除了武士阶级的特权地位,建立了现代化的军队。
明治政府还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军事科学和技术,引进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战略。
这些军事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为日本在亚洲地区的地位提供了保障。
四、经济体制的改革明治维新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
明治政府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工商业的兴起。
他们实施了现代化的税收制度和货币制度,建立了银行体系和股票市场。
明治政府还积极引进外国的技术和资本,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
这些经济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经济支持,使日本成为一个经济强国。
五、社会体制的改革明治维新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体制改革。
明治政府废除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实行了平等的法律制度。
他们推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的私有化和农民的自由经营。
明治政府还鼓励妇女参与社会活动,提倡平等的教育权利。
这些社会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社会支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起来,明治维新的政治改革是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收稿日期]2000-09-08 [作者简介]安秀玲(1965-)女,河南柘城人,商丘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研究方向:世界近现代史。
第22卷 第2期2001年4月 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 L OF H AR BI N UNI VERSITY V ol.22 N o.2Apr.2001 [文章编号]1004—5856(2001)02—00108—04析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安秀玲(商丘师范学院历史系,河南商丘 476000)[摘 要]推翻幕府统治后建立的明治政府,为适应发展资本主义,“殖产兴业”的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不仅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成效对今天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有所启迪。
[关键词]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历史作用[中图分类号]G 519;K 103 [文献标识码]A 自1868年明治政府推翻统治日本长达二百六十多年的德川幕府后,日本便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到今天,已成为世界上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的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发展,正如其前文相荒木万寿夫在谈及这个问题时所说的,一个“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1](P6)。
而日本教育的近代化是从明治维新时的教育改革开始的,所以,具体地探讨一下日本的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不仅会加深我们对近代日本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及当前教育改革方针的理解。
一 明治政府成立后,面临着一系列急待解决的问题:欧美列强环顾,时刻想吞噬日本;屈辱的不平等条约象一根根绳索套在日本人民的脖子上,急需废除;人民的贫困,经济的落后造成新政府的财政拮据等等,困难重重,百业待举。
为了巩固新政权,把封建落后的日本改造成为近代的强国,以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为代表的明治元勋们推行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积极发展资本主义。
而要实现三大政策这个建设国家的总目标,就必须摄取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培养管理国家和发展实业的各种人才,普及教育,启迪民智。
[试析晚清新政与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近代以降,“学战”的观念渐趋流行,一些有识之士指出:“今日之世界,竞争剧烈之世界也,……争之为道有三:兵战也,商战也,学战也。
而兵战商战其事又皆本于学战。
”在经历甲午战败,庚子国变以后,清政府不得不加速了对教育的改革和调整。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后,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又对这一学制进行了修改,于1904年1月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即《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继而又废除科举,且在1905年设立学部,且从1907年开始,“学部按次遣视学官巡视各省,京师设督学局,直辖于学部”,1909年,学部将全国分为十二个视学区域,每区派视学官两人,按年份赴地方视察。
?1872年颁布的《学制》,标志近代日本教育制度的确立,该学制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原则,确立了其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制度。
明治政府于1871年设立文部省,以此为其教育行政的中心,统辖各学局,各大中小学,负责教育全国国民。
地方府县设“学务部”。
1890年,日本颁布了《地方学事通则》,第一次明确了文部大臣、府县知事、市町村长的教育权限。
概而言之,学校设置、教育课程、教科书归国家统揽,学校设施、教育费由地方处理。
可见,中国的教育改革无论制度还是行政机构的设置,都多有模仿日本之处,然问题在于,形式可以模仿,甚至内容也可多有契合,而在实际的贯彻中所遭遇到的历史境遇则使得二者呈现出相去甚远的面相。
?两国的步伐迈得都很大而且也很急。
问题的关键在于,清政府在晚清对整个国家的实际控制已然日益式微,自太平军兴,地方督抚的势力日益坐大。
而清政府极其困窘的财政境况往往使得原本已然不堪重负的乡村也日益恶化,尤其是清政府的新政改革,更是加大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盘剥,使得本来只能在农业时代勉强得以维系的乡村需要支撑起具有现代国家意味的上层机构,故“自治”名义下的地方改革反而变成了地方攫夺权势的借口。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第一篇: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继“大化改新”之后的历史性转折,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教育改革则是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任何文化落后的民族,民智未开的国家,都是难以进入近代社会的,教育能够促进民智的开化。
同时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巨大工程,离开近代教育,要想日本实现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文明开化”也是不可能的。
日本明治维新抓紧教育改革是吸收,消化和运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各种经验的最后途径。
重视教育是日本新政权在明治初年就已提出的重大课题之一,在1868年的《王政复古大号令》中便有“登用人才乃是第一急务”的内容。
政府主要领导人之一木户孝允就曾经指出:“取舍文明各国之规则,渐次振兴全国之学校……实乃当今政府一大急务。
”1871年他又指出:肤浅的模仿西方人不是真正的开化,“要想人才继出,千年不断,只有寄希望于教育。
”另一方面,岩仓具视1870年也指出:“使国家进入文明,走向富强,不言而喻在于启发人智。
”因而在各项改革措施中,教育改革实行的最早,公布的法令最多,政府部门拨给教育部门的经费也较其他部门为多。
(详见附表)一.教育改革的内容实际上日本在幕府时期教育就已经相当普及了。
德川幕府各藩有各藩的藩校,均系武士阶级的教育机关,教学内容除了儒家经典外,尚有算术、洋学、医学与天文学等实用主义的科目。
而日本文化的发达,归功于教育的普及,对教育的重视,实导源于东亚文明的根源——儒教圈对读书识字的重视。
明治政府于1871年设立文部省。
统管文化教育事业。
1872年,文部省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和《关于奖励学事的指示》,开始了有纲领有计划的教育改革。
《学制》确立了近代日本的资产阶级国名教育方向。
《学制》规定:“学制为八年,六至十四的儿童接受近代化的义务教育,将全国分为八大学学区,设立二百五十六所中学。
五万三千七百六十所小学。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作者:刘晓兰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03期摘要纵观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不能不说令众多人为之兴叹。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从一个没落的封建国家而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
但透过现象究其本质,我们不难看出日本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它的三次教育改革,而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更是为以后日本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531.3 文献标识码:AEducation Reform in Japan Meiji RestorationAbstract Throughout the pa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apan, can not be said that so many people of the sigh. After the Meiji Restoration, Japan, from a decline of the feudal state emerging capitalist countries. But in essence through the appearance, we can easily se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apanese economy, thanks to its three education reforms, the education reforms of the Meiji Restoration after Japan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Key words Japan; Meiji Restoration; education reform日本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进行了第一次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几个方面:教育体制、初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现简要述之。
近代日本的教育改革与现代化近代日本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它曾经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到一个现代化的大国的转变。
这个变革的过程中,日本的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日本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的内容以及其对日本现代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
历史背景19世纪中日本进入大规模的近代化进程,日本政府认为学校是推进现代化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
因此,在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开始进行了大力的教育改革。
为了扩大教育的普及,日本政府大力推广义务教育,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系列的学校。
同时,为了培养更多的各类人才,日本还向欧美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
这些留学生既学习了欧美先进的文化和知识,也被接纳了欧美现代化的思想,其中产生较大影响的有福沢諭吉、中江兆民等人。
教育改革的内容日本教育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内容、教材及教育组织。
教育内容经过对其它国家教育体制的研究与借鉴,日本开始在学科设置上进行重大调整。
旧有的国学、儒学、神道教义等传统课程被废止。
代之而起的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英语等现代科目。
同时,为了推广科学抱有的普及意识,学校的授课科目中也包括了一些实用性强的内容,如医疗保健知识等。
教材为了保证教育改革能够顺利推进,日本政府采用了一种强制的教材体系,这些教材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以培养爱国主义为目标。
当时,日本的教育界普遍认为,日本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一个具有爱国心、忠诚心的国民,并抵制任何来自外部的文化、思想影响。
不过,这种教育形式也遭到了一些批评,认为这样的教育加剧了民族偏见和狭隘性。
教育组织日本改革时期,教育组织也发生了大变革,旧时期的私塾被新的学校系统所替代。
在20世纪初,日本的公共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完善了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教育改革对现代化的影响日本教育改革对现代化的影响在多个方面显著。
首先,对于日本的近代化发展来说,教育改革为其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加速了其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
日本明治维新的现代化改革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日本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向现代化的国家迈进。
这一改革涉及了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法律等多个方面,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改革在政治改革方面,明治维新废除了幕府,建立了皇室政权。
明治天皇成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五箇条令》的颁布,制定了新的宪法,建立了议会等,使政治权力更加集中和规范化。
二、经济改革明治维新的现代化改革在经济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调整,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鼓励私人土地所有制,进一步扩大了商业、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空间。
政府还积极吸收西方的技术和经验,引进了现代化设备和工业生产方式,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三、教育改革明治维新对教育领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
政府实行了普及教育的政策,大力推行西方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加强了对教育的投入。
政府还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吸收西方的先进知识和文化,为日本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军事改革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维护国家安全,明治维新进行了军事改革。
政府加强了军队的建设,改革军制,整顿军纪,提高战斗力。
此外,政府还向国外购买现代化的武器和军事技术,增强了国家的防御能力。
五、法律改革为了建设一个现代法治国家,明治维新进行了法律改革。
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例如民法、刑法、商法等,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正。
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为日本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和规范。
总之,明治维新的现代化改革使得日本迅速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实现了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和法律等多个领域的现代化发展。
这些改革为日本奠定了现代国家的基础,为日本后来的崛起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明治维新也对其他亚洲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了亚洲现代化的催化剂。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摘要: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得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拟。
在运动中,教育制度的改革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自此以后,日本的教育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达到了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
本文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进行分析,从而探寻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正文: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改变了日本的命运使其完全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
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很大原因得益于其“文明开化”之实施。
用日本学者的话说:“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日本在明治时代之前,属于江户时代,由德川幕府把持统治权。
为了巩固德川在政治上的领导权,幕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便对对外贸易和同外国交往上进行隔绝。
这一政策使日本完全与外界断绝往来,国家的发展也完全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在此情况下,国内人民在教育上受到儒学和佛学的思想专控,农民的生活困苦,商人的利益也受到严重的损害,引起人民普遍的不满,社会矛盾尖锐。
国家财政也存在危机,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贫困,幕府又实行高压性措施,整个幕府统治陷入瘫痪之中。
同时,国外环境也并不安宁,1853年美国的坚船利炮撞开了日本的大门,是日本面临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威胁。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即位,推翻了幕府统治。
为了摆脱外来的威胁,以及改变日本国内混乱的局面,明治天皇携政府中的有志之士,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二、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西学东鉴明治天皇重用改革名臣岩昌具视、木户孝允、森有礼以及教育名家福泽谕吉等,都充分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文明在推动日本发展和变革中的巨大力量。
因而,在他们的大倡导和鼓励下,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一)、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明治之前的幕府统治时期,就已经认识到留学的重要性。
1862年,幕府和各藩曾派遣了学生赴英国、荷兰等国留学。
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首选便是打开国门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
1868年,明治政府发布《五条誓文》把“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列为基本国策之一,并采取积极的实践。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右大臣岩仓具视带领庞大的代表团出访欧美,表明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和迫切心情。
此次访问成为日本之后的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并开启了日本的留学之风。
初期,由于日本政府缺乏经验,选拔不严,使得留学成果并不显著。
后来,逐渐改进,使留学生回国后,能在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聘请外国专家,致力于国内教育。
明治年间,政府雇用了大量的外国专家从事国内的各个领域的工作。
以希望将外国先进的知识技术传入日本。
为了使他们长期留在日本,给这些外国专家的待遇也相当优厚。
例如,当时日本的高等学府——东京大学给与外籍专家的薪俸占了该校全年预算的1/3。
由此可知,明治政府在教育上给与了巨大的财政支持,这也是日后日本教育迅速发展的基石。
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一)、大力普及小学教育,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的《学制》,明确提出了要从小学抓起。
为了能够普及小学教育,政府把全国分成8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划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划分为210个小学区,形成一个统一的全国教育网。
同时,明治政府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改革内容。
政府规定:凡六岁以上儿童,均需读完小学,女子与男子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凡拒绝送子女入学的父母,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采取强制的法令,以保障改革的顺利实施。
在教学内容方面,日本仿效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国内,取代了传统的“四书五经”的儒家封建思想。
通过明治政府的努力,全国小学的普及迅速,儿童的入学率也普遍提高。
为了满足学生数量日益增长的需要,日本政府也大力建设师范学校来培养急缺的教师人员。
政府的扶植是普及义务教育效果显著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也是与国民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是离不开的。
由于当时的日本政府财力有限,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因而有许多学校的建设都是民众出资完成的。
经过两方的共同努力,明治政府建立的40年间,日本在普及小学教育方面取得立显著的成果。
成功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目标。
而英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用了70年,法国则用了80年。
而在时间上,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
小学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国民的素质,同时,也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改进中高等教育和创立实业教育明治政府在初等教育基础牢固之后,重点就转向中等教育和实业教育的发展上。
日本政府认为,中学“是对希望从事实业和希望升入高等学校的人进行必要教育的场所”。
初期,中等教育的治学方针是就业和升学兼顾,后来逐渐确定以升学为主。
1872年,《学制》颁布后,中等教育在学制的长短、课程设置繁简等方面不断的变革。
教育改革之初,中学学制不一,课程纷乱繁杂。
经整顿后,1881年制定的《中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采取四、二分段制,入学资格必须是小学的中等科毕业,继六年初等教育之后,以中学为后续教育机构的制度。
1886年,中学又改为普通中学(一年)和高等中学(二年),高等中学只有官立,全国分五区,每区一所。
1894年,五所高等中学改称“高等学校”,设法、医、工、文、理、农、商等专业学科。
这是中学教育的重点学校,,为东京大学等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后备力量。
明治政府建立之初,就把提倡实业之学、创办实业技术学校作为发展教育的基本方针确定下来。
当时,文部省明确指出:尽管我国文明确有进步,然而这种科学知识与技能尚未渗透到普通人民中间,教育与劳动显然分开,农业及工业等各种事业大部分仍因袭陈规陋习;今天国家欲充实未来的实力,必须努力向民众子弟施以科学技术和实业一致并适当结合的教育。
1872年,《学制》规定:开办工农、水产、商业等10种实业学校。
但此时,实业教育在日本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实业技术教育少,人员也不多。
到19世纪90年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急剧发展而带来的产业革命,对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者的迫切需要,使日本国内的实业教育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治政府先后制定了《实业补习学校规程》、《徒弟学校规程》、《实业教育国库补助法》等来推动实业教育的发展。
同时,国库每年支出15万日元来兴办实业教育。
政府在当时的大、中、小学都贯彻了技术教育的方针。
其一,在课程设置上,小学开设了手工科,中学开设了实业科目,如工业、农业、商业。
其二,在各级教育上专设了实业学校:初等教育开办实业补习学校、乙种实业学校等;中等教育开办实业中学、甲种实业学校等;高等教育则开办专科实业学校。
这样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配套的庞大实业教育网。
日本实业教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兴旺起来,从1893年到1912年间,发展极为迅速。
(三)、创办重点大学,注重培养高水平人才。
为了能够迅速培养出一批的高级的管理人才和科学技术人才。
明治政府对重点大学的建设也是刻不容缓。
1877年日本国内第一所现代化大学——东京大学落成。
1886年根据《帝国大学令》改称为东京帝国大学,分为大学院和分科大学两部分。
大学院主要侧重于进行学术和科学研究;分科大学以传授专门知识为主,培养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人才。
明治政府在财政上对东京大学也是给与了大力支持。
1880年,给这所大学的拨款占该年全部文教经费的44%。
除了建立东京大学之外,各省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建立了一些高等教育机构,来培养技术人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等。
1886年又设立工科大学,1890年成立农科大学。
自1872年《学制》颁布以后,便取消了高等学校录取学生的身份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有真才实干,平民百姓出身的也能进入高等学府。
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理念,《学制》还规定:对学习努力,才能行正,将来能完成学业,但家境贫寒者,检查其学业合格后,可贷给学资,但工作后须偿还。
这个规定就为一部分优秀而家境清寒的平民子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同时,政府和学校还选派大批高才生出国留学。
(四)、大力兴办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
明治政府在大力兴办学校教育之时,也深深感到教师资源的极度缺乏。
若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教师队伍,创办的学校就是一纸空文。
于是在1886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师范教育令》,确立了两级师范体制,即师范学校分为寻常和高等两种。
寻常师范学校由地方设立,培养公立小学的教师和校长;高等师范学校由国家设立,培养的是中等师范教育人员。
此外,为了解决教师数量的不足,除建立师范学校之外,还实行了各科短期训练的方式进行这项工作。
并且,政府还采取一些积极措施,以提高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鼓励立志于教育事业。
1896年3月,国会终于通过了《小学教员年功加薪国库补助法》。
这一法令规定,凡是5年教龄的小学教师,本薪一律加15%,以后每增加5年加薪10%,但最多加到35%为限。
同时,这一时期,还建立了教师管理制度,把中等学校、师范学校以上的教师的任免权,上交中央政府,由文部大臣检定。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日本的教师数量急剧增加,缓解了教师人员不足的现象,为日本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道德教育的加强,封建主义的抬头伴随着日本政府的教育改革的实施,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大量的涌入国内,使日本很快的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然而,由于西化的思想越来越重,传统的封建儒学被打击得体无完肤。
政府内部的保守势力意识到了这种现象对天皇制的威胁,于是上书天皇要求在进行改革之时,莫忘“道德”之修养。
之后明治政府就颁布了一系列的制度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1879年,文部省颁布了《教育大旨》,阐明了明治政府的教育工作指导思想。
《教育大旨》中说:“维新伊始,先破陋习,持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竟,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
就菲我邦教学之本意也。
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它指出了全盘西化产生的弊病,强调了继承日本固有道德和文化的重要性。
《教育令》经1880年修改后规定,从小学起要实行“尊皇爱国”的思想教育。
1882年文部省颁布了《关于小学修身书编纂方针之训令》,提出,虽然儒学是来自于中国,但它与日本的道德修养紧密结合着,如果日本采用儒学教法,必须先学习尊崇出于国家最高地位的天皇。
同时期也颁布了《小学教员须知》第一条指出:教员的重要职务虽是教人以知识,但更重要是教人以善良,更应该尽全力于道德教育之中,使学生们忠于皇室,爱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