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虎森+演化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比较共23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40 MB
- 文档页数:23
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比较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藤田(Fujita)[1]、克鲁格曼(Krugman)、维纳布斯(Venables) 和蒲格(Puga) 等以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以下简称D-S模型) 为基础,用不完全竞争、报酬递增和市场外部性(亦称金钱外部性)等理念构建新的经济地理模型,掀起了一场“新经济地理学”革命。
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被联合国、世界银行、WTO以及各国政府广泛用于指导贸易和发展政策与实践。
对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过程,国内已有学者陆续进行过系统介绍[7~14]。
也有学者开始结合中国的案例展开新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15~19]。
但是,由于涉及非线性演化和复杂的数学演算,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相比,新经济地理学展示出较多的理论难点;此外,经济学与地理学界的门户之隔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有关学术讨论和沟通的不便甚至误解。
一些观点对新经济地理学的某些理论缺陷从各个不同视角展开了批判[20~22],还有一些观点则强调在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间存在根本对立[23,24]。
为了增进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解和研究,近年来,杨开忠教授连续几年邀请作为新经济地理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藤田(Fujita)教授在北京大学面向全国举办新经济地理学研讨讲座,北京大学及其他高校的许多青年教师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积极参加,密切跟踪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前沿。
本文拟对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进行比较,对一些重大理论假设、研究方法与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力求通过讨论廓清对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异同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基础阐述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期推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以及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领域的学术交流。
1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要理解新经济地理学,首先必须弄清楚它的理论渊源。
新经济地理学革命其实是报酬递增理论革命的最新发展及其在经济地理学领域的传播和扩散。
第一章导言第一节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一.区域概念的理解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至今尚未有明确的定义,最早的经济学角度的区域概念出自《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拟定的提纲》——“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区域。
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目前,影响较大的有关区域的定义是由胡佛提出的——“为了叙述、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视为客观实体来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根据内部经济活动同质性或功能同一性加以划分”。
胡佛指出:“把区域视为一种聚集体,可以减少所要掌握并处理的数据和事件,这有助于描述区域。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口普查区、县的统计总量和平均数所提供的信息量与大量的单项普查所提供的信息量是同样丰富的,但在分析、处理上,前者比后者容易得多。
同样,聚集体能够简化对信息的分析过程,这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大量相互依赖的经济单元或经济活动,而这一整体又不仅仅是各个个体的总和时尤其重要。
最后,由于同样的原因,这一聚集体对于管理、计划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必需的。
从这些可以看出,最适宜的区域划分应遵循行政区域疆界。
”胡佛还指出,每一个区域必须“包含至少有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的核心”。
综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胡佛关于区域概念的界定,可以这样理解区域概念:(一)区域包括在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政府对它有控制权,而且可以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各种公共产品,通过各种经济政策引导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二)从内部经济活动同质性,或功能同一性角度来理解,某一区域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性特征,区内经济活动强度以及各行业的发展水平上的差距相对较小,在体制和经济政策上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特征。
一国疆域内不同区域之间可能在对外经济功能、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活动强度上存在差异,甚至差距很大,但在某一区域内部而言,不管产业部门众多还是较少,对外功能上都具有相对同一的特征,这就是连续性和一致性。
“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顾朝林1,王恩儒2,石爱华3(1.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南京 210093; 2.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地理系, 西雅图; 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 100083)摘要:最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西方经济学家又开始对经济地理学产生兴趣,“新经济地理学”或“地理经济学”应运而生。
首先介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和方法,综述西方地理学家对所谓“新经济地理学”的评价,最后概述经济地理学最近的发展以及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解。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中图分类号: K90-06; F119.9经济全球化使区域经济地理学重获新生。
过去10年人们目睹了对“新经济地理学”有趣的争论。
一方面,由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西方大经济学家(包括W. Br ian Arthur, Masahisa Fujita, Anthony J. Venables, Michael Porter 等)开始对地理学 (空间) 的产生浓厚兴趣,并将其引入 (主流) 经济学,他们在“重新发现经济地理学”方面的工作被称为“新经济地理学”的来临[20];另一方面,地理学家对最近经济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发展并不满意,认为经济地理学已经或将要陷入危机与困境之中[31, 2]。
很显然,当代的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的心境一样,都试图建立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来拓展他们自己的学术空间[29, 7, 51]。
1 “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关系密切。
一方面,可以这样说,很久以前经济学家就发现位置和场所与经济过程相关。
例如,1826年杜能就在其名著《孤立国》中生动地描述了土地由于距离城市中心位置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和用途。
100年之后,在继承和发展杜能理论的基础上,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1 929)、克里斯泰勒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9]以及廖什的《区域经济学》[31]又复活了长期存在的德国区域理论学派。
信息检索论文(本科)标题: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学生姓名:***学院:经济学院专业:经济学类年级:**级目录摘要 (1)引言 (1)1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1)1.1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1)1.2 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 (2)2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 (3)3 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评论 (3)4 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5)4.1 假设更加复杂,也更加接近现实 (5)4.2 模型将比较优势、外部性等问题内生化 (5)4.3 现实意义 (5)总结..............................................6参考文献. (6)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摘要: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贸易理论革命的出现,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技术的进步及知识信息的共享,“新经济地理学”应运而生,本文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进行比较。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比较引言新经济地理学是1990’s初由克鲁格曼(Pua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
其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和经济空间过程。
在思想上,新经济地理学应用新增长理论,强调报酬递增,强调内生化比较优势,方法上采用了经济学领域一贯使用的数学模型方法,试图在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和空间过程中寻求其动力学机制,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相比较,二者有着共同关注的问题。
但是从研究方法上说,新经济地理学有明显的创新。
1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新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
1.1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新经济地理学以收益递增作为理论基础,并通过区位聚集中“路径依赖”现象,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收益递增、完全竞争和比较优势是传统经济学中三个基本的假设条件,最早运用报酬递增来解释地理上的集聚的也并不是克鲁格曼,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将“新经济地理学”看作是经济学中对收益递增兴趣复兴的一部分。
《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第一章导言1第一节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1一、区域概念的理解1二、经济组织概念的理解3三、区域本质的理解41、专业化分工与均质性42、自组织能力53、交易的分层结构与城市等级系统64、监管的层级结构与地方政府7四、区域的形成81、城市以及城市体系的形成82、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以及城乡联系93、监管职能分层结构的形成104、自组织能力的形成11第二节区域经济的特征—块状经济12一、块状经济的形成12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13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143、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作用和知识溢出的局部性144、地方政府的补偿作用和地方财政16二、块状经济的主要特征171、块状之间的非均衡力以及循环累积因果关系172、块状经济的重要特征18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24一、规模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24二、非均衡力及循环累积因果律26三、市场开放度强化要素流动性27四、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和结构优化的内生化理论29五、产业份额决定国民收入地区分配30六、二元结构与城乡联系理论31第四节区域经济学科的形成与发展32一、国外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33二、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361、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的萌芽时期362、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373、90年代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学蓬勃发展阶段。
384、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39第五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40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01、经济活动空间分布402、经济活动协调413、区域决策42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431、区域的拓扑性质432、经济活动区位433、区域的自组织能力444、区际分工与联系465、区域内地域结构的演化476、政府的内生性与政策干预47三、内容安排48本章小结49第二章生产要素区际流动52第一节非均衡力与循环累积因果链54一、区域之间非均衡力的来源541、三种效应和两种作用力542、区域之间非均衡力的构成55二、循环累积因果链551、循环累积因果链的形成条件552、循环累积因果链的作用机制56第二节劳动力流动58一、循环累积因果链58二、对称结构(均衡增长模式)的破坏和突破点59三、核心-边缘结构(非均衡增长模式)的维持和维持点61四、劳动力流动的区域经济含义62第三节资本流动64一、循环累积因果链的消失65二、初始对称与资本流动661、初始对称结构的稳定性662、三种效应和作用力情况663、区域结构的稳定均衡67三、初始非对称与资本流动681、市场规模非对称682、市场开放度非对称703、要素禀赋非对称71四、资本流动的区域经济含义71第四节人力资本流动73一、循环累积因果链74二、区域结构的稳定性74本章小结75第三章经济区位及区位选择79第一节区位概述80一、区位主体与区位单元80二、区位要素801、区内投入要素与区内产出要素802、可转移投入要素与可转移产出要素81三、区位要素与区位选择81四、区位选择目标和区位选择过程83第二节静态区位选择84一、不同区位要素下的不同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841、运输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852、市场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893、聚集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974、劳动力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100二、生产理论与区位选择101三、多个市场区位选择105第三节动态区位选择106一、区位力106二、区位力与区位选择108三、区位优势的内生变动1101、聚集性循环累积因果链和区位优势的自我强化1102、分散性循环累积因果链和区位优势的消失112本章小结113第四章区域经济增长及增长模式115第一节凯恩斯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15一、哈罗德—多马模型1151、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假设与逻辑1162、哈罗德模型的主要内容和结论1163、多马模型与哈罗德模型的主要区别和特点116二、需求决定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17第二节新古典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18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18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及主要内容118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结论119二、完全竞争下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20三、垄断竞争下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创造理论1201、资本创造理论的基本逻辑和假设1212、资本创造理论的主要内容1213、资本创造理论的基本结论123第三节新增长理论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125一、新增长理论1251、新增长理论的基本逻辑1262、新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1263、新增长理论的基本结论128二、含有空间维的内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全域溢出模型1281、全域溢出模型的基本假设和逻辑1282、全域溢出模型的主要内容1293、全域溢出模型的基本结论131三、含有空间维的内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局部溢出模型1321、局部溢出模型的基本假设和逻辑1332、局部溢出模型的主要内容1343、局部溢出模型的基本结论136第四节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138一、均衡增长模式1381、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1382、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139二、非均衡增长模式1391、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1402、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1403、增长极理论1414、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143第五节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144一、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市场条件1441、市场规模、比较优势与工业化1442、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1443、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145二、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1461、进口替代战略1462、出口替代战略148本章小结148第五章产业扩散、聚集与结构演进151第一节产业扩散151一、产业扩散的界定151二、两区域两部门的扩散1521、核心-边缘结构的维持与产业扩散1532、核心-边缘结构的打破与产业扩散154三、多区域多产业情况下的产业扩散1561、劳动密集度与产业转移1562、前后向联系与产业转移157第二节产业聚集159一、产业聚集研究的简单回顾1591、基于古典区位论的聚集1592、基于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聚集1603、基于新产业区理论的聚集1604、基于迈克尔?波特竞争经济理论的聚集1615、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聚集161二、只考虑要素流动下的产业聚集1621、劳动力不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1622、资本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1633、人力资本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164三、产业内和产业间联系与产业聚集1651、聚集与分散1662、产业聚集与收入水平的变化166四、多要素下的产业聚集1671、某一产业全部聚集在某一区域的情况1672、产业均匀分布的情况168五、区域间产业分布总格局的形成168第三节产业结构演进169一、产业结构的划分1701、霍夫曼划分法1702、克拉克三次产业分类法1713、库茨涅茨的划分方法1714、其它分类方法171二、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1721、配第定律1722、斯密顺序1733、克拉克定律1744、库茨涅茨的研究1745、钱纳里的产业结构演进177四、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1791、产业重工业化1792、霍夫曼定理1803、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1824、生产要素密集度转化规律1835、区域产业链条184五、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185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动1852、劳动生产率的不均等上升1863、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186第四节产业聚集与结构演进的定量分析方法188一、产业结构演进的度量方法1881、工业化结构比重数1882、产业结构变化率1883、相关系数1894、相似系数1895、产业结构效益指数1896、结构影响指数1907、效益超越系数1908、投入产出法190二、产业聚集与分散的度量方法1971、产业比较优势度1972、区域产业专门化率1983、区位商1984、产业专门化系数1985、偏离-份额分析1996、区域产业结构联系水平分析200本章小结202第六章区际贸易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206第一节区际单边、双边与多边贸易问题206一、市场分割、市场统一与市场开放度2071、市场分割与市场统一2072、贸易成本和市场开放度207二、区际单边、双边与多边贸易问题208第二节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208一、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及其分解209二、简单情形下的贸易保护降价效应2101、资本流动下的降价效应2102、贸易保护降价效应的条件性211三、多因素下的贸易保护降价效应2121、区位调整成本与区位调整陷阱2122、进口替代政策失效的原因215第三节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216一、局部贸易自由化216二、全面贸易自由化217三、考虑市场规模和比较优势的贸易政策与工业化2181、欠发达国家、落后地区工业发展滞后之谜2182、资本流动与边缘化临界点218第四节经济一体化的生产和投资转移效应219一、资本多国流动情形下的生产和投资转移及基本结论220二、生产和投资转移及福利变动221三、两个层面的本地市场效应:空间不平衡及福利变动分析223四、多米诺效应和内生集团规模225五、轴心-附属协定226本章小结228第七章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231第一节区域空间的二元结构231一、基于经济活动强度差异的二元结构理论232二、基于交易效率差异的二元结构理论233三、基于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理论234第二节城市等级体系及城市内部结构237一、城市以及城市的分层结构2371、城市的形成2372、城市分层结构的形成2383、城市类型结构的形成238二、城市分层结构最优层次数和每层的城市规模2391、分层结构层次数与效率之间的关系2392、城市分层结构的层次数2403、城市规模与层次数的关系2414、城市分层结构演进过程244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过程245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类型245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史246第三节城市土地利用248一、地租与土地利用2481、地租和土地价格基本原理2482、地租、土地区位与土地利用249二、区位选择与城市土地利用2501、家庭区位选择2502、企业区位选择251第四节城市就业253一、劳动力需求及其影响因素2531、乘数原理2532、劳动力需求曲线254二、劳动力供给及其影响因素255三、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均衡效应2571、劳动力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2572、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2583、劳动力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同时变动对均衡的影响259四、城市就业政策2601、城市失业类型2602、城市失业的政策措施261第一,失业保险制度。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致力于探讨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全球化、区域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回顾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传统对比,并探讨未来研究趋势。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对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工业区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随后,重商主义和自由贸易理论也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进入20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该理论强调不同地区根据自身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研究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提供了重要框架。
地租理论:地租理论主要是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解释了土地价格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地租理论对于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房价和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主要企业区位选择及其与市场、资源的空间关系。
区位理论为企业投资选址、政府区域发展规划提供了指导原则。
随着全球化、新技术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发展,当前经济地理学研究出现了一些创新点。
新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提出了挑战。
例如,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使得商业活动更加灵活、分散,突破了传统的区位限制。
这为经济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如虚拟经济的空间分布、数字经济的区位规律等。
产业转移和集聚: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推动了产业转移和集聚现象的频繁发生。
产业转移使得一些地区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节点,而产业集聚则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和资源共享。
这些现象对经济地理学的空间结构、产业组织和企业战略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经济地理学研究开始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例如,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将环境因素纳入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理解演化经济学X贾根良XX#学术述评#X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西方经济学(制度与演化经济学基础理论)最新发展研究6(02B JL038)。
XX 作者贾根良,1962年生,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经济系教授(天津 300720)。
¹ 钱颖一先生的5理解现代经济学6对这种/现代经济学0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完整和准确的理解,但该文完全忽视了现代经济学的另一半)))演化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受钱颖一先生的某种启发,本文尝试对演化经济学进行较全面的评述。
º 多西和纳尔逊1994年对演化经济学的评述基本上就是针对/新熊彼特0学派所做的。
参看G.Dosi and R.Nels on,An Introducti on to Evolutionary Theories i n Economics,J ournalo f EvolutionaryEc onom ic s ,4.1994。
» 钱颖一:5理解现代经济学6,5经济社会体制比较62002年第2期。
¼ U.Wi tt,Evol utionary Economics:An Interpre tativeS urvey.InK.Dopfer (ed.),EvolutionaryEconom ic s :Program and Sc ope ,Kluwer Academ ic Publishers,2001,p.49.自纳尔逊和温特1982年出版5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6以来,/演化0一词在西方经济学界越来越成为时髦的术语。
在过去的20年中,演化经济学的各种研究传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霍奇逊指出,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兴起已成为20世纪末国际学术界主要的事件之一。
但在这种多样化繁荣的背后,演化经济学是否存在着一个统一的研究纲领?本文第一节将首先讨论这个问题,并概要地分析它与新古典/现代经济学0¹的基本差异。
其次,演化经济学的诞生可以回溯到凡勃伦1898年的经典论文,以纳尔逊、温特和多西º(G.Do si)等为代表的学者只是演化经济学中的/新熊彼特0学派,那么,演化经济学应包括哪些不同的研究传统呢?第二节将简要地介绍和评价这些研究传统的起源和现代发展。
演化经济学概述演化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新领域,与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分析相比,演化经济学注重对“变化”的研究,强调时间与历史在经济演化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制度变迁。
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制度变迁的历史潮流中,因此,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倾注了高度的热情。
马克思是现代演化经济学的思想前驱,此后广义的演化经济学(具有演化思想的经济学)源于凡勃伦,狭义的现代演化经济学源于熊彼特和西蒙。
熊彼特对创新过程的研究使演化经济学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西蒙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演化经济学藉此概念批判新古典经济学,并将之视为自身理论框架的重要基点之一。
演化经济学就是要了解经济组织的内部结构,以便更好地了解技术进步以及行业和产品的变迁,理解创新发生的过程,更好地了解经济的演化过程。
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演化经济学的思想渊源于19世纪下半叶德国历史学派,后来的马克思、马歇尔、凡勃伦和熊彼特等大师也贡献了丰富的经济演化思想。
在很长时间内演化经济学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后,演化经济学获得了较大发展,在当前的“非主流经济学”流派中有重要影响,有可能在解决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难题的基础上成为新世纪的新主流经济学思想。
(一)世界观与方法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的存在论机械世界观不同,演化经济学的科学基础是动态的演化的有机世界观。
演化经济学采用整体分析法,关注多样性,用复杂系统的观点看待经济体系;关注经济动态过程,认为系统按照特定种类的过程变化,把经济系统看成演化过程的产物。
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表明,新古典范式形成于边际革命时期对牛顿主义经典物理学的类比和模仿。
而演化经济学主要采用的是生物学的类比和隐喻。
作为科学的一种新范式,演化和多样性的思想是在19世纪下半叶的生物学革命中诞生的。
2O世纪初的量子力学革命、2O世纪下半叶的复杂科学本质上也与达尔文革命具有一致性。
收稿时间:2012-06-15;修回时间:2012-07-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82)作者简介:李小建(1954—),男,河南孟津人,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研究。
E-mail :xjli@ 。
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都强调空间的概念,考虑经济过程与空间的联系。
两学科均与地理学和经济学关系密切[1],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应用性的特点[2-3],研究内容有一定相同[4],在实践和理论渊源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同时,两学科理论基础均相对薄弱[5-6]。
长期以来,人们对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分界不甚清晰,有时将两学科互相替代。
这种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学科的交融和发展,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区分李小建1,2,罗庆1,祝英丽1(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河南郑州450002;2.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中国河南开封475001)摘要: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目标对象的相似性及理论观点上的互相借鉴使得其特殊性渐渐模糊起来。
为此,文章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研究组分、研究内容层次、哲学思维等三个方面分析两者间的差异。
在研究组分上,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研究可分为经济地理学独有部分(经济活动的地理基础、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区域经济学独有部分(区域专业化、产业集聚等)和两学科共有部分(经济活动区位、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等);在研究内容上,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圈层间的关系,重点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经济活动在地表的投影,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圈层内不同经济体间的关系;在哲学思维上,经济地理学以归纳为主,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而区域经济学以演绎和数学推理为主,强调经济效果的最优化。
以上分析有助于理清两学科间的实质差异,从而在相互学习中促进两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组分;哲学思维;学科差异中图分类号:F119.9;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2)07-0001-05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Economics:New PerspectivesLI Xiao -jian 1,2,LUO Qing 1,ZHU Ying -li 1(1.Institute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02,Henan ,China ;2.Research Institute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Henan ,China )Abstract: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economics have similar targets and borrow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each others,which make their particularity gradually blurred.Therefore,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differences from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components,research content and philosophical thinking.From research components perspective,the research of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economic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unique part of 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unique part of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and the common parts of two subjects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agricultural location theory,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conomic spaces).From research content perspective,economic geography studi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layers,and focuse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position of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on the earth surface.In philosophical thinking,economic geography primarily applies induction,and emphasizes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while regional economics gives priority to the deduction and mathematical logic,and emphasizes the optimization of economic outcome.The above analysis helps clarify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ubjects,and which in turn may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disciplines by mutual learning.Key words: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economics ;research component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cademic difference 中国集体经济但同时也带来了学术界和学生们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