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44.16 KB
- 文档页数:4
·论著·13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7 No.2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paraneoplas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PN)可见于各种肿瘤性疾病,如肺癌、淋巴瘤、消化系统肿瘤、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肝癌致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也常见报道。
肝癌发病隐匿,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失去手术时机,预后极差,尤以中晚期肝癌为甚。
目前关于肝癌的研究尚存在诸多基础和临床上的问题,因此建立能较好模仿人类肝癌的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神经电生理方面的研究,对肝癌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及增强对癌性周围神经病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VX2肿瘤细胞株来自于一种鳞状细胞癌,这种鳞状细胞癌由最初的Shope病毒诱发而成的兔乳头状瘤繁衍得到,再经人工移植传代多次,而后即建立株,以VX2为名。
兔 VX2 肝癌模型是一种已被实践证实的稳定性和造模成功率均较高的动物模型,而且造模周期短、可重复性强,因此是研究肝癌及其导致的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的理想动物模型。
1 对象与方法1.1 VX2兔肝癌模型建立实验动物在接种术前均禁食半天,术前4 h均禁水。
将25只健康中国白兔随机分成观察组(1组,n=13)和对照组(2组,n=12)。
所有动物均接受腹腔内注射5%水合氯醛麻醉,然后固定、上腹部备皮。
将瘤粒混悬液制备好待用。
1组实验动物接受开腹后,行瘤组织小块移植接种以建立肝癌模型。
2组实验动物肝脏创口内不植入瘤组织块。
术后两组动物均予以8万U/kg青霉素肌注以预防感染,连续5 d。
术中密切观察实验兔的呼吸动度。
1.2 B超监测应用超声仪监测肿瘤生长,术后1周、2周、3周各行超声检查一次,观察瘤体是否出现、肝脏实质回声变化、瘤体回声特点及大小并记录瘤体生长变化,同时注意瘤体内是否出现液化坏死区域,如果有液化坏死区测量其范围大小。
瘤体体积计算公式V=π/6×ab2(a=最大直径,b=最小直径)。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22例临床分析张书刚;林兴建;邱峰;陆杰;余年;沙瑞娟【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3(10)28【摘要】目的分析22例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2013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2例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2例患者中,周围神经病14例,Lambert-Eaton综合征4例,进行性小脑变性1例,多发性肌炎1例,亚急性小脑变性2例.发现肿瘤者13例,其中肺癌8例,胃癌3例,直肠癌1例,鼻咽癌1例.结论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诊断对于及时治疗肿瘤至关重要.【总页数】3页(P153-155)【作者】张书刚;林兴建;邱峰;陆杰;余年;沙瑞娟【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相关文献】1.以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肺癌临床分析(15例) [J], 栾慧2.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误诊22例临床分析 [J], 周九军3.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24例临床分析 [J], 唐彤丹;朱磊4.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J], 吕少萍;王佩佩;梅红;慕莹;管勇5.多重抗神经元抗体阳性的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临床分析 [J], 邱占东;刘峥;李大伟;宋晓东;王静思;董会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临床特征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 PNS)是由癌肿的远隔影响累及到神经系统如中枢神经、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或肌肉等的病变,而非肿瘤的直接侵犯或转移。
这些神经症状与肿瘤症状的发生无明显先后顺序。
一旦出现该综合征几乎均预示预后差[1]。
如能及早发现原发病灶,并对原发病灶进行有效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就文献报导对PNS临床特征作一汇总,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综合征的识别能力。
1.病因与发病机制PNS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推测是自身免疫反应所致。
认为恶性肿瘤可使机体产生抗体,且与神经元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由于恶性肿瘤抗体与神经元发生交叉免疫反应,故损害神经系统[2]。
特异性神经元抗体如抗Hu抗体、抗Yo抗体和抗Ri抗体、癌症相关性视网膜病(CAR)抗体、抗电压门控钙通道抗体,其中对前三种抗体的研究较多[3]。
抗Hu抗体多见于小细胞肺癌。
抗-Yo抗体大多见于亚急性小脑变性患者,临床以急性、亚急性起病,躯干和四肢共济失调,伴构音障碍,进展期可有精神症状,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损害。
抗-Yo抗体也可出现于妇科肿瘤中,该抗体对诊断副病性小脑变性合并巢癌及乳腺癌高度特异[6、7]。
抗Ri抗体与乳腺癌或小细胞肺癌、肝癌有关。
这些抗体提示肿瘤细胞与宿主神经细胞存在共同交叉抗原导致自身抗体,自身抗体可以通过直接发挥效应、或者可以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引起一系列反应,也可能为抗体致敏细胞与对应的抗原作用而引起免疫病理效应,或者受到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来造成宿主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而产生PNS,从而出现神经系统相应临床表现[8-11]。
肿瘤组织某成份引起的自身免疫抗体作用,肿瘤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而继发慢病毒感染,有些肿瘤产生具有类皮质醇等的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有些肿瘤可引起高血钙、低血糖、低血钠和抗利尿激素增加等所致的电解质紊乱,均可能为导致PNS的病因[12]。
貌似吉兰巴雷综合症的副肿瘤周围神经病1 例患者男,56 岁,因四肢麻木、行走不稳1.5 月,加重伴言语不清、吞咽困难6 天入院。
患者于1.5 月前感冒后1 周出现双下肢足趾麻木不适,随后出现双手远端麻木不适,且麻木不适由远端逐渐上延到双膝、双肘,伴有双下肢走路发沉,行走不稳,自觉四肢轻微疼痛、紧束感,到当地医院就诊,查体:脑神经征阴性,双肘、双膝远端痛觉减退,四肢肌力正常,四肢腱反射减弱,双侧病理征阴性。
行肌电图示双正中神经、尺神经、双侧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行腰椎穿刺示脑脊髓液压力110 mm H20,细胞总数13/mm3,白细胞0 个,蛋白1.27g/L,糖3.21mmol/L,氯化物 109mmol/L,抗Hu 抗体阳性。
行胸片未见异常,考虑吉兰巴雷综合症,给予人血免疫球蛋白30g / 天×5 天,同时给予甲钴胺、维生素B1 等治疗,出院时自觉麻木不适症状改善,但查体较入院时无变化。
6 天前患者淋雨后感四肢麻木较前加重,四肢疼痛明显,伴有行走不稳,渐出现饮水呛咳、声音嘶哑,进食费力,为进一步诊治,来诊。
查体:双侧鼻唇沟对称,声音嘶哑,悬雍垂居中,双侧软腭抬举力可,咽反射迟钝。
四肢肌力5 级。
四肢腱反射减低。
双侧Barbinski 征阴性。
双侧肘、膝关节远端针刺觉、音叉觉减退。
双侧指鼻试验欠稳准,双侧轮替试验灵活,双侧跟膝胫试验稍欠稳。
Romberg征阳性。
复查腰椎穿刺示脑脊髓液压力140 mm H20,细胞总数19/mm3,白细胞0 个,蛋白1.46g/L,糖3.05mmol/L,氯化物 112mmol/L。
头颅、颈椎MRI 未见异常。
肿瘤标记物示CEA 23.24ng/ml,CYFRA21-1 4.53 ng/ml,NSE 27.18 ng/ml。
血抗Hu 抗体阳性。
肺CT 示左肺下叶见1.6cm×2.1cm 团块影,边缘不规则,增强见强化,纵膈见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肺癌。
经验交流【收稿日期】 2005-02-17; 【修回日期】 2005-04-13【作者简介】孟宏涛 (1971- , 男 , 硕士研究生 , 主治医师 , 主要从事内科临床。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 20例临床分析The clinical analysis of 20cases of 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 syndrome孟宏涛 , 杨爱华 , 赵晓娟 , 林芝惠 (武警陕西总队医院神经内科 ,陕西西安 710054关键词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 ; 临床分析【文章编号】 100825041(2005 0420296202【中图分类号】 R73914【文献标识码】 B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 (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 Syn 2drome , PNS 是指机体各系统的恶性肿瘤或潜在的恶性肿瘤 , 在非侵润、压迫或转移的情况下 , 产生“间接”或“ 远隔”效应而出现的神经系统综合征。
本症较少见 , 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复杂 , 有病变范围广泛、临床表现多样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变的特点 , 早期确诊对于治疗非常重要。
我院于1996年 8月— 2004年 10月共收治 20例 , 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减少误诊率 , 现进行如下分析、总结。
1临床资料 111一般资料20例 PNS 患者 , 男 14例 (70% , 女 6例 (30% ,年龄 39~76岁 , 平均 5715岁。
20例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在发现癌肿 1w~13m , 平均 414m 出现 , 并均以神经系统疾病收治 , 后经进一步检查确诊 , 符合PNS 的文献诊断标准 1。
112神经系统表现20例患者中 , 中枢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 5例 , 其中亚急性小脑变性 2例 , 主要表现为亚急性起病 , 双侧肢体共济失调 , 步态不稳 , 构音障碍 , 眼球震颤 , 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均增高。
1247畸形。
本组中有2例以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其中1例以反复大关节疼痛、皮肤瘙痒近半年,在外院以“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后症状反复,出现紫癜确诊。
1例踝关节外伤后敷中药出现紫癜收住院。
2.8其他症状1例出现黄疸和腹水。
2.9阳性实验检查本组中有3例血培养提示有菌生长,2例为表皮葡萄球菌生长,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2.10预后本组118例中治愈及好转出院106例,占89.83%,未愈自动出院12例,占10.17%。
随访中有2例出院后2年内反复出现血尿及蛋白尿。
3讨论本组资料提示:过敏性紫癜好发于7岁以上儿童,男性多见。
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本组中无明显诱因占66.95%,在已知诱因中,仍以感染占多数,与有关文献报道相一致[2]。
本病以第1、4季度发病人数较多,这与呼吸道感染病高发季节相吻合。
食物过敏在已知诱因中也占相当大部分,寻找和避免过敏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虽然预防接种仅作为少数诱因之一,随着预防接种的普及,也应予足够重视。
外伤后敷中药诱发紫癜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儿童的过敏性紫癜的诊断中以皮肤紫癜为本病最具病理性的临床特征。
本组118例中以皮肤为首发症状106例,占89.83%,明显高于相关报道(25%~50%[3])。
对于以紫癜为首发表现,又同时合并消化道、关节或肾脏症状以及有反复发作史,诊断一般不难。
若临床表现不典型、紫癜延迟出现或不出现者,应反复细致下肢体检甚为重要。
本组资料提示过敏性紫癜患儿皮肤症状及关节症状均以双下肢最为多见。
本组中肾脏受累占23.73%,其中症状轻者占多数,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与有关文献报道相一致[4]。
本组资料提示仅有2例随访2年仍反复出现血尿及蛋白尿,占1.69%。
有文献报道[5],对于消化道症状明显者易发生肾脏损害。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影响过敏性紫癜预后的关键,对于过敏性紫癜的患儿,只有肾外症状表现且消化道症状表现明显者应反复多次动态观察尿常规的变化,警惕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及时治疗,尽可能避免发展为持续性肾脏疾病。
【神经系统免疫】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中的肌阵挛1940年,Guichard等首次使用“副肿瘤”一词来描述一位子宫肿瘤患者由于肿瘤引起的多发性颅神经病。
目前认为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是指由肿瘤分泌的功能性肽类、激素以及肿瘤与宿主间发生反应引起的疾病。
当发生在中枢神经、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或肌肉时,称为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PNS)。
PNS常有肌阵挛,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挛综合征(opsoclonus-myoclonus syndrome,OMS)和僵人综合征(stiff-person syndrome,SPS),其中肌阵挛为其突出的临床表现。
本文就几种副肿瘤综合征中的肌阵挛分类、机制、临床表现、电生理特点和治疗特殊性等,综述如下。
1OMS中的肌阵挛本病最早由英国学者Kinsbourne在1962年第一次详细描述并报道,故又被命名为Kinsbourne脑炎。
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不自主、快速无节律、冲动性、多方向的双侧眼球异常运动,常波及眼睑、颈部、上肢及躯干,同时并发全身性肌肉抽搐。
1.1 流行病学肌阵挛是OMS的主要临床表现形式和诊断依据,但OMS的病因并非全因恶性肿瘤引起,可能还与感染有关。
在儿童中,OMS的副肿瘤性病因约占50%,多为神经母细胞瘤;成人中,副肿瘤性病因约占60%,主要为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
Klaas等回顾性分析了美国梅奥医学院临床中心2000-2012年诊断为OMS的21例成人患者,平均年龄47岁(27-78岁),10例男性,11例女性。
其中副肿瘤性占14%,为主要病因,确诊为恶性肿瘤者共有3例(乳腺癌2例、小细胞肺癌1例),其余原因为感染。
Singhi等报道了11例印度OMS患儿,平均年龄为1.5岁(1-13岁),男女比例为5:6,4例患儿发现了神经母细胞瘤。
Pang等组织了对美国20家儿科神经病学临床中心进行OMS 发病率的前瞻性研究,他们发现每年美国确诊为OMS儿童新发病例约为0.18/1000000。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陈丽【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4页(P1377-1380)【作者】陈丽【作者单位】天津市天津医院神经内科,天津 300210【正文语种】中文副肿瘤综合征是指由全身性或系统性恶性肿瘤在患者体内未发生转移的情况下即已引起的自身远隔器官功能的病理变化,导致神经、消化、造血、内分泌、骨和关节,泌尿系统等发生病变。
而在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肌肉接头等)产生的病变,称之为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syndromes,PNS)。
约1%的肿瘤患者出现过PNS,其中 50%以上为肺癌所致,其临床表现多样。
最多见的是小细胞肺癌,神经症状可早于肿瘤症状,潜伏期可达数周、数月,甚至5年以上[1]。
PNS可以在其他系统肿瘤出现临床表现之前也可在出现之后,但其一般的临床表现要较肿瘤本身更早,并更为严重,之后出现者比较容易诊断,而之前出现者则容易误诊、漏诊,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比如肺癌的典型临床症状是咳嗽、咯血、血痰等呼吸系统表现,大家都比较熟悉,容易诊断。
但以肺外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者少见,临床上极易误诊或漏诊。
PNS的发病范围很广泛,可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
当发展到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弥漫性灰质脑病、副肿瘤性斜视性眼阵挛、小脑变性疾病、边缘系统脑炎和癌性脊髓病等,而当影响到周围神经系统时可导致副肿瘤性感觉神经元病和副肿瘤性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等,其发展到神经肌肉接头可导致癌性肌无力综合征、癌性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等。
1 副肿瘤综合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副肿瘤综合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根据不同部位分为大脑半球、边缘叶、小脑、脑干以及脊髓等病变,其临床表现各有特点。
1.1 副肿瘤性小脑变性(paraneoplastic cerebellardegeneration,PCD)这是一种最常见的PNS,发病年龄一般在60岁左右,原发性肿瘤以小细胞型肺癌最多见[2],也常见于卵巢癌、乳腺癌和何杰金氏病等[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