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饲料加工工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28.02 KB
- 文档页数:2
项目六配合饲料加工工艺与产品质量任务一配合饲料的生产工艺任务二配合饲料生产工艺与产品质量知识点一:颗粒饲料的优点制粒是将粉状配合饲料或单一饲料(米糠、牧草等)经挤压作用而成型的粒状饲料的过程。
第一,制粒过程中,在水、热和压力的综合作用下,使淀粉糊化和裂解,酶的活性增强,纤维素和脂肪的结构有所变化,经蒸汽高温杀菌,减少饲料霉变生虫的可能性,改善适口性,有利于畜禽充分消化、吸收和利用,以提高饲料消化率。
第二,营养全面,动物不能挑食,减少了营养成分的分离,保证每日供给平衡饲料。
第三,颗粒料体积减小,可缩短采食时间,减少畜禽由于采食活动造成的营养消耗。
饲喂方便,节省劳动力。
第四,体积小,不易分散,在任意给定空间,可存放更多产品,不易受潮,便于散装储存和运输。
第五,在装卸搬运过程中,饲料中各种成分不会分级,保持饲料中微量元素的均匀性,以免动物偏食。
由于上述优点,颗粒饲料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
知识点二:制粒原理(略)知识点三:制粒过程在压粒过程中,依粉料压实的程度可分为三个区域。
一是供料区,指物料基本处于自然松散状态,不受模辊的作用,密度为0.4~0.7 g/cm3;二是压紧区,随着模辊的转动,把物料带入此区域,由于模、辊之间空间变小,粉料受到挤压作用,粉料间孔隙逐步减小,物料产生不可逆变形,因此密度也增至0.9~1.0 g/cm3;三是挤压区,物料被继续带至空间更小的区域,粉料进一步靠紧、镶嵌,相互接触面积增大,产生较好的联结,并被压入模孔,经过模孔一段时间的饱压作用,形成颗粒饲料,密度达到1.2~1.4 g/cm3。
颗粒饲料有硬颗粒和软颗粒之分。
硬颗粒调质水分小于20%,成品水分小于12.5%;软颗粒调质水分在20%~30%,温度低于60_℃。
将饲料制粒的原因有多条,其中主要的两条是制粒提高饲料的利用效果及改善饲料的储存特性。
知识点四:制粒工艺流程制粒工艺流程设计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为了便于更改配方,减少制粒机停车,至少应配两个制粒仓。
饲料加工工艺对饲料营养成分及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饲料加工工艺对饲料的营养成分和动物生产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饲料加工工艺可以影响饲料中的营养成分的消化利用率、动物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和生产性能等方面。
饲料加工工艺可以改变饲料的粒度和颗粒度。
粒度和颗粒度的改变可以影响动物对饲料中的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利用。
较细的粒度和颗粒度可以增加饲料的比表面积,提高动物对饲料的消化率。
研磨和粉碎可以将饲料细化,提高饲料中的能量、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的消化率。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粗磨和细磨的方法可以控制不同动物对饲料中营养成分的消化速度,以满足不同生长阶段的动物的生长需求。
饲料加工工艺可以改变饲料中的纤维素含量和纤维素的结构。
纤维素是动物饲料中的一种粗纤维,常常是动物饲料中的限制营养素之一。
通过加工工艺,可以改变饲料中纤维素的降解性和可消化性,提高饲料中纤维素的消化利用效率。
糊化和盐浸处理等工艺可以部分降解纤维素的结构,增强纤维素的可溶解性,提高动物对纤维素的消化利用效率。
通过添加酶制剂和发酵处理等方法,可以降低饲料中纤维素的含量和降解纤维素的难度,提高动物对纤维素的消化利用率。
饲料加工工艺还可以改变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和活性。
抗营养因子是指能够影响动物对其他营养成分消化和吸收的物质,如酚类物质和酶抑制剂等。
通过加工工艺,可以降低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和活性,提高动物对其他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利用效率。
高温处理可以破坏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降低其活性。
通过发酵处理和添加酶制剂等方法,可以降低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和活性。
饲料加工工艺可以提高饲料中的可溶性和可生物利用的营养成分的含量。
通过加工工艺,可以改变饲料中的营养成分的可溶性和可生物利用性。
糊化处理可以使淀粉和其他碳水化合物转变为可溶性和可生物利用性更强的形式,提高动物对这些营养成分的利用效率。
饲料加工工艺对饲料营养成分及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随着畜禽养殖业的飞速发展,饲料加工工艺对饲料营养成分及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饲料是畜禽生产的重要一环,其质量对于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如何通过合理的加工工艺,提高饲料的营养成分,促进动物生产性能的提高,成为了畜禽养殖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饲料加工工艺对饲料营养成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原料加工、混合、颗粒化和包衣四个方面。
1. 原料加工原料加工是饲料生产中的第一道工序,其影响饲料的营养成分主要体现在原料粉碎度、混合均匀度和易消化性上。
对于容易粉碎的原料,加工工艺能够很好地打碎原料的纤维结构,有利于动物的消化吸收;混合均匀度也能够通过合适的加工工艺得到保证,保证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均匀分布。
2. 混合混合是饲料生产中的重要工序,其通过混合不同的饲料配方来实现饲料的多样化,提高饲料的营养成分。
通过合理的搅拌时间和速度,保证不同成分的饲料能够充分混合,提高饲料的均匀性和一致性,同时能够有效提高饲料的营养成分。
3. 颗粒化颗粒化是饲料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颗粒化工艺,能够提高饲料的易消化性和饲料的利用率。
颗粒化后的饲料颗粒更容易于动物的咀嚼和吞咽,对于一些原料结构较为坚硬的饲料,通过颗粒化后,其易消化性大大提高,有利于动物的消化吸收。
4. 包衣包衣工艺主要是为了提高饲料颗粒的稳定性和保质期,同时也能够改善饲料的气味和口感。
适当的包衣工艺有助于保护饲料中易氧化的脂肪和蛋白质,提高饲料的采食率和利用率,从而提高饲料的营养成分。
饲料加工工艺对饲料营养成分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了动物的生产性能,包括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产蛋率和肉质品质等方面。
1. 生长速度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是动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合理的加工工艺能够提高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利用率,从而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
通过提高饲料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利用率,加工工艺可以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缩短饲养周期。
配合饲料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配合饲料的加工是保证饲料产品性能和工厂经济性的关键,拥有先进的设备和良好的加工工艺,不仅省人力物力,而且能获得优良的产品。
因此监控生产过程中各个工艺环节的质量,对配合饲料产品质量的控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外,严格按照饲料配方要求计量配料,保证整个加工过程的正常进行,是配合饲料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重点。
以下就配合饲料各个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做一概述,旨在为其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1 原料清理的质量控制主原料和副料都应进行清杂除铁处理,有机物杂质不得超过50mg/kg,直径不大于10mm,磁性杂质不得超过50mg/kg,直径不大于2mm,并且为了确保安全,在投料坑上应配置条距 30 40mm的栅筛以清除杂质,在饲料原料粉碎或粉料制粒之前,还应进行去杂除铁工序。
此外,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查清选设备和磁选设备的工作状况,看有无破损及堵孔等情况,定期清理各种机械设备的残留料。
2 原料粉碎的质量控制饲料的粉碎过程主要控制粉碎粒度及其均匀性,饲料颗粒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饲料离析现象的发生,从而破坏饲料产品的均匀性(赵毅牢等,2005)。
每种畜禽都有一个合适的饲料粒度范围,如仔猪、生长肥育猪配合饲料以及肉用仔鸡前期配合饲料、产蛋后备鸡(前期)配合饲料99%通过2.8mm编织筛,不得有整粒谷物,1.4mm编织筛上物不大于15%。
粉碎机的操作人员应经常注意观察粉碎机的粉碎能力和粉碎机排出的物流粒度,粉碎机粉碎能力异常(粉碎机电流过小)原因之一在于粉碎机筛网已被打漏,物料粒度过大,若发现有整粒谷物或粒度过粗现象,应及时停机检查粉碎机筛网有无漏洞或筛网错位与其侧挡板间形成漏缝。
其次,应经常检查粉碎机有无发热现象,如有发热现象,应及时排除可能发生的粉碎机堵料现象,观察粉碎机电流是否过载。
最后,应定期检查粉碎机锤片是否磨损,每班检查筛网有无漏洞、漏缝和错位等。
3 配料的质量控制3.1原料计量配料按照配合饲料生产的工艺要求,目前主要有两种计量配料方式,其一是未粉碎原料计量配料,这种方式是在原料未进行粉碎以前,按照配方要求进行计量配合,然后再对已计量配好的原料进行粉碎、混合和制粒等操作。
250饲料加工工艺对饲料利用率的影响王 磊(天津市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天津 300402)摘 要:伴随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养殖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对饲料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饲料加工过程中,不同加工工艺会直接影响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甚至改变饲料营养价值。
本文主要探讨饲料加工工艺对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规律,以期为饲料行业从业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饲料加工工艺;利用率;营养价值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
饲料作为确保动物健康生长的必要投入品,其利用率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而不同的饲料加工过程:粉碎、膨化、造粒以及温度对饲料利用率有着很大影响。
为了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科学合理的选择饲料加工技术,提高饲料营养价值,本文对饲料各加工过程对饲料质量的影响做一总结,以期为饲料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加工工艺对饲料利用率的影响1.1 破碎工艺对饲料利用率的影响在饲料加工领域,粉碎工艺的优劣与饲料质量、成本、能耗密切相关。
当饲料被粉碎后,其表面积大幅增加。
通过相关试验发现,科学控制饲料粉碎颗粒大小,对于动物持续性营养吸收和生产性能改善至关重要,一般而言饲料粉碎越细,表面积就越大,而越是粒度平衡的饲料,越易于被微生物作用,被动物消化吸收。
饲料中各组分大小越接近,混合越容易,并且分类现象不易发生。
粉碎可以均匀混合配方中的组分,避免饲料混合后自动分类,使饲料适口性和质量大幅提升。
但是饲料粉碎颗粒大小和生产能耗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正比关系,所以再对经济效益进行考虑基础上,应当确保粉碎颗粒和能耗成本在一定范围上得到有效控制。
并且粉碎后的原料,极大的增加其表面积,能够对空气当中的水分进行吸收,生产的原料可以堆积在料仓中。
不同含水量的原料,在影响破碎机功率效率方面也存在很大不同。
所以要对原材料粉碎设备科学选择,同时将维护维修工作充分落到实处,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减少成本投入,保证饲料质量。
科学技术在进步,水产养殖却愈发艰难,除抱怨养殖环境恶化与种苗退化外,现在很少有养殖户把失败的矛头对准饲料。
事实上,近些年饲料行业的发展领军整体水产业的进步。
没有人给水产饲料找茬,并不代表水产饲料没有问题可挑,诸如饲料原料价格居高不下,不同生产批次饲料质量的稳定性,成品饲料粉末较多等问题,还是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水产饲料现状如何?《农财宝典》就当前行业比较关心的问题请教知名专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
艾春香: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养殖,海洋微生物学与环境毒理学的研究。
《农财宝典》:您认为我国水产饲料目前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艾春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这极大地促进了水产饲料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水产饲料业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1)我国水产饲料工业已成为饲料工业中的明星产业水产饲料工业与整个饲料工业一样,不仅与上游产业关系密切,而且与下游养殖业存在着密切的联动关系,其发展与否直接受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影响。
随着国家渔业政策方针的调整,养殖配套的水产饲料工业体系也随之逐步建立并完善。
1991年,我国水产配合饲料产量为75万吨,占全国配合饲料产量比仅为2.1%。
2011年,水产配合饲料产量达到1652万吨,占全国配合饲料产量比上升至9.1%,20年间水产配合饲料年均增速达到16.7%。
水产饲料工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饲料工业中发展最快、效益最好、潜力最大的明星产业。
2)水产饲料行业供需缺口突出,开发空间仍然较大艾春香:从市场开发程度来看,全国水产饲料开发的空间仍较大。
一是东南沿海的广东省、福建省、海南省、江苏省、浙江省等省,冰鲜野杂鱼仍是主要饲料源,海水鱼饲料的饲料普及率不到30%;二是华南、华中市场虽经多年开发,但由于水产养殖模式优化及养殖技术的提升,单位养殖面积单产提高,单位水面的饲料投喂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北方的山东省、河北省、天津市、辽宁省等沿海省市的水产饲料普及率较低,有较大的空间等待开发。
配合饲料的加工工艺1. 引言饲料加工是指将原料粉碎、混合和造粒等工序进行组合,制成能够满足不同动物营养需求的饲料。
在饲料生产过程中,正确的加工工艺对于保证饲料的品质和营养成分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配合饲料的加工工艺,并分析其对饲料品质的影响。
2. 配料准备饲料生产的第一步是配料准备,选择合适的原料,并根据动物的营养需求进行配比。
在配料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合适的原料:根据不同动物的需求,选择具有丰富营养的原料,如玉米、大豆、鱼粉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原料的价格和可获得性。
•配比合理:根据动物的年龄、体重和生长阶段等因素,合理配比主要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
合理的配比可以保证动物得到均衡的营养。
•添加适量的添加剂:根据动物的需求,可以适量添加维生素、矿物质和酶等添加剂,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消化性能。
3. 粉碎和混合在配料准备完毕后,需要将原料进行粉碎和混合。
这两个工序的目的是增加原料的表面积和改善原料的均匀性,以提高后续工序的效果。
•粉碎:通过使用颚式破碎机、锤片破碎机等设备,将原料粉碎成适当的颗粒大小。
粉碎的目的是增大原料的表面积,便于后续工序的进行,并提高饲料的可消化性。
•混合:将不同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使得饲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分布均匀。
常用的混合设备包括水平螺旋混合机和垂直快速混合机等。
混合的目的是保证饲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均匀分布,提高饲料的一致性和可消化性。
同时,混合还可以使添加剂充分均匀地分散在饲料中。
4. 造粒造粒是指将混合好的原料进行压制成颗粒状的饲料。
通过造粒,可以增加饲料的密度和稳定性,提高饲料的可储存性和运输性。
•造粒过程:将混合好的原料送入造粒机中,经过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原料在模孔中受到挤压和摩擦力的作用,逐渐形成颗粒状的饲料。
•造粒机的种类:常见的造粒机有平模造粒机、环模造粒机和压力辊造粒机等。
不同的造粒机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饲料和生产规模。