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12.66 MB
- 文档页数:90
总结MRI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一、前言脑静脉窦血栓(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 bosis,CVST)属于脑血管疾病的一种,这种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不是很高,一般多发于中青年女性。
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等并常出现意识不清、癫痫等并发症状。
由于其临床症状与其他类型疾病相似,容易出现误诊情况。
CVST的临床诊断难度比较大,需要借助影像学手段进行辅助检查。
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磁共振静脉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都是目前比较先进的影像学诊断技术,用于对脑静脉血栓的诊断,准确性比较高。
且两者联合诊断,可以提高对早期CVST的诊断效果。
为患者进行早期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所用资料与方法(一)资料研究对象为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一共38 例,收取时间为 2015年2月到2019年2月,对患者分别进行MRI和MRV检查,行MRI检查患者设为对比组,行MRV 检查患者设为研究组。
患者中,性别方面比较,男女比例为10:9,年龄范围为25-70岁,中位(38.41±3.12)岁。
患者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乏力、视力模糊等。
对其进行腰部穿刺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相比,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
(二)方法对比组患者行MRI检查,检查仪器选用3.0T飞利浦MRI机,进行SE序列检查。
进行轴面和矢状面的T1W1和T2W1检查。
T1W1参数设置为:TR510ms,TE7.8ms,T2W1参数设置为:TR4000ms,TE98ms。
轴面层厚设置为5mm,矢状面层厚和冠状层厚均设置为7mm,扫描矩阵为256×256。
研究组采用MRV进行检查,采用2D-PC进行检查。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影像学特点【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影像学特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中的少见类型,其发病率低,但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
故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6例(其中产后3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7.25±12.71)岁。
1.2 方法回顾分析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经过、预后。
2 结果2.1 临床表现8例患者多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不一,包括急性起病7例、头痛8例、意识障碍1例、眼部症状2例、偏侧肢体障碍2例、精神症状1例、发热2例、伴癫痫发作2例、伴脑膜刺激征5例。
2.2 实验室检查8例中血粘度升高4例,血小板聚集率升高1例。
6例进行脑脊液检查,压力均超过170 mmH2O,其中伴有常规、生化检查结果异常2例。
2.3 影像学变化8例中有2例合并脑出血,均进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检查见图1:静脉窦显影欠佳或明显变细3例,未显影或血流中断5例,其中横窦血栓形成2例,合并同侧乙状窦血栓形成5例,合并上失状窦血栓形成1例。
2例同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照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1例发现上失状窦、左侧乙状窦、双侧横窦均未见显影,另1例发现上失状窦前1/3、右侧横窦及乙状窦纤细,部分深静脉代偿开放。
2.4 治疗经过8例患者均予以脱水降颅压同时低分子肝素钙针(0.4ml 一日两次)或口服华发令片抗凝治疗,控制国际标准化时间(intem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在2~3之间。
横窦静脉血栓横窦血栓受累常见,占86%,左侧最为常见,37-50%横窦左右大小相同,22%常人中有一侧横窦,故横窦血栓在临床上真假难辨。
今天与你一起聊聊如何诊断横窦血栓。
先看看颅脑CT是如何诊断的,首先选择含乙状切迹层(普通CT平扫),最好两侧对称,方便对比。
我们看看这篇文章是怎么说的:当MRV显示一侧横窦血流缺乏时,颅脑CT非对称的乙状切迹征是非常敏感和特异性的鉴别方法,将横窦血栓与横窦闭锁鉴别开来。
阳性乙状切迹征定义为非对称性较小的乙状切迹位于横窦MRV消失一侧。
阳性乙状切迹征见于横窦先天闭塞,阴性见于横窦血栓。
特异性为86%,敏感性为91%。
(虽不能达到100%,这个比例也很高了,还有MR以及临床综合评估)A,阴性--右侧横窦血栓,B,阳性--右侧横窦先天闭塞箭头为乙状切迹。
再看看我们的一个经典横窦血栓的病例:一个中年女性因月经不调口服妈富隆(1粒日三次)(超量)5天出现头痛,D-D二聚体高。
CT表现为右侧横窦瘀滞高密度,TI、T2右侧横窦可见高信号,ADC高信号,DWI未见高信号改变,MRV可见右侧横窦未显影,SWI可见右侧横窦低信号以及局部静脉扩张(诊断价值很高)。
D-二聚体诊断本病的敏感性为97.1%,特异性为91.2%阳性预测值为55.7%,阴性预测值为99.6%。
并且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的程度正相关,与症状的持续时间负相关。
血栓时期TI T2原因<5天等低脱氧血红蛋白5-15天高高正铁血红蛋白>15天低低再通***静脉腔内血栓的信号变化小于24小时等高氧和血红蛋白1-3天低底脱氧血红蛋白3-7天高低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8-14天高高细胞外正铁血红蛋白大于14天低低含铁血黄素***脑实质出血信号的变化Differentiation of Transverse Sinus Thrombosis From Congenitally Atretic Cerebral Transverse Sinus With CT。
万方数据2结果12例CT检查中有5例表现为静脉窦密度略增高、窦腔增宽,3例CrI'增强扫描均可见“空三角”征;随时间的不同,17例MRI检查中有15例表现为静脉窦TlⅥ略高信号,有13例T2研流空信号消失,所有病例均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均可见静脉窦闭塞或静脉窦内充盈缺损;4例行增强MRV检查亦均可见静脉窦闭塞或静脉窦内充盈缺损;CT及MRI还可见皮层及皮层下多发、散在的出血性脑梗塞及基底区脑梗塞等间接征象,表1。
表117例静脉窦血栓患者的影像表现注:“一”表示该项指标不评价图laCr显示左横窦增宽、密度增高图1b轴位T2Wl显示左横窦内呈极低信号,而静脉窦壁呈高信号图lc1周后复查T2wI显示左横窦高信号圈2aCr增强后调整窗宽窗位清晰显示上矢状窦血栓,表现为“空三角”征图2bMRV显示上矢状窦、横窦、直窦闭塞,大量表浅侧支静脉开放图3a轴位7Ijwl示两侧基底节区梗塞,侧脑室后角内积血,上矢状窦、直窦内流空信号消失图3b矢状位flash3D增强扫描示上矢状窦、直窦及Galen静脉增宽并充盈缺损图3c增强MRV显示上矢状窦及直窦多发狭窄及充盈缺损,Galen静脉闭塞3讨论脑静脉窦血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可分为非感染性与感染性两大类,前者多由外伤性、消耗性疾病、某些血液病、妊娠、严重脱水、口服避孕药等原因所致,后者多继发于头、面部感染以及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败血症等uJ。
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高压,如头痛、呕吐、视力下降、视乳头水肿以及偏侧肢体无力、偏瘫等。
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不同于常见的动脉血栓形成,是引起脑静脉回流障碍和脑脊液吸收障碍的主要原因。
若静脉窦完全阻塞并累及大量侧枝静脉或血栓扩展到脑皮质静脉时,颅内压明显增高和脑静脉、脑脊液循环障碍,可致脑水肿、出血、坏死,晚期严重的静脉血流淤滞和颅内高压将继发动脉血流减慢,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脑梗塞nj。
因此,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是由于病因及病期不同、血栓的范围和部位不同以及脑内继发病变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该病的诊断cT及MRI起着重要作用13,4J。
鲁佑瑜教授: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与治疗脑静脉窦血栓(CVST)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中约占0.5%~1%。
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CVST的临床诊断获得了更深入的认识,治疗方式已经有了较多的进展,个体化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措施的应用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目前用于治疗脑静脉血栓的方法可以用介入技术进行取栓或者溶栓。
脑静脉窦血栓(CVST)发展及流行病学脑静脉窦血栓(CVST)最早于1825年由Ribes首次描述,当时对于该病的治疗方式主要局限于降低颅压、抗癫痫等。
到了1942年,Lyons首次提出利用系统性抗凝治疗CVST。
1971年,Vines等开始对CVST患者进行系统性溶栓治疗。
80年代以来,经颅钻孔接触性溶栓法以及利用血管介入技术经颈静脉及股静脉进行静脉窦接触性溶栓等技术被逐渐开发和应用发展起来。
CVST的发病率不算高,仅占所有卒中的0.5~1%,但形成后,其危害巨大。
在普通人群中,成人患CVST的发病率大约在2~5/百万左右。
其中54%的患者正在服用避孕药,34%处于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前状态,2%为孕妇或产褥期女性。
此外,其他主要的诱因还包括了感染(12%)、癌症(7%)级血液系统疾病(12%)等。
脑静脉窦血栓(CVST)病因及临床表现静脉窦不同部位的发病是由不同病因导致的。
脑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主要有:1)遗传性高凝状态:抗凝血酶缺乏、补体蛋白C和S缺乏等(2年内复发率19%,5年内复发率40%);2)获得性高凝状态:妊娠、产褥期(12/10万次分娩)、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磷脂抗体、肾病综合征;3)感染:脑膜附近感染(耳、副鼻窦、颈部、面部);4)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闭塞性血管炎;5)肿瘤(高凝状态);6)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7)药物:口服避孕药,输入免疫球蛋白、类固醇;8)物理因素:颈静脉插管、脑静脉窦损伤等;9)其他:脱水、硬脑膜动静脉瘘。
影像学习(28)——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和MRV表现特征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图释图1.T2WI示右侧横窦条带状高信号图2.T1WI示右侧横窦条带状高信号图3.MRV(PC)示右侧横窦血流信号消失图4.T1WI示上矢状窦内高信号图5.T2WI示上矢状窦内高信号图6.上矢状窦血流信号减少,信号不均1 简述脑静脉窦血栓(CVST) 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原因是脑静脉血管闭塞造成脑实质损害,临床上没有特别症状,常误诊为脑动脉性梗死、脑肿瘤、脑部感染等,治疗不及时预后不良。
此病病因繁杂,主要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多见于22~38岁的女性,如妊娠、围产期及长期口服避孕药者。
临床症状轻者不典型,重者会表现剧烈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也可形成海绵窦综合征。
有皮层损伤者表现为肢体障碍,如伴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则可出现意识障碍。
CVST会引起脑静脉回流受阻,高颅压引起脑实质损害、脑梗死、皮层出血等。
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发现静脉窦闭塞和病损范围、判断继发性脑实质损害及其程度对临床指导药物治疗具有关键作用。
随着MRI和MR静脉成像(MRV)的广泛应用,该病的正确诊断率有很大提高。
2 影像特征(1)MRI表现MRI对血液流动特异性敏感,闭塞的脑静脉窦内流空信号消失,窦内血栓形成随时间变化而显示不同信号。
静脉窦血栓形成与颅内血肿相似的影像分期及表现:急性期(<1周)呈稍长T1WI信号,长T2WI 信号;亚急性期(1~2周)呈短T1WI、T2WI信号;慢性期(>2周)呈等T1WI、长T2WI信号。
在临床中遇到的CVST患者绝大部分是急性后期、亚急性期或慢性期,MRI表现较为典型,极易诊断。
而在急性早期为长T1、短T2信号,极易漏诊。
以下几点有助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诊断:(1)多方位扫描显示正常静脉窦血流流空信号消失,而呈中等T1或短T1信号。
(2)延长TR时间,静脉窦内仍有高信号。
(3)静脉窦内显示极短T2WI信号,而窦壁却呈高信号,也是急性期脑静脉窦血栓的重要征象。
脑静脉血栓的影像诊断周立新;倪俊;朱以诚;姚明;彭斌;崔丽英【摘要】脑静脉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一类累及脑静脉及静脉窦的少见卒中,临床诊断困难,延误诊断易导致不良预后。
神经影像是早期诊断CVT的关键。
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联合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是临床最常用、最敏感的影像诊断技术。
颅脑MRI的T1、T2、T2*序列可发现CVT导致的继发脑实质损害(间接征象)或静脉部位的血栓信号(直接征象),再进一步通过MRV显示的静脉血栓信号(直接征象)证实诊断,若仍不能做出诊断,可考虑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以明确诊断。
CVT的影像诊断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陷阱或误区,掌握一定的脑静脉解剖及变异的知识对快速准确做出CVT的诊断非常重要。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including thrombosis of cerebral veins and major dural sinuses, is an uncommon disorder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t may have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if not diagnosed and treated promptly. Imaging plays a primary role in its diagnosi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of the head combined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 is the most sensitive study for detection of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acute, subacute, and chronic phases. If the diagnosis is still uncertain after MRI and MRV has been performed, cerebral angiography may be indicated. Knowledge of normal venous variations and potential pitfalls related to image interpretation are important for achieving an accurate diagnosis.【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8页(P838-845)【关键词】脑静脉血栓;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静脉成像【作者】周立新;倪俊;朱以诚;姚明;彭斌;崔丽英【作者单位】100730 北京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100730 北京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100730 北京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100730 北京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100730 北京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100730 北京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正文语种】中文脑静脉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累及静脉窦及脑静脉的一类相对少见的卒中,占所有卒中的0.5%~1%,推测人群中患病率为3/1 000 000~4/1 000 000[1],青年女性常见[2]。
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MRI、MRV的影像学资料。
结果60例患者上矢状窦受累26例,下矢状窦受累12例,直窦7例,横窦4例,乙状窦受累10例,窦汇1例;常规MRI征象依患者发病时间长短及静脉窦累及程度而略有不同,31例增强扫描显示例静脉窦内出现充盈缺损及静脉窦壁强化表现。
MRV成像见受累静脉窦部分或广泛高血流信号缺失、狭窄,21例可见阻塞周边的引流静脉。
MRI联合MRV检查静脉窦血栓的阳性结果与DSA符合率为100%。
结论MRl 结合MRV有助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排除诊断,应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
标签:脑静脉窦血栓;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临床并不常见,但其病死率极高,高达20-70%【1】。
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再加上影像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常发生漏诊、误诊现象,并由此导致延误治疗。
MRI 和MRV都属于是无创且能较快得到血管影像的新技术,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提供了理想的影像检查手段。
本文总结了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MRI、MRV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经MRI、MRV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19-60岁,平均(35.6±10.2)岁;病程8h-4个月;临床症状:48例伴头痛,10例伴恶心、呕吐,9例伴意识障碍,8例伴偏侧肢体无力,4例伴抽搐。
诱发因素:10例为产褥期,10例为妊娠期,15例在感冒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8例,肾病综合征5例,原因不明12例。
1.2 方法使用PHILPS NT-5型0.5T磁共振扫描仪,正交头线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