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血管性水肿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27.00 KB
- 文档页数:23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治疗与管理摘要: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是一种少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以反复性自限性组织水肿为特点。
2010年以来,HAE的治疗和管理发生了重大转变,本文对这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遗传性血管性水肿;C1酯酶抑制剂;治疗;预防;管理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以反复发作性自限性组织水肿为特征,发病率约为1/50 000[1],系补体C1酯酶抑制剂(C1-INH)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血浆缓激肽水平升高,发生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水肿所致(见图1),HAE的治疗与管理通常分为急性发作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后者又有长期预防(LTP)和短期预防(STP,或称事先预防),传统治疗药物有雄性激素、抗纤溶药物和新鲜冰冻血浆(FFP)等。
1 急性发作治疗所有HAE患者的急性发作均应及时治疗以防发生喉头水肿,一旦发生应立即气管切开维持气道通畅。
急性发作治疗的药物有C1-INH类药物、艾卡拉肽和艾替班特,雄性激素和抗纤溶药物一般不用于发作期治疗,抗组织胺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对HAE无效[2]。
1.1 C1-INH浓缩剂目前有2类,1类为血浆衍生物(pdC1-INH),另1类为基因工程制剂(rhC1-INH)。
1.1.1 pdC1-INH 目前有3种,商品名分别为Berinert、Cetor和Cinryze,均获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只有Berinert。
1U pdC1-INH相当于1ml健康人血浆C1-INH含量(270mg/L)。
Berinert可用于成人和儿童,剂量为20U/kg;后两者用于12岁以上患者,剂量为1000U,均为缓慢静脉注射。
三者疗效和副作用相似,常见副作用有头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和肌肉痉挛,多数患者均能很好耐受,无传播血源性感染和血栓形成的报道。
1.1.2 rhC1-INH EMA批准的商品名为Ruconest,FDA批准的商品名为Rhucin,1U rhC1-INH与1U pdC1-INH含量相同。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1888年William Osler[1]首次报道了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ereditary angioedema,HAE),当时对此病的描述是“此病具有非常强的遗传倾向,水肿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具有局限性,伴有胃肠道症状”,认为该病病因不清。
随着对C1酯酶抑制物(C1-inhibitor,C1-INH)的认识[2],逐渐对HAE发病机制有了深入了解,并继之研发出了有效的治疗药物。
我国张宏誉等[3]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此病进行报道,但因其罕见,至今医生和患者对HAE认知度仍然很低,因此本病常被误诊、误治,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1 病因和流行病学HAE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皮肤和黏膜水肿。
文献报道患病率约1.5/100000[4],我国目前仍然缺乏流行病学数据。
目前所知,HAE发病是由于C1-INH、FXII、ANGPT1、PLG基因突变,导致相应的蛋白质水平和(或)功能异常,进而引起缓激肽等水平增高,毛细血管扩张,最终导致水肿的发生。
部分患者发病机制至今不明。
根据致病机制不同,目前国际上将HAE分为C1-INH 缺乏型(HAE-C1-INH)和非C1-INH缺乏型(HAE-nC1-INH)[5]。
HAE-C1-INH型是由于C1-INH基因突变导致C1-INH水平降低或者功能缺陷,临床上分为1型和2型。
HAE 1型患者C1-INH浓度及功能均降低,约占85%;HAE 2型患者C1-INH浓度正常或增高,但功能降低,约占15%。
2000年德国学者Bork等[6]发现了C1-INH浓度和功能均正常的HAE患者,此类患者绝大多数发生于女性,称为HAE-nC1-INH,其中部分患者是由于FXII 基因突变所致的HAE-FXII。
最近又发现血管生成素-1基因(ANGPT1)突变[7]和纤溶酶原基因(PLG)[8]突变导致的HAE,而且发现HAE-PLG患者以面部和舌体肿胀为多见。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急诊处理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ereditary angioedema,HAE)是临床较罕见疾病,急性发作在短时间内可致喉头水肿,进而危及生命,其处理不同于过敏等常见原因所致气道梗阻,且糖皮质激素等常规药物治疗常难奏效。
日益复杂广泛的急诊病谱对急诊医师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了更高要求,甚至需紧急处理的喉头水肿,仍需鉴别病因,对因处理。
下面就本院急诊科诊治的1例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的诊治过程及参考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患者女性,32岁,主因反复多部位水肿9年,下颌部肿胀7 h来诊。
患者自9年前上肢受挤压后出现局部肿胀,未处理第二日自行缓解。
后反复出现身体局限水肿,发生部位不一,多在手足、颜面,不伴痛痒感,常1~2 d后自行好转。
发作间歇期无任何不适,发作间隔不定,短则2个月,长则约2年,近期发作相对频繁。
7 h前患者无明确诱因出现咽部及下颌部肿胀,且渐进加重,伴吞咽不适,无咽痛,无呼吸困难。
本次发病后患者无发热、无恶心呕吐等。
既往6年前患者及其母亲、胞弟等三人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检查血C1脂酶抑制因子水平,并确诊为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但患者一直未正规服药治疗,否认其他病史。
家族3代24人(其中第2代7人,第3代15人)中有共8人患此病,分别是患者及其外祖父、母亲、舅舅、2个姨妈、同胞弟及表弟,其中其外祖父和其一姨妈分别于53岁和44岁时死于突发喉水肿窒息。
入院查体:体温36.2℃,脉搏112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106/72 mmHg(1mmHg=0.133 kPa),神情,自主体位,表情焦虑,颈部稍肿胀,皮肤颜色正常,咽充血,悬雍垂明显水肿,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啰音,心率112次/min,心律规整,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肠鸣音正常存在,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入院查血常规示WBC 5.9×109 L-1,NE 90.8%,Hb 127g/L,PLT 262×109 L-1,血气分析:pH 7.45,PCO<sub>2</sub> 32.2 mmHg,PO<sub>2</sub> 83.3 mmHg HCO3 - 22 mmol/L,肝肾功能、电解质各项均未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