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产生

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产生

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产生
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产生

古典进化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泰勒的《原始社会》是其诞生的标志。其后类似的著作不断增加。较有代表性的有:泰勒的《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及《印第安人的房屋与家居生活》,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弗雷泽的《金枝》以及布留尔的《原始思维》。

19世纪中叶,西方社会的变革已经基本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开始蔓延,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欧洲诸国的殖民统治者进入到亚非拉等大多数地区,他们除了掠夺当地的资源以外,也对当地人的生活有一定的关注和宣传。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们将他们的所见所闻报道给本国内,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当时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开始对于这些不同区域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等的研究逐渐展开,成为了后来人类学研究发端的序幕。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在他之前,从15世纪后半叶的文艺复兴到18世纪的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这一时期。在科学界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不变论。当时这种观点被牛顿和林奈表达为科学的规律:地球由于所谓第一推动力而运转起来,以后就永远不变地运动下去,生物种原来是这样,现在和将来也是这样。到了18世纪下半叶,康德的天体论首先在不变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随后,转变论的自然观就在自然科学各领域中逐渐形成。至达尔文,则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

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是在三个问题上持基本相同的观点: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以上三条,可以说是进化论学派的基本立足点。

https://www.doczj.com/doc/789361125.html,/119002780.html

综述: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的发展

综述: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的发展自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书以来,“进化”(evolution)已逐渐成为生物学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进化生物学(evolutionary biology)则成为当今生命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前沿领域。 纵观150年来,随着科学界对生物进化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人们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解也随之不断深入,进化论自身也走过了曲折的发展之路。除了像其他任何一种科学理论一样需要补充和修正外,进化论还经受了来自科学领域之外的一次又一次挑战。今天,分子水平的生物进化研究正在蓬勃兴起,人们对进化论的兴趣有增无减,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以进化论为核心的进化生物学研究不仅应能够解释各种复杂生命现象,重建生物的自然历史,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和应用潜力。因而,藉纪念达尔文(C. Darwin)诞辰200周年和《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之际,回顾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科学理论与知识,并用于指导21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 进化论的科学本质 进化论从本质上改变了人们对地球生命现象的理解。进化论围绕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发展,引导人们探索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或称进化谱系)。例如,作为地球生物的一员,人类究竟何时又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现的?不同人种或不同人群之间关系如何?人类与其他生物(如细菌)有何种进化上的关联?如此等等,进化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在进化论中,具有有益性状的生物存在差异的繁殖优势被称为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因为是自然来“选择”提高生物生存与繁殖能力的性状。如果生物的突变性状降低其生存与繁殖能力的话,自然选择就会减少这些性状在生物群体中的扩散。人工选择也是一个类似的过程,但在这种情况下是人而不是自然环境使生物交配以选择理想的性状。最常见的莫过于通过人工选择来获得人们所需的家畜品系和园艺植物品种等。 迄今为止,支持进化论的证据层出不穷,从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到酵母实验进化的分析,不胜枚举[1]。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例子有加拿大北部“大淡水鱼”化石的发现。科学家们根据进化理论和化石分析预测出浅水鱼类向陆地过渡阶段的大致时间,随后他们将目光投向加拿大北部努维特地区的埃尔斯米尔岛,那里有大约37 500万年前的沉积岩。通过四年的努力,科学家们终于从岩层中发掘出命名为“Tiktaalik”(因纽特人的语言中意为“大淡水鱼”)的生物化石,它既具有许多鱼类特征,又具有早期四足动物的典型特征,而它的鳍包含骨骼,可形成类似于有肢动物的肢体,用来移动和支撑躯体[2]。“大淡水鱼”的发现证实了科学家们基于进化论的预测。反过来,对于进化论预测的证实也提高了达尔文理论的可信度。的确,每一种科学理论本质上都要具备对尚未观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现象作出预测的能力。 另一个经典的例子是科学家们对特立尼达岛阿立波河中的虹鳉鱼进行的观察与实验。按照进化理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自然选择可能产生全然不同的进化效应。在仅仅几个时代的周期内,生物个体就有可能产生小规模的变异,可称之为微进化(microevolution)。科学家们发现,生活在阿立波河中的虹鳉鱼无论是其幼体还是成体均遭受较大鱼类的捕食,生活在河流上游小溪中的虹鳉鱼只有其幼体会被较小鱼类捕食,因而长期的进化过程导致该河流中的虹鳉鱼个体较小(更易于躲避捕食者),而溪流中的虹鳉鱼则个体较大(不易被较小的鱼类捕食)。科学家们将河流中的虹鳉鱼置于原来没有虹鳉鱼种群的溪流中,发现它们仅仅在20代后就进化出了溪流中虹鳉鱼的特性[3]。 毋庸讳言,在科学上,我们不可能绝对肯定地证明某种解释是完美无缺的,或者是终结性的。然而,迄今为止,许多科学解释已经被人们反复检验,不断增添的新观察结果或新的实验分析很难对其作出重大改变。换言之,科学界已广泛接受这些解释,它们是以观察自然世界获得的证据为基础的。进化理论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明确地将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0章 预期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十章预期理论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 行咨询。 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是如何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它们对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分歧何在? 答:(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解释 ①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这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理论解释,该曲线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具有替代关系;通货膨胀越高,则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则越高。 ②货币主义者在解释菲利普斯曲线时引入了预期的因素。他们所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普斯曲线分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中,人们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人们实际得到的工资可能小于先前预期的实际工资,从而使实际利润增加,刺激了投资,增加就业,失业率下降。在此前提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 在长期中,人们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预期。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人们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这时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中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 ③理性预期学派所采用的预期概念不是适应性预期,而是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合乎理性的预期,其特征是预期值与以后发生的实际值一致的。在这种预期假设下,短期中也不可能有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情况,即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从而也就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所以,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2)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分歧 凯恩斯主义认为,无论在短期与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存在关系,从而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与长期中都是有效的;货币主义认为,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交替关系,而长期中不存在这种关系,从而认为宏观宏观经济政策只在短期中有效,而在长期中无效;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没有交替关系,因此,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古典宏观经济学与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古典宏观经济学与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摘要 注意观察宏观经济学有关联邦预算、税收政策或社会保障等相关问题的争论,出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之外,几乎每一个问题都会存在争议。透过这些争论会发现一些反复出现的问题,据此我们可以将经济学家分为不同的学派。一个经济问题是关于总需求如何决定:另一个问题涉及价格弹性的作用;还有一个问题则是围绕着人类如何形成预期和如何做出决策的问题而展开。 关键字宏观经济学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 一、宏观经济学概述 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所考查的是同时影响众多企业、消费者和工人的的因素。研究宏观经济学以两大核心命题为主要线索:(1)产出、就业和价格的短期波动,也即所谓的商业周期;(2)产出和生活水平的长期变动,也即所谓的经济增长。 20世纪经济学的一项主要突破是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它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应对周期性经济危机和刺激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问题。面对大萧条,凯恩斯创立了自己的革命性理论,它有助于揭示经济波动的决定因素,并解决商业周期中最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提出了对策。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因为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作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并不分开,“宏观”就是在“微观”的基本思维基础上发展的。但“宏观”又区别于“微观”。“微观”研究的是某个组织、部门或个人在经济社会上怎么样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会对经济社会有什么影响。而“宏观”则是研究整个的经济社会如何运作,并找出办法,让经济社会运行得更加稳定、发展得更快。 宏观经济学存在着许多流派、分支,甚至分歧(意见、观点不同)。比较出名的有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等。其不能存在比较大的“共同观点”。尽管“宏观”也可以建立像物理、化学和气象等的模型,但“宏观”模型是很难用现实去说明是否正确。不可能只是为了证明“宏观”的某个观点是否正确,而去有意识的“调节”、“操作”和干涉经济社会的运行。比如说,不可能为了说明“失业率有多大才会对经济社会产生不稳定的影响”,而去真的让一些人民失业。这些事情,不单是不可能去做,而且也做不到。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很复杂、很困难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 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做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人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 y=zf(k)。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如果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为节省篇幅,这里只说明其基本思路。首先,新凯恩斯主义为了与非市场出清的假设相一致,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各种理论,其中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其次,新凯恩斯主义导出了短期总供给曲线。最后,利用短期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回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说明经济经历了一次波动(衰退或高涨状态)。 (3)在政策主张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回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反对政府干预。早期的理性预期学派就曾断言,由于人们的合理预期,规则的政策对产量变动是无效的。因而,为了避免因政策的突然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财政政策有效性上的分歧 ①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凯恩斯主义认为控制经济波动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政策是有效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总供给曲线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财政政策

文化进化论

文化进化论 一.产生背景 文化进化论产生的背景却是:第一,民族志知识的增多和比较法的确立,第二,伟大的史前科学的来临,并在地质学、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等领域中的新发现及其影响。把关于现代原住民的研究当作认识人类原古伏态的突破口,文化进化论正是以这样的方法论作为核心而确立时。最后,随着19世纪史前学中的新的发现,使18世纪哲学家们所抱有的希望和预测首次获得了确认。到19世纪中叶,从原来叫作博物学的广阔领域分化出了新兴的生物学、地质学和史前考古学,随之出现了一场知识飞跃。人们逐渐认为把人类的本质视为一成不变的18世纪文化观,是一个单纯而朴素的不完整的思想。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进行产业化和社会的激烈变化的欧洲,需要一个能够克服现实生活中全面不安感的新的世界观。 这种时代潮流,一方面产生了近代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另一方面也迎来了进化思想的盛行。以此为背景,文化进化论也以浓厚的自我意识来充任领导时代的先锋。文化进化论的旗手们都确信自己的能力,并具有很高的社会使命感。泰勒是这样结束《原始文化》一书的:“尽管这一事业还很不成熟,但人类的幸福仍然非常需要它。”这种使命感是在大规模的殖民地化过程中,由于直接同异国和野蛮社会接触而产生的。社会非常需要对非西欧世界的再解释和理论化,以代替在18世纪流行的哲学。在率先进行海外扩张的英国,早在19世纪初就创设了培养殖民地行政官的“东印度大学”,到该世纪中期,又成立了民族学会和人类学会。 二.代表人物 在进化论学者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是斯宾塞、泰勒、摩尔根和弗雷泽。 三.主要观点及学术影响 人类学兴起时,学者们多持进化观点,即被称为进化论学派,因此进化论学派是与人类学同时诞生的。古典进化论经历了否定和批判,最终走向了新进化论。 1、早期进化论学派 学者们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文化进化论是赫伯特·斯宾塞建立起来的。斯宾塞的理论偏重于社会的进化,他首先从理论上系统地、全面并明确地阐发了文化进化论的思想,并确立了社会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即社会进化过程类似于生物进化,是一个统一的、渐进的和不断进步的过程。斯宾塞对进化概念的形成起了主要作用。 早期进化论学派也称古典进化论学派。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特征就是用进化论的观点去解释社会中的差异。这个学派中有很多学者和著作,其中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两部著作是比较有影响力的。泰勒是第一个赋予“文化”科学意义的人。这个定义明确了文化的范畴,为此后的研究画出了轮廓。摩尔根在1877 年《古代社会》里提出原始社会分期理论、关于氏族制度的发现和对家庭史的研究。摩尔根对氏族社会进行科学的说明,并且首先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他在易洛魁部落进行考察工作,收集了很多资料。他还利用对亲属称谓制度的研究划分家庭制度的类型以及考察历史的发展。摩尔根为人类学研究开辟了新思路,首创了许多研究方法。原始社会的发展与分期、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发明与发现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标志。 2、过渡时期的学派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历史特殊学派”博厄斯和他的学派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该民族的历史。理论也应该是从具体的历史的演绎中理顺出来的。他对早期进化论学派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认为世界上各民族或地区文化水平的高低是受到研究者的偏见所影响的,因此无效。并认为进化论的观点是不可靠的,只有具体的东西才是历史的和可靠的。因为所谓的发展规律都是进化论者主观形成的,

黎诣远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3.4第3篇)

黎诣远《宏观经济学》(第3版) 第3篇宏观理论体系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并简述理由) 1.对于货币非中性的解释,古典经济学家通过错觉理论来解释,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通过价格黏性来解释。 【答案】√ 【解析】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误的感觉,产生货币幻觉。在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看来,货币的作用是巨大的,货币是非中性的,国家应制定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克服经济危机和萧条。凯恩斯认为,价格和工资缺乏弹性,经济不存在一个自动矫正机制,经济就可能出现非充分就业下的均衡,但这种均衡低于充分就业下的潜在产出均平。 2.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可能是黏性的。 【答案】√ 【解析】价格和工资具有黏性是新凯恩斯主义对新古典价格完全伸缩性观点的不完全接受,主要体现为对凯恩斯工资刚性的坚持和修正。 3.古典的自然率假说,资本主义在长期中不会存在非自愿失业。 【答案】√ 【解析】长期,错误的价格预期得到纠正,货币幻觉消失,实际工资、产量和就业就会回到各自的自然律水平上去。 4.与新古典经济学家不同,新凯恩斯主义者不承认理性预期,认为经济人是非理性的。 【答案】× 【解析】新凯恩斯主义接受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理性预期的假设,但不接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市场出清和工资、价格有充分弹性的观点。 5.根据凯恩斯主义模型,在短期由于价格黏性使经济不能迅速恢复一般均衡,在长期中,价格的灵活调整最终将使经济达到一般均衡。 【答案】√ 【解析】新凯恩斯模型假定市场非出清,工资和价格调整相对缓慢,使得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市场出现非均衡。 6.新古典模型和凯恩斯主义模型都在理论上承认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实际影响,因此关于制定并实施经济的财政政策,两者并无分歧。

人类学史复习题

人类学史 名词解释: 古典进化论学派:是19世纪中叶西方出现的第一个人类学理论流派,它活跃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30年间。他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地发展。这种循序的进化过程是全世界所有文化的普遍发展规律,造成了这种普遍性的原因在于人类心里的一致性。起主要代表人物有:巴斯蒂安、斯宾塞、泰勒、摩尔根。 英国功能主义学派:是在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形成的人类学学派。该派对进化论学派都持批评的态度。认为人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要把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来考察,弄清楚这个有机统一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对整体所做的贡献,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形成了英国较有影响的功能派队伍,为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实地调查方法。 播化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人类学学派。其基本理论是直接与进化论相对的传播论,反对进化论学派的方法,主张从空间上研究文化,认为民族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研究文化基本内容的文化传播和文化圈。分为德奥播化学派和英国播化学派。 法国社会学年刊学派: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1897年在巴里创办了《社会学年刊》后形成的学派,故又称“法国社会学派”或“杜尔干学派”。它既是社会学的学派,又是人类学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迪尔凯姆及其继承人莫斯,为巴黎人类学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人类学家。 美国心理学派:20世纪30年代初,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影响下,美国一部分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转向文化与个人关系研究。他们认为,文化塑造了民族的“基本人格”,而“基本人格”又决定了这个民族文化的命运,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正是由于“基本人格”的差异造成的。文化是抽象的东西,个人才是真正的客观现实,因此,研究某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从研究这个民族的个体开始。 历史特殊论学派:美国历史学派形成于20世纪初。该学派是在批判古典进化论和播化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该派以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主张对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详细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不主张过早地做理论概括。其代表人物是:博厄斯。 人类学:以人类群体之间的共同性和相异性为研究对象,对人类群体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两大部分之一,他研究的是特定的人类文化及一般意义上的人类文化的基本模式。 格雷布纳:德国人类学家。主要代表作有《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民族学方法论》(1909)。 反对用进化论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社会文化现象,认为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就是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 佩里:史密斯的学生。主要著作有《印度尼西亚的史前巨石文化》(1918)、《太阳之子》(1923)等。认为古埃及人是航海民族。 博厄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孩子的成长》(1896)、《原始人的心理》(1911)、《文化和种族》(1913)、《原始艺术》(1927)、《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普通人类学》(1938)、《种族、语言和文化》(1940)。他认为,人类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全部总和,这种研究构成了包括一切民族在内的人类历史。提出了“文化区”概念和“文化相对论”。 迪尔凯姆:在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方面都有研究。著作有《社会劳动分工》(1893)、《社会学方法论》(1895)、《论自杀》(1879)、《宗教生活的原始形式》(1912)等。在宗教研究主张任何宗教崇拜对象都不过是统治人类的社会力量的化身。在社会组织研究方面认为先有原始群,然后才有氏族,而氏族又是先有母系后有父系的。家族则是在氏族之后才出现的。 莫斯:迪尔凯姆的继承人,与他人组织建立了巴黎民族学研究所。著作有《民族学概论》(1947)、《社会学与人类学》(1947)得出社会生活是受物质条件决定的结论。 本尼迪克特: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曾到印第安人和新几内亚、非洲等地的许多部落中进行实地调查。著作有《文化模式》(1934)、《菊花与剑》(1946)、《祖尼印第安人的神话》(1935)等。在《文化模式》一书中认为,人格是由文化决定的。 米德: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曾到印第安人、萨摩亚人、新几内亚等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著作有《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50)等。她认为人格是由文化决定的,用种族差别、生理差别、地域或饮食差别以及自然选择都不能完全地解释人格差别的原因。 二.列举 1、人类学四大分支: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民族学。 2、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后对人类学学科有重要贡献的思想家: 拉菲托(.1670--1740)、G·B·维柯(1688--1744)、孟德斯鸠(1689--1755)亨利·霍姆(1696--1782) 3、列举E·迪尔凯姆的代表作: 《社会劳动分工》(1893)、《社会学方法论》(1895)、《论自杀》(1879)、《宗教生活的原始形式》(1912) 4、播化学派代表人物: 格雷布纳(1887-1934)、施密特(1868-9154)、史密斯(1871-1937)、佩里(1887-1949)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依赖于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的假说。 关于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假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追究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个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关于理性预期的假定。理性预期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其二是,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总是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三是,经济主体在预期是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也就是说,经济主题会随时根据他所看到的新的信息修正预期。所以,从整体和中长期来看,人们会准确地预期到会趋向于实际数值的经济变量的值。 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设是指工资和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都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这样市场就不会出现超额供给。因为如果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价格就会下降直至商品价格降到使购买者愿意购买为止,同样的,如果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就会下降,直到使雇主愿意在某一工资水平上雇佣失业者。因此,每个市场都会处于均衡状态。 关于自然率的假说。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都存在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等因素。经济政策可以暂时影响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大小关系,但在长期中无效。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即使有必要,按照理性预期的假设条件也不可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无效。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人们只能根据过去的信息而预测未来,而新古典学派认为这种预期是错误的,人们在预测未来时,除了已过去的事实作为依据也要考虑事态在将来的变化。例如,人们在估计某商品的价格时除了考虑历史价格,也会考虑到将来的变化对供给的影响。所以说这种预期不符合现实。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工资和价格是刚性的。他们认为,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均衡,但是,实际地观察表明二者并不随时发生变动,因此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供求量未必经常相等,即市场处于非出清或不出请的状态,这一点与新古典学派完全相反。 凯恩斯模型在短期中有效,而古典模型在长期中有效。价格调整的速度也就是总供给曲线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从水平转为垂直是一个正在积极探索的领域。

宏观经济学题库

宏观经济学题库

————————————————————————————————作者:————————————————————————————————日期: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在理论基本假设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4分) 二、在经济复苏时期,凯恩斯主义者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使用上是否有所侧重?为什么?(5分) 三、货币创造乘数的大小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6分) 四、请说明公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1.运用IS-LM模型,从政府购买支出的角度,分析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并就每种情况做出准确的图形。(10分) 2.(7分)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说明储蓄率的上升对总产量的短期增长率和长期增长率的影响(假定其它因素未变且开始时经济处于稳态(steady-state))。 3.(8分)用总需求一总供给(AD-AS)模型回答如下问题:假定一经济开始时在潜在产量水平上达到短期均衡。设在某一时刻经济中,出现了有利的供给冲击(假定这种供给冲击不影响潜在产量水平)。试说明这种冲击对均衡产量、均衡价格、真实工资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并说明经济的调整过程和原因。 出(收入)水平的敏感性?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与总需求曲线斜率的关系?(10分) 2?试用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解释当前中国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10分) 3?利用投资乘数原理分析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效果及应当研究与解决的问题?(10分) 4?国际上有汇率制度?我国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如何进一步改革我国的汇率制度?(10分) 5?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贸易平衡状态?汇率是固定的,资本不能流动?在下列各种扰动中,有哪些情形可以用总需求管理来应对?要求指出每种情况对外部与内部平衡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15分) a)出口市场的损失? b)储蓄下降,同时对本国产品的需求相应增加? c)政府支出增长? d)对进口的需求向本国产品转移? e)进口下降,同时储蓄相应增加? 6?用资本流动下Mundell-Fleming模型讨论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15分) 7?写出Solow经济增长模型,求出均衡的资本量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并求出积累的黄金法则?(15分) 8?写出Ramsey-Cass-Koopmans最优增长模型,并求出修正的资本积累的黄金法则?(15分) 2?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与功能财政思想有哪些区别? 五?试推导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并指了其政策含义(15分) 六?有人认为:今年长江流域的水灾并不是坏事?你认为如何?试用你所理解的西方宏观经济理论解释你的结论(15分) (3)何为挤出效应?说明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2)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与功能财政思想有哪些区别? (3)简要说明国际收支平衡曲线(BP曲线)的推导? (4)说明混合型通货膨胀理论 1. 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以及产出等于支出? 2. “如果一企业用5台新机器替换5台报废的旧机器,它没有使GDP增加,因为机器数量未变.”这一说法对吗? 3. “总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就增加”的说法对吗? 4. 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 5. 为什么存货会被算作资本,存货变动会被算作投资? 6.为什么计入GDP的只能是净出口而不是出口? 7.假定甲为乙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乙为甲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甲乙商定相互的支付互相抵消300美元,结果甲只收乙100美元.试问:计入GDP的是否就这100美元? 8.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9.什么是长期消费函数?长期消费函数与短期消费函数相比有哪些特性? 10. 前瞻消费理论和凯恩斯消费函数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11.试用前瞻预期理论分析消费者在经济繁荣和衰退时的消费行为?

进化论学派.doc1

第一章 进化论学派 一.【教学要点】 一、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溯源 二、进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思想 二、【基本内容】 第一节、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溯源 人类学兴起时期,学者们多持进化观点,被称为进化学派,进化学派是与人类学同时诞生的,把人类学创建者的桂冠授予进化学派则更为恰当,这一讲,我们着重讲述人类学的文化、社会进化论。 一、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进步思想。 1、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 通过阅读及旅游欧洲来搜集资料,观察记录人类的社会行为。在其代表作《法的精神》一书中,论述了影响人类、人类道德、人类管理机构、习俗和法律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认为人类受气候、宗教、法律、政府、先行者、道德、习俗的影响,因而形成共同的民族精神。并将人类社会分为蒙昧(或狩猎)、野蛮(或游牧)及文明三个阶段。 2法国涂尔葛 在《人类心灵与历史进步》中提出人类历史经过狩猎、畜牧、农业三个阶段,认为人类的差异不是生物上的不同而是文化的差别。 3法国孔多塞 在其代表作《人类知识进步图解》中认为人类自出现处地球上以来,在知识、道德、生活方面在不断地进步、并将无限地改善。 4苏格兰历史学家罗伯逊。 发表了《美国史》,他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愚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期,认为“地球上每个地方的人类演化都几乎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从简单的野蛮人生活溯源人类的演化,直到发展出工业、艺术和灿烂文明的社会。 5恩格斯 在《自然辩证法》中对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作了概括,认为现代欧洲国家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二、生物进化学说 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

英国的伟大科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学说,认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发展而来。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生存斗争,体现了自然选择的规律。进化的结果,适应者就能生存,不适应的就被淘汰,优胜劣败。 1871年,达尔文有发表了《人类原始和性的选择》,用进化理论解释人类起源,认为人类是由古类人猿发展而来。 2、英国自然科学家,体质人类学家赫胥黎 捍卫达尔文的学说,1863年发表《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从体质形态上详述 人与动物的关系和区别,确定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首次提出人猿共祖论。赫胥黎涉猎民族学,书中引用了不少旅行家们提供的民族学资料,对于宣传人类学和民族学起过积极作用。 3英国人类学家马瑞特。 在《人类学》一书中认为“人类学是达尔文的孩子,达尔文学说使人类学成为可能。取消了达尔文式的观点,就是同时取消人类学”,这说明人类学作为独立学科产生,最初是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的,进化学派是人类学(民族学)的第一个学派,与人类学同时诞生。 三、社会进化观。 1斯宾塞(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社会进化思想。 斯宾塞(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社会学著作有《社会学原理》,《社会学研究》 社会有机体论——他的社会学理论,一是把社会理解为有机体,二是社会进化思想体。他认为社会类似生物有机体但又有所不同,故 称“超有机体”;社会是一种有机结构和功能的体系,一切发达的社会都有支持系统、分配系统及以国家为首的调节系统,保证各个组成部分服从于整体。 社会进化思想——社会进化思想在他的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在《假定论的发展》一文中初次把进化思想应用到文化与人生个方面。并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推演出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认为社会进化如同其他进化一样,不是直线而是曲折分化向前发展的。 以18世纪启蒙进步思想、19世纪生物进化说社会进化观为思想基础,通过民族志资料的积累,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法的确立,以及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史前考古的愈来愈多的发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学的文化、社会进化论得以创立。 第二节、进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思想

西经答案 第二十一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二十一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简述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解答:(1)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第一,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二,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第三,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第四,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2)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可概括为如下三点:其一,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其二,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其三,力主“单一政策规则”,即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影响。 2.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 解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主要有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微观经济学表明,理解个体行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假设个体追求其最大利益。所以,要使宏观经济学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应将个体利益最大化作为基本假设。 所谓理性预期是经济当事人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用通俗的话说,理性预期假设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市场出清的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使相应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或趋向于相等。 自然率假说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等,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3.推导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解答:一个典型企业i的供给函数由下式给出 yi=h(Pi-P)+y eq \o\al(*,i) 其中,yi为企业的产量,Pi为其产品的价格,P为价格总水平,y eq \o\al(*,i)为企业的潜在产量,h表示企业对其产品价格与价格总水平偏离的一种反应,h>0。 用Pe表示企业对价格总水平P的估计,从而有 yi=h(Pi-Pe)+y eq \o\al(*,i)(1) 进一步地,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假定按下式进行 Pe eq \o(P,\s\up6(^))+b(Pi eq \o(P,\s\up6(^)))(2) 式(2)表示,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该社会的有关机构预测并公eq \o(P,\s\up6(^))eq \o(P,\s\up6(^))的调整,参数b为调整系数。 将式(2)代入式(1)并整理,得

民族学理论学派

一、古典进化论 ?该学派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人类学研究中最早形成的学派。 ?古典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文化是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各地民族的社会发展大致经历或将经历相同的发展顺序。这种社会发展的一致性是由人类心理的一致性决定的,社会和文化发展进化的动力,来源于人类心理的不断完善。 古典进化论一般将当时的欧洲社会视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顶点,并以之为尺度,将其它社会和文化放在不同的进化位置上顺序排列。 ?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泰勒(1832—1917)、拉伯克(1834—1913)、马雷特(1866—1945)、麦克伦南(1827—1881)、弗雷泽(1854—1941)、哈顿(1855—1940),美国的摩尔根(1818—1881)、瑞典的巴霍芬(1815—1887)等。 二、文化传播学派 ?文化传播学派就是以传播的观点来解释人类文化的相似性的人类学理论派别。他们认为,人类的创造力是相当有限的,他们更多的是从其他民族那里学习和借用现成的文化特质,不同的民族同时创造出相同或近似的文化,则更为罕见。 ?文化传播学派又分为德奥学派、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德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民族学家格雷布纳和奥地利天主教神父施密特,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史密斯、佩里、里弗斯等。 该学派的代表作品有:格雷布纳的《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民族学方法论》(1911)、《美拉尼西亚的弓文化》(1909);施密特的《南美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13)、《民族学文化历史法手册》(1937);史密斯的《古埃及人和文明的起源》(1911)、《文明的起源》(1928);佩里的《太阳之子》(1923);里弗斯的《美拉尼西亚社会史》(1914)、《心理学和民族学》(1926);威斯勒的《北美洲平原的印第安人》(1912)、《北美洲印第安人》(1917)、《人与文化》(1923);克罗伯的《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手册》(1925)、《北美的文化区和自然区》(1939)等。 三、美国历史学派()历史特殊论) ?“博厄斯学派”或“美国文化历史学派” 、“历史特殊论” ?在博厄斯看来,博厄斯认为,每个文化都是自成一体的,有其自身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所以应该从整体与结构的高度去研究人类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文化现象是复杂的,是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必须将其置于该社会的大环境中全面考察,才能发现其本质特征和内在逻辑。 ?博厄斯还大力提倡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否认有什么“放之四海皆准”的价值标准。 ?该派的主要代表著作有:博厄斯的《原始人的心智》(1911)、《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人种、语言、文化》(1940),克罗伯的《人类学》(1923)、《文化成长的形貌》(1944)、《文化的性质》(1952),罗维的《初民社会》(1920)、《文化和民族学》(1917),威斯勒的《社会人类学概论》(1929)、《人与文化》(1923)等。

古典经济学理论

古典经济学理论 前言:.宏观经济学是通过寻找各种方法和工具来研究经济中的各种重大的经济问题或现象,主要集中这样几个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而古典的经济学级主要研究经济增长或发展问题。 一国民财富概念的提出 1.配第在《政治算术》中分析了国民财富的构成及其增长的原因,在《献给英明人士》中首次对国民收入进行了估算。 2.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出国民财富的概念:“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是为其提供生活的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这种便利品和必需品的,或是由本国直接的产物或用这类物品从外国购进的物品。” 3.法国重农经济学家布阿吉尔贝尔把一国收益分为土地的产物和事业收益。 4.法国经济学级萨伊提出了“生产三要素理论”即土地、劳动、资本创造了国民财富,因此国民财富分为地租、工资和利息。 二、有关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提出的八个重要的问题 1、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4、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5、农业作为城市粮食来源和工业品市场的作用 6、资本在各个部门间的优化配置问题 7、部门贸易条件的重要性以及农产品相对价格上升阻碍工业增长的可能性 8、制约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国民收入职能分配的长期趋势力量 一些重要思想的提法 布阿吉尔贝尔提出消费对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 杜尔阁说明利率水平对储蓄和投资的作用 三、萨伊定理 萨伊定理:供给创造需求 (1)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另外一种产品创造了需求 (2)货币交换的实质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交换 (3)某种产品过剩是因为另一种产品的供给不足,所以造成生产过剩的原因是

供给不足。 (4)局部产品的失调可以通过价格来调节。 萨伊任务资本主义不会发生生产过剩危机, 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李嘉图如是说:“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销售则是为了购买对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所以一个人从事生产时,他要不是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就必然会成为他人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

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

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成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两大主流学派。这两个学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认市场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的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对未来具有理性预期并据此行动,因而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会迅速调整,达到市场出清,经济自动趋向均衡。这样,政府对经济是一切干预都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1)如果政府采取超越人们预期的突如其来的政策干预行动,尽管短期内可能使经济偏离均衡,取得某种小、但只会使经济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都是利少弊多。 (2)不管他们的理论结果多么精致、完善,精神实质始终是一句话:彻底的经济自由。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市场的不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不可能对未来能洞察一切并据此行动,因此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难以迅速调整并达到市场出清。 (3)经济从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在此期间,经济回遭受损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尽管该学派的理论结构并不景致、完善,而且说法不一。 (4)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但精神实质也始终是一句话: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这两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我们不能说谁是谁非,而只能说哪一派的观点和主张较符合真实世界。从这一点看,新凯恩斯主义可能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更符合实际些。根本原因在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能理性预期的假定条件实在太苛刻。 人们在市场活动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尽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获知的信息,不断修整与其中是一切错误。但由于世界的千变万化,一切经济现象无刻不在变动中,加上人们总有某种为自己利益而欺骗和损害别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因而对所有经济活动主体来说,信息总是不完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尽可能作出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定,但现实生活中永远不存在这些假定的情况。可能正因为如此,所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都没有按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主张去做,对经济的形形色色干预从未间断过,哪怕是在经济自由注意呼声最强烈的年代中,政府始终担任在着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角色。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凯恩斯主义无疑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衣钵,但力图克服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寻找价格粘性和市场非出清的微观基础,竭力证明这种“粘性”和“非出新”同样是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他们找了五花八门的“理由”来说明这种“结果”,这些“理由”有些看来很不充分,证据不足,但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这些“理由”都是从经济主体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出发的,因而是合乎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也是能使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微观基础上;二是这些“理由”尽管各不相同,说法各异,但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是现实经济生活的某种反映。 显然,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和区别,并不在于认为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不要“理性预期”或力求“理性与其”,而在能不能“理性预期”或做到“理性预期”,也不在于认为要不要“市场出清”,而在于能不能“市场出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这一标准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可能比新凯恩斯主义离真理更远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