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知识探究】:1.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的历史性在于它是有目的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5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6.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
【知识落实】:1.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2.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
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
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胖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蚁人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的制约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遂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
”这一事实说明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C.认识来源于实践,推动实践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4.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是说A .理论对实践有能动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决定作用C .实践比理论更重要 D.理论比实践更重要5.大禹治水,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和“矩”,“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此数所由生也”,“此数”即指勾股定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长沙县第二中学政治组全体教师教学内容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1)真理含义、谬误的含义、真理最基本的属性(2)对同一事物有不同认识的原因。
◇理解(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2)认识具有反复性(3)认识具有无限性(4)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分析(1)分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和“有用就是真理”(2)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真理是反复性和无限性能力目标(1)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2)在讲述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及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知识点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3)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过程与方法“感知——求是——回归”教学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3)通过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教材分析重点真理的客观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难点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学情分析通过学习,学生能把实践和物质、意识概念结合到一起来理解学习用具ppt 导学大课堂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思考:材料包含有哪些认识论的道理?《学习讲义》P117【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理解在实践在追求和发展真理。
【课文导语】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人的正确认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有没有客观真理?人应该如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领会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实践与认识1.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注意】①实践以人为主体,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对象是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物质生产活动)变革社会实践活动(革命和改革、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探索世界规律的科研活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因为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以及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总之,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唯一来源—实践;途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发展推动新的探索和研究;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科学理论虽然正确,但不能作为检验标准。
要把握“唯一”二字。
任何主观标准:如个人的认识、权威观点、多数人的意见、科学理论等,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预习清单1. 实践的含义,特征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3. 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4. 认识的反复性,上升性,无限性引导清单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达到理论(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性。
①实践的构成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们在行动之前就已有了明确的目的,并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记,这也是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所不同的。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4, 真理是客观的(板书)(1) 含义: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真理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符——谬误(2)、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提问:真理是一种认识,但为什么说它是客观的呢?而且是最基本的属性?——因为这里所讲客观性,主要是从真理的内容,也就是其所反映的对象角度来讲的。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学习目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 2分钟)1、知识目标:正确理解掌握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能力目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检验、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践第一,树立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的永恒信念。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在整体感知和把握重点的基础上,整理、记忆基础知识)(一)整体感知:含义实践及其特点特征基本实践活动人的认识来源从何而来实践是认动力识的基础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二)重点知识: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自学整理,并理解记忆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它具有哪些特点?2、如何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自主检测(1)使用说明:自主闭卷完成,时间:10分钟(1-7为A类,8为B类)1、《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认真做好灾害评估和地质地理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等基础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恢复重建工作。
这充分说明了实践活动的()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性 D历史性2、鲁宾逊流落在荒岛上,一心想回陆地,于是他找到了岛上最大的一棵树,制成独木舟,但他一个人无力把它搬入大海。
他制作独木舟的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有无社会性?正确的回答是()A实践活动,但无社会性,因为它是独立的个人活动B不是实践活动,没有社会性,它不过是人的求生本能的表现C是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因为他制作独木舟的工具和技能都是社会赋予的D不是实践活动,因为他已经远离社会,回归自然3、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 实践的历史性B 实践的能动性C 实践的客观性D 实践的主观性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知识准备:
1、真理是客观的、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例题示范:
歪打正着
一天,张飞从曹操处赴宴归来,对刘备吹胡子瞪眼大发雷霆。
孔明问其故,飞答:“都道曹操为人慷慨大方,非也,他是天下第一大小气鬼。
”孔明道:“请将军细说一二。
”飞道:“我
刚到曹营,他二话没说,就对我伸出双手比了个圆圈,我认为他午饭想让我吃烙饼。
我摆了摆手,双臂一伸,要吃拉面。
他又竖起右手拇指,我跟着竖起右手三指,意思是说,一碗不
行要吃三碗。
曹操摇了摇头,又叹了口气,我一抹身回来了。
”孔明听罢大笑:“将军误会了曹操,他刚才是与你打了个哑谜。
”张飞瞪大眼睛看着孔明。
孔明说:“曹操双手画了个圆圈,
意思是我要统一中原。
将军双臂一展,意思是说,请问我的丈八长矛答应不?曹操竖起右手拇指,意思是我乃汉朝大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
将军竖起右手三指,意思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我们众人拾柴火焰高,不怕你!曹操摇了摇头,意思是说,都说张飞绣花粗中有
细,果然名不虚传。
此时,他也误会了将军,这场哑谜以将军的胜利而告终。
”飞听罢,释然,大笑。
点评:(看我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论认为,这个故事,与“做贼心虚”、“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等民颜有异曲同工之妙。
它说明因为人们的立场不同,观点和方
法不同,理解水平和理解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准确的理解,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模拟练习:
猪的回答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
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
声号叫,并且猛烈地反抗起来。
绵羊和奶牛非常讨厌小猪的惨叫,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也没有大呼小叫。
”小猪听了回答说:“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
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仅仅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点评:
智慧分享:
请同学们知识准备中的内容,讲一个趣味案例,供大家分享(先在小组内交流,后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
案例:(看我的——)
专家点评:(1、案例是否符合要求,2、案例是否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3、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典型性,4、案例是否具有可推广性。
)
我是专家,我的点评如下:
本课心得:
1、知识方面:(友情提示:同学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识准备中的内容?)
2、生活方面:(友情提示:同学们是否理解到在人际交往中要多换位思考、多考虑、理解别人的感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