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练习题
- 格式:docx
- 大小:24.63 KB
- 文档页数:4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一、选择题1.2017年5月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喷气式大型客机0919在上海浦东机场成功首飞,标志中华民族百年的“大飞机梦”终于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0919大型客机从2008年7月研制以来,坚持“自主研制、国际合作、国际标准”技术路线,攻克了100多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
目前,形成了以中国商飞为核心、面向全球的较为完整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
由此可见()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③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④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2.2017年10月13日,以色列表示,由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存在“针对以色列的持续偏见”,它将与美国一道退出该组织。
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表示,“这是联合国大家庭的损失,也是多边主义的损失。
”而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丹尼·达农则表示,“今天是联合国新的一天,这就是歧视以色列的代价。
”这一事例从一个侧面佐证了()①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具体条件为基本前提的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了主体的限制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特定条件和范围④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3.中继卫星被誉为“卫星的卫星”,主要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
我国于2008年开始相继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1、02、03星,建立起中继卫星系统,2016年天链一号04星又挺进浩瀚苍穹,接替01星,助力我国中继卫星系统更新换代。
在刚刚结束的神舟十一号飞船、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中,中继卫星系统首次实现了航天员与地面同步收看《新闻联播》,画面、语音清晰流畅。
还实现了航天员与地面之间首次双向视频通话,进一步提高了天地通话质量。
这表明()①人类探索世界的活动离不开科学仪器的使用②人类探索世界的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③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提高航天员与地面的沟通协同质量是天链一号中继卫星系统价值的重要体现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4.有人说“抢呀抢红包抢出一个红红火火的中国年。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2.“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D.一切从实际出发3.“多一次经历,就多一件本领。
”这说明()A.只要实践就能获得知识和本领B.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出真知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D.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4.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这句话表明()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真理具有客观性④真理是永恒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英国哲人培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
这表明()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验C.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6.“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认识的动力来自实践B.认识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不断发展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7.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发达的。
我国最早用甲骨文记录了超新星的爆发,但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爆发。
《墨经》对所有的几何光学现象都有记载,但没有人问“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往往强调“用”,能管用就好了,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理论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阶段。
这启示我们()A.应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B.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C.应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D.应承认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8.电子的发现并没有推翻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理论,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提出也没有推翻经典力学。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选择题1.“五四运动”是一场由青年学生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是中国青年学生探求人生道路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也助力着今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梦的实现。
材料说明()①青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规律的制约去追求理想的个人生活②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五四精神能指引中国青年学生实现人生的梦想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五四精神的弘扬对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④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五四运动是爱国人士有目的、有意识的爱国行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其安全问题引发关注。
2018年8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极棒2018国际安全极客大赛有两大“重头戏”:一个是聚焦人工智能算法安全的CAAD对抗样本攻防赛,另一个是聚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安全的数据追踪挑战赛。
大赛围绕人工智能安全展开,有利于()①积极回应和解决人工智能使用中的新问题②借助比赛将参赛者的间接经验上升为直接经验③通过比赛检验参赛者的理论设想是否正确④提高人工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3.2018年2月2日,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
空间电磁扰动与地震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该卫星成功发射能获取全球地磁场和电离层环境及其变化信息,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支撑构建全球地磁场和电离层模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地震孕育发展规律。
由此可见()①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事物属性和客观规律的制约②人们在把握规律的前提下能对地震做出准确预测③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推动着人们对地震认识的深化发展④探索规律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2018年7月22日,青岛传来喜讯,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团队试种的包括“海水稻”在内的80多个水稻品种分批成熟。
经测产,这些品种都超出了全世界水稻4.539吨/公顷的平均产量。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训练高效提能[限时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9分)1.2013年9月6日,“蛟龙”号完成了第71次下潜作业。
面对神奇的海底世界,执行下潜任务的地质学家董彦辉返回母船后感慨万分:“身临其境才知道,预想和实际差距很大,我的想象力原来很贫乏。
”这说明①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基础②人的认识具有局限性③亲身实践获得的认识才是可靠的④认识对实践的发展有积极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局限性。
科学家通过乘坐“蛟龙”号深入海底,发现自己对海底的认识与实际差距很大,说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一定时期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人们在实践中发展认识,故①②正确;③错误,别人的实践经验也可以是可靠的,亲身实践获得的认识也可能不正确;④说法错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对实践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答案 A2.(2014·唐山模拟)就销售商品而言,人类经历了货郎挑卖—门市销售—网络销售的变化过程。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实践的目的性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C.实践的社会性D.实践的历史性解析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故D正确。
答案 D3.为了进一步探索月球奥秘,2013年12月初,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届时中国首个月球车也将登陆月球。
中国探月工程的活动体现了实践是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C.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D.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活动解析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探索月球奥秘,故体现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故选B。
A、D选项都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
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下列与这首诗蕴涵哲理相同的是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④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A.①②B.②④C.②D.①②③④解析操千曲、观千剑属于实践活动,晓声、识器意指认识的形成。
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最新考纲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
易混易错点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2.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3.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4.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5.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6.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7.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典型例题【典例1】(2013·广东卷)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
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
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典例2】(2013·重庆卷)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
这表明( )。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典例3 】(2016课标Ⅱ,23,4分)《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
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
”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单项选择题1.“十三五”期间,我国要以侧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将从以往的偏重需求侧调控转为偏重供给侧调控。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是因为()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人的认识源自实践最终要转化为实践③实践具有能动性④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在一次重复前人的实验中,德国物理学家伦琴用黑色硬纸板和锡箔把阴极射线管严密地套封起来,接上高压电源后,他意外地发现前方的荧光屏上出现了微弱的闪光。
经过反复试验,他确信这是一种还未被认识的新射线,取名为“X射线”。
今天,X射线广泛应用于常规透视检查。
X射线的发现过程进一步印证了()①新的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不断相互作用中产生的②获得新的认识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目的③在反复实践中改变客观条件总会使人们发现新的认识④实践中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从而促进认识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民谚有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民谚是主观的人为联系②客观规律支配农事活动③实践是民谚的基础和来源④顺从自然是农业的必然选择A.①④B.①③C.②③ D.②④4.人如果站在月球上,只能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如果用放大2 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
这一事实说明()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②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要求推动实践的发展④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在互联网十分流行的今天,无论是信息流动速度还是信息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测试一、选择题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威廉姆森接受采访时说:“当我回顾所研究过的课题时,重视实践,我感到十分重要。
”以下对实践认识正确的是()①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②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活动③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2.洛克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
他的观点否认了()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2012•四川卷)霍金说:“随着量子力学的发现,我们认识到,由于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去完全精确地预言事件”,“我们的目的只在于表达一套定律,这些定律能使我们在不确定性原理的极限内预言事件。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握本质和规律B.理性认识能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C.人们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D.事物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世界是可知的4.(2012•四川卷)顺应“网络微时代”对“微文化”的需求,某公司设计人员充分发挥智能手机触摸屏的优势,针对当代人内心的童趣及强烈的角色感,成功开发了一款休闲智力游戏,使人们利用零散时间就能顺手玩上几分钟。
目前该游戏的全球下载量超过7亿次,为这家原来仅有12名员工、一度濒临破产的公司在两年间赚进5000万欧元,创造了移动游戏领域的神话。
根据材料,该游戏的成功开发体现了()①认识是适应实践活动需要而产生的②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决定实践水平③认识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2012•浙江卷)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进而认识到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来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告诉我们()①人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②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个逐步展开的过程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先对立后统一④人类终究无法把握无限的自然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6.(2012•重庆卷)科学理论并非一成不变:一旦有了更好的解释,旧理论就需要修正。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一、选择题(每空2 分,共70分)1、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
从根本上讲,这是因为()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②社会实践是变化发展的③客观世界是变化发展的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A.②③B.①③C.①②D.②④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近水知鱼性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转化为谬误。
这主要是因为()A.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真理中包含着谬误D.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征 B.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制约C.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5、唯一两获老舍文学奖的作家宁肯为了写《蒙面之城》,在西藏生活了2年。
他原以为到了西藏肯定能写出不同凡响的作品,但事实却相反。
后经过15年的生活磨砺,才完成了这种超越。
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A.认识具有反复性与上升性B.真理都有条件和范围C.人的认识水平是无限的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6、十六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一事例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7、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的黄旭华,亲自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获得了核潜艇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这说明()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8、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主要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10、右图漫画《望而生畏》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客观对象依赖于我们的主观感知B.意识是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决定和控制客观事物D.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11、在平面内,若直线a⊥c,直线b⊥c,则a∥b;在空间中,若直线a⊥c,直线b⊥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
《哲学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A、蜘蛛结网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C、医生治病D、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2.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对“客观的物质性”应这样理解()A.实践是与主观对立的客观事物 B.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C.实践是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活动 D.实践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3.杜威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
杜威的观点否认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内在矛盾性4.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近的是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B.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5、“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
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6.“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7.过去人们只知道把煤作为燃料,现在则可以通过煤的干馏,从中提取上百种化工产品,用于制作染料、药品、化肥、塑料、合成纤维等,以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
煤的使用价值被不断发现说明()A.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C.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 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8.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可能转化为谬误,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曾下令修建长城去防御敌人,但却没想到制造导弹去攻击敌人。
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实践具有()A. 能动性B. 客观物质性C. 社会历史性D. 直接现实性2.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
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
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下列对实践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有()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③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④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5.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①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6.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牵挂着我们的一生。
然而,只有离乡的人才会想回乡,才会发现故乡故乡愈难回,乡愁便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