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坭兴陶
- 格式:docx
- 大小:101.49 KB
- 文档页数:10
广西少数民族元素实施于坭兴陶装饰艺术中坭兴陶是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广西钦州,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世界性,装饰艺术在整个中国都是独树一帜的。
为了进一步提升坭兴陶的艺术水平,可以将当地民族元素融入设计中,提升坭兴陶的文化艺术品质。
标签:广西钦州;坭兴陶;民族元素;装饰创新广西钦州的坭兴陶也称作紫泥陶,历史悠久,是我国的四大名陶之一,曾在1915年和1930年获得过国际大奖。
但是发展至今,坭兴陶并没有始终延续辉煌的发展,而是出现了衰落的发展趋势,其原因就是缺乏设计创新。
为了焕发出坭兴陶的第二春,艺术匠人试着将广西民族元素融入到了坭兴陶的设计中,进一步提升了工艺品的艺术性和收藏性。
一、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广西位于我国的南疆地区,是多民族混合区域,少数民族多达12个,特殊的环境造就了广西特殊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包括优美的民歌、独特的铜鼓文化、丰富的神话故事、神秘的岩画、多彩的民间故事等等。
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有着诸多设计元素,将其应用到坭兴陶装饰设计中能够进一步对艺术进行创新,同时还能够传承民族文化,意义重大。
二、坭兴陶创新装饰设计的必要性钦州坭兴陶从业者是传统的手工艺者,这类手工艺者长年以来工作重点就是继承和发扬传统古典手工艺,缺乏创新性思维,对于新的设计理念,融入民族文化创新设计重视度不足。
直到发展至今,我国对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度逐渐提升,文化产业研究所和地方高校开展合作,这种缺乏创新性的设计理念才实现了改善,随着广西经济的发展和贸易交流的扩大,民族文化逐渐体现出了价值所在。
广西钦州坭兴陶民族性非常明显,同时具有世界性,其特点在于土质奇特,能够在装饰的过程中通过传统的雕塑技法进行纯手工制作,将少数民族元素融入其中不能简单堆砌在表面,而是要将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设计中,获得兼顾民族风格和潮流风格的工艺美术品。
三、民族文化在坭兴陶装饰中的应用(一)器型设计传统的坭兴陶器型多数是花瓶造型,常见的有几何形体造型、自然形體造型、筋纹器造型、茶器造型、水平壶造型等等。
钦州坭兴陶茶具创新设计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钦州坭兴陶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坭兴陶茶具作为坭兴陶的代表之一,一直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风格而闻名于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传统的坭兴陶茶具设计也逐渐显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
在当今社会,设计已成为产品的重要竞争力之一,而传统的坭兴陶茶具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如何让坭兴陶茶具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成为当前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对坭兴陶茶具的传统设计特点进行探讨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发展方向和趋势,为创新设计奠定基础。
本文旨在通过对钦州坭兴陶茶具的传统设计特点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结合现代创新设计理念,探讨如何实现坭兴陶茶具的设计创新,以及创新设计在市场应用中的前景展望。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坭兴陶茶具的创新设计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推动坭兴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钦州坭兴陶茶具的创新设计,以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工艺,提升坭兴陶茶具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对传统坭兴陶茶具设计特点和现代创新设计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创新设计理念与方法,探索创新设计在坭兴陶茶具中的应用,并展望其市场前景。
通过研究,旨在挖掘和总结坭兴陶茶具的设计价值,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推动坭兴陶茶具产业的发展,为我国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1.3 意义和价值坭兴陶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
其茶具设计更是体现了中国人对茶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坭兴陶茶具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坭兴陶茶具的创新设计,不仅可以突破传统的模式,赋予其更多的现代元素,同时也能够保留其传统文化特色,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探索创新设计理念和方法,可以打破传统的束缚,激发设计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茶具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文坭兴历史● 李世川文物发掘和考古研究表明,远在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钦州就已经有陶器。
在钦州发掘的那丽独料,东场上羊角,犀牛脚芭蕉墩、黄金墩,大番坡妮义嘴等多处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经磨制的石刀、石铲、石锄、石斧等石器及陶片,尤以那丽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最具代表性。
1976年和1978年,广西区文物工作队和钦州县文化馆先后对那丽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调查挖掘,发现有灰坑、灰沟、柱洞等遗址和石器、陶片、果核等大量遗物,形成一篇题为《广西钦州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工作简报,较为详细地记叙了有关情况: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钦州县那丽公社独料村西侧的禾塘岭上……1964年独北生产队在该岭扩建晒谷坪时,将遗址高出部分挖掘深30—50厘米填入低处,发现许多陶片、石器及火烧过的榄核、木炭渣……为了进一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和探讨广西新石器时代各类遗址之间的关系,我区文物队和钦州县文化馆于1978年4月组织发掘组……发现有灰坑、灰沟、柱洞等遗址和石器、陶片、果核等大量遗物……各洞内均填满黑褐色土,出有碎陶片、小石片及木炭之类……有的坑口布满红烧土粒,坑内亦有成堆的红烧土块。
坑内填满深褐色灰土、红烧土,多夹有木炭粒、炭化果核和少量陶片、石器等遗物。
其中,有的灰坑可能是当时的烧火坑……陶片出土甚多,采集二千余片,但无一复原者……其中粗砂红陶占半数,余为褐灰陶和黑陶……有少量陶片火候较高,厚薄较均匀,内壁光滑,可能经慢轮整修加工……少量黑陶夹细砂,质地坚硬,火候高,表面打磨,胎厚仅0.3厘米。
纹饰多数为绳纹、篮纹、曲折纹和部分交错绳纹组成的网纹,在篮纹和绳纹内常常夹有指甲纹,有少量划纹和拍印纹。
未发现完整的陶器,从出土的陶器口沿和底部的碎片看,有直口和微敛口的圜底釜和罐一类的器物,部分口沿有指甲捏制的痕文坭兴历史迹,颈部有穿孔。
没有发现足或器把之类的器物,这些或许是这一文化遗存的特征。
当时制陶手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陶祖”的发现,则说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当时已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陶器普遍为夹砂粗红陶,少量夹砂粗灰黑陶,这些共同的特点,说明独料遗址原始文化与我国东南沿海诸原始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独料遗址文化堆积层中石器与陶片共存,这种情况在广西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中比较少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1979年3月对遗址出土的木炭进行了碳十四测定,其结果为距今4145±120年,树轮校正值为距今4585±160年……因此,我们推断独料遗址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
钦州坭兴陶的窑变方法与流程是什么钦州坭兴陶,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一支,在世界陶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生产工艺历史悠久,窑变方法和流程也是经过千锤百炼,传承至今。
本文将从建筑学专家的角度分析,阐述钦州坭兴陶的窑变方法与流程,并对其中的流程进行展开说明。
首先,就窑变方法来说,钦州坭兴陶主要是采用青花、红花、黑花等窑变技法。
其中,青花窑是指在瓷器表面绘制纹饰后,在炉温高达1300℃以上的窑中,使用石灰或者石膏来阻止气体的流动,使纹饰不仅能够固定在瓷器表面,还会发生一定的褪色变幻。
这种方法制作的瓷器,具有青色底,纹饰清晰的特点,是钦州坭兴陶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而红花窑则是指在瓷器表面使用金属红颜料进行装饰,再放入高温炉中烧制,经过火温的作用,红花颜色会发生深浅不一的变化,最终呈现出红色调的效果。
这种技法制作的瓷器触感光滑,华美而不失端庄,成为了钦州坭兴陶独具特色的制作工艺之一。
最后,黑花窑变则是指利用锰、铬等矿物质作为瓷器表面的颜料,经过高温炉的作用,黑色质感会在瓷器上显现出来。
黑花窑变造型端庄,线条流畅,作品的整体气质显得更加精致。
除了窑变方法,窑变流程也是钦州坭兴陶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窑变流程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钦州坭兴陶的窑变流程一般分为釉下装饰、釉上装饰和素器三个步骤。
首先,釉下装饰是指在制瓷器成型后,在器皿表面涂上一层白釉,再将红、黑、青等颜料搭配使用,绘制出瓷器表面的花鸟、人物等图案。
此时,需要根据不同颜色的颜料选择不同的繁琐底层处理工艺。
其次,釉上装饰是指在釉下装饰完成之后,再在瓷器表面涂上一层透明釉,将绘制部分遮盖住,瓷器进入窑口进行制作。
此时,釉上的纹饰需要更加注意瓷釉的厚度和气流的流动,保证釉下部分的颜色得以呈现,并达到理想的窑变效果。
最后,素器则是指在不使用任何颜料的情况下,通过高温炉的作用,使瓷器自然的形成黑、红、青等色调的花纹。
这种制作方式要实现一定的窑变效果,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窑变技巧。
论神奇的坭兴陶1915年,在“在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钦州坭兴陶荣获金质奖章,2006 年钦州坭兴陶神奇的“窑变”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窑变的坭兴陶被视为“珍品”、“极品”,极具收藏价值。
、钦州坭兴陶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材质及精细的工艺坭兴陶是钦州特有的陶士,无需添加任何陶瓷颜料,在烧制过程中偶有发现其部分胎体发生窑变现象,而抛开打磨工艺来谈坭兴陶窑变明显是不合理的,出炉制品表面有一层粗皮,色彩模糊、光感微弱,需经打磨后才能发现其真面目,并形成各种斑谰绚丽的色彩和纹理。
这是坭兴艺人在漫长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独特工艺,也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坭兴陶烧成后,那些隐约出现异色变化的器材,经过细致的多次水磨加工,去掉粗皮,如同揭开少女的神秘的面纱般,才能充分显露出光润、柔和的泥料本质,现出玉质一样的光泽和莹润之效果,并呈现天蓝、古铜、虎纹、大斑、墨绿等意想不到的诸多色泽,色彩斑澜,仪态万千。
这种色泽变化的奥妙与神韵,得之偶然,不循章法,也无定格,并被赋予了更多神秘的色彩,品位极为珍贵。
作为土与火的艺术,具有神奇窑变的坭兴陶,更有人比喻“天赋的神奇瑰丽与艺人之技、文人之情、书家之风、画家之境融为一体,呈现出天人合一的绝美”。
窑变的坭兴陶因而也更能引起人精神思想上的共鸣和无限的瑕想, 从来都是可遇不 可求的。
有“火中求宝,雄得一件”、“一件在手,绝无类同” 之说。
二、钦州坭兴陶的历史与现状由于钦州坭兴陶的特殊品质和所取得的成就, 坭兴陶获得了 中国四大名陶的美誉, 但随着历史的变迁, 坭兴陶也几经兴衰沉 浮。
在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支持下,坭兴陶产业得到了复兴, 从 1956 年 8 月成立坭兴工艺厂到 1981 年,钦州坭兴企业发展到3家,从业人员达到 700 多人。
各厂生产的产品屡获大奖,畅销国内外,艺术珍品被广泛收藏,坭兴陶迎来了又一个发展时期,获奖。
甚到停产或者部分停产, 众多企业举步维艰, 一些企业只能靠为 广东企业生产电饭褒内胆支撑, 并由于技改不足, 生产工艺落后, 生产产品成色不均,质量不稳,部分企业面临倒闭的局面,坭兴 艺人大量流失或转行。
关于钦州坭兴陶介绍的书籍
关于钦州坭兴陶的介绍的书籍有:
1. 《钦州坭兴陶》:该书由钦州市文物研究所编著,详细介绍了钦州坭兴陶的历史、文化背景、工艺特点等内容,并附有大量的图片和插图,是一本全面的介绍性书籍。
2. 《中国陶瓷文化精粹系列:坭兴陶》:该书由陶瓷专家撰写,详细介绍了中国陶瓷文化中的坭兴陶,包括其发展历史、传统技艺、艺术特点等方面内容,是一本较为专业的研究性书籍。
3. 《中国陶瓷艺术大系:钦州坭兴陶》:该书是中国陶瓷艺术大系中的一册,由多位专家共同编写,系统地介绍了钦州坭兴陶的历史、工艺、装饰艺术等方面内容,是一本较为权威的专著。
以上是一些关于钦州坭兴陶介绍的书籍,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书籍进行阅读。
年第10期文名家评坭兴名家评坭兴● 冯 涛钦州坭兴陶是民族艺术瑰宝,获得多项荣誉,很多文化名人如田汉、高庄、王蒙等对其推崇备至。
田汉赋诗赞坭兴1962年4月21日,著名剧作家、诗人田汉偕夫人安娥等一行5人游历广东钦县(今广西钦州市)。
在钦期间,除参观天涯亭、三宣堂、文峰卓笔、冯子材墓等景点,他们还参观了钦县坭兴工艺厂。
据知情人回忆,田汉一行先是到各生产车间参观,一边观看,一边询问工人有关生产和工艺方面的问题。
当看到形态各异、五彩斑斓的坭兴成品时,田汉对钦州坭兴的独特美着实赞赏了一番,饶有兴趣地给随行人员讲解陶瓷窑变的原理,在旁的老工人听了,都为田汉对陶瓷的熟知感到惊讶和佩服。
回到湛江后,意犹未尽的田汉赋诗《访钦州》(三首),其中一句“无尽瓷泥无尽艺,成功何止似宜兴”给予坭兴陶高度赞美。
他将这几首诗用宣纸题好,与《访冯子材墓》《访刘永福故居》《访合浦白龙珍珠城旧址》(二首)《游巫头岛》等诗一起从湛江寄给钦县县委。
“文革”期间,因当地档案文件数次易地存放,这些题诗最终下落不明。
幸当时有人将这些诗抄录,实属不幸中之大幸。
高庄蹲厂探坭兴1980年,钦州坭兴陶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继而于当年9月11日至10月31日在北京团城展览馆举办广西钦州坭兴陶展览会,引起了高庄的注意。
高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著名的陶瓷美术教授。
翌年,高庄不顾年事已高、身体多病,执意要到钦州一探究竟。
高庄在坭兴工艺厂逗留的时间将近两个月。
他很随和,不带随从,见人点头,平易近人,在生活上也没有任何讲究和要求。
因他不同意住旅馆,食住都安排在坭兴工艺厂:伙食由坭兴工艺厂饭堂负责提供,饭菜都很普通;住宿则是在坭兴工艺厂一车间东头的一间普普通通的职工宿舍,与坭兴工艺厂职工同楼而居,房间很小,房内除床铺和写字桌椅,没有什么特别设施。
期间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坭兴陶研究所里,主要是给坭兴工艺创作人员做艺术指导,有空也搞一些造型设计和装饰设计。
广西钦州坭兴陶有毒
坭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泥料取于钦州钦江两岸的紫红泥为原泥,东泥为肉,西泥为骨,按6:4的配比练泥。
那么,用坭兴陶茶壶泡茶安全吗?泥料会不会添加有化工料?会不会有毒?
答:
钦州坭兴陶泡茶是安全的,没有毒的,也没有添加任何化工料的,至于有古铜色、红色、黑色等颜色,这个跟烧制工艺、打磨工艺有关。
矿泥储存量非常大,根据《广西钦州市坭兴陶土矿预查~普查地质报告》,其中红泥14.8亿吨,白泥约2.4亿吨。
坭兴陶制作中绝无任何添加(亦无必要添加)其它材料或颜料,仅用两种陶土练泥(东泥、西泥),经过很多道工序烧出万般色彩的陶器。
坭兴陶泥料相当的丰富,在当地,制作坭兴陶的泥料满山随处可见。
泥料更是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铁、锌、钙、镁、钾、硒、钠、铝、铁等微量元素),铅、镉释出量为零。
广西本地的学者是持否定态度的。
在他们看来,坭兴的矿泥储存量本身非常大,根据《广西钦州市坭兴陶土矿预查~普查地质报告》,红色陶土矿主要分布在黎合江——陆屋一带,面积共约559平方公里;白色陶土矿分布在稔子坪、那彭、平吉3个盆地,矿区面积约92平方公里。
据勘查估算,钦州市坭兴陶矿土资源储量大约为17亿吨,其中红泥14.8亿吨,白泥约2.4亿吨。
泥料那么丰富,这意味着制作一把坭兴陶壶所需要的泥料成本是微不足道的,更不会说有掺假的说法,或是有化工的说法,本身坭兴陶的泥料就相当的丰富很多,反而掺假会增加成本还会影响到整个坭兴陶的发展,所以这个是没有必要的。
至于为什么有多种颜色,这个完全是烧制的工艺不同,烧制温度不同,打磨的深浅不同产生,前面文章(钦州坭兴陶为什么内外颜色不一样)也介绍到坭兴陶有几种颜色的原因,大家可以去看看。
坭兴陶花器是人们喜爱的花器之一,因为它不仅造型精美,适宜摆设,而且具有颜色多样性的特点,在原料、制法、质地、工艺等方面均有卓越表现,其独一无二的高贵质,这主要是因为坭兴陶土泥料的特色。
钦州坭兴陶的陶土遍及钦江两岸,有东泥和西泥之称。
东泥,偏白,主要储存在钦江以东地区,是软粘土,含有少量石英砂,在制作工艺当中能够增强陶土的黏度;西泥,偏紫色,多数分散在钦江以西地区,是一种高铁含量的紫泥,表面有少量铁浸,硬粘土,对坯体有较强的支撑力。
白泥和紫泥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比后,颜色多呈现红褐色、米黄色,泥料细腻,无颗粒感,组织致密、可塑性强。
其资源富足,无添加任何色剂和化工原料,绿色环保。
新世纪坭兴陶:主营坭兴陶的推广、设计、制作、新销售及展销会;网上贸易代理;茶具、茶道文化的项目策划与推广、传承钦州坭兴陶文化。
1、独特陶土,绿色生态坭兴陶以钦州特有的优质紫红泥为原料,此泥料只产于钦州市钦江两岸。
东岸泥软为肉,西西泥硬为骨,制作时按软六硬四配方混合,使骨肉相互支撑得当,烧制的陶品光滑细腻、坚硬结实、声音铿锵。
2、质地细腻,雕刻载体由于坭兴陶土的独特优势:土质细腻,可塑性好,可以在陶坯上尽情施展多种雕刻手法,是艺术家们进行创作的理想载体,最适合与雕刻、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创作相结合,其精细的雕刻艺术效果是其他陶类无法比及的。
3、神奇窑变,件件珍品坭兴陶茶器的“窑变”工艺在陶瓷同行绝无仅有,堪称“中国一绝”。
“窑变”是指坭兴陶经高温烧制打磨抛光后,呈现出各种奇妙无穷的色泽及纹理,如天蓝、古铜、虎纹、天斑、墨绿等,让人叹为观止。
许多坭兴陶成品集春暖、冬寒、夏绿、秋红之灵气于一体,如一幅古朴的彩墨写意画,若隐若现,如真如假,使你产生无限丰富的联想。
欲情了解更多请搜索“新世纪坭兴陶”或添加:QQ:3104975204微信:NLH848 商城网址:/。
据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考证。
在广西近百年来,其传统工艺能够保持和继承并得到发展的只有壮锦及坭兴陶,为此,钦州坭兴陶被认定为目前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二件宝之一。
也是钦州最著名的特产之一。
目录•• 简介•• 独特的陶土奇特的功能•• “窑变”艺术中国一绝•• 精奇冠古今美妙传中外[显示全部]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一千三百多年的陶艺文化钦州坭兴陶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据史志记载:我钦陶器,谅发明于唐以前,至唐而益精致。
民国九年(公元1921年)城东山麓发现逍遥大冢。
内藏陶壶一只及高四尺余陶碑一方。
镌字千六百余言,经考证,始知乃唐开元年宁越郡(即现钦州市)第五世刺史宁道务墓志,可见钦州制陶历史之久远。
传至清朝咸丰年间,钦州陶器发展鼎盛,坭器得以广泛兴用,故得名”坭兴”。
现今香港、澳门上海等地的“钦州街”皆因坭兴陶的流传而有此命名,钦州坭兴陶一时威名远播海内外。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独特的陶土奇特的功能编辑本段回目录坭兴陶(学名:紫泥陶)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按软六硬四混合,骨肉得以相互支撑方为上品。
因其深藏于山腹地层。
天然洁净、泥质细腻。
绿色环保,且含有铁、锌、钙、锶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丰富矿物质。
“窑变”艺术中国一绝编辑本段回目录坭兴陶的“窑变”艺术在国内陶瓷行业中绝无仅有,艺术品位极高,故有中国一绝”之称。
钦州特有的陶土,无需添加任何陶瓷颜料。
钦州坭兴陶在烧制过程所产生的“窑变”是无釉坭兴陶的一大术特色,当炉盘上升到1200度的临界点时,偶有发现其极少部份胎体发生窜变现象,并自然形成各种斑斓绚丽的色彩和纹理,须打磨表层氧化物后才发现其真面目,如天蓝、古铜、虎纹、大斑、墨绿等意趔不到的诸多色泽,可谓火中求宝。
难得一件,一件在手,绝无类同”。
窑变艺术陶。
要达到最高境界的艺术效果,还必须要通过工艺设计造型,画面雕刻装饰结合,集春暖、夏绿、秋红、冬寒之灵气于一体。
尽显色彩变化之奥妙。
窑变乃火中求宝。
得之偶然。
并无定格,品位极珍,可谓火与土结合之极至。
精奇冠古今美妙传中外编辑本段回目录坭兴陶土质奇特,在装饰艺术上采用传统雕塑技法,纯手工制作、工艺精美、器型变化多姿,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近百年来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家级展览会评比并获大奖40多项,其中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获万国博览会金牌奖:1930年在比利时获世界陶艺展览会金质奖。
产品远销东南亚、东欧、美洲以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历代珍品更为20多个国家级博物馆所珍藏。
坭兴陶史上人物编辑本段回目录自清咸丰年间以来的150多年间,钦州坭兴陶技工、艺人人才辈出。
车工前辈有颜非、颜六、黎昶昭等;刨工前辈有符春华、黄广益、李真愚等;雕工前辈有黎昶春、范念堂、李四达、黎启铨、潘镜光、李照允等;烧窑工有卢大、颜七、莫三等。
在当代,有工艺美术设计大师李人帡、陆景平;古典人物画家邓敦伟、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家兼雕刻家刘明洲、王兆儒,中国画坛百杰画家帅立功、广西书法家协会书法家和雕刻家钟毅、坭兴陶设计师黄亚南、雕刻家黎昌权、制陶拉坯专家梁遒龙、制陶拉坯技师黎仕清、陶艺设计师李燕、蝉翼雕创始人袁浩等。
现将钦州坭兴陶发展史上值得称颂的人物简述如下:钦州坭兴陶胡老六:晚清陶艺人,首先使用钦江西岸细腻紫坭制作精美烟斗、坭偶,开创钦州坭兴陶产业的新纪元,堪称坭兴陶近代鼻祖。
黎昶春:又称黎不老,晚清至民国陶艺大师,与其弟黎昶昭一道以钦江东岸和西岸软硬坭结合创制优质坭兴陶,开东西坭混合制陶之先河。
擅长雕刻博古图和钟鼎、甲骨文。
1915年、1930年兄弟俩合作制造的坭兴陶花瓶在美国和比利时参展均获金奖。
是名号“黎家园”的创立人。
黎昶昭:晚清至民国陶艺师,以钦江东西坭混合制陶的创始人之一,擅长拉坯,造型准确,与其兄黎昶春合作制造的坭兴陶产品,参加美国旧金山和比利时博览会分别获得金奖,“黎家园”的创立人。
颜非:民国时期陶艺技工,车工中杰出人物,车坯别出心裁,创造许多式样,通花花瓶是他的杰作。
颜六:民国时期陶艺技工,车工工作幼细,坭坯均匀,做出的陶坯都是上等品。
卢大、莫三、颜七:民国时期陶艺技工,煅烧工。
能准确把握煅烧火候烧出坭陶质量上乘。
李真愚:民国时期陶艺技师,善于取长补短,常参考古图,创出新样,是刨工中兼能出样的突出人物。
范念堂:民国时期雕工技师,擅长花卉、昆虫、翎毛、人物的绘画。
经他雕刻出来的图案,灵活精巧,栩栩如生。
其浮雕更出色,曾塑造瘦骨仙挖耳像和铁拐李瞄葫芦像,图像活灵活现,神态十足。
颜干卿:现代陶艺技师,拉坯工,造型准确,技术熟练。
黎启铨:现代陶艺技师,雕工精细,凸鼓较好。
李四达:现代陶艺技师,既能书法,亦能绘画,雕刻工艺好。
潘镜光:现代陶艺技师,从小从事坭兴陶雕刻,尤其擅长罗汉及甲骨文雕刻。
潘建三:现代陶艺技师,潘镜光之子,绘画雕刻都出色,尤其擅长长龙凤雕刻,是后期之秀颜钊明:现代陶艺师,多面手,亦会绘画,亦会雕刻和拉坯。
1979年,他代表钦州县坭兴工艺厂出席全国工艺美术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林朱勋:现代陶艺技师,擅长工艺设计和雕刻,他的陶艺作品在全国大赛和参展中获过奖。
颜昌金:现代陶艺师,善于陶艺造型装饰,其陶艺作品在全国参赛曾获奖。
李石清:现代陶艺师,精于原材料的选料和配料、拉坯。
邓敦伟:当代著名画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其古典人物画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大奖。
制作了以《水浒》中的“一百零八将”、《红楼梦》中的“重逢桃花社”、《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封神演义》中“哪咤闹海”、《李自成》中的“进军洛阳图”、《岳飞传》中的“八锤大闹朱仙镇”、《杨家将》中“穆桂英”、《太平天国》中的“洪宣娇”、《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内容的多对大花瓶。
其中“水浒”大花瓶现陈列于日本一家陶瓷展览馆;“红楼梦”大花瓶陈列于澳门的葡京酒家;“嫦蛾”大花瓶陈列于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
李人帡: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仅有204人),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全国仅35人),早年深造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专业。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其“民间工艺美术家”证书。
从艺30余年,陶艺作品国家、部级一、二等奖30余件,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
其陶艺作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及新加坡、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博物馆,曾获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科技成果一等奖,艺术生平收入《中国工艺美术名人词典》、《世界艺术家名人词典》等20多部典籍。
钦州坭兴陶陆景平:从事坭兴陶设计30余年,现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人帡。
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广西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广西北部湾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钦州市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
1990年作品《金雀茶具》在全国旅游购物节荣获“天马金奖”;同年作品《华龙茶具》获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金奖;1992年作品《古币挂盘》被广西区政府选中为《广西·日本熊本结好十周年》做为国礼送日本作纪念等。
2010年多件作品入选世博会特许商品,中国名家书画院特授予“首届中国名家世博艺术杰出成就奖”并入编大型典籍《国际知名文艺家大辞典》。
现多件作品被国家级、省级博物馆收藏。
帅立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64年毕业广西艺术学院,师从黄独峰、刘锡永、阳太阳等教授,他曾在美国、日本、香港、北京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获国际奖3次、国家级奖4次。
2002年起,应邀为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设计坭兴陶款式,其佳作茶具《桂林象山水月壶》在2002年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中荣获银奖,《广西铜鼓》茶具获20 03年广西特色旅游工艺品设计大赛特别奖,《贵妃乳韵》茶具荣获2003年度国家专利技术发明一等奖。
刘明洲:当代书法家和雕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钦州市文化馆副研究员。
他一生已研究楷书为主,师古不泥。
在全国书法大赛中,20多次获一等奖。
近10年来,潜心研究陶刻,其坭兴陶艺作品于1998年获广东省刻字比赛一等奖,2000年参加北京“第二界中国当代优秀刻字艺术家十人邀请赛”。
其坭兴陶艺作品《百寿挂碟》、《仙球瓶》、《龙纹君子钟》等以刀功老辣,物美字靓深受行家的喜爱、购买珍藏。
王兆儒:当代书法家和篆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钦州书法家协会主席。
幼承家学,书体擅长篆、隶、行、草,曾先后应邀赴新加坡、澳大利亚和美国举办个人书法展及讲学活动。
在参加国家和国际重大书画展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和国际金奖。
作品被曲阜孔子博物院“论语碑苑”等多处名胜碑林刻石并被澳大利亚悉尼中华文化中心、美国蒙斯柏图书馆、加利福尼亚议院、蒙特利市议院等几十家单位收藏。
2005~2006年,应邀雕刻坭兴陶,因其刀法老辣,字迹古朴苍劲,所雕刻的大钟和三足鼎,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黄亚南:当代陶艺设计师,早年深造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学院陶瓷美术专业,从事坭兴陶设计20余年,现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人帡。
1992年,陶艺作品《寿仙茶具》入选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展。
1994年《竹简战马》茶具入选中国首届工艺美术名家展,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2004年陶艺作品《以人为善》参加全国传统陶艺创作大赛(原作品已拍卖)。
钟毅:当代书法家,陶艺雕刻家,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钦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书法作品获“迎澳门回归国际书法大赛”金奖,并编入《跨世纪书法大词典》。
作品多次在全国各地展出并获奖。
2003年以来潜心雕刻艺术,以刀代笔,追求金石之创意,历年作品被国内外人士视为珍品,广泛收藏。
黎昌权:当代陶艺师,坭兴世家第七代传人。
1987年被国务院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师”称号,从事坭兴陶刻40余年,擅长人物、花鸟、山水雕刻技法,其作品曾赴新加坡、德国、日本等国际博览会参展。
历年作品被国内外名家名士广泛收藏。
黎仕清:当代陶艺师,坭兴世家第五代传人。
他继承先辈的优秀传统,把钦江两岸的东坭和西坭调至最佳状态,特长是拉出厚薄均匀、圆滑饱满的陶坯。
他做成的陶坯,再经名师雕刻打打磨,品质一流,多次参展获奖,被广为收藏。
梁遒龙:当代陶艺师,幼年便喜欢坭兴陶艺。
解放后师从陶艺名家颜卿、颜俊,拉坯技艺突飞猛进,确立其在钦州“拉坯第一”地位。
他拉坯根据器形大小老推算花瓶重量,从而选用不同配方的坭料拉制,他拉出的坯品形体大气,线条清楚秀美,便帽光滑如镜。
李燕:女,当代陶艺美术设计师,1991年毕业于河北省轻工业学院陶瓷美术设计专业。
近年来设计的作品《太白仙酒具》获得广西第四界科技成果“五小”杯三等奖,《四神陶锁》入选第一界中国工艺美术名家作品并被俄罗斯国家博物馆收藏,《山水人物精雕茶具系列》被台湾知名木雕家许炳弦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