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俞孔坚(主题、方案介绍)·优选.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俞孔坚(主题、方案介绍)·优选.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俞孔坚(主题、方案介绍)·优选.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俞孔坚(主题、方案介绍)·优选.

关于原总体规划

1 生命细胞概念

设计一个创新网络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与设计一个结构完善,生态功能健全,可持续的景观综合体是一致的。正如一个细胞,因其有完善的结构,使其具有卓越的适应能力,新陈代谢能力及自我繁殖功能一样,一个具有完善格局的景观综合体,具有健康的生态过程和有利于人类创新过程的特质。

基于生命细胞的概念和上述构思来源,本规划有以下四大特征:

(1)生态基质:一个可持续的湿地系统

这一湿地系统犹如生命细胞的细胞液和细胞基质,滋育着园区创新功能体的生长和发育。湿地的水源有三个:一是汇聚园区地表径流;二是汇集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三是在必要情况下少量引灌上庄水库清水。

湿地系统分为两部分:

第一,外围生活污水处理湿地:这是一条与污水处理温室相结合的线性湿地走廊,环绕整个园区外围边界。来自各个功能体的污水。集中后,引入污水处理温室。后顺地势沿湿地走廊缓慢绕园一周,使之与湿地植物充分接触和降解,最后排入中部湿地。

第二,中部景观和休闲湿地将雨水和处理后的灰水汇集于中部,形成以景观和休闲为主要功能的湿地系统,湿地走廊枝状延伸八周围的建筑群。这里生长着荷花、菖蒲、茨菇等丰富多样的植物和多种生物及鸟类,纵横的栈道穿越其间,成为独特的景观和休闲地。

这个湿地系统构成了一个能自我更新的,可持续的生态基质,成为高技术人员创新思维的源泉。

(2)功能体:高效的创新单元

功能建筑群如同细胞核及胞间体,有完善的结构,高效运作,富于创新能力。功能建筑群在总体分布上以园内环路为界,形成内圈和外圈。内圈建筑呈半岛状延伸入湿地,与中心湿地环境有充分的接触。它们是科技人员相对集中的研发场所以及各类正式和非正式交流场所(酒吧、茶座等)。外圈则以外围绿地为环境,借助于东西两侧的公路复道,可向外直接开口,方便货物出入同时避免对内部研发环境的干扰,因而布局货流集中,科技人员相对较少的实验配套设施、动物饲养场地,植物温室,以及大型集中实验室。

(3)流通网络

犹如细胞的信息及物质联系的通道,生命科学园的物质流通网络主要包括:车流交通,环路加尽端路,人流:车流完全分开的便捷系统;货流:借助东西外围复道,直接进入实验配套建筑;水流:生命环境的载体,分为两部分:一是污水流,实行管道分流排污,将含有害物的污水单独排放集中处理,达标后排八城市下水道。而将部分生活污水排入温室——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再利用作为湿地水源。二是地表径流通过地形改造,取中部之土,堆于四周,汇雨水于低洼之处,形成中部湿地。

(4)边界

内与外的界定,犹如细胞膜,它是园区各功能区之间及其与外界联系与隔离的介面包括园区外围边界地形、密林、及湿地走廊,形成一条视觉上和实际上的隔离边界是生命科学园区的整体形象的组成部分,有助于形成个相对隔离的技术学者圈;功能体间的边界:半岛本身的结构及尽端东路的交通模式,结合地形和绿地,使各个功能区相对独立。而通过步行道和非正式交流场所将它们联为一体;内环路两侧边界:通过降低路面和地形改造形成两道绿色屏障,使车行于绿色谷地之中而不骚扰两侧的办公区。

中央水体景观规划设计

中央水体景观是生命园科学园区比较完整,也是较大程度上反映原设计的一个部分。

1.场地状况分析

现状用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西半壁店村,主要用地为农田,另有少量村庄。从现状场地的属性来看,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直接影响到中央水体的景观规划设计:

一是气候条: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降水量550-600mm且降水的季节性变化很大,主要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局部低洼地区容易积水。空气干燥,年蒸发量也比较大。

二是地形地貌:该场地位于北京平原区上,西北部沙河,清河,温榆河的冲洪积平原上。地形坡度很小,没有明显的起伏但存在数条1~2m深的水沟。

三是水文地质:场地以山前冲洪积物沉淀为主,沉淀物主要为颗粒较细的粘性土层和颗粒相对较粗的粉土层,砂卵石地层的交互沉积,在勘测深度30m范围内主要存在3个含水层,即上层滞水层,第一承压含水层和第二承压含水层。

2.主要设计思想

根据总体规划的生命细胞概念和总体景观规划提出了双螺旋的概念中央水体是主体双螺旋结构的区域。强调水生态环境的营造。配置水生——沼生——湿生——旱生的植物群落景观。便捷的步行道网络穿越其中,使人能够充分利用水际景观从而实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充分配对和交流,从而使科技人员具有最佳的创新意境。在这个大的原则的指导下,中央水体景观规划设计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态设计。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体系,是动态的平衡系统,有其自身的演替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为无法设计和模拟的。但是充分考虑场地的生态特征,遵循场地自然的生态过程,并运用合理的生态技术就可以使设计的水体成为一个能自我更新的,可持续的生态基质。设计过程中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依照场地的自然立地气候土壤条件的原则,另一个是分步实施,随时调整的原则。植物的选种以乡土种为主,只做适当的人工干预,以丰富景观色彩,增强季节变化。突出景观特点。水质净化机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水体设计的各种生态技术手段,达到有效吸收、沉淀,降解污染物和营养盐份的目的。以促进水的循环利用。

二是景观美学和人本思想:力图突破传统的园林美学观念,强调景观功能,为人的日常生活而设计,满足人们室外活动和交流对空间和室外家具的要求。并仔细推敲尺度,比例和材料。

总体景观布局有以下特征:一是延续总体规划中的由园区东南角步行广场直插中央水体的做法,并使其成为一个主要的景观轴线:二是借鉴北京城市中央的北海一中海一南海布局形式,中央水体的景观设计将整个大水体用步行桥分成三个部分,便捷的步行道网络穿越其间,使人能充分享用水际景观三是整个水体由南向北逐步由规整向自然过渡,南水体采用倒三角形式南侧和东北侧按8m模数布置水际种植池,从入口广场出发的斜向轴线在穿越这些种植池时形成很多锐角。中间水体为过渡区域,北水体则以自然为主,水体周围布置较宽的浅水区种植各种水体植物。木质栈桥穿越其间再点缀以木建筑。总体风格以简洁大方为主。

3.水源

中央水体水源水质要求为“景观娱乐用水C类水质标准,主要水源以园区东南角的持续的工程排水备用的中水系统和地表径流。园区东南角抽水泵站,水质为洁净地下水且水量充足,可满足补水要求,从水体东南侧注入水体。另在湖面北端做两处中水预留,以备条件成熟时利用中水补充水源。地表径流则通过地形高程变化和水体周围的生态绿地进入水体中。水体周围的绿地浇灌则直接从水体中抽取,经离心泵提升后再流经过滤处理设备进入灌溉系统。

4.竖向设计

中央水体景观竖向设计主要考虑平衡土方将水体开挖的土方尽量合理地分配到道路两侧的地形中去,避免土方外运所造成的庞大工程量-水体开挖最深处2.3m,在处理完湖底后回填到116m.平均水深1.2m(为了避免由于水温上升和表面扰动引起的沉淀物浮起);道路两侧的地形以缓坡为主,平均高度在0.4-2.0m 之间。考虑到安全性的问题,水体的周围设计了一个宽度不等,水深不超过0.6m的安全台阶。

5.暴雨和防渗处理

既然有地表径流进入,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暴雨处理的问题。本设计中暴雨水处理的措施是湿池法即设计一个永久水池的盆地当没有暴雨的时候,水体内留存定的水量,满足美观的要求;当暴雨量比较大的时候雨水经湿地处理后回灌地下水。由于地下水位比较低,且场地的水文地质比较差,需要做防渗处理。在考察诸多防水材料和方式后,最终选择造价低廉、国内外广泛用于垃圾填埋处理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具体做法是将水体多开挖O.8m机械碾压达到一定强度后直接铺设HDPE材料,再回填0.6m的素土和0.2m 的河卵石(为了便于清淤处理)。

水量平衡表

备注

序用水量分类规模(m2 用水量

(m3/d)

6100 25

1 道路广场浇洒用

2 景观水体蒸发损

30700 301

30070 0

3 景观水体渗漏损

23285 116

4 周边绿地灌溉用

5 湖体溢流量1443

6 未预见用水量21 按最高日用水量15%计

7 最高日总用水量1906

6.道路系统设计

中央水体景观的道路系统设计主要考虑以步行道为主,兼顾临时机动车通行。水体两侧从南到北用步行道连接,在这两条步行道之间布置两座钢桥加强横向联系。U型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和中央水体景观中的步行道通过集中绿地中的步行道连接。这样中央水体景观的道路和全园道路连为一体,形成网状步行系统。主要步行道路宽为3m,采用花岗岩铺面。

7.种植设计

根据生命园的具体地理条件并结合北京的气候特点,在水面及近水处选择适生的水生植物,主要为芦苇、水葱、香蒲、大话萱草等;岸边选择耐水湿的乔木,主要是水杉、立柳等,其它乔木有华山松、云杉、银杏、紫穗槐等。靠水一侧乔木层下不设置灌木层,保持视线的通透。

关于理想与实现

生命的细胞是一个高效的系统,它包含了生命机体的所有信息,且能自我新陈代谢,自我繁殖,并与其他细胞协同工作。它包括:由大量水和养分构成的基质,包括细胞核在内的多个功能体,细胞内部和与外部的联系通道,以及细胞膜。大地同样是一个生命的机体,景观则是这一生命机体的细胞单元,良好的景观结构和可持续的生态过程是大地机体健康和安全的保障,同时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以创新过程为主要功能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应该成为大地生命机体和中关村地区的一个活细胞,它将具有以下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第一,有个能自我更新,繁育和可持续的生态基质。它是各个功能体的营养和源泉。本方案特别提出了湿在构成生命科学园生态基质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有一系列结构完整,高效运作富于创新能力的功能体,它们是高科技活动和创新过程的场所。

第三,每一个功能体之间以及园区与外界都有用于通道,形成车流、人流、货流和信息流网络。

第四,每个功能区之间以及园区与外界都有隔离的边界,它们既是内与外的界定,又是联系与交流的界面。

如果说大地是个生命的机体,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创新功能是任何一个高科技园追求的目标,3年过去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总体构思在路网和用地布局上基本得到了实现。但同时也有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主要包括生态可持续的理念没有能够完全贯彻到底,短期效果往往以牺牲长远景观为代价,毫无特色的园林美化设计一度影响了园区,特别是边界景观。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园区的建设。中央水体景观在某种程度上较好地实现了原规划的一些生态与审美理想。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失去了许多珍贵的东西,留下了一些遗憾。

作者简介:

俞孔坚

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

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刘东云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硕士

主要项目:黄岩滨江公园二期景观设计、河南省郑州市中州大道景观规划设计、融科智地C座景观设计。

孔祥斌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设计专业

主要项目:京杭大运河宿豫段东岸景观设计、北京新奥洋房景观设计、淄博商业街景观设计。

图1 绿地结构分析图

图2 荷塘与野草

图3 野草丛生的石板路

图4 野草丛生的石板路

图5 荷塘

图6 野草丛生的石板路

图7 清澈的鹅卵石

图8 野草从生的石板路

图9 水边的野草

图10 野草之美

图11 水体上的桥

图12 停车场

图13 水边栈道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湿地及其在高科技园区中的营造(一)

湿地及其在高科技园区中的营造(一) 内容摘要通过分析湿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能够为人们提供的服务,总结了人工湿地的特点和应用,提出湿地生态系统建造的意义。以北京中关村生命高科技园区规划为例,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在高科技园区规划中的应用,计算了园区的平均水量平衡。分析表明,建立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可以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大大节约使用水资源。 前言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项目,位于北京西北郊,一期工程占地130多hm2。国务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有志于将其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具有21世纪时代特色的高科技园。为了提出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和满足高科技园区创新网络环境要求的规划方案,经过深入研究探讨,将湿地概念引入规划,不仅对于提高规划质量和个性,而且对于改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总体环境质量都有一定的价值。湿地是一种自然景观,一个自然综合体,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和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和孳生地,也是若干原材料和能源的地矿资源。据有关资料,全世界共有湿地8.5亿hm2,占陆地总面积的6.4%,我国大约有湿地0.63亿hm2,天然湿地0.25亿hm2,人工湿地0.38亿hm21]。北京分布着大小河流200多条,分属于海河流域的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和蓟运河等5个水系;市区现有湖泊26个,总面积约600hm2,这些湖泊中有的是历代皇家园林,如北海、中海、南海、昆明湖等;有的则是新中国成立后,经人工疏挖整治而成的人工湖。目前,这些湖泊多数已成为广大市民休息、游览、开展水上活动的场所,有些还是国内、国际著名旅游景点。此外,在北京周围,还曾经存在大量低地沼泽和稻田。随着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开发,沼泽已经基本上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稻田从2000年开始也将成为过去。这些河流、湖泊、沼泽和稻田,都属于湿地的范畴,他们对于改善北京总体环境质量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而这一作用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在中关村地区进行高科技园区的设计,重视对水的考虑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历史上海淀中关村的西北就是北京湖沼最发育的地方。这里最有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和圆明园或临湖而建,或就建在湖沼低丘之上。如圆明园的水面面积占全园总面积的54%,可谓无水不成为圆明园。1湿地概念湿地生态系统(wetlandecosystem)是指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湿地植物的地区2]。由于湿地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相互之间差异显著,给湿地下一个统一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不同的人对湿地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统计过大约有50多种定义3]。总体上看来,湿地的定义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者给出的定义,通常采用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湿地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关于湿地的定义,即:“不问其为自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的水域”。另一类是学者的定义,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根据研究的区域及对象不同,给出的定义也不完全一样,从学科来看可以概括为水文学、动力地貌学、生态学、泥炭地质学、景观学等。从系统论观点来看,湿地是一个半开放的系统,一方面它是一个较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和演替过程,如独特的土壤形成过程(潜育化或泥炭化)和植被演替过程;另一方面它在许多地方又需要依赖相邻的地貌景观,和它们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也影响临近系统的活动。经过反复分析,本文所持的湿地定义可以理解为“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挺水或湿生植物(可伴生其他生物)相互作用构成,其内部过程长期为水控制的自然综合体4]”。很显然,这一定义是不完全等同于规划设计中经常使用的水景的概念和手法的。湿地可以理解成为水景的一种,但并非所有的水景都符合湿地概念的要求。这里以圆明园谐奇趣的水池进行讨论。历史上,谐奇趣是一个容喷泉、水池和西洋建筑于一体的水景园(见彩图)。圆明园被毁后,其水池孳生出茂盛的芦苇和香蒲植物群落,同时也成为水鸟、蝴蝶和蜻蜓的家园。在整个生长季都生机盎然。这些生命自生自灭,周而复始,无需人们的维护(见彩图)。显然,前者只不过是一处水景,而后者则具有了湿地的特点和功能。2人工湿地生态系统2.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概述(1)人工湿地概念人工湿地就是由人工建造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定位报告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B6a-B6c地块 项目定位报告 一、项目概况 1、项目暂定名称 北大国际养生文化创意园(二期) 2、建设地点 北京昌平区生命园西路55号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B6a-B6c地块 3、地块指标 总占地14.6万平米,总建设规模22万平米,其中,地上17万平米,地下5万平米,容积率1.2,绿化率不低于40%,限高48米,局部30米。该地块土地使用性质为教育科研用地。 二、“北大国际养生文化创意园”整体建设思路 1、“北大国际养生文化创意园”一期(A5a-A5b地块) 产品设计以类住宅产品为主,产权以全部出售为目的,为公司快速回笼资金。 2、“北大国际养生文化创意园”二期(B6c-B6d地块) 以创建新型国际老年养生文化园区为主题,同时为培育国内养生养老文化市场提供教育、研究、示范、培训平台。为配合新型老年养生社区建设,增设北大国际小学,北大国际幼儿园,完善整个产业链条。 充分利用项目地块土地资源,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分期实施的“三统一,一分期”方法进行科学化开发建设,为首都建设一处为老年人全方位服务的国际化的老年社区。要建成为规模适当、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先进配套、各项标准达到国际一流并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综合性老年养生社区。并以此为基础,在整合北大优势资源的前提下,将养生、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不断开拓市场,将老年养生社区开发模式化,系统化、连锁化,产业化。 3、北大国际养生文化创意园各地分区

充分利用北大资源集团在全国各地的土地储备资源,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养生文化基地连锁企业,为北大资源集团寻求新的未来发展发展方向,为人们提供新的养生场所和就业机会。 三、北大国际养生文化创意园(二期)建设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可突破土地使用性质对资金的束缚 2、项目建设满足集团资产自持升值及资金平衡需要 四、产品功能划分 该地块划分为养老项目和国际小学2个部分 1、养老社区(“北大国际养生文化创意园”二期) 根据养老社区的功能需要,项目将建设养生养老中心、康复娱乐中心、配套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四大中心功能区,同时建设环境优美的中心绿化区及道路市政工程。 1)养生养老中心 建筑面积共13万平米,其中家居养生养老用房,建筑面积8万平米;酒店式公寓养生养老用房,建筑面积5万平米。 2)康复娱乐中心 建筑面积共1.5万平米,包括室内体育场馆,温泉康乐中心等,如室内网球馆、羽毛球馆、桌球室、沙弧球、太极球、综合健身恢复器械、水疗中心等。 3)配套服务中心 建筑面积共7.1万平米。 其中包括: 配套酒店及中西餐厅2万平米 超市、银行、邮局0.5万平米 会展中心0.5万平米 老年大学0.5万平米 宗教场所0.2万平米 图书馆0.3万平米

中关村科技园区2000年经济发展综述

中关村——腾飞的一年 —中关村科技园区2000年经济发展综述 2000年,是落实中央领导提出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指示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园区企业20多万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关村科技园区各项经济指标均呈高速增长态势。 入园企业增势迅猛。自1999年6月5日《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公布以来,国内外大量高科技企业、大批创业者和投资者看好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前景,纷纷抢先入驻,企业创业高潮方兴未艾。2000年,园区新认定企业在1999年创记录增长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全年新批入园企业2461家,比上年的1227家增长1倍。截止到2000年年底,园区中已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达6186家。 进入2001年,新认定企业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初步统计将达3060家。 中关村科技园区历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股份制企业是园区发展的主流。2000年新批企业中,股份制企业1897家,占新入园企业总数的77.1%,累计认定股份制企业4814家,占入园企业总数的58.5%,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三资企业发展保持增势,新认定三资企业329家,累计认定三资企业1501家,占入园企业总数的比重保持在18.3%的水平,其中合资企业899家,合作企业64家,独资企业538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比重下降,新批企业分别仅有28家和8家,累计认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分别为964家和438家,占总量比重分别为11.7%和5.3%,比上年下降6个和6.4 个百分点。 1000 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俞孔坚(主题、方案介绍)·优选.

关于原总体规划 1 生命细胞概念 设计一个创新网络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与设计一个结构完善,生态功能健全,可持续的景观综合体是一致的。正如一个细胞,因其有完善的结构,使其具有卓越的适应能力,新陈代谢能力及自我繁殖功能一样,一个具有完善格局的景观综合体,具有健康的生态过程和有利于人类创新过程的特质。 基于生命细胞的概念和上述构思来源,本规划有以下四大特征: (1)生态基质:一个可持续的湿地系统 这一湿地系统犹如生命细胞的细胞液和细胞基质,滋育着园区创新功能体的生长和发育。湿地的水源有三个:一是汇聚园区地表径流;二是汇集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三是在必要情况下少量引灌上庄水库清水。 湿地系统分为两部分: 第一,外围生活污水处理湿地:这是一条与污水处理温室相结合的线性湿地走廊,环绕整个园区外围边界。来自各个功能体的污水。集中后,引入污水处理温室。后顺地势沿湿地走廊缓慢绕园一周,使之与湿地植物充分接触和降解,最后排入中部湿地。 第二,中部景观和休闲湿地将雨水和处理后的灰水汇集于中部,形成以景观和休闲为主要功能的湿地系统,湿地走廊枝状延伸八周围的建筑群。这里生长着荷花、菖蒲、茨菇等丰富多样的植物和多种生物及鸟类,纵横的栈道穿越其间,成为独特的景观和休闲地。 这个湿地系统构成了一个能自我更新的,可持续的生态基质,成为高技术人员创新思维的源泉。 (2)功能体:高效的创新单元 功能建筑群如同细胞核及胞间体,有完善的结构,高效运作,富于创新能力。功能建筑群在总体分布上以园内环路为界,形成内圈和外圈。内圈建筑呈半岛状延伸入湿地,与中心湿地环境有充分的接触。它们是科技人员相对集中的研发场所以及各类正式和非正式交流场所(酒吧、茶座等)。外圈则以外围绿地为环境,借助于东西两侧的公路复道,可向外直接开口,方便货物出入同时避免对内部研发环境的干扰,因而布局货流集中,科技人员相对较少的实验配套设施、动物饲养场地,植物温室,以及大型集中实验室。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青年公寓及配套模板施工方案 精品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青年公寓及配套模板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编制单位: 编制日期:2014-8-25

目录 1编制依据 (1) 1.1施工组织设计 (1) 1.2施工图纸 (1) 1.3主要规范规程 (1) 1.4主要法规 (2) 2工程概况 (3) 2.1总体简介 (3) 2.2现场情况 (3) 2.3设计图 (3) 2.4工程难点: (3) 3 施工安排 (5) 3.1施工部位及工期要求: (5) 3.2劳动组织及职责分工 (5) 4 施工准备 (7) 4.1技术准备 (7) 4.2机具准备 (7) 4.3材料准备 (8) 4.4现场准备 (9) 5 主要施工方法及措施 (10) 5.1流水段的划分 (10) 5.2楼板模板及支撑配置层数 (10) 5.3地下室墙体模板 (10) 5.4地上墙体模板 (10) 5.5隔离剂的选用 (10) 5.6基础模板设计 (10) 5.7主体结构模板设计 (14) 5.8模板的现场制作与外加工 (21) 5.9模板的存放 (22) 5.10模板的安装 (22) 5.11模板拆除 (27) 5.12模板的维护与维修 (29) 5.13季节性施工措施 (30) 6 质量要求及管理措施 (31) 6.1工程质量目标 (31) 6.2质量要求及允许偏差 (31) 6.3质量保证措施 (32)

7 其它管理措施 (34) 7.1安全注意事项及保证措施 (34) 7.2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35) 7.3成品保护措施 (35) 7.4材料管理措施 (35)

1编制依据1.1施工组织设计 1.2施工图纸 1.3主要规范规程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心景观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心景观 类别:建筑设计 甲方: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规模:263464平方米 地点:北京 状态:2002年建成 特 色:设计说明 本方案将生命科学园作为一个生命细胞来设计,有四大特色,包括:提出可持续湿地环境的营造模式、功能建筑群与环境的交融、流通网络的设计、和边界的营造。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生命细胞概念。生命的基本单元是细胞,它能高效地新陈代谢和自我繁殖,并与其它 细胞协同工作。生命科学园应成为大地机体和中关村的一个活细胞:一个可持续的环境滋育着一个创新的系 统。 基于生命细胞的概念和上述构思来源,本规划有以下四大特征: 1.环境:一个可持续的湿地系统。这一湿地系统犹如生 命细胞的细胞液和细胞基质,滋育着园区创新功能体的生长和发育。湿地的水源有三个:一是汇聚园区地表径

流;二是汇集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三是在必要情况下少量引灌上庄水库清水。湿地系统分为两部分:外围生活污水处理湿地和中部景观和休闲湿地。这个湿地系统构成了一个能自我更新的,可持续的生态基质,成为高技术人员创新思维的源泉。 2.功能体:高效的创新单元。功能建筑群如同细胞核及胞间体,有完善的结构、高效运作、富于创新能力。 3.流通网络。犹如细胞的信息及物质联系的通道,生命科学园的流通网络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车流交通与停车场、人流、货流、水流和信息流。 4.边界。内与外的界定,犹如细胞膜,它是园区各功能区之间及其与外界联系与隔离的介面,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园区外围边界、各功能体间的边界、内环路两侧边界。 相关信息: 生命细胞、景观格局与创新网络——--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规划 湿地及其在高科技园区中的营造 生命的细胞与可持续的创新网络——----《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实施方案

构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特色产业促进服务体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88728452.html, 构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特色产业促进服务体系 作者:苏文新杨华艳 来源:《投资北京》2015年第08期 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以下简称“生命园”)是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五年的开发建设、招商及产业发展积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营造出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已成为国内生物技术高端研发创新能力最强的专业化园区。园区聚集了大批国内外重要研发资源、明星级领军人物和重大创新成果,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广泛关注,成为在国际享有盛誉的生命科学高端研发专业园区的一面旗帜。 生命园按照生命科学产业生态发展期,已成功度过了第一个十年园区开发建设期与生物医药原创性产品研发期,园区进入了产业腾飞的关键时期。在十五年的发展进程中,生命园的产业促进与服务体系建设也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零碎到体系渐进式的积累、挖掘、演变与创建。2010年中关村发展集团正式成立,当时亦正值“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阶段,在那个时期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生命园公司”)立足于园区发展阶段,顺应中发展集团的战略定位和要求,通过对生命科学生态发展规律及内涵的认真思考与研究,结合生命园自身特点,构建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独具特色的产业促进与服务体系,并正在逐步推进与实施。 产业促进服务体系是一个成功高科技园区的必要构成要素,高科技专业园区专业化的产业促进服务体系是体现园区品牌的核心内涵和价值所在,而生物产业又是专业性极强的特殊行业,因此要求生命园产业促进服务工作和内容要突出特色和专业性,对接特定产业阶段生命科学企业发展的需求,为产业的快速成长提供具有专业特色的增值服务,以此强化产业培育能力和产业促进功能。 一、园区产业促进服务体系的现状 通过探索与实践,生命园已初步形成了立体、多维的园区产业服务内容,产业促进服务体系的搭建工作已初见成效。目前在园区基础公共服务、生物技术专业平台服务、特色产业服务以及园区文化建设等方面已形成体系,打造了生命园产业服务的专属化特征,并为园区企业的研发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生命园已建或在建产业促进服务体系项目与内容主要有: 1.生物医药科研基础服务体系 包括专业孵化空间(实验室)及生物医药行业特殊需求的基础设施和物业条件。 2.生物医药专业技术平台服务体系

健康产业园个案介绍

一、已有产业园 1、北医健康产业园 2、天狮国际产业园 3、中谷生命科学医疗器械产业园 4、玉林健康产业园 5、苏州环球国际产业园 6、南京国际健康产业园 7、天津健康产业园区 8、合肥医药嵇康产业园 二、健康产业园介绍 (一)北医健康产业园 项目位置:北京市昌平区北清 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园区概况 园区投资额超过40亿元,是 一个集产品研发、中试孵化、 生产制造、国际物流、国际营 销、国际培训、国际旅游等于 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包括集团 办公总部大楼和教育培训中 心,现代化、信息集成化的生 产和物流中心,配备世界一流 设备的研发质检中心及生命医学研究中心等,预计建成后的产能将达到300亿元人民币。项目定位: 1. 国际水平、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研发基地 2. 北京市两大生物医药研发中心之一和展现科技北京的重要窗口 3. 中国创新药物研发基地典范 4. 完善北大国际医院集团医药产业链 项目特点: 1、园区实验楼全部满足美国FDA认证GLP / cGMP规范标准,在实验室工艺设计上满足药物从计划、实验、监督、记录到实验报告的系列全过程; 2、园区实验楼的工艺标准确保在一个7-8年得产业周期内将保持在国际领先地位; 3、在规划所有的建筑系统时,都采用模块化设计。从而方便对实验室空间进行重新布置并对租户造成最小干扰,延长实验设施有效生命周期; 4、园区每一栋实验楼都独立设置动源系统; 5、园区整体呈现“绿谷式”工作空间——即园区内部围合形成一个独立的生态绿地,成为园区整体景观轴; 6、园区已被列为2010年北京市重点建设项目,进入市政府扩大内需重大项目绿色审批通道;

(二)天狮健康产业园 项目位置: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 武清开发区 园区概况 天狮国际健康产业园项目总占 地面积1200亩,总投资近70 亿元人民币。其中,一期:总占 地面积约860亩,总建筑面积达 45万平方米。二期占地约400 亩,总建筑面积近30万平米。 是一个集产品研发、中试孵化、 生产制造、国际物流、国际营销、国际培训、国际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包括集团办公总部大楼和教育培训中心,现代化、信息集成化的生产和物流中心,配备世界一流设备的研发质检中心及生命医学研究中心等。 项目特点: 一、着眼全球发展,扩大产能规模,提升研发质检水平,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基地 现代化厂房、全自动化物流仓储,达到国际化标准 国际化标准的研发中心 精益求精的质检中心 二、项目建设着重考虑环渤海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们将在国家旅游局批准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景点”的基础上,大力建设全球旅游、教育研讨、国际培训、医疗康复等相关基础设施,形成京津之间配套设施完善的第三产业基地。 三、依托天狮集团全球资源及国际健康产业园的建设,抓住环渤海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建设天狮产业集群示范基地。 (三)中谷生命科学医疗器械产业园 项目位置: 产业园位于安徽省宁国市,距宁国市市区 2公里 园区规模: 园区占地6000亩 项目定位:、 中谷生命科学医疗器械产业园是一座集 生产、商务办公、技术化、经销、展会、 学校、医院、金融、生活、生态于一体的 现代城市化工业园区,为医疗科技 企业提供生产、研发、销售一体的 特色创业平台,具有级别高、定位 高、规模大、品种齐、品味高、服 务好的综合优势。 中谷生命科学医疗器械产业园是医 疗科研、专利产品孵化的专业基地。 中谷集团力争将中谷生命科学医疗 器械产业园打造成中国医疗器械集 散地、国际医疗器械研发孵化中心、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和安

昌平区产业转型升级政策 -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附件1: 昌平区产业转型升级政策 (2014年修订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实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把昌平打造成为现代化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的战略目标,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充分发挥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对昌平区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指导和促进产业调整与升级的作用,体现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差异化、阶梯化的支持原则,特制定本政策。 第二条昌平区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由总则、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相关政策、申报程序及附则组成。 第三条本政策适用于在昌平区办理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的企业(房地产企业除外)、驻昌高校、科研机构及其项目。 第四条昌平区产业政策协调办公室及职责。 为确保昌平区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在促进区域发展过程中发挥最大效应,特成立昌平区产业政策协调办公室(设在昌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昌平区产业政策协调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 1 —

1.负责昌平区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的制定、实施、补充和修订; 2.负责根据工作需要组织专家组或责成相关委办局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的调研和评估; 3.负责对申请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支持项目进行初审;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已完成项目开展考评; 4.负责对不当获取专项资金的项目实施已拨付资金的收缴和处理; 5.负责昌平区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五条昌平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一)昌平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资金来源与用途。 昌平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昌平区重点产业发展。由区财政在本级预算中安排,资金规模每年不低于5亿元,原则上从5亿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约3亿元,用于产业结构调整、低端产业退出工作。 昌平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包括突出贡献支持资金和产业发展扶持资金。 1.突出贡献支持资金 突出贡献支持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对昌平区财政收入有突出贡献的企业。 2.产业发展扶持资金 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昌平区产业转型升级,包括:(1)重点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昌平区重点产业的 — 2 —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定位报告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B6a-B6c 地块项目定 位报告 一、项目概况 1、项目暂定名称 北大国际养生文化创意园(二期) 2、建设地点 北京昌平区生命园西路55号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B6a-B6c 地块 3、地块指标 总占地14.6万平米,总建设规模22 万平米,其中,地上17 万平米,地下5 万平米,容积率1.2,绿化率不低于40%,限高48米,局部30 米。该地块土地使用性质为教育科研用地。 二、“北大国际养生文化创意园”整体建设思路 1、“北大国际养生文化创意园”一期(A5a-A5b 地块) 产品设计以类住宅产品为主,产权以全部出售为目的,为公司快速回笼资金。 2、“北大国际养生文化创意园”二期(B6c-B6d 地块) 以创建新型国际老年养生文化园区为主题,同时为培育国内养生养老文化市场提供教育、研究、示范、培训平台。为配合新型老年养生社区建设,增设北大国际小学,北大国际幼儿园,完善整个产业链条。 充分利用项目地块土地资源,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分期实施的“三统一,一分期”方法进行科学化开发建设,为首都建设一处为老年人全方位服务的国际化的老年社区。要建成为规模适当、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先进配套、各项标准达到国际一流并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综合性老年养生社区。并以此为基础,在整合北大优势资源的前提下,将养生、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不断开拓市场,将老年养生社区开发模式化,系统化、连锁化,产业化。 3、北大国际养生文化创意园各地分区

充分利用北大资源集团在全国各地的土地储备资源,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养生文化基地连锁企业,为北大资源集团寻求新的未来发展发展方向,为人们提供新的养生场所和就业机会。 三、北大国际养生文化创意园(二期)建设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可突破土地使用性质对资金的束缚 2、项目建设满足集团资产自持升值及资金平衡需要 四、产品功能划分 该地块划分为养老项目和国际小学2 个部分 1、养老社区(“北大国际养生文化创意园”二期)根据养老社区的功能需要,项目将建设养生养老中心、康复娱乐中心、配套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四大中心功能区,同时建设环境优美的中心绿化区及道路市政工程。 1)养生养老中心 建筑面积共13 万平米,其中家居养生养老用房,建筑面积8 万平米;酒店式公寓养生养老用房,建筑面积5 万平米。 2)康复娱乐中心 建筑面积共1.5 万平米,包括室内体育场馆,温泉康乐中心等,如室内网球馆、羽毛球馆、桌球室、沙弧球、太极球、综合健身恢复器械、水疗中心等。 3)配套服务中心 建筑面积共7.1 万平米。 其中包括: 配套酒店及中西餐厅2 万平米 超市、银行、邮局0.5 万平米 会展中心0.5 万平米 老年大学0.5 万平米 宗教场所0.2 万平米 图书馆0.3 万平米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设计单位: 作品地点: 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北京市政府、国家科技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建设的《批复》,启动北京高科技“248”重大创新工程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现代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被喻为新世纪永远成长的“钻石产业”,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激烈竞争、势在必夺的战略制高点。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建设21世纪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都发展知识经济的对外窗口,是国家级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基地。生命园将以我国863计划生物领域重大项目为主要依托,为在北京地区形成生物领域创新资源的战略整合,提供一个功能齐全的创业平台。 摘要:由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修建性规划在2000年国际开竞标中获第一名,2003年获北京市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第八届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关于原总体规划 1生命细胞概念 设计一个创新网络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与设计一个结构完善,生态功能健全,可持续的景观综合体是一致的。正如一个细胞,因其有完善的结构,使其具有卓越的适应能力,新陈代谢能力及自我繁殖功能一样,一个具有完善格局的景观综合体,具有健康的生态过程和有利于人类创新过程的特质。 基于生命细胞的概念和上述构思来源,本规划有以下四大特征: (1)生态基质:一个可持续的湿地系统 这一湿地系统犹如生命细胞的细胞液和细胞基质,滋育着园区创 新功能体的生长和发育。湿地的水源有三个:一是汇聚园区地表径流;二

是汇集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三是在必要情况下少量引灌上庄水库清水。 湿地系统分为两部分: 第一,外围生活污水处理湿地:这是一条与污水处理温室相结合的线性湿地走廊,环绕整个园区外围边界。来自各个功能体的污水。集中后,引入污水处理温室。后顺地势沿湿地走廊缓慢绕园一周,使之与湿地植物充分接触和降解,最后排入中部湿地。 第二,中部景观和休闲湿地将雨水和处理后的灰水汇集于中部,形成以景观和休闲为主要功能的湿地系统,湿地走廊枝状延伸八周围的建筑群。这里生长着荷花、菖蒲、茨菇等丰富多样的植物和多种生物及鸟类,纵横的栈道穿越其间,成为独特的景观和休闲地。 这个湿地系统构成了一个能自我更新的,可持续的生态基质,成为高技术人员创新思维的源泉。 (2)功能体:高效的创新单元 功能建筑群如同细胞核及胞间体,有完善的结构,高效运作,富于创新能力。功能建筑群在总体分布上以园内环路为界,形成内圈和外圈。内圈建筑呈半岛状延伸入湿地,与中心湿地环境有充分的接触。它们是科技人员相对集中的研发场所以及各类正式和非正式交流场所(酒吧、茶座等)。外圈则以外围绿地为环境,借助于东西两侧的公路复道,可向外直接开口,方便货物出入同时避免对内部研发环境的干扰,因而布局货流集中,科技人员相对较少的实验配套设施、动物饲养场地,植物温室,以及大型集中实验室。 (3)流通网络 犹如细胞的信息及物质联系的通道,生命科学园的物质流通网络主要包括:车流交通,环路加尽端路,人流:车流完全分开的便捷系统;货流:借助东西外围复道,直接进入实验配套建筑;水流:生命环境的载体,分为两部分:一是污水流,实行管道分流排污,将含有害物的污水单独排放集中处理,达标后排八城市下水道。而将部分生活污水排入温室——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再利用作为湿地水源。二是地表径流通过地形改造,取中部之土,堆于四周,汇雨水于低洼之处,形成中部湿地。 (4)边界

生命细胞、景观格局与创新网络

摘要:如同生命一样,大地景观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本研究从细胞理论中获得启示,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规划为例,探讨了高科技园的空间结构和创新网络,强调了生态基质、功能体、流通网络和边界四大空间元素在高科技园规划中的意义,尤其强调了一个可持续生态系统的建立对形成创新环境的重要作用。 Living Cells, Landscape Patterns and Innovation Network --Master Plan for Chong Guan Cun Life Science Park Yu Kongjian 于Zhang Dong (Turen Design Institute, Peki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Abstract: Like an organism, land is a living body. Inspired by the cell theory and using Zhong Guan Cun Life Science Park plann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patial structures and the functions of innovation landscapes: science parks. Four spatial elements are emphasized in the design of science parks: ecological matrix, functioning bodies, flowing network and boundaries. This paper especially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a sustainable eco-system for the design of a science park. 关键词:高科技园,创新网络,景观设计,场地设计science park, innovation network, landscape architecture,site planning 1、引言:生命细胞、景观格局与创新网络 早在17世纪早期,伽俐略就开始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眼睛,并惊奇地发现了美妙的生物显微结构。17世纪中叶,英国实验科学家Robert Hooke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软木塞的几何结构,这些整齐有秩序的壁合结构类同于人类日常感知尺度上的牢房,因而被命名为"牢间"(Cell),即细胞。到了19世纪,显微镜技术的改进使人们对细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经过Theodor Schwann和Mathias Schteiden以及Rudolf Virchow的发展,形成了在生命科学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细胞理论:所有生命,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所构成的,细胞是一个基本的生命单元。每一个细胞包含了生命机体的全部信息。细胞的功能在于它能高效地新陈代谢,自我繁殖,富有适应环境的能力,是生命健康和进化的基本功能单位。同时能与其它细胞协同工作,构成一个具有超凡能力的生命有机体。 结构上,概括地讲,一个典型的生命细胞有以下几方面的构成(图1)。 一是细胞液和细胞基质:它们构成了细胞内部的整体环境,是维持细胞内部功能体存在和高效功能活动的基底。 二是细胞内部的功能体:包括含有染色体和基因的细胞核。在一个良好的细胞环境基质上,它们进行着包括细胞分裂,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化、储存,甚至自我解体的一系列功能,是细胞中最具创造力和能动性的部分。 三是细胞内外流通结构:包括细胞内的微管和微束、胞间连丝,它们是细胞内部各功能体之间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