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徐圩高新技术产业区概念规划10总体布局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12.38 MB
- 文档页数:104
徐圩新区节能环保科技园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一、核心产业:园区内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三)投资项目或产业(PPP类)静脉产业园分为两大板块,一块是静脉产业区,一块为配套产业区。
两大板块分别设置相关的配套服务区。
静脉产业区包括废油废液回收区、耐火材料再利用区、固体废弃物处理区、废旧塑料处理区、其他废弃物综合处理区、废弃物分拣处理中心、废弃物回收仓储区、电镀及热处理中心、金属综合处理中心等。
配套产业区包括仓储物流区、木制品产业区、包装印刷产业区、精密机械加工区、金属制品加工区、塑胶制品区、多功能厂房区、设备维修区等。
近期规划(2015-2018年):2015年污水处理厂投入生产运营,处理能力3万吨/日,规划设计处理能力6万吨/日。
2015年启动20M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前期工作,确定项目合作模式和投资主体,并完成项目备案。
2016年建成园区首个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力争2020年前园区建成200MW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
同步规划分散式风电项目和燃气分布式系统,满足整个园区的长期用能(冷热电)需求。
2016年启动工业废弃物集中处理焚烧发电项目前期工作,主要用于集中处理废油、废液、固体废弃物、废旧塑料和其他废弃物,力争2017年建成投产。
同期建成废弃物分拣处理中心和废弃物回收处理配套项目。
2016年启动电镀中心和热处理中心项目前期工作,结合连云港市环保规划,争取选址我园区,并以PPP或特许权方式投资建设,力争2017年取得项目立项。
2017年开展金属综合处理中心项目前期工作,根据具体需要适时启动建设。
2017年启动配套产业区规划,根据发展需要适时启动仓储物流、包装印刷、精机加工、金属制品加工、塑胶制品和设备维修等服务区等前期工作。
中期规划(2018-2025年):2018年启动年启动电镀中心、热处理中心、金属综合处理中心项目建设(PPP 模式),争取2020年建成投产。
2018年分期启动仓储物流和其他服务区建设,争取2025年前全部建成投产。
连云港市城市规划(2008-2030)官方总体方案2008-2030年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中心城区及南翼三大层次。
从城市规模来看,2012年城市人口总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70平方公里以内。
2030年城市人口总规模控制在20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40平方公里以内,平均每年约增加5平方公里。
此轮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我国沿海中部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性的港口工业城市,现代化的滨海旅游城市。
城市职能为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节点与区域中心城市;我国中部沿海的国际性干线大港;江苏省乃至国家级临港产业基地;山海相拥、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海滨城市;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生态宜居城市。
未来港城将逐渐建立“一体两翼、一心三极”的空间结构。
“一体”即连云港中心城区,是全市的行政、文化、商贸及交通中心,“两翼”即连云港中心城区南、北两侧的产业发展及综合配套区。
“一心”即滨海新城,“三极”分别为新海城区、南翼新城和赣榆新城。
一、规划区范围规划范围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中心城区三大层次。
市域:即连云港地市行政辖区,包括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含开发区),以及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和灌南县,总面积7500(前三岛和大部分海域面积未计入)平方公里。
都市发展区:主要由连云港市区(含新浦、海州、连云以及南翼地区)和赣榆县东部滨海地区(含赣榆新城、海头、柘汪等地区)组成,总面积为1806.32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连云港市区行政辖区(含2007 年底行政区划调整后纳入市区的浦南镇和岗埠农场),以及灌云县善后河以北地区、白塔埠机场控制区和市区东部近海部分浅海域。
总面积约为1644 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规划期限为2008-2030。
其中,近期为2008-2012 年,远期为2013-2030 年,远景展望2030 年以后。
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园总体规划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二〇一二年二月编制:张东明田锋林长喜程启明屠庆华双玥于殿名余黎明审核:白雪松吴晓峰审定:李君发目录1 总论 (1)1.1 规划背景及意义 (1)1.2 规划指导思想 (4)1.3 规划依据及原则 (4)1.4 规划范围及时限 (6)1.5 规划目标 (6)2 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9)2.1 外部环境分析 (9)2.2 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18)2.3 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园发展战略分析 (22)3 产业规划 (25)3.1 产业发展定位 (25)3.2 产业规划原则 (25)3.3 产业链构成与选择 (26)3.4 产业功能区划分 (40)4 总体布局规划 (41)4.1 土地使用现状及用地评价 (41)4.2 总体布局规划 (42)4.3 用地平衡 (46)4.4 土地开发计划 (47)5 绿化及景观规划 (48)5.1 绿地现状 (48)5.2 规划目标 (48)5.3 规划原则 (48)5.4 绿化指标 (48)5.5 绿地规划 (48)5.6 树种与种植结构 (49)5.7 生产防护绿地 (51)5.8 景观规划 (52)6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 (53)6.1 规划目标 (53)6.2 规划原则 (53)6.3 运输量估算 (53)6.4 对外运输系统规划 (55)6.5 区内道路交通规划 (56)7 物流配送规划 (59)7.1 规划目标 (59)7.2 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的战略分析 (59)7.3 构建石化产业园物流运输网络 (60)7.4 仓储规划 (61)7.5 物流配送方式 (62)7.6 仓库及罐区投资 (62)8 公用工程总体配套规划 (63)8.1 规划原则和范围 (63)8.2 供水工程规划 (63)8.3 污水工程规划 (68)8.4 雨水工程规划 (73)8.5 供电规划 (74)8.6 通信工程规划 (77)8.7 供热工程规划 (79)8.8 工业气体规划 (81)8.9 公共管廊规划 (81)8.10 管理区规划 (82)9 电子化综合信息服务网络系统规划 (83)9.1 规划目标 (83)9.2 规划原则 (83)9.3 功能范围 (83)9.4 中心网站 (83)9.5 管理服务平台 (84)9.6 个人服务平台 (84)9.7 构筑石化产业园物流信息平台 (84)10 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规划 (86)10.1 规划思路及原则 (86)10.2 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87)10.3 生态建设 (89)10.4 环境保护 (90)10.5 环境应急体系规划 (94)10.6 规划实施建议 (95)11 安全防灾规划 (97)11.1 消防 (97)11.2 安全规划 (103)11.3 抗震规划 (109)11.4 防洪、防涝规划 (112)11.5 防浪、防潮 (113)11.6 防台风 (113)11.7 核应急 (113)12 规划效果分析 (115)12.1 投资规模与经济效益分析 (115)12.2 社会效益分析 (119)12.3 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120)13 协作发展规划 (122)13.1 协作规划目标 (122)13.2 与周边园区的协作 (122)13.3 与徐圩新区的协作 (122)13.4 与连云港市企业的协作 (123)13.5 产业延伸、辐射设想 (124)14 石化产业园管理体制及配套机构设置 (125)14.1 石化产业园管理体制的设置原则 (125)14.2 徐圩新区现有机构承担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125)14.3 专业的开发建设公司 (126)14.4 应急管理中心 (126)15 规划控制与实施建议 (127)15.1 石化产业园土地人口管理及安全防护 (127)15.2 规划实施建议 (128)16 附图 (131)1 总论1.1 规划背景及意义1.1.1 规划背景连云港市位于我国江苏省东北部,东濒黄海,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北与山东郯城、临沭、莒南、日照等县市接壤;西与徐州新沂市、淮阴市沭阳县毗邻;南与淮安市涟水县、盐城市响水县相连,土地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
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公共火炬区总体设计及规划布局研究任务书一、项目背景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以下简称“石化基地”)位于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徐圩新区,是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明确的七大石化基地之一。
基地总规划面积62.6平方公里,规划总规模为4000万吨/年炼油、300万吨/年乙烯、400万吨/年芳烃,按“一体化、大型化、园区化、高端化、清洁化”的思路,建设多产品链、多产品集群的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
为加快推进石化基地主导产业落地,进一步做好产业配套服务,石化公司与相关重大产业项目经过多次深入沟通,石化基地内盛虹炼化一体化、卫星石化等企业均有设置火炬废气处理设施的客观需求。
考虑到国家标准对火炬的安全间距要求较大,每家单独建设火炬区将会将会造成石化基地内土地资源浪费,安全环保风险增大。
因此,徐圩新区拟在石化基地内设置公共火炬区,以节约石化基地的土地资源和企业的前期投资,并实现废气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为进一步明确建设思路,深入分析研究公共火炬区建设方案,石化公司拟聘请专业设计单位,对连云港石化基地公共火炬区总体布局、规划设计及运营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为公共火炬区规划建设提供专项支持。
二、研究内容及要求(一)研究内容1.调研国内大型化工园区和企业的公共火炬区相关情况及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和卫星石化项目气体排放需求,测算、研判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和卫星石化项目所需火炬规格、类型。
深入调研国内大型化工园区和企业类似公共火炬区规划选址、建设方案、公共配套及运行模式等情况,为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公共火炬区设计、建设提供借鉴经验。
根据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卫星石化项目的初步设计方案,并与盛虹石化、卫星石化项目深入沟通,确定其排放气体的排放量、压力、组分、温度等。
根据前期对盛虹石化、卫星石化排放气体的调查研究,并且与盛虹石化、卫星石化深入沟通,确定两家企业所需火炬的规格、类型等。
并且根据连云港徐圩新区提供的公共火炬区选址意见,深入分析研究选址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前瞻性。
连云港市徐圩片区发展战略规划(缩编版)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管委会适逢江苏沿海综合开发的时代机遇,连云港市提出“城市东进、拥抱大海”城市发展战略,构建“一体两翼、一心三极”滨海大城市框架,打造真正意义的东方大港。
江苏省政府下决心先行开挖30万吨航道工程,以此带动港口和临港产业发展,“一体两翼”南翼的徐圩片区(徐圩港区及临港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提上紧迫的议事日程。
为使徐圩片区的建设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在已有的多项专业规划(南翼分区规划、交通集疏运规划、水利防洪规划、连云港港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连云港市徐圩开发建设指挥部展开了《徐圩片区发展战略规划》课题研究。
本规划作为第一个相对系统地探讨徐圩片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课题,全面分析了连云港徐圩片区的项目背景、区域背景和发展条件,探讨了徐圩片区开发建设的战略机遇、发展理念、核心策略,明确了徐圩片区的产业方向、战略定位、空间策略等内容。
虽然本规划研究于徐圩设立初期,片区规划范围、潜在项目等因素都发生了变化,但规划中除了空间部分的大部分规划成果都得以延续,为徐圩新区后续规划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徐圩片区发展背景分析(一)规划范围徐圩片区规划总面积约29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大至由三部分构成:北起烧香河,西至烧香支河,南至善后河、埒子河口中心线(含徐圩湿地),东至海堤路,面积约194平方公里;方洋港至埒子河口13公里岸线,规划建设的双堤环抱式港湾面积约74平方公里,其中填海形成陆域面积约45平方公里;中云台国际物流园约22平方公里规划区域。
图1:徐圩片区范围示意图(二)背景分析连云港的发展引起了中央和江苏省的高度重视,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南翼规划区是连云港“一体两翼”产业布局中的核心区域之一,有望成为未来江苏省最主要的产业基地之一。
项目组认为,连云港市委市政府设立徐圩开发建设指挥部,开发徐圩片区的决策意义深远。
1、组合港口成就“东方大港”梦想“一体两翼”组合港建设新战略,打破了拘泥于现有狭小地区发展产业的旧思维,确立了建设港口群、发展组合港的思路,提出了以现有港区为主体,跳出现有港池,向两翼拓展,形成由海湾内的连云港区、南翼的徐圩和灌河港区、北翼的赣榆和前三岛港区共同组成“一体两翼”的组合港新的发展战略,形成三区联动的空间功能框架,既增加了连云港港区的运作空间,又扩展了连云港城市发展的战略空间,成就连云港“东方大港”的梦想。
连云港市徐圩片区综合交通规划江苏伟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009年7月目录第一章概述 (1)第二章规划条件分析 (6)第三章运输需求分析 (11)第四章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25)第五章重点建设项目 (35)第一章概述一、规划背景与目的(一)规划背景与目标1、规划背景为支持徐圩片区的港口和产业的开发和建设,发挥规划的统筹、协调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协调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形成布局合理、衔接高效、相互协调的区域综合交通系统,提供能够引导和支撑区域开发发展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依据《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及《连云港港徐圩港区港口总体规划》等相关上位规划,并与同步编制的《徐圩片区战略定位与概念规划》等相关规划相互协调,特编制本规划。
2、规划目标➢提出与徐圩片区发展定位相符合的交通发展思路➢设计与徐圩片区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与徐圩片区空间规划相协调的交通布局方案➢制定与徐圩片区开发时序相衔接的建设实施计划二、规划范围与年限(二)规划范围与年限1、规划研究范围烧香支河以东,埒子河口以北,东疏港高速公路以南。
图1 徐圩片区综合交通规划研究范围2、规划期限规划近期:2009~2014年规划中期:2015~2020年规划远期:2020~2030年(三)规划依据●《国家高速公路网第二轮规划》●《江苏省高速公路网第二轮规划》●《江苏省铁路“十一五”发展规划》●《江苏省干线公路网调整规划》●《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连云港市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连云港市域综合交通规划》●《连云港干线航道网规划》●《连云港市县道网规划》●《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连云港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30)》●《连云港港总体规划》●《连云港港集疏运体系规划》●《连云港港徐圩港区港口总体规划》●《连云港市南翼分区规划》第二章规划条件分析一、区域发展现状(一)城市发展现状徐圩片区位于连云港市区东南侧,紧邻徐圩港口,属于连云港规划南翼地区,主要由板桥镇和徐圩镇的部分用地共同组成。
徐圩新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实施方案项目任务书一、项目概况(一)项目背景为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推进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同组织落实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工作,且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创建自启动以来,已经连续实施三年,成果显著。
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沿海开发主战场,“一带一路”先行军。
2011年国务院批准在连云港建设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徐圩新区为示范区先导区。
徐圩新区在招商过程中严格按照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标准进行招商,注重产业链的一体化和互补性。
在建设过程中,园区充分考虑了基础设施的共享公用,产业内外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利用,固危废物料的再生利用与生态化处理,区域循环经济运行的框架结构已经初步成型。
2013年园区又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并于2014年7月通过国家三部委组织的规划论证,将着力打造钢铁化工循环发展样板区。
因此创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徐圩新区已具备扎实的循环化改造基础。
(二)编制依据1、《关于加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2、《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3、《连云港市徐圩新区发展战略规划》;4、《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5、《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6、《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徐圩新区)建设发展规范》;7、《连云港徐圩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8、《连云港徐圩新区国家生态工业园示范园区建设技术报告》;9、《徐圩新区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研究》;10、《徐圩新区建设江苏沿海新型工业化基地研究》;11、《徐圩新区静脉产业园可行性研究》;12、《徐圩新区节能环保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3、《徐圩新区云湖核心区低碳规划》;14、《徐圩新区产业发展规划》;15、《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编制指南》;二、任务、目标及成果(一)任务本课题拟在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管理委员会指导下,根据国家发改委《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编制指南》要求,将徐圩新区的产业发展、资源禀赋、环境状况等统筹考虑,对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总体框架设计。
连云港市徐圩新区游艇码头、户外拓展训练基地规划设计方案初步构思一、对项目的认识徐圩新区位于中国江苏北部黄海之滨,埒子口畔。
历史上的徐圩地区,是一个产盐重镇,涵盖了淮北两大盐场——徐圩盐场和台南盐场,是淮盐文化的发祥地。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开发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面对重大历史机遇,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作出加快港口发展、全力推进徐圩新区开发建设的重大决策。
作为连云港市“一心三极”城市布局的重要构成部分,徐圩新区是拓展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开发新的战略增长极的重要载体。
徐圩新区总规划面积约467平方公里。
新区规划布局确定为“一区七园”:“一区”为城市配套功能区,面积32平方公里,主要功能为商务休闲、生活居住、科技研发、旅游文化;“七园”为:石化产业园(45平方公里)、精品钢产业园(25平方公里)、节能环保产业园(22平方公里)、现代港口物流园(105平方公里)、中西部地区出口产品生产加工园(56平方公里)、香河农业示范园(12平方公里)、东辛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153平方公里)。
这片远离市区、古老而沉寂的盐滩正在告别历史,挑战未来。
这里正在开挖30万吨级深水航道,可以建设138个大中型以上泊位。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筹划,目当前已经迅速启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一幅巨大的锦绣画卷开始在徐圩新区的滩涂上铺展开来。
徐圩新区将立足深水港口,依托陆桥经济带,面向东北亚,融入长三角,服务中西部和淮海经济区,构筑国家东中西合作发展示范区(先导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江苏沿海新型工业基地,打造江苏沿海新的经济增长极。
徐圩新区还将承接沿江及内陆地区钢铁企业产能转移,重点发展钢铁冶炼、加工及装备制造等下游延伸产业;结合周边市场需求,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打造基础化工原材料基地,同时发展高附加值的石化深加工下游产业;依托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以IGCC多联产工程为核心,将石化、钢铁产业与IGCC洁净煤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有机耦合,打造集研发、中试、生产、服务于一体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利用发达的综合交通体系,大力发展仓储运输、加工物流、专业批发交易、供应链物流,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作用的现代物流基地;依托埒子河口生态湿地及东陬山,建设风景优美、环境宜人的滨海生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