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经典作品
- 格式:ppt
- 大小:7.67 MB
- 文档页数:101
人教版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画外之意——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教学设计主备人:黄海丰审核人:刘永梅二次备课人:【单元课题】中国美术鉴赏【课业类型】新授课【课程分析】本单元共八课,分别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中国书法》《中国传统雕塑》《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艺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国民间美术》《中国近现代美术》。
以传统三大画科引入,从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民间美术和近现代美术几个角度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特点,掌握鉴赏中国美术的方法,理解中国文化对艺术的影响,感受中国美术独特的美感,强化深厚的民族情怀。
【基本问题】第3课: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郁的山水情怀?第4课: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能否以写实的程度作为衡量艺术水平的标准?第5课:汉字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鉴赏?第6课:中国传统雕塑承载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文化观念?第7课: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园林各有哪些特点?它们与社会思想意识和自然环境有怎样的联系?第8课: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为何别具特色?第9课:谁创作了民间美术?它有怎样的文化内涵、精神价值和艺术形式?第10课:应该如何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创作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具体问题】第4课:花鸟画中的情趣和人物画中的情性。
〖图像识读〗第4课本课主要作品有工笔花鸟画《写生珍禽图》、大写意花鸟画《荷石水鸟图》《墨葡萄图》、小写意花鸟画《墨梅图》《墨竹图》《墨兰图》,工笔人物画《女史箴图》《簪花仕女图》、壁画《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工笔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大写意人物画《泼墨仙人图》、人物画《油荒坐啸图》、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灸艾图》,涉及朝代众多,都是典型作品。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图像的识读,体会传统花鸟画如何在写生的基础上缘物寄情、托物言志的,如人物画是如何传神写照的。
〖美术表现〗第4课通过不同风格作品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时代、地域、个人审美追求带来的不同特征。
唐代工笔仕女画的发展及其现实思考摘要: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丰满婀娜的身姿、富贵华丽的衣衫鲜明的特点,本文将从此时期的代表作中分析唐代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到今天,工笔人物画在传统工笔仕女画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关键词:仕女画;传神;继承;工笔人物画一、唐代及各时期工笔仕女画的特色《龙凤仕女图》《人物御龙图》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卷轴画作品,以线作为造型基础,加以色彩,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顾恺之的代表作品《女史箴图》《烈女仁智图》《洛神赋图》等。
由于唐代自身发展的不同,工笔仕女画在初唐、盛唐、中晚唐时期风格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1初唐时期(618年-712年)初唐时,工笔仕女绘画依然具有六朝时期“秀骨清象”“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此时期的代表画家是阎立本。
阎立本:开创了中原风格,擅长画人物肖像,代表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该图以贞观十五年(641年)描绘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历史情景。
此时绘画的重要特点就是画面不画背景;人物地位决定了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和大小。
在画面中的中,人物抬辇的侍女透露出一种劲健,谈吐自然,唐太宗则是气宇轩昂,沉着稳重。
此时的人物画的特点清瘦的造型、章法洗练,用色沉着而鲜艳,采用单线平涂略施分染,所以说此时的绘画作品继承了浓厚的六朝遗风1.2盛唐时期(713年-765年)在绘画方面,吴道子创“吴家样”,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充分利用了毛笔的起落轻重缓急,墨色的干湿浓淡的变化,“使为毛笔绘画由“描”发展到“写”的变革提供了契机。
”张萱:“生卒年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工人物,尤擅长绘贵公子、仕女,名冠于时”。
特点“以朱色晕染耳根”(无此类作品传世)代表作《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描绘了宫廷贵妇在捣丝、络线、缝制时的劳动情景。
从细处看,画家的精细刻画将正、侧、等姿势表现出来,尤其是对抬胳膊仰头向上看的红衣女童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中国画白描人物,太经典了中国画中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称“白描”。
中国画白描作品是以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无论是花鸟还是人物,他们都是以线构成,借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是在对自然物象深刻理解的基础进行主观创造,从而达到抒情表意的目的,它是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主客观结合的产物,区别于西方以色彩、明暗来表现物体的方法。
故而白描不仅可以独立存在,也是中国画的基础。
物象的形、神、光、色、体积、质感等关系就靠线条来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来,它比別的画法更不易掌握。
中国画用线造型的历史悠久,通过历代画家的长期实践和不断地创造,积累了大量的极为丰富的线描技法经验,仅画人物衣褶的描法就有“十八描”,就是: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橛头钉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
白描在勾勒时可用一色墨勾成的,也有根据不同物件用浓淡两种或两种以上墨勾成的,如:人物的皮肤用淡墨,头发用浓墨,不同颜色的服饰用不同的墨色。
中国画的白描,不取逼真感,特重风神气韵,似象而非象,遗象而取神;简而不薄,繁而不乱;无定法,而有定X;无定笔,而有定局;有层次,有折叠,有掩映,有隐藏。
中国画的白描,决不同于标本图的用线,不仅仅是为了界定物象的轮廓,中国画在用线画出物象的形貌特征的同时,就通过行笔的或刚或柔,或缓或疾,或轻或重等不同笔法和千般变化,来表达画家本人的情感意态。
画家笔下的线条,犹如歌唱家嗓中发出的音色,决不是单单告诉你他唱的是什么词句,而更重要的是通过音韵来表达那感人的神情意蕴,使人得意而忘词,这就是所说的“似象而非象”“遗象而取律”,这是中国画的宗旨,也是中国画白描的特点。
每一种臻于成熟的艺术,都会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程式。
欣赏名家古典仕女图值得一看的古代仕女图欣赏名家古典仕女图值得一看的古代仕女图易从书画艺术01-27 16:31 大欣赏名家古典仕女图,中国古代人物绘画一直一来对于女子画像有着解不开的情缘,中国女子有着独特的东方气质,优雅含羞,矜持温婉。
中国人不喜欢太过强硬的措施,爱好和平,表现在艺术审美上也集中体现在其色彩的应用上,和谐于灰色调之中,毫不张扬,中国画的精髓精神在于“善”,以善为美,以物比德。
我们看到的这两幅来自何文铮的的国画工笔仕女图,就集中了真善美的意蕴,传神地表现了中国古代女子的优雅气质,是非常具有观赏性的作品!欣赏名家古典仕女图,易从网表示:仕女图在画家的笔下,展现出了他的优雅、温婉、犹如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看到这样的女子,有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
下面就为大家带来几幅当代名家古典仕女图精品:李兰君八尺横幅人物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图片来源易从网)一、金陵十二钗李兰君八尺横幅人物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主要的女性角色: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风格清新俏丽,画中人物婀娜多姿,用色淡雅简约,人物神态刻画的极有韵味。
这幅长篇仕女图作品,画家精心塑造仕女的形象,衣衫飘飘,典雅端穆,追随远古高逸的审美趣味,取精用宏,画出了自身的学识与修养。
四大美人四条屏人物画名家覃日群国画作品(图片来源易从网)二、古代四大美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不仅在我国妇孺皆知,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美誉。
千百年来,人们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形容西施、王昭君、貂蝉与杨贵妃四位女子的绝代芳姿,这种形容既生动又含蓄,给人们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
仅仅这八个字,却包含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四个小故事,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古代仕女图中的四大美女,有着倾国倾城之貌,在历史的大事件中她们曲折动人、救国救民的传奇故事,被古代民间广为传颂。
工筆人物畫《西厢記》1初遇唐朝贞元年间,崔相国死后,他的妻子崔氏、女儿莺莺扶柩回籍安葬,羁留河中府普救寺内,书生张君前往长安应举,路过普救寺,遇见了莺莺和使女红娘,他见莺莺貌美,便对她产生了爱意。
2借厢自见过莺莺之后,张生决定在寺里住下,寻找机会与她机见。
于是他到方丈,恳求长老在寺里租一间房子暂住,以便安静的温习经史,长老答应把西厢一间房子租给他。
3闹斋张生出了方丈,正好遇着红娘,寒暄过后便告诉她:“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年方二十二岁,还未曾娶妻,但不知你家小姐有没有许配人家……”红娘不待他说完,抢白了他几句,转身就走。
4合诗晚上,莺莺像平日一样,和红娘到花园里去烧香,张生见了,随口吟了一首诗,想以此打动莺莺,莺莺听罢连连称赞好诗,随口轻声和道:"兰闺深寂寞,无诗度芳春,料得高吟者,应怜长叹人。
"5匪惊不久,武将孙飞听说莺莺美丽,带领五千人来劫,全寺惊恐,崔夫人无奈,说若有能退贼者,不论何人都把莺莺配他为妻,张生写信给知道白马将军杜确,解了普救培寺之围。
6赴宴崔夫人心中大喜,让张生搬到院里书房居住。
次日,她又让红娘去请张生前来赴宴,张生以为是老夫人给他和莺莺定聘,心中好不激动。
7赖婚宴席上,老夫人却突然变卦,要莺莺与张生兄妹相称,张生一听此言,好像迎头浇了一瓢凉水,大吃一惊,莺莺对母亲的决定,也深表不满。
8听琴从此,张生万念俱灰,每到夜晚便在窗前弹琴解闷,他弹奏当年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凤求凰的曲子,口中还说道:"夫人忘恩还罢了,只是小姐不该负我啊!"莺莺在窗外听了,禁不住流下泪来。
9传简张生因此而致病,莺莺便叫红娘去探望,张生以信笺相托,莺莺回信,在诗里暗示张生,要他今晚到花园里去与她相会。
10赴约红娘心想,莺莺当着她面假惺惺,信里却约张生相会;她故意不说破,要看莺莺到时候怎样瞒她。
这天晚上,她照常与莺莺来到花园烧香,却见张生从墙上跳了下来。
11赖简不料,莺莺因为没有把红娘支开,临时又变了卦,她责备张生道:"张生,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来此做什么,先生救命之恩,自当报答,只是现在既为兄妹,怎么又生此念?12相思张生经不起这场折磨,从次日起就病得不能下床了。
A rt / 文化 · 艺术赵峰先生是近些年活跃在齐鲁画坛上的一位青年画家。
他科班出身,主攻中国人物画,自大学毕业后,坚持创作,不断探求,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大展。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人们熟知,在业内也获得较多赞誉与肯定。
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古老的画种。
一个优秀的人物画家要想创作出展现民族、国家和人民形象的不朽之作,必然需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历史知识。
赵峰以现代性的写实手法和笔墨描绘出人们文化记忆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并且着力探索写实水墨在现代人物表现上的各种可能性。
他常常表现那些在近代史上有着重大贡献的学者或革命家形象,同时把自己对人生世事富有诗意的情愫通过笔下的人物展现出来。
与近几十年间,一些人在创新的旗帜下以一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追求所谓的时髦和现代性,结果造成了千人一面的脸笔墨丹青绘经典—— 赵峰人物画赏析赵峰,字乐山,1979年8月生,2001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工笔重彩画专业,获硕士学位。
进修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家画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画院青年画院特聘画家、山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中国画学会秘书长、青岛市画廊协会副会长、青岛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赵峰文/邱振亮○《大唐颜真卿》 97cm×180cm ○《枪手部落》 360cm×220cm 谱化或空洞怪异、神态木然的中国人物画相比,赵峰的作品反映出他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写实能力,他并没有盲从于笔墨为中心、以玩弄笔墨趣味为取向的时风,他坚持的是以造型带动笔墨转变的理念,并力求在严格的造型与精美的笔墨之间找到一种统一和协调。
因此,他在创作中既很好地保持了传统中国人物画的笔墨情趣,又有极强的现代感与抒情性。
赵峰能从现实的选材中表现引人思考的立意,故而能引发读者真切的感动和深入的思考。
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题材分析作者:杨若涵来源:《美与时代·中》2023年第10期摘要:中国工笔画发展历史悠久并且成果丰硕,但明清之后逐渐走向衰落。
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艺术文化领域愈发开放包容,中国工笔人物画继承传统并且不断创新,融合先进理念、技艺等,促进了自身题材的多元化发展。
简述中国工笔人物画及其作品创作题材的影响因素等,分析中国工笔人物画作品常见题材类型,如城市与乡村、爱国与少数民族等,进一步探析中国工笔人物画未来发展趋势,对促进中国工笔人物画创新发展提出一定建议。
关键词:中国画;工笔人物;创作题材中国工笔人物画出现时间较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初见端倪,随着历史发展,题材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成为中国画重要画种之一。
但是受传统创作理念、模式影响,中国工笔人物画陷入发展僵局。
新发展阶段,我国积极推进工笔人物画发展与创新,不断引进新理念、技艺等,创新工笔人物画题材,提高创作者的创作水平,从而促进中国工笔人物画繁荣发展。
一、中国工笔人物画概述工笔人物画属于中国画范畴,是映射现实的传统画科之一,主要表现人物活动。
一般情况下,工笔人物画主要分为淡彩与重彩。
工笔人物画是一个较为古老、经典的画种,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创新后,不仅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还拥有了丰硕成果。
中国工笔人物画自魏晋时期快速发展,经过隋唐时期的繁荣发展后,至明清时期逐渐走向萧条与衰落。
但近几十年来,中国工笔人物画重新焕发生机,作品题材、造型、构图等方面均产生较大变化。
经过古今工笔人物画对比可知,当代工笔人物画继承传统人物工笔画特色并进行创新发展,融入时代内涵,呈现新发展态势。
如今,中国工笔人物画正处于探索、变革的重要时期,如何架构联系古今的桥梁,是中国画领域学者及画家重点研究的课题,但这并不能一蹴而就,应持之以恒地摸索、积极大胆地创新[1]。
二、中国工笔人物画发展历程(一)古代工笔人物画发展历程中国工笔人物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与创新,留下了无数杰出作品。
张⼤千的⼗⼤代表画作,美得震撼!张⼤千环荜盦照像郎静⼭摄张⼤千(1899~1983年),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千,别号⼤千居⼠、下⾥巴⼈,斋名⼤风堂。
他擅绘画,尤长⼭⽔,喜好画荷花及⼯笔⼈物。
与齐⽩⽯井有“南张北齐”之誉。
他开创了淡墨泼⾊⼭⽔流派,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影响深远,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家。
- 1 -《桃源图》张⼤千的桃源梦此作是张⼤千众多泼墨与泼彩⼭⽔画中较为成功的⼀件作品。
画中⼤⾯积的墨彩交渍、画幅边缘的⼭⽯与桃树的精致描绘,形成强烈的视觉对⽐。
画⾯左下⽅的⼩船与⼭涧引导观者从图式中去找寻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意境。
然⽽,张⼤千并没有急于描绘“桃花源”的具体景致,画中主要部位⼤⾯积的变幻墨彩,让“桃花源”继续保留着那份千古的迷⼈魅⼒。
这正是绘画艺术的魅⼒体现与神韵所在。
- 2 -《嘉耦图》鸳鸯戏⽔,佳偶天成该作品出⾃著名的“梅云堂”,以荷花⼊画,寓意佳偶天成。
画中精⼯细致的描⾦朱荷,在墨绿渍染的⽥⽥茂叶的衬托下,富丽堂皇⽽⽆匠俗之⽓,浓荫中的双栖鸳鸯⾊彩斑斓、悠然⾃得。
是张⼤千泼彩泼墨画法的代表作。
从张⼤千的艺术发展历程看,当时他正在经历由早期细笔临摹各派⼤师向后期⾃创的泼彩泼墨风格转变的转型期,作品不仅具有较⾼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很⾼的学术价值。
- 3 -《爱痕湖》记录张⼤千过往情事《爱痕湖》是张⼤千1968年所作巨幅绢本泼彩,画⾯前景为青翠的⼭峦,后景则为掩映其间的⼀泓湖⽔;湖的后岸为淡墨、淡彩勾勒的屋舍,总体上画⾯给⼈⼀种⾊彩斑斓、⼤⽓宏伟的感受,是张⼤千化⽤西⽅抽象派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乳交融之作。
局部之⼭顶烟云说道这幅画,其实它的背后还有这么⼀个故事,1965年秋,张⼤千与友⼈张⽬寒等游瑞⼠、奥地利诸国,在奥地利著名的风景胜地亚琛湖畔,有数⽇之逗留。
关于此⾏的细节,张⼤千在翌年创作的另⼀本《爱痕湖》落款中,曾这样写道:“年前与艺奴漫游欧洲,从瑞⼠⼊奥国,宿爱痕湖⼆⽇,曾做此诗以戏之。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五十一:周臣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周臣《舞狮图》局部明代再补充一个周臣吧。
虽然周臣也不能算是典型的工笔人物画家,但从他的作品也可以看到明代绘画在题材和风格上转变的轨迹。
尤其是,唐寅、仇英都出自周臣门下,所以忽略周臣是不应该的。
周臣(?—1535),字舜卿,号东村。
约生活在成化至嘉靖年间,吴人(今江苏苏州)。
代表作品有《春山游骑图》、《春泉山隐图》、《访友图》等。
周臣早年师从陈暹。
陈暹是吴门画派的先驱,被朝廷“诏赐冠带”,《名画录》称其在“成化间以名画者六十年”。
周臣与陈暹住处相邻,拜其为师可谓近水楼台。
进入陈氏门下之后,周臣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经由学习老师的元人画风,上追宋代的李唐、马远、夏圭等诸家笔法,最终使自己的画风更近于南宋院体的路数。
明代何良俊《四友斋画论》中评价他道:“亦是院体中一高手”。
周臣的绘画,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两种面貌”。
所谓“三个阶段”,即早期、中期和晚期。
所谓“两种面貌”,即谨细的面貌和粗放的面貌。
具体地讲,周臣早期的画,主要忠实于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人的南宋院体画风,有时也借鉴北宋山水画的一些表现方法,代表作品如《春泉小隐图》和《辟泸图》。
构图基本袭用南宋院体构图特点,用笔尖劲,皴法结合了李唐的刮铁皴和马远、夏圭的小斧劈,但多了些润泽气息。
前者的树法来自李唐,后者则借鉴刘松年,比较师法对象,两者都略嫌草率而规整不足。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些早期作品带有很明显的李唐式山水的印迹,但周臣并不是为了刻意追求画面中技法的出处并有意识地加以炫耀。
画家根据不同对象的质感,采用了刚柔、粗细、轻重不同的笔法,完全是为了客观地再现对象带给人们的感受。
周臣中期的画风,是在李唐、马远、夏圭等人画法的基础上进行变化而形成的,代表作品有《山斋客至图》、《春山游骑图》、《亭林消夏图》等。
从山石画法来看,说明画家进一步回到了李唐的早期风格,几乎全用刮铁皴勾斫。
并且在此基础上,山石结构排布及它们与树木的结合方式还追溯了五代荆浩、北宋范宽的画风。
艺拍堂传统工笔人物画以线为骨,对线条的质量有较高要求,《送子天王图》是由唐代画家吴道子所创作,绘画手法以线描为主,加以少量的淡墨渲染,画面内容十分丰富,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父亲抱着他去拜夜天神的情景,画面中所描绘的帝王、婴儿、随从侍女、后妃、各路神怪、天王武将等人物形象十分丰富各有特点。
荆浩《笔法记》里曾提到:“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遗恨无墨。
”吴道子的作品极其注重线条,他将中国画的线总结归纳到了极致,极具个人色彩,也就有了我们所说的“吴带当风”,他所创作的绘画作品改变了之前人物呆板、没有表情的形象,反之以各种不同的表情神态来表现所描绘人物的内心情感,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姿态鲜活,整体上表现为对唐代盛世生活的写照。
一、画面内容唐代封建社会经济繁荣,物质基础雄厚,寺庙兴起,佛像画大量增加,人物画主要的内容及作用是赞美帝王官员的功德。
而佛教逐渐融合于唐代的社会环境后,被人们与中式的封建神话故事中的神怪形象结合,从而被画家们创作出许多中式的佛教题材绘画。
《送子天王图》中的这四组神怪形象属于地狱形象,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地狱是绘画创作题材的其中一部分,在唐代佛学中,佛教徒所谓的“地狱”是指“罪恶众生所生之地”具有明显的封建社会的阶级性特征。
在当时,地狱是为被统治者和被压迫者所准备的地方,所以这些神怪一直是以神圣威严的形象驻扎在人们的内心。
吴道子作品中的地狱变相形象生动,一直被人所称赞,这浅析《送子天王图》的绘画特点文/张奥张奥《深思》65cm×120cm 2019年便展现了他深厚的写实功底。
吴道子原来是一位民间的画家,后由于其杰出的绘画功底被召入宫廷成为宫廷画家,但他作画比较随性,也比较厌恶宫廷中的创作氛围,所以他将这些神怪形象与帝王放在一起,多多少少反映出积极进取又敢于反抗的精神,与唐代前期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观相符。
吴道子用世俗化的特点来表现其中的内容。
佛陀、菩萨原本是唐代盛行的佛教中的形象,而画中的形象则符合中国本土道教中天尊、星君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