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进化论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杜尔克姆尔干杜尔凯姆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第一节古典进化论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
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2、殖民贸易的促进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
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
《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
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
”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1、生平与著述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
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古典进化论学派一、古典进化论(文化进化论)古典进化论是19世纪中叶西方民族学界产生的一种民族学理论,进化论主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该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宾塞、泰勒、摩尔根和弗雷泽等人。
二、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建立;2、殖民贸易的促进;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三、古典进化论的思想渊源1、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维柯、孟德斯鸠、孔多塞;2、民族学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拉菲托、亨利霍姆、亚当弗格森;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
四、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一)泰勒泰勒是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英国“人类学之父”;他曾旅行墨西哥和美洲热带地区,基于对当时社会文化的浓厚兴趣,发表了其代表作《原始文化》;其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②宗教理论方面提出了“万物有灵论”③将人类的进化历史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④对婚姻家庭理论的研究⑤方法论方面提出了“比较法”“残存法”“统计法”。
(二)泰勒的进化论观点1、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2、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了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但是总会循序渐进;3、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这无论对于分子或有机体的运动还是对于社会的运行来讲都是如此;4、泰勒把人类文化的进步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
(三)泰勒的宗教理论1、《原始文化》主要研究的是原始民族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的产生与发展;2、泰勒明确了什么是宗教(基督教、非基督教、神灵信仰);3、探讨了宗教的起源与产生。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一、绪论1、定义:以整体论的角度,全时空的看待人类自身的特点2、序言:1860年,达尔文的进化论发表。
1860年人类学指包含生理学、心理学的对于人类的研究学科。
1860年后,人类学指广泛.意义上的有关人类的学科。
1860年~1900年逐渐形成一门正式定义的关于人的学科。
3、人类学的主要背景: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
4、人类学产生条件:①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这门学科必然脱于动物学。
②人具有共同本质的观念的成熟,给人类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人类本性与人的多功能性和可塑性)③方法论观点的成熟。
比较法的程序。
5、人类学的分支:①体质人类学。
②广义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
③视觉人类学6、学科标志:①人类学田野调查;②民族志;③研究视角:共识性比较(横向),历史性比较(纵向);整体论;文化相对论;主客位研究的交叉应用。
二、文化进化论——泰勒1、简介:英国人类学创始人,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牛津大学第一位人类学教授。
1871年发表《原始文化》,贵格会教徒,编著了第一部人类学教程——《人类学》2、对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而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能写的其他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3、《原始文化》①目标:重构人类文化的历史。
②困难:史前人类在无文字记载下的历史如何认知。
③原则:均变论;遗留物。
④核心逻辑:由于人类精神过程普遍相似,人类社会发展遵从一致的路线,方向沿着进步方向发展。
4、进化论与《人类学》①《人类学》第一部人类学学科教材。
②核心理论:进化论。
③重点:人类怎样变成现在的样子,以及如何生活。
④不均衡的决定论:人类历史由进步而非退化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化,走过野性到文明的轨迹。
三、亨利.摩尔根1、代表作:《古代社会》——全面地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利用许多民族志中的材料论证人类从蒙昧时期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历程。
034文艺评论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的比较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的主要内容进化论的主要内容古典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古典进化论学派主要研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原因”。
19世纪,伴随着达尔文生物进化的发展,一些学者用生物进化的观点来进行社会的研究,把社会文化看作生物进化论,都是由简单过渡复杂,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的一个过程,究其原因是人类心理一致性。
古典进化论的研究重点关注的是文化形态发展阶段性变迁,而非发展的过程,以生物进化论划分种群的方式来研究人类文化。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自然选择被斯宾塞引入社会学中,他认为人类文化发展具有的阶段性划分依据是社会形态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运用了比较法、残存法并引入统计学方法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整理,得出各民族文化发展都是按照阶段进化来的。
古典进化论学派认为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经历相同的过程。
同一时代的各民族间的发展有较大差异原因是他们处于人类文化进化的不同阶段。
根据生物进化学说,物种起源基本相同,但因处于不同地区,环境状态不同,基本进化方式相同,因此在不同环境下的民族发展是非常相似的。
泰勒认为研究文化就应该是研究事物连贯的发展史过程,人类文化发展从蒙昧、野蛮到文明的三个张佳倩(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贵阳 550025)摘 要:在文化人类学发展中,进化论学派与文化相对论学派在理论流派中一直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理论对人类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进化论学派化在当时所处时期推崇的西方中心主义、生物进化理论对人类社会及文化有着积极作用而文化相对论放弃了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平等的看待各民族文化,该文主要对两学派理论进行简要概述比较,并对两学派优点做学习应用启示的简单阐述。
关键词:古典进化论;新进化论;文化相对论;欧洲中心主义作者简介:张佳倩(1996-)女,苗族,贵州凯里人,贵州民族大学在读一年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建筑。
时期都是不断进步的,这些时期都可以看作是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阶段在前段历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导言一、民族学的学科定义民族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由Ethnos(族体、民族)和Logos(科学)两字组成,英文称Ethnology。
顾名思义,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故民族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氏族、部落、部族、民族等族体,以动态的观点研究其历史发展规律,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组织、习俗信仰等物质文化、社群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部内容。
民族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并重的科学。
二、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民族学和人类学(Anthropology)关系密切。
广义而言,人类学是研究有关人类知识的学问,研究人类体质的称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称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当前也合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语言的称语言人类学,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分支学科。
由于各国学术传统的差异,对人类学的名称及各分支学科有不同的理解。
在欧洲大陆和前苏联,人类学一词仅作狭义的解释,即专指对人类体质方面的研究,面对人类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则称为民族学,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而在美国则称为文化人类学,然而不管是社会人类学还是文化人类学,它们研究的对象、范围、理论和方法,都基本上等同于民族学,彼此间也经常互相通用。
三、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是民族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民族学同时产生的文化进化论,开创了对文化的科学研究。
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摩尔根,根据大量的民族志资料,分析并提出了社会进化的观点,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评价。
尽管后来因为自身的缺点和其他学派的抨击而沉寂一时,但后来新进化论派的崛起,表明人类社会进化的基本观点仍然不可动摇。
继之而起的传播学派、历史学派、功能学派、心理学派、结构主义学派等等,对社会文化的研究也提出了各自的理论观点。
具身性与同一性作者:施又予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09期摘要:对于现代性前提下的民族文化观照,应该着眼于技术主义视角下的民族文化消解与重构。
技术的具身性对社会文化存在一种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形成了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的新范式。
通过新的媒介和新的传播方式,民族文化被冲击和改造,使其更为适应和符合技术社会的传播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民族文化自身的同一性被消解,也按照新的逻辑来进行重构。
关键词:具身性;同一性;民族文化;技术主义;文化观一、技术主义与技术的具身性从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发生重大的改变,其中最大的变革除过外化的生产方式以及归因于此的社会结构变革外,还有对社会意识重要的转向作用。
荣格曾经这样断言:“技术是20世纪名副其实的形而上表征。
”技术本身的不可逆性塑造了这种表征的内在稳定结构,使其成为一种倒置的螺旋,这种结构使得人类社会从整体来看越来越偏离达尔文主义,从文化单位上来看,其也造就了现当代世界的文化趋同性,一致性。
若以回溯性的方式来观照,人文主义所包含的理性内在和工具精神,驱动并铺垫了技术主义的源起和基建。
可是却在技术化的时间进程中出现了割裂和分野。
人文精神和工具精神发展出各自的形态,并最终导致了传统人文主义的出现,即强调人类的内在性,并明确内在性和外在性的区别。
“随着技术、社会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无可抗拒的强制力和诱惑力,他们面对内在性萎缩和外在性极度发展带来的张力显得困惑,并且在捍卫家园方面表现出类似于唐吉柯德式的盲目。
”(1)这种分野来源于技术本身的不可逆性和指数性发展。
从某一个角度来看,技术主义创造了主体论领域的主体间性的概念的现实存在根基。
本体论领域的主体间性突破了二元论的桎梏,并认为其相较于主体性更具根本性。
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中介,社会关系,文化,语言等无一不受到技术的冲击和影响,可以说,技术极化了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空间。
媒介环境学中就存在这样的观点,即人类社会大致都经历了口耳相传,文字阶段和电子阶段的三种阶段,传播技术的升级间接的塑造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走向。
摩尔根的文化进化论
摩尔根的文化进化论是指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所提出的关于人类文化演化的理论。
摩尔根认为,人类文化是在逐渐演化的过程中形成的,通过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从简单到复杂的不同文化形态不断出现。
摩尔根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以及文化社会。
在野蛮社会阶段,人类社会处于原始状态,依赖于采集、狩猎和捕鱼等方式获取食物。
在文明社会阶段,人类社会逐渐演化出农业和畜牧业,形成农业和城市文明。
最后,在文化社会阶段,人类社会经历了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形成了现代文明社会。
摩尔根的文化进化论强调了人类社会文化演化的有序性和递进性。
他认为文化演化是一种有规律的过程,人类社会在不断演化和进步中取得了文明的成就。
同时,摩尔根的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例如忽视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和相对性,以及过于简化了文化演化的复杂性。
一文化进化论1文化进化论的思想渊源文化进化论之所以是民族学的第一种理论,并非偶然,而是有三个方面的思想基础:(1)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在18世纪欧洲的一些著名思想家的学说中,关于社会进化的思想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表述。
①维柯意大利史学家、法学家、哲学家维柯,通过对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事象比较来研究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并根据古希腊史、古罗马史、希伯来人史等说明原始的、简单的家庭演进为家族、宗族、部落的过程。
②孟德斯鸠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他的《波斯人的书札》、《罗马盛衰原因论》、《法的精神》等著作中,不仅利用了民族学的材料,而且阐述了进化的思想。
③孔多塞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思想家孔多塞的进化思想更为突出,他在《人类进化史图解》一书中指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自从在地球上出现以来,在知识、道德、生活等方面都是不断进步的,并且这种进步将继续下去。
(2)民族学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用进化思想撰写的民族学著作为19世纪中叶系统文化进化论的产生确定了方向。
①法国传教士拉菲托的《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一书,被后来的民族学家誉为开了民族学比较法之先河的民族学奠基人和先驱;②英国人亨利·霍姆《人类简史》;③苏格兰史学家罗伯逊《美洲史》;④英国学者亚当·弗格森的进化论思想更是突出,他明确主张用进化的观点观察现实的社会,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的特征,而动物是没有文化的。
(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①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震动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认为通过自然选择,所有生物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种类较少到种类较多地发展着。
②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就是指生物在进化发展过程中,凡能适应环境的(地理、气候、生物竞争)的物种,即能发生有利于生存的变异的物种,便逐代地累积加强,保存下来,并得到发展,而不能适应环境的物种,即不能产生有利于生存变异的,或产生不利于生存变异的物种便会被淘汰或灭绝。
文化进化论1. 引言文化进化论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通过对文化的演化和发展过程的研究,解释了文化变迁的原因和机制,揭示了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文将从文化进化的概念、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深入了解文化进化论在社会学领域的意义和价值。
2. 文化进化的概念文化进化是指人类文化在演化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文化进化论认为,文化的演化过程可以类比于生物进化过程,它是一种适应性的改变,通过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
文化进化包括技术进化、社会进化、思想观念的变迁等方面。
3. 文化进化论的理论框架文化进化论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选择性因素、复制与创新、社会学习。
3.1 选择性因素选择性因素是文化进化的基础,它指的是在文化演化过程中,某些文化元素因为适应环境而被筛选出来,并且逐渐被社会接受和传播,而其他不适应的文化元素则被淘汰。
选择性因素可以包括经济因素、环境因素、道德因素等。
3.2 复制与创新复制与创新是文化进化论的核心概念。
复制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模仿等方式,将已有的文化元素传递给后代或其他人;创新是指个体对已有文化元素进行改进和创造,产生新的文化元素。
复制和创新相互作用,推动文化的进化和发展。
3.3 社会学习社会学习是文化进化的重要机制。
人们通过社会交往和互动,从他人那里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元素,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行为和思维中。
社会学习的方式包括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合作学习等。
4. 文化进化论的研究方法文化进化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实验研究等。
通过对古代文化遗址和文物的挖掘和分析,可以了解古代文化的演化过程和变迁原因。
人类学研究可以通过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比较,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和变迁规律。
历史学研究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文化遗产,探索文化进化的历史轨迹。
实验研究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模拟文化进化的过程,验证文化进化论的假设和理论。
新文化进化论概述及其优缺点一、新文化进化论概述新文化进化论学派,它从否定文化相对主义学派的弊病出发,扬弃古典文化进化论,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由于其理论观点坚持进化论思想,同时又指出一些与进化论不同的观点,认为“技术发展”才是文化进化的基础因素,故被称之为“新文化进化论学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怀特及其门生萨林斯、塞维斯以及斯图尔德等人,其中怀特被认作是新文化进化论学派之父。
怀特除了坚持文化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进化观点外,还提出了其自有的观点,即文化的进化就是人类利用能量总量的提高或利用能量之技术效率的提高。
怀特的主要观点也被称之为“普遍进化论”。
另一位新文化进化论学派重要成员斯图尔德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是平行发展的,并不是像古典文化进化论片面强调单线进化,不能跨越,因而其学说也被称为“多线进化论”。
他非常重视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问题,他的理论又被称为“生态人类学”。
萨林斯和塞维斯,他们企图调和怀特的普遍进化论和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之间的矛盾。
认为这两种进化学说,反映的其实是人类文化进化的两种形式,即普遍进化和特殊进化。
二、新文化进化论的优缺点新文化进化论的影响是广泛的,进化思想已经成为人类学的一种常识。
但作为一门学说,它有优点,也有缺点。
㈠新文化进化论的优点1.新文化进化论抛弃了古典文化进化论关于发展和进化是必然的,但不可能跨越或跳跃其中某一个阶段,也不可能由前一阶段倒退到后一个阶段这一观点,转而倡导一种“多线进化论”。
在“多线进化论”看来,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而相异的生态环境则造就了与之相应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的差别。
由于世界上多种生态环境,所以由此形成了世界多种文化形态及其进化道路。
这一观点,与历史客观事实是一致的。
2.此前的古典文化进化论认为,人类文化受演化发展的特定法则所支配,这个特定的法则就是人类理性的自然过程。
他们大都认为文化进化的动力,是由于人类心理的不断完善。
新进化论学派对人类文化的进化论研究并没有随着19世纪的结束而告终,20世纪30年代,莱斯利•怀特对博厄斯所强调的历史特殊论公开发难,重新提出进化论的研究方法。
由于其理论观点与19世纪的古典进化论有所不同,故被称之为“新进化论学派”。
该派代表人物除怀特外,还有斯图尔德、萨林斯、塞维斯等。
代表著作有:怀特的《文化的进化》(1959)、斯图尔德的《文化变迁论》(1955)、萨林斯和塞维斯共同编撰的《进化与文化》等。
怀特除了坚持文化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进化观点外,又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人类文化的进化与其获取能量的多寡,或利用能量之技术效率有关。
低发展的社会往往获取的能量总量也少,反之,较高发展阶段的社会,则能获取较多的能量。
因此,可以依此来对人类社会进行分类。
他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阶段:①人类仅靠自己体内能量的阶段——原始共产社会。
②人类通过种植和饲养方法获取食物的阶段——东西方古代的文明。
③通过动力革命,对新能源加以利用的阶段——现代工业化国家。
④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和平利用核能的阶段。
怀特认为,文化的进化就是人类利用能量总量的提高或利用能量之技术效率的提高。
斯图尔德认为怀特的理论太过于广泛和一般化,难以解释具体的、特定的文化的发展进程。
他将怀特的理论称之为“普遍进化论”,将摩尔根等19世纪的进化理论称之为“单线进化论”,而将自己提出的理论名为“多线进化论”,以示与前二者的区别。
斯图尔德在进行了大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学说。
他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都是在各自不同的发展路线上平行发展的,在他们之间并没有共同规律可言。
因此,应该对具体的文化作具体的分析,尤其要通过考察不同的文化与各自的环境因素之间的互相适应关系,来论证该文化的发展变迁问题。
由于他特别强调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问题,斯图尔德的学说又被称之为文化生态学,他本人也因此而成为公认的文化生态学的创始人。
新进化学派的另两位代表人物萨林斯和塞维斯是怀特和斯图尔德的学生,他们企图调和怀特的普遍进化论和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之间的矛盾。
文化进化论一.产生背景文化进化论产生的背景却是:第一,民族志知识的增多和比较法的确立,第二,伟大的史前科学的来临,并在地质学、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等领域中的新发现及其影响。
把关于现代原住民的研究当作认识人类原古伏态的突破口,文化进化论正是以这样的方法论作为核心而确立时。
最后,随着19世纪史前学中的新的发现,使18世纪哲学家们所抱有的希望和预测首次获得了确认。
到19世纪中叶,从原来叫作博物学的广阔领域分化出了新兴的生物学、地质学和史前考古学,随之出现了一场知识飞跃。
人们逐渐认为把人类的本质视为一成不变的18世纪文化观,是一个单纯而朴素的不完整的思想。
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进行产业化和社会的激烈变化的欧洲,需要一个能够克服现实生活中全面不安感的新的世界观。
这种时代潮流,一方面产生了近代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另一方面也迎来了进化思想的盛行。
以此为背景,文化进化论也以浓厚的自我意识来充任领导时代的先锋。
文化进化论的旗手们都确信自己的能力,并具有很高的社会使命感。
泰勒是这样结束《原始文化》一书的:“尽管这一事业还很不成熟,但人类的幸福仍然非常需要它。
”这种使命感是在大规模的殖民地化过程中,由于直接同异国和野蛮社会接触而产生的。
社会非常需要对非西欧世界的再解释和理论化,以代替在18世纪流行的哲学。
在率先进行海外扩张的英国,早在19世纪初就创设了培养殖民地行政官的“东印度大学”,到该世纪中期,又成立了民族学会和人类学会。
二.代表人物在进化论学者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是斯宾塞、泰勒、摩尔根和弗雷泽。
三.主要观点及学术影响人类学兴起时,学者们多持进化观点,即被称为进化论学派,因此进化论学派是与人类学同时诞生的。
古典进化论经历了否定和批判,最终走向了新进化论。
1、早期进化论学派学者们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文化进化论是赫伯特·斯宾塞建立起来的。
斯宾塞的理论偏重于社会的进化,他首先从理论上系统地、全面并明确地阐发了文化进化论的思想,并确立了社会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即社会进化过程类似于生物进化,是一个统一的、渐进的和不断进步的过程。
斯宾塞对进化概念的形成起了主要作用。
早期进化论学派也称古典进化论学派。
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特征就是用进化论的观点去解释社会中的差异。
这个学派中有很多学者和著作,其中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两部著作是比较有影响力的。
泰勒是第一个赋予“文化”科学意义的人。
这个定义明确了文化的范畴,为此后的研究画出了轮廓。
摩尔根在1877 年《古代社会》里提出原始社会分期理论、关于氏族制度的发现和对家庭史的研究。
摩尔根对氏族社会进行科学的说明,并且首先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他在易洛魁部落进行考察工作,收集了很多资料。
他还利用对亲属称谓制度的研究划分家庭制度的类型以及考察历史的发展。
摩尔根为人类学研究开辟了新思路,首创了许多研究方法。
原始社会的发展与分期、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发明与发现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标志。
2、过渡时期的学派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历史特殊学派”博厄斯和他的学派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该民族的历史。
理论也应该是从具体的历史的演绎中理顺出来的。
他对早期进化论学派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认为世界上各民族或地区文化水平的高低是受到研究者的偏见所影响的,因此无效。
并认为进化论的观点是不可靠的,只有具体的东西才是历史的和可靠的。
因为所谓的发展规律都是进化论者主观形成的,没有任何依据,这就是历史特殊论的由来。
他们强调应该对具体事实进行描述和记录,反对他们所命名的摩尔根的方法,重点研究特定民族的文化历史、时间特点和规律。
进化论学派认为,社会文明是在世界各地独立发展起来的。
而传播学派认为,许多民族都是非创造性的,因此人类重要的创造都应起源一个或者几个地方,然后通过迁徙或模仿而传播到其他地方的。
人类的区别只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因为这种位置决定了文明发源地。
由此产生了文化区、文化圈等概念。
传播学派虽然忽视了每个民族都有独创性的一面而走入死角,但他们也有早期进化论学派没有想到的见解,那就是不同文化之间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
博厄斯如此强调各民族特定文化史的研究,是与他反对种族主义观点和提倡文化相对主义分不开的。
他坚决主张研究每一个民族以及每一种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并且明确地指出,衡量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都没有普遍的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每个文化都是独特的存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对于自己的民族来说自己的文化就是最合适的,各族文化没有优劣和高低之分,一切评价标准都应该是相对的。
3、新进化论学派怀特的文化进化理论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并被利用来满足人类需要、适应环境的。
怀特指出:文化的目的,就是服务于人类的需要。
这些需要有两种类型:第一是人类利用自己的肌体资源来服务或满足自身的需要。
唱歌、跳舞、创造神话,为了交谊而组织各种活动等等,说明了这种需要的类型和满足方式。
第二类需要,仅能通过利用外部世界、人类肌体以外的资源来满足。
人类必须通过外部世界来获取食物。
工具、武器,以及其他能够给自己提供食物、遮挡风雨的庇护所、防备敌人的安全保障的物质材料,这些都必须来源于外部世界。
不过,只有当人类对食物、庇护所、安全保障获得满足时,精神和审美需要才有可能通过唱歌、跳舞、创造神话等等来满足。
因此,整个文化结构依赖于人类将自己与地球连接的物质材料、机械方法。
此外,可以把人类“内在资源”需要的满足视为常量,把外部资源需要的满足视为变量。
因此,在对文化发展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忽略常量,仅处理变量,即人类利用资源的物质材料和机械方法。
怀特认为,进化论学者应该将人类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发现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而不必考虑实际有多少人类集团经历了每一具体的阶段。
并且怀特以“能量利用”为标准来鉴定文化的进化。
这完全抓住了问题的根源,非常客观。
不管是什么文化、哪里的文化,它的进化,归根究底都是由新能量的发现和利用带来的。
人类发现了更多形式的能量,不断改进了利用能量的技术,人类文化才能进步。
怀特认为文化进化的决定性因素是技术。
文化是否进化,在于能量的利用,而想要把能量用好、用得有效率、用得不浪费,那就需要“技术”。
怀特把整个文化划分为三个系统:技术系统,包括生产工具、生活手段、筑居材料等;社会系统,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制度、宗教组织等;思想意识系统,包括语言、思想、信念、神话传说、文学、哲学、科学、民俗等。
在这三个系统中,思想意识处于最高,社会居中,技术是基础。
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就找不到能量,即使找到了也不懂得使用。
即使找到,又懂用,也不会用得好。
用得没有效率,就造成了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
那么,其效率也远比不上发达工业社会。
斯图尔德把早期进化论称为“单线进化论”,把怀待的进化论称为“普遍进化论”,称自己的理论为“多线进化论”。
他认为这两种进化论都太广义和太一般化了,只能解释单一文化现象的进化太不全面了,不能解释其他地区的所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差异。
因此,他提出多线进化论,试图通过对全世界各地历史顺序来分析,论证类似的历程产生类似的结构。
人类的各个文化都有着自己的发展道路,它们各自接着自己的路线发展,并没有一个人类社会统一的发展路线,多线进化论的任务是说明种种不同社会结构之不同发展路线的因果关系。
他特别重视文化和环境之间适应的关系,因此被称为文化生态学的创始人。
《文化变迁论》是他关于文化进化思想的主要著作。
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验证了社会适应环境的方式。
他认为,所有的社会必须在某些方面去适应所处的环境。
不同的环境和技术要求不同的适应,当资源基础或技术发生改变时,文化也会改变。
他认为,技术与经济是特定文化的进化之决定性因素,同时注意到还有一些次要因素,比如政治体制、思想意识和宗教信仰所有这些因素,同时推进了文化的进化。
斯图尔德和怀特一样把技术看成文化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他指出,技术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考虑。
应该说斯图尔德的进化论比怀特的更加具体、科学。
新进化论学派将人类文化中的技术部分,看成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应该是可以的。
但是把观念、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与相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全部看成是一种适应就不可靠了。
显然他们还是受到机械唯物论的影响。
新进化论学派总是企图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斯图尔德将复杂的文化原因都看成与生态环境有关。
怀特也只从技术上考察其存在的原因和功能,把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化了。
泰勒1832 一1917 年,是英国人类学的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虽然他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对民族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因为身体的原因,使其在旅游养期间,认识了民族学。
大不列颠帝国全球性的扩张,使泰勒通过传教士、探险家、旅行家及政府驻外官员的描述,获得了更多非西方社会的文化样貌。
因为热爱,他努力的学习并研,最终成为英国学术界和人类学这门科学的领袖之一。
他没有亲历田野,没有实地考察。
他过许多的二手资料试图对不同社会文化进行比较。
他在牛津大学建立了人类学系,开设体质类学、考古学、民族学等相关专业。
他为此后英美各大学的人类学系创造了课程设置方法的型。
我们都知道泰勒的学术成就很高,他的成就使后人继承和发扬。
《人类早期的历史及其发展之研究》一书是他的第一部人类学论著。
该书的中心论点是论述人类文化的起源、演变进化和传播。
此后泰勒又出版了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一本书《原始文化》,《原始文化》是他学术生涯最具影响力的名著。
该书详尽的记载着民族志的资料,这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
也详细的阐明了其文化进化的思想,并且对原始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提出了人类的文化基本上都受到文化进化发展的特定规律的支配,而且他还采用了主观的观点作为研究方法来研究原始人的原始社会。
泰勒的古典进化论学说同样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特别是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他已经认可了自然科学的证明,认为自然界是不断进化的,当然也是不断发展着的。
文化逐步的进化并且有着其固定的规律,这些规律不是人为限制的,是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以说明。
所以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化也有它的规律性,他认为通过对原始文化的具体分析可以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古典进化论最重要的就是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古典进化论发展的初期,学科内部就存在着进化论与退化论的辩争,进化论把文化相对处于进步的民族看成是文化进化的结果,同时退化论者把文化处于落后的民族看作是文化退化的结果。
而泰勒反对种族优劣论,他认为人类社会进步是基本的变化,认为人类的区别是因为各自处于不同的文化阶段,而不是种族优劣的区别。
他认为每一个民族都为文化的形成做出贡献,文化是各个民族融合的整体,并认为世界上的所有民族文化都应该经历了同样的过程,一个逐步的、向前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