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4
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骨科开放伤伴创面感染的效果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的进步,负压封闭引流术已经成为了治疗骨科开放伤伴创面感染的
一种有效方法。
本文就着重介绍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治疗骨科开放伤伴创面感染中的应用。
负压封闭引流术是一种利用负压引流对伤口进行处理的方法,它可以在伤口处形成一
个局部的低压环境,有助于抽出伤口内的渗出液和炎症渗出物,减少伤口内的炎症反应,
促进伤口的愈合。
负压封闭引流术在外科领域的广泛应用,已经被证明是治疗各种类型的
创伤感染和手术切口感染的一种有效方法。
对于骨科开放伤伴创面感染,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局部切开清刮,或者是通过使用消毒
药物进行清洗。
但是这些方法在治疗效果上并不理想,而且创面愈合时间较长,易于复发。
而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骨科开放伤伴创面感染,可以有效地减少感染性渗出物的聚集,达到加速创面修复的效果。
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骨科开放伤伴创面感染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时需要在机器的帮助
下维持负压,一般来说需要持续72小时左右。
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密切的观察,以确保引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并且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换。
在实际的治疗中,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骨科开放伤伴创面感染的效果非常显著。
一般来说,患者感染症状得到较快缓解,创面较快愈合,病程时间明显缩短。
同时,负压
封闭引流术治疗骨科开放伤伴创面感染可以降低感染风险,减少治疗期间的疼痛和不适,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治疗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中的临床疗效评价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治疗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予常规换药治疗,观察组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10 d内换药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Ⅱ期手术处理时间、治疗后创面面积、换药次数、应用抗生素费用、住院时间以及植皮优良率分别为(14.59±3.29)d、(14.11±1.78)cm2、(9.34±1.28)次、(2 102±125)元、(29.43±1.57)d及70.00%,观察组分别为(9.02±1.38)d、(10.22±1.54)cm2、(1.78±0.36)次、(1 688±101)元、(16.27±0.89)d及90.0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应用于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治疗之中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和应用。
标签:负压封闭引流术(VSD);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骨科创伤致软组织损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难治性急慢性损伤[1]。
由于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面积较大且损伤部位深,往往伴随骨质外露,易引起创面发生感染。
传统治疗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的方法为换药治疗,但是该方法疗效不显著,且创面很难愈合,特别是老年患者[2,3]。
对污染较为严重以及部分复合组织缺损而暂时无法进行Ⅰ期皮瓣以及植皮修复的患者而言,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治疗,该方法经大量文献报道显示其效果显著,因此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7月~2013年7月入住我院的80例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22~71岁,平均(54.01±6.89)岁;创伤至入院时间为6 h~20 d,平均(5.59±0.22)d;创面面积范围为5 cm×7 cm~25 cm×34 cm;车祸致伤21例,高处坠落伤18例,砸压致伤15例,机械绞伤26例;上肢创伤21例,下肢创伤45例,躯干创伤14例。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骨科创伤患者进行修复治疗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骨科创伤患者的修复疗效。
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骨科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创面处理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与结论封闭负压引流术能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快创面愈合,减少创面感染几率,缩短病程,对于骨科创伤患者修复治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关键词】封闭负压引流技术;骨科创伤患者;修复疗效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051-01骨科创伤患者常常四肢创伤骨外露、皮肤坏死、肌腱外露、术后伤口不愈合等,这类疾病恢复慢,病程长,医疗费用也较高,反反复复的治疗也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即便如此,疗效也不尽人意,大部分患者还需要二次手术[1],也是医疗纠纷频发区,这些让医患都极为困扰。
1994年开始我国引进了vsd(vacuum-sealing drainage,封闭负压引流技术)[2],该技术操作简单,可以彻底除去死腔和坏死组织,加快新的肉芽生长,促进伤口愈合。
现将我院骨科患者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的疗效情况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2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骨科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15-58岁,平均(52.35±9.66)岁;病程4-28天,平均(20.2±5.2)天。
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16-60岁,平均(50.35±8.12)岁;病程3-30天,平均(21.1±5.5)天。
手足外伤15例,皮肤坏死后植皮手术者8例,四肢开放性骨折伤口感染、皮肤坏死者20例,人畜咬伤3例,跟骨骨折手术后皮肤坏死3例,褥疮1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型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42例骨科创伤感染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用于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创伤感染的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行常规引流的骨科创伤感染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的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短,肢体功能评分显著更高,p均0.05)。
1.2 方法观察组:做好术前准备,尽可能地将坏死筋膜以及肌肉组织等清除干净。
对于多发性骨折以及腰椎管减压手术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及清创处理以后,采用内固定法或者外固定法进行骨折复位,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神经血管修复,并将筋膜覆盖。
然后,根据创面修剪vacuseal材料作为敷料,剪切时应注意勿使引流管的引流孔外露,如需拼接,应以4-0丝线进行间断缝合,确保材料与创面能够充分接触,避免留下死腔,并避免直接与血管及神经接触,将皮肤及材料边缘间断缝合。
采用75%的乙醇以及0.9%的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周围的皮肤,将引流管连接至中心负压吸引装置上,并以手覆盖挤压敷料,以减少敷料中的渗出液聚集,以便骨料的外侧能够覆盖一层生物半透明膜,使创面完全密封。
同时,通过般透明膜可观察到敷料变瘪,且可清晰地观察到敷料中的引流管,则将引流管连接至引流装置,负压引流8d,并根据患者的情况予以部分缝合、植皮或者皮瓣修复等。
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将人造骨假体取出,并于碘伏中浸泡30min,清洗髓腔,并钻孔引流。
对于骨髓炎感染患者,则实施开窗引流。
所有患者术后均予以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或者根据手术前后的细菌培养结果合理地选择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实施持续性负压引流术结束后,拆除或者更换敷料,观察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情况,并行游离植皮或者常规清创换药处理。
对于感染较严重,且坏死组织较多或者引流管堵塞了创面者,可实施清创术,然后再次进行封闭负压引流,直至创面变得新鲜,且肉芽组织的生长状况较好后植皮。
负压吸引器在感染性创伤处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引言感染性创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医学问题,它指的是人体遭受外伤后导致细菌感染的情况。
感染性创伤处理中的合理、高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近年来,负压吸引器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感染性创伤处理中,并获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负压吸引器在感染性创伤处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以期为临床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负压吸引器的原理与技术负压吸引器,也称为负压闭合引流系统(NPWT),通过施加连续的负压来刺激创面,并引流创面渗出液以促进创面的愈合。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减少局部渗出液的积聚,降低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促进创面血液循环和新生血管形成,并提供良好的细胞外基质氛围来促进创面的愈合。
负压吸引器利用负压泵将负压施加在创面上,通过密封式敷料保持创口与外界隔离。
负压吸引器敷料一般包括负压泡沫敷料、负压硅胶敷料、负压高分子敷料等。
这些敷料能减少创面的细胞外液外渗,同时提供较好的细胞内液引流。
负压吸引器在感染性创伤处理中的应用1. 促进创面愈合研究表明,负压吸引器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创面的愈合。
负压吸引器通过引流渗出液、改善创面血供和提供良好的湿润环境来促进上皮化覆盖、损伤修复和组织再生。
此外,负压吸引器还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生长和降低创面感染的风险来进一步促进创面愈合。
2. 减少术后合并症感染性创伤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减少术后合并症的发生。
研究发现,负压吸引器的应用能够显著降低创面感染、损伤扩散和术后纤维化的风险。
负压吸引器通过引流渗出液、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充氧来减少创面感染的机会,从而减少术后合并症的发生。
3. 缩短创面愈合时间负压吸引器的应用可以加速创面愈合的时间。
研究发现,与传统的敷料包扎相比,负压吸引器能够显著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
这可能是由于负压吸引器能够有效引流创面渗出液、促进创面血液循环和新生血管形成,并提供良好的细胞外基质氛围。
4. 提高生活质量感染性创伤的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康复期和创面护理。
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vsd)在治疗骨科创伤和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骨科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采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的换药次数、创面ⅱ期处理时间、抗感染费用、总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年龄太大、太小、营养不良、有严重并发症、伴发疾病和新鲜创伤后继发严重感染的病例,所有感染创面经病原学检查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并且常规行药敏试验。
1.2治疗方法1.2.1观察组对患者进行基本清创和扩创,清除坏死组织或脓液,然后依据患者创面的大小和形状剪裁vsd材料,将泡沫置入创面,并与创面充分接触,材料与创面连接处采用间断缝合,有利于封闭固定;硅胶引流管的放置原则是便于引流密封。
用生物半透膜封闭整个创伤表面和vsd敷料,手术时应先接通中心负压吸净渗血,将其维持在125~450mmhg的恒定负压状态下,负压的有效标志是敷料的表面塌陷,薄膜下没有液体的积聚;术后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维持负压引流3~5d。
在置入vsd材料5d后,开启创面。
当创面肉芽新鲜、生长良好时可进行ⅱ期缝合或植皮术,如果肉芽没有长好应再次施行vsd治疗。
若创面较大,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在更换辅料时,最好提前打好麻醉,在麻醉的状态下进行实施。
还要避免刺破薄膜,以免导致引流的失败,引流要保持畅通,避免压迫,避免弯折引流管,使治疗持续有效[2]。
1.2.2对照组患者入院时的创面处理和观察组相同,根据患者创面情况1~2d更换敷料一次,感染的创面给予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对于较大、较深的创伤可放置引流条[3],并定期做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直到创面肉芽新鲜、生长良好时,再对创面行ⅱ期缝合或植皮术。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换药次数、创面ⅱ期处理时间、抗感染费用和总住院时间。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创伤创面护理中的效果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伤口护理技术,在骨科创伤创面护理中被广泛应用。
它通过负压泵的作用,将伤口内的分泌物和血液不断排出,从而保持创面的清洁和湿润,
减少感染的发生,促进伤口组织的愈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创伤创面护理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对于一些严重的骨折、骨
假体置换术、骨缺损修复术等手术后创面造成的分泌物和血液积聚,传统的创面处理方法
往往难以有效清除伤口分泌物,导致创面污染,引起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而负压封闭引流
技术可以有效地清除分泌物,降低感染风险,促进伤口愈合,避免了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研究表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创伤创面护理中具有很好的效果。
一项针对100
个骨缺损修复术患者的研究显示,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的患者创面感染率仅为2%,而未应用该技术的患者创面感染率为20%。
另外一项研究表明,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治疗骨关节感染的患者中,治愈率为91%,明显高于传统创面处理方法的治愈率。
总之,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骨科创伤创面护理方法,可以帮助清除分泌物、降低感染风险、促进伤口愈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病情
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结合其他治疗手段来进行综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损伤感染创面的护理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是一种全方位、高效的引流方法,能显著加快感染创面的愈合,防止细菌侵入,有效控制感染。
VSD引入临床是治疗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革命[1]。
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我们应用VSD治疗15例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感染患者,经精心治疗和规范化护理,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20岁—75岁,平均年龄38岁。
车祸伤11例,跌伤2例,耕田机绞伤2例;严重皮肤挫裂伤伴皮肤缺损2例,外伤后感染、皮肤坏死缺损3例,开放性桡骨骨折伴皮肤缺损3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伴皮肤缺损7例。
均为四肢受伤,平均缺损面积16cm×10cm。
1.2 治疗方法术前均行创面彻底清创及清除腔隙中已经失活的组织、脓液、污染异物,根据创面大小选择相应的VSD材料覆盖,封闭后负压7-14天,再根据具体情况二期行植皮,配合全身支持及抗感染治疗。
2 结果经规范化护理,本组患者经7—14天持续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与护理,除1例放弃治疗、1例效果不佳外,其余13例创面缩小,肉芽生长良好,行刃厚皮片及中厚皮片植皮或二期缝合,愈合良好。
手术后随访1-9月,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好,创面愈合平整,康复对正常生活和工作无影响。
3 护理3.1 心理护理突发外伤骨折伴有组织缺损及创面长期不愈合,使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
我们应向患者介绍采取的治疗方案及VSD治疗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告知治愈的成功病例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体位护理术后患者采取舒适功能体位,抬高患肢,高于心脏20-30cm以利静脉及淋巴液回流,减轻肿胀。
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患肢保暖。
3.3 引流管护理3.3.1 保持有效负压有效负压可以保证引流充分,防止膜下积液,能够快速控制感染,改善创面血供,促进创面愈合。
负压保持在0.02—0.06MPa,护士每1小时—2小时观察一次,观察中心负压表上的压力指示是否达到预调值,各管道连接是否紧密,有无漏气。
VSD负压封闭引流系统在骨科临床应用的护理体会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系统(VSD)在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中的方法和体会。
方法:将63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治疗及护理,实验组实施VSD系统治疗及护理。
结果:实验组使用VSD负压封闭引流系统观察和护理1周后去除VSD敷料,局部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VSD负压封闭引流系统是治疗缺损创面有效的方法,可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准确、及时、有效的护理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标签:缺损创面;护理;负压封闭引流系统;创伤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高动能伤、复合伤患者日趋增多,面对由此带来的大面积缺损伤面的处理,VSD技术应运而生,VSD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对缺损软组织创面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新方法[1]。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VSD)是由德国ULM大学创伤外科Fleichmann W等[2]首创,该系统可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创面内坏死液化组织及时引出,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使创面加快愈合过程,最先用于骨科领域治疗软组织缺损和感染创面。
1994年裘华德教授等在国内率先引进这一新型引流技术,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将其应用于各种复杂缺损创面或促进移植皮肤成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科2008年2月~2010年4月对收治的软组织缺损较大创面患者63例,采取了VSD 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8年2月~2010年4月本院共收治63例软组织缺损较大患者,其中33例采用VSD负压封闭引流系统治疗;30例患者行常规换药治疗。
VSD治疗组(实验组):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为18~73岁,平均42岁;常规治疗组(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16~68岁,平均4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创面缺损情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4例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2例。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换药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实施封闭式负压吸引术进行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15.6±4.2)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0.1±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骨科创伤以及感染创面患者采用封闭引流术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较佳,且具有创面愈合时间快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标签:封闭式负压引流;骨科创伤;感染创面;临床效果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骨科就诊的骨外伤患者人数日益增加。
由于骨科创伤患者其伤口较深,多数情况下上皮以及结缔组织难以快速恢复,采用普通外科换药方式使患者新生肉芽组织长出来后再行植皮手术会增加患者疼痛感以及创面组织感染和坏死概率,若天气炎热会使患者创面伤口感染进一步加重,导致病程时间延长[1-2]。
因此,针对上述患者需采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该技术可有效将骨科创伤患者创面渗出物引出,从而降低引流分泌物对组织的刺激,减少创面感染的概率。
笔者所在医院对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骨科进行治疗的42例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患者进行封闭负压引流术治疗,发现其临床效果明显,现将有关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骨科进行治疗的84例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2例。
对照组中,女29例,男13例;年龄20~70岁,平均(40.2±3.4)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0例,机器绞伤11例,重物砸伤7例,高空坠落伤4例。
研究组中,女25例,男17例;年龄23~74岁,平均(43.1±4.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3例,机器绞伤13例,重物砸伤5例,高空坠落伤1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常规换药方式进行治疗,如待患者创面伤口肉芽组织长出来后再给予植皮和伤口缝合,根据创面具体情况更换敷料,同时给予抗菌药进行抗感染治疗,对创伤较大且较深患者需常规放置引流条。
1.2.2 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实施封闭式负压吸引术进行治疗,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对患者创面进行清创和扩创,同时将脓液和坏死组织清除,随后根据患者创面形状和大小裁剪封闭负压引流材料,然后将泡沫放置于创面,创面与材料需充分接触,并使用间断缝合,同时常规放置硅胶引流管;采用生物半透膜将封闭负压敷料和创面进行封闭,手术时接通中心负压以便吸干净渗血,封闭负压压力维持在125~450 mm Hg,负压压力标志以薄膜下无液体聚集以及敷料表面塌落为宜;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抗感染,负压引流3~5 d后,开启创面,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时行植皮术和缝合,若肉芽组织未长好时继续采取封闭式负压技术进行治疗[3-4]。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创面伤口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将全部临床数据均输至微软Excel数据库进行整理,并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为(15.6±4.2)d,对照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为(20.1±3.5)d,研究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42,P=0.0000)。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8333,P=0.0157),见表1。
3 讨论
骨科创伤以及创面感染的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预后情况,同时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传统的常规换药治疗骨科创伤及创面感染时不仅延长患者创面治疗时间和增加患者疼痛,还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5]。
封闭负压吸引技术(VSD)由Fleis-chmann创造,并在1992年被应用于临床,主要被用于严重软组织损伤和骨折开放性创伤并发大面积感染。
多项研究报道,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具有以下优越性:(1)封闭负压引流属于一种高效的引流方法,其高效性主要体现在引流的全方位和彻底性上,可及时和彻底地将所要引流区内的脓液、渗液以及坏死组织引出体外,不会受到创腔在“低位”的限制,可充分确保骨科创面的清洁[6];(2)采用医用薄膜材料进行包裹可确保引流管在较长时间
内的畅通,从而保障其引流效果;(3)封闭式负压引流可随时引出创面渗出物,降低感染创面的细菌数,消除细菌的生活环境,从而对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起到抑制作用,进而预防毒素吸收和感染扩散,此外封闭式负压引流还能明显促进感染创面恢复以及腔隙的闭合,对于浅表创面来说封闭式负压引流可以起到靠拢组织,减少创面面积的作用[7];(4)封闭式负压引流可明显地降低抗生素使用率,预防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而且该技术属于纯物理治疗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多种化学治疗所引起的毒副作用,降低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同时也减少了患者不必要的医疗费用;(5)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明显减少,护理简单方便,特别是透性粘贴薄膜的使用有助于观察伤口或创面的恢复和愈合情况,护理人员无需为患者天天进行换药,同时患者也不要遭受频繁换药的痛苦,极大程度上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以及患者的心理压力;(6)该方法操作简单、易行,整个过程所要求的手术条件不高,特殊情况下可在床旁为患者实施该方法,同时经过处理伤口肉芽组织生长旺盛,便于二期手术的进行。
但是封闭式负压引流在应用中需注意以下几点:(1)早期合理应用;(2)必须清创彻底,不留死腔,注意血运的重建;(3)配合抗感染治疗;(4)指导患者加强全身营养,防止发生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以及负氮平衡;(5)虽然封闭式负压引流术与传统疗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该方式仅是一个过渡治疗手段,最后还需进行二期手术——植皮治疗。
研究报道,持续性的VSD技术可加速骨科创面的愈合机制包括增加创面血流供应,加快创面血管化程度,改善微循环,诱导肉芽组织快速生长等[8]。
VSD技术有助于缩小感染创面,清除坏死腔道,而且患者不需天天换药,这不仅可减轻患者疼痛感,还有效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并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另外,VSD技术在骨科感染创面时给予薄膜密封能有效地阻挡外来细菌入侵,进而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本文研究结果发现,实施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的研究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15.6±4.2)d显著短于对照组(20.1±3.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患者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渗出物的排除和负压刺激有助于新生肉芽组织的生长;同时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也说明VSD技术的应用可极大地减少患者伤口化脓、感染和疼痛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骨科创伤以及感染创面患者采用封闭引流术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较佳,且具有创面愈合时间快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骨科创伤和创面感染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肖军,邱林,傅跃先,等.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儿童感染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7):875-878.
[2]丁晓红,张艳芝,金晶.封闭式负压引流在治疗难愈性感染创面中的疗效和护理[J].安徽医学,2012,33(2):234-235.
[3]闵廷瑜,高建军.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中的应用[J].
当代医学,2013,19(27):107-108.
[4]程涛,胡祥,代睿,等.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手外伤感染创面修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4):59-60.
[5]詹宪玲,张威.急诊损伤感染创面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5):183.
[6]朱玉花,王俊波,张全英,等.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手外伤感染创面修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9):2109-2111.
[7]张桂珍.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骨科感染创面护理总结[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7):665-666.
[8]周晓康,郝建宗,甄磊,等.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儿童感染创面修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2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