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星形细胞瘤的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16.63 KB
- 文档页数:3
星型细胞瘤[病因病理]星形细胞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低分级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年轻人的脑白质,肿瘤呈灶性或弥漫性浸润,常有囊腔形成,可为肿瘤内有囊或为囊内有肿瘤结节。
15%-20%瘤内有钙化,瘤周无水肿。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呈弥漫浸润生长,轮廓不整,与脑质分界不清。
半数以上有囊变。
肿瘤易发生大片坏死和出血。
MR表现:星形细胞瘤由于细胞内外水分增多,造成T1和T2延长,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钙化在T1T2上一般为低信号。
(2)[影像学表现]1.CT表现:①平扫:Ⅰ级表现为颅内低密度病灶,与脑质分界较清。
Ⅱ、Ⅲ级者表现为略高密度、混杂密度病灶或囊性肿块,可有点状钙化和肿瘤内出血,与脑质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占位表现及周围水肿均较显著。
Ⅳ级则显示为略高或混杂密度病灶,边缘不规则,占位表现及脑水肿可更为明显。
②增强:Ⅰ级瘤由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结合紧密、没有或仅有少量造影剂血管外溢,故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Ⅱ、Ⅲ级肿瘤因肿瘤血管形成不良,造影剂易发生血管外溢,故有明显强化。
形态与厚度不一,在环壁上有时出现一强化的肿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的特征。
[临床表现]可发生任何年龄,以20-40岁多见,常见有颅内压增高和一般症状,有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还有因脑组织受压、浸润或破坏所产生的局部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诊断1.肿瘤直接造成的密度和信号强度改变以及站位征象。
2.Ⅰ、Ⅱ坏死囊变少,占位征象轻,强化程度低3.Ⅲ、Ⅳ肿瘤密度和信号多不均匀,坏死囊变多,占位征象重,肿瘤强化明显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中有瘤或瘤中有囊,肿瘤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梗阻性脑积水。
[鉴别诊断]1.星形细胞瘤需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单发转移瘤,近期发病的脑梗死,脑脓肿恶性淋巴瘤相鉴别:脑梗死符合一定的血管分布区,增强扫描呈脑回状强化;脑脓肿呈环形厚壁强化,内壁光滑;单发脑转移瘤多有原发瘤的病史;淋巴瘤常为多发。
星形细胞瘤百科名片星形细胞瘤,英文名:astrocytoma ,别名:星细胞瘤;astrocytic glioma;astroma。
星形细胞肿瘤是指以星形胶质细胞所组成的肿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
星形细胞瘤相当于Kernohan分级中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外的Ⅰ级与Ⅱ级,在ST Anne-Mayo分级中为1级与2级。
星形细胞瘤为浸润性生长肿瘤,多数肿瘤切除后有复发可能,且复发后肿瘤可演变成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或多形性胶母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又称为恶性星形细胞瘤,肿瘤细胞间变程度在星形细胞瘤与多形性胶母细胞瘤之间。
目录简介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治疗及预后编辑本段简介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脑肿瘤中胶质细胞瘤发病率最高,约占40.49%,综合发病年龄高峰在30-40岁,或10-20岁。
大脑半球发生的胶质瘤约占全部胶质瘤的51.4%,以星形细胞瘤为最多,其次是胶质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细胞瘤,脑室系统也是胶质瘤较多的发生部位,占胶质瘤总数的23 .9%,主要为管膜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小脑胶质瘤占胶质瘤总数的13%,主要为星形细胞瘤。
编辑本段流行病学据文献报道星形细胞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3%~26% 占胶质瘤21.2%星形细胞瘤~51.6%,男性多于女性,男性约占60%,有报道男女之比为2∶1。
星形细胞瘤占脑肿瘤的10%~15% 多见于25~45岁的成人,平均年龄约37.5岁,无明显性别差异,肿瘤主要位于大脑半球,以额叶多见(46%),其次为颞叶(31%)、顶叶(15%) 位于间脑与枕叶者较少见。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好发于中年,35~60岁多见,以男性稍多见,男女比为1.22∶1。
病灶多发生于大脑半球,额叶居多占40%,其次为颞叶(35%) 顶叶(17%)。
少数肿瘤可见于间脑、视神经、脑干、小脑及脊髓,位于小脑、间脑及视神经者均少见,发生于小脑者约占小脑星形细胞肿瘤的14.4%,占颅内神经上皮源性肿瘤的0.7%~1.2%。
影像诊断病理丨星形细胞肿瘤星形细胞肿瘤(一)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1、基本病理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大脑半球白质,以额叶、颞叶及其相邻区域多见,也可发生于丘脑、脑干及小脑半球。
星形细胞瘤包括纤维型、原浆型、肥胖型等亚型肿瘤。
星形细胞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30%,占神经胶质瘤的78%以上。
肿瘤可达数厘米大小的结节至巨大肿块。
分化较好的肿瘤境界不清,而分化程度较低的肿瘤由于生长速度较快易有变性、坏死和出血,加之肿瘤组织的细胞数量更为密集,肉眼观似与周边组织分界清楚,但两者之间并无包膜或变性细胞形成的假分隔存在,在分界外的正常组织中仍有瘤细胞侵入。
肿瘤内含有多少不等的胶质纤维,约50%肿瘤的胶质部分形成囊腔。
星形细胞瘤内微囊形成是肿瘤分化良好的重要标志。
囊内多含有清亮液体,蛋白含量较高。
位于小脑的星形细胞瘤通常为一个大囊,囊壁有瘤结节,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纤维构成,只要切除肿瘤结节即可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此种肿瘤称之为“瘤在囊内”型。
肿瘤细胞可分为纤维型胶质细胞、原浆型胶质细胞和肥胖型胶质细胞。
前两者为良性肿瘤,后者性质介于良恶性之间。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最为常见,生长缓慢。
瘤细胞较小,分布均匀,大多数不见胞浆仅见细胞核,极少见核有丝分裂相。
瘤内血管少,偶可见小的钙化和小的囊腔。
瘤周脑水肿轻微,无炎细胞浸润。
•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瘤主要见于大脑。
瘤体大,无包膜,多有囊性改变。
•肥胖型星形胶质细胞瘤好发于大脑半球,浸润性生长,肿瘤质软,常可见小的囊性变形成。
如肿瘤细胞出现间变,细胞密度增大,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则为间变型星形细胞瘤。
2、临床主要信息以癫痫发作、颅内高压、运动及智力障碍等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
儿童的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小脑半球或小脑蚓部,常阻塞或压迫第Ⅳ脑室引起颅内高压。
脑干肿瘤主要表现为头晕、复视及颅神经、锥体囊受损症状。
3、影像诊断病理基础星形细胞瘤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脑白质内的占位性病变。
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是神经胶质瘤⾥最为常见的肿瘤。
国内、外资料报道分别约占35%~39%与33%~51%。
星形细胞瘤主要由成熟星形细胞构成,⽣长缓慢,恶性程度通常不⾼。
病程长短不等,短者1年,长者可数⼗年。
平均2年左右。
如果肿瘤囊性变可以使病况发展加快,病程缩短,成/⼈多发⽣于额叶、顶叶与颞叶,⼉童多发⽣在⼩脑、脑桥、丘脑与视神经。
病理:星形细胞瘤⾁眼观多数呈灰红⾊或者灰⽩⾊,⼤⼩各不相同,绝⼤部分位于脑实质内,突出脑表⾯者少见。
肿瘤呈浸润性⽣长,部分和脑组织有明确分界。
肿瘤邻近脑组织均伴有程度不同的⽔肿带,表现为明显的肿胀,正常脑沟次消失,颜⾊灰⽩。
近半数瘤内可有囊肿形成,⼤⼩不同,触诊有松软感觉。
囊⾥⾯包含淡黄/⾊液体,蛋⽩含量很⾼,放置易凝固。
如果肿瘤为实质性,触诊有坚硬感。
病理形态上可分成四型:1、纤维型星形细胞瘤:最为常见,于⼤脑、⼩脑、脑⼲各位置均可发⽣。
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由分化⽐较好的纤维型星形细胞构成,如正常的星形细胞,纤维多,细胞少。
胞质不清,核圆或者椭圆型,瘤组织内有少许⾎管,可见⼩的钙化和囊腔。
2、原浆型星形细胞瘤:主要见于⼤脑。
质软,瘤细胞稀疏,分布不匀,细胞体较⼤,胞质饱满,核呈圆形或者椭圆形,⼤⼩⼀致,通常见不到病理性核分/裂。
胞突少⽽短。
常见囊变。
3、肥胖型星形细胞:少见,经常发⽣在⼤脑半球,质软,经常有⼩囊形成。
镜下观可见典型的肥⼤细胞,呈球形或多⾓形,胞质丰富,核呈卵圆形,细胞突粗短,排列于⾎管周围,形成假玫瑰花样。
4、分化不良型星形细胞瘤:主要见于⼤脑内,质软,显微镜下肿瘤细胞较密集,分布不匀,细胞形态、⼤⼩、染⾊均不⼀致,有病理性核分/裂,瘤组织内有⼩⾎管内⽪细胞增⽣和灶状出⾎和坏死。
临床表现:1.颅内压升⾼与其它通常症状,如头疼、呕吐、视⼒减退、复视、癫痫、精神症状等。
颅内压升⾼症状出现时间不等,或者仅以癫痫形式起病。
约25%患者有癫痫发作史,其发作形式和肿瘤位置有关,额叶肿瘤多为⼤发作,中央区和顶叶多为局限性发作。
小脑星形细胞瘤好治吗?小脑星形细胞瘤是儿童时期非常常见的脑肿瘤之一,也是神经外科医师最有收获的治疗方法之一。
它几乎是儿童和年轻人的疾病。
儿童时期的小脑星形细胞瘤代表特定的临床病理实体,不同于其他位置的星形细胞瘤和成人的星形细胞瘤。
小脑星形细胞瘤占所有小儿脑肿瘤的12%至28%。
大多数小脑星形细胞瘤是低度(生长缓慢)的肿瘤,诊断为这种肿瘤的儿童的预后极好。
小脑也可能发生高级别(或恶性)星形细胞瘤,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小脑星形细胞瘤好治吗?手术全切是主要目标。
小脑星形细胞瘤历史来源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致力于中外神经外科技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和提高,同时针对高端人群及疑难手术病例,提供更好的诊疗和手术方案。
哈维•库欣(Harvey Cushing)在1931年描述了他对76例小脑星形细胞瘤的经历,并且是第一个注意到它们代表独立于其他星形细胞瘤的人群的经历。
他谈到了它们的小脑位置,囊性外观,年轻时发生以及手术切除后的良好预后。
在这个系列中,最初评估的平均年龄为13岁,但他的大多数患者有症状2年或更长时间,并因慢性乳头水肿而出现失明。
库欣本人建议,改进的诊断技术可以在年轻时进行诊断,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发展已经满足了这一预测。
这些肿瘤的第一个组织学描述是由伯格斯特兰德(Bergstrand)在1932年提供的。
他发现这些肿块中的许多细胞是单极或双极海绵状成纤维细胞,让人联想到胚胎发育后期发现的细胞。
他认为这些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先天性畸形。
Bucy和Gustafson认识到小脑星形细胞瘤是真正的肿瘤实体,并首先将Rosenthal纤维描述为组织学特征。
在1940年代,“spongioblastoma”一词被用来描述许多这类肿瘤,但是在1977年,Russell和Rubinstein引入了幼年的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该术语保留在当前的世界卫生组织脑肿瘤分类中。
小脑星形细胞瘤好治吗?手术全切是主要目标小脑星形细胞瘤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全切除肿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小脑星形细胞瘤的介绍
导语:我们都知道小脑是我们人体比较重要的器官,它对于我们语言以及行动的支配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我们应该要对于小脑星形细胞瘤这种疾病进行治
我们都知道小脑是我们人体比较重要的器官,它对于我们语言以及行动的支配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我们应该要对于小脑星形细胞瘤这种疾病进行治疗。
我们在生活中想要摆脱小脑星形细胞瘤就需要通过手术的方法进行切除,这样对于我们缓解疾病的病情是有很大帮助的。
小脑星形细胞瘤一般呈均一的低密度改变,合有较大的囊性结构,囊壁上常出现典型的瘤结节,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往往从中线长出,直接侵犯四脑室.甚至脑干,临床上出现共济失调,颅高压征及颅神经麻痹等。
早期表现为一侧的小脑受累症状,肿瘤可累及中线、四脑室,阻塞脑脊浓通路,引起脑积水,表现为颅高压征。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往往从中线长出,直接侵犯四脑室.甚至脑干,临床上出现共济失调,颅高压征及颅神经麻痹等。
质子放射治疗小脑星形细胞瘤:通过质子束精确定位放射,可以有效破环小脑星形细胞瘤DNA。
从而杀灭癌细胞,这是国际放射治疗最新技术,已经称为欧美、日本等国家治疗星形细胞瘤的首选治疗方案。
其他放疗:利用诺力刀或者光子刀也是治疗小脑星星细胞瘤的放射治疗设备。
岂可作为质子外第二方案治疗。
可单纯性治疗或者配合手术后放疗。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后,原始纤维型里形细胞瘤的预后相当好,也有人对部分切除的患者辅以放疗,以推迟复发时间。
弥漫性虽形细胞瘤的治疗效果不及原始纤维型的好,由于肿瘤呈漫润性生长,手术难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为最常见得神经上皮性肿瘤,据文献报道占颅内肿瘤得13—26%,占胶质瘤的21.1—51.6%,男性多于女性,男:女 2:1。
星形细胞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而发病高峰在31—40岁,故多见于青壮年。
星形细胞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一般成人多见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幕下。
(一)病理肿瘤位于白质内,呈浸润性生长,实性者无明显的边界。
多数不限于一个脑叶,向外生长可侵及皮层,向内可破坏深部结构,亦可经胼胝体超过中线侵犯对侧大脑半球。
肉眼观察质地灰白色或灰红色。
质地多较硬。
约半数左右肿瘤呈部分囊性变,囊液淡黄透明。
蛋白含量较高,静置易自凝,称为Froin征阳性。
囊性变的肿瘤称为“囊在瘤内”。
而位于小脑的星形细胞瘤常为一个大的囊,囊壁上有肿瘤结节,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纤维构成,因此只切除肿瘤结节即可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
此种我们称为“瘤在囊内”。
根据病理形态,星形细胞瘤分为3种类型,即原浆型、纤维型和肥胖细胞型。
1)原浆形星形细胞瘤:是最少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见于大脑,多位于颞叶。
质软。
显微镜下肿瘤细胞体积较大,胞浆饱满。
核呈圆形,大小一致,核分裂少见。
细胞的形态和分布都很均匀,填充于嗜酸性间质中,无胶质纤维。
肿瘤常有变性,形成囊肿。
2)纤维型星形细胞瘤:最常见,在儿童多见于小脑、脑干,在成人多见于大脑。
由纤维性星形细胞构成,分化好,生长慢。
肿瘤质地坚韧,有时状如橡皮。
3)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这类肿瘤生长较快,比较少见。
大多位于大脑半球。
肿瘤呈灰红色、质软,呈浸润性生长。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又称为恶性星形细胞瘤,肿瘤细胞间变程度在星形细胞瘤与多行性胶质母细胞瘤之间。
WHO分级为Ⅲ级。
主要见于大脑内,瘤体较的较大,有时侵犯几个脑叶或超过中线侵犯对侧大脑半球。
瘤组织色灰红,质较软,在脑内浸润性生长,有囊性变和小灶性出血或坏死灶。
瘤细胞密集,核形态不同,染色体深染,核分裂多见。
附WHO分级WHO分级WHO命名Ⅰ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Ⅱ弥漫性星形细胞瘤Ⅲ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多行性胶质母细胞瘤(二)临床表现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
小脑星形细胞瘤的介绍
我们都知道小脑是我们人体比较重要的器官,它对于我们语言以及行动的支配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我们应该要对于小脑星形细胞瘤这种疾病进行治疗。
我们在生活中想要摆脱小脑星形细胞瘤就需要通过手术的方法进行切除,这样对于我们缓解疾病的病情是有很大帮助的。
小脑星形细胞瘤一般呈均一的低密度改变,合有较大的囊性结构,囊壁上常出现典型的瘤结节,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往往从中线长出,直接侵犯四脑室.甚至脑干,临床上出现共济失调,颅高压征及颅神经麻痹等。
早期表现为一侧的小脑受累症状,肿瘤可累及中线、四脑室,阻塞脑脊浓通路,引起脑积水,表现为颅高压征。
弥漫
性星形细胞瘤往往从中线长出,直接侵犯四脑室.甚至脑干,临床上出现共济失调,颅高压征及颅神经麻痹等。
质子放射治疗小脑星形细胞瘤:通过质子束精确定位放射,可以有效破环小脑星形细胞瘤DNA。
从而杀灭癌细胞,这是国际放射治疗最新技术,已经称为欧美、日本等国家治疗星形细胞瘤的首选治疗方案。
其他放疗:利用诺力刀或者光子刀也是治疗小脑星星细胞瘤的放射治疗设备。
岂可作为质子外第二方案治疗。
可单纯性治疗或者配合手术后放疗。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后,原始纤维型里形细胞瘤的预
后相当好,也有人对部分切除的患者辅以放疗,以推迟复发时间。
弥漫性虽形细胞瘤的治疗效果不及原始纤维型的好,由于肿瘤呈漫润性生长,手术难以全切。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如果能全切,自然病程是否与原始纤维型一样,现在还不清楚。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呈浸润性长,且常发生恶性转变,因而临床上有入主张行全脑脊髓放疗,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小脑星形细胞瘤的治疗方法,希望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虽然我们在生活中无法自己动手治疗小脑星形细胞瘤,但是我们知道小脑星形细胞瘤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我们治疗痊愈的几率,而且可以增加我们的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