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 格式:docx
- 大小:18.03 KB
- 文档页数:4
家乡的风俗广西作文吃岭头
说到“吃岭头”必须从广西钦州民俗“跳岭头”说起,“跳岭头”是古代乡傩(戏)的遗存,古老的傩文化与历代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跳岭头”是桂西南地区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傩舞”、“颂鼓”、“岭头调”、“跳鬼僮”,是钦州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形式的带面具舞蹈,是一种驱瘟逐疫,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目的的祭祀仪式。
明嘉靖《钦州志·风俗》载:“八月中秋,假名祭报,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
”;清嘉庆《灵山县志》载:“八、九月各乡村多延师巫鬼童于社坛前赛社,谓之还年例,又谓之跳岭头”。
传统“跳岭头”在八月中秋这天上演,随着时代变迁,时间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二开始至十月二十日,长达两个月余。
“跳岭头”表演一般从头天下午开始,到次日上午结束。
各村都有固定的活动日期,演出地点一般在村边的山坡上,故称“跳岭头”;开戏之前,都要到庙里拜祭,在这里,又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有些村庄祭
完庙后就直接在庙前空地表演,故又称“跳庙”。
“跳岭头”的村子,家家户户必备一种点心叫“岭头”也称“糯果”(类似粽子),即用糯米煮熟活成面包上红豆馅,然后用冬叶、竹叶、芭蕉叶包裹两只一对放笼上蒸熟,用来招待和回馈亲友。
随着时代的发展,“跳岭头”的村子家家户户杀鸡宰羊、捕鱼捉蟹,大宴宾客,俗称“吃庙”也称“吃岭头”。
钦州市有哪些文化遗产作文400字
20XX年XX月XX号,我和同学们来到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心展开实地调研,经过调研,我了解到了钦州的音乐文化遗产有很多很多,每一项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如:钦州的采茶、钦州的粤剧、钦州的海歌、八音等,这些都是钦州民间的文娱活动,也就是文化人所说的草根文化,根扎在民间有一定的生命力。
我们着重的调研了钦州的采茶戏和奥剧两大艺术文化。
钦南采茶深受群众的喜爱,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软南采茶戏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69年代的历史。
软州采茶戏属于桂南采茶类的地方小戏,颇具地方特色。
“采茶灯”、“采茶歌”、“采茶舞”在清代乾隆年间仅是一种民俗活动,到了道光年间,开始发展以故事为主,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表演唱等,故被称“唱采茶”。
软南区采茶戏与民间“木鱼”说唱,江西的“茶篮灯”,广西的彩调以及广东的粤剧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吸收各戏派的艺术精华,形成了独具沿海特色的钦南采茶戏。
坭兴陶的地位,坭兴陶的历史,坭兴陶的价值,坭兴陶的现状,政府政策,产业发展,民众
参与程度,文化内涵
钦州坭兴陶
钦州坭兴陶曾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四川荣昌陶和云南建水陶同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其烧制技艺于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钦州市也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正式批准授予“中国坭兴陶之都”称号。
坭兴陶,学名紫坭陶 ,也称紫砂陶, 其历史源远流长。
《钦县志》载 :“钦州陶器谅发明于唐以前,至唐而益精致。
”《广东省志》亦有记述:“唐,广东出产的瓷器和丝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输往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广州西村皇帝岗、佛山石湾、钦县紫砂窑均有名。
”据钦州史志记载:“我钦陶器发明于唐以前,至唐而益精致。
民国九年城东七十里平心村于农山麓古墓内藏宁道务陶碑一方,高四尺余旁附红陶壶一个,碑上刻有唐开元二十年字样”,据此推算至今已有1300年历史。
今日坭兴陶名声不显,大多人只知宜兴紫砂陶,不知南疆边陲还有一种与之相媲美的艺术瑰宝。
虽然坭兴陶在今天明珠蒙尘,但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民国初年,1915年艺人黎旭昭、黎旭春兄弟创制山水蒜头瓶一对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牌奖,上海《申报》盛赞坭兴陶并称钦州是中国“第二陶都”。
钦州坭兴陶与江苏宜
兴紫砂陶、四川荣昌陶(现为重庆荣昌陶)和云南建水陶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
1930年黎家兄弟创作猪胆古瓶一对,参加为比利时独立一百周年纪念举行世界陶艺大赛获第一名金质奖章。
新中国成立后,坭兴陶的知名度虽有所下降,但其艺术价值却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特别是近年来多次在东盟博览、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会上展出,足以证明其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在文化价值上,坭兴陶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坭兴陶发展历程中所体现的人类的价值观念, 坭兴陶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 ,坭兴陶产品在使用、消费、收藏、鉴赏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等。
从狭义上来讲,坭兴陶文化着重于研究坭兴陶作品在创作、制成、使用、鉴赏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它展示了坭兴陶生产过程中的民俗风情、审美情趣、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等, 是坭兴陶产地——钦州人民高尚精神生活情趣的体现。
加之坭兴陶协会的章程日渐完善,扭转了坭兴陶大师称谓的泛滥的乱象,规范了坭兴陶工匠的资格认证,促进了坭兴陶产业的发展,坭兴陶界涌现了一大批具有真材实料的“大师”,创作了一批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坭兴陶作品。
但这良好的发展势头的背后却潜藏着危机,甚至会使坭兴陶生产走向末日。
坭兴陶的制作离不开钦州特有的陶土。
钦州位于广西南部、北部湾北岸,广西南部丘陵山地蕴藏丰富的红壤 ,遍布烧窑用的松枝 ,这是制陶的前提条件。
但坭兴陶土为钦州所独有,它主要分布在钦州市市郊的大马鞍、大路铺村和大垌镇约 30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 , 以钦江上游东西岸方圆 2公里的紫红陶土最为优质。
虽然现在公布的勘探资料说明钦州陶土资源储藏量为 15 亿立方米,但这看似庞大的储量背后,却埋藏着陶土储量日益稀少的危机。
去年暑假我有幸参观钦州市玉陶公司,这是钦州市前三甲的坭兴陶企业。
我从玉陶公司的负责人处得知,因钦州本地陶土与宜兴紫砂陶等陶艺所用的陶土相似,使得大量的外地企业来钦州开采陶土,加之本地不节制开采,导致现今陶土资源日益枯竭,未来几十年内,钦州坭兴陶将出现无土可用的危机。
除了面临无土可用的危机之外,坭兴陶在本地的文化传播也很成问题。
如今,钦州坭兴陶虽然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单,并多次在东盟博览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会议上参展,地方政府近年来也加大扶持力度,其影响力也开始扩大至广西以外的地区。
但钦州市政府和坭兴陶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挖掘坭兴陶经济价值上,而忽略了坭兴陶的文化内涵,以及坭兴陶在钦州本地的传播。
坭兴陶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在展示坭兴陶生产过程中的民俗
风情、审美情趣、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等,特别是体现钦州人民的生活情趣上,理应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现今坭兴陶的主要销售地并不是钦州,坭兴陶的主要受众也不是钦州本地人,长此以往,坭兴陶又如何能体现钦州人民的生活情趣?钦州除了作为坭兴陶的产地外,又与坭兴陶有何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