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经典作品1
- 格式:ppt
- 大小:7.84 MB
- 文档页数:104
中国工笔人物画赏析与创作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技法,在笔墨运用、色彩运用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它具有精细、细腻、传神、华丽的艺术风格,被誉为“细腻入微、传神逼真”的艺术瑰宝。
下面,我将结合实践经验和研究,从历史背景、技法特点和创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赏析与创作。
一、历史背景和特点中国工笔人物画起源于唐宋时期,由谷文昌等艺术家兴起。
他们在传统水墨画的基础上,运用细笔勾勒、色彩填充和各种不同的线条描绘了人物肌肉、眼睛等各种细节。
这种细腻入微,对人物特征的刻画,具有独特的技法特点。
工笔画在唐宋时期达到巅峰,并传到了日本和韩国等国家。
到了明清时期,工笔画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真人肖像的造型艺术和随笔画的风格。
而在清朝末期,代表着新文化运动的部分学者重新评价工笔画,认为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二、技法特点工笔画的表现形式主要在于线条描绘和颜色分明的特点上。
线条描绘以细丝勾勒为主,致力于描绘人物的神态特征、服饰形态、明暗交错等细节。
颜色使用时,先用颜料画出骨架,然后逐渐分层上色,渐进式的颜色堆积造成了色彩变化柔和的效果。
总的来说,中国工笔画的精髓在于细腻、精细且色彩美观,对于人物的描绘力度非常刻苦,尤其是表现人物面部、手部细节方面更为出色。
三、创作方法1.构思阶段构思阶段是整个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确定画面的主题,然后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确定绘画的对象和形象。
其次,要进行构图设计,考虑画面的布置、对比、比例和空间的利用等。
最后,要考虑色彩的运用,寻找合适的颜色搭配。
2.初稿阶段初稿是创作过程中最基础的阶段,也是最费力的阶段。
首先应该画出整体的轮廓以及画面姿态。
然后继续细化到各部位的细节和表情等,直到达到想要的效果为止。
3.精细阶段精细阶段也是最为考验创作者技能的阶段。
在此阶段,需要用更加细腻的笔触、技巧和色彩来表现人物的面部和各个部位的细节。
这一阶段需要精细入微的表现人物的肌肉和衣物的细节。
张萱《捣练图》赏析张萱,生卒年未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时着名人物画家之一,擅画妇女、儿童、贵公子,并从事社会风俗画制作。
他在绘画题材上一变汉魏以来“列女”、“孝子”传统,转向表现现实生活。
同时,在宗教画盛行的当时另辟了蹊径,对我国人物画特别是风俗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所画妇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为其特色。
又善以点簇笔法,画亭台、树木、花鸟等宫苑景物,点缀妍巧,俱穷其妙。
现存世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
《捣练图》工笔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
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
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
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划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
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画面分为三级人物:第一组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第二组两个人,一个坐在地毯上理线,另一个坐着缝纫;第三组是几个妇女把练抻直,用熨斗烫平。
整个画面的构图安排得十分巧妙,三组人或坐或立,有高有低,错落有致。
各组人物之间彼此呼应,联系紧密又自然和谐。
捣练一组中,一人回身挽袖与理线一组相应,后两组人物之间又穿插一蹲着扇火转首的女孩,使三组人物气脉相连。
作者善于捕捉劳动中的微小细节,进行深入刻画,生动地传达了生活的情趣,表现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坐在火盆旁的女孩一边挥扇,一边回头欲语的情态,反映出她对扇火这种单调、重复动作的厌倦,渴求新的刺激分散注意力的心理,揭示了女孩活泼好动的性格。
熨平一组中,画一个稚气的小女孩,在练下穿梭来去,活跃了劳动过程中的板滞气氛,使整个画面收到张弛有度,富于节奏变化的艺术效果。
38名家□赵曙光传神写照 尽其精微——观孙震生的工笔人物画气息。
他的笔触干净细腻,画面平淡幽微。
画中人物看似平凡,却凝聚着永恒之美,不同的女性气质被他表现得独到而传神,可谓“传神写照,在阿堵中”。
对于人物的传神写照,孙震生用“尽其精微”来展现。
这得益于他对生活的细微观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他对描绘对象的形体结构、外形特征、衣着纹样变化等,做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另一方面是他对人物精神的体悟与把握。
欣赏他的画作,能感受到那细腻敏锐的内心,以及对自然、生命的外在观察和内在理解。
在绘画技法上,孙震生较多地借鉴和融合了西方绘画语言。
尤其是其精准的造型能力,得益于扎实的西方艺术造型训练。
他以饱满、准确的造型来塑造人物个性,以质朴、淡雅的美学构想配合精微缜密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审美意境。
在其画面里,不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服饰道具,抑或是构图、色调等方面,都能让人感受到纯洁、雅致、温馨的气氛,将人带入一种纯粹的艺术境界里。
在色彩方面,传统中国画一直沿袭“随类赋彩”的方法,很少研究现代光学和色彩学。
孙震生敢于创新,在沿用传统国画颜料的同时,尝试使用矿物质颜料和金银箔等媒质,将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综合运用,营造出温馨浪漫的画孙震生的工笔人物画作品承续传统,在艺术形式、笔墨程式上追求自我,从而开创了具有东方意蕴的绘画风格。
经过对传统工笔技法长期的操练与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特点和美学风格,既有安静的线条,又充满浓郁的当代生活《回信》孙震生39当代名家dangdaimingjia孙震生 1976年生于河北唐山,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副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特聘研究员。
其作品曾获首届中国画电视大赛工笔人物组金奖、全国“2007百家金陵画展”金奖、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金奖”、全国第四届青年美展优秀奖、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等。
唐代工笔仕女画的发展及其现实思考摘要: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丰满婀娜的身姿、富贵华丽的衣衫鲜明的特点,本文将从此时期的代表作中分析唐代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到今天,工笔人物画在传统工笔仕女画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关键词:仕女画;传神;继承;工笔人物画一、唐代及各时期工笔仕女画的特色《龙凤仕女图》《人物御龙图》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卷轴画作品,以线作为造型基础,加以色彩,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顾恺之的代表作品《女史箴图》《烈女仁智图》《洛神赋图》等。
由于唐代自身发展的不同,工笔仕女画在初唐、盛唐、中晚唐时期风格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1初唐时期(618年-712年)初唐时,工笔仕女绘画依然具有六朝时期“秀骨清象”“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此时期的代表画家是阎立本。
阎立本:开创了中原风格,擅长画人物肖像,代表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该图以贞观十五年(641年)描绘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历史情景。
此时绘画的重要特点就是画面不画背景;人物地位决定了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和大小。
在画面中的中,人物抬辇的侍女透露出一种劲健,谈吐自然,唐太宗则是气宇轩昂,沉着稳重。
此时的人物画的特点清瘦的造型、章法洗练,用色沉着而鲜艳,采用单线平涂略施分染,所以说此时的绘画作品继承了浓厚的六朝遗风1.2盛唐时期(713年-765年)在绘画方面,吴道子创“吴家样”,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充分利用了毛笔的起落轻重缓急,墨色的干湿浓淡的变化,“使为毛笔绘画由“描”发展到“写”的变革提供了契机。
”张萱:“生卒年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工人物,尤擅长绘贵公子、仕女,名冠于时”。
特点“以朱色晕染耳根”(无此类作品传世)代表作《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描绘了宫廷贵妇在捣丝、络线、缝制时的劳动情景。
从细处看,画家的精细刻画将正、侧、等姿势表现出来,尤其是对抬胳膊仰头向上看的红衣女童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绘画古代第一批画家在魏晋魏晋南北朝曹不兴人物画古代最早享有盛誉的画家是三国时东吴的曹不兴。
吴国“八绝”之一主要的是人物画,最早的佛像画家,佛像之祖。
卫协(晋)人物,故事,道释人物、故事、道释题材。
被谢赫列为六品中的第一品。
顾恺之(东晋)密体人物画画绝、才绝、痴绝。
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成“六朝三大家”。
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特别是眼神的描绘。
擅于用艺术的语言来刻画对象的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
“密体”绘画体例主要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传·仁智图》名言:手挥五弦易,目送鸿雁难《女史箴图》用的“高古游丝法”《烈女传·仁智图》用“铁线描”南朝画家陆探微,宋密体人物画运用草书的体式,形成“一笔法”秀骨清象张僧繇,梁疏体佛画佛画创造者,”张家样”,是古代寺庙中影响最大的样式之一,梁元帝萧绎,梁《职贡图》北朝画家曹仲达梵像画“梵象”曹家样曹衣出水杨子华宫廷画家《北齐校书图》绘画遗迹吐鲁番晋墓《地主庄园图》是已知的最早的纸本绘画。
云南昭通霍氏墓壁画是最早的有确切的纪年和地志的壁画墓《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像》模印砖画南京西善桥墓最精细完整隋唐时期阎立本(唐)人物画《步辇图》《历代帝王像》“铁线描”比喻为“丹青神化”《步辇图》是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朝见唐太宗的场景赏析:1、《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唐朝是我国绘画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尤其是人物画发展及其成熟,涌现了不少不朽的传世名作。
2、此画描绘的是唐太宗为此接见吐蕃大使禄东赞的场景,反映的是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
3、作品在构图上,为了更好地凸显太宗的至尊风度,作者巧妙的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衬托表现。
一是用宫女的娇小衬托唐太宗的壮硕,深沉,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恭谦来衬托唐太宗的平和可亲之态,为正衬。
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变舒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从色彩上,该图的场景是一个喜庆的场面。
4、这幅作品不但艺术价值极高,更是汉藏民族友谊的见证。
华三川绘画作品欣赏(1)华三川(1930-2004),浙江镇海人,现当代杰出的工笔人物画家,曾担任中国美协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少年儿童出出版社专业画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擅长人物画及连环画,曾获全国连环画评选一、二等奖和荣誉奖。
1976年以来从事人物仕女画创作,作品传播海内外。
从事连环画的时间为35年,共创作百余本连环画作品。
出版有《华三川仕女画集》数种。
华三川贵妃出浴图镜心题识:仲秋日画贵妃出浴图。
浙东蟹浦华三川作并题。
钤印:华三川印、蟹浦人、春寒赐浴华清池华三川《荷香清暑》1977年,绢本设色,126cm x 84cm。
私人藏。
华三川的工笔仕女画,多取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人物和古诗词赋,题材比较广泛,其追求的是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因此,他笔下的仕女人物总是形象俊美、委婉隽雅、楚楚动人,达到甜而不腻、美而不俗的艺术高度。
这幅《荷香清暑》图是他近年来的代表作之一。
表现两女子手执团扇漫步荷塘边赏荷的情景。
人物造型丰腴华贵,有唐人遗风。
荷塘荷花正开,荷叶在清风里婆娑多姿,衬托着两位仕女悠闲、典雅的风姿。
线描勾勒圆润流畅,讲究线的疏密与虚实的组织,景物刻画精微,设色华丽,给观者深刻的印象。
(艺术点评:刘永胜)华三川荷香清暑立轴题识:荷香清暑。
晓阁蒙蒙散露华,早收菱匣换冰纱,双鬟递到邻闺约,同去西湖看藕花。
岁在丁丑夏日,华三川画于海上寓居并题。
钤印:华三川印、渔村父、吾生浙东海边华三川朱翠满头立轴霜叶红于二月花。
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
皆知两片云,戴却数多税。
岁在己亥秋月,浙东蟹浦华三川画於海上寓庐。
印鉴:华三川印(白文)蟹浦人(朱文)渔子(朱文)华三川1989年作红豆生南国立轴华三川采莲图立轴华三川乙亥(1995)年作春余图镜片华三川丙寅(1986年)作贵妃醉酒立轴题识:岁在丙寅浙东蟹浦华三川画于海上寓庐。
钤印:华三川印、蟹浦人、吾生浙东海边华三川1988年作仕女四屏款识:△岁在戊辰春月谷雨,浙东浦华三川画宋人词意于海上寓庐。
成功网拍第二十九期拍品展示:成功网拍第二十九期1号拍品推荐柴京津人物作品《吹箫引凰图》该作品已在《神州诗书画报》/《当代书画家》发表附保真收藏证书规格:68*68cm 价格评估:40000元起拍价:10000元作者简介:1 柴京津,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八一书画院副院长,全国书画院协会副秘书长,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专业创作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军美术系列高职评委。
张万琪花鸟作品《春风》该作品已在《神州诗书画报》/《当代书画家》发表附保真收藏证书规格:68*68cm 价格评估:20000元起拍价:8000元作者简介:2 张万琪,1944年10月出生在浙江嵊州市。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学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副院长,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理事,浙江中国花鸟画家协会理事,绍兴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绍兴市文理学院副教授,绍兴中国画院副院长。
吕大江山水作品《山水清音图》该作品已在《神州诗书画报》/《当代书画家》发表附保真收藏证书规格:136*68cm 价格评估:26000元起拍价:8000元作者简介:3 吕大江,1966年生于河北省涉县,1990年毕业天津美院中国画系,曾先后师从著名画家孙其峰、王学仲、孙克刚、何家英、霍春阳、白庚延、曹德兆等先生,并长期随家父吕云所先生学习传统积墨法并努力开拓自己的绘画面貌。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院附中副教授、清华大学吕云所山水画工作室助教、天津青年美协副主席、荣宝斋中国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学会副会长、天津市河北区政协委员、中国民盟盟员。
任正江花鸟作品《花艳惊春》该作品已在《神州诗书画报》/《当代书画家》发表附保真收藏证书规格:68*68cm 市场价格评估:12000元起拍价:4000元作者简介:4 任正江,男,1965年5月生于安徽天长,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安徽省天长市书画院副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手指画研究会理事。
1、王有政《悄悄话》【赏析】画面作为精神的栖息地,不加整理,不事雕琢,形具神生,以形写神,这使他的人物画显出了原色原味,显出了鲜活的生活气息,由此让人感受到淳厚自然、朴实无华的美学境界。
此作获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2、郑燮《甘谷菊泉图》【赏析】此幅以南阳甘谷菊花益寿延年之传说入画。
巍峨的高山,峭壁陡立,一股飞泉奔突直泻崖下,悬崖下长着两丛茂菊,叶壮花艳,华滋优秀,构图奇峻,意境高旷清逸。
笔墨放纵,挥洒淋漓,新意独具。
款题:“南阳甘谷家家菊,万古延年一种花。
”郑燮画作多兰竹,写菊甚少,此图殊为难得。
3、黄宾虹《漓江纪游》【赏析】全图运笔飞动,以草篆笔法出之,放逸淋漓。
溪畔江边一段山石,乃破墨渍墨并用,铺水恰到好处,水石俱活。
杂木错落有致,穿插在江岸岩石间,画家用浓墨、宿墨,层层堆积,显得郁郁苍苍,实中透气。
画作苍莽雄伟,却在流泉和溪涧畔留有委蛇曲折的空白,其势婉转流动,显得淡荡空灵。
4、郑板桥 书法作品【赏析】郑板桥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
5、陈逸飞《船家》【赏析】陈逸飞以江南水乡中船家为题,以深沉的橄榄绿色为主调,把船布置在中心,细致地把生活痕迹及渔民的劳动表现出来:描绘小船运载竹杆,渔民正在插竹,准备捕鱼,小船前方出现的鸭群侧面地烘托河中的生机。
画家运用了熟练的厚彩磨砂技巧及其深厚的写实功底。
6、元 赵孟頫《窠木竹石图》【赏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赵孟用实践论证他的“书画同源”思想的体现。
画家在画的中下部作一巨石,用“飞白”画出石的轮廓,皴擦之法也以“飞白”成之。
中锋画窠木,线条“如锥划沙”,淡墨写老枝显出苍劲挺拔而圆润,透出力度。
以浓墨间以略淡之墨画竹叶,自然而不做作。
7、李可染《布袋和尚》【赏析】布袋和尚是李可染钟爱的人物题材之一,以流畅自由的笔线,勾画出弥勒并不端正的头部和五官,赋予人物一副活动着的脸部表情,闭着的双眼更赋予人物怡然自得和豁达脱俗的精神面貌,此图笔墨恣肆、行笔迅捷、画风潇洒、活泼自如,表现出作者早期写意人物画的特征。
《捣练图》赏析Array教学时间:教学时数:1课时课型:欣赏.评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美术作品欣赏的基本方法。
初步掌握《捣练图》、作者张萱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口头、书面、肢体表达及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通过怎样的艺术语言具体描绘了盛唐时期宫廷妇女劳动生活的场面。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第一时段课前稳定情绪,阅读书上的文字2分钟。
第二时段课中五环节一、有趣的导入展示准备的教具1、请说出这幅名画的名称?《捣练图》2、请说出这幅名画的作者?张萱二、知识的输入板书课题:《捣练图》赏析1(初次感受)师:你能谈谈初次看到这幅中国名画的感受吗?(用简单的一个词语、一句话)生:妇女都很胖是一个工作的流程。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深入地了解。
假如你是老师,你将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生:*作品的背景?*作品选用的色彩?理由?*张萱是怎样的人?*作品的创作经过?*作品的内容,各代表什么意思?*用什么方法画的?小结:要深入了解作品,我们必须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关作品的轶事、画家简介、画家的独特风格、同时代画家的作品风格。
师:问题的答案哪里找?地点:图书馆、网络、词典、书籍书:《中国国画艺术》、《中国古代美术》等搜索关键词:张萱、国画、捣练图网站:搜狐(SOHU)、新浪(SINA)、GOOGLE等三、智力的点拨(班级交流)每一合作学习小组派一代表1、张萱生平2、张萱同时代的画家作品欣赏3、张萱的创作经过4、作品形象分析5、作品方法分析:立体主义——现实的新写法*色彩:*构图:四、有效的练习2、下面请写出初次看到本作品与讲解欣赏后对此画的不五、输出的彰显《捣练图》是中国古代仕女画的重要代表作,它以中国传统长卷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唐代仕女图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它对于了解唐代宫廷妇女的劳动生活,特别是她们的服饰,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试论郎世宁工笔人物画中“中西融合”的表现【摘要】郎世宁是中国工笔人物画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中融合了中西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传统工笔人物画强调细腻精致的笔墨技法和准确的写实表现,而郎世宁的作品中不仅保留了传统特点,还融入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和光影处理。
他巧妙地运用西方画法,使作品更具现代感和立体感。
题材和主题中的中西融合也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又有西方现代主题的表现。
在色彩运用上,郎世宁也借鉴了西方绘画的明暗对比和色彩搭配,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郎世宁的作品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展现出了丰富的创作潜力和发展空间。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中西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为工笔人物画注入更多创新的元素。
【关键词】郎世宁、工笔人物画、中西融合、传统、西方元素、融合表现、题材、主题、色彩运用、贡献、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郎世宁是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工笔画家,他的作品在中国美术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致力于探索中西文化融合的道路,通过他的工笔人物画作品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而郎世宁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郎世宁出生于中国,他接受了传统的中国绘画教育,深谙工笔画的技法和精髓。
他并不止步于此,而是积极地吸收西方绘画的影响,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这种中西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他的作品,也为中国传统工笔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意义。
郎世宁的作品不仅在中国艺术界备受瞩目,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他所表现的中西融合不仅体现在题材和主题上,还体现在色彩运用和表现手法上。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郎世宁的工笔人物画作品展现了他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见解和精湛技艺。
1.2 郎世宁及其工笔人物画简介郎世宁(1593-1675),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工笔人物画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