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派伤科余子贞——一个有别于上海中医骨伤科八大家之外的流派(四)
- 格式:doc
- 大小:889.50 KB
- 文档页数:2
“广派”伤科余子贞——一个有别于上海中医骨伤科八大家之外的流派(原创之三)上海曲阳医院疼痛科施问民话说那余子贞虽然因为中央首长诊治顽疾而名扬沪上,但那已经是五十年代的事了。
此时余子贞早已年届花甲。
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余子贞已经在家乡扬名立万了。
前面说过,余子贞虽然少年拜师学医,但在20岁就已经独立开诊。
尽管在解放前,中医师基本上都是个体形式的,但在管理上也是有一套规定的,譬如,在正式开业这个环节上,也是需要履行申请、审核、注册、发放证书、持证执业等程序的。
当然,余子贞也不能例外。
当年,中山还是一个县,隶属于广州市管辖。
那个年代,县级机构远没有如今之齐全和庞大,整个广州行政区划内,只有广州市卫生局一家。
民国十年九月二十三日(公元1922年)经广州市卫生局批准,正式颁发给余子贞《广州市卫生局中医生注册证书》(第1691号),诊治范围为内科、疮科、跌打。
这张证书可能就是如今我们医生的所谓两证(《医师资格证》和《医师注册证》)的雏形。
这时,余子贞只有26岁。
及至到1930年,余子贞应邀远赴上海滩时,俨然已是中山一带名闻遐迩的骨伤名医。
据资料查询,在如今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中医院)“大事记”的记载中,还有着这样的一段记录:“1930年:中山著名医生余子贞被上海永安公司介绍往上海市广东医院为医席主任。
”然而,余子贞的造诣不仅仅在骨伤科,他对儿内科和皮肤科也极为擅长。
他的第一张注册证书的诊治范围就包括内科和疮科(有现今皮肤科的含义)。
皮肤科是治疗皮肤疾病的医学分支,在当代,大部分综合性医院中通常都开设诊疗皮肤疾病的科室。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白鲜》解读治皮肤病药时称:“为诸黄风痹要药,世医止施之疮科浅矣。
”在皮肤病的诊治方面,余子贞在各种痘疹方面的诊治颇有心得和建树。
为此,他还专门撰写《麻痘症治疗临床笔记》一书,此书又名《痘症症病状变化预防法》或《痘症症病状预防法》。
中医骨伤科此资料蓝本来源于08针推骨伤科代,,仅供参考!题型:A1题:50题共50分X型题:10题共20分简答题:3题共15分,骨折2题、筋伤1题病例分析题:1题共15分,筋伤常见病总论局部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该书首次描绘了髋关节脱位2、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伤科专书。
3、最早提出颞颌关节脱位整复手法的医家是葛洪。
4、在骨伤科疾患中的血瘀多由于局部损伤出血所致,血瘀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痛点固定不移。
“气伤痛,形伤肿。
〞5、危亦林是世界上采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的第一人。
6、损伤与肝、肾二脏的关系非常亲密。
7、骨科检查:视、触、动、量8、常用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腕伸肌紧张试验〔Mill’test〕——网球肘握拳〔尺偏〕试验——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叩诊试验〔Tinel征〕——腕管综合征颈椎间孔挤压试验〔Spurling’test〕——神经根型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臂丛神经牵拉试验〔Eaten’test〕——神经根型颈椎病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可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椎管内肿瘤等搭肩试验——肩关节脱位抽屉试验——穿插韧带损伤麦氏征、挤压研磨试验——半月板损伤侧方挤压试验——内、外侧副韧带损伤浮髌试验阳性——关节腔内积液9、跟骨骨折结节关节角〔Böhler ’s 角〕: 30-45°检查——X线轴位片10、如何进展三期辨证,其治疗大法有什么?(一)损伤初期损伤初期有瘀者,宜采用攻下法和消法。
但血与气是互相联络的,在治疗时要治血与理气兼顾。
常用的有1〕攻下逐瘀法:桃核承气汤、大成汤;2〕行气活血法:桃红四物汤、复元活血汤3〕清热凉血法: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十灰散(二)损伤中期损伤中期局部肿胀根本消退,疼痛减轻,但瘀未尽去,筋骨虽连未坚,故宜采用和法。
常用的有1〕和营止痛法:和营止痛汤、正骨紫金丹;2〕接骨续筋法: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3〕舒筋活络法:舒筋活血汤、蠲痹汤(三)损伤晚期损伤后期,由于气血耗损,往往出现虚象,虚那么补之,故应采用补法。
沪上“伤科⼋⼤家”⼤多凋零,魏⽒伤科依旧蓬勃奥秘何在?迈上瑞⾦医院⼆号楼的楼梯,浓郁的中药味便扑⾯⽽来。
在这⾥,魏⽒伤科第三代传⼈们⽤流传百年的传统⼿法、药物为患者们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炎、颈腰痛等“现代”疾病,⽉门诊量超过5000⼈次。
谈及魏⽒伤科,年轻的80后、90后⼀代或许已觉陌⽣,⽽他们的⽗母辈⼤多都还记得瑞⾦医院草坪上,清晨沐浴于阳光中⾝著⽩⼤褂施展拳法的“武林医⽣”。
⾃1925年,中医⾻伤科专家魏指薪先⽣只⾝⼀⼈从⼭东菏泽曹县来到上海,“魏⽒伤科”的⾦字招牌在近百年间已名扬海内外,更⼊选上海市⾮物质⽂化遗产之⼀。
然⽽,与魏⽒伤科同期蜚声全国的“上海中医伤科⼋⼤家”,如今另尚存⽯⽒、施⽒、陆⽒三家,活跃者也仅魏⽒、⽯⽒⼆家。
曾辉煌⼀时、遍地开花的中医伤科,逐渐在现代医学的⼤潮中被西医⾻科淹没了声⾳。
作为沪上唯⼀⼀家在西医院发展壮⼤的中医伤科,魏⽒伤科凭借其独有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与教学传承找到了⽴⾝之本,也为振兴海派中医流派开辟了⼀条值得思考之路。
海派中医的孔孟之道、武林之风如今的瑞⾦医院伤科主任李飞跃是魏⽒伤科第三代传⼈,也是魏家第三代11个⼦⼥中最⼩的⼀位。
回忆起他的外祖⽗时,李飞跃告诉解放⽇报·上海观察记者,“他是位典型的⼭东⽼⼈,豪爽好客、可爱可亲。
”虽然平⽇不住在⼀起,每年春节拜年时,这位留着⼭⽺胡、只会说⼭东⽅⾔的⽼⼈都能让⼩辈们感受到⼀位医者独有的慈爱之⼼。
虽说是海派中医流派,但在李飞跃看来,魏⽒伤科的魂却是“兼容并包,取多家之所长”。
来⾃齐鲁之地,魏指薪⾃幼便深受儒家中庸、仁爱精神影响,“⼭东汉⼦在家⾥脾⽓可能不算好,但是外祖⽗在外⾏医⼀⽣,从来没有和病⼈红过脸。
”李飞跃说,和蔼、耐⼼、认真、诚信是每⼀代魏⽒⼈的准则,道义的天平上,患者始终是重要的⼀⽅。
菏泽地区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中原⽂化的彪悍习武之风同样浸润了魏⽒伤科⼿法。
来到上海后,魏指薪还特地前往河北沧州向武术名家王⼦平、内功名家农劲荪学习,更晋新境的武功为他的伤科医术带来质的飞跃。
“广派”伤科余子贞——一个有别于上海中医骨伤科八大家之外的流派(原创之一)上海曲阳医院疼痛科施问民在现在上海人的记忆中,知道在近百余年的上海中医骨伤科的历史中,能够叫出名号的,可能就是石氏伤科、魏氏伤科、王氏伤科、施氏伤科、陆氏伤科、闵-殷氏伤科、佟氏伤科八大家,而且,这也仅仅局限于50、60岁以上的人了。
当然,这八大家,想当年,不仅闻名沪上,,而且蜚声全国。
遗憾地是,由于种种原因,除了石氏稍盛之外,其他诸门后人缺乏,或局限、或受制于无完全的传承或更多的创新,更有如闵-殷伤科、佟氏伤科,由于门人年事已高,或已出国,国内已无后继者。
八大家既如此,更别说其他的流派了。
其实,在上海中医骨伤科近现代史上,还出现过实力、医术绝不逊色于八大家的名家,“广派”伤科的代表人物余子贞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余子贞(1896~1991年),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志是这样记载的:“余子贞,男,广东中山人。
12岁即从外祖父及舅父学医。
后又师从刘世传先生学习中医伤外科。
22岁开业,30岁悬壶沪上,任上海市粤商医院内科外伤科负责人,又任广肇痘疹分院麻痘专科医生。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杨浦区中医医院伤科负责人、主任医师,及上海市中医医院伤科顾问。
曾获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五十年从事祖国中医业务工作奖状。
1981年聘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
1990年为全国首批继续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著有《中医选诵入门》、《伤科医疗宝鉴》、《中风临床验方》、《麻痘症治疗临床笔记》、《临床察验誊抄》、《临床实验外科百方》、《伤科验方》、《治疗蛇闰各方》等著作。
”另有一说,余子贞系广东中山隆都下泽乡人,自少年起,对中医药有着浓厚的兴趣,时余子贞的外祖父刘泰常乃当地一方名医,时常给予指点,主要以内外儿科医技为主,而骨伤科方面的医术,则受之于邻乡申明亭乡西亭仔村名中医刘接贤。
由于他天资聪颖,加之一直坚持勤奋苦练,虽年方弱冠,不到20岁,即已在溪角乡开业行医。
中医骨科的形成与发展中医骨伤科是研究防治人体皮、肉、筋、骨损伤与疾患的一门科学。
古属'折疡'、'金镞'范畴,又称'接骨'、'正体'、'正骨'、'伤科'等。
中医骨伤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各族人民长期与骨伤疾患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丰富的学术内容和卓著的医疗成就,是祖国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阳市骨科医院骨科王伟一、中医骨伤科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富有创造性的民族之一。
早在170万年前,'元谋猿人'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土地上生活、劳动和发展着。
70万年前,'北京猿人'已能制造粗糙的石器和原始骨器工具,在原始人居住的山洞里发现很厚的灰烬与用火烧过的兽骨,证明'北京猿人'已学会用火。
20万年前'河套人'时期,石器有了很大进步,并已发明了人工取火。
在烘火取暖和烤炙食物的基础上,人们发现热物贴身可以解除某些病痛,产生了原始的热熨疗法。
原始人在对付大自然灾害及抗击猛兽侵袭时,经常造成创伤,人们在伤处抚摸、按压以减轻症状,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一些简易的理伤按摩手法;对伤口则用树叶、草茎及矿石粉等裹敷,逐渐发现具有止血、止痛、消肿、排脓、生肌、敛疮作用的外用药物,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活环境恶劣,人们常患筋骨痹痿之疾,《吕氏春秋·古乐》曰:'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这反映古代人已采用舞蹈祛邪解郁,舒展筋骨,由此便逐渐产生导引法。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古代人已经能够制作一些较精细的工具,如砭刀、骨针、石镰等。
《山海经·东山经》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中医骨伤科习题集总论第一章中医伤科发展简史复习参考题一、选择题1.D 2.A 3.E 4.B(一)A型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的或最恰当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新石器时代已产生的外科手术器械为(D )。
A. 曲针B. 小针刀C. 铍针D. 砭镰E. 刀2、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的是( A )。
A.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B.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C.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D.《吕氏春秋》E.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外伤科名医( E )A. 神农B.黄帝C.伏羲D.扁鹊E.俞跗4、首次记载髋关节脱臼分为前后脱臼两类的是( B)A.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B.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C. 宋慈《洗冤集录》D.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E.王肯堂《证治准绳》(二)B型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每一问题后面的括号内)1.(1)B (2)D 2.(1)C (2)D 3.(1)B (2)B 4.(1)B (2)E1、古代人创造的下列疗法是:(1)古代人在伤处抚摸、按压以减轻症状,由此产生的疗法是(B )。
(2)古代人采用舞蹈祛邪解郁,舒展筋骨,由此产生的疗法是(D )。
A. 热熨疗法 B .按摩疗法 C.外用药物疗法 D.导引疗法 E.手术疗法2、下列有代表性的专著是:(1)我国第一部中医病理专著是(C )。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是(D )。
A.《五十二病方》B.《黄帝内经》C. 《诸病源候论》D.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E.《伤寒论》3、下列诊治方法的最早记载是:(1)创伤后严重并发症“伤痉”(破伤风)的最早记载(B )。
(2)世界上最早记载应用水银(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的是(B )。
A.《黄帝内经》 B.《五十二病方》C.《阴阳脉死候》D.《周礼·天官》E.《肘后救卒方》4、我国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是:(1)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B )。
上海地区中医名家流派上海地区中医名家流派晚清以来,上海地区名医荟萃,流派众多。
有当地世代相传的,有从外地来沪的,遍及内、外、妇、儿、推、伤、眼、喉各科。
各派均以其学术思想、专业特色和丰富经验,救死扶伤,对上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众多名家流派至今仍为上海中医界骨干。
何氏医学世系何侃,字直哉,其先祖随宋室南渡,居青龙镇(今青浦县白鹤乡青龙村)。
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侃任浙江严州淳安县主簿,任满后归隐于医。
相传至今27世,宗族中行医者360多人。
元何天祥,明何全,清何炫、何世仁、何其伟、何长治,均为名医。
何炫《药性赋》《何氏医案杂症方》,何昌龄《何瑞权医案》,均系孤本。
27世传人为青浦县中医医院名誉院长何承志。
李士材学派李士材(1588—1655),名中梓,号念莪,南汇人。
从医近50年,尤精《内经》《伤寒论》,吸收諸家精华,治病不拘成法,自出新意,临诊常获奇效。
著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颐生微论》《伤寒括要》及《诊家正眼》《病机沙篆》《本草通玄》。
就李时珍27脉补“疾脉”,合为28脉。
其学一传沈朗仲,再传马元仪,三传尤在泾。
门人董宏度、郭佩兰、侄李延昰都有医名。
孟河丁氏学派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江苏孟河人。
师承名医马培之,精內、外、妇、儿、喉各科,擅治外感温热病和內外杂病,为孟河四大名医学家之一。
民国初年至沪行医,屡起危疾。
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泥于四时温病。
重视临床试验,融会贯通而自成一派。
1917年(民国6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程门雪、章次公、严苍山、黄文东、秦伯未、章巨膺等皆出其门下。
著有《药性辑性》《脉学辑要》《喉痧证治概要》等。
后嗣及其门人合编《孟河丁甘仁医案》,流传甚广。
1928年,丁氏次子丁仲英与夏应堂、蔡济平等组织上海市中医协会(后改中医师公会),丁仲英担任会长。
长孙丁济万善治湿热病,任上海国医学会常务主席、私立上海中医学院院长。
中医流派精解我国历史上的各个中医学术流派,都是历经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在学术活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其鲜明的学术观点与主张,往往由某学术流派成员自己提出,但又为历代医家所公认。
但对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则往往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
正因如此,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不尽统一。
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温补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命名的,如易水派、新安派、绍派伤寒,等等。
不统一反映了多样性,故不必强求一致。
中医学术流派的类别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学术流派灿若群星。
一般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为代表的四大家,其依据是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近代中医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说:“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大盛。
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古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
”但也有学者认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受当时百家争鸣学术氛围的影响,医家在临床中就有偏重针灸、主用方药和强调切脉的三个流派。
任应秋先生认为,汉代已有“医经”和“经方”学派。
〔4〕《汉书•艺文志》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至于中国古代究竟有多少中医学术流派,可谓说法纷纭。
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提出有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等;范行准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提出有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东垣学派、丹溪学派、折衷学派、服古学派、叛经学派等;《中医各家学说》二版教材提出有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大学派,四版教材提出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热、汇通七大医学流派;而《中医各家学说》五、六版教材则提出了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七个医学流派。
“广派”伤科余子贞——一个有别于上海中医骨伤科八大家之外的流派
(原创之四)
上海曲阳医院疼痛科施问民
余子贞在广肇痘疹医院一待就是八年,期间,他一边坐诊,一边收集典型病例,发现有价值的,所感悟的,及时记录,及时总结。
日常月久,竟也形成了《麻痘症治疗临床笔记》的原始素材。
他根据麻痘症的临床表现、发病周期、发疹特征、处置经验、预后过程等环节,分门别类,一一描述,点点滴滴,整理成书。
《麻痘症治疗临床笔记》全书一共分为十章,每章又有若干小节。
书中开篇第一章,即对麻痘症进行总论介绍,接下来,对麻疹的状态作了详细而形象的描述,并辅以八味保卫汤验方备参,此方专治麻疹发热咳嗽韫毒等症,功能保卫身体强壮,以免遗留余毒。
每逢出麻之时将此方煎服毒气透出确实疗效:广郁金二钱款冬花生钱半甘草一钱桔梗钱半天竺黄钱半车前子一钱防风一钱川贝一钱以上各药用清水煎服。
一~二沸为度,不用煎太久,煎好逐渐斟饮,每日之中所饮药茶须要分为数次饮完为度。
此例可见:凡用药、剂量、煎法、用法一一详述。
足见余子贞治学风严谨之一斑。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编写《痘症病状变化预防法》小册子一本,全书文字通俗易懂,为普及麻痘疹的常识,尽了自己的一份心力。
可惜在当时的乱世之下,无法付梓出版。
1938年,余子贞已经年过不
惑,临床经验炉火纯青,可惜八.
一三的炮声,惊扰了余子贞潜心
钻研医学的梦,随着上海的沦
陷,广肇医院惨遭日寇的铁蹄践
踏。
此时,在上海的广东富商,
也逐渐散去,上海商界一片萧
条。
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南洋诸国也逐渐被日军占领,粤
商的处境就更困难了,广肇医院
董事会也只能作鸟兽散。
因此,
余子贞的医著出版也只能搁在
一边。
及至1945年8月15日,
虽然日本人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是,时过境迁,上海的广肇医院再也没有恢复。
胜利之后,余子贞本想一展身
手,把自己的绝技献给国家,无奈,
当时的国民政府心不在民生,只是
热衷于接受敌产,热衷于一统天
下,与共产党打内战。
光阴荏苒,
一晃就四年过去了,一直到1949
年全国解放。
在这段荒唐离奇时期,日子还
是要过的。
好在余子贞是个医生,
尽管叠逢乱世,但是说话说得好: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何况一个名
医?不过,若要堂堂正正开业,也是需要考试的。
1947年3月,经过严格的中医师资格考试,余子贞获得中国考试院颁发的医师考试及格证书,并凭此证于同年12月,获得中国卫生部颁发的中医师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