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分子系统演化地理学初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3.91 KB
- 文档页数:2
银杏化石的特征银杏是一种古老的树种,其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约2.5亿年前的三叠纪。
银杏化石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于研究银杏的进化历史和生态学意义十分重大。
形态特征银杏化石的形态特征包括树干、枝条、叶子和果实等部分。
树干化石通常呈现出光滑的表面和明显的环纹,这些环纹可以用来确定树龄。
枝条化石的形态多样,有的呈现出细长的形态,有的则呈现出分枝较多的形态。
银杏叶子的化石比较常见,其形态和现代银杏叶子相似,但是叶脉和叶缘的形态可能有所不同。
银杏果实化石通常呈现出球形或椭圆形,有时候果实的表面也会有纹路。
解剖特征银杏化石的解剖特征可以通过研究化石中的横切面和纵切面来确定。
银杏木材的横切面呈现出明显的放射状结构,这是由于银杏木材中的维管束排列方式与其他树种有所不同。
银杏木材的纵切面则呈现出明显的年轮结构,这些年轮可以用来确定树龄和环境变化。
银杏叶子的纵切面可以显示出叶脉和叶肉的结构,这些结构可以用来研究银杏的生长和代谢过程。
化学特征银杏化石的化学特征可以通过研究其有机质和矿物质组成来确定。
银杏化石中的有机质主要由木质素和纤维素等组成,这些有机质可以用来研究古代植被的组成和分布。
银杏化石中的矿物质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组成,这些矿物质可以用来研究古代环境的物理化学特征。
地理分布银杏化石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包括欧洲、北美、中国等地。
在中国,银杏化石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安徽等地。
银杏化石的分布与银杏现代分布的地理分布有很大的关系,这表明银杏的分布范围在过去2000万年间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生态意义银杏化石的研究对于理解银杏的进化历史和生态学意义十分重要。
银杏化石的存在表明银杏是一种古老的树种,其适应了地球上不同的气候和环境变化。
银杏化石的形态和解剖特征可以用来研究银杏的生长和代谢过程,这对于了解银杏的生态适应性十分重要。
银杏化石的地理分布可以用来研究银杏的分布范围和扩散历史,这对于了解银杏的生态演化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杏属植物的生长发育与DNA 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邹盼红1,邵征绩2,向成丽2,叶媛丽2,刘航2,龙治坚2*(1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园林园艺分院,四川成都611130;2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杏属植物是重要的赏食两用园艺植物。
综述了杏属植物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杏的果实发育及其成分;概述随机DNA 分子标记、目的基因分子标记和功能性分子标记在杏属植物中的应用情况。
同时,从突变体库建立、种质资源创制、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基因表达与鉴定等方面展望后续的研究。
杏属;生长发育;分子标记;研究进展区野杏引种到喀左,温度是引种的主要限制因素。
在相同立地条件下,野杏的相对电导率与温度呈负相关,CAT 、POD 、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均表现出不同的趋势。
徐铭等[7]全面研究“金太阳”为亲本的杏杂交F1代,结果表明F1代存在早熟的变异株,突变选择性偏向于晚熟亲本的正态或偏态分布;F1代的个体中,果实变小、可溶性固形物大部分偏低,但遗传力高,亲本高糖性状遗传给后代的能力强,丰产性较好。
这表明“金太阳”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力较强,可以作为新品种选育的优良亲本,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DNA 标记在杏属植物中的应用2.1随机DNA 分子标记的应用SSR 、ISSR 标记是随机DNA 分子标记类型的主要标记,已经在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图谱构建、种质鉴定等方面[8],杏属植物的遗传研究取得阶段性的进展。
董胜君等[9]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并建立了野杏的SSR-PCR 反应体系,结果表明,影响反应体系最大的因素是DNA 模板浓度,其后依次为引物>dNTP >Mg 2+>Taq 聚合酶;而最优的反应体系包含dNTPs 0.45mmol/L 、Mg 2+2mmol/L 、Taq 酶1.125U 、引物0.125μmol/L 和DNA 模板20ng ,这为野杏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和亲缘关系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斯钦毕力格等[10]利用近缘属的SSR 引物分析杏种质,结果表明,近缘属的SSR 引物在杏中具有较好的通用性,27对SSR 引物在83份杏种质中共扩增出20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7.52个,PIC 值为0.67~0.94,表明所选SSR 引物均为高度多态性引物。
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课题地球的演化教学目标1.理解地质年代的概念2.明确地层和化石对地球演化的意义3.了解地层可以反映的地质环境特点4.怎么样通过化石可以判断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5.掌握不同地质年代出现的重大地理事件6.了解地质时期两次动植物大灭绝事件7.通过本节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对生物演化进程的研究。
2.教学难点: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状况。
教学过程导入:观看地球演化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形象直观的认知地球演化的过程,进一步为这节课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请同学们自由回答问题师:点评同学们的回答,进而引入第一板块的学习:一、地层和化石:师:同学们,地球这46亿年的历史是如何被记录和解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演化,首先进入今天的第一部分:地层和化石。
1.地层概念:是指: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2.化石概念: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师生互动:观察化石师: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地层和化石(播放课件以及展示化石标本,为地球的演化史做铺垫,通过标本的观察,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年代的体验感),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些化石和地层距离我们现在有多久?通过地层和化石,科学家把地球的历史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划分,称为地质年代。
二、地球演化史: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的表格,对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地质时期海陆变迁地壳运动生物进化关键事件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师:对不同的地质时期的的特点进行讲解,归纳不同地质时期的特点及重大地理事件。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不同的地质年代有着怎样的特征:(一)前寒武纪(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太古宙特征:海陆变迁:地球是一片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剧烈,火山频繁,经常出现烟雾满天的景象生命演化:早期没有生命;中期出现最原始的生命(蓝藻)关键事件: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铁、镍、铬)元古宙特征:海陆变迁:早期陆地位置仍被海洋占据,晚期出现若干大片陆地地壳运动:剧烈生命演化:除单细胞生物外,还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
《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本节内容以时间为轴,描述了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壳活动、海陆分布、气候特征和生物进化过程。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内容是针对地球演化过程的,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生物的进化过程作为主线,将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壳活动、海陆分布和气候特征作为环境背景,结合地质年代表对地球演化过程进行描述。
教材在本节的开端就向学生展示了两种古老的生物化石,告诉学生地球上的生物存在进化现象。
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等基本知识的了解,学生能够熟悉研究地球演化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地质年代表中的宙、代、纪为不同等级的时间刻度,大致描述了地球46亿年来的演化过程。
教材通过提供显生宙中“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生物复原图,将地球演化过程展示得更加生动、详细。
本节篇尾的活动,突出了地质时期气候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弥补了前文对自然环境中气候因素描述不够详细的问题。
并且本节篇尾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地球演化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丰富,乐于接受感兴趣的知识;喜欢思考,乐于探究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
他们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和地理素养,但对自然地理知识还不是很熟悉,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他们对地球演化过程很多内容缺乏知识储备。
学生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同学的研学和有趣的地质事件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拿出一些地质事件来让他们思考,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课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去野外地质考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层的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3)通过对生物演化进程的研究,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对核心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案例,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知道各地质年代的划分及代表的动植物。
专题01 宇宙中的地球考点03 地球的历史读下面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有关地壳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①是重要的成煤时期B.①地层中有海生藻类植物化石C.①末期恐龙灭绝D.①现代地球基本面貌形成2.①时期出现的生物有()①鱼类①恐龙①蕨类植物①哺乳动物①被子植物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答案】1.B 2.A【解析】1.①为冥古宙,重要的成煤时期主要为古生代和中生代,A错误;①为元古宙,海生藻类繁盛,B 正确;①为古生代,恐龙灭绝主要在中生代末期,C错误;①为中生代,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在新生代,D错误。
故选B。
2.①时期为中生代,开始出现了恐龙、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因此①、①、①符合题意;鱼类出现在古生代,①不符合题意;蕨类植物出现在古生代,①不符合题意,因此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北京市门头沟区灰峪村被称为“化石村”。
在一次学生科学体验活动中,同学们在村后山坡的页岩地层中采集到了轮叶化石(下图)。
专家说,轮叶是古生代晚期的蕨类植物。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A.雪山B.湖泊C.深海D.沙漠4.古生代晚期的地层中还可能发现()A.鸟类化石B.野生水稻C.恐龙化石D.煤炭资源【答案】3.B 4.D【解析】3.根据材料可知,轮叶化石中的轮叶是古生代晚期的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喜欢湿润、阴凉、温暖的生长环境。
它的生长离不开水分,耐旱性极差,多是生长在森林下层的阴暗而潮湿的环境里,耐旱品种极少。
因此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湖泊,适宜蕨类植物生长,B选项正确。
雪山、深海、沙漠不适宜蕨类植物生长,A、C、D选项错误。
故选B。
4.鸟类属于陆生的脊椎动物,主要出现在中生代,A选项错误。
野生水稻属于被子植物,出现在新生代,B选项错误。
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主要出现在中生代,C选项错误。
我国的主要成煤时期是晚古生代,因此在古生代晚期的地层中可以发现煤炭资源,D选项正确。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与素养1.了解地球的早期演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对地球的整个地质历史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培养区域认知能力,达到水平1的要求。
2.能够运用地质年代表和其他相关资料,用文字或语言简要地说出地球演化的时空变化过程,获得对地球演化整体上的认识,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达到水平2的要求。
3.了解各个地质年代的特点,并认识到每个地质年代所形成的矿产、植被和生物演化等对现今人类的影响,理解地层与化石研究对地球历史认识的主要作用,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达到水平2的要求。
4.学会利用网络搜集地层、化石的图片及微视频,地球演化过程的微视频,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生物复原图,解说地球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达到水平1的要求。
情境与问题《侏罗纪公园》是一部1993年的科幻冒险电影。
影片中,将已绝迹的史前庞然大物-恐龙复生,使整个努布拉岛成为恐龙的乐园。
影片中的恐龙这种物种主要出现在地质历史上的哪个时代?距今约多少年?恐龙在地球上早已灭绝了,我们人类是如何认识这种早期的爬行动物以及其生活的古地理环境的?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地质科学中,时空框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时间框架的代表是地质年代表,地球演化是指地质年代的更替过程,包括距今年份、地球基本面貌、地壳运动情况、古生物情况等。
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需要建立相应地质年代地球表面的自然图景和不同地质年代之间的关系,即一种宏观视角下的时空组合。
基于地球演化,引导学生在描述中突出各个年代的特征,注重动态发展的内容以及年代间的转变,最终获得对地球演化整体上的认识。
重点1.了解地层的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难点能结合地质年代表,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电影《侏罗纪公园》片段。
首页]|[概述和特性]|[育苗技术]|[种植园的营造和管理]|[嫁接、整形与修剪]|[病害防治]|[贮藏与加工]|[实用技术]|1.银杏的概述2.银杏的特性一.起源和演变二.地理分布与栽培历史三.银杏的利用价值四.银杏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一、起源和演化银杏的祖先,可追溯至亿万年以前。
银杏起源和分布在我国浙江西天目山的狭小山谷。
森沃德(Seward,1936)认为“中国即使不是银杏目前的产地,也是最后的天然产地”。
据化石资料,地球上原始的陆生植物——裸蕨纲出现于4亿多年以前的古生代志留纪末期。
蕨类植物从泥盆纪初兴起至3亿多年以前的石炭纪,已在炎热湿润地区形成森林。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以种子繁殖的裸子植物——种子蕨和亚松柏类。
但它们很快衰败,代之以更适应陆地环境的银杏类、松柏类以及其他裸子植物的发展。
美国发现的石炭纪化石,记载的二歧叶属(Dichophyllum)可作为银杏类植物最古老的代表,因为它的营养枝和木质部与银杏目相似。
比较可靠的银杏类化石为早二迭纪的毛状叶属(Trichopitys),该属植物的叶比二歧叶属细长,种子(胚珠)着生在出自叶腋的分枝上。
在二迭纪出现的楔拜拉属(Sphenobaiera)化石无明显的叶柄,和银杏不同。
至晚三迭纪,出现似银杏属(ginkgoites)、拜拉属(baiera)、准银杏属(ginkgodium)等,这些属曾在地球上广泛分布,并和现代银杏很相似。
据近50年来发现的化石表明,银杏目植物在我国云南、四川、新疆、内蒙古、河北以及德国的法兰克福、南美的福克兰群岛、甫非、澳大利亚和欧洲大陆都有分布。
在中生代除银杏属(ginkgoL.)外,银杏目中至少还有14个属。
在中生代侏罗纪是银杳目发展的全盛时期,当时银杏属中有20多个种。
从化石分析,也可以看到叶的演化规律:楔银杏(ginkgodigitata)和西伯利亚银杏(ginkgosibirca)的叶为楔形,掌状深裂,可代表中生代早期,拉拉米银杏(ginkgolaramiensis)的叶呈楔形,不分裂或二裂,是中生代晚期的代表,代表新生代早期的为铁线蕨银杏(ginkgo a—diantoides),它的叶为肾形,不分裂或二裂。
徐州市种子植物区系和系统发育分析
高艺珂;姜修晨;吴林璇;王诗雨;李贺
【期刊名称】《环境生态学》
【年(卷),期】2024(6)2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体现,本研究通过数据的收集、调查和整理建立了徐州市的种子植物数据库,以此为基础研究徐州市种子植物的区系性质和多样性;将徐州市植被划分成为不同的地理单元,并构建了含有847个物种的系统发育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显示,徐州地区植物属的区系类型共有15个,植物区系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系统发育研究表明,徐州的铜山区、邳州市、新沂市植物的系统发育多样性较大,鼓楼区、泉山区等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市区植物多样性较小;本研究把植物区系地理学与系统发育区系学相结合来研究徐州地区的种子植物,不仅探明了徐州植物的区系组成,也通过谱系分析探究了徐州种子植物的进化历史,为徐州地区的植被保护以及植物引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页数】7页(P52-58)
【作者】高艺珂;姜修晨;吴林璇;王诗雨;李贺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8.2
【相关文献】
1.徐州市种子植物区系成分研究
2.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定量化研究——Ⅰ区域性种子植物区系研究实用程序工作原理(QX—系列程序)
3.南岳衡山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及代表类群特征分析——南岳衡山植物区系(一)
4.南岳衡山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分析——南岳衡山植物区系研究(二)
5.南岳衡山种子植物区系中单(寡)种属特征分析——南岳衡山植物区系研究(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