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基础教育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15
2013年2月第29卷第1期教育科学E ducat i on Sci enceFeb,2013V01.29N o.121世纪初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模式及特质*——基于教育行政地方分权的视角王国辉(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暨田家炳教育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泡沫期以来,伴随日本政治、经济等的急剧变化,学校教育的制度性疲倦也日益严峻。
因此,推进教育行政的地方分权,下放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主权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目标。
犬山市的以自律性为前提的民主发展模式、土佐市的共同参加模式和东京都的市场本位的新型公共管理模式等来自不同地域的自主性教育实践颇具特色,使21.甘纪初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呈现实质性进展。
【赉键词]日本;教育行政地方分权;基础教育改革;模式七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064(2013)01—0072—05教育行政的地方分权化改革可以说是当前全球性的公共教育改革的潮流,它重在提高学校内外部的权力平衡与机制盘活,以及促进教育的民主与效率的提升。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泡沫期以来,伴随日本政治、经济等的急剧变化,学校教育的制度性疲倦也日益严峻。
因此,在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颁布的《关于今后的地方教育行政方式》(1998年9月,中央教育审议会,以下简称“中教审”)报告中,下放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以推进教育的分权改革成为其明确目标。
由此教育行政地方分权化的改革不仅在政策上,而且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其中爱知县犬山市、高知县土佐市和东京都等的颇具特色的来自不同地域的自主性教育实践走在了日本教育改革的前列。
关于日本的教育分权化问题,目前在我国对其改革的实践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的研究还没看到。
因此,本文在把握新世纪日本教育行政地方分权化基本理念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爱知县犬山市、高知县土佐市和东京都为代表,对新世纪教育行政地方分权背景下日本基础教育改革模式及特质加以探讨,以把握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进展及其特点。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及特征分析作者:徐永祥初礼清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年第04期摘要: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
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
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G40-0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4-0034-02一、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及现状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就开始设想第三次教育大改革。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从1971年起接受文部省的委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以供文部省等决策机构参考。
1983年1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内容等分委员会的《审议经过报告》,充分关注了初等、中等教育的现状,并从长期展望的角度把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为面向21世纪。
强调“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基础、基本教育,尊重个人特点,尊重本国及各国文化和传统,强调国际理解。
1985年6月至1987年8月期间,直接为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先后出台了《关于教育改革》的4次咨询报告。
该咨询报告是为响应内阁总理大臣题为“为使教育适应我国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改革的基本方针”的指示而提出的。
此次报告仍强调个性化的原则,打破封闭性、划一性,要求改革教科书制度,以便以个性化、多样化的教科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同时,要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建立富有弹性的、分权的教育行政和制度,放宽有关的规章制度,给学生以发展创造力的空间,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强调国际交流与理解,强调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
该报告昭示出,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校教育充满现代气息,富有人性,以便日本迈入新的国际化时代。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况及特征分析摘要: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
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
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要: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目标,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背景;特征分析;评价;教科书改革一、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1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80 年代起,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人均国民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日本完成了所谓赶超型近代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报告提出了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
但在标准化、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势力强大的日本,临教审的这一思路没有获得理想的进展,日本学校教育的管理主义依然如故。
而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学校教育自由化的要求有增无减。
日本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技术竞争中,尤其是软件领域,未能占据优势,90 年代日本经济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大下降。
2000 年3 月日本召开了教育改革国民会议,研讨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
日本需要拥有“以丰富的想象力、预见力为基础的、创造新思想、新想法的能力的人”“如何培养创造力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二、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设置与内容的变动1.课程领域的划分与年总课时数的安排:日本中小学的课程原分为“各学科”、“道德”、“特别活动”等三个领域,高中为“各学科”、“特别活动”两个领域。
新的课程方案增加了“综合学习”领域,并使这一领域成为与原有的三个领域并行的一个领域。
学校周五日制的实行必将使课时减少。
总课时约削减70 课时,教学内容削减了30 %。
为了能够平稳、顺利地过渡到完全的学校周五日制,课程审议会的报告要求各学校进一步精选学校活动,适当实行短课时教学。
42成长ROWTH专业G育儿等家务技能、持家知识为主的“家庭科”课程。
旨在达到以最低的社会成本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这一终极目标。
而日本当时正值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同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希望以家政教育方式培养未来的贤妻良母,通过贤妻良母培养效忠国家并能与当时的西方列强为伍的新一代国民。
第二次教育改革与家政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战败投降,废除了战前日本天皇专制的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确立民主、自由和地方分权等教育理念,确立了民主化的教育新体制,对日本的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的改组和重建。
改革之后设置了中小学的现代家政教育学科,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独立的生活能力,建设民主平等的家庭,进而培养在日本的近现代教育史上有三次重要的教育变革,促进了日本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家政基础教育在这三次改革中也不断地整合、发展,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教育体系。
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与家政教育日本的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明治政府成立以后,日本为了学习和赶超西方,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发展教育,模仿欧美的教育体制,建立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体系,家政教育即在这次教育改革中被引入。
在西方,家政教育首先由美国开始,在1880—1890年10年间,为了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提高国民的生存技能,培养国民当家理财、操持家务的能力,以女生为教育对象,最初在初中,继而发展到公立小学,设立以裁缝、烹饪、日本三次教育改革与家政教育May 2016成长专业家庭服务生学“家庭”。
这一时期的家政教育注重将现代科技手段和科技成果应用于产业和家庭。
过去高中阶段家政课程为选修,该时期实行女生必修制度。
作为女生必修的家庭基础,教学内容大致划分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与保育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简而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日本中小学家政教育,由初创时期以实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建设民主家庭为宗旨、男女共学必修、专注于普通教育的学科,转变为以科学主义为向导、以养成家庭经营技能为宗旨、男女分设、倾向于职业定向教育的学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作者:徐敬来源:《知音励志·教育版》2016年第12期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产生,在国际交往与合作的同时,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
日本继续紧抓基础教育,在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保证基础教育的战略优先地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特征体现在重视道德教育、培养“生存能力”、课程结构合理化、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日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学习和反思,无可置疑的会给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新的经验。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产生,在原子能、航天、电子计算机等领域,科技成果不断突破,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愈来愈深,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国际交往与合作的同时,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
在此大背景下,教育的功能继续被摆在了优先地位,日本继续紧抓基础教育,在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保证基础教育的战略优先地位。
1996年,日本颁布《关于面向21世纪的我国教育》的报告,报告中提出要培养日本学生的“生存能力”,并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充实道德教育。
1997年,日本文部省有关部门发布《日本教育课程基本方向(阶段总结概要)》报告和1998年中小学新修改的课程计划,在原有各学科教育、道德教育、特殊活动三大板块基础上,新增设置“综合学习时间”板块。
1998年,日本文部省再次对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了修订,对日本基础教育阶段的道德教育的内容、目标和具体要求进行了细致、具体的阐述,指出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道德课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培养植根于学生内心世界的道德素养。
日本近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启示
一、日本近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
明治政府提出了文明开化的政策,通过教育改革,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
“求知识于世界”显示了明治政府学习西方的决心。
明治政府进行了学制改革,当时已经提出了“全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实行使教育迅速得以普及,1907年时基本上普及了六年制义务教育。
教育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率为百分之四十五。
战后又进行了全民教育改革,其宗旨是“必须尊重个人尊严,培养有个性的人”。
教育要民主化、大众化。
为了保证每位学龄儿童均接受教育,免去一切学杂费,1947年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高中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种。
1998年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建立终身教育体系,采用国际视野把握和发展教育,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提高教育的信息化程度。
二、日本近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1、循序渐进:从六年制义务教育到九年制义务教育再到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2、拓宽视野:借鉴西方先进经验,采用国际视野,继承发扬传统文化。
3、重视个性:尊重个人的选择,培养有个性的人,给学生选择权和一定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
4、全面发展:培养多类型人才,鼓励创办具有特色的学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日本近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大力推进个性化的基础教育改革
2、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灵活性。
4、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相对公平化。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第一次: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近代化,对传统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从而奠定了近代教育的基础。
第二次:战后在美国占领期间进行的。
这次教育改革废除了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确立了现代民主主义的教育体制,为战后和平民主主义的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第三次:设想来自于197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简称“中教审”)的报告,而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现在。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原因与背景:1、宏观层面,日本社会在向着国际化、情报化、少子化以及高龄化方向迅速进展以及经济结构发生急剧变化。
2、微观层面,近几年日本学校内部出现的一系列教育问题,如校内暴力、恐学症、教育荒废等。
3、根源,教育理论界受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而产生教育的自由化、教育选择的扩大化等要求。
4、具体原因,反映在因为市场经济原理的导入,而引起的公共教育体制的萎缩、教育民营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在日本国内教育右倾思想的抬头、国家主义的强化等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因素。
5、此外,一些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企业国际化及全球经济一体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的教育改革可看作是与国际改革同步实施的改革风潮。
改革的主要措施:(一)教育理念与法律改革加强国家观念与社会道德观念的培养(二)教育行政改革1、地方分权2、学区域的自由化3、加强对教职员的评议的管理(三)中小学教育改革1、中心思想是使学生从过重的负担和竞争中解放出来,让学习变成轻松的学习;从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变为重视能力的培养;从重视课堂教育转变为重视学生主体性的体验和探求。
2、在教育课程基准方面,进行大幅度的改革。
3、积极推进初中、高中的改革。
改革的特点:在基础教育方面,不仅创设了六年一贯制中学和优秀生“跳级”制度,还在高中阶段创设综合学科综合实施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等,打破了战后50年来一成不变的、整齐划一的基础教育学校体系,为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人才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form Measures of Japanese Elementary Education 作者: 冯启高[1]
作者机构: [1]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出版物刊名: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18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0期
主题词: 基础教育;教育改革;日本
摘要:日本基础教育的特点体现在强调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特别是"生存力"培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学生人格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劳动教育和学生成长各阶段的职业教育。
为应对少子化和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日本在多样化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弹性学制、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加强英语教学、计算机教学以及推进职业教育。
反思日本基础教育的特点和改革举措以及出现的问题,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会有一些启示和思考。
日本二战后学校教育制度二战后,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些改革旨在对日本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进行重塑,同时也反映了日本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新的教育制度中,日本强调教育的普及和质量,以及对和平和环境的重视。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日本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教育措施。
首先,日本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制度实现了教育的普及。
义务教育制度规定,所有的儿童都有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这一制度确保了每个人都可以接受到教育,并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日本大力发展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
在这个新的教育制度中,日本引入了新的课程,如科技教育、数字技术、创新和创造力教育。
这些新的课程都是针对当今社会的需要,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实用技能和创造力。
同时,日本的教育制度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自主能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既定的道德规范,如尊重他人、爱护环境和积极贡献社会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教育制度和方法不断发展。
在1990年代,日本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
这些改革包括增加语言教育、引进多元文化、提高教师素质和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评估体系等。
在当前,日本的教育亟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发展适合全球化时代的教育体系,以及如何更好地与国际社会合作。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日本的教育制度需要更加注重跨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增加外语教育和师生互动,以及更加注重国际认证。
总之,日本的教育制度在二战后的改革中发展了许多新的教育措施和技术。
这些改革不仅加强了日本的国家建设,还增强了日本的教育实力和对世界的影响。
未来,日本需要继续在教育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世界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日本基础教育日本基础教育是世界闻名的,其高质量和高效率备受赞誉。
该国基础教育体系的成功可以归结为几个关键因素,包括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师资培训。
本文将就这些方面展开论述,以全面解析日本基础教育的成功之道。
一、教育制度日本基础教育的制度由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组成。
义务教育从小学到初中为九年,为所有儿童提供免费的基础教育。
此外,高中是非义务教育,学生需要通过入学考试才能进入。
这种分层的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二、课程设置日本的课程设置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体育、音乐和美术等。
其中,语文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另外,日本的数学教育也备受瞩目,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日本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此外,日本的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和纪律,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四、师资培训日本的教师培训机制十分严格,旨在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专业人才。
教师需要接受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并通过考试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此外,教师在职期间还需要进行不断的专业发展和研修,保持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日本基础教育的成功得益于其完善的教育制度、全面发展的课程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培养了世界上许多优秀的人才。
希望其他国家能够借鉴日本基础教育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自身教育体系,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日本教育改革的若干措施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措施(一)正在实施21世纪教育新生行动计划1.改善课堂教学,确保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2.通过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心灵健全的日本人;3.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4. 建设能够被社会和家庭信赖的学校;5. 培养专家型教师;6. 创建世界一流学校;7. 确立适应新世纪的教育理念。
(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1998年再次修订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习指导要领。
★具体改革内容主要:1)精选教学内容2)充实道德教育3)积极应对国际化4)积极应对信息化5)新设综合学习课6)扩大选修课比例7)削减课时8)鼓励学校开展有创意的特色教学(三)高度重视道德教育日本基础教育阶段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能够创造有个性的文化,致力于民主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主动为建设和平的国际社会作贡献、有开创精神的积极主动的日本人。
〃日本中小学实施道德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注重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具体事例和亲身实践体验来培养学生对集体和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例:怎样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开设有家政课(必修)教授烹调和缝纫另外还设有生活和图工课。
〃在初中设技术家政课教授计算机等实用技能。
〃增设综合学习必修课是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例:一节小学五年级的综合学习课(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小学阶段,不独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操作技能。
〃从初中教育开始,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同时稳步推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高中阶段,开设“信息”必修课。
文部省规定小学两人一台计算机,中学一人一台计算机(以笔记本电脑为主),所有公立中小学校能上因特网的硬件配臵目标已经实现。
二、高等教育改革(一)方针:“比起量的扩大更要致力于质的提高,重点是强化教育功能,推动世界水平的教学科研,积极适应向终身教育体系的转变”。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及特点分析摘要:日本政府为成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
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育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育学生个性进展及生存能力。
日本中小学课程要紧特点;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育。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特点分析一、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及现状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就开始假想第三次教育大改革。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从1971年起同意文部省的委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以供文部省等决策机构参考。
1983年1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内容等分委员会的《审议通过报告》,充分关注了初等、中等教育的现状,并从长期展望的角度把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为面向21世纪。
强调“自我教育能力”的培育,重视基础、大体教育,尊重个人特点,尊重本国及各国文化和传统,强调国际明白得。
1985年6月至1987午8月期间,直接为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前后出台了《关于教育改革》的4次咨询报告。
该咨询报告是为响应内阁总理大臣题为“为使教育适应我国社会转变和文化进展而进行的各项改革的大体方针”的指示而提出的。
这次报告仍强调个性化的原那么,打破封锁性、划一性,要求改革教科书制度,以便以个性化、多样化的教科书知足学生个性进展的需要。
同时,要增加教育选择机遇,成立富有弹性的、分权的教育行政和制度,放宽有关的规章制度,给学生以进展制造力的空间,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强调国际交流与明白得,强调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
该报告昭示出,这次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校教育充满现代气息,富有人性,以便日本迈人新的国际化时期。
为了应答内阁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决定,日本课程审议会于同年12月出台了《关于改善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教育课程标准问题》的咨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