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除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手术切除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分析(辽宁省葫芦岛市解放军第313医院妇产科辽宁葫芦岛125000)【关键词】手术切除;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图分类号】r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33-01 2005年7月-2011年7月,我院门诊手术切除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术后切口愈合佳,无复发,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50例患者,年龄25.4-35.7岁,平均约30岁,为剖宫产术后半年至5年切口附近出现1.0-3.5cm包块,逐渐增大,界限不清,活动度差,有压痛,包块在经期略增大,经后有所缩小,经期包块疼痛明显,多数因包块逐渐增大来医院诊治。
1.2手术方法均为门诊治疗,局麻下行包块切除,沿包块表面做横切口(多数可沿剖宫产术后瘢痕切开)切除包块及其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包括包块两侧、表面的脂肪组织及包块底部筋膜组织,手术力求全部完整切除病灶[1]。
1.3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包块病理均提示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1-5年未见复发。
2讨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能引起子宫内膜直接种植于伤口的手术所致,随时间推移包块可逐渐增大伴明显经期腹痛,手术切除为其首选的治疗方法。
因腹壁内异症包块界限不清,边缘与正常组织交错,底部多浸入筋膜甚至肌层组织,而若能避免复发,根本治疗是彻底切除病灶,这就要求连带病灶外的部分正常组织一并切除,即要求切除范围远超过包块大小,而此范围虽能满足治疗、防止复发,但手术切除过程不顺利、局部组织缺损大、缝合后张力大、术后局部凹陷、有时切口愈合差等问题就暴露的较明显,为此,我们对包块切除及缝合方法简单改进,取得了满意效果:⑴切口接近包块大小即可但必须缝牵引线:切开皮肤及少许皮下组织后隔正常脂肪组织即触摸包块,贯穿大部分包块缝合牵引线并持续向外牵拉包块⑵边牵引边触摸边剪除包块:牵引线绕于左手指上、握于左手掌中,牵拉牵引线的同时左手食指触摸包块边缘,以组织剪去剪而不是用刀去切,在包块边缘外的正常组织内剪⑶剪除过程中不止血,但要求速度快,侧方脂肪组织只需几剪便可大致定出侧方范围⑷底部筋膜较硬,可于容易一侧剪开筋膜后外翻包块,此时左手食指进入包块背面,包块可脱离牵引线捏于左手手指中提拉剪除⑸缝合过程中仔细牵拉对缝筋膜缺损部分使切口张力减小是保证切口ⅰ期愈合的关键⑹术后局部压迫是最有效的止血方式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翻找、结扎出血点上,切口多可采用皮埋缝合使其美观。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郭红娟(闻喜县残疾人联合会康复中心,山西闻喜043800)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浸润性疾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盆腔,也可发生于尿道、膀胱、肠道、三角肌、肺部、皮肤等处。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少见,发生在腹壁瘢痕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手术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直接种植或子宫内膜经血运或淋巴转移所致[1]。
近年来临床行剖宫产明显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也随之相应增多。
我院从2009年1月到2011年7月经病理确诊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剖宫产术后引起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低,仅为0.03% ̄0.47%[2].我院2009年1月—2011年7月行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年龄24~45岁;痛经明显5例,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明显者6例,性交时痛者3例。
异位病灶出现时间多在剖宫产术后6个月 ̄1年,有报道长达21年[2];我院统计为5个月 ̄3年发病,平均为1.5年。
均在腹壁切口瘢痕处发现肿块,并于经期或经期前后肿块增大,经期后肿块缩小,疼痛逐渐减轻至消失。
触诊时可在腹壁切口的瘢痕周围触及不规则结节状包块,质地韧性大或呈现实性包块,多有压痛,肿块大小1.0cm ̄5.0cm,盆腔检查多无异常。
6例行腹壁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有3例合并感染。
1.2方法直视下行病灶彻底切除术,年轻人一般采用保留子宫及附件(尽量保留双侧),只是切除病灶,分离粘连,重建卵巢,修复组织;年龄接近绝经期,尤其病情重,有过复发的患者采用根治性手术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
手术时尽可能避免卵巢内膜囊肿破裂,囊液流出时应尽快吸尽、冲洗。
2结果切除的肿块切面呈现暗红色致密蜂窝状,外周为较厚的纤维包膜,内侧面光滑,外侧面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不清。
内膜异位病灶侵及腹直肌前筋膜层5例,3例累及腹膜。
3讨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原本在子宫腔里的内膜移位至子宫腔以外,散落在卵巢上,就形成卵巢巧克力囊肿;散落在盆腔,就形成盆腔内异症;异位在子宫肌层就形成了子宫腺肌症。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56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方法,总结降低手术并发症的经验。
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本院收治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产妇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剖宫产之后,表现为切口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有较为典型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结论剖宫产术中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手术操作要精细,术中注意腹壁切口的保护,术后清洗伤口,预防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关键词】剖宫产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目前育龄妇女常见病之一,且有浸润、转移和复发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成为难治之症。
据国外文献报道,因剖宫产导致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ma,AWE)的发生率为0.04%~0.47%。
近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妇营养过剩,肥胖指数上升,胎儿出生体重明显增高,使难产发生率明显增加,导致近年来各级医院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
随着剖宫产手术的广泛开展,普遍认为手术小、易掌握,对手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差,手术时间越来越短,手术步骤越做越简,剖宫产术后发生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也在不断上升[1]。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自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本院收治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产妇56例,年龄22~45岁,孕周37~42周。
胎盘早剥、前置胎盘5例,早产12例。
56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中,2例位于脐部,1例位于腹股沟,其余53例位于剖宫产腹壁疤痕处。
28例为经产妇,1例无孕产史。
按照美国生育协会1985年修订的内膜异位症分期标准(R-AFS)进行分期,其中I期21例、Ⅱ期19例、Ⅲ期7例、Ⅳ期9例。
1.2 临床表现 56例腹壁疤痕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潜伏期(自剖腹产至出现症状)为1个月~15年,<1年30例、1~3年12例、>3年14例。
经验交流剖宫产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分析杜茂娟作者单位3 天津市武清区妇幼医院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但大多数发生部位在盆腔。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手术的增加,发生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它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不同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这是由于妊娠期的蜕膜均有种植能力,可发生于会阴及腹壁切口。
它虽然不危及生命,但是,周期腹壁包块增大和经期疼痛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痛苦,症状严重的还需要切除病灶。
现将我院收治的15例异位症患者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0月,我院共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5例,患者年龄25~39岁,平均32岁,发病时间为术后6个月~5年。
但大多数在术后1~2年内发病,病灶大小为3.2cm ×5.6cm ,均为单发病灶。
1.2 临床症状 均有不同程度的腹壁切口疼痛性肿块,经期增大,经后缩小,经过3~7d ,局部疼痛消失,具有典型的周期性,15例患者均为腹壁切口周围可触到大小不一的肿块,肿块多位于皮下,固定呈圆形或椭圆形,周边不规则,边界不清楚,质韧或呈实性,活动度差,病灶表浅者,经期局部呈紫蓝色。
1.3 治疗方法 因诊断明确,15例患者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壁切口周围肿块切除。
术中见13例病灶位于腹直肌前鞘,2例累及腹膜,但无侵入腹腔者。
术中锐性分离肿块于病灶周围正常组织2cm 处切除肿块,累及腹膜者,切除累及腹膜及其周围1cm 的正常腹膜组织。
术中手术范围应尽量完整干净的切除病灶,勿将病灶切开以保证无病灶残留,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治疗。
2 结果患者切口愈合良好,7d 拆线出院,出院后均未用任何药物,如:丹那唑和孕三烯酮等治疗,随访1~5年无复发。
3 讨论3.1 文献报道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为0.03%~0.47%[1],而本院诊治的15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与手术有关,说明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术中子宫内膜的种植有关。
手术切除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分析(辽宁省葫芦岛市解放军第313医院妇产科辽宁葫芦岛125000)【关键词】手术切除;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图分类号】r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33-01 2005年7月-2011年7月,我院门诊手术切除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术后切口愈合佳,无复发,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50例患者,年龄
25.4-35.7岁,平均约30岁,为剖宫产术后半年至5年切口附近出现1.0-3.5cm包块,逐渐增大,界限不清,活动度差,有压痛,包块在经期略增大,经后有所缩小,经期包块疼痛明显,多数因包块逐渐增大来医院诊治。
1.2手术方法均为门诊治疗,局麻下行包块切除,沿包块表面做横切口(多数可沿剖宫产术后瘢痕切开)切除包块及其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包括包块两侧、表面的脂肪组织及包块底部筋膜组织,手术力求全部完整切除病灶[1]。
1.3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包块病理均提示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1-5年未见复发。
2讨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能引起子宫内膜直接种植于伤口的手术所致,随时间推移包块可逐渐增大伴明显经期腹痛,手术切除为其首选的治疗方法。
因腹壁内异症包块界限不清,边缘与正常组织交错,底部多浸入筋膜甚至肌层组织,而若能避免复发,根本治疗是彻底切除病灶,这就要求连带病灶外的部分正常组织一并切除,即要求切除范围远超过包
块大小,而此范围虽能满足治疗、防止复发,但手术切除过程不顺利、局部组织缺损大、缝合后张力大、术后局部凹陷、有时切口愈合差等问题就暴露的较明显,为此,我们对包块切除及缝合方法简单改进,取得了满意效果:⑴切口接近包块大小即可但必须缝牵引线:切开皮肤及少许皮下组织后隔正常脂肪组织即触摸包块,贯穿大部分包块缝合牵引线并持续向外牵拉包块⑵边牵引边触摸边剪除包块:牵引线绕于左手指上、握于左手掌中,牵拉牵引线的同时左手食指触摸包块边缘,以组织剪去剪而不是用刀去切,在包块边缘外的正常组织内剪⑶剪除过程中不止血,但要求速度快,侧方脂肪组织只需几剪便可大致定出侧方范围⑷底部筋膜较硬,可于容易一侧剪开筋膜后外翻包块,此时左手食指进入包块背面,包块可脱离牵引线捏于左手手指中提拉剪除⑸缝合过程中仔细牵拉对缝筋膜缺损部分使切口张力减小是保证切口ⅰ期愈合的关键⑹术后局部压迫是最有效的止血方式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翻找、结扎出血点上,切口多可采用皮埋缝合使其美观。
参考文献[1]刘新民,妇产手术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