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学案(清风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121.50 KB
- 文档页数:4
《沁园春雪》教案《沁园春雪》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沁园春雪》教案1【教材依据】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课《沁园春·雪》第一课时【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动性。
【课时任务】1、指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全词;2、引导学生理解、赏析上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读准“分外、妖娆、折腰、……”等字音;2、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等词语的意思;3、体会上片融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1、大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2、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激发学生共鸣。
【教学重点】诵读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制作“演示文稿”19张配合教学。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简介背景(6分钟)(一)情景导入1、出示两张雪景图片,启发学生: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或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雪景?(如: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等)2、启发:你还联想到哪些写雪的诗句?(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下诗句,老师予以肯定和表扬)①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3、导入语: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伟人毛泽东笔下的雪景(出示“演示文稿”——写有《沁园春·雪》,背景为毛泽东的照片及毛体的书法《沁园春·雪》的图片)(二)背景介绍(以“演示文稿”的形式介绍。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能力目标1. 了解词的一般特点,体会本词语言的准确性;2. 掌握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目标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重点、难点:1. 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2. 通过分析与诵读,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岑参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喜,李白有“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的豪迈,柳宗元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无奈。
雪在诗篇里是诗人情趣的寄托,人格的化身,今天我们也要一起去感受一篇气势恢弘的词——《沁园春•雪》(二)相关文体知识和写作背景:1. 关于词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源于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每首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那么,现在你能结合词的相关知识说说对“沁园春•雪”这个题目的认识吗?答:“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 如何朗诵《沁园春•雪》?你是如何朗读这首词的?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再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听完了朗读录音,同学们想不想读得和老师一样好甚至比老师还好呢?你知道怎样读一首词才能读出感情和和谐的节奏吗?①要读准字音理解文意;②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③在理解品味诗歌的基础上把握朗读的语调和语速。
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注意停顿和重读哦!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教学选择】◎确定核心教学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无限赞美之情。
◎确定支撑核心目标的教学内容:1、采用教师示X读男女分别读、齐读等形式的朗读。
2、品析“望”、“须”“惜”等关键字词。
3、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写景状物达到品评英雄人物的目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发言: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更是一位才能出众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的特点:大气磅礴,格调高远,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今天,我们通过《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来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操。
二、整体感知作品:1、教师示X朗读全文,学生注意把握其中的朗读节奏2、介绍词的特点。
明确:“沁园春”是词牌名,决定了词的格调;“雪”是这首词的题目,概括了词的内容。
3、点学生首先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然后教师出示幻灯片进行补充。
4、学生自由朗读全词,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三、赏析写景状物部分(一)女生整齐朗读上阕,概括其内容。
(描绘北国雪景。
)(二)师生讨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前三句:总写;中间七句:实写;后三句:虚写。
(三)教师提问:本节写景用到了哪些写作技巧?(师生共同探究作者写景状物方法的运用。
)答案预设:1、巧用修辞手法: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比喻写景,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事物以生命力。
②“欲与天公试比高”,“妖娆”等词语运用了拟人,不仅逼真的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情感。
整个上阕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教师提醒:同学们还应该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使用:答案预设:⑴从“千里”、“万里”等词语,表现了我国幅员的辽阔,景色的壮观;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
⑵“望”字统领了实写部分的“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内容。
⑶“顿失”表现了寒冷天气的巨大力量。
⑷“须”字引领了虚写部分的内容。
《第1课沁园春雪》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重要词语。
2、感知词中形象,理解作者思路和全词的主题。
能力目标:1、理解诗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品味凝炼贴切的诗歌语言,领会诗歌意蕴。
3、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诗人表达的感情。
德育目标:理解诗人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
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析法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王万里江山,风景秀美如画,多少文人墨客曾流连其间,乐而忘返。
也曾有多少英雄人物在其中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留下千古功名。
在现代众的诗人当中,毛泽东堪称诗国骄子。
他在1945年赴重庆谈判期间,以一首《沁园春·雪》胶东山城文化风云。
(板书课题)二、题解与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1、听名家朗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齐读一遍。
3、学生思考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
下阕议论、抒情。
四、品读课文,赏析意境(一)、学习上阙1、集体朗读上阙。
2、学生思考:上阕分几层意思?明确:上阕写景共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1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
2.品读意象,领略词的意境美。
3.感受作者的伟大胸襟,树立远大理想抱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品读意象,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唐代“张打油”曾写过一首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你知道他写的是什么吗?没错,就是雪。
雪,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你能说出几句描写雪的诗句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雪的词——《沁园春·雪》。
(一)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沁园春qìn莽莽mǎng mǎng分fèn外妖娆ráo数shǔ风流人物折zhé腰成吉思汗hán稍逊xùn风骚sāo还看今朝zhāo(二)了解作者。
1.毛泽东生平:(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2.本词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3.知识链接。
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的一段称为一“阕”。
若词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本课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二、诵读感知雪中景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与重音指导]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雪》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雪》教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雪》教案《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
《沁园春·雪》精品教案(第2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品读关键语句,感受词人的胸襟气度。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课文中的字词,熟读了课文,理清了结构层次。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来感受其语言的凝练、含蓄之美。
2.赏析:全词是如何做到写景、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水乳交融的?这首词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
上阕写景,大气磅礴、气势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下阕议论,借上阕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着词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而感人的艺术效果。
【设计意图】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加深对本文写法的理解,进而进行知识迁移,培养写作能力。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毛泽东的诗词向来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正因为词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
再次品味诗词,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魅力。
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从遣词造句上品析诗词,可用下面的句式来交流:“从课文句子_________,我发现词人毛泽东_____________。
”教师给学生示范:从课文句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发现词人毛泽东善于用词,善于造境,简练的“冰封”“雪飘”“千里”“万里”,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学生自行阅读实践,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从课文句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我发现词人毛泽东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山丘连绵起伏的状态,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1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诵读这首词,感受其音乐美和意境美。
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学生能准确指出本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其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吟诵、品味这首词,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意境。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词作中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词作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品味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并背诵本词,深入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本词准确、凝练的词语。
3.感受作者的豪迈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提示:用同学们学习过的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来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伟人毛泽东的另一首词。
(出示课件1)教师引导:四季,是我们写作的永不变更的话题,风花雪月是我们歌咏的对象,在我们课本中有许多写雪的诗词文。
(出示课件2、3)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1 沁园春·雪(出示课件4)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文本修改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了解文题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首词,了解词牌、词目的含义,在课上交流。
预设:教师点拨指正。
(出示课件6)“沁园春”是词牌名。
“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文人作诗咏其事,调名由此而来。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揭示了所写的内容。
毛泽东一生写过不少诗词,其中我们熟悉的用“沁园春”填词的《沁园春·长沙》。
(2)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补充学生预习,查阅有关作者资料的不足。
(出示课件7)(3)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次内容做准备。
(出示课件8)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第一课沁园春雪一、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咏雪抒怀之作。
全词融写景、议论、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本课被安排在第一单元第一课,位居单元之首,对本单元的教学有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
二、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妆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理清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3、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4、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领会诗人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5、背诵并默写。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反复朗读,品味本词的语言,领悟语言的深层意蕴。
难点: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内涵深刻的语句。
四、教学准备1、教学方法:诵读法、圈点批注法2、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3、学生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反复朗读,了解课文内容,搜集咏雪的诗句或佳作,完成《同步探究》部分内容。
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课时:2课时六、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并明确学习目标。
师:古诗词中咏雪的诗句很多,同学们搜集到哪些?请把你的收获展示给大家。
学生交流展示咏雪的诗句,教师提示大家整理并积累。
师:我们欣赏过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清高孤傲,我们也领略过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浪漫色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壮阔。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诗歌都会关注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后明确:积累词语;明白诗歌的内容;理清诗人的思路以及诗歌的主旨;品味诗歌的语言;背诵。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以《同步探究》为主。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并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
3、指名朗读并评价: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如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各抒己见,词的上片和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后明确: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英雄。
《沁园春.雪》【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3.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学习重点】1.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学法指导】《沁园春 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歌。
词中展现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表现了后来居上的英雄气概,感情奔放,胸襟豪迈。
学习本文应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分.(f ân )外妖娆.(r áo )成吉思汗.( h án ) 数.(sh ǔ)风流人物 今朝.(zh āo ) 风骚.(s āo ) 竞折.腰(zh ã )/折.本( sh ã) 2.解释下列词语。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人物。
折腰:鞠躬、倾倒。
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3.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毛泽东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学习研讨(一)导入。
回顾写雪的诗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二)诵读诗歌。
1.生自由读诗歌,将预习中的困难、疑惑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2.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尝试美读诗歌,并读给自己的同桌听。
互相点评。
3.推荐学生分别范读诗歌的上下阙。
师生点评。
4.播放范读带。
5.整体齐诵诗歌。
(三)探讨品味,赏读诗歌。
1.赏读词的上阙。
活动设计:朗读上阙并思考:你最喜欢哪句词,为什么?(试从该句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和内容上作用、核心词汇的作用等角度去思考。
)(点拨引导:上阙写雪景,由一个“望”字统领全文,可分为三部份,前三句概括写,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具体写,最后三句是想象写,从这一点来看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千”“万”二字营造出广阔的意境,气魄的宏大,引导学生重读。
“冰封”“雪飘”动静相衬。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化静为动的手法,表现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有着大气磅礴的气势和灵动的活力。
最后三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色彩鲜明、富有画面感,饱含着作者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提问: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雪景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通过对雪景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
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
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齐声诵读上阙。
归纳上阙的主要内容及手法。
明确:词的上阙主要描写了一个意境开阔、气魄宏大的冰雪世界。
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相融的手法。
2. 赏读词的下阙。
朗读下阙并思考:(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明确:过渡句,承上启下。
(2)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3)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4)你对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有何见解?(5)你认为下阙中最精彩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引导:“惜”“略输”“稍逊”等词精当而富有深意。
既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成就肯定,又委婉批评其不足,极有分寸。
“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略含讽意,传神地表现出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莽夫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革命的领导者与群众,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以及坚信心胜的信心。
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是全文的主旨句。
齐声诵读下阙。
归纳下阙的主要内容及手法。
明确:作者通过评论历代英雄,赞颂今朝人物,抒发了豪情壮志。
寓情于议。
(四)总结、归纳本词的内容、主旨以及写作特点。
这首词,作者上阙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阙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以及坚信心胜的信心。
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
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咏雪抒怀的杰作。
(五)比较阅读,鉴赏提升读柳宗元的《江雪》,比较本文和课文在内容表达上的异同点。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相同点:两篇文章都写了雪景,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不同点:本文写的是寒江雪钓图,抒发了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
课文写的是壮丽的北国雪景图,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练习反馈】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 ě)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chàng)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zhēng róng)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â)飞舟?1.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阕:通过湘江秋景的描写,展现出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通过对往昔斗争生活的回忆,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号召人们发扬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为了民族的解放,担当起“主”中国革命“沉浮”的历史责任。
2.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_观看大自然景色的季节、地点________。
3.如果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
示例:《命运交响曲》因为这首曲子充满着与命运抗争的豪情与力量,这与本词的意境情感相类似。
4.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
一个“_看__”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
写景层次分明:__山___、_江__、__天___、__水__,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
请仔细体会揣摩。
5.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_过渡__作用。
6.你认为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7.结尾三句,如果让你写一段话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写?【毛泽东诗词鉴赏】1.《忆秦娥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二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2.《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weī yí)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4.《浪淘沙北戴河》一九五四年夏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