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教案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教案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教案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教案

1.3.1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一、课题: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二、教学目标:1.理解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的定义;

2.会求正、余弦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三、教学重、难点:函数的周期性、最小正周期的定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问题:(1)今天是星期二,则过了七天是星期几?过了十四天呢?……

(2)物理中的单摆振动、圆周运动,质点运动的规律如何呢?

2

正弦函数()sin f x x =性质如下:

文字语言:正弦函数值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取得;

符号语言:当x 增加2k π(k Z ∈)时,总有(2)sin(2)sin ()f x k x k x f x ππ+=+==.

也即:(1)当自变量x 增加2k π时,正弦函数的值又重复出现; (2)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x ,sin(2)sin x k x π+=恒成立。 余弦函数也具有同样的性质,这种性质我们就称之为周期性。 (二)新课讲解: 1.周期函数的定义

对于函数()f x ,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 ,使得当x 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

时,都有()()f x T f x +=,那么函数()f x 就叫做周期函数,非零常数T 叫做这个函数的周期。 说明:(1)T 必须是常数,且不为零;

(2)对周期函数来说()()f x T f x +=必须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 都成立。

【思考】

(1)对于函数sin y x =,x R ∈有2sin(

)sin 636π

ππ+

=,能否说23

π是它的周期?

(2)正弦函数sin y x =,x R ∈是不是周期函数,如果是,周期是多少?(2k π,k Z ∈且

0k ≠)

(3)若函数()f x 的周期为T ,则kT ,*

k Z ∈也是()f x 的周期吗?为什么? (是,其原因为:()()(2)()f x f x T f x T f x kT =+=+==+)

2.最小正周期的定义

对于一个周期函数()f x ,如果在它所有的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这个最小的正数就叫做()f x 的最小正周期。 说明:(1)我们现在谈到三角函数周期时,如果不加特别说明,一般都是指的最小正周期;

– – π 2π

2π- 2π 5π π- 2π- 5π- O x

1 1-

(2)从图象上可以看出sin y x =,x R ∈;cos y x =,x R ∈的最小正周期为2π; (3)【判断】:是不是所有的周期函数都有最小正周期? (()f x c =没有最小正周期) 3.例题分析:

例1:求下列函数周期:

(1)3cos y x =,x R ∈;

(2)sin 2y x =,x R ∈;

(3)12sin()26

y x π

=-

,x R ∈.

解:(1)∵3cos(2)3cos x x π+=,

∴自变量x 只要并且至少要增加到2x π+,函数3cos y x =,x R ∈的值才能重复出现,

所以,函数3cos y x =,x R ∈的周期是2π. (2)∵sin(22)sin 2()sin 2x x x ππ+=+=,

∴自变量x 只要并且至少要增加到x π+,函数sin 2y x =,x R ∈的值才能重复出现, 所以,函数sin 2y x =,x R ∈的周期是π.

(3)∵1112sin(2)2sin[()]2sin()262626

x x x πππ

ππ-+=+-=-,

∴自变量x 只要并且至少要增加到x π+,函数sin 2y x =,x R ∈的值才能重复出现, 所以,函数sin 2y x =,x R ∈的周期是π.

说明:(1)一般结论:函数sin()y A x ω?=+及函数cos()y A x ω?=+,x R ∈(其中,,A ω?

为常数,且0A ≠,0ω>)的周期2T π

ω

=;

(2)若0ω<,例如:①3cos()y x =-,x R ∈;②sin(2)y x =-,x R ∈;

③12sin()26

y x π

=-

-,x R ∈. 则这三个函数的周期又是什么?

一般结论:函数sin()y A x ω?=+及函数cos()y A x ω?=+,x R ∈的周期2||

T π

ω=. 例2: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1)sin(

)32y x π

π

=-

; (2)33cos

cos sin sin 2222

x x x x y =+;

(3)sin cos y x x =+; (4)22cos

sin 22

x x y =-; (5)2cos y x =. 解:(1)24||2T π

π==-,∴周期为4;

(2)333cos cos sin sin cos()cos 222222

x x x x x x

y x =+=-=,∴周期为2π; (3)cos sin sin()4

y x x x π

=-=- ∴周期为2π;

(4)2

2sin

cos cos 22

x x

y x =-=-,∴周期为2π; (5)2

111cos (1cos 2)cos 2222

y x x x ==-=-+,∴周期为π.

说明:求函数周期的一般方法是:先将函数转化为sin()y A x ω?=+的形式,再利用公式

2T π

ω

=

进行求解。

五、课堂练习: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1)sin 3y x =,x R ∈; (2)cos 3x y =,x R ∈; (3)3sin 4

x

y =,x R ∈; (4)sin()10y x π

=+

,x R ∈;

(5)cos(2)3

y x π=+,x R ∈;(6)1sin()24y x π=-,x R

∈. 六、小结:1.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的定义 2. sin()y A x ω?=+型函数的周期的求法。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导学案 班级:九年级学生姓名:使用时间:11月28日 【学习目标】1.能够利用三角函数测一些实际物体的高度 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重点】能够利用三角函数测一些实际物体的高度 【难点】能够利用三角函数测一些实际物体的高度 【学法指导】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 1 课时总第7课时 相关知识回顾: 1.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 (2)三边之间关系: (3)锐角之间关系: 2. 解直角三角形时,必须已知几个元素,才能求得其余元素呢? 预习要求: 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本节知识点,并根据个人能力初步完善探究案。学科组长组检查组内各对子预习完成情况。一、情景引入: 请同学们欣赏下列图片,你们能测量出它们的高度吗? 二、PPT出示教学目标。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如何测量倾斜角 测量方法:使用测倾器测量倾斜角的步骤如下: 1.把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 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概念指导:所谓“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底部之间的距离) 测量方法:如图,要测量物体MN的高度,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 预习案——课前自主学习 探究案——课中合作探究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

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测得M的仰角∠MCE=α 2.量出测点A到物体底部N的水平距离AN=l 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a(即顶线PQ 成水平位置时它与地面的距离) 做一做:(小组展示) 根据测量数据,你能求出物体MN的高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概念指导:所谓“底部不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不可以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之间的距离。) 测量方法:如图,要测量物体MN的高度,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 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测得M的仰角∠MCE=α 2.在测点A与物体之间的B处安置测倾器(A,B与N在一条直线上,且A,B 之间的距离可以直接测得),测得M的仰角∠MCE=β 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BD=a,以及测点A,B之间的距离AB=b. 做一做:(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根据测量数据,你能求出物体MN的高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六、当堂检测: 1.如图,某中学在主楼的顶部和大门的上方之间挂一些彩旗.经测量,得到大门的高度是5m,大门距主楼的距离是30m,在大门处测得主楼顶部的仰角是30°,而当时侧倾器离地面1.4m,求学校主楼的高度(精确到0.01m) 2.如图,小山岗的斜坡AC的坡度是tan=3 4 ,在与山脚C距离200米的D处,测得山顶A的仰角为26. 6°,求小山岗的高AB(结果取整数,参考数据:sin26. 6°=0. 45,cos26. 6°=0.50) 七、小结:(小组内总结组内成员完成了本节的哪些学习目标) 掌握一个解题方法,比做一百道题更重要。

高中数学必修4三角函数教案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 的定义,根据定义探讨出三角函数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掌握同一个角的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应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3、情感目标: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2、教学难点:从函数角度理解三角函数。 3、教学关键: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教学形式:讲练结合法 四、课时计划:2节课 五、教具:圆规、尺子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锐角三角函数,知道他们都是以锐角为自变量,以比值 为函数值的函数,你能用直角坐标系中的终边上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 三角函数吗? 设锐角α的顶点与原点O 重合,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它 的终边在第一象限,在α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 (a,b ),它与原点的距离 r=22b a +>0.根据初中学过的三角函数定义,我们有αsin =r b , r a αcos =

a b αtan =,取r=1,则a b tan αa,cos αb,αsin ===,引入单位圆概念。 (二)新课 1、设α是以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P (x,y ),那么: (1) y 叫做α的正弦,记作αsin , 即y αsin =; (2) x 叫做α的余弦,记作αcos ,即x αcos =; (3) x y 叫做α的正切,记作αtan ,即x y αtan =)0(≠x . 注:用单位圆定义的好处就在于r=1,点的横坐标表示余弦值,纵坐标 表示正弦值。 2、根据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得到三种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 通过观察发现:第一象限全为正,第二象限只有正弦为正,第三象限只有正切为正,第四象限只有余弦为正。总结出一条法则: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 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以方便记忆。 3、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推出:1cos sin 22=+αα,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当)(2z k k ∈+≠π πα时,有αα αtan cos sin =。这就是说同一个角α的正弦、余弦的平方和等于1,商等于角α的正切。 4、例题 例1求 3 5π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解:在直角坐标系中,作3π5=∠AOB ,易知AOB ∠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 坐标为)2 3,21 (-,所以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角函数》 【知识网络】 一、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 1、将沿x 轴正向的射线,围绕原点旋转所形成的图形称作角. 逆时针旋转为正角,顺时针旋转为负角,不旋转为零角 2、同终边的角可表示为 {}()360k k Z ααβ? =+∈g x 轴上角:{}()180k k Z αα=∈o g y 轴上角:{}()90180k k Z αα=+∈o o g 3、第一象限角:{}()036090360k k k Z αα? ?+<<+∈o g g 第二象限角:{}()90 360180360k k k Z αα??+<<+∈o o g g 第三象限角:{}()180360270360k k k Z αα? ?+<<+∈o o g g 第四象限角: {}()270 360360360k k k Z αα??+<<+∈o o g g 4、区分第一象限角、锐角以及小于90o 的角 第一象限角:{}()0360 90360k k k Z αα? ?+<<+∈o g g 锐角: {}090αα<

,2 4 , 0π απ ≤ ≤=k ,2 345, 1παπ≤≤=k 所以 2 α 在第一、三象限 6、弧度制:弧长等于半径时,所对的圆心角为1弧度的圆心角,记作1rad . 7、角度与弧度的转化:01745.0180 1≈=?π 815730.571801'?=?≈? = π 9、弧长与面积计算公式 弧长:l R α=?;面积:211 22 S l R R α=?=?,注意:这里的α均为弧度制. 二、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正弦:sin y r α=;余弦cos x r α=;正切tan y x α= 其中(),x y 为角α终边上任意点坐标,r = 2、三角函数值对应表: 3、三角函数在各象限中的符号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第11讲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案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π??

据正弦函数单调性写出函数的值域(如本例以题试法(2)); (3)换元法:把sin x 或cos x 看作一个整体,可化为求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值域(最值)问题(如例1(2)). 以题试法 1. (1)函数y = 2+log 1 2 x +tan x 的定义域为________. (2)(2012·山西考前适应性训练)函数f (x )=3sin ? ????2x -π6在区间??????0,π2上的值域为( ) A.??????-32,32 B.??????-32,3 C.??????-332,332 D.???? ??-332,3 解析:(1)要使函数有意义 则????? 2+log 1 2 x ≥0, x >0,tan x ≥0, x ≠k π+π2 ,k ∈Z ?? ???? 0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设计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活动课,活动一:测量倾斜角;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教学目标 1、能够设计方案、步骤,能够说明测量的理由,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活动设计方案,自制仪器过程;通过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的过程及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 教具准备 自制测倾器(或经纬仪、测角仪等)、皮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现实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高度,特别像旗杆、高楼大厦、塔等较高的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需要我们自己去测量,自己去制作仪器,获得数据,然后 度时,用到了哪些仪器?有何用途?如何制作一个测角仪?它 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活动一: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 首先我们来自制一个测倾器(或测角仪、经纬仪等).一般 的测倾器由底盘、铅锤和支杆组成.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组制作如图所示的测倾器.制作测角仪时应注意什么? 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重合,否则测出的角度就不准确.度盘的顶线PQ 与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互相垂直,并且度盘有一个旋转中心是铅垂线与PQ 的交点.当度盘转动时,铅垂线始终垂直向下.

一个组制作测角仪,小组内总结,讨论测角仪的使用步骤) 活动二:测量倾斜角 (1)把测角仪的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M,记下此时铅垂线指的度数.那么这个度数就是较高目标M的仰角. 它的依据是什么? 如图,要测点M的仰角,我们将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我们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此时铅垂线指向一个度数.即∠BCA的度数.根据图形我们不难发现 ∠BCA+∠ECB=90°,而∠MCE+∠ECB=90°,即∠BCA、∠MCE都是∠ECB的余角,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BCA=∠MCE.因此读出∠BCA的度数,也就读出了仰角∠MCE的度数. 活动三: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底部之间的距离. 要测旗杆MN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如下图) (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即测角仪),测得M的仰角∠MCE=α. (2)量出测点A到物体底部N的水平距离AN=l. (3)量出测倾器(即测角仪)的高度AC=a(即顶线PQ成水平位置时,它与地面的距离).根据测量数据,就能求出物体MN的高度.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三角函数看似很多,很复杂,而掌握三角函数的内部规律及本质也是学好三角函数的关键所在,下面是三角函数公式大全:操作方法 01 两角和公式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02 倍角公式 tan2A = 2tanA/(1-tan^2 A) Sin2A=2SinA?CosA Cos2A = Cos^2 A--Sin^2 A =2Cos^2 A—1 =1—2sin^2 A 三倍角公式 sin3A = 3sinA-4(sinA)^3; cos3A = 4(cosA)^3 -3cosA -a)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 半角公式 --cosA)/2} sin(A/2) = √{(1 cos(A/2) = √{(1+cosA)/2} --cosA)/(1+cosA)} tan(A/2) = √{(1 cot(A/2) = √{(1+cosA)/(1 -cosA)} tan(A/2) = (1--cosA)/sinA=sinA/(1+cosA)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包括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了解任意 角的余切、正割、余割函数的定义. 2.经历从锐角三角函数定义过度到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推广过程,体验三角函数概 念的产生、发展过程. 领悟直角坐标系的工具功能,丰富数形结合的经验. 3.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渗透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法. 难点:把三角函数理解为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关键: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坐标系;六个比值的确定性α确定,比值也随之确定与依赖性比值随着α的变化而变化. 三、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传统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 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和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 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四、教学过程 [执教线索: 回想再认:函数的概念、锐角三角函数定义锐角三角形边角关系——问题情境:能推广 到任意角吗?——它山之石:建立直角坐标系为何?——优化认知:用直角坐标系研究锐角三 角函数——探索发展:对任意角研究六个比值与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性、依赖性,满足函数 定义吗?——自主定义: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登高望远:三角函数的要素分析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与正负符号判定——例题与练习——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1. 2. 3. 明同学填写的活动报告,请你根据有关测量数据, 求旗杆高AB(计算过程填在下表计算栏内,用计算器计算).

4.某市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计划修建跨河大桥,需要测出河的宽度AB, 在河边一座高度为300米的山顶观测点D 处测得点A,点B 的俯角分别为α=30°,β=60°, 求河的宽度(精确到0.1米) B D A C 5.为了测量校园内一棵不可攀的树的高度, 学校数学应用实践小组做了如下的探索: 实践一:根据《自然科学》中光的反射定律,利用一面镜子和一根皮尺, 设计如图(1)的测量方案:把镜子放在离树(AB)8.7(米)的点E 处,然后沿着直线BE 后退到点D,这时恰好在镜子里看到树梢顶点A,再用皮尺量得DE=2.7米,观察者目高CD=1.6米,请你计算 树AB 的高度(精确到0.1米) 实践二:提供选用的测量工具有:①皮尺一根;②教学用三角板一副;③长为2. 5米的标杆一根;④高度为1.5米的测角仪一架,请根据你所设计的测量方案, 回答下列问题: (1)在你设计的方案中,选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 (2)在图(2)中画出你的测量方案示意图; (3)你需要测得示意图中哪些数据,并分别用a,b,c,α,β等表示测得的数据____. (4)写出求树高的算式:AB=___________. (1) (2) 6.在1:50000的地图上,查得A 点在300m 的等高线上,B 点在400m 的等高线上, 在地图上量得AB 的长为2.5cm,若要在A 、B 之间建一条索道,那么缆索至少要多长? 它的倾斜角是多少? (说明:地图上量得的AB 的长,就是A,B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AB′,由B 向过A 且平行于地面的平面作垂线,垂足为B′,连接AB′,则∠A 即是缆索的倾斜角.) 7、为了测量校园内一棵不可攀的树的高度,学校数学应用实践小组做了如下的探索: 实践一:根据《自然科学》中的反射定律,利用一面镜子和一根皮尺,设计如右示意图的测量方案:把镜子放在离树(AB )8.7米的点E 处,然后沿着直线BE 后退到点D ,这是恰好在镜子里看到树梢顶点A ,再用皮尺量得DE =2.7米,观察者目高CD =1.6米,请你计算树(AB )的高度.(精确到0.1米)

人教版 高中数学必修4 三角函数知识点

高中数学必修4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三角函数(初等函数二) ?? ??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1、任意角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零角:不作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2、角α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则称α为第几象限角.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 36036090,k k k αα?<, 则sin y r α= ,cos x r α= ,()tan 0y x x α= ≠. 10、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第一象限全为正,第二象限正弦为正,第三象限正切为正,第四象限余弦为正. 11、三角函数线:sin α=M P ,cos α=O M ,tan α=AT . 1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2 2 1sin cos 1αα+=

高中数学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案

§1.2.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会求角α的各三角函数值。 3、记住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诱导公式(一)。 <二> 能力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树立映射观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3、通过对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诱导公式一的推导,提高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德育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三角函数就是角度(自变量)与比值(函数值)的一种联系方式。 2、学习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以及这三种函数的第一组诱导公式。 教学过程 问题1:你能回忆一下初中里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吗?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问题2:在终边上移动点P的位置,这三个比值会改变吗? 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原点O为圆心,以单位长度为半径的圆叫单位圆 即:锐角三角函数可以用单位圆上的点的坐标来表示 推广: 我们也可以利用单位圆定义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则: 正弦,余弦,正切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由于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因此三角函数可以看成是自变量为实数的函数.)

所以三角函数可以记为: 我们把角X的正弦、余弦、正切统称为三角函数 问题3:如何求α角的三角函数值? 求α角的三角函数值即求α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纵、横坐标或坐标的比值。例1: 解: 例2: 事实上: 三角函数也可定义为: 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经过点P(x,y),则

北师大版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一、知识点 1. 制作测倾器并掌握测倾器测角的方法? 2. 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够根据三角函数测高的原理制定测量方案,能够制作测倾器并掌握测倾器测角的方法 2. 能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制作测倾器的过程,提高学生数学动手能力,并会对仪器进行调整,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从而使测量结果符合实际. 2. 经历策划测量方案的过程,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主动积极地思考,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在活动中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合理制定方案,掌握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计算出物体的高度 难点:制作测倾器,理解测倾器的构造原理,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 四、试一试测量倾斜角: 数学课上,我们用直尺测量长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生活中,我们是如何测量长度和角度的呢? 测量长度可以用皮尺或卷尺,测量倾斜角可以用测倾器 简单的测倾器由度盘、铅锤和支杆组成.(如图)(出示幻灯片2)

皮尺测倾器

使用测倾器测量倾斜角的步骤如下(出示幻灯片3、4): 1、把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水平位置. 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 根据测量数据,你能求出目标M的仰角或俯角吗?说说你的理由. 活动内容:测倾器的使用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使用工具的能力? 活动的注意事项:展示样品,让学生亲身使用 五、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原理 活动内容:活动一: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所谓“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 分组活动、小组合作: 1、你们能设计一个方案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吗? 2、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工具尽可能简单、尽可能少) 3、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数据尽可能方便、尽可能少) 4、根据测量数据,如何计算物体的高度? 全班交流研讨,确定方案: 如图,要测量物体MN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出示幻灯片5、6): PQ在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珍藏版)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 1.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2.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 ,23600π= ,1800 π= 1rad =π 180°≈57.30°=57°18ˊ 1°= 180 π≈0.01745(rad ) 3.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 (1)弧长公式:r l .α= α----是圆心角且为弧度制 (2)扇形面积公式:S=r l .2 1 r-----是扇形半径 4.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上一点p (x,y ), r=22y x + (1)正弦sin α= r y 余弦cos α=r x 正切tan α=x y (2)各象限的符号: 记忆口诀: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

sin α cos α tan α 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1)平方关系:s in 2α+ cos 2α=1 (2)商数关系:ααcos sin =tan α(z k k ∈+≠,2 ππ α) 6.诱导公式: 记忆口诀:把2 k π α±的三角函数化为α的三角函数,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1sin 2sin k παα+=,()cos 2cos k παα+=,()()tan 2tan k k παα+=∈Z . ()()2sin sin παα+=-,()cos cos παα+=-,()tan tan παα+=. ()()3sin sin αα-=-,()cos cos αα-=,()tan tan αα-=-. ()()4sin sin παα-=,()cos cos παα-=-,()tan tan παα-=-. 口诀:函数名称不变,符号看象限. ()5sin cos 2π αα??-= ???,cos sin 2παα?? -= ??? . ()6sin cos 2π αα??+= ???,cos sin 2παα?? +=- ??? . 口诀:正弦与余弦互换,符号看象限. x y O — + + — + y O — + + —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教案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教案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教案如下: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反正弦,反余弦函数 目的: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理解反正弦、反余弦函数的意义,会由已知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求出范围内的角,并能用反正弦,反余弦的符号表示角或角的集合。 过程: 一、简单理解反正弦,反余弦函数的意义。 由 1在R上无反函数。 2在上, x与y是一一对应的,且区间比较简单 在上,的反函数称作反正弦函数, 记作,奇函数。 同理,由 在上,的反函数称作反余弦函数, 记作 二、已知三角函数求角 首先应弄清:已知角求三角函数值是单值的。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是多值的。 例一、1、已知,求x 解:在上正弦函数是单调递增的,且符合条件的角只有一个 ∴ 即 2、已知 解:,是第一或第二象限角。 即。 3、已知

解: x是第三或第四象限角。 即或 这里用到是奇函数。 例二、1、已知,求 解:在上余弦函数是单调递减的, 且符合条件的角只有一个 2、已知,且,求x的值。 解:, x是第二或第三象限角。 3、已知,求x的值。 解:由上题:。 介绍:∵ ∴上题 例三、见课本P74-P75略。 三、小结:求角的多值性 法则:1、先决定角的象限。 2、如果函数值是正值,则先求出对应的锐角x; 如果函数值是负值,则先求出与其绝对值对应的锐角x, 3、由诱导公式,求出符合条件的其它象限的角。 四、作业:P76-77 练习 3 习题4.11 1,2,3,4中有关部分。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教案如下: 一、学习目标与自我评估 1 掌握利用单位圆的几何方法作函数的图象 2 结合的图象及函数周期性的定义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及最小正周期 3 会用代数方法求等函数的周期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常见题 1、A,B,C为三角形内角,已知1+cos2A-cos2B-cos2C=2sinBsinC,求角A 解:1+cos2A-cos2B-cos2C=2sinBsinC 2cos2A-1-2cos2B+1+2sin2C=2sinBsinC cos2A-cos2B+sin2(A+B)=sinBsinC cos2A-cos2B+sin2Acos2B+2sinAcosAsinBcosB+cos2Asin2B=sinBsinC cos2A-cos2Acos2B+2sinAcosAsinBcosB+cos2Asin2B=sinBsinC 2cos2AsinB+2sinAcosAcosB=sin(180-A-B) 2cosA(cosAsinB+sinAcosB)-sin(A+B)=0 Sin(A+B)(2cosA-1)=0 cosA=1/2 A=60 2、证明:(1+sinα+cosα+2sinαcosα)/(1+sinα+cosα)=sinα+cosα <===>1+sina+cosa+2sinacosa=sina+cosa+(sina+cosa)2 <===>1+sina+cosa+2sinacosa=sina+cosa+1+2sinacosa <===>0=0恒成立 以上各步可逆,原命题成立 证毕 3、在△ABC中,sinB*sinC=cos2(A/2),则△ABC的形状是? sinBsin(180-A-B)=(1+cosA)/2 2sinBsin(A+B)=1+cosA 2sinB(sinAcosB+cosAsinB)=1+cosA sin2BsinA+2cosAsin2B-cosA-1=0 sin2BsinA+cosA(2sin2B-1)=1 sin2BsinA-cosAcos2B=1 cos2BcosA-sin2BsinA=-1 cos(2B+A)=-1 因为A,B是三角形内角 2B+A=180 因为A+B+C=180 所以B=C 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 4、求函数y=2-cos(x/3)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分别写出使这个函数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x的集合 -1≤cos(x/3)≤1 -1≤-cos(x/3)≤1 1≤2-cos(x/3)≤3 值域[1,3] 当cos(x/3)=1时即x/3=2kπ即x=6kπ时,y有最小值1此时{x|x=6kπ,k∈Z} 当cos(x/3)=-1时即x/3=2kπ+π即x=6kπ+3π时,y有最小值1此时{x|x=6k π+3π,k∈Z} 5、已知△ABC,若(2c-b)tanB=btanA,求角A [(2c-b)/b]sinB/cosB=sinA/cosA 正弦定理c/sinC=b/sinB=2R代入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知识点

高中数学第四章-三角函数知识点汇总 1. ①与α(0°≤α<360°)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角α与角β的终边重合):{}Z k k ∈+?=,360|αββ ②终边在x 轴上的角的集合: {}Z k k ∈?=,180| ββ ③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Z k k ∈+?=,90180| ββ ④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Z k k ∈?=,90| ββ ⑤终边在y =x 轴上的角的集合:{}Z k k ∈+?=,45180| ββ ⑥终边在x y -=轴上的角的集合:{}Z k k ∈-?=,45180| ββ ⑦若角α与角β的终边关于x 轴对称,则角α与角β的关系:βα-=k 360 ⑧若角α与角β的终边关于y 轴对称,则角α与角β的关系:βα-+= 180360k ⑨若角α与角β的终边在一条直线上,则角α与角β的关系:βα+=k 180 ⑩角α与角β的终边互相垂直,则角α与角β的关系: 90360±+=βαk 2. 角度与弧度的互换关系:360°=2π 180°=π 1°=0.01745 1=57.30°=57°18′ 注意:正角的弧度数为正数,负角的弧度数为负数,零角的弧度数为零. 、弧度与角度互换公式: 1rad =π 180°≈57.30°=57°18ˊ. 1°= 180 π≈0.01745(rad ) 3、弧长公式:r l ?=||α. 扇形面积公式:2 11||2 2 s lr r α= = ?扇形 4、三角函数:设α是一个任意角,在α的终边上任取(异于原点的)一点P (x,y )P 与原点的距离为r ,则 r y =α sin ; r x = αcos ; x y = α tan ; y x = α cot ; x r = α sec ;. y r = α csc . 5、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一全二正弦,三切四余弦) 正切、余切 余弦、正割 正弦、余割 6、三角函数线 正弦线:MP; 余弦线:OM; 正切线: AT. 7. 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SIN \C O S 三角函数值大小关系图 1、2、3、4表示第一、二、三、四象限一半所在区域 (3) 若 o

人教版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全部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三角函数 全部教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三角函数 第一教时 教材:角的概念的推广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用“旋转”定义角的概念,并进而理解“正角”“负角”“象限角” “终边相同的角”的含义。 过程:一、提出课题:“三角函数” 回忆初中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它是利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值来定义 的。相对于现在,我们研究的三角函数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它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各门学科技术中都有广泛应用。 二、角的概念的推广 1.回忆:初中是任何定义角的(从一个点出发引出的两条射线构成的几何图形)这种概念的优点是形象、直观、容易理解,但它的弊端在于“狭隘” 2.讲解:“旋转”形成角(P4) 突出“旋转”注意:“顶点”“始边”“终边” “始边”往往合于x轴正半轴 3.“正角”与“负角”——这是由旋转的方向所决定的。 记法:角α或α ∠可以简记成α

4.由于用“旋转”定义角之后,角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1角有正负之分如:=210=150=660 2角可以任意大 实例:体操动作:旋转2周(360×2=720)3周(360×3=1080) 3还有零角一条射线,没有旋转 三、关于“象限角”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往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来讨论角 角的顶点合于坐标原点,角的始边合于x轴的正半轴,这样一来,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的角(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则此角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例如:是第Ⅰ象限角30060是第Ⅳ象限角 5851180是第Ⅲ象限角2000是第Ⅱ象限角等 四、关于终边相同的角 1.观察:390,330角,它们的终边都与30角的终边相同 2.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一个0到360的角与) k∈个周角的和 k (Z 390=30+360)1 k (= 330=30360)1 (= k = (- k30=30+0×360)0

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导学案

榆中五中“三导六部”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长: §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三角函数测高的原理制定测量方案,能够制作测倾器并掌握测倾器测角的方法,能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制作测倾器的过程,提高学生数学动手能力,并会对仪器进行调整,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从而使测量结果符合实际;经历策划测量方案的过程,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能够主动积极地思考,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在活动中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原理 活动内容: 1、物体底部可到达; (1)测量以下数值: ∠MCE=α,AN=l,AC=a (2)根据三角函数正切值的原理: 在Rt△MEC中,由tan ME CE α=得,tan ME lα =? 所以,物体高度MN=a+tan lα ?

2、物体底部不可到达. (1)测量以下数值: ∠MCE=α,∠MDE=β,AB=b ,AC=BD=a (2)根据三角函数正切值的原理: 在Rt △MEC 中,由tan ME CE α=得,tan ME CE α= 在Rt △MED 中,由tan ME DE β=得,tan ME DE β = 所以b=tan tan ME ME αβ-,则tan tan tan tan ME b αββα ?=?- 所以物体高度为MN=a+tan tan tan tan b αββα?? - 二、 实际应用 活动内容:例题1,如图,某中学在主楼的顶部和大门的上方之间挂一些彩旗,经测量,得到大门的高度是5m ,大门距主楼的距离是30m ,在大门处测得主楼顶部的仰角是30o,而当时测倾器离地面1.4m ,求学校主楼的高度.(精确到0.1米) . 例题2,河对岸的高层建筑AB ,为测量其高,在C 处由D 点用测量仪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30o,向高层建筑物前进50m 到达C ′处,由D ′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45o,已知测量仪CD=C ′D ′=1.2m ,求建筑物AB=的高(精确到0.1米). D A M 30o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知识点及试题总结

高考三角函数 1.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2.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23600π= ,1800π= 3.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 弧长公式:r l .α= 扇形面积公式:S=r l .2 1 α----是圆心角且为弧度制。 r-----是扇形半径 4.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上一点p (x,y ), r=22y x + (1)正弦sin α= r y 余弦cos α=r x 正切tan α=x y (2)各象限的符号: sin α cos α tan α x y + O — — + x y O — + + — + y O — + + —

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1)平方关系:s in 2α+ cos 2α=1。(2)商数关系:α α cos sin =tan α (z k k ∈+≠ ,2 ππ α) 6.诱导公式:记忆口诀:2 k παα±把的三角函数化为的三角函数,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 看象限。 ()()1sin 2sin k παα+=,()cos 2cos k παα+=,()()tan 2tan k k παα+=∈Z . ()()2sin sin παα+=-,()cos cos παα+=-,()tan tan παα+=. ()()3sin sin αα-=-,()cos cos αα-=,()tan tan αα-=-. ()()4sin sin παα-=,()cos cos παα-=-,()tan tan παα-=-. 口诀:函数名称不变,符号看象限. ()5sin cos 2π αα??-= ???,cos sin 2παα?? -= ??? . ()6sin cos 2παα??+= ???,cos sin 2παα??+=- ??? . 口诀:正弦与余弦互换,符号看象限. 7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题型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题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利用直角三角形测高 向阳校区 一、地位 近几年河北中考对于直角三角形的考察越来越趋于现实知识,将直角三角形求高的经常与三角函数应用联系,所以对于综合探究性题型起到敲门砖的重要作用,同时它是河北各市模拟考试的常见题型,每年都有体现,选择、填空及解答题都有涉及,对于学生有一定能力要求,所以学好这一模块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基础知识: 一、如何测量倾斜角 测量倾斜角可以用测倾器。 ----简单的侧倾器由度盘、铅锤和支杆组成 二、使用测倾器测量倾斜角的步骤如下: 1、把支架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架的中心线、铅锤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 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读数 三、测量底部可以直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所谓“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 四、测量底部不可以直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所谓“底部不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不可以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之间的距离。 五、测高方法总结

1、凡是求高(求线段的长)的问题往往可以借助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如果没有直角三角形可以设法去构造。 2、对于一些教复杂的问题,如果解一个直角三角形还不能使问题得以解决,可考虑解两个直角三角形。 3、如果不能直接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处理问题,可以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等量关系,借助解直角三角形建立方程,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六、反思与评价 1、充分体会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一种常用方式:即通过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提出较为完整的测量方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际问题 画图示意 已知未知 数学问题 2、解决这类测量问题往往是寻找或构造直角三角形,通过解直角三角形使问题得于解决。 三、题型 1.要测一电视塔的高度,在距电视塔80米处测得电视塔顶部的仰角为60°,则电视塔的高度为 米. 2.如图1—87所示,两建筑物的水平距离为a ,在A 点测得C 点的俯角为β,测得D 点的俯角为a ,则较低建筑物的高度为 . 3.建筑物BC 上有一旗杆AB ,由距BC 40m 的D 处观察旗杆顶部A 的仰角为50 观察底部B 的仰角为45,求旗杆的高度(精确到0.1m ). 4.如图1—88所示,在测量塔高AB 时,选择与塔底同一水平面的同一直线上的C ,D 两处,用测角仪测得塔顶A 的仰角分别是30°和60°,已知测角仪的高CE =米CD =30米,求塔高AB .(3≈ 4550 A B C D

初中数学_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学习目标确定 1、能分小组制作仪器并利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得到数据,并撰写活动报告。 2、能够利用所得数据进行不同方法的计算,并会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思考测量计算中出现的问题。 3、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难点 利用测倾器测量目标的仰角或俯角并尽量准确,面对具体的测量任务能想出可行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堂操作两个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包括学生自制测倾器,分小组测量数据并撰写活动报告。 课堂操作阶段分为前情回顾、风采展示、课堂计算、拓展延伸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前情回顾——回顾测倾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回顾测量底部可以直接到达和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的方法。 教师课件出示测倾器图片和实物,让学生上台演示使用方法,说出使用原理;教师课件出示底部可以到达和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的示意图,让学生看图说出测量方法和计算依据。 环节二:风采展示——课件展示课前学生自制测倾器和分小组测量某一物体高度采集数据的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三:课堂计算——利用前期的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完善前期撰写的活动报告。 教师出示前期测量数据,学生利用计算器分小组计算,把前期未完成的活动报告进行完善,并对比分析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反思感悟, 环节四:拓展延伸——当堂提出问题,完成具体的测算任务 教师提出具体的测算任务——在教学楼内足不出户测校园中的 旗杆高度,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方法,实地测量数据,完成任务。 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进行总结,然后布置作业,下课。 大多数学生对于三角函数理论的学习是可以做到熟练掌握的,但是动手制做、操作能力是严重的不足的。如何在实践中锻炼他们,提高他们的能力,是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大问题,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生的数学素养不光要学会纸面上的东西,更重要的要学会在现实中解决问题,因为数学来自于生活,最终要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包括课前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分小组测量记录数据,撰写活动报告,课堂上的操作计算器计算,当堂进行测算,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动起来,参与进来,做中学,理论联系实践,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比起老师干巴巴讲理论知识,学生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做题,学生更喜欢这样的课堂形式。 本节课内容是在上节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理论学习基础上展开的实践与理论结合课。对于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学习已经能熟练掌握,但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写写算算。给出一个实际的测量计算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