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脾养儿颗粒辅助治疗婴幼儿迁延性腹泻
- 格式:pdf
- 大小:202.71 KB
- 文档页数:2
脾胃虚弱型小儿慢性腹泻在我国作为儿科常见疾病,在新生儿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对患儿及患儿家庭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
脾胃虚弱型小儿慢性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1],患儿大多表现为腹泻、发热、呕吐、食欲不振等,病情严重的患儿还会出现脱水,甚至休克,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2016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患儿78例,进行治疗观察,其中39例在常规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脾养儿颗粒,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6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脾胃虚弱型小儿慢性腹泻患儿78例,均符合脾胃虚弱型小儿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入选标准:符合脾胃虚弱型小儿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发病急,大便次数>5次/d,且大便稀薄,多呈水样或蛋花汤样,伴有脱水、呕吐、发热等症状,大便检测呈阴性;患者对治疗药物等没有禁忌,且对研究中用的药物无过敏反应;患者近期没有接受影响研究的治疗;所有脾胃虚弱型小儿慢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完整。
②排除标准:不能按时完成预定治疗、随访计划者;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儿;随访资料和临床资料均不完整的患儿;具有醒脾养儿颗粒使用禁忌者,或者对其有过敏反应的患儿。
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
对照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1个月~2岁,平均(1.23±0.36)岁;病程2~6个月,平均(3.48±0.59)个月。
观察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1.67±0.44)岁;病程2~5个月,平均(3.16±0.48)个月。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支持治疗,即根据患儿自身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持治疗,包括但不限于调节水电解质平衡、退热、抗病毒、维持体液酸碱平衡、纠正脱水、及时补充营养等,治疗周期2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醒脾养儿颗粒,3次/d,2包/次,加水溶解后口服,治疗2周。
醒脾养儿颗粒对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研究发表时间:2017-01-21T11:52:23.34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33期作者:时永仓[导读] 小儿腹泻病主要是由于轮状病毒感染而造成,具有起病迅速、突然的临床特点,临床表现为嗜睡、发热、呕吐、腹痛和腹泻[3]。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人民医院甘肃天水 741400)【摘要】目的:研究醒脾养儿颗粒对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腹泻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采用醒脾养儿颗粒治疗,比较两组的腹痛停止时间、腹泻次数正常时间、大便细菌培养恢复正常时间、大便性状变稠时间、腹泻停止时间和大便镜检正常时间。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腹泻次数正常时间、大便性状变稠时间、腹痛停止时间、腹泻停止时间、大便细菌培养恢复正常时间和大便镜检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醒脾养儿颗粒对小儿腹泻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醒脾养儿颗粒;腹泻;疗效【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3-0131-02小儿腹泻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科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真菌、细菌以及病毒感染而导致,临床表现包括食欲不振、大便次数增加、腹胀、大便形状和性质的改变、呕吐等[1]。
有研究指出,腹泻为造成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2]。
选择2011年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腹泻患儿40例,应用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腹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1年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腹泻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个月~3岁,平均(16.59±2.38)个月;病程3个小时~11天,平均(4.12±1.25)天;其中轻度脱水19例,中度脱水16例,重度脱水5例。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8年3月第20卷第3期 MMJC,Mar 2018,Vol 20,No.361DOI :10.3969/j.issn.1672-9463.2018.03.022醒脾养儿颗粒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慢性腹泻临床疗效马吼燕作者单位:523000 广东东莞康华医院儿内科小儿慢性腹泻是指各种综合原因导致小儿大便性状改变、大便频繁为主要表现的儿科常见消化道疾病[1]。
小儿慢性腹泻如腹泻时间过长往往导致患儿营养不良、微量元素丢失、维生素缺乏、免疫能力下降等,严重者可继发支气管感染、泌尿系感染等感染性疾病[2]。
中医理论无小儿慢性腹泻,而是将其归为脾虚泻、脾肾阳虚泄症候中[3]。
我院在传统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慢性腹泻并观察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脾胃虚弱型小儿慢性腹泻患儿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入院时均出现每日大便≥3次,大便呈水样或稀溏样,大便镜检可见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及治疗方案》[4]诊断标准;②经中医辨证确诊为脾胃虚弱型泄泻,主要表现有面色少华,神疲纳呆,舌质淡苔薄腻,脉弱无力,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腹泻反复发作,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③年龄2~6岁。
排除标准:①有明显脱水、发热、代谢性酸中毒症状体征、脓血便患儿;②重度营养不良,中、重度贫血患儿;③患有霍乱、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患儿;④合并心、肾、肝、脑及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患儿;⑤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儿;⑥急性感染期腹泻,合并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皮肤感染等疾病患儿。
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平均(4.23±1.27)岁,病程(59.47±12.57)d;观察组男19例,女13例,平均(4.07±1.66)岁,病程(60.58±15.03)d。
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效果观察侯盼盼【摘要】目的分析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84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根据就诊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
对照组常规给予静脉补液、维持酸碱平衡、水电解质平衡、强化营养补充等对症治疗,并给予葡萄糖酸钙、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
比较两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治疗总有效率;入院至腹泻停止时间、入院至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病毒学监测转阴时间、纠正脱水时间;治疗前后患儿肌酸激酶、TNF-α、CRP、IL-6。
结果观察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入院至腹泻停止时间、入院至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病毒学监测转阴时间、纠正脱水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肌酸激酶、TNF-α、CRP、IL-6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酸激酶、TNF-α、CRP、IL-6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纠正脱水,快速止泻和降低体温,改善心肌酶和降低机体炎症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白求恩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15)005【总页数】2页(P656-657)【关键词】醒脾养儿颗粒;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临床疗效【作者】侯盼盼【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石桥医院儿科,47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4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是婴幼儿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是轮状病毒感染后出现的以腹泻、呕吐、电解质紊乱和发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损害心肌,甚至引起脑炎和死亡。
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多发生在6~36个月婴幼儿中,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对采取对症治疗方法+抗病毒疗法+微生态制剂等。
醒脾养儿颗粒属于中药制剂,在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中应用符合中医“泄泻”发病病机。
中国乡村医药醒脾养儿颗粒辅助治疗儿童消化不良性腹泻效果观察何红霞赵菊英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胀痛、嗳气、反酸、厌食、早饱及恶心呕吐等。
目前临床上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口服益生菌,但效果不十分理想,且不良反应明显。
近年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较好疗效[1-2]。
本文旨在探讨醒脾养儿颗粒辅助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86例,年龄3~12岁。
患儿均符合《小儿腹泻病的诊断和治疗》[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长期食欲不振,饭量较病前减少1/3~1/2,见食不贪,病程3个月以上,体重增长停滞或减轻,有不良食欲习惯。
排除有先天性胃肠道畸形、合并严重佝偻病、神经性厌食等影响本次观察的其他疾病。
本次观察经患儿家属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
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3~12岁,平均(7.5±1.3)岁;病程3个月至4年,平均(1.9±0.5)年。
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3~11岁,平均(7.4±1.5)岁;病程4个月至4年,平均(1.8±0.5)年。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接近。
1.2治疗方法两组均于入院后予基础治疗,包括调整饮食结构、维持酸碱平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两组均予多潘立酮片(海南亚洲制药有限公司)0.3mg/次,每日3次,饭前口服。
观察组联合醒脾养儿颗粒(贵州健兴药作者单位:311800 浙江诸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通信作者:何红霞,Email:577398720@ 业有限公司),每日2次口服:3~6岁每次4g,7~12岁每次6g。
两组均治疗5天后评定疗效。
1.3 观察指标①两组治疗前后的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积分变化。
症状积分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和重度(3分),积分越高提示病情越严重。
醒脾养儿颗粒联合用药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分析醒脾养儿颗粒联合用药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接诊的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患者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8例患儿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7例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醒脾养儿颗粒进行治疗,观察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呕吐、腹泻症状的改善时间以及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论:在对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治疗中加入醒脾养儿颗粒可以更有效的改善患儿的不良症状,缩短患儿的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醒脾养儿颗粒;肺炎继发性腹泻;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9-0072-02小儿肺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疾病,是临床上造成婴幼儿死亡的常见原因。
小儿肺炎患儿因机体病毒蔓延、自身生长发育异常、免疫力低下以及肠道内菌群失调等影响,有近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肺炎患儿会出现继发性腹泻,严重的影响着患儿的健康。
因婴幼儿自身的承受力以及免疫力都很低下,更需要一种效果好,安全性高的治疗方式。
本文就醒脾养儿颗粒联合用药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具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接诊的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患者7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8例患儿中,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20例,年龄在4个月~5岁之间,平均年龄(2.3±0.5)岁;观察组37例患儿中,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9例,年龄在5个月~5岁之间,平均年龄(2.5±0.4)岁;所有患儿都符合我院对于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相关诊断标准,此次研究的患儿均无严重的心、肝、肾以及血液免疫系统疾病。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年10月第20卷第13期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魏秀德(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人民医院儿科内乡474350)摘要:目的:观察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84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双盲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对照组42例行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实验组42例行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琢、白细胞介素-6、胃动素、胃泌素及生长抑素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效果明显优于采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
关键词: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醒脾养儿颗粒;酪酸梭菌活菌散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识码:B%%%%%%%%%%%%%%%%%%%%%%%%%%%%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20.13.045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发生与婴幼儿胃肠道生理功能发育不全,消化道病菌、细菌等致病菌感染,肠道菌群紊乱等因素有关。
此外,饮食不当、食物过敏、外界气候突变均可诱使婴幼儿消化功能紊乱。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患儿以厌食、腹泻为典型症状[1~2]。
我院近年来采用醒脾养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讨论腹泻是儿童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导致小儿腹泻的病因复杂多样,感染性因素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感染多见,多发生在夏秋季节;非感染性因素主要由饮食不当导致的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常因喂养不定时,突然改变食物品种,过早喂养大量淀粉类食品引起。
醒脾养儿颗粒在治疗轮状病毒感染小儿腹泻中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观察探讨醒脾养儿了颗粒药物在治疗轮状病毒感染小儿腹泻病症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在我院2011年9份至2012年9月份之间,随机选取8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轮状病毒感染小儿腹泻的患儿,随机将8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的治疗方式,治疗组在常规的治疗方式上加服醒脾养儿颗粒,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40例患儿显效3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显效率达到87.5%,总有效率达到97.5%;对照组40例患儿显效27例、有效8例、无效5例,显效率达到67.5%、总有效率达到87.5%。
结论在治疗轮状病毒感染的小儿腹泻症状中,醒脾养儿颗粒可以减少患儿痛苦,缩短病程,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在临床医学治疗轮状病毒感染小儿腹泻中进行推广使用【关键词】醒脾养儿颗粒;轮状病毒;小儿腹泻;疗效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小儿腹泻在初期是多数没有症状反应,出现症状反应的患儿多数是五岁以下的儿童。
此病毒在人体的潜伏期大约在2-3天,早期最常见的症状是呕吐、腹泻和发热,大多数的患儿在发病初期就会发生呕吐现象,之后腹泻,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天可以达到十次左右,量多,排泄物呈现淡黄或黄色,蛋花汤样或水样,没有腥臭味,粪便中氯和钠的含量升高,一些患儿可能伴有呼吸道病症如流涕、咳嗽等。
大多数患儿常出现酸中毒和脱水症状。
此病属于儿科临床中的常见疾病,不及时治理会造成儿童生长发育障碍、营养不良等现象,极少出现死亡现象。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院2011年9份至2012年9月份期间之间,随机选取80例轮状病毒感染小儿腹泻的患儿,随机将8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患儿。
其中对照组男患儿23例,年龄在7个月至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1.3岁,女患儿17例,年龄在9个月至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1.2岁;患儿病发轻度脱水的有23例,中度脱水的有17例。
醒脾养儿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观察作者:马素红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29期【摘要】目的探讨醒脾养儿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疗效。
方法 118例腹泻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两组均按西药常规治疗。
治疗组除西药外再给予醒脾养儿颗粒,温开水冲服。
结果治疗组显效37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9%。
对照组显效33例,有效1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9.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腹泻;婴幼儿;醒脾养儿颗粒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较高, 1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1]。
为了更好地治疗婴幼儿腹泻,缩短腹泻时间,本院于2011年6月~2013年6月采用醒脾养儿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婴幼儿腹泻59例进行疗效观察,并与单纯西药治疗59例相比较,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118例均为来本科就诊的腹泻患儿,其中男67例,女51例,就诊年龄为6个月~2岁。
1. 2 诊断标准 118例腹泻患儿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每日大便在10次以下,无脱水,无呕吐,大便常规检查为黄色或黄绿色,糊状或水样便,偶有黏液,常有酸味,镜下可见脂肪球,未见白细胞和红细胞,精神、营养状况均尚好。
排除生理性腹泻与肠道器质性病变。
1. 3 方法本组118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
两组均按西药常规治疗,口服蒙脱石散及乳酸菌素颗粒。
蒙脱石散(每袋3 g)1岁以下, 1袋/d, 1~2岁, 1.5袋/d,均分3次倒入50 ml温开水中,搅匀后服用。
30 min后,再服用乳酸菌素颗粒(每袋1 g)。
6个月~1岁 0.5袋/次, 2次/d, 1~2岁0.5袋/次, 3次/d。
同时调整饮食,对症治疗,两组均不给抗生素及止泻、收敛药物,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贵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醒脾养儿颗粒(每袋2 g)。
醒脾养儿颗粒联合蒙脱石散防治婴幼儿腹泻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醒脾养儿颗粒联合蒙脱石散防治婴幼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单用蒙脱石散为对照组,在蒙脱石散的基础上加用醒脾养儿颗粒为治疗组,观察上述药物对婴幼儿腹泻的影响。
结果:醒脾养儿颗粒加蒙脱石散明显缩短婴幼儿腹泻的疗程。
结论:蒙脱石散加用醒脾养儿颗粒,能缩短腹泻病程,提高患儿腹泻治愈率,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
【关键词】醒脾养儿颗粒蒙脱石散婴幼儿腹泻婴幼儿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可影响患儿的营养吸收及其生长发育,甚至威胁着小儿的生命安全,因此被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重视。
以往治疗以蒙脱石散口服为主,辅以其他助消化的药物,疗效并不满意,且有不同程度副作用。
因此积极探索安全有效,合理的防治婴幼儿腹泻的方法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们用醒脾养儿颗粒联合蒙脱石散防治婴幼儿腹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对象与方法观察对象:我院儿科自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共收治腹泻婴幼儿173例,其中男84例,女89例。
全部病例173例均为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腹泻患儿。
多数患儿腹泻1~5天,少数腹泻1周以上;每天腹泻5次以上,大便性状为黄色或黄绿色蛋花汤样或稀水样便,伴有轻度脱水症状。
粪便常规检查,脂肪球(0~+++),白细胞(0~++),红细胞(0~+),均符合小儿腹泻病诊断标准。
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合并疾病、常规治疗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组患儿86例,其中男42例,女44例,年龄1~12个月51例,1~2岁26例,2~3岁9例;对照组87例,其中男42例,女45例,年龄1~12个月50例,1~2岁25例,2~3岁12例。
方法:所有病例常规给予一般治疗,针对不同病因给予抗生素防止感染、穿琥宁抗病毒治疗,并对症补充水、电解质,营养支持治疗。
两组患儿均依据就诊时的症状、体征和分型,分组进行登记。
对照组于进食前0.5~1小时口服蒙脱石散(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将本品倒入20~50ml温水中,摇匀后服用;具体剂量为:1岁以下,每日1袋,分3次服用;1~2岁每日1~2袋,分3次服用;2~3岁,每日2袋,分3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