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步法训练的问答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7
太极拳健身50问太极拳健身50问这些问题都直接来源于太极拳的实践当中,主要以健身为目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家们对这些问题都做了详尽的解析。
我们把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摘录出来,并请专家们进行补充、修订,收编于此。
全部解答通俗易懂,切中实际,力戒繁奥,对太极拳健身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练太极拳选择什么式子好?太极拳的流派很多,通常所说的陈、杨、武、吴、孙等式是流传较广,比较著名,练习人数比较多的几种流派。
每种流派的太极拳又有很多的套路,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有拳术套路,还有器械套路。
这给广大群众练习太极拳提供了比较大的选择余地,能充分适合各种情况的人选择,可以说,这些太极拳的流派套路都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但就每个人的情况来说,选择上也有些讲究。
基本上可以参考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
每种太极拳虽然在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上有很大的相通性,但也有很明显的区别,有些地方区别还很大,特别是在风格上。
在开始练习前,建议大家可以先看一看各种太极拳的套路,你喜欢了一种风格,你就有兴趣练,练了才有兴趣坚持下去,因为太极拳健身不仅是个体力活动,还是一个享受、审美、对自我身体感觉的综合性的过程,甚至还有文化心理上的感受问题。
你越喜欢,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不是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你的健身效果就会更好。
太极拳讲的就是“身心合一”。
第二,要结合你的学习条件。
比如说,有没有老师?有哪个流派太极拳的老师?你喜欢一种太极拳,开始还要有老师来教。
如果你有条件跟随一个好的老师学,对太极拳入门和提高非常重要。
所以建议大家,如果身边有一位非常好的老师,也可以先跟随他学习。
第三,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
你的体能情况如何?体质弱一些的,可以选杨式、吴式等,体能充沛一些的,可以选练陈式、赵堡等。
第四,在套路上,开始练习时,要选择比较简单的。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各太极拳流派几乎都有自己的简化套路,当然更多的是传统套路。
开始学习,最好先由简单套路入手,先把一些典型动作学会。
太极拳500问1.练太极拳为什么不能自专自用?答:自专自用就是不学习别人的先进,仅凭自己有限的理解水平,固执的去看别人和自己,导致到情不通,理不通。
2,练太极拳为什么不能专求力和专求重?答:专求力会导致圆转不活,专求重会导致凝滞不灵。
3,练太极拳是否可用力?答:要用意不用力.4,劲和力怎样别?答:全身肢的筋皮;肉骨;松开;伸拔;拉长而产生的弹簧劲就是掤劲,它在柔时有弹性,在刚时有韧劲。
而力是鼓劲的,努责的,强为的,滞重的。
也是人类在自然生活中,举重拿重物而养成的固有的力。
5,力和劲的内在质量怎样分别?答:劲是有弹性和韧性的,是在练拳中有方向又无方向的。
劲可以随着动作的变化而改变方向的,而力,除是努责,鼓劲的拙力僵劲外,它在运动作中是不会改变方向的。
6,力如果使过大对人体有没有危害?答:因为是努责强为的力,使力过大,超过自身的限度,会伤及自身。
7,掤劲在太级拳中站什么位置?答:掤劲以内意贯注即是内劲,它是太极拳的总劲,总纲,是练太极拳的核心,是统帅。
8,掤劲在练太级拳中充分展现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答:练拳者的精神充沛不充沛,内在的意气动荡不动荡,都跟掤劲有着极大的关系。
9,有了掤劲,练太级拳能发挥些什么?答:有了掤劲,两膊才能相系,两腿才能自然相随,太极拳的威力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10,有了掤劲,如果进行推手运动能发挥什么?答:有了掤劲,如果进行推手较技,就会叫他即来他不的不来,挥之他去他不的不去的主动地位。
11,练拳有句话叫着什么可有,什么不可丢?答:练拳时僵劲拙力不可有,掤劲时刻不可丢。
12,练拳者在身法上应注意什么?答:不可挺胸,收腹,突臀,耸肩和哈腰驼背。
13,练拳不注意身法会造成什么后果?答:会导致气滞不通,甚至气血逆上,全身拘谨,意气不能回归丹田,双脚似浮萍草,飘而无定。
14,练拳时全身肢应当做些什么?答:要全身放松,立身中正,脊柱竖直,松腰,敛臀,圆档,开胯,保持中正不偏,不倚,虚心实腹,上虚下实等。
杨禹廷先生太极拳问答☀做最好的中国太极文化推广平台杨禹廷先生太极拳问答一、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练太极拳有什么好处?答: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多年来就在人民群众中间流传,它是我国武术运动中的重要拳种,它不仅具有强健身体,自卫防身作用,而且有防治疾病和延年益寿的医疗价值。
太极拳运动从外形上有“松、柔、圆、缓、匀”等特点。
它要求动作要安稳舒展、轻松柔和、连绵不断,既要是肢体关节、肌肉依照一定程序节节的轮换进行运动,又要达到全身活动的完整与协调,因而练者周身内外都能获得良好的休整与锻炼。
太极拳对心理内在要求“心理安静”“精神集中”、“以意识引导动作”,因此它可以消除人们在日常劳动中的紧张与疲劳,达到身心双修。
又可以养成“习静”的习惯,培养人们沉着、耐久、坚毅、机智等优良品质。
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呼吸深长”,久练可以增大肺活量,调养气息,达到养生目的。
近年来,许多卫生医疗部门经过研究,证明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
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新陈代谢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
二、太极拳适合哪些人锻炼?答:太极拳是以柔为主、刚柔相济的拳术,不仅在技击方面有其特长,而且在锻炼身体、增强身心健康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因此,它不仅适合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健康人进行锻炼,而且经过医学界的证明它更适合于体弱有病的人进行锻炼。
近年来不少的医院,疗养院采用太极拳作为体疗项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从我们亲自教拳与学拳的具体事例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为数不少的慢性病患者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病情好转或恢复了健康,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特别是一般脑力劳动者,如能经常的坚持太极拳锻炼,对恢复脑力、增进新生力量有显著效果。
所以,太极拳是适合于不同的年龄、职业、体质和文化修养的人进行锻炼的一种良好的群众性体育运动。
三、这套太极拳早年的练法是怎样的?现在做了那些改革?答:这套太极拳原来共有81式(早年没有上步措捶、上步措掌两式的名称,但此二式的手法却包含在弯弓射虎后的两个揽雀尾之中)。
太极拳的基本步法-回复太极拳是中国民间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拳法和丰富的内涵使其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太极拳的基本步法是学习和实践太极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逐步介绍太极拳的基本步法,让读者对如何正确地演练太极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一步:站立和放松太极拳的基本步法始于正确的站姿。
站立时,双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脚尖稍微向外倾斜。
双膝微曲,身体重心放在两腿之间。
腰部放松自然,脊柱要竖直伸展,头部稍微抬起,鼻息轻微呼吸。
此时需要专注于身体的每个部位,感受自己的身体和呼吸。
第二步:蓄势和转移重心太极拳的步法强调重心的转移和身体的协调。
将重心移至一侧脚上,然后慢慢转移到另一只脚上。
在转移重心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腰胯的灵活和平稳的呼吸。
此时要保持平稳的呼吸和放松的状态,准备进入下一步。
第三步:移动和平衡太极拳的基本步法是以圆形的方式进行移动。
双脚的移动是从前向后或从后向前进行的。
在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脚步的平衡和稳定。
脚跟先着地,然后脚尖着地。
移动时,上半身要保持稳定,注意身体的均衡和协调。
第四步:慢慢推手太极拳中的推手是太极拳实战技巧的一部分,也是锻炼身体和建立触觉的重要手段。
与伙伴进行推手练习时,要慢慢进行,通过轻微的接触感来感受对方的动作和力量。
在推手练习中,需要保持身体的放松和呼吸的平稳。
通过推手练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力学原理和应对技巧。
第五步:修炼太极拳套路太极拳套路是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环节。
套路是一系列太极拳动作的组合,通过带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练习太极拳的技法和身体的协调性。
在练习套路时,需要注意动作的准确性、连贯性和流畅性。
同时要保持身体的放松和呼吸的平稳,力求做到动作与呼吸的统一。
第六步:修身养性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能的练习,更是一种修炼身心的方法,强调内外的统一。
在太极拳的实践中,要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优雅的姿态。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使身心得到放松和平衡,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和人际关系。
太极拳问答100条:四、内功要领(上)内功要领四、内功要领。
51、什么是太极拳的内功要领?答:气功讲究三调:调身、调息、调心,太极拳亦然,不过太极拳的“调息”是自然呼吸,练拳时不着急于呼吸,但久练必有调息之妙,太极拳的“调身”正如上述各种身法要领,是在动态中调身,比一般气功要复杂,然而,能调身只可做到“形似”要达到“神似”进入高级境界,必须“调心”,这就是太极拳内功要领。
太极拳的内功要领,概括地说,就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从而达到“聚气凝神,形神统一”的地步,就身而言,则是实现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的过程。
52、什么是太极拳的“意”?答:意既意念、意识,是人脑的功能,太极拳之意,特别强调心静用意,心与意有何区别?心为意识的全体,意就是由这个全体发出的信息,心要静,即思想集中,排除杂念,用意即以意识指导动作,意动行随。
那么少林拳的动作或常人的其他动作,都是意识为指导的,这又与太极拳有何不同呢?原来太极拳的用意不是简单的有一个目的和命令,而是在整个动作的过程中都是由意识领着躯体进行的,比如举手,不光想着要举,而是从动作开始就用意识领着手,似乎逐渐排开某种无形的阻力,或者逐渐让开某种无形的推力,即便举到位了,应该挨方向了,这时意识仍应保持那种阻力或推力的存在,只不过方向改变遂指挥手臂向新的方向移动,这叫“劲断意不断”,实际上劲也没有断,这种意识指导动作,显然不能靠肌肉的突然收缩来实现,所以强调“用意不用力”,而且动作要慢。
然而,用意不是看意,意识不能特别强,意在有无之间,练到高级阶段,又能将用意溶于无意之中,所谓“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这要在练拳中细心体会。
53、什么是太极拳的“气”?答:气是中国古典哲学和医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按气功学的解释,它包括得之父母的先天之气(源气)和得之水谷与呼吸的后天之气(宗气)现代科学已重视对气的研究,太极拳强调“气沉丹田”“气遍全身”“中气贯顶”正说明气是运行于人体,维持人的生命,祛病延年,提高人体机能的重要媒介,气顺则体舒,体滞则疾生,虽然对气的本质仍然缺乏深刻认识,但是通过练拳可以感到气的存在,例如指尖麻、胀、腹内“咕咕”作响,皮肤如虫爬状等等,最主要感觉还是全身的充实圆满和动作的协调顺遂,久练会有气敛入骨之感。
太极拳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太极拳的发源地是哪里?A. 北京B. 上海C. 河南D. 河北答案:C2. 太极拳的流派中,以下哪个不是传统流派?A. 陈式B. 杨式C. 吴式D. 长拳答案:D3. 太极拳的练习中,以下哪个动作不属于基本动作?A. 起势B. 云手C. 马步D. 跳跃答案:D4. 太极拳的练习中,以下哪个呼吸方式是错误的?A. 深长呼吸B. 呼吸与动作协调C. 憋气D. 呼吸自然答案:C5. 太极拳的练习中,以下哪个要素不是太极拳的基本原则?A. 松静自然B. 圆活连贯C. 刚柔相济D. 快速有力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太极拳的练习中,强调“意、气、形”三者合一,其中“意”指的是________。
答案:意念2. 太极拳的练习中,讲究“以柔克刚”,其核心思想是________。
答案:以柔制刚3. 太极拳的练习中,动作要________,以达到内外协调。
答案:缓慢柔和4. 太极拳的练习中,呼吸要________,与动作相配合。
答案:深长均匀5. 太极拳的练习中,动作要________,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答案:稳定协调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太极拳的练习对身体健康有哪些好处?答案:太极拳的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心血管健康,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提高睡眠质量。
2. 太极拳的练习中,如何做到“内外合一”?答案: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要做到“内外合一”,需要通过意念引导动作,使呼吸、动作和意念三者协调一致,达到内外和谐统一的状态。
3. 太极拳的练习中,如何正确地进行呼吸?答案: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正确的呼吸方法是采用腹式呼吸,即吸气时腹部膨胀,呼气时腹部收缩,呼吸要深长、均匀、自然,与动作的开合、升降相配合。
4. 太极拳的练习中,如何避免运动伤害?答案:在太极拳的练习中,避免运动伤害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练习场地,确保地面平整、无障碍物;其次,要穿着舒适的运动服装和鞋子;再次,要按照正确的动作要领进行练习,避免用力过猛或动作不规范;最后,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当调整练习强度和时间。
史上最全的太极拳问答1、问:晚上练太极拳,对身体的利与弊?答:人体的气血运行状态是子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开始启动)午时(中午11点到13点)开始收敛,到了我们现在晚间也就是7点之后身体处于一个休息的状态,运动强度要轻,微微疲劳即可,不可以大汗淋漓,不然会影响身体的气血恢复。
晚上练太极把握好运动强度可以改善身体循环,运动强度过大则会透支身体,每个人要找好自己的度。
2、问:太极拳可以实战吗?答:太极拳可以实战,任何拳都可以实战,但不是任何练习的人都可以实战,不要弄混了概念,大部分爱好者是无法实战的,少部分专业运动员可以擂台实战,极少部分上过战场等特殊搏斗场合的人可以进行生死实战,你可以对比自己属于哪类人群来判断自己是否可以实战。
3、问:膝关节疼痛,能不能继续再练太极拳了,腰椎间盘突出,还没完全恢复,能不能再练太极拳了,练太极拳能治好膝关节疼痛吗,练太极拳能治好腰椎间盘突出吗?答:膝关节疼痛,不建议再继续练太极拳,腰椎间盘突出没有完全恢复也不建议练太极拳,先把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再练太极不迟。
练太极可以治疗和缓解这些症状,前提是你要会练习,不会练习的人会造成更加严重的运动伤害,建议先去正规医院做恢复治疗。
4、问:无极生太极。
什么是无极?答:无极就是维持整个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用现在的话来说无极就是营养,无土栽培里的营养液,有了这个东西种子才能够发芽生长。
从太极拳角度来说,无极就是恢复身体本能的基础前提,肌肉、骨骼、脏腑、皮肤的基础状态,只有这些基础状态恢复到正常水平,太极拳才具备不断进步的前提。
5、问:丹田内转和腹、腰肌有什么关联?是同时还是先后运转?答:丹田分为上中下三个丹田,人体是一个大的丹田,所谓丹田内转并不是只是下丹田的内转,更不是腹肌、腰肌先后转的问题,太极拳的要求是一动无有不动,转动是同时并发的。
丹田内转的真实含义就是身体整劲形成之后,可以通过任何一个部位的运动带动身体其他部分一起运动,所谓的内指的是身体从皮肤到肌肉到筋膜到内脏到骨骼的所有部分,这些部分一起转就是一动无有不动。
关于步法训练的问答
作者:关振军 来源:《吴式太极拳》2010年第2期
◆ 广东张先生2009年12月29日问:
最近看了您发表在《吴式太极拳》会刊上的《吴式太极拳的
特点及练法》一文,文中练法部分“移步六拍下盘功”,说到第
四拍,前脚放平时,重心不前移。这个方法是否同样应用于套路
练习?我觉得前脚应随重心前移而逐渐放平直至落实,是否妥
当?
● 关振军老师答:
附:移步(迈一步)六拍下盘功
练出下盘功夫是学好吴式太极拳的基础。太极拳动作“进退
须有转换,往返须有折叠”。脚下动作“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
丝”。抬脚迈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要从走步练起。跟我练
拳第一关就是走步。每进一步,左右脚交换一次前后位置,必须
严格地按六拍进行。如从左弓步变为右弓步:第一拍轻提右脚,
使脚跟离地约两三公分;第二拍像抽丝一样,右腿向前运行,使
两膝相贴;第三拍轻轻地迈出右脚,脚跟着地不着力;第四拍松
肩沉胯,右脚放平,身体重心不能前移,此动最难,有人初练时,
左腿都会打哆嗦;第五拍屈右膝重心前移;第六拍右脚下踩,左
脚后蹬,形成右弓步。这就是迈步如猫行的具体练法。这样练步,
腿劲增长很快。更重要的是能克服“跳坑”等毛病,为今后推手
技击的铲劲打下基础。这样练下盘功夫,学员们反映非常之好。
我明确地告诉你,在练套路和推手时都要坚持这种步法。在
旧时武术界有句谚语:“宁传十手,不传一口。”老师不会把关
键技术的理法轻易地讲给学生,我今天是反其道而行之。我教拳
时一定要把拳理讲透彻,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
样练拳才会有体悟,进而又有心悟,功夫才易于上身。
为什么必须坚持这种步法训练呢?
一、增强大腿前节之力量,为“四两拨千斤”打下坚实的基
础。
你在2010年2月11日来短信息说,已经严格地按照我的要
求去做了,而且感觉到进步很大,同门同仁也说你的拳架有了很
大改进。你经过了两个多月的练习,想必是腿劲已有很明显的增
长,并已越过疼痛期了,应该是已进入了迈步轻松自由的阶段。
关于大腿前节力量锻炼的重要性,在太极拳谱中有详细的论
述。清代李亦畲太极拳论说,大腿前节有力是“四两拨千斤”的
基石。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不是空话,是要有充分条件的,
李亦畲把“四两拨千斤”的条件分为九层功夫。(见《太极拳谱》
第69页)
“能引进落空,(才)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就)
不能四两拨千斤”。
1.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
2.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
3.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
4.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
5.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
6.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
7.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
8.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
9.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
下沉。
这九层功夫最后落实到“两股”前节有力。
运用的要义是:劲起于腿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主宰在
腰,运动在两肩。(如无两股前节有力之基础,便不能做到松开
两肩,气向下沉。)
这样与人交手,则“触之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
空,四两拨千斤。”经过实践证明,一(移)步六拍的步法是锻
炼大腿前节力量的最好的方法之一。没有经过这个基础训练的
人,就不可能有高超的太极技击拳术。
二、关于太极拳的抛击、拔根与铲劲训练。太极拳技击的特
点之一是抛击,把对方拔了根之后而扔出去。传说当年杨露禅在
京城与人比武时让人在场子边上架起绳网,击打之时把人扔到网
中,以免摔伤。就像是铲土机,把土石铲起来,再装到车上一样。
我习惯地把这种拔对方的根,拿了起来再击出去的一连串动作形
成的劲路叫做“铲劲”。形成“铲劲”的关键一环,就是一步六
拍之第四拍。向前进,前脚迈出,身体保持重心不向前移,而先
向下降,把脚放平之后,再屈膝弓步重心前移。这时攻击对方,
作用到对方身上的劲力,就能把对方的根拔断掀起,抛击而扔出
去。
正如《武谱》所云:“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
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见《太极
拳谱》P50)你自己用两种迈步方法多做几次实验,便可体会出
其中的奥妙来。
用我讲的方法,在套路中搂膝拗步可把对方击出,四角穿梭
可把对方打出几米远,搬拦棰也能把对方打起来飞出去。这是因
为此种步法,形成的身体运动轨迹是一个下弧形。按力学原理,
这种运动有利于把对方铲起。你有兴趣可读一下我的《关于裆在
下弧的讨论》,首发在“培生太极文化”网上,《吴式太极拳》
(会刊)2008年第二期也转载了此文。
三、开胯,预防股骨头疾病。
近年各地冒出了不少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专科医院,电视上广
告频传。可见这种疾病大有蔓延之趋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患
上这种十分讨厌的疾病呢?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坐姿增
多,髋关节用力的动作减少,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国传统
医学的观念认为,人的器官,“用之则兴,不用则废”。大腿股
骨及胯关节,运动减少,不大用力,气血对其的供应自然就会减
少,久而久之其功能减退,其组织就会衰败,恶病就产生了。
太极拳一步六拍的练法,行进时前脚放平时,身体重心下降
而不前移,这时后腿之髋关节处要承担全身体重,会产生疼痛之
感,股骨头及胯骨臼窝周围的骨膜、筋腱、肌肉、血管都会抻拉,
紧张工作。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它的功能增大,长了劲,各种运
动都能轻松自如,无疼痛感了。武术上把这个过程叫做“开胯”。
因胯的运动量增多增大,人体的气血就会增大供应,气血充
足,经络畅通。器官健壮,自然无病。西医上的名词叫营养功能
和代谢功能加强了,病自然也就少了。
所以说打太极拳采用一步六拍的步法不仅技击上有妙用,而
且能预防难以治疗的股骨头疾病。
除了上述三点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这种步法有利于太极
拳的“沉气”训练。因“沉气”是个全面综合的问题,限于篇幅,
这次就不细谈了,以后有机会再专题讲述。
以上几个方面,从健身功效和技击作用来看,此种步法之训
练,乃是太极功夫上身的基石,舍此便无法真正进入太极拳之门
庭,更不用说登峰造极了。
你所说的,在盘拳进步时“前脚应随重心前移而逐渐放平至
落实”。这是目前多数人打拳时采用的移步方式,对于只求活动
活动身体,并不追求太极功夫的人来说是无可厚非的。这样打拳,
打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有功夫上身。他们脚下无根,
与人一接上手气就上浮,上重下轻,身体乱晃。不用别人打他,
他自己都站不稳,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不可胜数。从训练太极
功夫的角度来看,你所说的行步法是错误的,此乃盘拳的大忌之
一。太极拳界的老拳师有句行话,把这种错误的行步方法叫做“跳
坑”。你这种行步之法比我教的一步六拍之法要省劲,不费力,
又无腿疼之苦。然而这种步法,极易产生重心前倾,练不出“沉
气、开胯 、铲劲,大腿前节有力,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来,练
到终极也不会有什么功夫。对于一般普通的太极拳健身者,我们
不必苛求他们严格地按照什么规矩练拳,他们能够做到天天活动
身体,又能愉悦心情也就算达到健身的目的了。
当然,他们之中若有人能按照我所讲的步法要诀去修炼,其
健身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这种步法训练,初学时是很吃力的,开始走步时腿疼难忍,
即使有老师监督,初学者也很难把要领做到位。我从上世纪六十
年代初学太极拳,经过二十多年,到了八十年代中才悟出此种步
法训练的奥妙,从而下苦功夫练习。那时北京紫竹院公园长河上
还没有永久性的钢筋水泥桥,只有一座临时性的铁板桥,人们走
在桥上会发出当当的响声。我早上在公园还没进人时,先到这座
桥上练步。铁板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前脚下落时,重心稍有前
移,脚上有一点力,桥上便发出声音,那就得纠正从新来做。我
最后练到走过铁板桥一丁点声音都没有。拳友们赞叹开玩笑说,
“你都能当贼了”。直到那时候我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运劲如
抽丝,迈步如猫行。”
旧时,对于这些练功中的关键方法是秘传给得意弟子的,叫
做“法不传六耳”,老师要择徒一对一地暗中口传。现在我把秘
诀都公开了。不知你注意到没有,我在文章中特别强调说,我给
大家讲的是“吴式太极拳”功夫上身的几个要诀,不是一般地讲
授套路动作。要诀公开了,其好处是便于传播,但也有不利的一
面。因为人们得来的太容易了,就不重视了,就拿它不当一回事
了,有些人只是看看,知道一下而已,并不认真地去做。轻易得
来的东西,也会不知珍惜。
你若真想在太极功夫上有所造诣,那就踏踏实实、一丝不苟
地按照我教的方法去练,坚持数年必然有所成就。
本主题已在 2011-2-1 13:55:23 被 jssqwd 修改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