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试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5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田间种植小麦,验证小麦的种植技术,观察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分析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为小麦的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小麦品种:选用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优良品种。
2. 土壤:实验地土壤为沙壤土,有机质含量较高。
3. 肥料: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等。
4. 工具:锄头、播种机、喷雾器、测产工具等。
三、实验方法1. 土壤准备:在种植前,对实验地进行深耕、耙地,确保土壤疏松、肥沃。
2. 种子处理:选用优良品种的小麦种子,进行筛选、消毒、催芽等处理。
3. 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
采用条播方式,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播种深度2-3厘米。
4. 肥料施用: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实验设计,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
有机肥亩施3000-4000公斤,氮肥亩施80-90公斤,磷肥亩施50公斤,钾肥亩施17公斤。
5. 田间管理:定期进行田间巡查,观察小麦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除草、灌溉等管理工作。
6. 采收与测产:在小麦成熟期,进行采收,并采用测产工具进行产量测定。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小麦生长发育情况实验期间,小麦表现出良好的生长发育态势。
播种后30天,小麦开始发芽;60天左右,小麦进入分蘖期;90天左右,小麦进入拔节期;120天左右,小麦进入抽穗期;150天左右,小麦进入成熟期。
2. 小麦产量经过测产,本实验小麦产量为每亩750公斤,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10%。
其中,济麦20品种产量最高,为每亩780公斤;淄麦12品种产量为每亩740公斤;烟农19品种产量为每亩720公斤。
3. 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1)品种:选用优良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
本实验中,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品种表现出较高的产量。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
本实验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利于小麦生长。
(3)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产量。
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的目的是评估几种常见除草剂在不同作物田中的除草效果、安全性以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为农业生产中合理选择和使用除草剂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试验药剂除草剂 A:_____牌_____(有效成分:_____,剂型:_____,浓度:_____)除草剂 B:_____牌_____(有效成分:_____,剂型:_____,浓度:_____)除草剂 C:_____牌_____(有效成分:_____,剂型:_____,浓度:_____)对照药剂:常规使用的_____牌除草剂(有效成分:_____,剂型:_____,浓度:_____)2、试验作物作物 A:_____(品种:_____,种植面积:_____)作物 B:_____(品种:_____,种植面积:_____)3、试验田块田块 A:位于_____(地理位置),土壤类型为_____,肥力状况_____,前茬作物为_____。
田块 B:位于_____(地理位置),土壤类型为_____,肥力状况_____,前茬作物为_____。
三、实验设计1、处理设置处理 1:除草剂 A,使用剂量为_____克/亩。
处理 2:除草剂 B,使用剂量为_____克/亩。
处理 3:除草剂 C,使用剂量为_____克/亩。
处理 4:对照药剂,使用剂量为_____克/亩。
空白对照:不施任何除草剂。
2、小区设置每个处理设置 4 个重复小区,小区面积为_____平方米。
小区之间设置隔离带,防止药剂相互渗透。
3、施药时间和方法施药时间: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杂草发生情况,选择在_____(具体日期)进行施药。
施药方法:采用_____(喷雾器类型)进行均匀喷雾,确保药剂覆盖均匀。
四、调查内容与方法1、杂草调查调查时间:分别在施药前、施药后_____天、_____天进行杂草调查。
调查方法:每个小区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面积为_____平方米,记录杂草的种类、数量和鲜重。
实习报告:玉米田间试验一、实习背景及目的作为一名农业科学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我参加了玉米田间试验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了解玉米的生长特点、田间管理措施以及病虫害防治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玉米田间试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玉米种植与生长发育调查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了玉米的种植。
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指导,我们掌握了玉米播种、施肥、浇水等基本田间管理措施。
在玉米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我们对其进行了调查,包括株高、叶数、茎粗等指标的测量,并记录了相关数据。
2. 病虫害防治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病虫害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了玉米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防治操作,如喷洒农药、清除病残体等。
通过这次实践,我们了解了玉米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田间试验设计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参与了玉米田间试验的设计和实施。
我们学习了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如随机区组设计、重复次数等。
在试验中,我们严格遵循试验方案,进行了不同处理组的设置,如施肥量、施肥方式等。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认真记录了相关数据,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玉米田间试验过程中,我们认真收集了各项数据,包括玉米生长发育指标、产量等。
在试验结束后,我们学习了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如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了解了不同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玉米田间试验实习,我深入了解了玉米的生长特点和田间管理措施,掌握了玉米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同时,我也学会了玉米田间试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技巧。
这次实习使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农业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农业生产和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我也将珍惜每一次实习机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内容一、试验目的本试验旨在评估不同农药品种在田间条件下的药效表现,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农药使用方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降低农药使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
二、试验地点与作物试验地点位于某县农田,选取当地种植的主要作物为试验对象,如小麦、玉米、水稻等。
三、试验药剂与处理1.试验药剂:选取市面上常见的A、B、C、D四种农药作为试验对象,对每种农药分别进行如下处理:(1)A农药:按照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进行使用;(2)B农药: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的1.5倍进行使用;(3)C农药: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的0.5倍进行使用;(4)D农药:不使用任何农药,作为对照处理。
2.处理方法: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选取10株作物进行观察。
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如苗期、生长期、发病期等)分别进行施药处理,共施药3次,每次施药间隔7-10天。
四、试验指标与测定方法1.防治效果:分别在施药前、施药后一段时间内,对作物进行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的测定。
病情指数越高,表示作物病情越严重;防治效果越好,表示农药效果越显著。
2.产量:在作物收获期,对每个处理进行实际收获,并计算单位面积产量。
通过比较各处理与对照处理的产量差异,评估不同农药对产量的影响。
3.安全性:在施药期间,观察作物是否出现药害现象,如叶片扭曲、褪绿、枯萎等。
若出现药害,记录药害程度及恢复情况。
4.生态环境影响:在试验期间,监测土壤、水质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评估不同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数据分析与结果展示1.数据统计:将试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形式,包括处理方式、防治效果、产量、安全性及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的数据。
2.结果展示:将统计结果以图表形式展示,以便更直观地观察各处理之间的差异。
六、结论与建议根据试验数据和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本次试验中,A农药的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B农药,但两者差异不显著。
C农药防治效果较差。
D农药(对照处理)防治效果最差。
田间试验设计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实验题目: 田间试验设计一、实验目的:1. 掌握田间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学习寻找适合田间试验的设计因素;3. 进一步了解田间试验对农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 农田试验地块;2. 灌溉系统;3. 种植工具;4. 常用化肥和农药。
三、实验步骤:1. 选择试验地块并清理杂草;2. 根据种植作物的要求,制定肥料和农药使用方案;3. 准备土壤,并进行土质分析和调整;4. 根据试验要求,设置田间试验区域,并进行分组观察;5. 按照试验设计要求,安排施肥和农药使用计划;6. 在种植季节,按照试验计划进行灌溉、施肥和农药喷洒;7. 定期进行作物生长观察和数据收集;8. 结束试验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可以得到各组田间试验的作物生长情况、品质和产量数据。
五、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对田间试验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并提出优化种植方案的建议。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田间试验设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田间试验的原理和方法,掌握了相应的实验技巧。
实验结果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作物生长情况、品质和产量的数据,为农作物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改进和优化的措施,对今后的田间试验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七、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向:在本次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试验组数不够多、数据统计不够全面等。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增加试验组数和扩大样本范围,同时加强数据的收集和统计,以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八、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列表]九、致谢: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实验室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同学们的配合。
感谢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备注:以上为实验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改。
]。
实验名称:玉米品种抗病性田间试验实验地点:XX省XX县XX镇XX村实验时间:2023年5月1日-2023年10月31日实验目的:1. 评估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
2. 确定适宜当地种植的抗病玉米品种。
3. 为玉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材料:1. 玉米种子:品种包括A、B、C、D、E。
2. 农药: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3. 仪器设备:测土仪、水分计、显微镜等。
实验方法:1. 试验地选择:选择肥力均匀、排灌方便的农田作为试验地。
2. 播种:按照品种A、B、C、D、E分别播种,每个品种播种3次重复,每次重复面积20平方米。
3. 田间管理:按照当地常规管理方法进行田间管理,包括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4. 病虫害调查:在玉米生长期间,每10天调查一次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情况,记录病叶率。
5. 数据记录:记录各品种的生育期、产量、病叶率等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育期:各品种玉米生育期基本一致,从播种到成熟时间约为130天。
2. 产量:各品种产量差异显著,其中品种A产量最高,为每亩830公斤;品种B 产量最低,为每亩680公斤。
3. 病叶率:品种A、C、D病叶率较低,分别为5%、7%、6%;品种B、E病叶率较高,分别为12%、10%。
结论:1. 品种A、C、D对玉米大斑病具有较强的抗性,适宜在当地推广种植。
2. 品种B、E抗病性较差,不适宜在当地种植。
3. 在玉米生产中,应加强病虫害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提高产量。
建议:1. 在玉米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检测,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
2. 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发现并防治玉米大斑病。
3. 推广抗病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提高玉米产量。
实验总结:本次田间实验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进行评估,为当地玉米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开展相关研究,为我国玉米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球粮食安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在特定条件下进行了玉米田间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确定适宜的玉米品种。
2. 探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 评估不同施肥方案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贡献。
4. 分析病虫害防治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地点与时间实验地点位于我国北方某玉米主产区,实验时间为2023年4月至10月。
2. 实验材料实验品种:选用当地主栽玉米品种“XX-1”。
种子处理:用1%的多菌灵浸种消毒,晾干后播种。
肥料:选用复合肥(N:P:K=15:15:15)。
3. 实验方法(1)种植密度试验:设置3个种植密度梯度(40%、60%、80%),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20平方米。
(2)施肥方案试验:设置3个施肥方案(对照、低肥、高肥),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20平方米。
(3)病虫害防治试验:设置3个防治措施(对照、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20平方米。
四、实验过程1. 播种期:4月15日,采用机械播种,播种深度为3-4厘米。
2. 苗期管理:5月15日,进行间苗和定苗,每穴留苗2株。
3. 施肥期:6月15日,施用复合肥,施肥量分别为0(对照)、50%、100%。
4. 病虫害防治:7月15日,采用化学防治,使用农药“XX-1”进行喷雾。
5. 收获期:10月15日,进行测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在种植密度为60%时,产量最高,达到8800公斤/公顷。
2. 施肥方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肥处理较对照处理产量提高20%,说明施肥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
3. 病虫害防治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防治处理较化学防治处理产量提高15%,说明生物防治措施对玉米产量有积极影响。
田间试验报告田间试验报告:某农药对水稻的安全性试验一、试验背景和目的水稻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但由于病虫害的严重威胁,农药的使用已成为水稻生产中的必要手段。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面临着环境和健康安全的风险。
为此,本试验旨在测试某种农药在水稻上的安全性,评估其对水稻的影响。
二、试验设计本试验采用了随机对照组设计,共设置5组处理,即:对照组、低浓度处理组、中浓度处理组、高浓度处理组和超高浓度处理组。
每组设置3个重复块,每块为3株水稻植株。
试验采用了盆栽培养方式,以水稻幼苗为研究对象,喷施某种农药,以观察其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三、试验方法1.试验材料该试验选取了生长健康的水稻幼苗,农药使用的是某种在市场上已经有一定应用的农药,以确保试验结果更贴近田间实际应用情况。
2.试验过程试验过程中,首先对水稻幼苗进行外观检查,去除不健康的幼苗。
将水稻幼苗移栽至盆中,每盆3株,盆容积为3升。
处理组根据处理浓度分别喷施农药,每次均喷施 10ml/株,连续处理7天。
处理后,对水稻生长状态进行观察,记录生长指标如植株高度、叶片数、叶面积等,以及产量指标如籽粒数、单粒重、千粒重等。
四、试验结果对照组无农药处理,水稻生长正常,各生长指标和产量指标均符合预期。
低浓度和中浓度农药处理组水稻生长状态基本正常,但是植株高度和叶面积略有下降,产量指标较对照组略有下降。
高浓度农药处理组水稻生长状态明显受到影响,部分植株枯黄并死亡,其他植株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产量指标显著下降。
超高浓度农药处理组水稻幼苗完全死亡,无法进行产量指标测定。
五、结论对于该种农药,低浓度和中浓度处理对水稻生长基本无明显影响,但对产量指标有一定下降趋势。
高浓度和超高浓度处理对水稻生长状态有明显影响,特别是超高浓度处理使水稻全数死亡。
在田间实际应用中,应该控制农药的使用浓度,避免对农作物产生危害,确保农作物的品质和安全。
实习报告:鲜食玉米田间试验一、实习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鲜食玉米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的农产品,市场需求逐渐增长。
为了提高鲜食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探索合适的田间管理技术,我参加了本次鲜食玉米田间试验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了解鲜食玉米的生长习性、掌握田间管理技术,并为农民提供科学种植指导。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试验田选择与准备本次试验选择在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的农田进行。
试验前,我们对土壤进行采样检测,了解土壤肥力状况,为后续施肥提供依据。
同时,清除田间杂草,进行深翻,提高土壤透气性。
2. 品种选择与播种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气候条件,我们选择具有较高产量和良好口感的鲜食玉米品种。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精选,确保种子质量。
播种时,采用机械播种,保证播种深度和密度均匀。
3. 田间管理(1)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制定施肥计划。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进行追肥,保证营养供应。
(2)灌溉:根据玉米生长需求和天气状况,适时进行灌溉,保证水分供应。
(3)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采取措施防治。
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4)除草:定期进行人工除草,防止杂草与玉米竞争养分。
4. 数据记录与分析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我们对株高、叶数、果穗数、百粒重等指标进行定期观测,记录数据。
通过对比不同处理组的数据,分析田间管理技术对鲜食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了解了鲜食玉米的生长习性和田间管理技术,掌握了玉米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也认识到,农业科研工作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深入了解生产实际,才能为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
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农民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施肥不当、灌溉不规律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向农民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并帮助他们改进种植技术。
这使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普及农业知识,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索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田间技术,我们于2023年在XX县XX镇XX村开展了小麦田间技术实验。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播种密度、施肥量、灌溉制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小麦品种为XX,供试土壤为壤土,有机质含量为1.5%,pH值为7.5。
2.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5个小区。
具体处理如下:- 处理1:播种密度为3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225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处理2:播种密度为4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300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处理3:播种密度为5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375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处理4:播种密度为6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450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处理5:播种密度为7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525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3. 实验方法:- 播种:于2023年10月20日进行播种,采用机械播种,播种深度为2-3cm。
- 施肥:基肥于播种前施入,追肥于拔节期施入。
- 灌溉:根据土壤水分状况,适时进行灌溉。
- 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及时防治病虫害。
- 测产:于2024年7月10日进行测产,每个小区随机取5个样点,测量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处理1、2、3、4、5的产量分别为7890kg/公顷、8100kg/公顷、8300kg/公顷、8550kg/公顷、8750kg/公顷。
结果表明,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小麦产量逐渐提高,但超过600万株/公顷后,产量增加幅度逐渐减小。
玉米应用颗粒复合微生物肥料肥效
验证试验报告
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
2014年12月
玉米应用颗粒复合微生物肥料
肥效验证试验报告
尚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尤四海
1试验目的
为了验证“方依达”牌复合微生物肥料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效果,为该肥料产品的登记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014年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受该公司委托,在尚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肥效验证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尚志市鱼池乡
2.2 试验作物及品种:玉米品种先玉335。
2.3 试验地基本情况
2.3.1 试验时间:2014年4月至2014年11月。
2.3.2 供试土壤:供试土壤为草甸黑土、有机质含量为31.05g/kg,碱解氮含量为126.47mg/kg,速效磷102.54mg/kg、速效钾107.29mg/kg,pH6.59。
2.3.2供试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颗粒,技术指标:有效活菌数≥0.2亿/克、N+P2O5+K2O≥15%)由哈尔滨肥黄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提供;其它肥料由试验单位自筹,主要有尿素(含氮46%),磷酸二铵(五氧化二磷含量46%、氮含量18%),硫酸钾(氧化钾含量40%)。
2.4试验方法
2.4.1试验设计:本试验采用小区试验,设4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12个试验小区,每个小区面积32.5平方米,各小区随机排列。
处理1:比当地常规施肥减施10%施肥量,同时亩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5公斤做底肥,一次性施入。
处理2: 比当地常规施肥减施10%施肥量,同时亩施用灭活的复合微生物肥料5公斤做底肥,一次性施入。
处理3:常规施肥。
处理4:空白(不施用任何肥料)。
2.4.2 施肥方法
常规施肥:亩施掺混肥(14-18-15)35公斤做底肥一次性施入。
3试验结果
3.1应用复合微生物肥料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根系发达,长势好、增产效果明显。
3.2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对玉米产量影响
3.2.1产量结果:小区实收测定产量见表1。
表1 2014年小区实测产量
产44.5公斤/亩,增产率为7.4%;比常规施肥处理增产53.0kg/亩,增产率达8.9%.;比空白对照增产292.0kg/亩,增产率达82.3%。
施用灭活的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处理比常规施肥增产8.5kg/亩,增产率达1.4%;比不施肥处理增产247.5kg/亩,增产率达69.7%。
常规施肥比不施肥处理增产239.0kg/亩,增产率达67.3%。
3.2.2产量结果方差分析
对小区产量进行方差分析,表明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与对照相比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见表2。
表2 方差分析表
结果有效;处理间F≥F0.01,说明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表3 多重比较单位:kg/亩
处理
平均产量
(Kg/亩)
显著水平
0.05 0.01
1 646.9 a A
2 602.4 b B
3 593.9 b B
4 354.9 c C
由表3可知,处理1与处理2、处理3及处理4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处理2与处理3之间差异不显著,而与处理4(不施肥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
4.结论
我中心玉米田间试验表明,玉米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处理比灭活的复合微生物肥料增产44.5公斤/亩,增产率为7.4%;比常规施肥处理增产53.0kg/亩,增产率达8.9%.;比空白对照增产292.0kg/亩,增产率达82.3%。
施用灭活的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处理比常规施肥增产8.5kg/亩,增产率达1.4%;比不
施肥处理增产247.5kg/亩,增产率达69.7%。
常规施肥比不施肥处理增产239.0kg/亩,增产率达67.3%。
增产效果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尚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4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