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及肥胖与血脂、血压、血糖的关系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4.19 KB
- 文档页数:2
健康体检人群的体重指数和高血脂之间的关系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健康体检人群的体重指数与高血脂之间的关联性。
方法选取2013年8月~9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人员1210人,计算这些人员的体重指数并对其血脂进行检测,研究并分析不同性别对象的血脂异常检出率和体重指数的相关性。
结果男性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异常率分别为19.9%、28.8%,女性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异常率分别为8.9%、8.4%,男性血脂异常率明显比女性高,P<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意义;40~50岁不同性别的体检人群,血脂与体重指数异常均呈上升趋势。
结论体重指数和高血脂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体重指数越高,血脂异常检出率越高,肥胖与超重是引发血脂异常的高危因素。
标签:高血脂;体重指数;体检;性别血脂异常和血糖代谢异常以及血压异常构成代谢综合征[1]。
在脂代谢紊乱中主要以高甘油三脂、高胆固醇对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最大,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重要影响。
肥胖与超重是诱发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2]。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体重指数(BMI)是判定肥胖或超重的重要指标,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指标。
文章对本次选取的健康体检人群的体检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体重指数和血脂异常之间的关系,为健康教育与疾病预防提供了科学数据。
1 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选取2013年8月~9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人员1210人,其中男性557人,女性653人;年龄37岁~95岁,平均年龄为65岁。
1.2 方法被体检的人员在体检前12h以上应禁食,体检时首先要测量身高,身高精确到cm,其次测量体重,体重的灵敏度精确到±0.5kg,并计算相应人员的体重指数。
然后,在无菌环境下采集体检人员的静脉血液3ml,再检测血脂的生化指标,使用北京九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G系列血脂检测试剂,按照检测血脂的标准流程计算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数值。
临床探索体检人群体质指数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相关性高晶杰 (北京昌平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2208)摘要:目的:探究体检人群体质指数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之间的关联性。
方法:选取我院300例体检人群作研究对象,进行2检验,利用logistic回顾性分析体检人群体质指数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关系。
结果:肥胖人群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和超重人群(P<0.05);超重人群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0.05)。
体质指数与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之间存在正相关。
结论:超重、肥胖可增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发病风险。
关键词:体质指数;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近年来,超重及肥胖人数急剧增加,若不能有效控制体质指数,患者可出现多种并发症[1]。
为此,本研究对体检人群体质指数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从我院体检人群体中抽取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体检人群均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但不包括服用降压、降脂、降糖药物者。
1.2 方法(1)测量空腹血糖:抽取静脉血检查空腹血糖,空腹血糖值超过6.1 mmol/L表示高血糖。
(2)测量血压:测量时保持身体静坐休息5 min,采用汞柱式血压计测量受试对象的右上臂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连续测量2次,期间间隔30 s以上。
血压正常范围: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
(3)测量血脂:血清甘油三酯(TG)≥2.26 mmol/L、总胆固醇(TC)≥6.22 mmol/L,任意1项异常即表明血脂异常。
1.3 观察指标分析体质指数(BMI)与血糖、血压、血脂间关系及与这些疾病的相关性。
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GLU)、餐后2 h血糖(2hPBG);血压指标包括舒张压(DP)、收缩压(SP);血脂指标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RIG)。
不同体重指数患者血糖、血脂及血清因子水平的变化周卉;张学军;李蓬秋;鲜杨;吴冀川;杨艳【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患者的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及血清因子水平变化.方法选取到本院体检中心就诊的50例肥胖患者作为肥胖组、选取体重超重的患者50例作为超重组、50例体重正常的患者作为正常组,比较三组的临床资料、代谢指标及血清因子因子等指标.结果肥胖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素(FINS)、HOMA-IR值均高于超重组及正常组(P<0.05);肥胖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超重组及正常组(P<0.05);肥胖组的C反应蛋白(CRP)、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4(GPC-4)、鸢尾素(Irisin)、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测定值均显著的高于超重组及正常组(P<0.05);超重组患者的CRP、GPC-4、Irisin、TNF-ɑ测定值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肥胖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慢性炎症状态及胰岛素抵抗,代谢指标及血清因子水平高于超重患者及正常体重者.【期刊名称】《西南军医》【年(卷),期】2018(020)002【总页数】4页(P109-112)【关键词】肥胖;血糖;血脂;血清因子【作者】周卉;张学军;李蓬秋;鲜杨;吴冀川;杨艳【作者单位】610072 四川成都,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610072 四川成都,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610072 四川成都,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610072 四川成都,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610072 四川成都,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610072 四川成都,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3;R343.3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改变,肥胖的患病率正日趋增加且愈发低龄化[1]。
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三高症现况分析发表时间:2019-12-04T17:38:48.8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1期作者:潘绿萍[导读] 积极开展“三减三健”活动,以此预防疾病或延缓疾病的发展,维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提升生命质量。
(绍兴市越城区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浙江绍兴 312000)【摘要】目的:分析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病现状,为本社区老年人的慢性疾病防治提供参考意见。
方法:本文筛选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总计3663例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面对面询问采集患者病史,测量患者血压、腰围、体重、身高等,计算出患者的BMI。
结果:本文研究对象均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在免费健康体检中,发现随体质指数增加,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病例明显上升,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腰围超标或肥胖老年人,三高症患病率高于未超标老年人,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三高症的患病率较高,超重与肥胖是三高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老年人;三高症;现况;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1-0238-02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人口老龄化属于客观发展趋势,随着生产力与经济发展的迅速发展,必须要提升医疗保健技术,才可满足人们的就医及治病需求[1]。
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简称为三高,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该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2]。
根据浙江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8)规定,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的服务对象已改为65岁及以上居民。
2018年4月-9月对本社区居民开展了免费健康体检,筛选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总计3663例作为研究对象。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18年4月-9月对本社区居民开展了免费健康体检,筛选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总计3663例作为研究对象。
在广泛宣传,积极发动的前提下,遵循自愿原则,鼓励辖区内居民参与社区医院组织的体检,对体检人员进行调查研究。
中老年高知教师肥胖与血脂、血糖、血压的相关研究
宋文琪;华易长
【期刊名称】《安徽医药》
【年(卷),期】2002(006)004
【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高知教师超重、肥胖与血脂、血糖、血压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对安大557名高知教师(≥40岁)进行全面体检,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超重现患率为26.93%,肥胖现患率为37.88%;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压(SBP/DBP)数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超重、肥胖组的T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肥胖Ⅱ°组合并糖尿病(D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超重、肥胖组合并2、3级高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老年教师是肥胖的高发人群.肥胖与脂代谢、糖代谢紊乱密切相关.中老年肥胖是导致高TG症、糖尿病、高血压的主要因素.
【总页数】3页(P41-43)
【作者】宋文琪;华易长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校医院,合肥,230039;安徽大学校医院,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城市社区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与血压、血糖、血脂水平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J], 范雅洁;姜敏;程羽萱;刘旭颖;刘兰;王志忠;王盼盼;扈学琴;马玉英
2.中老年超重及肥胖患者牙周状况及其与血糖、血脂相关性的研究 [J], 曾启新;吴佳璇;彭圆媛;熊耀环
3.超重和肥胖对中老年人血压、血糖、血脂和血尿酸的影响 [J], 唐大寒;吴海球;夏冰;李玉玲;伍汉文
4.中老年肥胖人群血压、血脂与胰岛素水平相关性研究 [J], 王艳;曾娅;李凤
5.肥胖程度对中老年教职工血糖·血脂·血压水平的影响 [J], 尹汤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庆市47689例中老年居民BMI与血糖、血脂、血压相关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大庆地区中老年人群体质量指数(BMI)与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以大庆市五区四县9个社区卫生中心为抽样单位,随机选取47689名45岁以上居民开展体检资料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人群的肥胖、超重比例及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发病情况,并根据 BMI不同分为体质量低下组、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分析BMI与年龄、腰围、肝功能、空腹血糖、血脂、血压的相关性。
结果:男性超重率高于女性,肥胖率低于女性,女性的高血压、血脂异常检出率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1);不同 BMI 组之间年龄、腰围、血压、空腹血糖、血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随着 BMI 的增高,年龄、腰围、空腹血糖、血压、血脂是超重、肥胖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呈递进关系。
结论:男性超重人数比例大于女性,女性肥胖人数比例大于男性,超重和肥胖与腰围、血压、血脂、空腹血糖相关,BMI 增加会使空腹血糖、血脂、血压升高。
【关键词】大庆市中老年;BMI;相关分析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超重和肥胖及其并发症发展日益凸显,给医疗体系带来巨大负担。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最突出的问题是超重,肥胖人数仍然呈快速上升趋势,慢性病患病率及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我国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高达34.3%和16.4%,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8.5%,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病率较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1]。
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普遍存在。
因此,提高人民健康意识,改善生活方式势在必行。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以大庆市五区四县9个社区卫生中心为抽样单位,随机选取47689名45岁以上居民开展开展体检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2256例(46.7%),女25433例(53.3%),年龄70(67~74)岁,比较不同性别人群的肥胖、超重比例及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发病情况,并根据 BMI不同分为体质量低下组、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分析BMI与年龄、腰围、空腹血糖、血脂、血压的相关性。
中青年男子肥胖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分析个人简介:王竹梅, 1972年4月,女,汉族,江苏海安人,大学学历,副主任医师,全科医师摘要:目的:探究中青年男性的肥胖和高血压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门诊接诊的年龄≤55岁的男性共计502例,根据其血压水平分为疾病组(69例)和常规组(433例),采用Person分析判断其肥胖情况和高血压是否具有相关性。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重超重和肥胖在高血压组及正常组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体重超重和肥胖均与高血压具有相关性。
结论:研究表明,中青年男性患有高血压的风险较大,因此他们应当特别注意自身的体重状况。
高血压的发病率与肥胖和超重有关,因此应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控制这种疾病。
关键词:中青年男性;肥胖;高血压;相关性分析高血压是一种危险的慢性疾病,它的残疾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已经成为全球最常见的致命疾病之一。
目前,人们对于高血压的发病机理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是国内外的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高血压疾病的流行趋势也在发生变化,发达国家的患病率已经超过20%,而发展中国家的患病率虽然较低,但仍在快速上升。
由于高血压患者的个体差异很大,目前尚无法准确诊断和治疗每一位高血压患者。
2018年,全国高血压患病率飙升至27.9%,患病人数激增至2.44亿,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1人患病,这一现象凸显出,我国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研究表明,高血压已经成为影响全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高血压患病率和危险因素,特别是中青年男性肥胖与高血压之间的关联,以期为当地政府制定更加精准的高血压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体检科接诊的年龄≤50岁的男性共计502例,根据其血压水平分为疾病组(69例)和常规组(433例)。
肥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分析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
肥胖不仅对个人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本文将对肥胖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生机制。
一、肥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1. 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观察已经证实了肥胖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例如,BMI(Body Mass Index,身体质量指数)超过30被视为肥胖,在这个范围内的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2. 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肥胖会增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多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肥胖者通常会伴随着脂肪堆积在血管壁上,导致动脉硬化和血运障碍,这些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3. 肥胖增加冠心病的风险肥胖与冠心病之间也存在紧密的联系。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或功能异常的疾病。
人体内过多的脂肪组织会诱发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等异常指标,从而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
二、肥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1. 情感应激和自主神经系统情感应激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来影响能量代谢和食欲控制,从而导致体重增加。
此外,自主神经系统也可以通过调节能量代谢、交感神经兴奋以及静息代谢率来影响心血管功能,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2. 慢性低级炎症肥胖会引起慢性低级炎症的发生,这是因为脂肪细胞释放出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白细胞介素,如TNF-α、IL-6等。
这些炎性因子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引发内皮功能障碍和血栓的形成。
3. 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肥胖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使得血糖无法正常代谢,诱发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症候群。
4. 氧化应激与内皮损伤肥胖者普遍存在氧化应激状态下的内皮损伤。
过量摄入的营养物质会增加氧自由基产生,并减少自由基清除能力,导致内皮功能受损,从而改变血管张力,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