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
- 格式:ppt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16
第二节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
一、癫狂状态:在艺术创作中,当情感达到一种极致状态时,便出现一种奇异的创作现象。
其心理特征:一、以激情的强化为标志;二,无意识创作的突发。
激情,是一种迅猛勃发,激烈而短暂的情感,它往往是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
这种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又是有主客观条件基础的: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适宜刺激。
另一方面是自身的适宜刺激(这主要指创作主体的“情结”)。
为什么说艺术家的癫狂不同于精神病患者的疯狂?答:艺术家的癫狂作为人类创造活动中的一种反常的非自觉的精神现象,是一时的如痴如狂,而不是真痴真狂,不是精神病人无理智的病态,而是一时的变态或癫狂。
两者根本不同的是艺术家还能从变态中返回常态,回到现实,还能从癫狂状态中恢复理智,正视现实,因而能给予创作活动总体上的控制;而精神病患者却失掉了这种能力,完全与现实失去联系。
再则,艺术家的癫狂意向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是长期情感积累的瞬间爆发,相比之下精神病患者的意向是无价值和意义的,他们通常爱做呆板的、老套的、重复的、明显是无意义的事。
精神病患者的癫儿是一种“病态”,而艺术家的癫狂则是有所创造,两者尽管有着很多相似,但实在是不能同日而语。
二、沉思状态艺术沉思:艺术深思是创作冲动的思绪主流如惊涛般涌过之后的一种深沉的平静。
在深思之中涌上心头的纷纭思绪,物象被反复回味体验,从而形成艺术的内形式——审美意象。
在沉思中,以往的情感积累获得审美升华。
它是艺术创作心理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哲学沉思是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是概念的碰撞、组合与逻辑的沟通。
艺术沉思本质上并不是思考而是体验,它的对象不是理性观念而是情感。
艺术沉思是如何将自然情感化为艺术情感的?答:艺术沉思所需要的心理条件是“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对情感的再度体验,乃是艺术沉思的基本内涵,平静的心情作为艺术沉思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审美心境,而审美心境的产生有赖于主体与其对象之间的一定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使人获得审美心境为艺术沉思提供了条件。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艺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绪论部分重点 (2)第一章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 (2)第一节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 (2)第二节弗洛伊德的精文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3)第三节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荣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 (4)第四节格式塔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5)第五节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5)第六节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与文艺心理学 (6)第二章艺术家与体验 (8)第一节艺术体验 (8)第二节艺术家的体验生成 (9)第三节艺术家的体验类型 (9)第三章艺术创作:体验的迹化 (11)第一节艺术创作的心理动机 (11)第二节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
(12)第三节艺术品内外形式的生成 (13)第四节艺术创作的心理范式 (15)第四章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 (15)第一节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 (15)第二节叙述的心理蕴含 (15)第三节技巧的心理蕴含 (15)第四节母题的心理蕴含 (16)第五章艺术接受心理 (18)第一节体验的二度阐释者 (18)第二节接受效应 (19)第三节批评家:特殊的接受者 (19)《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绪论部分重点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
(记忆标示:“↑”。
)它不是高度思辩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证的、归纳的方法。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的审美心理机制。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 是作为体验阐释者的作家。
艺术家要把对生命的体验在创作中表现出来,首先要有深刻的体验。
2, 是作为体验化的创作进程。
3,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存在,不仅在于它再现了客观世界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在于它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体验形式化。
《文艺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文艺心理学;英文名称:Literature psychology2、课程类别:限选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4、课程地位:中文系本科教学中具有基础性与提高性质的课程5、总学时:24学时6、总学分:1.5学分7、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西方文论、马列文论、美学、心理学、二、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限选课,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等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心理学分支。
本课程通过对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与体验等心理机制的关系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系统把握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等环节的内部规律,更好地切入艺术的心理规律与情感真实,增强对艺术文本的亲和力和亲切感,逐步揭开艺术世界的神秘面纱,以便从“心理”上更好地反观艺术,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感受能力,为文本解读、论文写作提供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
三、课程内容导论(2学时)明确了解“文艺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与演变,以及该学科的性质、对象与研究方法。
掌握“文艺心理学”、“审美体验”等概念。
第一章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6学时)本章为“文艺心理学”简史,要求学生把握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与核心概念,尤其是重点掌握格式塔、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的内涵。
第二章艺术家与体验(4学时)本章主要论述艺术家的心理学,为本书之重点。
要求学生全面把握体验的特征、体验的生成与体验的重要类型,重点掌握各种体验类型的作用及其对创作的意义。
第三章艺术创作:体验的迹化(4学时)本章为艺术创作过程心理学,要求学生熟悉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与规律,研究艺术家的体验是如何外化的。
主要掌握心理动机、心理状态、心理形式、心理范式等内涵。
第四章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4学时)本章为艺术作品心理学,要求学生从语言、叙述、技巧、母题以及内容与形式相互征服等层面把握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及艺术作品之所以如此结构的理由。
《文艺心理学》复习题维戈茨基如何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结构的内在矛盾来提示审美反应的心理机制。
是通过分析艺术作品结构的矛盾来提示美感反应的心机制,在他看来,分析作品的结构主要是分析结构的内在矛盾,从心理基础来讲就是所谓“逆向感情”的运动。
正是这种运动造成艺术的感染力,产生艺术的功能。
他认为。
:逆向感情“就是构成作品内容的情绪和激情沿着两个相反而又趋向同一终点的方向发展。
在终点上仿佛发生”短路似的,排除了激情,感情得到改造和净化,也就是痛苦的和不愉快的激情得到一定的舒泄,转化为相反的激情。
他指出:“审美反应本身实质上就可以被归结为这种净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认为脱离心理学就无法解释文学,心理学对于理解艺术作品的结构和艺术的特殊功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第二章思考练习题1、体验有哪些特性,它与艺术活动有哪些同构关系2、艺术体验的生成有什么特征?3、童年经验对艺术家的创作有什么重要作用?大量的事实表明:的童年经验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基调,并规范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宿因。
在个体发展史上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在心理学领域中,各派心理学家尽管有许多分歧,但都十分重视童年经验对个人成长的意义,认为童年时期的经验,特别是那些印象深刻的经验往往给艺术家的一生涂上一种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家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和作品情感或情绪的基调。
童年经验之所以被艺术家珍视,还在于童年以经验包蕴着最浓厚,最丰富的人生真味,可以说它本身经常就是一种审美体验。
它不仅与其他体验有所不同,而且根本地体现了体验的本质类型。
童年经验作为人类个体的一种本真的生命体验超越了现实世俗的干扰,是对经历物所作的天然纯真,直观的把握,因而这种体验最接近于人的本性,是最真实,天然,也是最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的。
4、缺失性体验为何激活艺术家的异常认知?现代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还表明,人处于缺失状态中,有着知觉活动的明显变化。
缺失状态常常伴随着认知活动的活跃。
文艺心理学自考复习题(0816)第一部分:导论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心理学和产生是以()为代表的实验心理学的出现。
A、康德B、费希纳C、布洛D、克罗齐2、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
A、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B、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C、科学实验和马克思主义D、美学和文艺学的发展3、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是()。
A、作家心理B、作品心理C、读者心理D、审美体验4、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是()。
A、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B、格式塔文艺心理学C、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D、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5、20世纪初期就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阐明文艺创作现象并写出《红楼梦评论》的是()A、蔡元培B、王国维C、朱光潜D、胡风6、以下不是朱光潜的著作的是()。
A、《悲剧心理学》B、《变态心理学》C、《文艺心理学》D、《论诗三札》7、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B、作家的创作心理C、读者的接受心理活动D、作品的心理蕴含8、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真正的奠基人,并写出第一部《文艺心理学》的是()。
A、王国维B、鲁迅C、朱光潜D、胡风9、提出“出入说”的是()。
A、庄子B、李贽C、王国维D、郭沫若10、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
A、科学主义B、人本主义C、存在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多选题。
1、文艺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
A、经验的B、演绎的C、实证的D、归纳的E、思辩的2、中国古代有丰富的文艺心理学见解,以下属于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观点的是()A、虚静说B、童心说C、迷狂说D、兴会说E、净化说3、文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A、艺术家心理B、创作心理C、艺术接受中的心理蕴含D、艺术作品中的心理活动E、变态心理4、郭沫若认为诗歌等于以下哪些相加()A、想象B、直觉C、情调D、适当的文字E、形象5、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A、实验法B、观察法C、问卷法D、心理测试法E、内省法答案:一、1、B 2、B 3、D 4、D 5、B6、D7、A8、C9、C 10、D二、1、ACD 2、ABD 3、ABCD 4、ABCD 5、ABCDE三、名词解释。
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测试题(强化练习)1、填空题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文艺心理学家是()正确答案:阿德勒2、名词解释心理场正确答案:是由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文艺心(江南博哥)理学中的心理场是指在文艺创作和欣赏活动中由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时空环境三者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种动态的审美情境或氛围.它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一定的时空环境三个部分,其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构成相互作用的两极,二者在相互交流,对话的过程中产生互动关系,形成一种动态平衡.3、填空题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是()正确答案:第四个层次4、填空题批评家作为特殊的接受者,不仅有攻击性气质,丰富想象力、强化简化能力,而且需要()正确答案:知觉敏锐5、填空题癫狂状态往往是()正确答案:无意识创造的突发6、问答题简述“审美距离说”的基本主张.正确答案:(1)“审美距离”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和语言学家布洛.布洛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距离既不是空间上的,也不是时间上的,而是一种心理的距离.(2)布洛的心理距离指的是对象与主体之间实际利害关系的分离.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带着功利的目光去观看事物时,事物的某些侧面往往被我们忽视了,而借助一定的恰到好处的心理距离,这些侧面就会引起我们的注意,突然闪现,成为一种"艺术的启示",为观赏者带来审美的愉悦.因此,心理距离构成了一种审美原则,同时也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7、填空题“格式塔”的意思是()、()、要义指“完形”正确答案:形式;形状8、名词解释艺术创作的潜动机正确答案:指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某种无意识驱动力量,)主要特点是驱动性和潜动性。
9、问答题结合实例分析文学语言层面与心理蕴含的关系。
正确答案:(1)、语音层面与心理蕴含。
a、节奏;b、音律。
音律的基本类型包括:双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叠音(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叠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押韵。
艺术鉴赏的心理学分析当我们站在一幅画作前,沉浸于一场音乐会,或者被一部电影深深触动时,我们往往会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
这些心理反应不仅仅是简单的情感共鸣,更是涉及到认知、感知、情感、想象和个人经验等多个层面的相互作用。
艺术鉴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深度的心理体验,它能够揭示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恐惧、梦想以及对世界的理解。
首先,感知在艺术鉴赏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我们的眼睛、耳朵等感官接收到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各种信息,如色彩、形状、声音、节奏等。
例如,在欣赏一幅绘画时,我们会首先注意到画面的整体色调、构图和形象的轮廓。
色彩的明亮与暗淡、构图的平衡与失衡,都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第一感受。
同样,在聆听音乐时,节奏的快慢、音符的高低和音色的变化也会迅速抓住我们的注意力。
然而,感知并不仅仅是对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它还包含了我们主动的选择和筛选。
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和当时的心境,有针对性地关注作品中的某些元素,而忽略其他部分。
这种选择性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艺术作品的初步印象和理解方向。
认知在艺术鉴赏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涉及到我们对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象征意义、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对于一幅描绘古代战争的绘画,如果我们不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可能就无法真正领会画家想要传达的深层信息。
同样,对于一部具有哲学思考的电影,如果我们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思维能力,可能也难以把握其核心主题。
认知过程不仅要求我们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还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从表面的艺术形式深入到内在的思想和意义。
而且,我们的认知还会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经历会使我们对同一艺术作品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情感是艺术鉴赏中最具感染力的部分。
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唤起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宁静等。
当我们看到一幅感人至深的画作,或者听到一首令人心碎的歌曲时,内心会涌起强烈的情感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