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6版主编:高树军)

(完整版)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6版主编:高树军)

(完整版)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6版主编:高树军)
(完整版)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6版主编:高树军)

绪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

念和研究内容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①跨学科性

②系统性

③权变性

④实用性

⑤科学性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分为: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要对上述三个

层次的心理与行为进行预测、引导和控制,以便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大块: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及领导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

生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一)心理学

(二)社会学

(三)社会心理学

(四)人类学

(五)政治学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一)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

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工业心理学

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书中论述了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员工等问题。

(三)工业社会心理学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支持“霍桑实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使建立

在群体理论之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真正

起步。

(四)管理心理学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

了经过系统研究的著作《管理心理学》,之所以这样命名该书,就是想引导读者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引导、管理和组织一大批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务。

(五)组织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在其为《心理

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又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进一步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扩大到组织心理的研究。

(六)组织行为学产生

随着这一学科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组织研

究的演变,其研究和实验的机构也发生了变化。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

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最突出的贡献是为管

理提供了一系列原理和方法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员工看成是“经济人”

第二,强调独裁式管理。第三,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组织职能的改善仅仅依靠组织内部的合理化,很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度上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

(二)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上述理论相较于那种只重视物的管理、不重视人的管理的理论来说,是具有创造性和革新意义的,是一种进步,它改变了以往的传统管理理念,把人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管理对象纳入组织管理当中,开创了研究人的社会需要、心理情感等因素对工作效率影响的先河。

(三)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把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

权变理论:每个组织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条件都各有不同,因而在管理活动中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境的原则和方法,即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

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适的管理方法。成功管理的关键在于对组织内外状况的充分了解和

有效的应变策略。该理论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领导行为有不同的效果,所以有称为领导情境理论。

代表人物:费德勒

路径-目标理论:领导是一种激励部下的过程,领导方式只有适合于不同的部下和环境时才是有效的。该理论的核心是有效的领导既要帮助下属充分理解工作目标,又要指明实现目标的路径。

代表人物:豪斯

(四)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

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定义:观察法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测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观察法的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工作要求。

缺点:花费的时间多;观察得来的材料难以量化,难以说明刺激条件与行为变化之间的精确关系;有些被观察者难以接受,他们觉得自已受到了监视和威胁,在心理上对观察人员产生反感,同时也可能造成操作动作变形。

注意事项:

1)要注意工作行为样本的代表性

2)观察人员在观察时尽量不要引起被观察

者的注意,干扰被观察者的工作。

3)观察前要有详细的观察提纲和行为标准

4)观察者要避免机械记录,应反映工作有

关内容,并对工作信息进行比较和提

(二)调查法

定义:调查法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就一些问题对某些个人或群体进行访问或发放调查表要求被调查者回答,收集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并以此来分析、推测其行为与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1.访谈法的优点:

(1)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动机等较深层次的内容有比较具体的了解;(2)运用面广,能够简单且迅速收集多方面资料;

(3)易了解到短期直接观察法不容易发现的情况,有助于管理者发现问题;(4)有助于与员工的沟通

缺点:(1)访谈者要有专门的技巧,需要受过专门的训练;

(2)比较费时、费力、工作成本较高;(3)无法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算

2.问卷法的优点:(1)调查范围广;(2)调查样本量大,适用于需要对很多人员进行调查的情况;(3)调查的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缺点:(1)设计理想的调查问卷要花费

较多时间,人力、物力、费用成本高,问卷设计若不科学,有可能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

(2)问卷在使用前需进行测试,以了解

被调查者是否了解问卷中的问题,为避免误解,还经常需要工作人员亲自解释和说明,会影响工作效率

(3)填写问卷一般单独进行,缺少交流

和沟通,因此,被调查者可能不积极配合,从而影响调查的质量。

(三)个案分析法

定义:研究者通过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情况较长时间的连续调查、了解,全面收集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称为个案分析法

(四)实验法

定义:实验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精确操纵自变量从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

而变化,进而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五)心理测验法

定义:心理测验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

者的方法。常用的心理测验有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倾向性测验等

(六)情景模拟法

定义:根据被试者所承担或将要承担的工作任务,研究人员设计一套与岗位实际情景相似的测试场景,将被试者放置于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观察被试者的才能、行为,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对所时差的行为进行

评定,即为情景模拟法。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第一节人性假设

“经济人”假设认为大多数人都是缺少大志向和责任心的,只是少数人起到统治的作用;反对工人参与管理,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一、“经济人”假设

亚当斯密------《国富论》,该著作的问世标志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体系构筑完成。

(一)“经济人”的基本含义

1、“经济人”的观点

“经济人”的观点把人看做是“经济人”,认为人的行为在于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的主要动机就是获得经济报酬。

2、X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点:

美国的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他的著作《论企业中的人性》一书中提出两种对立的人性假设:X理论和Y理论。

第一,多数人天生就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第二,多数人都是胸无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甘愿受别人的指挥和领导;

第三,多数人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第四,多数人从事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所以只有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第五,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人具有以上特性,属于被管理者,少数人能克服自己的情感冲动进而成为管理者。(二)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

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

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

泰勒制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

(三)对“经济人”假设的评价

“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多数人看成是天性懒惰且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根据这种决定的管理理论、原则及措施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管理模式,通过权力严密控制员工。

“经济人”假设认为大多数人都是缺少大志向和责任心的,只有少数人起到统治的作用;反对工人参与管理,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立起来,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无形中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合理化,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特点。

当然,“经济人”假设和X理论以及泰勒制的管理原则,也有科学管理的成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作风,强化了社会各界对于消除及提高工作效率的关注,科学分析了工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并制定了精确的工作方法,实施了比较完善的计算与监督制度,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二、“社会人”假设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是这一假设建立的基础,在长达9年的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一)“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

“社会人”假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物质方面的利益在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方面只是起到次要作用,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群形成的良好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的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1、人是“社会人”

2、管理工作要“以人为中心”

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

4、建立新型的领导方式

(二)基本“社会人”假设的管理

第一,管理人员不应该只是关注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还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

第二,管理人员在注重指挥、监督和控制等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努力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整体感,激起员工对组织的奉献精神,培养员工的群体意志,进一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第三,在实行奖励措施时,应主张集体奖励制度而不是主张实行个人奖励制度。

第四,管理人员的职位要进行轮换,不应该只局限于计划制订、组织工序、产品检验等,而应该在员工和上级之间起到联络人的作用,负责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第五,主张“参与管理”的管理方式。(三)对“社会人”假设的评价

从“经济人”的假设到“社会人”的假设是管理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标志着人们对人性认识的进一步加深。“社会人”的假设承认人是一个社会客体,在重视人的自然需要的同时还要关注人的社会需要,主张从满足人的社会需要入手来调动人的积极性,鼓励员工参与管理,以便改善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这比单纯的物质鼓励效果更好。它给企业管理带来重大的影响,促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一)“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含义

“自我实现人”也叫“自动人”。这种人性假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克里斯?阿吉里斯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等人提出来的。“自我实现”指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Y理论主要观点:

第一,厌恶工作不是普通人的本性。

第二,外部的控制及惩罚带来的威胁不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第三,一般人在适当的条件下,不但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还会乐于追求责任。

第四,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并分布着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创造性力量。

第五,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主动完成组织工作的意向,使得组织绩效更加富有成果。

第六,在现代工业化社会条件下,普通人的智力只是得到了部分发挥

(二)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管理

1、管理重点的变化

“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把管理的重点从重视人的因素转移到重视工作环境上面。

2、激励方式的转变

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对于人来说,最根本且起长远作用的是那些内在的激励因素。

3、管理制度的变化

“自我实现人”假设主张管理权限的下放,建立参与和决策制度、提案制度、劳资会议制度及制订发展计划,让员工选择喜欢

的工作等,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员工展示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

4、管理职能的改变

以“自我实现人”假设为出发点,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在于尽可能为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减少和消除员工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三)对“自我实现人”假设的评价

从理论角度来看,“自我实现人”假设和“经济人”假设存在共同的错误,即把人性看成是天生的、自然形成和逐渐成熟的。事实上,人格和人性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影响实现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动改造、变革的结果。

虽然“自我实现人”假设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其理论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下是相当有说服力和先进性的,有许多观点值得借鉴。

四、“复杂人”假设埃德加.沙因的《组织心理学》

(一)“复杂人”假设的基本含义

“复杂人”假设就是基于这样的事实,以期更加合理地说明人的需要与工作的动机。

提出了“复杂人”假设的原因:

第一,每个人的需要后能力各不相同,工作动机是复杂多变的,难以进行统一、明确的概述。第二,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和动力。

第三,人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部门当中,同样可能产生不同的动机模式。

第四,一个人能否感到心满意足,是否愿意为组织出力,取决于他本身的动机构造模式,同组织之间的关系、工作的性质、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动机的强弱及与同事之间的相处状态等。

第五,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相应做出不同的反应。

(二)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

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

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

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三)对“复杂人”假设的评价

“复杂人”假设和权变理论及其管理措施以人与人之间及环境之间存在差异这一点为出发点,重点强调针对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人应灵活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这对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第二节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2、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3、行为源于后天学习

4、刺激影响行为

(二)对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观点的评价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二、新华生主义

这一学派认为研究对象是行为本身,主张以实验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行为分析,并找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影响较大的是托尔曼的整体行为主义、赫尔的假设——演绎系统、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用论

(一)托尔曼的理论

1、目的性行为主义

2、固有决定因素

(二)赫尔的理论

内驱力理论,有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发有机体的行为。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三)斯金纳的理论

强化理论

三、卢因的观点

(一)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公式

(二)群体动力的内涵及理论启发

1、群体动力的内涵

2、理论启发

群体行为不等同于群体中各个成员行为的简单相加,它包含集体智慧融合精华,可能产生新的行为形态。

四、个体行为规律(一)行为概述

1、行为的概念

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

2、行为的特征

(1)目的性

(2)自主性

(3)社会性

(4)连续性

(5)持久性

(6)可塑性

(二)个体行为规律(插入P54图)

客观环境---主观环境----内在动机具体行为方向目标

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下,人总会有某种需要,而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会产生相应的行为,行为则指向一定目标,一旦目标实现了,下一个新的需要又将会诞生,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就构成了人的行为规律。

第三节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一)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它是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联系的综合反映过程。认识过程是个体心理过程的基础,是个体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个体心理的认识过程包括对事物的认知阶段和知识阶段。

1、认知阶段

(1)认知形成阶段,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整体上的反映。

(2)认知发展阶段。在认知的形象阶段,个体获得了对事物本身直观形象的了解,这只是对事物表象的认知。当个体调动自身的各种神经活动系统,对事物做出进一步的认知时,其就会通过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此过程。

记忆是人们对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保存,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可再显现出来。记忆一般包括四个部分:识记、保持、回忆、认知。

思维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2、知识阶段

知识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个体除了通过感觉和知觉去认识事物的外在联系,还借用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进行过渡,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内在联系,更为全面、本质地把握事物。总之,个体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

(二)情感过程

个体情感的基本表现:

个体情感表现的基本形式有喜、怒、哀、乐、爱、恶、惧,在个体行为活动中主要表现在面部表情、生调、动作表现三个方面。

(三)意志过程

1、意志概述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并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活动的特点

(1)意志活动是有意志、有目的活动

(2)意志活动是自觉克服困难的活动

(3)意志活动是由一系列的随意活动实现的

随意活动提现了对意志的调节作用,主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激励;二是克制。

3、意志的表现

个体的意志品质是意志的具体表现。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1)坚毅性

(2)果断性

(3)自制性

二、个性心理

(一)个性心理的含义

个性心理又称为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个体独有的并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的整体特性。

(二)个性心理的构成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在和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事物所持有的看法、态度和倾向。具体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机能的特殊结合。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

行为发生的基本模式:

刺激(原因)个体(需要、紧张、不舒服)反应(行为)

行为科学家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

划分为两种: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二、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

1.指向性

2.多样性

3.层次性

4.潜在性

5.可变性

6.社会制约性

(二)动机

1、定义:动机指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

2、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需要与动机既相似,又有着严格的区分。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所在,动机则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当一个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时,这种需要才会转化为动机。所以,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需要并不必然会导致动机的产生。需要转化为动机必然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需要对象的确定;二是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当需要的强度在某种水平上时,才可能变成动机并引发行为。

三、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的三种机能

动机具有原始性、内隐形及实践活动性的特征

1)始发机能

2)选择机能

3)强化机能

(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一般来说,动机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内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

动机和行为的复杂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第二,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动机

第三,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所引发

第四,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第五,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

第二节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一、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二)价值观的属性

价值观的属性包括内容属性和强度属性(三)价值观的作用

第一,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组织认

同程度的核心衡量指标

第二,价值观是了解组织成员的态度及动机的基础,管理者可在此基础上对组织成员进行行为分析第三,价值观会使个体对那些不被其所在群体或组织接受的信仰、态度及行为进行合理化,以解决内心的冲突,进而提高个体的道德感和自我效能感,以便在组织中保持和维护自己的尊严

第四,价值观会影响企业领导个人的决策行为

二、态度

(一)态度的慨念

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个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趋向

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知觉成分、情感成分及行为意向成分

(二)态度在工作中的功能

①调整功能

②自我保护功能

③价值表现功能

④知识功能

(三)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①态度影响认识和判断

②态度影响行为效果

③态度影响忍耐力

④态度影响相容性

三、工作满意度

(一)工作满意度概述

定义:工作满意度是指人们体验到的一种愉悦或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是人们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验进行评价而产生的。

(二)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1.挑战性的工作

2.公平的报酬

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4.和睦融洽的同事关系

第三节知觉与行为

一、知觉和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一)知觉的内涵与特征

1.知觉的内涵:所谓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①空间知觉

②时间知觉

③运动知觉

④错觉

3.知觉的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二)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性

1.社会知觉的内涵:社会知觉是在知觉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过程,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2.社会知觉的特征

1)认识对象的独特性

2)知觉过程的双向作用性

3)信息加工过程的独特性

二、知觉过程

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三、影响知觉的因素分析

(一)主观因素

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

个性特征

(二)知觉对象的特征

1)接近律:在时间、空间上接近对象,有

被知觉为同类的倾向

2)相似律:具有相似性的对象往往容易被

知觉为一组

3)闭锁律:人们能够把分散但是具有一定

联系的知觉对象的反应综合起来,形

成一个整体

4)连续律:在空间和时间上有联系的对象

往往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

四、知觉偏差(加入相应名词解释)

①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信息互相结合的时候,人们总会倾向于关注最前面的信息。

②近因效应:指人们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会冲淡过去获得

的印象,并对以后对该对象的社会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

③晕轮效应:指人们在知觉过程中,常从货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进而扩展到全部的或好或坏的整体印象。

④投射效应:假定相似,通常指人们通过将自己的品质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的关于他人的印象。

⑤心理定势: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的准备状态。

⑥对比效应;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知觉时,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而不考虑客观的标准。

⑦刻板效应:指对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具有概括性的、笼统的印象。

五、归因理论与倾向

(一)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人们利用相关信息资源,对自己或他人的举止进行分析、判断并推论其原理的过程。

1.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

海德是归因研究的创始人

认为该行为的发生是由于情境因素导致的,即属于自己空和范围之外的因素引起的,成为外部归因;另一种是把行为发生的原因归为个人自身的因素,既属于自己控制范围之内的因素,称为内部归因。2.凯利的三要素理论

(1)特殊性(2)共同性(3)一惯性

3.罗特的控制理论

(1)内控者

(2)外控者

(3)控制源的影响

4.韦特的成就归因理论

在他看来,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与失败时知觉到的四

种原因,他将这四种原因划分以下三大维度。

(1)控制点维度(2)稳定性维度

(3)可控性维度

第四节个性与行为

一、个性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个体拥有的,并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存在于个体的生理素质基础之上,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

个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两部分:一是个性倾向性;二是个性心理特征。

(二)个性的特征

差异性、倾向性、稳定性、整体性、

社会性

二、气质与行为(相关的点、不同气质类型的特点)

气质是天赋心理特征的表现,与其他心理特征相比,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气质定义:人们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类型:

1、胆汁质:情感发生得很快而强烈,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具有外倾性。最突出特点是具有很高的兴奋性和较弱的抑

制过程,多数是热情而性子急得人。

2、多血质:这种人热情活泼、机智灵敏、动作迅捷,其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都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3、黏液质:这种人待人处事心平气和,并且沉着冷静,很强的忍耐力,能较好地克制自己的情感冲动,较少发脾气。

4、抑郁质: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经常多愁善感,容易神经过敏。这类人观察问题比较深刻细腻,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物。

三、能力与行为

能力的定义: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而在主观方面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一)能力的分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二)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实践、个体因素

四、性格与行为

性格的定义: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

定的心理特征。

1、依据心理活动的优势性,可以将性格类型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三种。

2、依据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划分的性格类型:外倾型和内倾型。

3、依据个体独立性划分的性格类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4、五重性格特征是:外向与内向、情绪适应性、易相处性、谨慎程度、接受新经验的开放度

性格的培养

自我教育能力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及自我执行

五、情绪与行为(一)情绪的概念:情绪指的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的状态。

(二)情绪的特征

1.情绪的非自发性

2.情绪的短暂性

3.情绪是一种主观意识体验

4.情绪会产生生理唤醒

(三)情绪的维度划分:情绪的种类、情绪的强度、情绪的频率和持久性

(四)工作中的情绪管理

1.情绪劳动:是指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状态

2.情绪智力是由萨罗威和梅伊尔于1990年正式提出情绪智力这一概念

1.自我意识:体会自我情感的能力

2.自我管理: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能力

3.自我激励:面对挫折和失败坚持不懈的能力

4.感同身受: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

5.社会技能: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情绪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

1、选聘员工

2、决策

3、创造力

4、激励

5、领导力

6、谈判

第五节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一、组织承诺

(一)组织承诺的内涵:组织承诺也叫作“组织认同感”“组织归属感”,使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

(二)组织承诺的三因素

感情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

(三)建立组织承诺

1.建立高情感承诺

2.建立财务类的持续承诺

二、组织公民行为

(一)组织公民行为的含义及特点

1.组织公民行为的含义:组织公民行为是指个体的行为是自主的,并非直接或是外显地由正式的奖惩体系引发的,一般包括无私并主动地帮助他人、主动参与组织活动、承担超过常规的任务等。

2.组织行为的特点:

第一,人们除了致力于实践活动的规定事项外,还会经常主动自发地付出额外的心力,从事一些直接或间接有利于组织的事情

第二,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自我裁量的自动自发行为

第三,组织公民行为的出现与正式的报酬并不直接相关

第四,组织公民行为对于组织长期效能及成功运作有关键性作用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第一,它是一种自愿的合作行为,能自觉维护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行,减少矛盾和冲突

第二,它能使得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摆脱束缚,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之中

第三,它能促进普通员工及管理人员生产效率的提高

第四,它能有效协调团队员工和工作群体之间的活动

第五,它能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

第六,它可以在无形中影响组织的绩效。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第一节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含义

群体介于组织与个体之间,是指两个以上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特别的目的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即由若干个组成为实现组织目标和利益而相互信赖、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以一定的行为规范约束其成员的人群结合体。

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能更全面把握群体

的含义:

1、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

2、群体具有稳定的结构。

3、群体成员有着相同的目标。

4、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利益。

二、群体的类型

(一)按照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二)按照成员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按照群体的规模大小,可以把群体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四)按照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把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力群体

(五)按照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分为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六)按照群体的开放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

三、群体的作用

(一)完成组织任务

(二)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三)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

(四)协调人际关系

(五)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激励

四、群体发展阶段

(一)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塔克曼和詹森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阶段和中止阶段。

(二)间断─平衡模型鲍姆加特纳和琼斯提出

间断─平衡模型适用于描述临时性工作

任务群体的发展变化情况,而不适用于长期的工作群体和非任务性的群体。第二节群体行为解释

一、群体外部环境

每个工作群体都要受到来自群体外部各

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包括组织的整体战略、职权结构、规章制度、资源、员工录用过程、绩效评估和奖励体系、组织文化及工作物理环境等。

二、群体结构

(一)角色

1、角色认同。

2、角色直觉

3、角色期待

4、角色冲突

(二)群体规范

1、群体规范的概念

2、群体规范的形成

3、群体规范的改进

其内容包括:

①明确规范内容。调查、了解群体已形成的规范,特别是起消极作用的规范,并听取成员对这些规范的改革意见。

②制定规范剖析图。

③进行改革

4、群体规范的压力

美国心理学家莱维特提出了群体对持异

议者施加压力额四种方式:理智讨论、怀柔政策、铁腕政策和开除政策。

5、群体规范的作用

(1)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的支柱作用

(2)群体规范能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3)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4)群体规范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三)从众行为

1、从众行为含义

从众行为又称从众影响行为、相符行为、顺从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的行为。

2、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1)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有:

①把多数人的错误判断看成是正确的而

表现出从众行为。

②因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对结果没有把握而采取从众行为以求心安。

③虽然相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但又不愿标新立异,或担心打架冷眼相待,因此,表面上采取从众行为,内心则保留自己的判断,当群体压力被解除时再讲出自己真正的看法。此种情况可称为权宜从众。(2)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表面和内心的2个维度)

①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②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③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④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表现在

1、群体压力抑制成员的独立性。

2、群体的从众行为,容易在决策时做出‘表面一致”但不一定正确的结论。(四)群体规模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

有关群体规模的研究还使我们得出另外

两个结论:第一,成员为奇数的群体似乎比偶数群体更有利;第二,5人或7人组成的群体在执行任务时,比更大一些或更小一些的群体更有效。

(五)群体构成

(六)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一种要求归属于某一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以满足安全、友谊、爱和尊重的需要。群体的每个成员都感到彼此互相吸引,并为作为群体的一员而自豪,这就是群体凝聚力,或叫内聚力。

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即为认同感、归属感与力量感。

2、群体凝聚力的表现形式

(1)自然凝聚力

(2)工作凝聚力

(3)领导者凝聚力

(4)情感凝聚力

三、群体互动过程

群体互动过程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协同效应;二是社会促进效应。

(一)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

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

总和,简单地说,就是“1+1>2”。

(二)社会促进效应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当个体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因他人的在场而激发了个体的工作动机,由此而引发的绩效水平提高的倾向。

四、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方法

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就是6~12人围坐在一起、主持者先把问题说明白,确保每位成员都清楚地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在给定的时间内大家自由发言,尽可能多地想出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

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有:

①可以帮助群体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②群体成员的参与性强。

③有利于加深成员对问题理解的程度。

④集中了集体的智慧,达到了相互启发的目的。

头脑风暴法的缺点有:

①对主持者的要求高,主持者如果不善于引导讨论,可能会使讨论漫无边际。

②主持者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参与讨论的机会较少。

③讨论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受参与讨论者水平的限制。

④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来讨论。

2、名义小组法名义小组法在具体操作时的步骤如下:①主持者把问题介绍清楚,并确保每位成员都明白。

②群体成员分别写下自己对解决这个问题的看法或者观点。

③每位成员开始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一种观点,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每次表达一种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观点都被记录下来。

④群体开始讨论每个人的观点,允许个人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解释和补充。

⑤每位成员独自对这些观点进行排序。最终的决策结果是排序最靠前、选择最集中的那个观点。

名义小组法的主要优点是:既有不受相互影响、独立创造的过程,又有一起讨论互相的作用,结合了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的优点。

⑥个人的意见和投票都显示在会议室额投影上或者传递到其他人的计算机屏幕上。

3、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在问题明确以后,主持人把精心设计的问卷发给群体成员,通过填写问卷可以提出解决问题额可能方案。

②每位群体成员匿名独立填写问卷。

③主持人把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出来。

④主持人把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给每

位群体成员。

⑤在群体成员看完整理的结果以后,要求其再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常要求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或使原有方案得到改善。

⑥如果有必要,重复④和⑤,直至找到大家意见一致的解决方案为止。

德尔菲发的优点与名义小组法相同,也可以避免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那些不利于提出创造性意见的影响。它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地点的灵活性。

德尔菲发的缺点有:

①由于步骤较多、耗时长,所以不适用那些需要马上得到结果的决策。

②由于没有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互动,所以一般不会像群体讨论那样得到丰富的答

案和方法。

③德尔菲法强迫达成共识,这其中主持人的综合分析作用就很重要,所以主持人对各种观点的分析是否仔细将会影响最终

的解决方案。

4、电子会议法

电子会议法的操作步骤是:

①参与决策的人员坐在联网的计算机终

端前。

②问题通过计算机屏幕呈献给参与者,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意见输入计算机。电子会议法的主要优点是匿名、可靠、迅速。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弊端,得到的信息不如面对面沟通得到的信息丰富。

(二)群体决策的优点

1、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观点多样,信息和知识更全面

2、决策更加民主化,更容易被组织接受(三)群体决策的弊端及防止措施

1、群体决策的弊端

(1)其成员受到群体压力,往往不敢提出不同意见,只是随声附和或保持沉默,这必定会遏制创造性,导致决策失误。(2)领导者可能由于“个性强”等与决策无关的原因而去压制讨论,降低成员的创造性,妨碍成员做出自己的贡献。(3)消耗时间太多,

(4)掩盖个人责任。

(5)易于变“是非之争”为“意气之争”。

2、防止群体决策弊端的方法

(1)制定合理的决策程序

(2)鼓励群体成员参与决策

(3)选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第三节非正式群体与管理

一、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未经官方的无形群体,其成员之间也有一定的相互关联的结构和准则,是由群体内在因素约定的。其形成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价值观

②共同的兴趣爱好

③类似的经历和社会背景

④性格、脾气一致

⑤时间、空间相近

⑥同年龄、同性别

此外工作条件、人事条件等相同的认也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与类型

(一)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1、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

2、非正式群体主要靠兴趣、情感、共同需要等情感因素来维持

3、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4、非正式群体有强有力的群体规范

5、非正式群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6、非正式群体的内部信息传递畅通、迅速

7、非正式群体大多数具有自卫性和排他性,同时还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二)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1、按照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划分(1)利益型(2)情感型(3)爱好型(4)信仰型(5)亲缘型

2、按照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和作用划分(1)积极型(2)中间型 (3)消极型(4)破坏型

三、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主要看它的目标和规范所制约的群体活动方向。

(一)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弥补正式群体在满足需要上的不足。

(2)满足成员对信息沟通的需要。

(3)可以成为正式群体凝聚力强度的晴雨表

(二)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2)影响工作效率。

(3)容易传播谣言。

(4)会产生破坏作用

(三)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正视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2)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3)注意做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工作。

第四章沟通

第一节沟通及其分类

一、沟通的概述

(一)沟通的含义

含义:沟通是指两个人或多个主体之间交换信息、思想及情感的过程

(二)沟通的功能

1)传递信息

2)推进了解

自考组织行为学(2016版教材)复习资料

绪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①跨学科性 ②系统性 ③权变性 ④实用性 ⑤科学性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分为: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要对上述三个层次的心理与行为进行预测、引导和控制,以便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大块: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及领导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一)心理学 (二)社会学 (三)社会心理学 (四)人类学 (五)政治学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一)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

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工业心理学 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书中论述了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员工等问题。 (三)工业社会心理学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支持“霍桑实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使建立在群体理论之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真正起步。 (四)管理心理学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经过系统研究的著作《管理心理学》,之所以这样命名该书,就是想引导读者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引导、管理和组织一大批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务。 (五)组织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在其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又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进一步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扩大到组织心理的研究。 (六)组织行为学产生 随着这一学科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组织研究的演变,其研究和实验的机构也发生了变化。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最突出的贡献是为管理提供了一系列原理和方法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员工看成是“经济人” 第二,强调独裁式管理。 第三,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组织职能的改善仅仅依靠组织内部的合理化,很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度上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 (二)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2015年10月自考组织行为学(00152)试题及答案解析 - 副本

2015年l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卷 (课程代码 00152) 本试卷共3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人而研究其心理过程的学科是 A.管理心理学 B. 组织行为学 C. 社会心理学 D.行为科学 2.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是 A.工程心理学 B.医学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3.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是 A.现场实验 B. 准实验 C.心理测验 D.实验室实验 4.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 A.安德鲁 B.凯立希 C.麦克里格 D. 海德 5.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 A.世界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态度 6.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 A.个性 B.能力 C.气质 D. 性格 7.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 A.创造性能力 B.创造性气质 C.创造性动机 D.创造性需要 8. 组织和员工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是 A.事业生涯设计 B.事业生涯开发 C.事业生涯管理 D. 事业生涯选择9.根据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是在 A.第二阶段 B. 第三阶段 C. 第四阶段 D. 第五阶段 10. 群体规范界定了群体成员的行为范围,这是群体规范的 A.导向功能 B. 动力功能 C. 评价功能 D.标准功熊 11.有他人在场会使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是 A.群体促进效应 B. 群体凝聚效应 C.群体协同效应 D.群体互动效应12.在群体中,最普通的非正式沟通形式是 A.偶然式 B.流言式 C. 单线式 D. 集束式 13. 最先提出社会交换理论的是 A.霍曼斯 B.洛克 C.舒兹 D. 塔吉乌里

2017年10月组织行为学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52)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最根本且起长远作用的激励是 A.外在激励 B.内在激励 C.荣誉激励 D.目标激励 2.在赫尔的内驱力理论中,情境是 A.原始性内驱力 B.继发性内驱力 C.社会性内驱力 D.群体性内驱力 3.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是 A.需要 B.动机 C.目的 D.行为 4.在个性心理中,有“好坏之分”的是 A.气质 B.能力 C.性格 D.情绪 5.在员工一组织关系中,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A.经济合同 B.社会规范 C.心理契约 D.价值观 6.当个体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因他人的在场而激发了个体的工作动机,由此而引发的绩效水平提高的倾向,称之为 A.社会惰化 B.社会促进作用 C.从众 D.刻板印象 7.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者和群体之间正式关系的是 A.人事结构 B.奖惩结果 C.群体结构 D.职权结构 8.从众行为源于群体的 A.规范 B.制度 C.压力 D.环境 9.当我们自身的工作量大且很繁重,急切需要人进行信息协调筛选时,最有效的沟通网络是 A.链式 B.轮式 C.环式 D.倒Y式 10.网络时代最显著的沟通特征是沟通方式的 A.扁平化 B.高耸化 C.社会化 D.人性化 11.人们通过自己所说的词语直接传达信息,并不需要考虑谈话的背景。这种背景属于

2016组织行为学作业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调查法)。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个体;群体;组织;环境) 3.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本世纪(50—60年代) 4.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经济人) 5.下面哪些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激励;人际关系和沟通;团队建设;组织变革与冲突;组织学 习与发展) 6.下面哪个是组织行为学古典理论时代的代表人物?(马科斯·韦伯) 7.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约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人性假设,即(社会人假设)。 8.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群体的 凝聚力;增强领导的有效性;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增强组织活力,提高绩效) 9.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面谈法) 10.下面哪种组织行为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经常用于推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 11.以应用广度不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工作性研究) 12.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 1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 14.在决策的众多模型中,完全的理性模型有(经济理性模型),完全的非理性模型有(社会模型)。 15.下列哪项不是明茨伯格所提出的决策过程阶段?(计划阶段) 16.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 (晕轮效应)。 17.知觉的特性有哪些?(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18.正强化(增加行为频率),负强化(降低行为频率)。 19.社会知觉偏差主要表现有(投射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 20.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21.根据凯利的归因理论,如果一名员工今天上班迟到,但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说明其行为(一贯 性低),而且今天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说明其行为(一致性高)。 22.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研究,下列哪项不是知觉组织的原则?(因果律) 23.在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类的因素。 24.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下列不属于其中规律的是(对比律) 25.决策的特点有哪些?(关键性;选择性;创新性;层次性;目标性) 26.社会知觉包括(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27.卡尼曼判断经验与偏差模型提出的启发法有哪些?(代表性启发;可用性启发;锚定和调整启发) 28.通过社会知觉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其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 觉效应属于(晕轮效应) 29.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30.气质类型中多血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 31.气质类型中粘液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缓慢稳定)。 32.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能力)。 33.在造成性格差异的因素中,(遗传)以间接的方式影响性格的形成,(环境)对性格起塑造作用。 34.斯腾伯格三元智力理论不包括(智力因素亚理)。 35.荣格将内--外向两种心理倾向结合心理活动的四种功能,即(直觉;感情;思维;感觉),把人格分 成了8种类型 36.巴甫洛夫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对气质的分类中,安静型(与体液说的粘液质相对)。 37.根据卡特尔的特质理论,能力特质包括(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38.下面哪些测验(量表)是智力测验?(瑞文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39.下面哪些不属于大五因素模型中的特征(精神质)。 40.希波克拉底划分的气质类型有(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41.智力的基本因素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 42.PASS理论将智力视作过程,包括(注意;计划;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 43.心理学家们认为,(性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44.气质的体液说将气质划分为(粘液质;多血质;抑郁质;胆汁质)。 45.气质类型中多血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 46.测量出4种气质类型的测量气质的量表是(气质类型调查表)。

2016年4月自考组织行为学-试题与答案

全国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52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是【D 】 A.Bf(S·P) B.Bf(P·M) C.Bf(S·E) D.Bf(P·E) 2.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C 】 A.四个步骤 B.五个步骤 C.六个步骤 D.七个步骤 3.激发人的行为并给行为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B 】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信念 4.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 C 】 A.创造性需要 B.创造性动机 C.创造性思维 D.创造性能力

5.组织和员工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是【A 】 A.事业生涯管理 B.事业生涯开发 C.事业生涯设计 D.事业生涯选择 6.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于【 C 】 A.事业生涯全面管理 B.事业生涯动态管理 C.事业生涯自我管理 D.事业生涯组织管理 7.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B 】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命令群体 D.任务群体 8.小道消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是【D 】 A.流言式 B.偶然式 C.单线式 D.集束式 9.最早对群体助长现象进行研究的是【C 】 A.舒兹 B.勒温 C.特里普利特 D.麦迪 10.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 】 A.莫里诺 B.霍曼斯

C.韦伯 D.阿西 11.区分冲突是功能正常还是失调的指标是群体的【C 】 A.合作程度 B.竞争程度 C.工作绩效 D.凝聚力 12.衡量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A 】 A.工作绩效 B.工作计划 C.德才兼备 D.工作目标 13.影响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C 】 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 B.被领导者的特点 C.领导的情景 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14.现代社会中,始终约束领导决策活动过程的因素是【B 】 A.社会需要 B.法律责任 C.组织资源 D.创新能力 15.动机是一种主观状态,其表现出的方式是【A 】 A.行为 B.目标 C.需要 D.行为倾向性 16.决定组织运行与发展方向与水平的是【 C 】

2016春季华师《组织行为学》在线作业

1.第1题 学习型组织的支持者们认为传统组织的问题是由其固有的特性引起的,这些固有特性主要有( )。 A.分工、竞争和反应性 B.竞争 C.反应性 D.协作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2.第4题 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 )。 A.惩罚 B.正强化 C.自然消退 D.消极强化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3.第7题 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4.第8题 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为的性格属于()。 A.理智型 B.情绪型 C.意志型 D.中间型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5.第11题 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 A.自我 B.本我 C.超我 D.以上都对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6.第12题 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 A.能力低下?

B.一般能力 C.天才 D.人才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7.第13题 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B.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C.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D.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8.第14题 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 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 A.增加自己的投入 B.减少自己的投入 C.努力增加B的报酬 D.使B减少投入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word版2017年10月组织行为学自考试题大题

2017年10月组织行为学自考大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名次解释 1:个性的倾向性 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它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2: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人对社会客体的感知和认识过程,与对自然客体的感知和认识过程相对应。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和对群体的知觉。 3:心理相容 是指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彼此协调一致。它是群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是群体团结的社会心理特征。 4:矩阵组织结构 矩阵组织结构又称规划-目标结构,是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或项目、服务等)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是同一名员工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产品或项目小组的工作的一种结构。5:职权 职权,指职务范围以内的权力。职权是指管理职位所固有的发布命令和希望命令得到执行的一种权力。 简答 1:基于“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措施? (1)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和满足人的需要上。(2)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等,而更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3)在实际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4)管理人员的职能也应有所改变,他们不应只限于制定计划、组织工序、检验产品,而应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一方面,要倾听职工的意见和了解职工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向上级呼吁、反映。(5)提出“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即让职工和下级不同程度地参加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 2:价值观的作用? 研究成员对组织认同度;了解成员态度及动机、分析行为的基础。提高道德感和效能感。影响领导决策。 3:非正式沟通的特点? 不受层级控制 真实性和可靠性低 信息不完整 途径喝信息流向不稳定 带有感情色彩 4:组织文化的消极作用? (1)阻碍组织的变革 (2)削弱个体优势 (3)组织合并的障碍 5: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斯洛的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 论述 1:如何有效防止群体决策的弊端? 答:群体决策的弊端包括①成员受到群体压力不敢提不同意见。②领导者由于个性强等原因压制讨论。③耗时多。④掩盖个人责任。⑤易陷于意气之争。

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6版主编:高树军)

绪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 念和研究内容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①跨学科性 ②系统性 ③权变性 ④实用性 ⑤科学性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分为: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要对上述三个 层次的心理与行为进行预测、引导和控制,以便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大块: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及领导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 生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一)心理学 (二)社会学 (三)社会心理学 (四)人类学 (五)政治学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一)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 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工业心理学 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书中论述了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员工等问题。 (三)工业社会心理学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支持“霍桑实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使建立

在群体理论之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真正 起步。 (四)管理心理学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 了经过系统研究的著作《管理心理学》,之所以这样命名该书,就是想引导读者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引导、管理和组织一大批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务。 (五)组织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在其为《心理 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又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进一步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扩大到组织心理的研究。 (六)组织行为学产生 随着这一学科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组织研 究的演变,其研究和实验的机构也发生了变化。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 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最突出的贡献是为管 理提供了一系列原理和方法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员工看成是“经济人” 第二,强调独裁式管理。第三,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组织职能的改善仅仅依靠组织内部的合理化,很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度上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 (二)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上述理论相较于那种只重视物的管理、不重视人的管理的理论来说,是具有创造性和革新意义的,是一种进步,它改变了以往的传统管理理念,把人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管理对象纳入组织管理当中,开创了研究人的社会需要、心理情感等因素对工作效率影响的先河。 (三)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把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 权变理论:每个组织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条件都各有不同,因而在管理活动中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境的原则和方法,即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 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适的管理方法。成功管理的关键在于对组织内外状况的充分了解和 有效的应变策略。该理论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领导行为有不同的效果,所以有称为领导情境理论。 代表人物:费德勒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组织行为学真题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组织行为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最根本且起长远作用的激励是 A、外在激励 B、内在激励 C、荣誉激励 D、目标激励 2、在赫尔的内驱力理论中,情境是 A、原始性内驱力 B、继发性内驱力 C、社会性内驱力 D、群体性内驱力 3、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是 A、需要 B、动机 C、目的 D、行为 4、在个性心理中,有“好坏之分”的是 A、气质 B、能力 C、性格 D、情绪 5、在员工-组织关系中,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A、经济合同 B、社会规范 C、心理契约 D、价值观 6、当个体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因他人的在场而激发了个体的工作动机,由此而引发的绩效水平提高的倾向,称之为 A、社会惰化 B、社会促进作用 C、从众 D、刻板印象 7、决定者群体的正式领导者和群体之间正式关系的是 A、人事结构 B、奖惩结果 C、群体结构 D、职权结构 8、从众行为源于群体的 A、规范 B、制度 C、压力 D、环境 9、当我们自身的工作量大且很繁重,急切需要人进行信息协调筛选时,最有效的沟通网络是

A、链式 B、轮式 C、环式 D、倒Y式 10、网络时代最显著的沟通特征是沟通方式的 A、扁平化 B、高耸化 C、社会化 D、人性化 11、人们通过自己所说的词语直接传达信息,并不需要考虑谈话的背景。这种背景属于 A、低文化背景 B、中文化背景 C、高文化背景 D、任何背景 12、管理者应当使组织保持适当的冲突水平,限制破坏性冲突,促进建设性冲突,这种观念属于 A、传统观念 B、人际关系观念 C、相互作用观念 D、经济人观念 13、正式组织内部行使不同职能的主体之间所发生的冲突,这是 A、冲突的讨价还价模式 B、冲突的官僚模式 C、冲突的系统模式 D、冲突的社会模式 14、社会系统学派把组织中人们的相互关系看做是一种 A、协作的社会系统 B、封闭的社会系统 C、开放的社会系统 D、复杂的社会系统 15、圣吉把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技能称为“五项修炼”,其核心是 A、第二项修炼 B、第三项修炼 C、第四项修炼 D、第五项修炼 16、组织文化向组织成员展示的是态度和 A、情感 B、气质 C、能力 D、信念 17、在组织文化因素理论中,迪尔和肯尼迪认为形成企业文化唯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00152(2016年版)教材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00125组织行为学(2016年版)复习资料 绪论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 意度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①跨学科性②系统性③权变性④实用性⑤科学性 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分为: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工业心理学: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 工业社会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梅奥“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管理心理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管理心理学》 组织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心理学年鉴》 组织行为学产生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科学管理之父)、韦伯(组织管理父)和法约 尔(管理过程之父)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古典科学管理理论 (二)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 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三)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把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权变理论:费德勒、路径-目标理论:豪斯 (四)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归纳综合、演绎推论、检验 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 观察法的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工作要求。 缺点:花费的时间多;观察得来的材料难以量化,难以说明刺激条件与行为变化之间的精确关系;有些 被观察者难以接受,他们觉得自已受到了监视和威胁,在心理上对观察人员产生反感,同时也可能造成 操作动作变形。 注意事项: 1)要注意工作行为样本的代表性 2)观察人员在观察时尽量不要引起被观察者的注意,干扰被观察者的工作。 3)观察前要有详细的观察提纲和行为标准 4)观察者要避免机械记录,应反映工作有关内容,并对工作信息进行比较和提炼 (二)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访谈法的优点: (1)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动机等较深层次的内容有比较具体的了解; (2)运用面广,能够简单且迅速收集多方面资料;

2018年10月自考组织行为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8年10月自考组织行为学00152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绪-34 2.C 1-47 3.C 2-65 4.D 2-71 5.A 3-91 6.D 3-93

7.B 3-93 8.B 4-115 9.A 4-117 10.C 5-113 11.C 5-137 12.D 6-141 13.A 6-143 14.B 7-160 15.D 7-163 16.A 8-185 17.D 8-187 18.B 9-199 19.C 10-211 20.C 10-213 21.D 11-232 22.A 11-238 23.B 绪-30 24.A 绪-39 25.A 1-44 二、多项选择题 26.ABCD 1-53 27.ABDE 2-65

28.BCE 5-138 29.ABD 7-165 30ACDE 绪-31 三、名词解释 31.个性倾向性:1-59 是指个体在和客体实现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事物所持有的看法、态度和倾向。具体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等。 32.角色直觉:3-92 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 33.矩阵制组织结构:7-170 在组织结构上,把既有按照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结构,称为矩阵制组织结构。 34.学习型组织: 9-202 是指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扁平化、符合人性并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35.内激励:11-244 内激励是指由内酬引发的、源于工作任务本身的激励。 四、简答题

2019年10月全国自考组织行为学试题

2019年10月全国自考组织行为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研究群体中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过程的理论称为 A.华生主义 B.新华生主义 C.群体动力理论 D.强化理论 2.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基础是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3.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是 A.需要 B.动机 C.情绪 D.态度 4.工作满意感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 A.动机水平 B.情绪状态 C.态度 D.价值观

5.衡量一个群体的有效性,一是看其任务完成好坏,二是看其 A.效益的大小 B.效率的高低 C.效能的水平 D.成员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 6.群体互动的结果小于个体努力累加之和,这种现象称为 A.社会促进作用 B.从众 C.社会情化 D.协同效应 7.在非正式沟通中,信息发出者有选择性地寻找对象传播信息的沟通类型是

A.单串型 B.饶舌型 C.集合型 D.随机型 8.把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规则称为 A.社会规范 B.沟通规则 C.从众 D.价值观 9.团队工作的主旨是授权与 A.激励

B.信任 C.冲突 D.委托 10.团队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组建期、激荡期和 A.稳固期 B.成熟期 C.规范期 D.衰退期 11.破坏性冲突显著的特征是 A.关心胜负 B.关心目标

C.对事不对人 D.促进沟通 12.企业营销部门做出了生产部门无法达到的产品质量承诺而导致的冲突属于 A.冲突的讨价还价模式 B.冲突的官僚模式 C.冲突的系统模式 D.冲突的社会模式 13.冲突管理的二维模式,由两个维度要素构成,一是合作性,二是 A.坚持己见性 B.结构性

2016年4月自学考试00152《组织行为学》试卷及答案

2016年4月自学考试《组织行为学》试卷及答案课程代码00152

全国2016年1月自考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的行为特点具有( B ) A.系统性 B.可控性 C.静态性 D.单样性 2.最早提出“组织科学”这一概念的是( C ) A.莱维特 B.梅奥 C.维 卡 D.泰勒 3.一般应用于分析受多种因素影响现象的方法是( D ) A.抉择分析 B.相关分析 C.趋势分析 D.因素分析 4.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对人关系的( A )

A.知觉 B.态度 C.观 念 D.价值观 5.“效率就是生命”是一种( C ) A.理性价值观 B.政治性价值观 C.社会价值观 D.集体价值观 6.下列选项不属于创造性行为的特点的是( D ) A.主动性 B.适应性 C.有用 性 D.独特性 7.把性格划分为A型、B型、C型、D型和E型,其分类的依据是( B ) A.某种倾向性 B.人的行为模式 C.何种心理机能占优 势 D.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8.间断——平衡模型指出,群体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 C ) A.初期阶段 B.第二阶段 C.中间阶 段 D.最后阶段 9.冲突较多,不太容易随机应变的群体是( D )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同质群 体 D.异质群体 10.影响信息沟通的基本因素除了信息源、接收者、编码与解码以外,还包括( A ) A.通道 B.工具 C.情 境 D.路线 11.人际心理关系形成的基础是( A ) A.人们的直接感情相互作用 B.人们的直接血缘关系 C.人们的宗教道德观念 D.人们的政治法律观念 12.人们见面的次数越多、越熟悉,越可能相互喜欢。这个结论的得出者是 ( D ) A.伦林 B.扎琼克 C.费斯廷 格 D.奥斯卡普 13.在相互依赖关系的类型中,依赖关系最为复杂的是( C ) A.联营式关系 B.顺序式关系 C.互惠式关系 D.协作式关系 14.为冲突情境中的各方提供总体的行为指南的是( A ) A.行为意向 B.决策 C.价值观系统 D.个体特征 15.权力具有的性质是( A ) A.情景性 B.确定性 C.独立

组织行为学2018年10月真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52)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更真题资料请咨询Q或微信。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论企业中的人性》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人性假设理论,其作者是 A.麦克雷戈 B.梅奥 C.马斯洛 D.麦克利兰 2.“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认为管理的重点应是 A.重视入的因素 B.重视工作内容 C.重视工作环境 D.重视金钱的因素 3.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即:知觉、情感和 A.意志 B.能力 C.行为意向 D.行为 4.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发生原因的判断由三个要素决定,即:特殊性、共同性和 A.系统性 B.社会性 C.认知性 D.一贯性 5.在组织中,决定着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者和群体之间的正式关系的是 A.职权结构 B.角色结构 C.群体规模 D.奖惩体系 6.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中,群体成员往往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角色表现,一是任务角色,二是维护角色,三是 A.文化角色 B.关系角色 C. 沟通角色 D.自我中心角色 7.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A.经济合同 B.心理契约 C.群体规范 D.群体凝聚力 8.绩效反馈是一种 A.上行沟通 B.下行沟通 C. 水平沟通 D.斜向沟通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5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论企业中的人性》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人性假设理论,其作者是( D ) A.麦克雷戈 B.梅奥 C.马斯洛 D.麦克利兰 2.“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认为管理的重点应是( C ) A.重视人的因素 B.重视工作内容 C.重视工作环境 D.重视金钱的因素 3.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即:知觉、情感和( C ) A.意志 B.能力 C.行为意向 D.行为 4.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发生原因的判断由三个要素决定,即:特殊性、共同性和( D )

A.系统性 B.社会性 C.认知性 D.一贯性 5.在组织中,决定着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者和群体之间的正式关系的是( A ) A.职权结构 B.角色结构 C.群体规模 D.奖惩体系 6.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中,群体成员往往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角色表现,一是任务角色,二是维护角色,三是( D ) A.文化角色 B.关系角色 C.沟通角色 D.自我中心角色 7.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B ) A.经济合同 B.心理契约 C.群体规范 D.群体凝聚力 8.绩效反馈是一种( B ) A.上行沟通 B.下行沟通 C.水平沟通 D.斜向沟通 9.当组织规模很大且需要进行分层授权管理时,最有效的沟通网络是( A ) A.链式 B.轮式

2016年10月自考《组织行为学》答案

2016年10月自考《组织行为学》答案 1-5:CAACD 6-10:BDBCC 11-15ADDDB 16-20:ABBCB 21-25:CBDAA 26、AD 27、ABCE 28、ACDE 29 、ABCD 30、ABCDE 31、个性心理:指个人性倾向性与个性特征的总和。 32、非形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它各种渠道进行的沟通。 33、建设性冲突:指冲突各方的目标一致,实现目标的途径手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 34、组织文化:指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35、授权:以人为对象,将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须的权利授给部署人员。 36、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社会人假设认为在社会上活动的员工,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一个群体的一员有所归属的社会人,是社会存在。人具有社会性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组织的归属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的行为。

37、群体规范作用:(1)标准功能(2)导向功能(3)评价功能(4)动力能力 38、冲突的相互作用观的主要内容:(1)认为冲突对于群体的有效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其可以成为群体内的积极动力;(2)冲突不一定惠导致对组织的危害,甚至可能有利于组织; (3)冲突本身表明组织内部机能失调;(4)冲突有利于组织运作小路。 39、组织结构设计的现代原则:(1)目标原则。(2)集权与分权结合的原则。(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4)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原则。 (5)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6)执行与监督分开的原则。 40、领导艺术的特征:(1)经验性与科学性的统一。(2)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3)共性与个性的统一。(4)规范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5)明晰性和模糊性的统一。 41:管理者提高员工组织承诺水平的策略:(1)提供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在组织中,为了赢得员工的感情承诺,应该让员工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组织的关心和厚待。(2)做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帮助员工确定个人在组织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使组织发展目标与员工职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3)信任管理:管理者要通过诚实与公开的沟通,与员工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消除雇佣不稳定因素对组织承诺的消极现象。(4)及时了解员工的组织承诺状态:通过对员工组织承诺进行调查,了解员工承诺状态和水平,保持高度警觉与反省,适时调整管理措施。

00152组织行为学201610

2016年l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卷 (课程代码 00152) 本试卷共3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体现个体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 A.价值观 B.能力 C.气质 D.性格 2.对员工要釆取“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政策,其理论基础是 A.“经济人”假设 B. “社会人”假设 C.“复杂人”假设 D. “自我实现人”假设 3.行为的直接动因是 A.动机 B.需要 C.目标 D.态度 4.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所具有的心理上的准备状态称为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心理定势 D.刻板效应 5.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直接引导和限制着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使群体成员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是 A.角色认同 B.角色期待 C.角色直觉 D.群体规范 6.—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 A.社会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 C.协同效应 D.从众效应 7.在提高群体成员士气方面比较有效的沟通网络是 A.链式 B.Y式 C.轮式 D.环式 8.信息发出者有意操纵信息的行为称为 A.编码 B.过滤 C.译码 D.通道 9.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是 A.情绪认同 B.心理相容 C.共生效应 D.文化维系 10.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根基是 A.以关系为导向 B.以任务为导向 C.以利益为导向 D.以信仰为导向

2016年4月自考组织行为学-试题与答案

全国 2016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题 课程代码 :00152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 1.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是【 D 】 A.Bf(S ·P) B.Bf(P ·M) C.Bf(S ·E) D.Bf(P ·E) 2.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 C 】 3.激发人的行为并给行为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B 】 A. 需要 B. 动机 C.态度 D.信念 4.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 C 】 A. 创造性需要 B. 创造性动机 C.创造性思维 D.创造性能力 A】 5. 组织和员工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是【 A. 事业生涯管理 B. 事业生涯开发 C. 事业生涯设计 D.事业生涯选择 6.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于【 C 】 A. 事业生涯全面管理 B. 事业生涯动态管理 C.事业生涯自我管理 D. 事业生涯组织管理 B】 7. 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A。正式群体 B. 非正式群体 C。命令群体 D.任务群体 8.小道消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是【 D 】 A. 流言式 B. 偶然式 C.单线式 D.集束式 9.最早对群体助长现象进行研究的是【 C 】 A. 舒兹 B. 勒温 C.特里普利特 D.麦迪 10.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 】 A. 莫里诺 B. 霍曼斯 C.韦伯 D.阿西 11.区分冲突是功能正常还是失调的指标是群体的【C 】 A. 合作程度 B. 竞争程度 C.工作绩效 D.凝聚力 12.衡量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A 】 A. 工作绩效 B. 工作计划 C.德才兼备 D.工作目标 13.影响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 C 】 A. 领导者自身的特点 B. 被领导者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