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4.42 KB
- 文档页数:2
2024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流行病学要点(全文)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是一种罕见的、可危及生命的遗传性疾病,其特征为反复发作、难以预测的皮下和/或黏膜下血管性水肿。
HAE患者的血管性水肿可发生在多个部位,并可能与其他系统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重叠,导致误诊和诊断延迟,增加患者的疾病和经济负担。
既往已采取多种方法来量化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经济和心理负担,但研究之间的可比性差,限制了对共同问题和实际差异的发现。
为了弥补这一差距,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与HAE相关的流行病学、经济和心理负担的证据。
研究方法研究者系统地检索了与HAE流行病学、心理和经济负担相关的文章。
纳入标准为①有关HAE患者的研究;②有以下结果的研究:a流行病学(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和诊断延迟),b经济负担(直接和间接成本、住院和门诊费用、家庭护理成本、经济负担成本)或心理负担(用不同工具测量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③观察性研究;④2022年5月23日前发表于英文或中文数据库的研究。
对所选研究的质量和偏倚风险进行了评估。
研究结果共纳入65项研究,来自25个国家/地区(美国、中国、日本、瑞典、法国等)。
评估了10310名患者,其中5861名为女性患者。
1流行病学负担HAE的患病率:据8项研究报告,HAE的患病率在每10万人0.13至1.6例之间。
所有纳入研究的患病率均较低。
HAE患者的死亡风险:9项研究的结果显示,在1440名患者中,有124名死于窒息(喉头水肿所致),因此估计HAE患者死于窒息的风险为8.6%。
HAE的诊断:有34项研究报告了诊断延迟的情况,从首次出现HAE症状到确诊的平均或中位延迟时间为3.9至26年。
其中25篇文章的平均或中位延迟时间>10年,表明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HAE误诊、漏诊和延迟诊断的情况。
2经济负担6项研究报告了与HAE相关的直接经济成本。
造成经济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包括住院、治疗、不必要的手术、医生访问、专家服务和护士费用。
38.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概述1876 年英国医生John Laws Milton 首次描述了血管性水肿这一临床症状,当时描述一例患者“肿胀的部位从颞部到眼部,眼部的肿物呈椭圆形,导致眼睛几乎无法睁开”。
1882 年德国医生Heinrich Ireanus Quincke 报道了一系列具有类似水肿的病例,当时称为Quincke 水肿。
1888 年William Osler 首次报道了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当时对此病的描述是“此病具有非常强的遗传倾向,(hereditary angioedema,HAE)水肿可以发在任何部位,具有局限性,伴有胃肠道症状”。
当时认为该病病因不清。
随着对C1 酯酶抑制物(C1-inhibitor,C1-INH)的认识,才逐渐对其发病机制有了深入了解,并继之研发出了有效的治疗药物。
但是HAE 毕竟为罕见病,至今在医生和患者间认知度仍然很低,因此本病常被误诊、误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病因和流行病学HAE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水肿。
文献报道的发病率约为1/50 000~1/10 000,我国目前仍然缺乏流行病学数据。
HAE 的发病机制是由于C1-INH、HAE-FXII、ANGPTI、PLG 基因突变,导致相应的蛋白质水平和(或)功能异常,最终导致缓激肽水平增高,进而导致水肿的发生。
部分患者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明。
根据其致病机制不同,目前国际上将HAE 分为C1-INH 缺乏型(HAE-C1-INH)和非C1-INH 缺乏型(HAE-nC1-INH)。
HAE-C1-INH 型的发病机制是由于C1-INH 基因突变导致C1-INH 蛋白浓度缺乏或者功能缺陷,临床上分为1 型和2 型。
1 型HAE 患者C1-INH 浓度及功能均降低,约占85%;2 型HAE 患者C1-INH 浓度正常或增高,但功能降低,约占15%。
2000 年德国学者Bork 发现了C1-INH 浓度和功能均正常的HAE 患者,此类患者绝大多数发生于女性患者,这类患者也称为HAE-nC1-INH,其中的部分患者是由于F12 基因突变(H AE-FXII )所致;最近又发现血管生成素-1 基因(HAE-ANGPTI)突变和纤溶酶原基因(HAE-PLG)突变,而且发现HAE-PLG患者以面部和舌体肿胀为多见。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赵伟;张维溪
【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
【年(卷),期】2010(028)003
【摘要】@@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ereditary angiodema,HAE)是一种表现为发作性、自限性、局限性全身皮肤黏膜下非凹限性水肿的原发性补体缺陷病.现就这一疾病的概况、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及新进展等阐述如下.
【总页数】3页(P297-299)
【作者】赵伟;张维溪
【作者单位】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医学院儿童医学中心变态反应和免疫科,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23298-0225;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呼吸科,浙江温州,32502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遗传性血管性水肿防治的研究进展 [J], 姚小坚;秦昆;张堂德
2.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J],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关凯;汤蕊;李宏;孙劲旅;张建中;王良录;尹佳;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支玉香;安利新;赖荷;刘瑞玲;孙月眉;文利平;顾建青
3.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眼科手术麻醉一例 [J], 邓伟;曹草;郭丽伟;徐国海;余树春
4.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曹阳;刘爽;支玉香
5.遗传性血管性水肿防治进展 [J], 管志伟;李钦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管神经性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症状,血管神经性水肿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本病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组织较疏松部位或黏膜的局限性水肿。
分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类型,后者罕见。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两种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病原因有明显不同。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又称昆克水肿(Quincke edema)。
获得性血管性水肿常发生在有过敏素质的个体。
药物、食物、粉尘、吸入物及日光、冷热等物理因素为最常见诱因。
二、发病机制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常突发于健康的人,其主要原因是补体系统的酯酶抑制物C1抑制物(C1INH)先天性缺乏,导致C1的异常活化并从C2分解出激肽(C-kinin)。
该激肽可使血管通透性升高,引起组织水肿。
这个过程常伴有补体系统的活化,导致补体C2,C4的消耗,其血中浓度下降。
C1抑制物的缺乏有2种形式:①是该抑制物完全或接近完全缺失(占60%);②是该抑制物结构及含量与正常相同,但无活性(占40%)。
由于此型血管性水肿发病机制清楚。
故可通过输入含有C1抑制物的健康人血清或给予雄性激素以刺激C1抑制物的合成产生疗效。
获得性血管性水肿其发病机制与荨麻疹相似。
常见的致病药物有造影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可待因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captopril)等。
常见的致病食物为时鲜水果特别是草莓及鲜鱼。
由日光和寒冷引起的血管性水肿其皮损往往是迟缓发作。
有一部分获得性血管性水肿患者与伴发恶性肿瘤像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非Hodgkin B细胞淋巴瘤等或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前者由于体内产生抗免疫球蛋白的抗独特型抗体,引起补体系统异常活化;后者是由于患者体内有IgG1自身抗体,阻止补体系统的C1抑制物(C1INH)与C1结合,未受抑制的C1把C1抑制物降解,这两种结果都导致补体系统的酯酶抑制物C1抑制物(C1INH)获得性缺乏而发病。
这类患者发病较晚,多在中年以后发病,无家族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认识血管性水肿你知道多少?
导语:血管性水肿常见原因不是过敏,而是C1抑制物缺乏,因其反复发作且可累及粘膜,如果忽视可能会因喉头水肿而致命,而且目前国内也没有急性发作
血管性水肿常见原因不是过敏,而是C1抑制物缺乏,因其反复发作且可累及粘膜,如果忽视可能会因喉头水肿而致命,而且目前国内也没有急性发作期的治疗药物。
所以具备一定的常识才能对本病起到一个预防作用。
认识血管性水肿
是指发生于组织疏松部位(如眼睑、口唇、舌、外生殖器、手和足等)的局限性肿胀,边界不清,呈肤色或淡红色,表面光亮,触之有弹性感,多为单发。
与荨麻疹的风团区别?
风团多变,以痒为主,24小时内消退。
而血管性水肿疼痛明显,呈局限性,持续时间长,常在3天以上。
引起血管性水肿的原因有哪些?
可能你会首先想到过敏,但从文献数据显示除特发性外,过敏性因素只占16%,排在第二位,第一位的是补体C1抑制物缺乏引起的,占25%。
什么样部况下要考虑过敏性血管性水肿?
食入后20-60分钟内发生的要考虑过敏,而24小时后发生的过敏可能性小;食入后运动导致的,要考虑食物依赖、运动诱发,以小麦常见;暴露于某种环境后发生;接触过某种易致敏物质;某种药物,如阿斯匹林、ACEI等。
认识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治疗与管理摘要: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是一种少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以反复性自限性组织水肿为特点。
2010年以来,HAE的治疗和管理发生了重大转变,本文对这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遗传性血管性水肿;C1酯酶抑制剂;治疗;预防;管理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以反复发作性自限性组织水肿为特征,发病率约为1/50 000[1],系补体C1酯酶抑制剂(C1-INH)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血浆缓激肽水平升高,发生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水肿所致(见图1),HAE的治疗与管理通常分为急性发作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后者又有长期预防(LTP)和短期预防(STP,或称事先预防),传统治疗药物有雄性激素、抗纤溶药物和新鲜冰冻血浆(FFP)等。
1 急性发作治疗所有HAE患者的急性发作均应及时治疗以防发生喉头水肿,一旦发生应立即气管切开维持气道通畅。
急性发作治疗的药物有C1-INH类药物、艾卡拉肽和艾替班特,雄性激素和抗纤溶药物一般不用于发作期治疗,抗组织胺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对HAE无效[2]。
1.1 C1-INH浓缩剂目前有2类,1类为血浆衍生物(pdC1-INH),另1类为基因工程制剂(rhC1-INH)。
1.1.1 pdC1-INH 目前有3种,商品名分别为Berinert、Cetor和Cinryze,均获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只有Berinert。
1U pdC1-INH相当于1ml健康人血浆C1-INH含量(270mg/L)。
Berinert可用于成人和儿童,剂量为20U/kg;后两者用于12岁以上患者,剂量为1000U,均为缓慢静脉注射。
三者疗效和副作用相似,常见副作用有头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和肌肉痉挛,多数患者均能很好耐受,无传播血源性感染和血栓形成的报道。
1.1.2 rhC1-INH EMA批准的商品名为Ruconest,FDA批准的商品名为Rhucin,1U rhC1-INH与1U pdC1-INH含量相同。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I型……血管性水肿的特点为非凹陷性水肿,软组织的红斑肿大,可遗传,也可能是后天的。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是由于C1抑制基因的突变而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疾病。
这种有缺陷的基因不能在血浆里产生足够的C1抑制因子水平,从而导致C1的自活化,以及C2和C4的消耗。
它分为I型(C1抑制蛋白的生成较低)和II型(C1抑制因子有功能缺陷,而血浆水平正常)(1,2)。
后天性血管性水肿可能是风疹的表现,最近的药物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因子。
一名11岁男孩在过去5年里反复发作(6-7次/年)手、脚和脸的肿胀,伴声音变粗、呼吸困难。
每次发作会持续2-3天,采用家庭疗法后症状消失。
偶尔有腹部疼痛,在发作开始时种类不一,但没有瘙痒、发红或湿疹。
很明显这些发作与任何食物、药物或其他偶发疾病无关。
家庭病史显示母亲自孩童时期起也有相似的发作史,患者哥哥也有相似的发作史,并在8岁时在一次相似的发作时死于呼吸窘迫。
体检时,患者眼睑、嘴唇和手背有轻度的非凹陷性水肿,伴轻度的声音加重。
间接的喉镜检查显示喉部水肿,累及杓状会厌襞,真假声带。
临床诊断为遗传性血管神经质水肿(HAE)。
血细胞计数、尿液分析、肝肾功能正常。
血浆C4估计以共同径路筛查的方式做出,其值减至0.14 g/L (正常值0.20-0.50 g/L)。
C1酯酶抑制因子的估计值也减少29%(正常70-130)。
给病人以口服一日两次1mg康力龙治疗六周,目前的病情发作得到缓解。
当病情缓解情况持续时,剂量减为一日一次1mg,为期6个月。
治疗期间定期检测其肝功,未见异常。
询问父母该疾病的本质,虽然母亲有非常少的很轻的发作,但不需要任何积极的干预,她的血清C4水平减至0.06 g/L,C1酯酶抑制因子减至29%,而孩子的父亲的这两个参数水平均正常。
后天的或遗传的血管性水肿在头部和颈部常受影响时可能危及生命。
在现代治疗法发明之前,遗传性的血管性水肿的死亡率为20%,死亡的原因是由于突发喉水肿导致窒息。
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血管神经性水肿(angioneuroticedema)它是一种局限性水肿,发生在皮下疏松组织或粘膜上,是一种暂时性、局限性和无痛性皮下粘膜下水肿,易发生在上唇。
可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
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过敏反应,具体病因如下。
1、遗传因素:有些病人有家族遗传倾向。
然而,无论血管神经水肿的原因是什么,最终的病理生理机制都可能是由于血管渗透性的增加和血管中液体的过度渗出。
水肿的任何部位通常都可以在几天内消失,药物治疗可以加速水肿的缓解和消退。
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精神和物理因素的作用下,中枢和周围的独立神经功能障碍,如交感神经功能障碍或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不同部位的水肿与相应的独立神经段平面有关,全身水肿可能与下丘脑功能障碍有关。
3.过敏反应:一些血管神经性水肿可能与过敏有关,如食物、药物或环境中的某些物质。
血管神经水肿在任何年龄都可以看到,但大多数都是年轻人。
发病前可出现全身不适、寒战或发烧等前驱症状。
急性疾病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达到高峰,持续几天或几十天。
无需治疗即可完全缓解,但发生在重要部位时可导致严重后果。
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有些病例可长期不复发,间歇期无症状和体征。
经常发生在单个部位,也可以同时发生在多个部位。
病变主要发生在面部、颈部、头部、上肢或下肢,也可发生在眼结膜、视网膜、喉咙、口腔、生殖器、消化道和肾脏。
病变皮肤和皮下组织增厚,边界不清楚,压力硬,但无指压痕,皮肤颜色和温度正常;除肿胀或热外,一般无疼痛、瘙痒等异常感觉,发作时间长,局部脱发。
当发生在特殊部位时,也可能有特殊的严重表现,如喉咙黏膜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喉咙黏膜严重水肿可导致窒息死亡。
慢性血管神经性水肿具有家族遗传性,发病于幼儿期,反复进行性加重,常累及呼吸道和消化道。
血管神经性水肿检查包括常规检查和辅助检查,具体方法如下。
一、一般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1888年William Osler[1]首次报道了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ereditary angioedema,HAE),当时对此病的描述是“此病具有非常强的遗传倾向,水肿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具有局限性,伴有胃肠道症状”,认为该病病因不清。
随着对C1酯酶抑制物(C1-inhibitor,C1-INH)的认识[2],逐渐对HAE发病机制有了深入了解,并继之研发出了有效的治疗药物。
我国张宏誉等[3]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此病进行报道,但因其罕见,至今医生和患者对HAE认知度仍然很低,因此本病常被误诊、误治,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1 病因和流行病学HAE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皮肤和黏膜水肿。
文献报道患病率约1.5/100000[4],我国目前仍然缺乏流行病学数据。
目前所知,HAE发病是由于C1-INH、FXII、ANGPT1、PLG基因突变,导致相应的蛋白质水平和(或)功能异常,进而引起缓激肽等水平增高,毛细血管扩张,最终导致水肿的发生。
部分患者发病机制至今不明。
根据致病机制不同,目前国际上将HAE分为C1-INH 缺乏型(HAE-C1-INH)和非C1-INH缺乏型(HAE-nC1-INH)[5]。
HAE-C1-INH型是由于C1-INH基因突变导致C1-INH水平降低或者功能缺陷,临床上分为1型和2型。
HAE 1型患者C1-INH浓度及功能均降低,约占85%;HAE 2型患者C1-INH浓度正常或增高,但功能降低,约占15%。
2000年德国学者Bork等[6]发现了C1-INH浓度和功能均正常的HAE患者,此类患者绝大多数发生于女性,称为HAE-nC1-INH,其中部分患者是由于FXII 基因突变所致的HAE-FXII。
最近又发现血管生成素-1基因(ANGPT1)突变[7]和纤溶酶原基因(PLG)[8]突变导致的HAE,而且发现HAE-PLG患者以面部和舌体肿胀为多见。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急诊处理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ereditary angioedema,HAE)是临床较罕见疾病,急性发作在短时间内可致喉头水肿,进而危及生命,其处理不同于过敏等常见原因所致气道梗阻,且糖皮质激素等常规药物治疗常难奏效。
日益复杂广泛的急诊病谱对急诊医师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了更高要求,甚至需紧急处理的喉头水肿,仍需鉴别病因,对因处理。
下面就本院急诊科诊治的1例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的诊治过程及参考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患者女性,32岁,主因反复多部位水肿9年,下颌部肿胀7 h来诊。
患者自9年前上肢受挤压后出现局部肿胀,未处理第二日自行缓解。
后反复出现身体局限水肿,发生部位不一,多在手足、颜面,不伴痛痒感,常1~2 d后自行好转。
发作间歇期无任何不适,发作间隔不定,短则2个月,长则约2年,近期发作相对频繁。
7 h前患者无明确诱因出现咽部及下颌部肿胀,且渐进加重,伴吞咽不适,无咽痛,无呼吸困难。
本次发病后患者无发热、无恶心呕吐等。
既往6年前患者及其母亲、胞弟等三人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检查血C1脂酶抑制因子水平,并确诊为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但患者一直未正规服药治疗,否认其他病史。
家族3代24人(其中第2代7人,第3代15人)中有共8人患此病,分别是患者及其外祖父、母亲、舅舅、2个姨妈、同胞弟及表弟,其中其外祖父和其一姨妈分别于53岁和44岁时死于突发喉水肿窒息。
入院查体:体温36.2℃,脉搏112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106/72 mmHg(1mmHg=0.133 kPa),神情,自主体位,表情焦虑,颈部稍肿胀,皮肤颜色正常,咽充血,悬雍垂明显水肿,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啰音,心率112次/min,心律规整,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肠鸣音正常存在,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入院查血常规示WBC 5.9×109 L-1,NE 90.8%,Hb 127g/L,PLT 262×109 L-1,血气分析:pH 7.45,PCO<sub>2</sub> 32.2 mmHg,PO<sub>2</sub> 83.3 mmHg HCO3 - 22 mmol/L,肝肾功能、电解质各项均未见异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知识
导语: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我们很陌生。
其实这是一个医学上的术语。
重点在于水肿,水肿我们大家都能很好的去了解,那么我们就看看这种病的临床表现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我们很陌生。
其实这是一个医学上的术语。
重点在于水肿,水肿我们大家都能很好的去了解,那么我们就看看这种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系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多见于成年早期。
其病因是患者血清中C1脂酶抑制因子(一种α2球蛋白)减少或功能缺损,以致C1过度活化,C4及C2的裂解失控,所生成的补体激肽增多,以致使微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水肿。
反复发作的急性皮肤粘膜水肿。
①反复发作的面、颈、躯干及四肢局限性皮下水肿。
往往在局部受到轻微外伤时发生。
起病突然,局部不痛、不痒,亦无明显潮红,一般持续48~72小时后自然缓解。
②可发生喉头、呼吸道消化道粘膜水肿。
出现呼吸困难、声嘶、窒息,以及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辅助检查:
①血清C1脂酶捳物测定:含量低下。
少数(10%~20%)亦可正常偏高,但电泳移动性减慢。
②C4及C2测定:发病时C4及C2均明显降低;非发病时,C2正常而C4仍低。
③50%补体溶血单位(CH50)降低。
治疗措施:
1.凝血酸,1~3g/日,分3次口服。
2.抗组织胺药物,如扑尔敏、苯海拉明、去氯羟嗪等。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