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西部奥陶纪介形类_侯祐堂
- 格式:pdf
- 大小:4.91 MB
- 文档页数:71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生物礁的发现及其意义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历史悠久,记录从古字节中可见一斑,是一片充满神秘的土地。
2019年7月,塔里木盆地遭遇了重大变革:在塔里木山的西侧,在模拟仪器的探测下,以及遗世独立的云杉
带的指引下,人类发现了一处奥陶系生物礁。
奥陶系生物礁,属于古生物史中最盛大的第三纪——奥陶纪,属
于很久以前的地质年代,是大约十亿年以前的地球上出现的简单生物
的痕迹,它们形成了一类古老的生物礁,让人惊叹。
此次发现的奥陶系生物礁位于当地的野外,光从外观上看,就是
一个拱形的结构,一定程度上可以还原当时的形态,也让人惊叹于古
老时期的文明,把古生物礁作为研究古生物发展史的重要主体来考虑,是切合实际的。
在科学研究方面,塔里木盆地的奥陶系生物礁也给研究古生物活
动和发展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生物礁研究不仅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早期地球上出现的简单生物的活动和生活习性,而
且还可以为我们的意识开拓新的领域,思考古今的发展趋势和人类发展。
同样重要的是,这座古老的生物礁对塔里木盆地的拓荒也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为塔里木提供了重要的科研资料,而且也是塔里木新的旅游资源,为搭建塔里木成为国际化的旅游胜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从古生物到21世纪的今天,塔里木盆地的奥陶系生物礁的发现,它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古生物发展史和人类发展的材料,丰富了塔里木的旅游景点,令塔里木的荒芜地转为资源,令塔里木的孤独之地开创新的发展未来。
总之,奥陶系生物礁的发现,涉及旅游、科学研究和生态文化等多方面,非常重大,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力。
吴凤鸣讲座: 我国近代地质学理论中的若干哲学问题简单扼要地说明我国解放后的六、七十年代中的我国地质学家, 在地质理论中的哲学问题的一些概况。
(一)今天的讲座题目是我国近代地质学理论中的若干哲学问题这个题目本来是在80年代写成的, 1983年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首届学术年会上做了报告, 同年在《地学哲学与科学管理》杂志上全文发表, 它的容代表了我们老一代地质学家在地质学理论哲学问题上的一种观点。
地质学理论概述地质学来源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早就指出:“地球发展历史, 即地质学。
”——(德)恩格斯并在《反杜林论》一书中也提出:全部地质学是一个被否定了的否定的系列。
”——(德)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 更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地壳、地球的自然体。
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和多级结构。
恩格斯对这一点曾有高度的概括, 指出:“地质学按其性质来说, 主要是研究那些不但我们没有经历过, 而且任何人也都没有经历过的过程。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地质学的主要任务研究地球的成分、结构、历史及其演变的规律。
具体来说, 是研究各类岩石、矿床形成规律, 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变迁史, 有机界在地球上的进化史和生活史。
在探索纷繁复杂的地壳结构、成矿规律的过程中, 只把各地质现象当作运动着的彼此有在联系的事物去研究, 分析它本身固有的矛盾性, 发现它们相互联系的规律, 正确认识和揭示地质发展及矿产形成、分布的规律性。
从物质运动形态来说, 地质学作为自然体系应包括五种经典运动形态,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对地质学的渗透, 地质学本身无论从研究深度和广度, 还是从宏观到微观, 都显示出作为一种独立的地质运动形态的突出意义和作用。
其论据:论据一:地质运动形态是完整自然体系的存在形式, 具有自然界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 是自然界发展的质的特殊阶段。
论据二:地质运动形态也是由对立两极之间有机或者是无机之间存在与生存环境之间所决定, 并且是历史产生的矛盾。
中朝陆台上的奥陶系中朝陆台在奥陶纪时,因受长期的侵蚀,地形低平,沉降不显著。
泥沙很少,沉积岩层以灰岩为主,偶夹页岩。
有地方形成咸化海,有白云岩夹石膏层。
一般情况下,寒武纪后期及奥陶纪早期的沉积是连续性质,同属浅海灰岩,多竹叶状构造,不易划分。
下奥陶系分布教狭,与灰岩同生之角砾灰岩及竹叶状灰岩极为常见,下部更多极薄的页岩夹层,这说明当时底盘颤动频繁,海水经常在浪力可及的深度。
中奥陶纪时海水渐深岩质较纯,成层也渐厚,分布也较广,故在很多地区形成超覆关系。
下奥陶纪早期,水流停滞,在海底形成还原环境不适合生物生存。
故夹有黑色页岩的灰质沉积,见于辽宁的太子河流域、河北东部及北京西山一带,西至山西大同附近,笔石页岩与灰岩薄层及碎屑岩相夹,可能已经与海滨沉积。
下奥陶纪早期海水面积不广,但深度可能较大。
下奥陶纪后期海水变浅,同时又恢复了频繁的升降震荡,形成了主页灰岩及角砾石灰岩,,情况与上寒武纪相似。
在这个浅海的海滨地区形成了泻湖沉积。
山西中部霍县地区的白云岩系中即含有石膏层及钾盐层。
下奥陶纪之末,中朝陆台上有普遍的沉积间断现象。
亮甲山统上部有夹有层间角砾岩,,在山东、辽宁,河南、山西一带均有踪迹。
中奥陶纪初,广泛的海侵开始,马家沟统底部常为一层页岩或泥灰岩,在河北东部为三叶虫层。
三叶虫的分布式不广的,但在其上的马家沟统纯灰岩分布很广,在河南中部,安徽中部山东中部和山西西部都形成显著地超覆现象代表中朝陆台整体的下沉。
这个灰岩海淹没了中朝陆台的大部,山西、陕西、鄂尔多斯一带都在海面以下,但在山西、陕西北部及内蒙边境,海岸线位置与寒武纪相比较,似有南移。
在山西西北部黄河附近,中奥陶纪灰岩中的白云岩及石膏层,可能是当时的海滨。
在中朝陆台西缘,鄂尔多斯地台西部硐口一带和甘肃东南部平凉一带又见下奥陶统笔石页岩,与中朝陆台中东部不同。
最近在硐口一带又发现下奥陶系化石群与新疆相似,而与中朝陆台东部不同。
这些沉积显然是由于贺兰海湾侵漫到中朝陆台西部的浅海中形成的,所以生物群也自成一格。
(490~438Ma ,命名地:英国西部威尔士寒武山南部,以当地古代民族的名字命名)第十三章奥陶纪438一、奥陶纪的生物面貌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门类齐全,种类和数量均超过寒武纪,重要代表有: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珊瑚、苔藓虫、棘皮动物、腕足类、腹足类、介形虫、牙形石等。
一、概况几乎所有无脊椎动物门类均已出现,无论在数量还是在属种方面都较寒武纪有了更大发展。
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中,以笔石、三叶虫、头足类、腕足类、牙形类最为重要。
其它还有珊瑚、苔藓虫、腹足类等。
原始脊椎动物,1891年瓦尔考特首先在美国洛杉矶O2发现,后来在波罗地海、澳洲中部等奥陶系中也相断发现,多为无颌类的甲胄鱼碎片。
植物界与寒武纪相似,仍以海生藻类为主。
二〉重要化石门类及其代表化石1、三叶虫:继寒武纪之后继续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达到了最繁盛时期,不同生态类型的三叶虫共存,表明这时生物生态已开始发生分异。
O1:指纹头虫(7)O2:宝石虫O3:小达尔曼虫(8)、南京三瘤虫(9)2、头足类:头足类数量多,个体大,是当时海洋中的一霸,奥陶纪后期已开始迅速衰退。
中国南方和华北存在着两个不同类型的动物群,特别是在早奥陶世更为明显。
华北:珠角石动物,以阿门角石为代表(11)。
华南:直角石动物群,以震旦角石为代表(13)3、腕足类:早奥陶世以扬子贝和中国正形贝多见(19),晚奥陶世以赫南特贝动物群最为重要(20)。
4、笔石类:早奥陶早期: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如网格笔石(1)。
早奥陶中期:无轴类开始出现,如对笔石(2、3)。
早奥陶晚期:以栅笔石为代表。
中、晚奥陶世是正笔石类的顶盛时期,无轴和有轴类齐头并进。
如无轴类中的丝笔石有轴类的叉笔石(4、5)。
有轴类早奥陶世开始出现,早泥盆世后期绝灭。
三〉奥陶纪的生物相从奥陶纪开始,生物界的突出现象是生物相的分异(生态分异)。
生物的生态习性及其保存方式和地层特征所反映的自然环境条件称生物相。
常见生物相介绍如下:1、笔石(页岩)相:含有丰富的笔石,很少或无底栖生物为特征的生物相称笔石相,因为笔石多保存在页岩中,故称笔石页岩相。
第一章浙江地理与历史第二章浙江经济、文化与旅游一、判断题(判断对的请选A,判断错的请选B,并将所选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1、浙江省东西的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550公里左右()。
2、浙江地形复杂,是个多山、缺水、少地的省份,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
3、面积为495.4平方公里的舟山岛是我国第一大岛()。
4、浙江省海岸线总长6486.24公里,居全国首位()。
5、初夏,浙江各地逐步进入汛期,俗称“梅雨”季节。
6、深秋时节,浙江易出现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的天气,即所谓的“十月小阳春”()。
7、据2023年5%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浙江人口中男女比例为103.4:100()。
8、东晋南朝时,浙江已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
9、杭州曾是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10、北宋末年,钱塘词人杨万里被誉为词坛泰斗()。
11、吴越国是五代十国之一,92023钱镠被后梁封为吴越国王,定都杭州()。
12、20世纪初,民族危机继续加深,资产阶段革命运动兴起,章炳麟、鲁迅等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13、2023年浙江省全省生产总值为21486.9亿元,比全国高出1.1个百分点。
()14、2023年浙江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272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258元。
()15、192023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狂人日记》,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先河。
()16、浙江乌镇人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作家。
()17、192023在宁波成立的湖畔诗社是我国第一个新诗社。
()18、北宋时的浙江,最为流行的是以士大夫为消费对象的小唱和散曲。
()19、浙江以“诗画江南,山水浙江”为主题形象,积极开展对外宣传。
()20、浙江旅游发展的总战略是全面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并实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二、单项选择题(请选择一个对的签案,并将所选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1、浙江省的陆域面积为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
江山实习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篇一:江山实习区区域地质1 江山实习区区域地质概述实习区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概况实习区位于江山市郊,属浙江省衢州地区管辖。
填图区在西郊,离城区2 km,东径118°33ˊ45ˊˊ—118°38ˊ20ˊˊ,北纬28°43ˊ6ˊˊ—28°45ˊ50ˊˊ。
江山有浙赣铁路直达杭州、南昌,与闽北、皖南有公路相连。
实习区有公路直通市内,交通十分方便(图1-1、封底)图1-1 江山交通位置图实习区属典型的丘陵地貌,山势走向北东,蚱蜢山、江山岗一带的山前地带,山丘呈北西延展(见封底)。
区内较高的山峰有老虎山(279m),西山高地(),方家山(),龙王山(),区内最低海拔。
切割深度最大150m,一般50 m —70m。
区内水系主要为江山港,河面度200m,水深最大为,一般小于1m。
流向北东,向北东注入钱塘江。
流量随季节变化较大,8-9月份可因干旱出现暂时性断流。
实习区属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具海洋型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16℃--18℃,8—9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36℃,最高可达40℃;1—2月份气温最低,平均1℃--2℃。
年降雨量1800 mm—XXmm,3—4月为梅雨季节,4月份开始出现雷阵雨。
年蒸发量700 mm—800mm。
江山一带农业以水稻为主,工业以水泥工业为支柱,食品、针织等小型厂矿较多。
近年经济发展较快。
地质调查简史浙江江山地区地质研究开展较早,过去多以生物地层研究为主。
1869年德国的李希霍芬,1911—1917年日本地质学者先后来本区进行地质调查。
1927年刘季辰、赵亚曾到本区进行矿产调查研究时,对地层作了初步划分,著有“浙江西部之地质”一文,有一定参考价值。
1951年盛莘夫在“浙江之地质”一文中,对本区地层作了较详细的划分,首次肯定本区有寒武系存在。
1955年卢衍豪、穆恩之,候祜堂、张日东、刘弟墉等发表“浙西古生代地层新见”一文,对本区古生代(尤其是早古生代)地层作了系统的划分,是本区地层研究的重大进步,其划分方案至今仍为人们所沿用。
奥陶纪生物种类
奥陶纪是地质年代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原始的脊椎动物出现),开始于距今488个地质单位之前(亿年前)~444个地质单位之前(亿年前),延续了4200万年。
在奥陶纪生物界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其中以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类和腕足类最为重要,腔肠动物中的珊瑚、层孔虫,棘皮动物中的海林檎、海百合,节肢动物中的介形虫,苔藓动物等也开始大量出现。
此外,在奥陶纪中期,在北美落基山脉地区出现了原始脊椎动物异甲鱼类——星甲鱼和显褶鱼,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也出现了异甲鱼类。
植物仍以海生藻类为主。
如需更多关于奥陶纪生物种类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地质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