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罗拉衰落的真正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摩托罗拉走向衰落的案件分析摩托罗拉这几年在市场中的表现上并不怎么好,摩托罗拉到底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下面由店铺为了解开摩托罗拉走向衰落的原因,欢迎阅读。
摩托罗拉走向衰落的案件分析1摩托罗拉这几年在市场中的表现上并不怎么好。
现在甚至闹到分拆公司的地步了。
比如说摩托罗拉在2001年时,员工总数还有14.7万人,到了2003年年底就已经裁到只剩8.8万人了,也就是说砍掉了将近6万个工作岗位。
可是他的经营依然不见起色。
摩托罗拉由原来的卓越公司变成现在很平庸的企业,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在《再造卓越》这本书中吉姆-柯林斯认为:摩托罗拉的没落就是从衰落第一阶段—狂妄自大开始的。
公司因为狂妄自大,因傲慢导致决策失误,不计后果地贸然进入不能做到最好的领域;以牺牲卓越绩效为代价追求增长;而且在面临前后不一致或者对己不利的决策信息时,依然作出激进、草率的决定;会否认企业因为外部威胁或内部瓦解而陷入危局的可能性。
笔者并不完全同意吉姆-柯林斯先生的观点,虽然他是大家,不过笔者从另外的角度来认识摩托罗拉的现在可能更容易理解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摩托罗拉到底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笔者认为应该看一看企业中一些隐藏的东西,这些甚至是直接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性要素,即摩托罗拉的基因是什么的问题。
笔者认为决定一家企业基因的应该是这家企业的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摩托罗拉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呢?我们必须看看它的创始人与继承人是如何塑造企业文化的吧!摩托罗拉的创始人保尔·高尔文以及他的继承人鲍伯·高尔文为企业打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呢?摩托罗拉走向衰落的案件分析2在1930年的大危机中,大多数公司都在虚报财务指标与产品利润,保尔·高尔文却对他的财务人员说“告诉公众真相”。
为什么这样的不拘一格呢?因为保尔·高尔文从来不把利润放在公司最重要的位置上,保罗·高尔文当年痴迷于如何通过挖掘创造力潜能来实现持续创新,也就是说保尔·高尔文创立公司的目的是出于比赚钱更崇高的目标。
摩托罗拉衰落的真正原因80年代世界上最牛的公司之一是摩托罗拉,号称股市印钞机,曾今一句广为人知的口号,”摩托罗拉寻呼机,随时随地传信息”当时摩托罗拉就是寻呼机(又叫BP机)的代名词。
现在摩托罗拉由一个曾经引领通讯技术的领航员,变成一个几乎默默无闻的企业,并且在2011年8月15日被google收购,在终端消费领域当摩托罗拉推出了刀锋系列手机之后就日益衰落。
其实摩托罗拉的衰落可以追溯到铱星计划。
这个计划设想来源于前摩托罗拉的一个副总裁巴里·伯蒂格在南美洲度假的时候通讯不便,于是设想在太空发射77颗卫星,建立一个卫星网覆盖全球,于是成立了铱星计划,从而实现随时随地传信息的愿望。
铱星计划前后历时十多年在98年的时候组网成功。
组网成功运营以后就亏损,摩托罗拉整个项目持续亏损了50多亿美元以后不得不放弃。
从铱星计划的技术上来看,技术性的先进性上肯定没有问题,但是怎么会失败呢?摩托罗拉是工程师创建的,典型的工程师文化的企业,一直以来的成功都是工程师开创的,在物质需求匮乏的年代,摩托罗拉的产品不愁市场,只要能开发出来就能热卖。
但是这次有点不同了。
铱星系统的卫星通讯终端一台卖到3000美元,通话每分钟7美元,后来只卖了2万部不到,要实现盈亏平衡需要吸引60-70万用户,客户销售额完全不能支持日常60多颗卫星(后来通过计算只需要66颗卫星就可以实现信号全球覆盖)的日常运行费用。
因此不得不提高通讯收费,费用提高导致客户越来越少,最后连贷款的利息都不能偿还,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
因为终端高昂的价格和通讯费用导致其目标客户限定在航海,极地探险和部分特殊人群。
客户人群不能有效放大,所以只能提高费用,费用的提高导致目标客户更加少,因此进入了同一个死循环。
而在这时候模拟移动通讯技术开始成熟,产品成本和使用成本大幅度降低,直接将卫星通讯的市场需求虹吸过去。
技术先进的铱星计划彻底走向死亡。
这种以市场脱节的工程师文化最终害死这家风光的企业。
摩托罗拉寿终正寝缺乏创新为什么作为品牌、技术等均不缺乏的巨无霸,摩托罗拉和其靠一款机型带动一个产业的神话,双双离我们逐渐远去了。
不断创新是移动终端生存下去的氧气,而摩托罗拉死于窒息。
1973年,摩托罗拉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无线移动电话,并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厂商。
而在手机制式由模拟制式向数字制式更替的关键时刻,后者对前者的替代整整比摩托罗拉的预计早了4年,摩托罗拉因转变速度和产品没有跟上而将市场老大的位置拱手让给诺基亚,从此再也没有扳回。
时至今日,“摩托罗拉一只脚已经做好了退出手机行业的准备”。
2010年7月3日,82岁的摩托罗拉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初步分拆方案,摩托罗拉公司计划在2012年初剥离手机业务之后更名为摩托罗拉解决方案公司。
“网络和企业移动业务将卸下历史包袱,无需再为困境中的手机业务提供资助。
”一位摩托罗拉高管说。
摩托罗拉是美国“国宝级”的公司,对于这家通讯巨头没落,人们不胜唏嘘。
回望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每个关键阶段都留下了摩托罗拉的身影,但从2005年以来,摩托罗拉的地位日益边缘化,如今进入3G时代,摩托罗拉已是不名一文。
最伟大的力量是选择的力量,摩托罗拉走到今天,源于一次次错误的选择。
曾经,以V3为代表的RAzR手机在几年中为摩托罗拉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利润。
但是,摩托罗拉高估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生命周期,没有在研发上加大产品研发和创新投入。
这一点从摩托罗拉的产品中就能看到。
智能手机强调的是通过软件进行第三方功能的扩展,这要求操作系统要有良好的兼容性和统一的技术规范。
摩托罗拉在手机操作平台的选择上辗转于至少4个的不同系统,导致其手机开发的混乱与迟钝。
在一个智能手机消费紧逼快消品的时代,摩托罗拉的风格就显得不合时宜。
“过去的摩托罗拉经历过一款手机打天下的辉煌,对高增长率的追求使得摩托罗拉逐渐变成一家没有耐心的公司。
”过去靠着一款明星产品坐享天下的摩托罗拉在没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跟上创新的节奏。
世界上因领导层次失误逐渐落寞的著名企业的原因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商业界发生了许多令人震惊的公司破产和倒闭事件。
许多一度声名显赫的企业因为领导层的失误而逐渐失去竞争力并最终落寞。
领导层的重要性在企业成功与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以一些世界上因领导层失误而逐渐落寞的著名企业为例,探讨造成这些公司衰落的原因。
一、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和80年代是美国科技行业中的巨人,然而,由于领导层的失误,它逐渐迈向衰落的边缘。
首先,IBM高层忽视了计算机市场的迅猛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潜力,而过分依赖巨型机和主机市场。
另外,IBM管理层犯下了产品开发速度慢、决策缓慢的错误,并且错失了很多市场机遇。
这些失误导致了IBM在行业竞争中的地位日益下滑。
二、诺基亚诺基亚曾是全球手机市场的领导者,然而,由于领导层在智能手机革命中的失误,该公司逐渐迎来了衰落。
诺基亚在智能手机的发展方面犯下了多个失误。
首先,他们没有意识到苹果iPhone对整个手机市场的影响力,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策略。
其次,诺基亚过于依赖Symbian操作系统,而没有及时跟上Android和iOS的竞争步伐。
最后,他们在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方面的缺失也导致了消费者对诺基亚产品的不满意,这也加速了公司的衰退。
三、施乐施乐公司曾经是打印和复印机市场的领导者,然而,公司的领导层失误导致了其逐渐的衰落。
首先,施乐管理层忽视了数字化技术对于打印行业的冲击,没有及时进行转型升级,而是继续依赖传统业务。
此外,公司在研发新产品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产品更新迭代缓慢,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最后,施乐公司的领导层也面临着内部腐败和管理不善的问题,这进一步削弱了公司的竞争力。
四、摩托罗拉摩托罗拉曾经在移动通信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但领导层的失误导致了公司逐渐的落寞。
首先,摩托罗拉在智能手机市场上的定位模糊,既无法满足高端消费者的需求,也无法以低价产品占领市场。
其次,摩托罗拉的产品创新不足,缺乏引领潮流的设计和技术,导致消费者对其产品失去兴趣。
一、市场定位及其重要性市场定位也称作“营销定位”,是企业通过对顾客利益追求的分析,认清自己,对比竞争对手,充分发掘产品中既为消费者看重、又能和竞争对手相区别的独到之处,以此来确立企业及产品的独特形象,并把它推向市场,渗透到消费者的意识之中,构成对消费者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为企业发展奠定引领市场需求的基础,自70年代市场定位思想一经提出,立刻得到了西方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市场定位时代也随之到来。
现今,国内外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市场定位战略日益成为企业营销体系中的支柱,从市场环境的现况与趋势来看,可以认为,企业无定位就无发展前途而言,市场定位在市场营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商品供过于求,产品大量过剩,商品之多几乎是全方位的,不仅总体上总量、种类繁多,而且就某一种商品而言也有着数不清的品牌,例如手机市场,国产和国外的手机品牌多的数不过来,消费者几乎无从选择下手,再加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产品层出不穷,对老产品的替代范围也不断扩大.不言而喻,现今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不不暇接,同一产品的竞争者也太多,干扰太大,如果企业不能给产品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让顾客完全了解你的产品特色和从中的收益,企业的销售活动就成了在市场上碰运气,即便消费者购买了某上架的产品也多半是出自柔然,但消费者的偶然的选择不可能带来企业必然的发展。
因此,企业只有通过定位并向市场传播定位,以独有的定位凸显特色,触动顾客的心灵,在顾客心目中烙上难以忘却的记忆,才能促使顾客在产品购买时把本企业或本品牌作为上乘的选择.其次,随着市场同类商品的增多,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诸如大幅降价、改进性能、附送服务等之类的竞争不断向极限挑战,时有产品爆出“跳楼价”。
每一个企业都在挖空心思,并紧紧盯着其他企业的动向,有市场优势的想保住优势,没有优势的想争取优势,这种残酷竞争的结果难免导致两败俱伤甚至多败俱伤。
而定位的基本哲学是:竞争并不是大家“你死我活",而是我们各有不同。
摩托罗拉衰败分析摩托罗拉是20 世纪信息产业领域的领导者,拥有众多全球第一的技术发明,尤其是在移动通信领域,摩托罗拉领导了移动通信的第一波浪潮,是模拟移动通信时代的绝对霸主。
但是现在的摩托罗拉已经遗失移动市场王座证逐渐走向没落。
是什么原因致使摩托罗拉衰败?以下是我在搜集整理资料后的几点分析。
一是内在因素。
这就不得不提到摩托罗拉的企业文化。
摩托罗拉的企业文化是工程师文化。
工程师文化的严谨务实,讲技术,求创新,在创业和发展初期,工程师文化的积极面是拉动摩托罗拉快速奔跑的马车。
随着摩托罗拉功成名就,机构变得臃肿庞大,消极面就开始显露出来,成为摩托罗拉负重前行的羁绊。
工程师文化过于注重细节而导致过分拘泥于细节,过分重视技术而忽略市场运作,过于讲究程序而导致手续复杂,效率低下等原因,成为摩托罗拉的“致命内伤”。
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新品推出速度缓慢,产品缺乏连贯性。
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首先是技术战略上的失误,“铱星”计划的美丽的泡沫,在GSM与CDMA两种数字标准争夺市场的阶段,押宝CDMA,摩托罗拉失去了和诺基亚在数字通信时代竞争的最佳时机。
其次是市场战略上的失误,产品研发路线与市场客观情况相脱节,不重视市场定位、市场偏好等“非技术竞争因素”,长期倚重技术实力和技术优势使摩托罗拉没有将市场定位放到公司发展的战略性高度新产品开发时未能以市场偏好为导向,新产品的研发速度未能紧跟市场需求变动速度。
正式这些忽视市场的表现导致摩托罗拉在手机业务逐渐步入衰落。
三是错误的营销方式。
其一是忽视用户体验,重销售轻服务。
像摩托罗拉最近推出的Defy产品,由于系统升级带来了很多问题。
像H T C、苹果无论是在系统升级、售后服务都会有照应,但摩托罗拉在推出一款产品后,更关注下一部手机的开发。
卖一件产品不是一次性的交易行为,而是应当以一生的客户去服务。
其二是价格“跳水”也给消费者带来极差的体验。
比如其中V3系列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用户会产生持币待购的想法并逐渐对其产品信心不够,致使用户对摩托罗拉品牌忠诚度下降。
读《浪潮之巅》长江从我家旁经过,每天早晨向窗外望去,都能看见东逝去的长江水。
偶有浪花淘尽英雄的感慨。
而《浪潮之巅》描述的正是科技浪潮中的企业繁荣与兴衰,胜负成败尽在不言中。
一、帝国的余晖——AT&T公司美国的电话电报公司AT&T公司创办于1877年,最初叫做贝尔电话公司。
他成立了历史上最大、最成功的私有实验室——贝尔实验室。
AT&T很长时间内垄断了美国和加拿大的电话业务,但由于反垄断法的要求,贝尔公司被拆分成7个小贝尔公司,从而更名为AT&T公司。
AT&T曾经几度繁荣,最后走向了衰落,主要原因有:1.反垄断法的官司2.AT&T的执行官以及华尔街的贪婪与短视导致的杀鸡取卵;3.互联网的兴起对电话业务的冲击。
在工业历史上,新技术代替旧的技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生最幸之事就是发现和顺应这个潮流。
二、蓝色巨人——IBM公司历史上人机对弈最精彩的一场莫过于IBM的超级计算机深蓝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的6盘人机大战了。
IBM也因此在世界上掀起了一阵蓝色旋风。
IBM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成功逃过历次经济危机,并在历次技术革命中成功转型的公司之一。
其实,它不仅是一个大型计算机制造商,它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公司、第二大软件公司和第二大数据库公司。
IBM在二战前的机械革命中只是一个追随者,但在二战后的电子技术革命中则完全是一位领导者。
IBM的小沃森看到计算机在社会应用的重发展前景,从而投资计算机,将计算机从政府部门和军方推广到民间,将它的功能由科学计算变成商用,这也是小沃森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使IBM成功引领了计算机技术的革命。
但是,IBM却错过了全球信息化的大潮。
因为它的保守,忽视了个人电脑市场的发展,丢失了个人电脑时代的领导者地位。
究其原因:1.IBM的基因,保守且看不上经营终端消费型产品;2.反垄断的后遗症;3.微软的崛起。
IBM的生存之道:1.在技术上不断开拓和发展以引领和跟随技术潮流;2.在经营上守住自己的核心政府、军队个企事业部门的市场。
在温暖的四月,在芝加哥商品市场(Merchandise Mart)18层,一个巨大楼梯下面有个充满了工业设计气息的两层楼空间,那里涌入了各种商界人士、政客和记者。
他们聚集在那里为了一睹摩托罗拉移动(Motorola Mobility)的新办公室。
这家手机制造商在2011年2月从电信公司摩托罗拉(现称Motorola Solutions,摩托罗拉解决方案)分离,7个月后被科技巨头Google收购了。
一个满头银发的男人走上了讲台,他穿着深色西装,搭配了件硅谷风格的开领衬衫。
他就是Rick Osterloh,摩托罗拉移动总裁兼COO,也是公司分离后第四位掌舵这家公司的领导。
他带大家观看了占地14英亩的办公空间,在那里能看到摩托罗拉一路走来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比如第一个车载收音机,第一部手持移动手机,第一台将音频和视频从月球发回到地球的设备。
整个设计中布置了透明的玻璃和现代感的金属,到处充满了鲜明的Google色彩。
此外,人们还参观了一个复古弹球机的游戏室,透过墙壁看到了七个巨大的实验室,以及按照科技主题设计的十个厨房。
Osterloh表示自己非常看好摩托罗拉的未来,公司的增长率将会让任何一家初创公司艳羡,“今年一季度手机出货量达到了650万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1%”。
不过,Osterloh没有提到自己的手机出货量只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2%,而且2014年一季度,公司亏损了1.98亿美元。
实际上,自从被Google以超过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之后,公司就一直在亏损,尽管已经裁掉了1.7万名员工。
接着,Osterloh介绍了芝加哥市长Rahm Emanuel,正是他说服Google将公司总部设在芝加哥。
他表示,“摩托罗拉移动将成为一个巨大的经济引擎,可以为芝加哥带来2000个工作岗位。
”但是人们都选择性忽略了一件事。
三个月前,当时摩托罗拉移动被收购还不到两年,Google CEO Larry Page就决定以29亿美元把公司卖给联想。
昔日辉煌已成历史摩托罗拉缘何失败?被媒体遗忘一段时日的摩托罗拉,最近借助与谷歌合作的机会,又被拉回观众视野里。
摩托罗拉高层日前高调指出,公司将会是全球最具创新的企业。
这话让人唏嘘不已。
摩托罗拉的确曾经辉煌过,也曾是创新的代名词,但那都已经成为过去时,我们只能凭吊和怀念。
从2006年巅峰时期的24%的市场份额,与诺基亚旗鼓相当,针锋相对,到如今沦落为二流厂商,2009年第三季度摩托罗拉手机出货量仅为1360万部,其全球手机市场份额跌破5%。
这一悲剧,恰恰是创新不够的硬伤造成的。
这两年,摩托罗拉没有停止求变的步伐,领导人走马灯似的更换,都无济于事。
特别是它从高通挖来桑杰·贾,担任摩托罗拉的联席CEO,对症下药,削减操作平台,一度让人充满期待,以为摩托罗拉凭借技术支撑,翻身指日可待,但结果却令市场大失所望。
摩托罗拉早期能创造辉煌,是因为它的超薄手机产品引领了潮流,如刀锋系列。
而现在它只是跟随潮流,这种随波逐流的后果就是,被市场冲得晕头转向,摩托罗拉多年积累的品牌美誉度和品牌关注度,已经跌至冰点,要重塑过去的影响力,谈何容易。
摩托罗拉有着深厚的技术积淀,但这只代表历史,其今给人的印象,就像一个进入暮年的老人,步履蹒跚。
不可否认,摩托罗拉依旧拥有研发实力,关键是这种实力能否转为划时代的产品。
近期来,它连续推出高端产品,向消费者传达创新信息。
但是,它仍显得有些孤独和落寞,自弹自唱,没了以前的热心听众。
现在,摩托罗拉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依然在关起门来搞产品开发,其手机无论外观与内核,都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它不愿走出去,倾听消费者的心声,孤傲的形象未能有所改变,这样导致的后果是,摩托罗拉将始终无法把握市场趋势。
希望摩托罗拉能够警醒,不要让人指着说,“这只是一家曾经创新的企业!”。
昔日巨头Motorola的陨落:成也文化,败也文化正如好多人都有一部诺基亚,好多人也曾有过一部摩托罗拉。
当我们玩着iPhone 的时候,这些昔日巨头都逐渐陨落。
近日,Chicago Magazine 的编辑Ted C. Fishman 撰文回顾了Motorola 的兴衰故事,认为它因企业文化名噪一时,也因此走向衰败。
在一个温暖的四月天,一群商界人士、政客和记者聚集到Merchandise Mart 的18 层,一同参观摩托罗拉移动的新办公室(Motorola Mobility)。
2011 年1 月,这个昔日风生水起的手机厂商从岌岌可危的摩托罗拉通讯公司(即如今的Motorola Solutions)分拆出来,又在7 个月后被科技巨头Google 收购。
此时,一位穿着黑色衬衣,硅谷范儿打扮的灰白发男子走上台前。
他就是Rick Osterloh,摩托罗拉移动的总裁兼COO,也是公司拆分后的第四位掌门人。
随后,在Rick 的带领下,访客们参观了一块14 英亩的地,也看到了摩托罗拉悠久历史的图像和产品,包括全球首个汽车收音机,首部手机,首部将月球录音带回地球的设备等。
Rick 对摩托罗拉移动和芝加哥的未来充满信心,称公司的增长速度是任何公司都无法比拟的。
“今年一季度,摩托罗拉移动出货量已经达到650 万部,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1%。
”可是有些话他没有说。
650 万部设备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的份额仅仅占到2% 。
此外,2014 年第一季度,Moto 的亏损额已经达到 1.98 亿美元;被Google 收购后,累计亏损更是达到10 亿美元—裁员 1.7 万只能是杯水车薪。
随后,Rick 把话筒交给芝加哥市长Rahm Emanuel,他曾帮助说服Google 将Moto Mobility 从Libertyville 的郊区迁回市区。
Emanuel 笃定Moto Mobility 会像一个经济动力引擎,为城市带来2000 个工作岗位。
摩托罗拉衰落的真正原因
80年代世界上最牛的公司之一是摩托罗拉,号称股市印钞机,曾今一句广为人知的口号,”摩托罗拉寻呼机,随时随地传信息”当时摩托罗拉就是寻呼机(又叫BP机)的代名词。
现在摩托罗拉由一个曾经引领通讯技术的领航员,变成一个几乎默默无闻的企业,并且在2011年8月15日被google收购,在终端消费领域当摩托罗拉推出了刀锋系列手机之后就日益衰落。
其实摩托罗拉的衰落可以追溯到铱星计划。
这个计划设想来源于前摩托罗拉的一个副总裁巴里·伯蒂格在南美洲度假的时候通讯不便,于是设想在太空发射77颗卫星,建立一个卫星网覆盖全球,于是成立了铱星计划,从而实现随时随地传信息的愿望。
铱星计划前后历时十多年在98年的时候组网成功。
组网成功运营以后就亏损,摩托罗拉整个项目持续亏损了50多亿美元以后不得不放弃。
从铱星计划的技术上来看,技术性的先进性上肯定没有问题,但是怎么会失败呢?摩托罗拉是工程师创建的,典型的工程师文化的企业,一直以来的成功都是工程师开创的,在物质需求匮乏的年代,摩托罗拉的产品不愁市场,只要能开发出来就能热卖。
但是这次有点不同了。
铱星系统的卫星通讯终端一台卖到3000美元,通话每分钟7美元,后来只卖了2万部不到,要实现盈亏平衡需要吸引60-70万用户,客户销售额完全不能支持日常60多颗卫星(后来通过计算只需要66颗卫星就可以实现信号全球覆盖)的日常运行费用。
因此不得不提高通讯收费,费用提高导致客户越来越少,最后连贷款的利息都不能偿还,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
因为终端高昂的价格和通讯费用导致其目标客户限定在航海,极地探险和部分特殊人群。
客户人群不能有效放大,所以只能提高费用,费用的提高导致目标客户更加少,因此进入了同一个死循环。
而在这时候模拟移动通讯技术开始成熟,产品成本和使用成本大幅度降低,直接将卫星通讯的市场需求虹吸过去。
技术先进的铱星计划彻底走向死亡。
这种以市场脱节的工程师文化最终害死这家风光的企业。
后来听说摩托罗拉还开发过微型耳机,小到只有一颗黄豆大,直接可以装在人的耳洞里面,就这么大一个耳机,包含了信号接收装置,电源,和耳麦等相关系统组成,技术难度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相当先进的,但是也是价格不菲。
最后的客户市场是FBI等特工组织和部分考试作弊者。
种种一而再,再而三的案例最后导致摩托罗拉这家公司有一个技术领先的通讯企业变成一个市场的弃儿,不得不黯然离场,下嫁给比自己小70岁的企业google。
脱离市场的研发最终将被市场抛弃,摩托罗拉是一个这样典型的案例,现在中国技术型企业,老板很看重研发,将研发工程师的工资比一般工程人员的要高
出很多,但是少很能够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原因之一就是研发人员坐在办公室里面自己臆想出一个结果,然后搞开发,开发完了的产品和市场需求之间有多大的鸿沟不知道,市场接受度也不清楚,功能可能来自于研发人员的灵光一闪的概念。
就算有些概念的确是有需求的,但是产品的功能实用性,产品的操作界面,质量稳定性,生产成本的高低都没有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考虑进去,所以最后成为市场的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