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笔人物画经典作品临摹
- 格式:ppt
- 大小:6.52 MB
- 文档页数:85
工笔画基础教程―白描人物基本技法一、白描概况:中国线描人物历史渊源中国白描人物画是从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区别于西方以色彩、明暗来表现物体的方法。
这种方法称之“白描”。
无论是工笔人物画还是写意人物画,他们都是以线构成,故而白描人物画不仅可以独立存在,也是中国人物画的基础。
古代人物画按题材可分道释,人物、写貌三类,道释即宗教画,人物以古贤故事为主也包括具有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写貌即肖像画。
中国画表现对象是以线为基础,而对象本身并没有线的存在,所以决定了中国画不是“再现”,而是“表现”为特长;这就决定了中国画必然从写实走向写意。
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艺术家对于线描进行了艰辛的艺术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线描艺术,留下了无数的优秀白描作品,使之举世瞩目,在世界美术领域中独树一帜,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是其它画种无法取代的。
中国人物画发展到东晋前后,卷轴画已经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开始成熟。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最早的中国卷轴画《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传世摹本。
这两幅画中所用的线描已由过去的粗拙简单发展到圆润挺秀的笔法,那种“青云浮空”、“流水行地”的紧劲连绵的线条已具风格化,被誉为“春蚕吐丝”。
顾恺之在理论上提出了“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迁想妙得”、“以形写神”。
他的“传神”之说和与南朝宋宗炳提出的“畅神”之说,代表着当时的美学思想。
可以说东晋的绘画和理论给隋庸、五代,两宋的绘画出现全面高峰,奠定了基础。
唐代是中国线描人物画繁荣、鼎盛时期,在绘画题材方面倾向面对现实,佛教画也侧重世俗化,技法上意向求巧;这一时期人物画不仅大家辈出,线描人物技法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阎立本溯源顾恺之而融进恢宏博大的气度,他在《历代帝王图》中,以刚劲而厚实的长线恰当而真实地刻画出一批封建帝王自持、骄矜、贪婪、淫威等个性特征的肖像画。
《工笔人物》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工笔人物画的概念、基本发展历史概况及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了解不同时期的重要性。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工笔人物画的基本知识,包括绘画材料、绘画技巧等艺术特性,具备一定的工笔人物画鉴赏水平、审美意趣和人文素养,能较为深入地评价和鉴赏工笔人物作品。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掌握工笔人物画的传统绘画技法和表现形式,熟练和提高人物的造型能力。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能够熟练运用工笔人物画的各种技巧和技法理论知识进行写生与创作。
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了解中学美术教育规律和要求,掌握工笔人物画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将工笔人物画相关理论与技法运用于中学美术教育的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建议教材(1)梁文博.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系列教材:《中国工笔人物画教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2)李峰、陈孟昕编.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系列教材:《工笔人物画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2.主要参考书(1)《中国美术》分册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中国人物画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3)工笔人物十八描,教师提供电子文本(4)中国传统人物画线描选》,天津杨柳青画社1999年版(5)《历代经典绘画解析:唐代人物》,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6)《陈洪绶人物画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7)《现代工笔人物表现特技》,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写意画法12怎样学习工笔人物画(How)?《柳枝观音》周璟恭绘-也叫杨枝观音或杨柳观音,在中国民间供奉较多,象征消灾除病,兴旺发展。
大家知道,工笔人物画是一门艺术,既然它是一门艺术,那大家就要像学习其它艺术一样按照规律来学习。
首先是要学习绘画理论。
理论是艺术创作的指南,经过两千年来的发展,工笔人物画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绘画理论。
如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中“传移模写”“应物象形”“骨法用笔”“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气韵生动”还有“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迁想妙得”“绘事后素”等等,对工笔人物画作品画什么、怎么画、怎样才能画得好、怎样评价画的水平,都有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
只有按照这些标准去做,画出的才叫工笔画,否则就不是。
其次是要学习工笔人物画的绘画技法。
工笔人物画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在造型、线条、色彩、构图和绘画程序等方面,积淀了一整套严密的规范体系和鲜明的独特风格,如人物线描中的十八描,敷彩、没骨、水线、平涂、填色、罩染、分染、接染等,都需要一步一步地学,否则画出的也不叫工笔画。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学习工笔人物画一定要遵循它的艺术规律,工笔人物画的学习和创作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里有一个基本功训练和功力积累问题。
基本功作为一种手段,主要是增强学习者的用笔、用墨、用色及造型等能力,先要画什么像什么,再要做到画什么,什么美。
这就不是一蹴而就、唾手可得的事情,至少也得花上十年八年的功夫!第三是要学习审美。
通过学习审美,使自己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提高自己的审美知觉力、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鉴别美丑,能够欣赏美和创造美。
第四是要学习文学。
特别是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诗词。
工笔人物画讲究意境美,掌握一些文学知识,会让你在理解和塑造人物时,画面上的诗、书、画、印等诸因素和谐统一,使你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更加得心手。
《柳枝观音》周璟恭绘-也叫杨枝观音或杨柳观音,在中国民间供奉较多,象征消灾除病,兴旺发展。
这里先扼要介绍一下工笔人物画。
工笔人物画有淡彩、重彩之分。
淡彩法是基本以墨、透明色为主的画法,适合表现淡雅清秀,朦胧虚幻的境界,有利于发挥墨与色的晕染作用,画面丰富、含蓄。
重彩法是主要以不透明的石色颜料为主的画法,其中间用墨及透明色,特点是色彩浓重绚烂、富丽堂皇,具有一定的装饰味道。
淡彩法与重彩法虽可单独存在,但不宜截然分开。
淡中有重,重里含淡,两者巧妙结合,画面效果会更美妙。
如这幅《银花之三》(见图),就运用了“重”、“淡”相间法。
银饰用赭墨渐次分染,细腻微妙。
背景和几块红、蓝颜色用不透明颜料。
从审美角度讲,颜色的薄厚、轻重,浓烈与淡雅的效果,在把握上尤其要注意。
(一)铅笔稿起稿之前,首先对所画对象进行一番剖析,这点很重要,是一幅画成败的起点。
先要体会一下对象传达给你的第一感觉是怎样的.是天真活泼、艳丽多姿、幽雅清新,还是憨厚朴实;是忧郁、喜悦、阳刚、温柔,还是小巧玲珑,粗壮健美等,这是一幅画的基调,把握住这点才可能准确地表现出对象的风貌。
接下来统观模特儿的整体形态关系,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外形决定模特儿的整体动态,这点有利于构图布局。
还有模特儿的哪部分与众不同,最有特点.哪部分最吸引际,这是你以后着重刻画的部位,应牢记始终。
以上所述是动笔之前如何正确地观察分析模特儿。
这一步是眼与脑的结合.画家的眼睛应具有概括能力、对比能力、分辨能力、只有准确地看到,才能正确地表现。
所以,要随时训练我们的眼睛,培养我们的眼睛。
眼高才能手高。
这时候把以上所看到及所想的用概括的线条画几个小构图,把所画对象的位置、大小、左右高低、线条的疏密分布及纵横关系,用几种不同的形式勾画一下,进行比较,然后,确定其一,这样就可以依此来起铅笔稿了。
起稿时铅笔不宜太软,太软不容易深入。
第一步从整体入手,用概括的线条把人物的动态、比例位置确定下来,注意各部位的倾向性及关系,把每个局部当成一个整体,注意它们的外形,可把其归纳为几何形,这样对捕捉对象的整体形态很有帮助,注意每个具体形间比例关系及相对位置。
国画高手第一:仇英作品精选仇英桃源仙境图绢本设色纵175cm横66.7cm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东晋隐士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描绘了人们理想中的隐居胜地,成为后世画家热衷描绘的题材,仇英的《桃源仙境图》也应是取材于此。
此图为重彩大青绿山水,深受南宋赵伯驹画风的影响,又兼取刘松年精巧明丽的用笔、用色。
全画以竖幅高远章法,分三层叠进,近景为深壑、小桥、流水,桥上有童子捧瓯而过。
板桥过处,青草铺地,另一童子携食盒亢于岸头。
隔小溪为山洞,内有钟乳石悬壁,有泉淌漾而出,洞口水边有一位仙者弹琴,两位仙者于旁静听,传神入微。
仙者傍依的山根岩石间,有山桃杂卉伴卧松而开放,古松自右岸斜坡横卧于洞顶,松皮龙壳,青藤盘绕,与左岸山岩之山桃相呼应,境界超逸,非神仙之属,又怎能到这里生存!这是作品的主题部分。
洞顶清霭虚掩处,有小路自云中显现,绕过山梁及松林,琼阁高筑与松柏相辉映,山涧有清泉,挟乱石而流泻,涧边杂卉仙草益发,石上小亭别具,山间浮云缭绕,斜晖之中,几组远山,一派云海,更使画面境界无尽。
汉宫春晓图001 《汉宫春晓图》绢本设色。
37.2cm×2038.5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
绢本重彩,尺幅很大,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
汉宫春晓是中国人物画的传统题材,主要描绘宫中缤妃生活。
清代院画家作过多本,无非是借皇家园庭殿宇之盛以骋其华缛藻丽之笔罢了。
图中人物发型服装皆为汉代式样,但宫室、家具的形制皆是明朝的。
全画构景繁复,用笔清劲而赋色妍雅,林木、奇石与华丽的宫阙穿插掩映,铺陈出宛如仙境般的瑰丽景象。
除却美女群像之外,复融入琴棋书画、鉴古、莳花等文人式的休闲活动,诚为仇英历史故事画中的精彩之作。
临萧照中兴瑞应图002《临萧照中兴瑞应图》此幅为仇英的摹古之作。
仇英中年以后,曾先后在大收藏家周凤来和项元汴家客居近20年,得以广泛观摩宋、元名迹,摹古技艺精深。
《中兴瑞应图》卷为南宋萧照所作,取宋高宗赵构即位前的种种瑞应传说为内容,根据曹勋辑“瑞应诸事”所写赞文描绘而成,是一幅歌颂赵构重建王朝的作品。
線描18描:古人技法精妙絕倫中国画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技法。
其中,勾法是中国画最基础的技法之一,指以笔线勾取物象的外廓,也叫描法,在工笔画中称为线描以线造型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色,不管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花鸟画,都少不了以线勾勒物象。
古代画家把各种线描形式概括成十八种技法,称“十八描”,作为基本程式用于传授线描技法。
当然,十八描并不仅仅是人物画的基本画法,同样也是花鸟画的基本技法。
【游丝描】游丝描又叫高古游丝描,其线条纯用尖圆匀齐之中锋笔尖画出,有起有收,流畅自如,显得细密绵长,富有流动性,画人物如春蚕吐丝,后人也称之为“春蚕吐丝描”。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所运用的线条,连绵不断,悠缓自然,具有非常均和的节奏感,被认为是典型的游丝描。
后来,曹仲达、李公麟、赵孟頫等人画中的线条,也属这类线描形式。
这种平滑、圆润、流畅、舒展的描法,适合于表现文人学士、贵族妇女、仕女形象等。
【铁线描】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丝毫不见柔弱之迹,其起笔转折时稍微有回顿方折之意,如将铁丝环弯,圆匀中略显有刻画之痕迹。
在顾恺之、阎立本、李公麟、武宗元等人的作品中,都有“铁线描”的特征。
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中,服饰都用中锋细笔勾勒,顿起顿收,笔势转折刚正,如以锥镂石,唤起挺劲有力之感。
它体现了书法用笔中的遒劲骨力。
这种描法是古代画家表现硬质衣料的重要技法。
【琴弦描】与高古游丝描属同一类型的描法,中锋悬腕用笔,画出的线条比高古游丝描更为粗劲而有韧性,宛若中国古代弹拨乐器的丝弦,五代周文矩擅用此法。
为了强调柔软的丝绸质地的衣纹和垂直飘摆时的姿态,在行笔过程中运用中锋缓慢画出,其线型平直、挺拔,其目的是为了较写实地表现出丝裙的衣褶。
如张萱的《捣练图》、周的《挥扇仕女图》、《行者文房》《调琴啜茗图》中的衣纹裙带的线条,正是琴弦描的典范。
有时画家为了加强某些裙裾部分的重量感,在行笔过程中用笔颤动,结果线条状似莼菜,起到了强化线条粗细变化的作用。
1、画好白描人物有三条重要途径:()、()、()。
参考答案:向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学习;临摹;吸收西方有价值的东西2、传统重彩画主要表现技法有:平涂、()、()、()、勾填等。
参考答案:分染、罩染、托染3、传统重彩画主要表现技法有:平涂、()、()、()、()、(参考答案:渲染;接染;皴染;积染;分染与罩染4、现代工笔人物画色彩调和的方式为:();();();()。
参考答案:面积调和;同类调和;近似调和;间隔调和5、工笔画中起笔收笔的方式有四种形态:(),虚入实出,(),虚入虚出。
各种形态中实轻重等多种变化。
参考答案:入虚出;实入实出;方圆曲直6、在白描画中,用线的技巧包括()、()、()、()、()、运动线参考答案:线的主次;结构线;轮廓线;运动线;惯性线7、传统工笔人物画常用色彩构成样式是:以墨为主,兼施淡彩;();()。
参考答案:水色为主;技法多样8、现代工笔人物画对色彩运用的拓展包括()、纯度对比、()、冷暖对比、()参考答案:补色对比;色相对比;形状对比9、现代工笔人物画色彩调和的方式为:面积调和;();();()。
参考答案:同类调和;近似调和;间隔调和10、在白描画中,用线的技巧包括()、()、()运动线、折叠线等。
参考答案:线的主次;结构线;轮廓线11、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特点是:()、( )、()和单纯简洁。
参考答案:雄浑厚重;以线立骨;装饰性强12、在白描画中,用线的技巧包括()、()、()运动线、折叠线等。
参考答案:线的主次;结构线;轮廓线13、工笔淡彩人物画法特点是:( )、( )、( )、( )。
参考答案:线、形、品、色14、传统工笔人物画常用色彩构成样式是:以墨为主,兼施淡彩;();()。
参考答案:石色厚涂;墨线突出;水色为主;技法多样15、工笔画中起笔收笔的方式有四种形态:(),虚入实出,(),虚入虚出。
各种形态中虚实轻重等多种变化。
参考答案:实入虚出;实入实出;方圆曲直16、现代工笔人物画对色彩运用的拓展包括()、纯度对比、()、冷暖对比、(参考答案:补色对比、色相对比、形状对比17、创作包括()、构图、背景处理、()、制作与表现、(参考答案:立意、色调与色稿设计、题款与钤印18、“没骨”是一种不突出墨线勾勒,主要依靠()完成物象造型的工笔技法。
明代⼈物画欣赏明代⼈物画欣赏2014-06-10明代⼈物画欣赏⼯笔画《四仙拱寿图》 商喜 绢本设⾊ 纵98.3厘⽶横143.8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画在艺术表现上极为成功,⼈物的外貌及⽓质各异,个性鲜明,加上画法⼯致,笔法劲健,法度严谨,造诣⾼出时辈,是明代院体画中不可多得的巨制。
此图是⼀幅祝寿图。
看见空中南极仙翁(亦称寿星)驾鹤飞过,四仙欢呼雀跃。
《达摩六代祖师像》 明 戴进 绢本设⾊ 纵33.8厘⽶横219.5厘⽶ 辽宁省博物馆藏此画描绘的是佛教禅宗六代祖师的形象,计有初祖达摩,⼆祖神光,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六祖⼈物之间以岩⽯、泉⽔、苍松、古柏相连,并点装佛教圣地。
把佛法尊严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幅作品将六代祖师并⾏安置在⼀个画⾯上,其间以松⽯、泉⽔等相隔,过渡⾃然,各代祖师刻画精细,情态各具。
画⾯上署款为“西湖静庵为普顺居⼠写”。
拖尾有明、清祝允明、唐寅、曹勋、曹溶四题,其中唐⽒长题为六祖事迹。
《钟馗夜游图》 明 戴进 绢本淡设⾊ 纵189.7厘⽶横120.2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钟馗夜游图》是传统题材,元代龚开曾描绘过,但戴进的处理⽅法不⼀样。
他把⼈物画得很⼤,充满画⾯,其中⼜特别突出⼈物的眼睛。
钟馗坐在由四个⼩⿁抬着的舆轿上,另外两个⿁卒为之撑伞和挑⾏李,⽉⾊朦胧,⾏⾊匆匆,像是在巡视和探索⼈间⿁怪。
此画是典型的“钉头⿏尾描”画法的代表作,运线顿挫跌宕,洗练遒劲,豪迈雄浑,与⼤斧劈皴的简劲⼭⽯与⼈物相得益彰,这也是“浙派”的主要特⾊之⼀。
《砺剑图》 明 黄济 绢本设⾊ 纵170.7厘⽶横111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黄济,⽣卒年不详,福建闽侯⼈。
官直仁智殿锦⾐镇抚。
擅写⼈物,风格豪放,⽤笔较刻露,得颜辉意韵。
图绘⼋仙之⼀的铁拐李腰挂葫芦,⾐衫褴褛,⾚⾜⽴于⽔中,双⼿挽宝剑,在⽯上磨砺。
在⾐纹的描写上,⽤⼯整流畅的铁线描和兰叶描,造型准确、个性鲜明,属于继承唐宋以来⼯笔传统⼯细⼈物画。
成功网拍第二十九期拍品展示:成功网拍第二十九期1号拍品推荐柴京津人物作品《吹箫引凰图》该作品已在《神州诗书画报》/《当代书画家》发表附保真收藏证书规格:68*68cm 价格评估:40000元起拍价:10000元作者简介:1 柴京津,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八一书画院副院长,全国书画院协会副秘书长,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专业创作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军美术系列高职评委。
张万琪花鸟作品《春风》该作品已在《神州诗书画报》/《当代书画家》发表附保真收藏证书规格:68*68cm 价格评估:20000元起拍价:8000元作者简介:2 张万琪,1944年10月出生在浙江嵊州市。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学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副院长,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理事,浙江中国花鸟画家协会理事,绍兴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绍兴市文理学院副教授,绍兴中国画院副院长。
吕大江山水作品《山水清音图》该作品已在《神州诗书画报》/《当代书画家》发表附保真收藏证书规格:136*68cm 价格评估:26000元起拍价:8000元作者简介:3 吕大江,1966年生于河北省涉县,1990年毕业天津美院中国画系,曾先后师从著名画家孙其峰、王学仲、孙克刚、何家英、霍春阳、白庚延、曹德兆等先生,并长期随家父吕云所先生学习传统积墨法并努力开拓自己的绘画面貌。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院附中副教授、清华大学吕云所山水画工作室助教、天津青年美协副主席、荣宝斋中国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学会副会长、天津市河北区政协委员、中国民盟盟员。
任正江花鸟作品《花艳惊春》该作品已在《神州诗书画报》/《当代书画家》发表附保真收藏证书规格:68*68cm 市场价格评估:12000元起拍价:4000元作者简介:4 任正江,男,1965年5月生于安徽天长,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安徽省天长市书画院副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手指画研究会理事。
传统人物十八描指中国画家以线条勾画物象时所使用的描线方法。
常用于描绘衣纹、云、水。
古代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画家所形成的表现方法不同,因而其线条的用笔力度、笔迹形态也各具特点。
明清以来,有人总结不同勾线方法,归纳为十八种,称为“十八描”。
如明代邹德中在其所作《绘事指蒙》中所述为:(1)高古游丝描;(2)琴弦描;(3)铁线描;(4)曹衣描;(5)兰(柳)叶描;(6)蚂蝗描;(7)枣核描;(8)竹叶描;(9)折芦描;(10)战笔水纹描;(11)行云流水描;(12)钉头鼠尾描;(13)橛头丁描;(14)枯柴描(柴笔描)(15)减笔描;(16)蚯蚓描;(17)橄榄描;(18)混描;此后各家所载均大同小异。
随着中国画的发展,现代画家还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描法。
传统人物画的表现技法以线描为主,所谓“十八描”即是不同线型的程式化线描,它们大都是中锋用笔。
中国画平面性极强,只有线,没有明暗体积,很容易导致单薄之弊。
传统用笔之所以采用中锋,在于中锋线坚韧浑厚,有助于弥补平面性造型的单薄之力,这是中国画工具材料特殊性能决定的一套合理的艺术形式与成功的技法。
“十八描”绝大部分用于工笔画,写意人物画以减笔描之类宽线条为多,用笔有时会用到偏锋侧锋,并将之扩大为块面,如不讲究笔力,易显扁薄。
现代水墨人物画,有时也有此瑕。
黄宾虹山水浑厚华滋,首先得益于中锋用笔。
汲取其长,用于写意人物画,就是由原来浙派点线面结合的画法中蜕出,强化中锋线条,婀娜刚健、变化多端,讲究笔力、笔势、笔趣和笔法。
线的加强,为“写”的自由度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因为书写是以线条为主的运动,吴昌硕、黄宾虹的写意极致,全在于线条的高质量大魅力。
写意人物画要挥写自如,也必须强化线条的地位与质量,能逐步“写”到极致。
一、高古游丝描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
因线条描法形似游丝,故名。
其画法为:用中锋笔尖圆匀细描,要有秀劲古逸之气为合。
《绘事雕虫》:“游丝描者,笔尖遒劲,宛如曹衣,最高古也。
齐白石人物画赏析挑耳图水墨设色纸本1896年西施浣纱图水墨设色1898年黛玉葬花图水墨设色纸本1900年进酒图立轴设色纸本1898年作释文:进酒图。
戊戌又三月,寄园山人。
印鉴:寄老、另一印残《进酒图》作于齐白石36岁(1898年,戊戌)。
画一仙女双手托一酒坛,在空中飘飞。
“进酒”这一题材的仕女,在白石作品中不多见。
仙女面型和姿态表情同画家早年仕女画相差无几,属于晚清流行的改(琦)、费(晓楼)样式;用羊毫圆势笔法画团状祥云,也不始于齐白石。
总之,这一类作品还带有很强的摹仿性,但所画多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这与湘俗、与齐白石早年作品的顾客主要来自民间分不开。
款题书学何绍基行书。
从27岁到41岁,白石写字专学何字,有时达到几能乱真的地步。
“寄园山人”是齐白石早年常用的别号,“寄园”二字,是说他过着飘泊的生活,总是租居、借居、寄居别人的园舍。
类似的别号、斋号还有“寄萍”、“寄萍堂”、“借山”、“借山馆”等等。
阿弥陀佛立轴设色纸本1903年作(890万元,2011年11月北京匡时)款识:前清癸卯夏,齐璜初过都门道出龙藏寺,见阿弥陀佛像。
今经十有八年,此佛犹在心目中,齐璜记。
印鉴:白石翁齐白石的花鸟作品是成立其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并在八大、石涛以来的文人画脱俗的典型指针中找到一条新的视觉意象和精神,他的人物画则可以说是“民间味”意涵的具体呈现。
以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往往具含著作者丰富的内在意义,并与画者的绘画、生活历程紧密连接。
齐白石的人物画多以佛道仙人为主,《阿弥陀佛》是白石老人在龙藏寺观阿弥陀佛像感之,“此佛犹在心目中”,无法割舍所画。
整幅佛像,细致工笔,佛的一颦一笑刻画的惟妙惟肖,用色淡雅,大佛凌空微步,脚踏浮云,彷佛在仙境一般,令观者看后顿觉心旷神怡。
最妙的是大佛胸中心的“卍”标志,画龙点睛,很具有一种禅意精神。
白石老人朴实谦虚、自信自强,使他的作品也体现出刚柔兼济,工书俱佳的特色,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成功地以经典笔墨意趣传达现代中国画的艺术精神,得益经典样式而又善于出新,因此他的画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
永恒的经典,无法被超越——宋代人物画集锦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
宋代的人物画题材多样,如佛教画、肖像画、工笔重着色人物画、经史题材画、风俗画、减笔人物画等等。
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之广泛,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它运用多彩优美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
宋代人物画的成熟和完备,进一步说明了宋代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鼎盛时期。
▲《槐荫消夏图》25cm×28.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第一册(见《虚斋名画录》)。
签题王齐翰作。
按《宣和画谱》(卷四),齐翰,金陵人,事江南主李煜为翰林待诏。
“画道释人物多思致;好作山林丘壑隐岩幽卜,无一点朝市风埃气。
”▲《听琴图》赵佶147.2cm×51.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听琴图》构图简洁,用笔稍劲健刻露。
可以说这是宋徽宗赵佶的自画像,两位听琴的官员中,穿红袍的是宰相蔡京。
画卷的顶端有蔡京的题诗。
嶙峋怪石上点缀的名贵花卉,与几案上徐徐升起的袅袅烟影相应成趣,既风流萧逸又意境优美,加上严谨工丽的笔墨和妍丽清雅的赋色,使此画呈现出一派古雅、高贵的风格。
▲《妆靓仕女图》苏汉臣25.1cm×26.7cm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图中画一正在梳妆打扮的仕女,其面部形象通过镜面表现出来,仕女的神情娴静而略带忧伤。
又以零落的桃花、几竿新竹以及水仙衬托出人物的心境。
画面清丽,用色柔美,体现了作者敷色鲜润的特点。
▲《杂技戏孩图》苏汉臣绢本设色此轴亦无款印,旧题为苏汉臣所作,其画风与其它作品比较相似,颇有大家之气,是典型的宋人作品。
画面以山石、花木为背景,显得生机盎然,人、景、物在画中完美统一,传达着一种天真烂漫的氛围。
▲《博古图》刘松年128.3cm×56.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以山水为背景,突出描绘人物,是一幅情景交融的人物画杰作。
松树的主干与枝条具老嫩之别,万攒的松针更有一种茂盛感。
在这种葱郁浓密的松林中,几个文人墨客正在把玩古董。
历代字画中最为经典的一幅道教画《八十七神仙卷》八十七神仙卷绢本工笔白描人物手卷作者吴道子(有争议)尺幅292×30厘米▲《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八十七神仙卷》这是一幅佚名的白描人物手卷,也是历代字画中最为经典的道教画,尺幅为292×30厘米,绢本水墨。
画上有87个神仙从天而降,列队行进,姿态丰盈而优美。
潘天寿曾评论此画:“全以人物的衣袖飘带、衣纹皱褶、旌旗流苏等等的墨线,交错回旋达成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动,使人感到各种乐器都在发出一种和谐音乐,在空中悠扬一般。
”大千观赏此卷后给予很高评价,认为与唐壁画同风,“非唐人不能为”。
徐悲鸿还在画上加盖了“悲鸿生命”的印章。
1936年,徐悲鸿应邀前往香港举办个人画展。
他在好友、时任香港大学教授、著名作家许地山夫妇的家宴上获知一个信息:一位德籍马丁夫人藏有满满四箱中国古书画,而且正在待价而沽寻找买主。
徐悲鸿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在许地山的联络与引荐下,徐悲鸿前往拜访马丁夫人。
马丁夫人十分热情,不仅告知她所藏四箱中国古书画是其旅居中国多年的父亲所遗留的,而且一股脑儿将古书画全部搬出摆放在徐悲鸿的面前,并一一打开供这位内行买家任意选购。
不料,徐悲鸿在翻检了两箱之后,似乎并没有表露出想从中选购的意思,这不由得使马丁夫人颇感意外。
就在马丁夫人满腹狐疑之际,徐悲鸿的目光突然被第三箱古书画中一件没有任何署款的白描人物长卷所吸引,徐悲鸿急促而高声地喊道:“下面的不看了,我就要这一件!”随即,徐悲鸿提出用随身所带的1万余元现金购买这件古画。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精明的马丁夫人见徐悲鸿如此中意这件白描人物长卷,似乎明白了这件古画绝非一般画作所能比,心中顿时产生了一种不舍之意。
后经许地山从中协调,她终于答应由徐悲鸿再拿出七件精品画作作为交换,才最终使买卖双方都心满意足地顺利成交。
众所周知,以徐悲鸿当时在中外画坛之名望,他的七幅精品画作可谓是价值不菲,而他竟干脆利落、毫不迟疑地交换了,那么,这到底是怎样一幅惊世画作?这是一幅长292厘米、宽30厘米的白描人物手卷,在深褐色的绢面上描绘了多达87位正在列队行进中的神仙。
南宋梁楷人物作品欣赏南宋代大画家梁楷的作品一直以来为国人所珍视,无论工笔或减笔莫不如此。
美国知名艺术史教授高居翰先生(James Cahill) 配合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千年丹青·日本与中国藏唐宋元绘画珍品展”撰文认为,中日两种不同的鉴藏传统体系产生出“两个不同的梁楷”,大意是中国鉴藏体系多看重梁楷的工笔画,对梁楷的减笔一格则评价不高(高先生且引用了一位“不想提其姓名”的中国博物馆研究员不能理解梁楷减笔为例),而日本则一直将梁楷的减笔奉为国宝——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梦蝶图》元刘贯道说明:元绢本水墨设色纵30厘米横65厘米此图取材于“庄周梦蝶”的典故,将此场景置于炎夏树荫。
童子抵树根而眠,庄周袒胸仰卧,鼾身醉人,其上一对蝴蝶翩然而乐,点明画题。
《铁拐仙人像》元颜辉绢本设色纵191.3厘米横79.8厘米日本知恩寺藏铁拐李即八仙传说中的李仙,明彭大翼《山堂肆考》云:“拐仙姓李,有足疾,西王母点化升仙。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云:“李铁拐或云隋时峡人,名洪水,小字拐儿,又名铁拐,常行丐于市,人皆贼之。
后以铁杖掷之,化为龙,乘龙而去。
”拐李是道教著名“八仙”之一,民间关于他的传说颇多。
全图笔法简劲,略仿梁楷风格的简笔兼破墨。
人物衣纹线体粗厚,辅以细笔。
这种画法对明代吴伟、张路等人的人物画很有影响。
《蛤蟆仙人像》元颜辉绢本设色纵191.3厘米横79.8厘米日本知恩寺藏颜辉,字秋月,浙江江山人,一作庐陵人。
擅长画道释人物,也善画猿。
所作形象,造型奇特,神态生动,时人称之为“八面生意”。
画法上粗笔居多,笔墨劲健豪放,渊源于南宋梁楷的泼墨减笔法。
蛤蟆仙人是道教传说中的神仙,其形象与元、明两代流行的道教神仙刘海蟾接近,二者可能为一个。
此图与前幅《铁拐仙人像》组成对幅,风格一致。
《泼墨仙人图》宋代大画家梁楷(立轴、纸本、墨笔、纵48.7厘米、横27.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
| 文化艺术工笔画学习中的古画临摹——以绢本为例□蔡攀/文古画临摹是工笔画学习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绢本为例,对古画临摹的目的、步骤和常见问题做出介绍与分析,让学生明白古画临摹在工笔画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解决学生在临摹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 古画临摹的目的对古代经典作品的临摹一直是工笔画教学的重要课程。
中国传统工笔画,最早(有考古发现的)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经各朝各代的发展完善,至唐宋达到顶峰,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程序:造型、用线、设色以及材料的制作与运用,有章可循,是工笔画的本源所在。
因此,古画临摹是工笔画学习的重要途径。
1.1 掌握一套扎实的作画程序工笔画讲究作画程序:勾线设色、材料制作、作画步骤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也是工笔画长期被人诟病的原因。
强调制作性的“工”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程序”,这套程序历经千百年的实践被确定下来,是最好的表现方式。
通过临摹古代经典,了解并理解其中的奥妙,继承前人的绘画经验。
严格地说,没有临摹的过程,很难真正进入工笔画领域。
1.2 掌握造型规律、勾线与设色方法由于文化、审美与观察方法的差异,中国画与西画在造型上区别极大。
传统中国画具平面性和感性特征,区别于西画的写实与理性。
今天的学生在进校前几乎全盘接受过西方艺术教育体系,需借助古画临摹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绘画造型规律。
线是工笔画乃至整个中国画的精髓,是画之骨。
传统工笔画对线有严格的要求并形成典型样式:“十八描”[1]归纳总结了传统工笔画中最具代表性的线条,作为基本程式用于传授线描技法,它们各具神采。
学生通过临摹训练,内化成为自己的表达并在创作运用。
工笔画有一整套独特的设色技法:分染、罩染、衬色、提染各司其职,解决了画面色彩的问题。
学生通过西画体系进入大学,对中国画色彩观念的理解有失偏颇。
加上中国画史在元以后因“高人逸士”的水墨画大行,导致工笔重彩的没落,使中国画丧失了对色彩的应用。
学生通过对古代工笔画经典的准确临摹,重拾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