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感情】《兰亭集序》的课文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兰亭集序课文讲解
《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诗文,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诗文以兰亭为背景,描绘了王羲之与友人们游览兰亭的场景,并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转的深刻思考。
诗文的开头写道:“兰亭临帖,方丈石坛”,表明了王羲之与友人们在兰亭附近的方丈山上欣赏书法作品的情景。
接着,王羲之描绘了兰亭的美景,如“披襟而录之”,“临觞而满欹亭”,以及“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生动地展示了兰亭的壮丽景色。
在描绘兰亭美景的同时,王羲之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转的思考。
他写道:“众鸟归山邑,万径人踪灭”,意味着时间的流逝使得人们的一生短暂如鸟儿飞过,而人世间的繁华也会逐渐消逝。
他进一步写道:“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表达了对于生命短暂和时间无情的感慨。
王羲之通过描写自己与友人们的欢聚和离别,表达了对友谊的珍重和对生命的珍视。
他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和心中的忧伤。
最后一句:“感旧之哀,伤今之怀”,则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在的感伤。
《兰亭集序》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哲理,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描绘兰亭美景和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和时光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同时,它也表达了对友
谊和珍惜生命的态度,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兰亭集序》赏析兰花集序赏析(五篇选)《兰集序》赏析(1):《兰亭集序》讲述了东晋时期一场健谈者的大聚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愿。
文章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风曲折,变化奇特微妙,满足哲学思辨的需要。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和写景,首先描述会议的时间和地点。
然后,把兰亭美丽的自然环境染成:山峦蜿蜒,清澈的溪流倒映出带状;阳光明媚,天空晴朗,让你可以看到宇宙的无限,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繁荣。
在那里,“更好地看你的眼睛”和“享受听和看”,能够自由地观察和思考,满足人们视觉上的视听需求就足够了。
这是参与者“谈论他们的爱情”和享受自己的完美场所。
这些描写富有诗意,作者的情感平静而从容。
后半部分,用笔变成了抒情和议论,享受美景和饮酒引发了喜忧、生死的感觉,作者的情绪一下子从平静变成了激越。
他说:生活的乐趣是极其有限的。
当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觉得无聊。
过去一眨眼就成了历史,人终有一死。
从快乐到悲伤,从出生到死亡,这是他此时的哲学思辨。
他认为“死亡是假的生日,彭其的哀悼是假的”,从而进一步探索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热爱礼貌的思想。
生、死、死不仅是人类力量无法控制的自然规律,他在文章中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绪。
但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觉得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从兴盛到衰落,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必然的。
因为人生无常,岁月不饶人,所以他想把文章留给后人去继承前人,激励新人。
纵观整篇文章,描写了兰亭的风光和王羲之等人聚会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事件不频繁,“短而易,期限已尽”的感叹。
[5]作者时而快乐,时而悲伤,他极其快乐和悲伤。
文章也随着他的感情从平静到平静,再从躁动到平静的变化而激荡,极尽跌宕起伏和抑扬顿挫之美。
因此,《兰亭集序》成为千古广为流传的佳作。
《兰集序》赏析(二);《兰亭集序》,也叫《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金穆宗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当时的内史编年史家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位好友,齐聚兰亭,赋诗饮酒。
兰亭集序课文讲解《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
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聚会时的心情和感受,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和生死无常的感慨。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王羲之描述了兰亭的环境和氛围,以及他和友人们的感受。
他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兰亭的自然风光,如山水、草木、鸟鸣等,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第二部分,王羲之表达了他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他通过引用历史人物的故事和传说,指出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也表达了他对生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这部分的文字表达了王羲之的哲学思想,也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
第三部分,王羲之表达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看法和追求。
他认为书法艺术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才能达到“自然”的境界。
同时,他也强调了书法艺术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在讲解《兰亭集序》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和成就。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他的作品被广泛收藏和临摹。
通过介绍他的生平,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文章的结构清晰,思路连贯,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如排比、对仗、借景抒情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王羲之在文章中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也表达了他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思考。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面对生死的思考和态度。
4. 介绍书法艺术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作为一篇书法家的作品,可以简要介绍书法艺术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让学生了解书法的艺术价值和特点。
总之,《兰亭集序》是一篇富有哲理性和文学性的经典之作,通过讲解和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义,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兰亭集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题解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这是宴游诗序中很著名的一篇,文字朴素自然,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谢安等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这次集会很热闹,与会的人均作了诗。
王羲之通过为诗作序,记下了这次宴集的盛况,并写出与会诸人的观感;他还以遒媚劲健之笔精书了这篇序,这就是一直为后人称道的兰亭帖。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这年正是癸丑,暮春三月初,我们在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举行修禊的活动。
诸位有德有才的人全到了,年轻的年长的也全都聚在一起。
这地方有崇山峻岭,有繁茂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净的水流和流得很急的水,波光辉映,如同带子萦绕在左右。
我们把水引出来,构成漂流酒杯用的弯弯曲曲的小水渠。
大家列坐在水渠周围,虽然没有演奏音乐那样的热闹气氛,一面饮酒,一面咏诗,也足够痛快地叙说心中深藏的感情。
这天天色明朗,空气清新,和风暖洋洋的,吹得人很畅快。
抬头望天地的广大,低头看万物的繁多,这样放眼纵观,舒展胸怀,也足够尽情地享受所见所闻所带来的乐趣。
王羲之《兰亭集序》解析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说明]王羲之(公元321—379),字逸少,东晋瑯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后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
出身贵族,乃淮南太守王旷之子,司徒王导之侄。
少有美誉,为人任性真率,胸怀豁达,为时人所重,目为“国举”(全国推崇的出类拔萃的人物)。
曾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以骨鲠称”,素有济世之志,针对当时东晋“外不宁内忧以深”的局面和士大夫崇尚空谈的风气,多次上书权贵重臣,提出不少“暂废虚远之怀,救倒悬之急”的见解,但多不见从。
晚年称病去官,与东土之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乐娱。
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他早年苦练书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美谈。
晚年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南朝梁武帝称其“字势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后人誉其为“书圣”。
王羲之也长于诗文,论者称其书扎有远见卓识,“诚东晋君臣之良药”,“兰亭咏诗,韵胜金谷”,但这些成就被其书法之名所掩。
《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2)《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形虽似而音却异在“摹本体系”和“官修体系”的比照中,我们发现:官修史书的“快”字占据着兰亭的绝对优势,从唐贞观到清乾隆的一千多年间,“经、史、子、集”中凡是出现兰亭,必是“怏然自足”。
对四库全书进行了全文检索,在整个四库中,《兰亭集序》原文或引用原文的情况出现了25次均为“怏然自足”,四库中没有一处用到过“怏然自足”。
但在“经、史、子、集”之外的各时期摹本中情况却基本相左,在兰亭书法摹本体系中,书法家们一直坚持着“怏”字。
那么王羲之自己在书写“快”和“怏”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区别呢?在所有传世的王羲之作品中,他的用字情况是:“怏”字仅在传世的兰亭摹本中出现,而“快”字在另外两个王羲之作品中出现过。
除了字形的相近之外,问题有没有可能出现在“怏”和“快”的读音上面?与后世的说唱文学不同,《兰亭集序》不是依靠口头流传的,它的流传一定是以文本为载体的,这也降低了音误的可能性。
学者揣度古人意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大家段玉裁在一千多年后明确指出:“本非快字”。
在此之外,《说文解字注》中还引《集韵》解“怏然”为自大之意。
也就是说段玉裁认为:《兰亭集序》中当为“怏然自得”,且此“怏然”为自大之意。
我们以今之词典揣度古人之用意,这种做法虽然看似不科学,但其中却有合理处。
现代汉语“怏然”的“自大”之意当是沿用《集韵》之释义,而所举《战国策》一例却也能印证“怏然”在先秦即有“不高兴”之意存在。
所以吴迪、赵丽明认为,此处若为“怏然”则显得更为恰当。
段玉裁在考证此处时认为怏然具有的两种释义恰恰反映的就是王羲之当时复杂的思想状态,这种状态不光是王羲之个人的,同样也是魏晋知识分子整体的,它代表着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对于“生死观”的一种思想变动。
解读“世造兰亭意”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表达的对于“生死”的人生态度正是根植于这种普遍性的思想转型期。
像王羲之这样的知识分子,有世族经济、社会地位、政治特权,他们的心思、眼界、兴趣由环境转向内心,由社会转向自然,由经济转向艺术,由客观外物转向主体存在。
《兰亭集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作者简介本篇选自《王右军集》。
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十四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赋诗,后来汇编成集,名为《兰亭集》,王羲之为它写了此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兰亭序》。
文中描写了兰亭景致以及集会乐趣,反映了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和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
《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①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②,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③,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④。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注释①修禊(xì):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一种祭祀,以去除不祥。
②觞(shānɡ):酒杯;流觞曲水:古代的一种游宴方式,是以酒杯盛酒放在弯曲的水上漂流而下,集会的人列坐水滨,酒杯停在谁跟前,谁就取杯饮酒。
③嗟(j iē)悼:叹息、悼念。
④一死生:意指生死没有区别;齐彭殇:意指人的生命寿夭相等,长短一样。
《兰亭集序》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之年。
《兰亭集序》文言文赏析《兰亭集序》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自辟蹊径,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一致。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兰亭集序》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7]。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8];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9]。
虽趣舍万殊[10],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11]。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2]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13],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14],齐彭殇为妄作[1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
[2]会(kuài快)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
山阴:今浙江绍兴。
[3]修禊(xì细):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4]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
[5]少长:指王凝之等九位与会的本家子弟。
[6]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
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
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7]俯仰一世:很快地过了一生。
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8]晤言:面对面谈话。
《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亦通。
[9]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10]趣舍:同“取舍”。
[11]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2]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
兰亭集序的深度解读2篇兰亭集序的深度解读2篇《兰亭集序》是一篇东晋散文,立意深远,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晋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和精神状态。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兰亭集序的深度解读,以供大家阅读。
兰亭集序的深度解读一《兰亭集序》在文情并茂的声誉之外,又有书圣的法帖,为其增添更加璀璨的光泽。
不论在文学还是在书法史上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峰。
此文在魏晋玄学盛行的背景下,以实事抒真情,行文自然流畅,一洗玄学的深奥空阔;也为魏晋辞藻华丽,铺陈张扬,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浮夸文风吹进一丝清新的空气。
此文中所阐明的”死生亦大矣“的哲理内涵,在解说时众说纷纭,下面就这一问题加以探讨:一、个性的觉醒,动荡时代文人的普遍情结。
魏晋时代是个性苏醒,人的主体意识开始张扬的时代。
再加上从汉朝开始的连年战乱,政局动荡不安,文人名士中普遍存在着生命的危机感。
古诗十九首中便充斥着“生平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类”“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感慨。
就连大政治家,横槊赋诗的时代英雄曹操,也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感叹。
王羲之在东晋初年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也无法回避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因此对此文中的“死生亦大矣”的思考,应结合这一思想背景来探讨,使之有思想渊源。
二、对良辰、美景、赏心、雅事转瞬即逝,不可再得的深深惋叹。
江南暮春,草木复苏,花红柳绿,加上天空晴朗,风和日丽,春光明媚。
面对如此良辰美景,群贤雅兴四溢,“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饮酒赋诗,借诗歌表达舒畅的心情。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陶醉于自然美景中,释放情怀。
但就在这愉悦之巅峰,作者忽然意识到时光流逝,青春不再,转瞬之间“老之将至”,不禁悲从中来。
一悲时光流逝,情随事迁,人的心境随着境遇的不同而变化,像今天如此美好的情境不可重复;二悲时光如流水,多少良辰美景赏心悦事转瞬之间已成过眼烟云,使人不能不感慨伤心;三悲人的寿命长短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最终都要归于死亡,和无限的时空相比,短暂的生命中能有几多美好事啊!这正如晏殊《浣溪沙》词中表达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兰亭集序原文及赏析【5篇】《兰亭集序》赏析篇一《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兰亭集序》。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
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
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
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
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
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
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教材解读理解一篇作品能否流传后世,关键是它的艺术水平如何,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
例如有时人以文重,有时又文以人重;有时事因文传,有时又文因事传。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算得上千古名文,它本身的艺术水平当然不低,但它之所以传诵不衰,显然与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兰亭集序》由他本人书写并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围绕它还发生了一系列曲折奇特的故事等分不开。
作为文学散文的《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显然不及作为书法艺术的《兰亭集序》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重要。
历代人在观摩《兰亭集序》书迹时,自然也熟悉了这篇文章。
因而此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文因人重、文因书传。
当然此文文辞优美,使作为书法的《兰亭集序》书文俱佳,反过来对后者久享重名也起了一定作用。
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兰渚山麓之兰溪江畔。
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其友孙绰、孙统、谢安、支遁等共四十二位名士在兰亭为修禊举行集会。
修禊是远古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人们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在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
在这次聚会上,人们采取一种“曲水流觞”的方式饮酒,即引水流环绕成弯益的渠道,与会者分散处于渠边各个位置,将酒杯放在流水的上游,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杯而饮。
与会者一边饮酒,一边赋诗。
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是当地最高行政长官,因会稽郡名义上是当时会稽王的封地,王羲之名义上是作为会稽王府的属官来管理此地,所以官名称“内史”而不称“太守”,实际上两者职责基本相同。
王羲之是这次聚会的东道主,很可能是用公款请客。
后来有人说他召集此次聚会有搞统战的意图,是代表东晋王朝与东南地区的士大夫搞好关系,这可聊备一说。
众人所写的“兰亭诗”现存四十一首,见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三。
这些作品有的是四言诗,有的是五言诗,分别出自二十六人之手。
其他与会者或没有作诗,或所作已经失传了。
《兰亭集序》的课文分析《兰亭集序》的课文分析1、整体感知:本文的语言特色: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2、具体分析: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
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
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
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3、具体分析:“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
二是环境幽雅。
三是气候宜人。
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4、具体分析: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
由此想到了人生。
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5、具体分析: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
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
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
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
《兰亭集序》整体分析及赏析《兰亭集序》整体分析及赏析导语:《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整体分析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
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
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
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
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
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
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
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
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
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
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
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
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
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兰亭集序》课文剖析永和九年①,岁在癸丑②,暮春之初③,会于会稽④山阴⑤之兰亭⑥,修⑦禊事⑧也。
(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①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永和,东晋穆帝司马聃年号。
②癸丑:ɡuǐchǒu,永和九年的干支纪年。
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
③暮春之初:指夏历三月初。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暮,晚。
④会稽:Kuàijī,当时的郡名,辖境相当于现在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带。
⑤山阴:县名,即今浙江绍兴市,当时是会稽郡治所在地。
⑥兰亭:在今绍兴市西南,古有地名兰渚,渚中有亭。
相传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曾在此种植兰花,故名曰“兰亭”。
《水经·浙江水注》:“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
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
”古亭几经迁移,今亭为清康熙十二年,即公元1673年重建于兰渚山麓。
⑦修:这里是举行的意思。
⑧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古人常在春秋两季至水边用香熏草药洗濯,以祓除不祥。
后来逐步演变为到水边宴饮、郊外游春一类活动。
春禊在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秋禊在阴历七月十四日。
禊:xì。
)群贤①毕②至,少长③咸④集。
(时贤名流都到了,年老的年少的都聚在一起。
①群贤:指孙绰、谢安、支遁等当时名士四十一人。
②毕:全、都。
③少长:指王、谢家族的小辈和长辈。
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等人是少;王羲之、谢安等人是长。
④咸:都、全,意义同“毕”。
)[这几句是本段第一层,交代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事件。
接着交代与会人物。
“毕”“咸”二字尽显名士贤才荟萃之盛况。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①;又有清流激湍②,映带③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④,列坐⑤其次⑥。
(这地方有高高的山岭,茂密的树林,修长的竹子,还有一条清澈而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兰亭左右,用它作为供流觞用的曲水,大家依次排列坐在岸边。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作者是东晋“书圣”王羲之。
本文是一篇书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成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谮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困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生死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
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
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
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
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
《兰亭集序》原文及文章情感《兰亭集序》原文及文章情感《兰亭集序》通过对兰亭景致的描写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兰亭集序》原文及文章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原文及文章情感1《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文章情感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3)《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一.文字凝炼语言恬淡隽永《兰亭集序》短小精悍,语言清隽恬淡,不失为一篇佳作。
文章开头简单交代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及人物,接着将笔锋转向了写景。
宗白华先生言:“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1]P211我们在此文中就可以欣赏到开阔美妙的意境。
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兰亭的曼妙景色。
如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来描写山,仅八个字就将山峰的高耸、树多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又如写水“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给读者展现了溪流清澈、汩汩流淌的画面;再如描写天气为“天朗气清”,语言精简,表现力较强,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快乐轻松的心情。
基于这篇散文四字短语和对仗句较多,节奏感特强,教师在授课时可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体会作者的高妙笔法。
文中多用反复的手法,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只盛”、“俯仰一世”、“俯仰之间”中,“俯”和“仰”共出现了三次,一唱三叹,增强了散文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便于抒情。
本文仅324个字,但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由乐到痛再到悲,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的觉醒,对自己的生命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追求。
二.悲伤而又豁达,胸襟大美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气温与人们的心绪都并不高亢热烈。
作为文人雅集,以文会友,并不讲究官位、门第的高低,而是彻底的平等主义。
文中对参与人物的介绍仅有八个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摒弃了一般介绍官职的庸俗手法。
这首先表现出王羲之清高旷达的品性与心胸。
景色的描绘,他只提山、水、林、竹。
花季三月的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在文中却不见踪影。
这充分表明王羲之的美学情趣,排斥浓妆艳抹,追求清淡雅洁。
描写宴饮,曲水流觞,迥异于豪饮大觞,浮白大觞。
这鲜明表示文人之雅。
在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沉浸于大自然之中,面对宇宙辽廓,万物踊动,既有襟怀的宽阔与开拓,又有勃勃生机之感悟。
【《兰亭集序》感情】《兰亭集序》的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
本文的语言特色: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2、具体分析:
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
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
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
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3、具体分析:
“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
一是同道相逢。
二是环境幽雅。
三是气候宜人。
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
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4、具体分析:
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
由此想到了人生。
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5、具体分析:
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
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
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
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
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
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